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82阅读
  • 1回复

泽溪胡氏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9-01-07
请查收
附件: 泽溪胡氏史话.pdf (1349 K) 下载次数:3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1-25
泽溪胡氏史话

      秋风瑟瑟,落叶飘零, 在洮湖之畔到处飘荡着稻米熟透的香味,湖里的鱼蟹也肥了,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正忙着收获,金坛市儒林镇便是这洮湖东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儒林镇位于金坛市东南部,东邻武进湟里、南连宜兴新建与溧阳上黄、西滨洮湖、北接金坛尧塘,这里地形以高亢平原为主,西部洮湖沿岸地势低洼,都是产稻米的 “上产田”。百姓世代以渔耕为业,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不亚于世外桃源。沿今“常溧”路为界,北自儒林兰塘,南至上黄庄基,民国之前一直属于宜兴清津乡西区,简称荆西,1952年划归金坛和溧阳县。如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过着祥静安宁的日子,而他们的先祖曾经却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北宋末年,徽宗昏庸,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塞外女真崛起,铁蹄踏入中原大地,国破家亡,北方仕族随宋高宗南迁,高宗最后在杭州定都,南迁的仕族也择地安居。古代南方交通主要以水路为主,清津乡地处洮湖之畔,水陆要塞,鱼米之乡,成了首选之地,先后有蒋氏、秦氏、黄氏、吕氏、王氏等仕族后裔都定居在此,其中翟墅村的胡氏始祖也因北宋末年的战乱从常州城内隐居于此,繁衍生息,历经沧桑九百年,在荆西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个宗亲村,将近两千多人,他们耕读传家,恪守祖训,曾经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今天大家与我一起来翻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衣冠之冠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邳州宿迁人胡藩因跟随刘裕东征西讨,建功卓著;家谱记载:“南朝高祖时参相国军事,平乱有功,后封广东阳山县男爵,食邑五百户,锡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至唐末天祐四年,二十五世孙胡城高中进士,任国子监博士,唐亡悬车不仕,归隐华林(今江西奉新)故居,建私塾,潜心育子孙读圣贤书,生五子,珰(胡耀邦始祖)、瑜、琼、王告、球,为华林五宗始祖,珰公后裔五世聚族八百,为“华林胡氏”。后唐年间中子胡琼任常州刺使,五代时辞官归华林,与兄胡珰侍奉母亲,胡琼生子胡持,胡持定居常州安尚乡,后子孙繁衍,尊胡城为“晋陵胡氏”一世祖。
      北宋时代,常州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科举兴盛,读书习文成为社会时尚,出现一批名门望族,如胡氏、丁氏、张氏、孙氏、钱氏等,均为科举成功的家族, 其中胡氏最为突出。北宋初年,晋陵胡氏四世胡徽从常州安尚乡迁常州城内, 繁衍至第九世, 家族子孙已经是相当的兴旺。 六世孙胡宿:宋仁宗天圣二年中进士乙科,初任真州(仪征)扬子尉、岁满调任庐州合肥主簿、宝元二年任宣州通判、康定二年知湖州、庆历八年迁两浙转运使,出使契丹,任契丹国母生辰使、皇祐四年拜翰林仕读学士、嘉祐二年再次出使契丹、六年拜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治平三年拜尚书礼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胡宿为人清静忠实,笃行自励,外表谦和却性格刚毅,处事慎重,顾惜大体,关于他少年葬僧,被列为二十四廉、真州水灾征船救数千民众、湖州兴修水利,帮腾子京填平建学校而欠下的官银、宣州平反冤案,出使契丹达成宋辽三十年友好,母丧丁忧三年不入私室,等事迹正史均有记载,在此不表。人们都知道包拯刚直,其实还有比包拯刚直的人,他就是胡宿。《宋史.胡宿传》记载:“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包拯相当于今天中央纪检委,泾州的士兵因为军饷发放不及时,想相互煽动叛乱。朝廷下令弹劾与此事相关的三司吏。三司使包拯保护属吏不予追责。胡宿说泾州士兵有错,然而军饷超过八十五天还不给,管理人员有罪,包拯不知自我省察,公然抗拒皇帝命令,要法纪还有什么用? 包拯得知后害怕了,立即查办三司吏。
      胡宿学问渊博,长期任职于文馆,并精通阴阳五行,天人灾异之说,同时亦涉猎释道之学,其诗歌和文赋多为后人所称道,被目为西昆派后起之秀,著有《文恭集》四十卷。宋英宗治平元年胡宿请额在常州南门外建造“报恩感慈院”,简称“报恩寺”。治平四年胡宿辞太子少师致士归常,六月十一日薨于正寝,享年七十二,谥文恭,葬万安乡龙亭祖塋,欧阳修为其撰写《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宋哲宗元祐三年胡宿从子胡宗愈请求皇帝将报恩寺作为胡氏坟寺,元末报恩寺毁,明永乐元年报恩寺移至今址,后改为端明殿,又改为清凉寺,今常州清凉寺内仍建有“胡文恭祠”。
      胡宿子侄中有九人登进士第,其中最优秀的是从子胡宗愈,胡宿获准辞去中枢职务出知杭州,陛辞时,英宗问道:“卿子弟中有谁能继此任,”胡宿举荐了宗愈,即召试于学士院。北宋嘉佑二年科举考试的进士录取名单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份量最重,名气最大的一张龙虎榜了,堪称千年科举第一金榜,同榜的有章惇,章衡叔侄、苏轼,苏辙兄弟、程顥,程颐兄弟、曾巩,曾布兄弟、胡宗愈、蒋之奇、单锡等皆为名流。可是胡宗愈却意外落榜了,临别苏轼安慰话还没出口,却见胡宗愈显的分外平静,坚定地表示回去后会更刻苦学习,三年后定能一鸣惊人,果然三年后胡宗愈高中榜眼。因为这次科举许多人成为终生好友,胡宗愈、蒋之奇、丁騭、张巨四人被乡人称为“毗陵四友”。苏东坡比胡宗愈小七岁,两人经常诗酒唱和,苏东坡眷恋常州,曾先后十一次到常州,他眷此邦多君子,并在宜兴买田置房,准备终老常州,晚年还做媒把苏辙的孙女嫁给了胡宗愈的小侄儿胡仁修。
       蒋之奇:宜兴官林人, 𠙶亭候蒋澄后裔,为蒋氏九十世孙,伯父蒋堂早年是胡宿的老师,蒋胡两家可谓故交,蒋之奇第一任夫人胡氏,便是胡宿的女儿。而蒋之奇的堂兄蒋之勉博通典籍,为西浙大儒,屡荐不仕, 称荆西先生。因爱洮湖之美,柚山之秀, 遂居于柚山之东;柚山在《常州府志》卷四记载:“周边十余里昔人多种橘柚,于其山故名。”今柚山东村、南社、兰塘、新宅上、南阳、臧林、仓里蒋氏均为蒋之勉后裔;蒋介石是宜兴蒋氏一百一十四世孙,1948年蒋介石在都山荡认祖归宗后,1949年撤离大陆,宜兴部分蒋姓军政要员随之赴台。
       胡慎修:胡宿孙,胡宗炎长子,任朝奉大夫赠太保,生七子,长子胡景平、次子胡充国、三子唐老、四子世将…《咸淳毗陵志》记载胡慎修晚上在睡梦中见两尊金甲神人立于面前,问二神何人,神人答曰:“吾乃唐世老将”遂不见,第二天喜得两子,便起名唐老、世将(考证推测为孪生兄弟),北宋崇宁五年兄弟俩同科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家谱记载:北宋天圣二年至南宋绍熙三年,125年间晋陵胡氏共出了24位进士, 因功名或受祖荫而封各类散官,从正三品到从九品共135人。《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胡氏自宿始为执政,宗愈继之,其后交修,世将皆为宫禁侍从,子孙至九卿者十余人,遂蔚然为晋陵望族。”据宋人孙覿曾为胡交修写的《胡公行状》中记载:“更四世百有余年,仕于朝者,或以文章显名,或以治行著于吏迹,登侍从,践台省,典一州,领使一路,率当数十人。朝廷推其贤士大夫,论其世,天下慕传其家法。…更掌内外制,同侍讲读,俱为端明殿学士,父子同升,簪组蝉联,搢绅韵艳为江左衣冠之冠,何其盛也!”    
      靖康二年(1127),北宋都成汴梁(今开封),被金兵所破,城内金银财物、妇女被洗劫一空,徽钦二帝和整个皇室及大量朝廷官员并掳北国城;康王南渡,各路军阀过江勤王,但最终未能挡住金兵南下,宋高宗一路逃至海上;但南方河网密布,山地丘陵众多,不利于骑兵作战,最后金兀术一路往退金陵,途经镇江,被韩世忠围困在黄天荡(今南京栖霞摄山一带)四十余天;最后逃脱,此后不敢轻易过江;岳飞、韩世忠、吴玠、张浚等在长江南岸一线建立防御,两国从此进入对持的局面。南方的百姓与仕族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保家卫国,轰轰烈烈的抗金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晋陵胡氏世受皇恩,国难当头,部分族人投身到抗金行列,《胡公行状》中记载:“建炎南渡,大家巨室焚剽之余,转徙于山区海隅之间,殆无几矣!而公与从子世将者又相扳以起。”八世胡交修徽宗崇宁二年进士,授泰州推官,政和六年知湖州。北宋灭亡,高宗赵构素知其贤,建立南宋政权后,以中书舍人职衔召聘交修,寻进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讲,高宗与之讨论天下大势。九世胡纺任中宪大夫,直秘阁淮南转运官,提刑兼领营田使,在韩世忠帐下提调钱粮。九世胡唐老,初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知江陵县;靖康元年金人再犯京,拜胡唐老黄河北兵马大元帅,后孤军与金人战,遂败,靖康三年苗傅叛乱,唐老拒敌有功,知镇江府兼浙西安抚使。绍兴八年胡世将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九世胡坚常等…

抗金义士
     绍兴十一年(1141)春,清津乡大地复舒,杨柳吐绿,芸薹飘香,一片勃勃生机。大路上两匹快马向洮湖边的大涪山和小涪山奔驰而去,马上各有一名中年男子,客商打扮,前面枣红马上的男子名叫胡胤,字文显,晋陵胡氏九世孙胡景平长子;后面青鬃马上的是弟弟胡文达。家谱记载:“文显少喜读西汉书,尤爱晁错,赵充国奏书,比长喜陶朱公术;初任迪功郎,辞将不受,讬迹经商,贮财百万,然挥金如土,贮而复散,毫不介意。”
     绍兴八年(1138),蜀帅席益离任,高宗问交修谁可代席守蜀,交修道:“臣从子世将可用。”高宗遂令世将以枢密直学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其时为屏障蜀地安全,驻重兵于大散关外,几万军士米饷,都靠船只溯嘉陵江运送,春夏涨水,水流湍急,粮舟屡遭倾覆,秋冬水涸粮舟搁浅,军粮不能及时送达,士兵吃饭成了大问题。 宣抚副使吴玠改为陆运,抽调成都、潼州、利州三路民夫十万人,沿途官吏协助转运,车重路险,民夫十个里有三、四个倒毙于沿途,苦不堪言。交修上疏道:“养兵就是为了保证蜀地的安全,百姓如果因运粮而不能保命,则自己内部先乱阵脚,怎么能够来保护蜀地呢? 臣有个想法,可利用三月以后九月之前这段时间,通知各守关的正规部队,部分士兵到各州去运粮,如此,守关士兵粮食有水运供给, 陆运有士兵担任,百姓可勉劳役。”这真是个好主意,因为北方的金人最怕热,夏秋气温高时不大可能南侵。高宗下诏令吴玠遵行之,从根本上解决了运粮难题。绍兴九年(1139),吴玠卒,世将以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   大散关
     绍兴十年(1140)夏五月,胡文显购米十万石,载百十条船,带领众族人沿嘉陵江而上,到川陕支援叔父抗击金兵,史料记载:完颜宗弼(金兀术)与完颜杲(撤离喝)借宋军运粮空虚, 意外地分兵入侵,河南、陕西诸郡县失守,胡世将在河池缺粮被围,召众将商议,孙渥说河池不可守,吴璘大声呵斥,请求战,并以全家百人性命担保,正在商议不下时。家谱记载:“群议嚣然,俄闻鼓角齐鸣,金兵围溃,世将惊喜交集,遣骑迎之,则文显率护粮壮士破围而入,故也!世将曰:胤来此且以粮馈,天赞我也,留帐中共参军事。”
    女真人是游牧民族, 善骑射, 在作战中以骑兵为主;而宋军缺乏马匹,都以步兵为主,所以交战中屡屡吃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步克轻骑,转败为胜呢?胡文显自幼读过兵书,思考之后,给叔父献计,采用步兵混编的战术对抗敌方轻骑,这种战法自古兵家多有应用,但是混编后如何巧妙配合这是关键。所谓混编就是外围使用长枪阻碍骑兵冲击,中间为腰刀盾牌手专门砍冲进来的马腿,内侧为弓箭手向外围射杀远距离的骑手。以往兵家都以空心方阵四面拒敌,但在骑兵强大的冲击下往往支撑不了多久,而陇南地区多为峡谷盆地,大型方阵施展不开。胡文显建议采用比空心方阵小的实心三角阵,三个梯队间稍留空隙;这样以点接面,可以卸骑兵队形的冲击力,阵前设置地障阻碍,外围长枪手配置长盾增强抵御力,枪用铁柄,并加长一尺,专刺马匹,在阵前设置多个三角阵相互配合,胡文显并且协助军官操练,达到配合运用自如。
    史料记载:第一仗吴璘麾下统制姚仲在石壁寨(宝鸡东)和金军相遇,全军抱着必死之心,使用演练纯熟的新阵法,最后把逼近凤翔的金军杀退至渭水、汧水一带;随后士气大振,六月五日第二仗在百通坊大败金军,宋军攻陷扶风,生擒金军117人,首领3人;一再的败绩,让一心想找回面子的完颜杲心急如焚,登楼远观大虫岭的吴璘,沉默叹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此难与争。”完颜杲无法打开北面的局势,无奈之下只得退回凤翔,此后双方一直成僵持状态,最后暂时议和休战。家谱记载:“献奇计败董儿三宝奴于石壁寨、擒鹘眼郎君于百通坊、撤里喝惊布丧魂,呼胡爷爷而走凤翔,自是不敢度陇。世将曰:内选不避亲,外选不避仇,吉(周朝)之制也,奏捷文显公第一,诏封忠义应济候,命镇外番。文显曰:君行令,士行志,叔父勉事圣主,胤从此逝矣!遂不受勅。”胡文显久处江湖,深谙世事,对政局和朝局或许比叔父看得更透彻,所以对眼前的官爵看的也十分淡泊。
     绍兴十一年(1141)春,朝廷开始反击金军,正逢胡世将母亲去世,朝廷不准其服丧。胡文显因祖母去世回到常州奔丧,转而又与弟弟文达去宜兴中正山祭拜曾祖胡宗炎墓,顺道来到清津乡,遍览滆湖洮水,感叹洮水可泳,涪山可登。柚山的蒋之勉因在北宋中期就迁居清津乡,宜兴蒋氏与晋陵胡氏因故交戚谊,胡文显因此也娶了蒋家的女儿。天下大乱,在清津乡似乎还有一方静土,胡文显于是便与弟弟胡文达在柚山村东边的芳巷里隐居下来。在这里购田办义学,接济附近的乡邻。家谱记载:“出余资买田万倾,营芳巷为别墅,构小楼数十间,其高者“望景楼”,其尤高者“望烟楼”,以观居民之炊火不继者而周之,楼下有瓜墩,墩上有斑竹园,园内有歇凉亭,墩外设义学堂,置学田二百余亩,与义学先生参性命,究身心。”胡文显行翼脆锄强,周人之急,济人之危,积德累仁之行,一时啧啧人口不能尽。
     当年因杜充降于金,建康失守,溃卒戚方等逃至镇江胡唐老麾下,而镇江城壁颓圮,兵不满千,只能倚仗韩世忠帮忙,而韩世忠离去后,胡唐老力不能敌,1141年十一月,因没有及时得到朝廷的安抚与增援,戚方等妄言要杀到临安,请胡唐老与部众随行,唐老不从,戚方等众人极力胁迫,唐老怒骂戚方,后被戚方等杀害。消息传至仙人关,胡世将头部犯疡疾,正用药,忽闻兄长被害,药惊于地,伏案大哭!同年腊月二十九,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1142年3月23日胡世将悲愤交加,疡疾于头部发作,在驻地仙人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葬宜兴小横山。我自叹曰:“生于官宦家,国难当先行;一朝莫须有,寒了仕子心。”
      胡文显的胞弟胡文达经商往来于杭州,一次性发往杭州的粮食就有四个米仓,运米的船只相连三四十里路,到杭州城兑换其它货物占街市两个月,当地负责治安的官员妒忌他的财富,于是奏报朝廷说胡文达里通金国人,后被诬蔑而杀头,家人殓尸回芳巷里,用银铸头归葬芳巷东。家族子弟多数为抗金捐躯,今唯一的胞弟竟冤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胡文显痛彻心扉,不禁潸然泪下。每年黄梅季节发水,有成群的白鱼延绵数里朝供其墓。据芳巷里村民讲,早些年一到黄梅季节,村周围河里就有成群的白鱼;听老辈人讲:琅玕山山顶只要密云浓布,梅雨季节必降临,此时白龙看母亲来了, 琅玕山附近也有白鱼,鱼身形似剑,用迷信的说法,白鱼是仙气,碰不得,要抓只能抓后面的小鱼。我想这每年黄梅时节琅玕山终年不干的水池里“白龙朝母”的传说来由,可能就与这自然的生态现象有关。泽溪胡氏六世胡绋曾有诗描写了此时此景,《琅山雨霁》:
庙镇琅山号白龙,云兴雨致沛苍穹;澍飞钜野新禾颖,洒落横塘宿雾融。一霎洗残青嶂色,几回磨净碧天容;依然带得寒烟翠,多少岚光夕照中。
     一日胡文显与四方宾客品茶于歇脚亭,时值六月,天气燥热,酷暑难当。有一从道者路过歇脚亭,只见他汗流满面,道袍透湿,发冠下塌,尽失出家人仪容,站稳脚后又向家仆讨要瓜果解渴。胡文显把道长请入歇脚亭,一起入座品茶聊天,片刻道长忽问:“应济候家财殷实,为何择此地而隐?”胡文显听完很疑惑,问道:“有何不妥,请道长指点”,道长接着说道:“应济候慷慨仗义,救国保民,贫道早有耳闻;今隐于一方,仍造福于乡里,令我敬佩!贫道四处游历,略懂堪舆;此处邻近洮湖,地势较洼,而只有翟墅村(谱名泽溪)地势略高,平原风水以高为佳,东南方琅玕山形似笔架,西边洮湖正如洗笔池,翟墅村犹如文案,此俯身可提笔,转身可洗笔;稳坐翟墅村这个“文笔”,有兆启斯文之象,子孙代代出文章。经营得当,八百年之后定有封官拜爵者。”胡文显听完表情淡然!笑着回答道:“我愿子孙为山中人,不愿子孙为朝中人。”泽溪二十一世云翮在谱中有诗:《琅峰巽峙》
兆启斯文映泽溪,灿然吾道有心期;千年气运开图画,半壁辉光蕴玉彝。丰草凝烟遥望碧,乔松浥露近看奇;何时蒸出芝菌瑞,辅佐当朝立帝基。
      1141年底,岳飞被朝廷所害,秦桧力主与金国议和。秦桧的哥哥秦梓,宣和六年(1124)进士,授太学学录,枢密院编修,湖州知府,去世后特进资政殿大学士。是出了名的主战派,作了名噪一时的《北伐之辞》奏本,与岳飞私交甚密,秦氏家谱的开篇大序就是岳飞在安徽广德抗金时为秦梓所写。秦桧与金国议和,秦梓觉得脸面无光,所以辞官隐居溧阳报恩寺,与秦桧断绝关系,发誓死后也不归葬江宁洪幕山祖坟,所以秦氏家谱的一世祖为秦梓,而不是父亲秦敏学,可见秦梓与秦桧彻底划清界限之决心。可能是英雄惜名士,名士敬忠义吧!胡文显与隐居溧阳的秦梓常有来往,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秦梓把女儿嫁给了胡文显的儿子胡延祚,两人结了亲家。家谱记载:“延祚,娶资政殿大学士秦梓之女。”秦梓的四世孙从溧阳迁到上黄尚典村,今西埝、周山、英墅、新市、前路塘、汤墅秦氏均为秦梓后裔。
      上黄黄氏始祖黄兑,福建蒲城人,绍兴三年进士,初任金陵通判。据黄氏宗谱记载:南宋年间,岳飞的部下黄兑因岳飞遭奸臣秦桧所害,绞死风波亭后,对保卫疆土心灰意冷,归隐上黄。在李心传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68卷中有段记载:“右朝请大夫黄兑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兑娶桧兄女,曹泳荐用之。”曹泳何许人?秦桧做秀才时家贫,而曹泳也是秀才,两人惺惺相惜,送他两匹绢,秦桧感激!把曹泳的名字记在一小本子上,入南宋后,曹泳从军功记名授官,任期满后进京述职,时值秦桧任宰相,秦桧见曹泳视为恩人,用之至户部侍郎。所以后来才有曹泳因为黄兑是秦桧的侄女婿,而提举黄兑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在岳飞帐下听差。由此可见清津乡胡氏、秦氏、黄氏聚居一起并非偶然,而是连襟姊舅关系,南宋百年间三家一直频繁通婚。
南宋淳熙三年(1176)胡文显终老芳巷里,享寿83岁,生前因恋中正山风水秀美,死后愿陪曾祖宗炎公长眠于此,按遗愿葬宜兴中正山麓。南宋宰相赵鼎次子赵汾为其撰写《忠义应济候文显公墓志铭》并附铭文,铭曰:“幼而士,壮而商,杀敌致果,助彼军粮,胡乃辞应济之勅,而避迹于芳巷之乡,见机而作,惠溥一方,号曰洮隐,月齐风光。”短短几句铭文精准的概括了胡文显的一生。后世子孙尊其为“泽溪胡氏”一世祖。
       因清朝末年的“洪杨之乱”导致泽溪胡氏家族文化呈现一个断层,今寻的谱牒竟不知中正山在何处,多方打听都没有结果,后来在网上查得宜兴新街街道山林砍伐公告中有中正山之名,大概在铜山村附近。2015年清明节前一天,我因公差到宜兴,路经铜官山,特地来到铜山村寻访。铜山村附近的当地人也因“洪杨之乱”而死难,现在的村民大多是从温州迁来,一路打听,都说此地没有中正山,最后遇到一位采茶的村民,他祖上世代都是本地人,于是向他请教。村民指着旁边的一座山说:“此山就是中正山,又名凤凰山,当地人唤作大坟山,是本地出了名的风水宝地。”顺眼望去,只见其山独峰耸立,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时值正午当阳,而整座山好像笼罩在烟雾之中,美轮美奂,胜似仙境。
       村民告诉我,南宋度宗的母亲也葬在山下,因为不是正宫,只是王府中的婢女,死后不的入皇陵,所以宋度宗为母亲选了这块风水地。南宋末年蒙古人想破坏这块风水,宋度宗命人挑土把母亲的陵墓盖了起来,结果蒙古人未找到确切的位置,于是在山脚下修了条蛇形砖路,意思是蛇盘凤凰足,来破这风水。观周围群山环抱,后有铜官山余脉为靠,左有大青岕为青龙,右有金山坞为白虎,前有小横山为朝山;犹如燕巢,聚风藏气,典型的将相格局。不禁赞曰:
来龙脉息凤凰岭,前镜后靠把穴得;水口砂石犬牙错,明堂宽窄正适合。虽无案山当几用,龙虎相抱来弥补;横山为朝开账目,峰呈排衙唱诺状。
       好山势!我独自一人沿山下小路循循而上,此刻心情万分激动!回想起先祖一生的经历,感觉我与他正面对而坐,先祖正向我徐徐道来,似乎两颗心已经碰撞到了一起。先祖的心性修为和豁达不仕的智慧让我敬佩不已,随即吟诗一首《寒食节中正山拜应济候》以示悼念!
人道寒食思介子,我自山前祭先祖。剜股奉君晋国复,甘愿焚死不受禄;南渡助饷勤康王,挂冠致仕不公候。应济天下今谁知!化作忠魂传九州。
       文革期间当地修建水库,因无石材可用,正逢破四旧,墓前碑牌尽毁,用来修筑水库,石像生近年来也被倒卖。今只得慕其山势跪地而拜;百年间子孙来此祭拜我是第一人,也许冥冥中是一种缘分吧!所以许下愿,每年清明节将来此祭拜。

百年基石
       南宋政权与北方金朝并存,历史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亲睐南宋,南宋的皇帝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收复丢失的北国疆土,就这样偏安一隅,这对于百姓来说或许是个修养生息的好机会,时间一晃荡就过了一个多世纪。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赃枉法,民不聊生,泽溪胡氏子孙尊先祖训,概不务举业。六世胡绋,行智四,号泽洲先生,常与僧人道士登涪山、游洮湖、呤诗饮酒、醉卧于白石山(小涪山);闻渔歌而趣和;喜垂钓,终日不或一尾也不倦,狂风暴雨降至,照样正襟危坐,可见对泽洲山水痴迷之深。
      1275年2月,元军直逼常州城下,知州赵汝鉴弃城逃走,安抚戴之泰投降。元军统帅伯颜进攻常州,丹阳守将张彦在作战中马陷泥中,被俘投敌,尽告城中虚实,并引元军包围常州,急攻下双方相持两月;虞桥战后,援军粮尽,常州成孤城。晋陵胡氏十三世孙胡应炎任节度判官,与常州郡守姚訔率领三千将士而战,最后与兄胡应发被俘而死;胡应炎一子胡松有弟胡应登携带逃出。常州城陷,伯颜下令屠城,常州城遭受灭顶之灾,晋陵胡氏后裔所剩者寥寥无几,散居城外周边地区(河北威县秀公派裔孙胡濙,毗陵胡氏世牒记载在明朝初才进常州城)。而此时的清津乡也遭受了兵荒,芳巷里整个村庄被毁,胡绋过翟墅,喜山水之胜,有心卜居,遂作八景之咏;今录四景。
《涪峦春晓》亭亭螺结一青峦,四面云山耸大观;翠浴孤峰标铁瓮,晴撑半壁瞰金坛。明霞初织烟丝软,旭日新妆树影攒;不尽芳华饶美景,鸟啼花放任盘恒。
《蒋庙碑亭》神施功力镇湖邨,显赫威灵四境闻;匝产修篁留皓月,撑空干柏驻祥云。经年碣石侵苔藓,尽日炉烟袅篆文;怀想褒封忠迹在,至今犹自忆戎军。
《西浦渔灯》落日黄昏理钓舟,乱红明灭下江头;疎林远逗孤村晚,野寺遥分隔岸秋。仿佛珠光骊頷吐,低微萤焰驶星流;太平应许渔家乐,浪迹湖边绕夜游。
《南阡牧笛》雨过原头爽气清,遥闻陇笛和歌声;高低音韵随风送,断续平腔信口成。牧为呼童群作伴,牛因顾犊却前行;归来时带村烟晚,好脱蓑衣卧月明。
        翟墅村是本地的大村庄,翟氏家谱记载: “适公于晚唐咸通年间,由浔阳迁徙宜兴古洮浜村,随后洮浜村易名为翟墅村。”翟适为翟氏之始迁祖。另有“移”姓、“万”姓、“戴”姓等,都是大户,家中殷实,有些田产,只是锦衣玉食,子弟腐败,不思进取,家中田产多数卖掉,用来做赌资,若大个村庄一副衰败的景象。
        古时候有个不成文规矩,外乡人要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本地村庄是不接纳的,更不会让你进村,胡家与翟墅村诸氏非亲非故,所以只能在翟墅村东,今“东村坟”先盖了两间房住了下来。胡绋把剩下的产业继续经营了起来,饱读诗书的他为了重振家业,只能走投笔从商之路,冬去春来,攒下的钱他都用来置了田,古人说的好,土地就是生命,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子孙才能繁衍,胡绋也是这么想的。几年下来周围部分的田产都成了胡家的,自己雇用了十几个长工,东村坟也添了十几间小瓦房,一派繁华气象。
        胡绋的家业是一日千里,田产不断的从翟墅村的公子哥们手中买入,东村坟这个小地方再也容不下胡家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了。胡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俗世的规矩让人实在无奈,翟墅村是个好地方,被称为“文笔”,要想让子孙在这里生根发芽,必须要进村,但村里的“大户”仍抛不开世俗的观念,外姓人不能入村,怎么办呢!只能慢慢想办法了。
再说村里的公子哥们依然好赌成性,有的人家已经是揭不开锅了,吃了上顿没下顿。胡绋知道后也是于心不忍,于是效仿先祖,每天做午饭前都要跑到东村坟西边的一个小土墩上,向翟墅村里张望,只要看到哪家烟囱不冒烟,就知道这家肯定断炊了,赶紧让家人送粮食去,并提供生活上的资助,真是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呀!后来胡绋站着望烟的那个小土墩被命名为“望烟墩”。 此时大部分翟氏族人陆续开始外迁,若大的村庄,如果没有一个实力派的家族来支撑,免不了要受邻村的欺负,随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翟墅村已经面临了各方危机。胡绋的儿子胡楚任经源教谕,归来后勤于著书,最后村中的翟姓、万姓几位长者经过商量,一起把东村坟的胡楚请进了翟墅村。
       有了翟墅村这个大舞台,事业得已尽情发展,胡家成了名正言顺的翟墅人,并参与和主持本村的一些事务。自文显公以下,胡家七代单传,迁居翟墅后,人丁开始兴旺。胡楚仍然兢兢业业,以耕读为立家之本,教育儿孙们要忆苦思甜,儿孙们也一天天长大,这时的胡家可谓家大业大,多年下来家中的田产遍布方圆几十里。胡楚去杨巷赶集,一路上“小解”能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想象他的田产有多少,家里夥计多的是不计其数。一日清晨,做生意的货郎挑着担子进村,看到村外田里的麦子都熟了,黄灿灿的一大片,进村后走东家窜西家叫卖,转眼到了傍晚,日落西山,货郎挑着担子出村返回,发现村外田里已不是黄灿灿的麦子了,而是绿幽幽的秧苗插到了水田里,货郎惊呆了,如此神速,要多少人才能做得到呀!
       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对汉族的统治是短暂的,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似乎只懂得弯弓射雕,骄傲自满的个性也约束了自己的眼光,把南方汉人列为第四等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搞的民不聊生。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
明初经过战乱的摧残,全国的经济也处于瘫痪状态。对于出身于贫寒之家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年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经济状态。粮长制度就是其为了巩固新政权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比较严密的人口统计和土地丈量措施。
       朱元璋在县一级的下面画出了粮区,每一万石粮划为一个粮区,设立粮长一名,副粮长一名,名为“万石长”让他们去管理当地税收。这些当粮长的都是当地田多的大户。而朱元璋找大户人家出任粮长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这些大户人家在当地有一定影响、有威信,人家能听他们的;另一方面,他们财产多,如果税收不上来,他们具有相当的赔偿能力。为了抑制地方豪强,明政府对粮长进行强硬的经济勒索,在制度上设置了粮长的重负;为了控制地方豪强,朱元璋又给予地方政府统摄提督粮长之权,使其身陷权力网路之中,以方便政府对粮长的控制和监督。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在强化粮长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处处防范粮长。  
       明初粮长制度在东南地区产粮多的省份较为盛行。南宋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可见当时江南地区产量确实比较可观,当时明初粮长制度主要在江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明朝政治中心在江南,明朝建国定都南京,公候的禄米,军官的月俸,都由南京部支付,粮长不仅疲于奔命,而且“死国法”者众多。
      明代初期,粮长盛行永充制,这使得粮长的权力可以得到充分展开。永充制就是一人连任数载,乃至一家世代相传承,但职久弊生,有的粮长借机盘剥粮户,而成巨富;有的粮长则因粮户拖欠,赔累破家,一些庶民地主中的大户亦买通官吏,脱免粮长之役。农民负担加重,纷纷破产。缙绅势豪拖欠的税粮,破产农民所遗粮差,均由粮长赔补,这样由中小户承当的粮长就负累过重,乃至破产。粮长虽然不是官员,但是他们既关系到国家税收,也关系到地方百姓生活的安定。所以说粮长也不好当,他们是老百姓和官府中间的一个夹层。他们站在老百姓一边,不肯逼税,自己就得家破人亡;他们站在官府一边,对老百姓逼税再从中多吃多占,早晚被百姓告发,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泽溪胡氏自七世胡楚迁翟墅,越五世至胡轫时已家大业大,成了当地的望族。洪武2年(1369),胡轫恩补儒官,被朝廷任命为“万石长”,是为泽溪胡氏第一任万石长,从此家族子弟担负起地方官田、民田租粮运输工作,家族成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劳累,明宣德6年(1431)江南各地连降大雨,湖水泛滥,田地淹没,粮食减收,垫资购买也未能凑齐租粮。家资耗尽,人力疲乏,在运粮中子侄兄弟将近二十人在南京遇难。胡轫在家谱中这样写到:“我父叔海三,海四两公,皆能奋志有为,惟以读书教子为业,自谓青云可期,丕振家风,庶足光前而裕后也,不意子弟诸侄辈久疲于役,自我太祖开国龙飞己酉,有司举为万石长,宣德壬子家资罄于貱粮,人力困于难役,兄弟继亡,賫志地下,竟莫能伸,皇天降割,不为己甚乎,虽然否极泰来,理之常也,后世子孙宁无亢宗者出。”
       宣德7年(1432)二月,宣宗朱瞻基御文华殿,问大学士杨士奇:“恤民诏下,已过二年,今是否有可恤之事?”士奇说:“前诏减官田租,而户部仍征收如故。”宣宗大怒说:“今当前行之,废格阻拦者论如法。”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子孙皆得仕进。
       宣德10年(1435)胡轫次子胡士忠继承“万石长”之职,称为“万石君”。胡轫将剩余子侄分为九房,九骏齐头并进。不知是先祖一语成谶,还是时机未到,留在翟墅的子孙在明清两朝间以耕读传家,谱牒记载读书尤甚者比比皆是,代不乏人;“大先生”远近闻名,家谱两朝间共续了十三次之多;谱中记载族贤诗文篇章美备,才学过人,然而就是无科举成名者,难道这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其实先祖的智慧是了不起的,为官始终会被打击,就算权倾朝野,那也只是昙花一现,要想家族永世昌盛,就必须与世无争,跳出权力的纷争。

漕运世家
      泽溪胡氏分为九房,十三世孙胡士忠为四房始祖,明嘉靖年间,胡士忠四世孙胡天经接手“万石长”。明朝中期漕运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仅常州府份额175000石;除漕粮外,还有白粮,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岁额214000石,均系当地出产的白熟粳糯米,供宫廷宗人府及宗官禄粮。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永乐年间因迁都北京,粮食需求日增,规定各地漕粮就近运至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再有军队分段接运至北京,一年转运四次。但白粮仍全程由民运完成。
      胡天经胞弟胡天统,号滨洮,家谱记载:“公标格清澈,器宇宽宏,芸窗奋志未遂,云程隐居林壑,手植松筠尔,乃田连阡陌,富拟季伦。”相传他家中牵米的砻就有几十个,翟墅村当时良田四千亩,他一家就占了一千多亩,专门为朝廷供应白粮,在儒林地区留下了许多佳话。
     胡天统持家有方,脑子灵活,分家没几年就事业兴旺,传说他家夥计也是不计其数,有事为证:那年代养猪需要用晒干的土垫到猪圈里,叫做“垫圈土”,这土要从田里挑回来,胡天统家当时养猪百十头,所以垫圈土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那时夥计每天一早起床到地里干一个时辰的活,再回来吃早饭,这天早晨干完活正准备回去吃早饭,工头让每人顺便挑一担垫圈土回去,以备半年之用,这一人一担挑下来不得了!一块稻田转眼间就被挖成了一个池塘,足足有五六亩水面积,后来该池塘被命名为“承公塘”,想象这将是何等的场面,壮观呀!
      旧时秧田里除草没有农药,全靠人工用一种叫“戮田耙”(乌头)的农具来耙草,把草连根推掉。一天所有夥计耙草回来,把洗净的戮田耙统一靠放在河边的墙跟下,夥计堆放的戮田耙上流下的水都汇到一起流向河中,巨大的水流引来了附近的鱼群,形成了鱼群上水的奇观。太难得了!这等奇事也只有胡天统家才能造就,这样一来,胡天统的名气越传越大,成了当地的传奇人物。
那年代种地是靠天吃饭,特别是灌溉农田的水资源很重要,胡天统家良田千倾,现在“湾墩”这一片水田当年也是他家的产业,但离泽水较远,灌溉不方便,应缺水年年收成不好,这一年胡天统决定在湾墩人工开一口大池塘,用来接雨水,到灌溉季节用水车“车”水;说干就干起来。
      几百号夥计一天下来就挖了一百多方土,进度相当快,傍晚收工休息,第二天吃过早饭,夥计们一起来到湾墩继续开挖,但是都被眼前的现象弄糊涂了,昨天明明挖了百来方土的坑,今天怎么连坑都不见了,又成了块平地,实在是纳闷,纳闷归纳闷,还得继续开挖,东家的话不能不执行,夥计们在工头的指挥下一天又挖了百来方土,但第三天早晨夥计们又看到了同样的现象,挖的土坑又长满了,难道有人故意与我们做对。
       工头把情况详细的告诉了胡天统,胡天统听后不以为然,命令夥计继续开挖,第四天还是出现了同样的景象,胡天统心里明白了,这是遇到龙脉了,但执着和自负的他并没有罢手,为了几百亩地能够很好的灌溉,他号令夥计在傍晚收工时把铁铲都插在开挖好的坑底,再把各自的草鞋挂在铲柄上,长工们都照做了,第二天土坑再也没有长满,只是坑中汪着一层血水,胡天统号令再继续开挖,傍晚再把铁铲插在挖好的坑底,最后“湾墩塘”开挖成功了,但是给自己带来兴旺的这条龙脉被他葬送了。
      泽溪胡氏世代恪守祖业,稍微有点钱的人家就拼命置田,所以子孙外迁者甚少,类似于胡天统这样的地主在家族中代代都有,这也是解放初翟墅村为什么田多、人多的原因。族人云鳌在输完官粮后怡情田园风光,用诗表达了当时惬意的心情。《孤村牧犊》
树头树底乱莺啼,村北村南雨一犁;机妇饷迟裙带泾,牧童归意笠沾泥。暮烟荏苒光生竹,春草芊绵绿满溪;输却官租无别事,客农踏遍小山蹊。
      曹大章:江苏金坛人,父亲曹邦彦举正德丙子科乡试,嘉靖十七年任户部司务。曹家世代经商,转输米粮,家境殷实。《皇明奇事述》卷二中记载:“嘉靖乙丑廷试第一人范应举、丁丑会试第一人曹大章、成化丙午顺天乡试第一人罗饰,皆以输粟入国子监,号称“输粟三元”。在其父的深刻影像及淳淳教诲之下,曹大章致力于学业。史料记载:“精敏过人,幼即崭然露头角,及就傅日诵数千言为文援笔就立,有惊人语。”十五岁封号诸生,后因向国家捐输粮食而入国子监读书。嘉靖二十六年卒业,时曹大章在文学方面已有一定的成就,占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王肯堂在为其《含斋集》作序时称其“性躁动,每为文,必于语笑使乐,喧闹之时,落笔如飞,故不暇捡拾,而毫词丽语,亦复可喜。”张祥鳶、蔡悉、瞿九思等随其在顾龙山别墅研讨学问,尊其为师,张祥鳶称曹大章“诗学李白,文学司马迁”。嘉靖三十二年,曹大章会试拔得头等,殿试夺得一甲第二名,授翰林编修。三十八年出任会试同考官,严嵩欲拉拢,曹大章推托有病,归金坛医治,与严世藩交恶,严世藩便假考功令,称其有病而罢黜。
      皆是输粮世家,曹大章与胡天经早年就相识,常有往来,并成为挚友。1566年,46岁的曹大章因被朝廷罢黜而清闲在家多年,这天曹大章来到翟墅游玩。正逢泽溪胡氏为修祠堂而产生分歧,八房分出独修,以胡天经为代表的其它分支把村后旧祠翻新扩建,落成之日,胡天经请曹大章登堂观赏,随即请撰《泽溪胡氏祠堂碑记》,并附铭,铭曰:“洞庭泱泱、黄河汤汤、问渠攸达,昆仑岷岗;泽遗候祖,山高水长。相承奕叶,胤祚惟昌;曷以怀抱,庙亭燕尝;曷以陈仪,币帛惟将;曷以昭共,峻宇雕梁;曷以卜居,泽溪之阳;我铭斯石,传于无疆。”胡天经次子胡汝贤自幼练的一手好书法,随即将铭文书于碑石之上。胡汝贤年近二十,自幼熟读经书,生的仪表堂堂,曹大章爱其书法,更爱其子,遂有把女儿许配之意,胡天经求之不得,欣然应从。
       这年夏天,胡天经的儿子将要成婚,亲家就是金坛城里的曹大章,成婚前家里在忙着料理一切,这时媒人跑来告诉胡天经说:“胡老爷,你亲家提出来一个要求,就是结婚那天从码头到家门口的路因梅雨季节湿滑,送亲队伍走的时候都要用黄米(砻糠)铺上,就这么个要求,难不倒你吧!”胡天经一听,放下手中的水烟壶,站了起来,在客厅来回走动。这是亲家故意为难啊!都是同行,知道这六七月份秧苗刚插下,离水稻成熟还有三个月,哪来砻糠呢。胡天经停下脚步,冷冷的笑了声,说道:“想看我笑话,没那么容易,我现在虽没那没多砻糠,可米仓里的白米有的是,你传话过去给亲家公,什么砻糠铺路,多寒碜,我们胡家丢不起这个脸,我用白米铺路,让他等着瞧吧。”
      儿子结婚,胡天经用白米铺了从码头到家门口的迎亲路,在儒林一带传为佳话,当时用迷信的说法来讲,他遭到了老天爷的谴责,从此以后,家中事事不顺,百头耕牛得病一夜倒,发生了一系列麻烦事,家业就这样慢慢地衰退下来,村里至今都在讲胡天经就是娶这房媳妇把家给败了。
       转眼已过了几十年,胡汝贤的女儿已经到了出阁的年龄,嫁给了溧阳王氏,据今王氏族人讲,当年王家娶翟墅胡家女儿时,迎亲队伍也是从水路上码头,也逢梅雨季节,胡家要求从码头修一条石阶路到门口,作为迎亲专用,王家连夜修了一条石阶路。女儿出嫁,演了一出与母亲当年同样的“戏”!胡汝贤的女儿嫁到王家后,三年不饮婆家的水,有娘家用船载水专门送到王家。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这要花费多少人力与财力,可想当时胡家的生活是多么奢靡呀!
       胡天经三世孙胡祈福之下,家谱便无记载,胡天统独子未娶,辉煌一时的家族刚刚过了三代,就销声匿迹了,或许是得罪了权贵,或许是有罪于朝廷,家谱中后来从侧面也有记载说是子孙不上进,最后把家业败光了。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想,同时老祖宗的故事也告诫我们,事业顶峰之时更需谨慎,要戒骄戒躁,勤俭持家,丰年要防灾年。古人说的更好!遗金满籝,不若教子一经。

遗风犹存
      随着胡天经家族的败落,二房十八世胡之培接任了万石长一职,满族人进关后建立了清皇朝,漕运完全有官方承办,这时泽溪胡氏才摆脱万石长一职。翻开中国近代史,清咸丰六年正是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由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洪杨之乱”(长毛造反)遍布江南各省,自咸丰元年1851~同治3年1864结束,历时14年,是我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说是老百姓造反,其实部队纪律很差,农民意识较强,目光短浅,到最后领袖完全失控,对老百姓是烧杀抢掠,江南苏锡常地区受害最重,几乎村村都有“长毛”占据,翟墅村“长毛”的指挥部就设在一栋老楼房内,(该楼房是我村最古老的建筑,将有二百年的历史,前几年毁于一场大火),“长毛”在失败前一年,也就是同治2年,多年的战争引起了瘟疫,遭瘟疫而死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战争的死亡人数,加上逃难在外因饥饿而遇难的,翟墅胡氏、万氏,翟氏家族人口都受到很大的损失,翟氏仅剩三五户,万氏基本绝户,解放初在村中平整过一个土墩,称“万家坟”,埋的就是万氏家族的遇难者。
      据南京河海大学水利系退休教授,88岁的胡德保口述,当年“长毛”作乱,开始只有小股部队,或者几个散兵进村找一些食物充饥,最后进村开始掠夺和杀人,族人开始醒悟,原来“长毛”真的杀人啊?各姓氏族长组织青壮年进行抵抗,“长毛”通常都是晚上进村,所以进行反击的族人都埋伏在村外的田野中,整夜守候,困了就轮流休息,用鞋子垫在头底下在田埂上睡一会,因为反击,“长毛”多次吃亏。谱载:咸丰十年(1860),金坛、溧阳相继失守,大批“长毛”来到翟墅村进行报复,九房二十五世孙胡裕章带领族人奋力抵抗,世代务农的庄稼汉怎么敌得过如狼似虎的“长毛”呢!终因寡不敌众,族人死难与被掳者过半,其余受惊而逃离,各寻生路。胡裕章因掩护众人逃离,力敌“长毛”,最后被俘。谱载:“少读书,比长习诗文,再试不售,遂弃儒而业农,公素性刚直,且膂力过人,凡遇纷争、辩讼,出为排解,剖决如流…咸丰庚申坛溧失守,贼众下乡蹂躏,掳公至上坊村,肆行逼胁,苛索万端,公骂不绝口,贼愤甚,将公毒殴,碎其头颅,脑浆迸裂而死。”
      八房二十七世胡峻亲身经历“长毛”作乱,他在家谱中这样写道:“清咸丰间洪杨变乱,人民播徙流离,衣不蔽体,食不充口,号寒啼饥者不可胜数,几与禽兽同群,草木并腐,不亦大可哀乎,越同治初年,粤匪始平,脱难归家者十止一二,田园荒芜,房舍丘墟,目击心伤痛何如也。”八房二十六世孙胡肇魁十岁时被“长毛”掳带到江西,不久匪患被平,胡肇魁在江西展转十余年,因思念故乡!后来沿途寻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翟墅,八房三分十余家仅剩肇魁一人,赖祖宗之灵,得以幸存。地方人口大量遇难,近无适龄可娶;而苏北三泰地区未遭到祸乱,于是贫穷人家只要出得起几个钱就可以从苏北领一个女孩回来做媳妇,村中幸存者大部分都到苏北娶了媳妇,这也导致下一代人说话都带有苏北方言,至今村中仍然有一些方言与泰州方言相同。
       在翟墅村西有一座“利时庙”周边百姓都来此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利时庙香火旺盛,兴旺时僧人多达五十人,早餐在一起喝粥听不到一点声音。“长毛”作乱,其中口号就是要灭佛,所以利时庙未能幸免,庙宇尽烧毁,躲过劫难的僧人最后逃到常州天宁寺安身。在许多家族谱牒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称之为“洪杨之乱”“庚申之乱”;对作乱的军队称之为“长毛”“发匪”“发逆”“粤逆”等。老百姓记录自己亲眼所见是最为真实的,太平军之乱不亚于五胡乱华,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浩劫,也是一场反人类的闹剧,带给百姓的灾难是沉重的。
      七百年的风雨沧桑,到了大清末期,往日显赫的家族,子孙都已淹没在了尘世中。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寻常百姓。面对“长毛”的烧杀抢掠,只能束以待毙,全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平定后,族人痛定思痛,组织家族子弟习武强身,在危难之时不至于任人宰割,得以自保,自此全村习武成风,也涌现出了许多民间高手,传闻九房二十八世胡炳坤燕子扑水可以连续二三十个,四房三十世胡书大,武艺精湛,三五人近不得身,一根擀面杖舞的水泼不进,在族中为最。晚年手上仍有打沙袋留下的痕迹。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内战不断。1938年日本人暴发了侵华战争,溧阳一带的日军经常与新四军激战,战火即将烧至家门口,附近几个较大的村庄都组织了“枪会”用来自卫。 柚山有“红枪会”与“白枪会”。所谓“枪会”就是由一村或一族组织,有族长领导,村中会武艺的年青人都要参加,用的都是冷兵器,大刀、长矛等。泽溪胡氏也组织了“小刀会”,起初也只是年青人在一起闹闹,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打斗一下,当侵略者打到溧阳后,为了保境安民,各村的枪会、刀会也都有一些活动,自发组织,并且相互配合,并肩作战;都凭着义气在行事,在洮湖中帮助新四军脱离险境、协助部队打游击、扰乱敌人的后勤装备等…
       同时中国老百姓的思想落后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还相信“神打”。神打是民间流传的请神上身的方式,开坛做法后请神上身,可以刀枪不入,其实就是自我催眠,暗示自己是神灵,此时人自身各方面能力因为精神暗示而得到提高,并不能做到刀枪不入,更挡不住子弹。据说一次在溧阳前马镇与日寇狭路相逢,结果只能是落败而归,二房二十八世胡福坤与四房三十世胡书传两人牺牲在日寇枪下。没有情报信息,与装备精良、通讯发达的日寇单独对抗,的确是以卵击石。
他们保境安民的精神可嘉,也值的我们后人学习,同时也反应了一个民族落后的可怕性,如果让有见识的人或组织来引导他们,或许能做出更多为国为民的事,但英雄的荆西人民并没有放弃,没有被吓到,继续与侵略者斗争,这是多么的英勇,何等的强悍。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侵略运动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南周山、北翟墅;只能吃来不能住。”什么意思呢?前两句是褒奖上黄周山村、翟墅村人口与经济在当地比较有实力,后面一句指的是翟墅人比较彪悍,村里来了客人都会热情招待,但是不能在村里过夜,因为在一起时间稍长就会相互切磋,惹出麻烦来。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泽溪胡氏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九房二十七世胡金宝曾任解放军四野某部机枪连连长,随部队转战各地,多次负伤;二十九世胡志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责后勤物资供应,冒着敌机的扫射运送物资,最后被飞机上的机枪打中,牺牲在异国他乡。
      泽溪胡氏数百年来坚守耕读传家,工商经世,虽无入仕显达者,但贤者名扬乡里,代不乏人;各行各业均有优秀者;以祖上为楷模,行事光明磊落、奉公守法、低调为人。新时期倡导发扬传统文化,重拾地方历史名人、英雄人物,今略书一二,以示缅怀。
                                  
戊戌仲冬  胡伟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