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086阅读
  • 0回复

宁都(大瑯派)族谱内容考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9-07-21
宁都(大瑯派)族谱内容考析
河北唐山曹妃甸 胡云
《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宁都旸霁谱》
第一节:谱序考析

一、《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
1、介绍:
《宁都湖溪谱》是大瑯长子二郎支房谱,本谱中收录谱序(从初修至九修族谱新序)九篇【从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年)开始初修时首撰,至民国37年戊子(公元1948年)第九次修编新撰谱序】。世系从第1世大瑯起至13世十三郎止。《宁都山堂谱》是大瑯次子三郎支房谱,本谱中收录谱序(从初修至十五修族谱新序)十三篇(缺第二篇)【从至元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开始初修时首撰,至民国35年丙戍(公元1946年)第十四次修编新撰谱序】。
《宁都旸霁谱》谱序无收录。
2、内容辨析
1)、《宁都湖溪谱》谱序重要信息整理
①、大元至元18年辛巳(公元1281)年由23世孙玉首序阐明了公霸为始祖,唐时为吉州刺史,以善治民,封开国侯,以老休政徙汴,子四:、周、禹、满。惟满被不仕,故揭家于豫章之吉州永,满之子杏一郎转迁虔州八角井,子桃一郎□居城市,逐迁于都鱼母石。并详细介绍了霸后裔传承情况,世系简介如下:
公霸:始祖。
第一世:勝、周、禹、满。
第二世:满之子杏一郎,转迁虔州八角井。
第三世:杏一郎之子桃一郎,先居虔州城,后逐徙居于都鱼母石。
第四世:桃一郎之子德中,庠贡,授漳州漳浦县主簿。侄子宝郎复回庐陵。
第五世:德中之子吴一郎,徙居永丰籐田陈坊,育子后复徙虔化怀德乡邓村王家巷瓦子堆居住。
第六世:吴一郎之子陈郎。
第七世:陈郎之子富郎。
第八世:富郎长子一郎,居湖塘陂头。富郎次子二郎,居雁坑。富郎三子小三郎,居大田。
第九世:一郎长子大瑜,迁居洪洲之酉隅。一郎次子大瑯,仍居湖塘陂头。一郎三子大璋,徙州蓝田。
第十世:大瑯长子二郎家为湖溪肇基始祖。
大瑯次子三郎徙傳,今之山堂是也。
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由曾元兴撰写的二修序阐明的主要信息:宋元之际因战争造成 80-90%的族谱遗失。
清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由金有福撰写的三修序阐明胡氏源流:宁之湖溪白门前赤坳,南溪胡氏则异是;按谱,胡氏唐时金陵公霸刺史,吉州以治行进,封开国侯,子四,伯仲季子不具论。叔曰满,徙永。满之子杏一郎徙虔州八角井,十数传而至大瑯府君,始迁宁都怀德乡,是为胡氏始祖也。大瑯之子芸四散;而湖溪白门前南溪上淮之专祖者,则二郎云且夫。胡之受姓远矣,胡之为族众矣,其间人文代出未易更僕数;即二郎一族如狱州,其人者刚风英气凛凛逼人,诸忠简、刚简,诸先正宁多让耶,况夫隐山林而重名节,识礼仪而敦诗书,又代不乏犯焉。盛矣哉,胡之族也。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由士文撰写的四修序阐明了源流:湖溪之胡氏族兴,吾傅溪谷皆分支于吉之霸公,至大瑯一府君始迁兹土,其家支二郎即湖溪始祖;次子三郎晰居傅溪,传九世而分暘谷。自二郎公居湖溪十二世而生少一、少二、少三。少一居湖溪白门前;少二徙麻源墩下复迁瑞金;少三迁南溪上淮传后数十,本次修谱该支房参与。
⑤、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由伯英撰写的五修序首次定性了霸公仕南唐这一信息;新增满之子猷公曾任临川教谕的信息;新增陈郎为避免参军迁居虔化的信息;新增大瑯由怀德钦义里复迁仁寿里的信息;新增次子三郎三世孙棨;兴为韶州刺史;樂为潭州刺史;山堂、旸霁、竹溪同出于棨公;兴国白石出于樂公。新增长子二郎湖溪肇基传四世而生威的信息。
⑥、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845年)由伯英撰写的六修序首次定义霸公长子,留家庐陵值下为胡銓之祖,次子周居吉州澹源为刚简梦昱之祖;三子禹之子为白石;四子灡居庐陵永阳乡,子猷,任临川教谕,因避五季兵乱迁虔化鱼母石,至 11 世生大瑯,大瑯生二子,大瑯长子二郎肇基湖溪至五世生琳二郎;大瑯次子三郎系潭州刺史棨公,韶州刺史樂公之王父。
⑦、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由邦葵撰写的七修序再次阐述霸公仕南唐这一信息,且霸公长子勝、次子周、三子禹均不及;首次定义四子满,名翼龙,居庐陵永阳乡,宋淳化三年登第为建康司户不樂仕進,同子杏一郎由科举任临川教谕,始迁虔州八角井,杏一郎之子桃一郎,居城市徙于都,因避五季兵乱同子庆三郎复迁虔化鱼母石,庆三郎之子德中由郡庠贡,授漳州漳浦县主簿;侄子宝郎复回卢陵舊市街后,又迁永丰南坝头居之,传四世吴一郎,又迁永丰籐田陈坊,吴一郎之子陈郎徙居虔化(今宁都)怀德乡二十四都小佈塔下对面邓村黄家巷瓦子堆居住,传五世一郎又迁木乡二十七都钦义里湖塘陂头后又迁本乡二十五都仁寿里胡坊,生三子,长大瑜,迁居洪州酉隅后又迁吉州值下;小大璋,徙撫州蓝田后复迁本县城西居住。祖大瑯仍籍居之而生子二,长曰二郎,次曰三郎,三郎后又同父迁居何傅二姓之间,即今山堂是也,传数世而生棨兴樂为韶州刺史、潭州刺史;惟我二郎公不移居,今为湖溪开基始祖,传四世而生琳二郎,由乡贡授獄 州判官,有善政,后又升獄州正堂;传至十九世高梧公生三子,长少一郎为湖溪白门前赤淦梅江下山角□等处开房祖;次少二郎居麻源坳下后徙瑞金;三少三郎为上淮南坑等处开房祖;
⑧、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 1906 年)由承□撰写的八修序依然强调为胡銓后裔,其它信息雷同。另外强调了二郎肇基后至光绪三十二年,历800余年,传30余世这一重要信息。根据这条信息分析,至少大瑯与胡銓也是同龄人,也为该支接房与胡銓派提供了间接信息依据。
⑨、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由宝山撰写的九修序着重肯定了大瑯以下传承人的生、殁、葬、娶信息可考。
2)、《宁都山堂谱》谱序重要信息整理
1》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由赐进士第国史编修文林郎王相首序,叙述了山堂胡氏得姓源流:胡公满封于陈而受姓这一历史事实。修谱的意义:家之谱,国之史也。谱而弗寳、弗文、弗正、弗大、弗公、弗中、弗备、弗祥,岂不有负于作谱之意哉!是,故谱之所重者,明尊卑、序昭穆、辩亲疏、别同异;谨婚姻、重□庆,用收一族之所有而谱之也。同时也叙述了修谱时的现状:书谱所载,类丧其祥,桀错诬讹,得失半之。12 世孙穀珍等大懼其世远,系蕃昭穆失序,乃续而新之。
2》明洪武丙寅年(公元1386年)由赐进士第国史编修文林郎王相撰写的第二篇谱序,主要阐述了霸唐时由金陵来吉州,其孙临川学谕猷臣居蓝田鱼母石,五季兵乱全家迁虔化江口,其后历迁,至大瑯一府君,始肇基于何傅山堂。子孙蔓延,各居四方。旸霁、罗田、竹溪、白石皆其一支,中间隐显,代有其人,如四世胡棨兄弟,皆由科举,一任潭州刺史,一任韶州刺 史,以平胡虏大功,棨封金紫光禄大夫,栾封银青光禄大夫,实与庐陵值下忠简公虽析派而同出一源。
根据测算,首创谱序至元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至本次谱序之间已经间隔76年,此次修谱,竹溪、山堂及旸霁支房均合房参与,同时也首次出现了忠简公(胡)的相关信息。
另外,根据估算,王相此时的年龄最少不会低于90岁,如此高龄,能够独立完成此谱序相当罕见;王相,一个相当严谨研究学问的人,尤其是国史研究由一定造诣的人,依然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山堂胡氏自成一派),同时给出了本支与忠简公虽析派(房派不同)而同出一源(源头属于唐时由金陵来吉州的公霸还是陈胡满公已不得而知),这一结论。
3》明景泰三年壬申(公元1452年)由胡氏子孙子昂委托赐进士、翰林院学士解瑨撰写的第三次修编谱序(联修),着重强调本支忠简同宗异派。明景泰三年壬申(公元1452年)由由赐进士、左都御史陈勉撰写的第三次修编谱序(山堂),着重介绍了德立、德义、德辉、德良、德雅、德弼参与修谱的事实及修谱花费的心力。说明了外迁子、侄辈邦直、邦衡、邦汝、邦伟、邦镛参与修谱做事干练之风范;东欣、东昱、东啓、东范、东澋、东温参与修谱之笃诚。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褒扬,以达到让后世铭记之目的。
4》明弘治三年庚戌(公元1490年)由成化甲午(公元1474年)参与科举并于戊戌(公元1478年)中举上榜的旸霁16世孙胡克和撰写的第四次修编谱序(为胡氏子孙首序)阐述了宋以后大瑯后裔的发展状态,并详细说明了大瑯之六世三十七郎肇基竹溪;九世伯原居旸霁;并划分了门派,其中伯原一脉为西派;东派为太原胡氏裔孙;说明了西派伯原一脉世序清楚。该序整文未表述大瑯以上忠简公及公霸的相关信息,这有悖于胡氏子孙首序按理应该完整介绍该支源流的基本常识。因此可以看出16世孙胡克和对接本支房宋前信息持审慎态度。为此,其撰写的谱序仅仅叙述宋以后的相关情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公元1548年)由陕西略阳知县陈瑶撰写的第五次修编谱序失记。
6》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公元1696年)由赐进士、知宁都县事李聘撰写的第六次修编谱序叙述了山堂胡氏源流:霸由金陵至庐陵,生四子,曰胜、曰周、曰满分居,今值夏、詹源、永阳均其后裔;幼子禹扶霸灵柩回金陵,禹之子猷臣官临学谕,遂安家于蓝田鱼母石,复徙虔化江口鱼母石,十一世大瑯居山堂,期间少五、少八兄弟为潭州刺史、韶州刺史,进阶光禄大夫,子令玭、令琪、令环、令珠俱职郎官。令琪子三十七郎居竹溪,令珠子七郎原分兴国罗田、白石;令环之后九世伯原始有旸霁西派。三十七郎为竹溪始祖,后裔文定迁本乡之陂下;升山则迁吉丰之廖家坳,两支同脉同源而又各立房派。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公元1698 年)《竹溪胡氏重修谱序》由辛丑副榜文林郎原知宁都县事四明、费琏陶撰写的修编谱序叙述了山堂胡氏源流及播迁情况:宁都之怀德乡古称多世族,建天竹山谷龙山三古院,伊始盖宋刺史之遗址也。刺史胡氏一讳棨、一讳栾,兄弟由制科任韶、潭守以平寇元勋,俱皆进金紫光禄大夫,致政家居,始创制焉。迄今数百年,花发翟云,不减当龄金牛也。问晋迫于催科源例上乡座徵璜船,见其山川之寄胜人物之雅,彬彬在家风度,因询请故老乃知刺史为山堂胡氏祖。山堂鼻祖大瑯乃其四也,棨子令琪、令环,奕子令珠,皆职任宣职郎官。令环之后世居山堂,九世伯原始从旸霁;令琪子三十七郎从竹溪;珠子七郎从兴国白石;椒聊繁衍支分派析也,令环、令珠之后幸无恙,且礼乐之盛,人文之美,教古尤胜,惟竹溪当山堂之衍,桑迭更至十六世文定、文先、文辉则徙居本乡陂下;升山公则从吉丰廖家坳;兴监、兴锡居钓溪广头;而文祥、文琏则又有瑞金承乡之还。
7》清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由宁都直隶州事嗣孙胡肇臣撰写的第七次修谱序叙述了根据吉州通谱查询的霸以上相关信息,并相应进行了完善。并大力褒扬了本支人才辈出,贤哲堪比忠简公、刚简梦昱公,文章节义,日月争光。从本篇谱序分析,本支仍然循祖例,承认为霸公后裔,忠简公、刚简梦昱公的相关信息出现,仅仅是做对比所需要,而不是其脉下这一基本事实。
8》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由旸霁裔孙胡晋采撰写的第八次修编谱序失记。
9》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公元1778年)由州庠生裔孙胡士文撰写的第九次修编谱序阐述本支源流:吾族始自霸公,南唐时由金陵徙吉州,子四:勝、周、禹、满。长勝居庐陵值下;次周居淡源;四满居永陽;三禹回居金陵,其子猷臣,临川学谕,因家是邑之蓝田鱼母石,猷臣之子杏一郎缘五季逼于征戍徙于虔州八角井。数传而迁江口鱼母石(即今之宁都也);十一世至大瑯一府君,始同长子二郎居胡坊,后率次子三处士择里于山堂而居。大瑯八世而生绫翁,绫翁生泰原、伯原。伯原居旸霁;泰原即山堂祖也。泰原之裔,聚族居山堂,与散而处者,煙户以千计。
10》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由由州庠生裔孙胡奏虞撰写的第十次修编谱序失记。
11》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845年)由例授文林郎兴国白石裔孙胡麟撰写的第十一次修编谱序失记。
12》清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由钦点丁丑科主事,抚樂裔孙宗澄撰写的第十二次修编谱序阐述了本支源流:我胡氏自有虞受姓,以来以后芸芸四散,率土之滨,何地蔑有而朔厥本根:大抵为南唐吉州刺史公霸之裔,郁之源亦出于霸公。而山堂一族,其源流班班可考,盖禹公为霸公第三子,至十一世而大瑯公,自临川之鱼母石移居于邑之何傅,何傅者即今日之山堂也。大瑯公之孙生二子:曰棨、曰樂,皆登大宋进士第,官上大夫。樂公之后
徙兴国。棨公传数世而生绫翁,又九世而生泰原、伯原,分为东西二派。伯原之后居旸霁,是为西派房祖。泰原则居旧境而未迁,遂为东派之基祖也。按东派历年千有余岁,阅世三十六七,子孙繁衍近七八千。
13》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由礼部进士拣選县正堂族从裔孙胡楚南撰写的第十三次修编谱序详细说明了本支源流:山堂以大瑯为始迁祖,于余族新宗三仆射(居抚州蓝田)之父与大璋为胞兄第,皆系一郎支下,而一郎为霸公十六世孙。穷本索源,同条共干,洵有辉矣。根据老谱记载,同碟者宗泰原兴迁基旸霁伯原祖,均系绫公子。若迁蔡江下河;
迁胡坊、永丰之苦竹;兴国之白石;靡不奉山堂为依。旧谱则合蔡江下河,长沅富钓舟为一帖。同时还记载:泰原祖底下至今传不过三十余世,繁衍至万有余。
14》民国三十五年丙戊(公元1946年)由江西省建设厅厅长兴国罕溪裔孙嘉诏撰写的第十四次修编谱序着重说明了撰写此篇谱序的原因: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春,山堂宗亲俊彦持谱牒求写谱序。嘉诏在谱序中叙述了山堂胡氏的源流及相关比较重要的信息:霸公传十六世至大瑯卜居今山堂,介何傅二姓之间,故又称何傅山堂。子孙繁衍,迁徙各异,迨第九世泰原公,世守于此,奉为山堂始祖。先是第四世祖有棨樂二公昆季,绍兴年间先后登进士第,建节韶潭二州,均以功封光禄大夫,荡寇平虏,勋业灿然,与庐陵忠简、刚简齐名。泰原公即棨公五世孙;栾公三世孙七郎公徙居兴国白石,籫缨之盛,氏族之蕃,与山堂相伯仲。
15》公元 1994 年由循甫(曼丁)执笔撰写的第十五次修编谱序着重说明了修谱的目的,修谱体例及源流重要信息:自大瑯一世在北宋神宗朝(公元1068--1085年之间)肇基山堂后,子孙繁盛,派衍本县之白门前;旸霁;兴国之南坑、良村、白石、梅窖;永丰之廖家坳、麻畲;吉水之白砂;瑞金之承乡等地,皆作祖成族,自修谱系。惟泰原祖世守山堂,合蔡江、钓州、下河、长源富为一帖。从至大三年庚 戌(公元1310年)谷珍公主持第一修族谱以来,历六百三十五年,修谱十四次,并逐步形成三十年一届之常规。
3)、《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谱序分析:
A、共同点
①、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 1281 年)修编的《宁都湖溪谱》首谱;至大三年庚 戌(公元1310年)修编的《宁都山堂谱》首谱一致认可始祖为:霸。
②、从《宁都湖溪谱》首序分析,每代传承、居住地、迁移过程、配偶、墓葬记 载的比较清楚,尤其是始祖霸至大瑯这一段的世系有一定的可信度。然始祖公霸,仅仅说明是唐时为吉州刺史(地方志并无记载),并未说明具体朝代及年号,因此,祖公霸是否有功名,还需要进行大力度考证,根据本人经验,祖公(霸)有功名的可能性较小,攀附南唐霸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是:首先,从大元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按南唐立朝公元937年开始计算,经3朝,历344年,这段几乎无任何文字记载,信息基本以口传为主,误传的概率较大。其次,首创谱序撰写时如果可以确定霸仕南唐,那么就会直接注明为南唐而不是唐。其三,倘若祖公(霸)得以封侯,依据大唐定例(宰相均可修谱)本支的传承世系应该相对完整,但霸前世系无载),但祖公(霸)是存在的,也就是同名同姓而已;然从近年很多胡氏宗亲提供的资料来看,多将宁都祖公(霸)定为南唐时代,依据是不充分的,也不严谨。从《宁都山堂谱》首序分析:内容无片语说明山堂胡氏乃是霸之后裔这一重要情况,证明王相作为国史编修人员对国史、家史考辩的严谨态度;王相将山堂胡氏列为一个独立的单支个体,并未依附其他宗支房派,而是自成一派。从首序内容透露的信息分析,王相首创谱序对山堂胡氏后裔口传及提供的原始记载书谱的信息持保留态度,鉴于世故原因,其谱文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而由后人体会、辨识。
③、谱序中均出现有忠简公、刚简公的评价信息。
④、根据谱序内容分析,大明以前由于战乱频繁,对族谱及相关文献损毁异常严重,导致谱牒内容真假难辨,造成了今天大多宗亲的共识:元、宋以前不可考的感叹。
B、不同点
①、《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首修谱时间不同:大瑯长子二郎房支《湖溪谱》首修时间为公元1281年;大瑯次子三郎房支《山堂谱》首修时间为公元1310年。从时间节点分析,长房首修谱的时间早于次房首修谱的时间,且相距29年,因此可以确定,次房修谱的部分信息来源于长房。
②、《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二修谱时间跨度不同:大瑯长子二郎房支《湖溪谱》二修时间为公元1525年;距首修已历244年。大瑯次子三郎房支《山堂谱》二修时间为公元 1386年;距首修已历76年。
③、霸之子长幼顺序不同:大瑯长子二郎房支《湖溪谱》记载霸之子长幼顺序:勝、周、禹、满。大瑯次子三郎房支《山堂谱》记载霸之子长幼顺序:勝、周、满、禹。
④、大瑯长房、次房接房(霸之子)不同:长房二郎房支《宁都湖溪谱》接于霸之子满公位下。次房三郎房支《宁都山堂谱》接于霸之子禹公位下。
⑤、霸之三子、四子的儿子名字记录不同:禹之子:猷臣;猷臣之子杏一郎。满之子:杏一郎。
⑥、五季兵乱时期迁居虔化人物记载不同:大瑯长子二郎房支《湖溪谱》记载首迁虔化人物:杏一郎(猷臣);陈郎。大瑯次子三郎房支《山堂谱》记载首迁虔化人物:猷臣(杏一郎); ⑦、合房态度不同:二郎房支《宁都湖溪谱》与忠简公、刚简公房支合房,其中大清年间二次(第六届、第八届)修谱均记载合房信息。三郎房支《宁都山堂谱》从首修谱至第十五次修谱均未认可本支与忠简公、刚简公房支存在联系。
4)、《宁都湖溪谱》《宁都山堂谱》《宁都旸霁谱》谱序考析结论:
①、湖溪胡氏、山堂胡氏、旸霁胡氏后裔均为大瑯后裔;远祖为霸公,但此霸公与地方志记载的仕南唐(公元937--公元961年)公霸为同一人的可能性较低 ,同名同姓的可能性较高,理由是:根据传代世系推算,大瑯生于唐(详见后节大瑯的生年考析章节),与仕南唐(公元937--公元961年)公霸的生年比较接近,也可以理解为二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可能存在传承关系。
②、大瑯的生年推算按《宁都湖溪谱》记载的各代生年节点为参考依据比较充分,理由是:从大瑯之四世孙琳二郎开始,至十二世孙十三郎,九代人的传承时间、居住地、迁移过程、配偶、墓葬记载的比较清楚,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宁都山堂谱》完全没有记载以上九代人的相关生年信息,说明相关信息的来源采集于二郎房支,并且添加、分解部分人名,由于没有可靠的旁证,故不予采纳。
③、居住地(不含播迁):金陵、吉州、虔州八角井、于都鱼母石、湖溪、山堂。
④、根据世系行传分析,大瑯宗派为续接房于霸公位下,与首谱序内容相悖:大瑯长子二郎房支《湖溪谱》记载霸之子满公位下。大瑯次子三郎房支《山堂谱》记载霸之子禹公位下。
⑤、谱序存在长幼乱序的情况:禹公、满公,排行三子、四子的顺序时有变化。
⑥、谱序存在同人异名:A、猷臣与杏一郎为同一人。B、樂公与栾公同一人。
第二节:世系传承考析

1、大瑯长房 1--13 代世系考析
一世:大瑯,名珪,赋性灵异,尤嗜书史,自二十七都钦义里迁仁寿里二居焉,生卒年不详。
妣王氏,生卒年不详。生二子:二郎、三郎。
二世:二郎,名玖玉,大瑯长子,称二承事,性嗜诗书,妙阴阳之理;其氣轩昂,慕仕進淮,谨形藏。圣朝精异,焜煃龙章,同父择二十五都新籍下,地位清高,遂徙其家;父又同弟迁移何傅,惟公仍籍居,改其地名曰湖溪,生卒年不详。妣杜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二十九郎。 继妣谢氏,生卒年不详。继妣廖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二十六郎。 二世:三处士,号三郎,又称二承事,大瑯次子,生卒年不详。妣李氏,生卒年不详。生四子:绍一、绍二、三十三郎、四十四郎。
三世:二十九郎,二郎长子,生卒年不详;迁居兴国,复迁汀州。妣谢氏,生卒年不详。
三世:二十六郎,名连生,二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蔡氏,生卒年不详。继妣彭氏,生卒年不详。继妣何氏,生卒年不详。生二子:三十郎、三十一郎。 四世:三十郎,名贤,号明元,二十六郎长子,生卒年不详。妣谢氏,生卒年不详。 生二子:琳二郎、琳三郎。 继妣肖氏,生卒年不详。
四世:三十一郎,名能生,二十六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刘氏,生卒年不详。
五世:琳二郎,名威,号敏林,三十郎长子;乡贡授獄州判官,有善政,后又升獄州正堂。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 年)5 20 日吉时;殁于宋天禧元年丁巳(公元1017年)812日巳时;年寿64岁。妣刘氏,生于后周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115日辰时;殁于乾兴元年壬戌(公元 1022年)815日子时;年寿67岁。生二子:瓊一郎、十二郎。 继妣肖氏,生卒年不详。
五世:琳三郎,名儀,三十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徙居会昌枫林□沙。妣王氏,生卒年不详。
六世:瓊一郎,行十一郎,称七承事,琳二郎长子,生于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 972年)1 6日吉时;殁于景祐四年丁丑(公元1037年)212日午时,年寿66岁。妣谢氏,生卒年不详。生四子:十郎、十一郎、三十二郎、四十三郎。
六世:十二郎,名惟,称十二承事,琳二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廖氏,生卒年不详。生三子:珪郎、玉郎、珠郎。
七世:十郎,字金祥,瓊一郎长子,生于宋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316 日巳时;卒年不详。妣杜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五郎。 七世:十一郎,行大二,名江秀,瓊一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徙居下湖溪旁。妣廖氏,生卒年不详。
七世:三十二郎,行大三,名河清,瓊一郎三子,生卒年不详,徙居上赤□。妣王氏,生卒年不详。
七世:四十三郎,行大四,名润晏,称六承事,瓊一郎四子,生卒年不详,徙居会昌峯嶺庄埠。
七世:珪郎,行称三郎君,字孟才,十二郎长子,生卒年不详。妣姜氏,生卒年不详。生三子:嫩四郎、嫩六郎、嫩十郎。 七世:玉郎,行称五郎君,字仲才,十二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钟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嫩七郎。 七世:珠郎,行称七郎君,字季才,十二郎三子,生卒年不详。妣谢氏,生卒年不详。生二子:嫩八郎、嫩九郎。 八世:五郎,字文正,十郎之子,生于宋天禧元年丁巳(公元1017年)220日;宋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 年)鼎建池源寺佛时殁。年寿37岁左右。妣谢氏,生卒年不详。继妣王氏,生卒年不详。生三子:世郎、小五郎、大三郎。继妣肖氏,生卒年不详。
八世:嫩四郎,字峯高,珪郎长子,生卒年不详。妣谢氏,生卒年不详。
八世:嫩六郎,字岳高,珪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姜氏,生卒年不详。
八世:嫩十郎,字崗高,珪郎三子,生卒年不详。妣朱氏,生卒年不详。
八世:嫩七郎,字嵩高,玉郎之子,生卒年不详。妣吴氏,生卒年不详。
八世:嫩八郎,字岑高,珠郎长子,生卒年不详。妣杜氏,生卒年不详。
八世:嫩九郎,字崑高,珠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王氏,生卒年不详。
九世:世郎,字天民,五郎长子,生卒年不详,居映江□。妣王氏,生卒年不详。生三子:二十九郎、十六郎、三十六郎。
九世:小五郎,字天福,五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妣廖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大評士。 九世:大三郎,字天瑞,五郎三子,生卒年不详。妣曾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龙郎。
十世:二十九郎,世郎长子,生卒年不详,徙居不详。
十世:十六郎,世郎次子,生卒年不详,徙居乌背店下。
十世:三十六郎,世郎三子,生卒年不详,徙居小布高田。
十世:大評士,行三十郎,字英美,小五郎之子,生于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公元1127818日子时;殁于淳熙十六年巳酉(公元1189年)313日子时。年寿62岁。妣刘氏,生于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公元1127419日午时;殁于绍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年)5 3日巳时。年寿64岁。生三子:十六郎、十八郎、三十九郎。 十世:龙郎,字英奇,志气英勇,聪敏过人,于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领军作战,树军功,朝廷封为南路总管,功绩详见地理志。备注:经过考证,龙郎按常理应该生于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上下,其生年误差不会超过3-5年),根本就不可能在公元1022年参战,这就属于典型的续接名人于房,以壮家声。
十一世:十六郎,字高標,大評士长子,生卒年不详。妣杨氏,生卒年不详。生一子:六郎。 十一世:十八郎,字高松,大評士次子,生于南宋绍兴十六年丙寅(公元114651日辰时;卒年不详。妣巫氏,生卒年不详。
十一世:三十九郎,字高梧,大評士三子,生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巳巳(公元1149年)21 日申时;殁于嘉定九年丙子(公元1216年)1012日午时,年寿68岁。妣陈氏,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庚午(公元1150 年)513日酉时;殁于殁于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83日子时。年寿62岁。生三子:少一郎、少二郎、少三郎。 十二世:六郎,十六郎之子,入赘曾村居住。
十二世:少一郎,行十六承事,三十九郎长子,生于南宋乾道六年庚寅(公元1170 年)3 13 日辰时;殁于宋端平三年丙申(公元1236年)120日戊时。年寿 66 岁。妣谢氏,生于南宋淳熙二年乙未(公元 1175 年)816日午时;殁于宋淳祐七年丁未(公元1247 年)211日子时;年寿72岁。生三子:十三郎、十五郎、三十七郎。
十二世:少二郎,三十九郎次子。徙居麻源坳,再迁瑞金。
十二世:少三郎,三十九郎三子。徙本都上淮,于南溪开基。
十三世:十三郎,字正心,少一郎长子,生于南宋绍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313日辰时;殁于宋景定元年庚申(公元1260年)217日戊时;年寿70岁。妣谢氏,生于南宋庆元三年丁巳(公元 1197 年)612日辰时;殁于咸淳八年壬申(公元1272年)220 日戊时;年寿75岁。生二子:三十九郎、四十四郎。
备注:根据公元 1994 年由循甫(胡曼丁)参与《宁都山堂谱》第十五次修编谱笔记信息:琳二郎,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520日吉时;其31世孙“陶”字辈生于公元 1920年,历966年,传31代,平均31岁余传一代(未考虑长幼岁差),符合世系传代规律。胡曼丁认为此传代时间是错误的,根据其笔记内容分析,首先,笔者确定大瑯生于北宋,依据是按胡棨公元1165年(登第11年)诰封金紫光禄大夫时间推算胡棨的生年(按 23岁中进士)约为公元1131年,胡棨之10世孙必旺生于公元1277年,由此推算该支派平均约 15岁传一代的规律。并按此规律推算出大瑯的生年为公元1083年,结合大瑯墓碑记载宋始迁祖大瑯府君-------从胡曼丁推算的过程分析,其推算15岁传一代和对大瑯墓碑记载信息理解臆断的成分较大,依据不足:
其一,胡棨至10世孙必旺,平均约15岁传一代。如果扣除长幼岁差(按最低 2 岁考虑):胡棨一世岁差为4岁,二世岁差为2岁,三世岁差为2岁,四世岁差为2岁,五世岁差为2岁,八世岁差为2岁,小计扣除14岁,实际传代为1岁传一代,明显存在严重瑕疵,违背基本的生育规律,这是不合情理的。
其二,根据胡曼丁笔记介绍:大瑯墓碑记载宋始迁一世祖大瑯府君----,由此确定大瑯的生年为北宋年间,依据同样不足,从《宁都山堂谱》首序至十四修编谱序记载内容,均无明显界定大瑯始迁于宋的记载。
其三,根据胡曼丁笔记介绍大瑯夫人王氏立碑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时间节点,可以确定大瑯墓碑时间应该与夫人的立碑时间相同或相近,也证明了大瑯长子二郎房支与忠简房派合房后根据胡銓的生年作为推断大瑯生活年代(宋)的依据,墓碑为后期复立无疑,由于不是原始碑铭,其信息可信度存疑。
考析结论:
①、大瑯长房二郎房支1-13代世系完整,居住地、迁徙、墓葬地址清楚,可信度非常高,此世序无疑义也(大瑯以下世系)。
②、本支世系从第五世琳二郎【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至第十三世十三郎【生于南宋绍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历236年,传8世,平均29.5 岁传一代,扣除第九世、第十一世长幼岁差(按2岁考虑),实际约为23.5 岁传一代,符合常规传代规律。
另外,从大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首创谱,距周显德元年(公元 954年),历327年,并从五世至十三世,脉主本人及配偶的生年(包括年号、出生月份、日期、时辰、墓地方向)记载的非常详细,伪造是不可能的,理应是采用墓碑或者其它记载方式进行信息保存。
根据琳二郎出生时间(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结合其31世孙“陶”字辈的出生时间(生于公元1920年),共历966年,传31代,平均 31岁余传一代(未扣除长幼岁差),是完全符合世系传代规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