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07阅读
  • 1回复

霸公为浙江梅溪胡氏之后的说法可休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0-07-13
胡新奎宗亲提供的资料,说霸公是梅溪之后。也即胡进思--璟--珩、璇、琛。琛--霸、贞、阳。(霸公是进思公的曾孙)
而据宁光宗亲提供的家圯公手书于1996年的桐庐族谱网页链接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557)来看,“以萬一尚书始立为“初世”。其子璟公为“第一世”(会稽胡卜宁海祖),到第二世霸公迁黄岩,璇公迁上虞,琛公迁胡卜中湖”,也即胡进思--璟、庆。璟--霸、璇、琛。(霸公是孙子)。
宁光宗亲提供的族谱明确了:1.霸公为进思公之孙,而非曾孙。2.霸公迁黄岩,璇公迁上虞,琛公迁胡卜中湖,而非芗城,泰禾。且未提及三公之后有刺吉州衍铨公者。如有,1996年才完成的族谱岂有不大书特书的道理?
结论:芗城霸公非浙江胡氏之后。梅溪谱也是因为芗城霸公出名了才将自己的霸公换成了芗城的霸公,且接错了位置。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9-16
弹劾秦桧,奏议千金 | 胡铨祖籍浙江新昌?真相如何……
原创 剡溪小北 剡溪小北 2023-09-07 18:53 发表于江苏


史辨:论胡公霸、胡铨祖籍浙江新昌之非


五代时,有个大将叫胡公霸,为南唐吉州刺史,后归降北宋,为和州、坊州刺史。其降后数月,金陵城破,南唐灭亡。以南唐而言,胡公霸或有不忠,而在北宋,其率众而降,促使一统,免于百姓流离,亦可谓大有其功。

后世江西、福建等地,多有胡姓奉胡公霸为始祖,而其在正史中尠有痕迹,《五代史》《宋史》皆不曾留其名。至南宋时,出了一个著名的胡铨,为胡公霸第八世孙。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其人慷慨有节,以敢言著称,因上疏弹劾秦桧,言和议之非,而名动朝野,垂于青史,其事详于《宋史》,有列传,谥号忠简。

胡铨是江西庐陵人,自然没有问题。而胡公霸原籍到底哪里,很难考证。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说:“我喜欢宋朝胡铨,金人以千金购求他弹劾秦桧的奏疏,现在祠堂里有一块匾额‘奏议千金’,即是说的他。”奏议千金的故事出自胡铨同乡、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其中有谓:“胡澹庵上书乞斩秦桧,金虏闻之,以千金求其书。三日得之,君臣失色曰:‘南朝有人。’盖足以破其阴遣桧归之谋也。乾道初,虏使来,犹问胡铨今安在。张魏公曰:‘秦太师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嵊州胡村的胡,与胡铨未必有关系,按照其族谱,像是从邻县新昌衔接过来的。按《新昌县志》所说,胡公霸本是新昌人,因此胡铨的祖籍也就变成了浙江新昌。

明成化《新昌县志》曰:

“胡璟,字汝明,五代时为吴越钱武肃王偏将,与统军使张筠、赵承泰同取福州,升行军司马兼尚书,退居新昌之湖北,种十里梅花,自号梅溪,即忠简公之始祖也。忠简事高忠为枢密编修,上疏乞斩秦桧,贬崖州二十余年……厥后其孙栋来新昌拜始祖之墓,因家焉。”

莫旦将胡璟列入县志武臣第一,其所参考的乃是当时新昌本地的胡氏家谱,而家谱之信与否存疑,惟胡璟事迹不可考,县志说他“与统军使张筠、赵承泰同取福州”,张筠、赵承泰二人皆见于《五代史》,张筠还有单独的列传,而胡璟的官职似乎还比张、赵二人要大,同取福州,又升为行军司马兼尚书,偏是胡璟不见于《五代史》,此则可疑。行军司马兼尚书,那在吴越国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新五代史》曰:

张筠,海州人也。世以赀为商贾。筠事节度使时溥为宿州刺史。梁兵攻溥取宿州,得筠,爱其辩惠,以为四镇客将、长直军使,累拜宣徽使。末帝分相、澶、卫三州为昭德军,以筠为节度使,由是魏博军叛附于晋。晋王攻相州,筠弃城走。后以为永平军节度使。梁亡事唐,仍为京兆尹。从郭崇韬伐蜀,为剑南两川安抚使。蜀平,拜河南尹,徙镇兴元。筠尝有疾,不见将吏,副使符彦琳入问疾,筠又辞不见。彦琳疑筠已死,即请出牌印。筠怒,命左右收彦琳下狱,以其反闻。明宗知彦琳无反状,召彦琳释之,阳徙筠为西京留守,戒守者不内,筠至长安不得入,乃朝京师,以为左骁卫上将军 ……筠居洛阳,拥其赀,以酒色声妓自娱足者十馀年,人谓之地仙。天福二年,徙居长安。是岁,张从宾作乱,入洛阳,筠遂以免。卒,赠太子太师。

这个张筠看来与吴越国没什么关系。钱俨(937-1003)《吴越备史》曰:“(吴越开运三年(946年),冬十月,金陵攻福州,节度使李弘义遣客将徐仁宴、李廷谔等求救于王……是月,王命统军使张筠、赵承泰等率水陆兵三万人以救无诸。”钱俨为钱镠之孙,记载吴越国事当不至于大错。《资治通鉴》亦曰:“开运三年,冬十月,唐主改漳州为南州,命思安及留从效将州兵会攻福州。庚辰,围之。福州使者至钱塘,吴越王弘佐召诸将谋之,皆曰:‘道险远,难救。’惟内都监使临安水丘昭券以为当救。弘佐曰:‘脣亡齿寒,吾为天下元帅,曾不能救邻道,将安用之!诸君但乐饱食安坐邪!’壬午,遣统军使张筠、赵承泰将兵三万,水陆救福州。”《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记此事亦同。由此可知,吴越国派军取福州之事发生于其第三代国君钱弘佐治国时期。而据本传,张筠仕于后梁、后唐(923-936),未曾仕吴越国,且他卒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不可能取福州。《浙江通志·五代职官姓氏》:“吴越讨军使:阚璠、张筠、赵承泰”。所以当时应该有两个张筠,一为后唐节度使,一为吴越国统军使。

不管怎样,可疑的是比起张筠、赵承泰二人,官职更高的胡璟却不见于历史。胡璟只出现于胡氏家谱与《新昌县志》,甚至连《浙江通志》关于吴越国职官部分都没有他的名字。胡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于《浙江通志》的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的通志,在陵墓一卷收录说:“新昌县:吴越行军司马胡璟墓,成化《新昌县志》:‘在七星峰下’。”实际上,雍正通志是参考成化《新昌县志》收录这一条的。

后世宗谱以胡璟为胡进思之子。而成化《新昌县志》当时并未提到胡进思,莫旦引当时的新昌胡氏家谱曰:“胡氏,胡出自帝舜,满封于陈为胡公,而子孙因以为氏。五代时讳景(璟)者,自并州来仕吴越王偏将,与张筠、赵承泰同取福州,有功,升行军司马兼尚书事,后退处新昌之湖北,植梅十里,因号梅溪,生三子,讳琛者独居梅溪,长子公霸为吴越王使南唐,为吉州刺史,居金溪。公霸生胜,又徙庐陵,七世至忠简公邦衡生泳,泳次子栋为义乌学谕,归拜尚书墓,就家焉,自是族姓蕃衍,世称望族。”按此说,胡璟来自并州,即今日之太原。而按《五代史》《吴越备史》等资料,胡进思为湖州人。胡进思追随钱镠割据吴越,胡璟若是其子,又怎么会来自并州。胡璟这个人,历史没有记载,而他的经历却很像胡进思。以我的推断,这个胡璟当初很可能是以吴越国的大将胡进思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后来又进而将一虚一实的两人衔接为父子关系。

以胡璟是胡进思之子,最早可见于明末董斯张(1587-1628)编修的《吴兴备志》,志曰:“右统军使胡进思,湖州人……(进思始末详载《资治通鉴》)进思,高沣旧将也。(谈《志》)进思字克开,妻杜氏,子璟工部尚书(龚茂良《灵昌庙记》)。”也就是说,胡进思字克开,有子叫胡璟,这一信息是根据龚茂良《灵昌庙记》收录到《吴兴备志》的。《灵昌庙记》是怎样一篇文章呢?清初吴任臣(1632-1689)编写的《十国春秋》在胡进思传后附录说:

“南宋龚茂良有《湖州灵昌庙记》言胡进思事,与正史略殊,附录于此。记曰:公讳进思,字克开,家于霅川,容貌雄伟,目光如电。甫四岁,能读书,七岁知为文。十七岁举进士,不第,毅然弃其业,学剑。稍结豪贤,知略迈众,膂力过人。从钱武肃王镠军中,累功拜内衙统军使、兵部尚书、左丞。长兴三年,武肃王卒,子文穆王袭位。文穆王卒,子忠献王佐袭位。忠献王卒,弟倧袭位。倧暴戻荒淫,公数以直谏见疎,惧祸及己,乃废倧,迎其弟俶立之,是为忠懿王。公叹曰:‘位将相,困偏方,此为恨耳。老不即去,吾族赤矣。’遂谢病不出。王数至第强起之,公以顾命不获去,乃命诸子悉渡江,散处台宁间。公次子庆因度奉化童公岭,得石楼蓬岛之胜,始定家焉。公请告归霅川,躬率子弟力稼穑,暇则教以经史骑射。夫人杜氏亦以纺织率内,家底饶裕,赈乡里贫乏及丧葬弗能举者,分田庐以安他邑来依者。息争讼,化奸顽,礼俗相让。既又以钱氏自相图位,内难将作,不得已,复之杭。至公署,已闻变,时年九十八岁,发疽而殒。长子工部尚书璟,奉棺归葬焉。乡父老咸思徳义,立祠祀之。祠成,邻人陈什醉舞庭下,辄呕血几死,公子庆再拜得苏。醉者降曰:‘姑试耳。’后过客敬礼,莫敢正视。遇水旱疾疫,祷之如响。宣和间,睦寇方腊起,上命童贯为浙江、淮南宣抚讨之,裨将杨可世便道取疾,驻兵祠下。是夜梦神告曰:‘我当賛公一战。’旦谒祠下,乃梦中所见神也。兵至睦城,见甲兵拥白马前导,大败贼兵,擒腊而归。因奏其绩于朝,敕庙额曰‘灵昌’。淳熙中,父老复请,敕赐‘灵昌庙’。夫人杜氏赠邢国夫人,官为祀之。”

龚茂良(1121年-1178年)是南宋宰相,他是否真写过这样一篇庙记颇为存疑。这篇庙记不但对于胡进思的描述与正史所记有很大的出入,且文末提到“淳熙中”,这样的写法一般都是该年号结束以后的叙述方式。淳熙一共有十六年,而龚茂良在淳熙五年就去世了。《宋史·孝宗本纪》:“(淳熙五年)闰月壬寅,龚茂良卒于英州。”

另外,称《湖州灵昌庙记》,可见这个庙应当在湖州。可是宋嘉泰《吴兴志》、成化《湖州府志》、崇祯《乌程县志》、万历《湖州府志》、乾隆《湖州府志》都不见湖州地区有灵昌庙。倒是在宁波奉化有一个灵昌庙,元至正《四明续志》曰:“灵昌庙,(奉化)州南五十里,神姓胡,名克开。宋淳熙五年赐额,子孙家焉。”所谓淳熙五年,倒与《湖州灵昌庙记》中的时间大致差不多。《浙江通志》则称:“灵昌庙记,嘉靖《宁波府志》‘淳熙六年十月参知政事龚茂良撰。’”今奉化《胡氏宗谱》则引述庙碑内容而改写成了《四明奉化胡氏支派本末序》,亦署淳熙六年岁次乙亥十月,赐进士第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姻生龚茂良谨记”。所谓的湖州灵昌庙,实际是奉化灵昌庙,而庙记内容却又让人感觉是在湖州,奉化有一支胡氏与新昌梅溪胡氏联宗,即庙记中所谓的胡进思次子胡庆之后。这篇署名龚茂良的《湖州灵昌庙记》可能是奉化胡氏后人伪托的。清代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就认为该庙记所言太过荒谬,不可能是龚茂良所作,并且主张废除该庙,其《废奉化县灵昌庙议示奉化令》曰:“奉化县南五十里有灵昌庙焉,以祀吴越内统军胡进思,予初不解进思何以祀奉化,及阅旧志,则进思次子庆由湖州迁居焉。呜呼,进思也而祀之耶?作《废灵昌庙议》。”全祖望引述正史所记胡进思史迹,比对于庙记所言曰:“其言全然无据,庙碑托于龚参政茂良,参政正人,不应《通鉴》俱未之见,而作此荒谬之笔。”又曰:“殆胡氏子孙自作,奉化亦多文献,乃祀此弑逆之人而不知,而居然载是碑于志中,则可怪也。考成化宁波府志,但列灵昌庙而不言所祀之人,其后始伪为碑志以实之,淫祀有如此者乎。幸明府速斥而废之,庶厘正典,礼之大节也。”

全祖望分析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如其所言庙记乃胡氏子孙自作,可能最初来自于家谱,真实性存疑。而灵昌庙的出现或与流行于浙东各地的胡公祠与胡公信仰亦有关系。《嘉泰会稽志》:“嵊县:佑顺侯胡侍郎祠,在县西五十里。兵部侍郎胡则,婺之永康人,尝奏免衢婺身丁钱,民被其赐,庙祀于衢婺之间无虑数十。胡殁于庆历中,庙初未有封爵,永康之民因宣和中封方岩神为佑顺侯,牵合以为胡侍郎,凡婺州境内皆以佑顺为名,故嵊亦承误焉。”胡则(963-1039)是北宋名臣,其死后不断被士人美化,乃至被民间神话,浙东各县都有不同的庙宇祭祀他,甚至奉为胡公大帝。胡则的名字亦曾被改编为胡暹,字进思,在杭州、海宁皆有其庙。

胡璟的疑问,姑且不论。而胡铨的祖籍,据当时其家族自称,则来自金陵。据杨万里《宋故资政殿学士朝议大夫致仕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戸赐紫金鱼袋赠通议大夫胡公行状》曰:“曾祖琏,不仕,祖母夫人康氏、刘氏,祖恺,赠承务郎,祖母张氏,封孺人,父载,累赠太中大夫,母陈氏、张氏,所生母曾氏,俱赠淑人。公姓胡,讳铨,字邦衡,其先金陵人,五季避地庐陵,祖恺未仕而没,赠承务郎,父载累赠太中大夫,母陈张所生母曽俱赠淑人,皆以公,惟祖母张以百歳封孺人。”庐陵胡氏以胡公霸为始祖,胡公霸仕南唐,而南唐建都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胡公霸最后投降北宋,并不一定就住在金陵,从史料来看,他后来来一度在汴京。庐陵胡氏以胡公霸为金陵人,可能并非因为曾仕南唐。

据行状及神道碑等资料,胡铨曾祖、祖、父分别为胡琏、胡恺、胡载。这当然不会错,而其祖父叫胡恺,还可以参考胡铨为其堂弟所写的墓志,据《宋大理寺丞補授河南参议弟从周墓志》曰:”君姓胡,讳镐,号文冈,字从周,铨从父弟也……铨与镐同祖讳恺,赠承务郎,父讳汝明,赠宣教郎”胡恺是两人共同的祖父,胡汝明是胡铨的叔叔。而如今新昌梅溪胡氏宗谱里的胡铨,其曾祖、祖、父乃是胡椿、胡绍、胡墩,全然对不上。

又则所谓“忠简公邦衡生泳,泳次子栋为义乌学谕,归拜尚书墓,就家焉,自是族姓蕃衍,世称望族。”意思是梅溪胡氏尚有一支是胡铨的后代,出自其孙胡栋云云。胡铨去世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享年七十九岁,据行状,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胡泳、胡懈、胡浃、胡瀳、胡冲,其中第五子胡冲夭折,杨万里写行状时,胡铨还只有六个孙子,这六个孙子中没有一个叫胡栋。绍熙三年(1192年)周必大写《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神道碑》时,胡铨已有十六个孙子,这十六个孙子的名字分别是槻、榘、杙、桯、杋、榗、梴、枅、机、棿、檟、枃、桦、檖、柝、椅,其中亦不见胡栋其名。行状与神道碑的资料是胡铨的儿子或孙子提供的信息,应该较为可信。而如今江西吉安那边留下的族谱中则将神道碑文中的“孙男十六”改为了“孙男十七”,“椅”后加了一个孙“栯”,后来又生了一个胡栯是有可能的,但这十七个孙子中亦不见胡栋其名。按吉安谱,胡泳三子分别为胡槻、胡榘、胡桯,这与杨万里、周必大的文集里留下的行状、碑记可谓是一致的。所以“胡泳次子胡栋”之说实在也是很可疑的。

按行状及庐陵的一些族谱,胡铨为胡公霸第八世孙,其世系为:胡公霸→胡胜→胡雄→胡茂→胡湜→胡琏→胡恺→胡载→胡铨。而按新昌梅溪胡氏,则其世系为:胡进思→胡璟→胡琛→胡公霸(胡原明)→胡灼→胡肇→胡浩→胡椿→胡绍→胡墩→胡铨→-胡泳→胡栋(胡栋后人居新昌胡卜)。如此,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名字都对不上,孙子的名字也对不上,胡铨出自新昌就显然难以令人信服。而胡公霸既然是胡铨的祖先,则很可能是一起被收编到了新昌的族谱里。

万历《新昌县志》选举志拾遗中亦收录“胡公霸,吴越国吉州刺史”,而吴越国其实并未开设科举,且吉州刺史亦不属于吴越国,而是先后属于南吴与南唐。此皆前人参考族谱而未加审辨之故。

胡公霸在历史上留下的信息很少,仅数条而已,《续资治通鉴长编》曰:“开宝八年(975年)秋七月己亥,江南吉州刺史胡公霸脱身来降,以公霸为和州刺史。”又曰:“太平兴国五年(980),上初即位,阅诸军战骑多阙,将北征,乃诏诸道市所部吏民马,有敢藏匿者死。坊州刺史胡公霸尝有阴事为孔目吏所持,颇衔之。会吏有善马,公霸绐令匿之。吏如其旨,土窖藏马其中,既而具言状,公霸伪喜,谓吏曰:‘我为汝画计,汝当谨其事,无使人知,并累我矣。’一日阅官所市,即大言曰吏某有善马藏某处,令卒数辈取之,捕吏繫狱,按验未具,公霸亟斩之。吏家人以告,徵公霸赴阙,亲诘于便殿,公霸抗言以诏书从事,非专杀。上怒,壬午,授公霸右监门卫率府率。”又据《太宗皇帝实录》曰:“太平兴国九年正月,癸亥,命右神武将军胡公霸督理汴河堤。”

从《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叙述来看,胡公霸为南唐国吉州刺史,脱身来降,降后授和州刺史。开宝八年,吴越国尚未纳土归宋。所以,胡公霸是从南唐投降北宋,而与吴越国无涉。《宋会要辑稿》曰:“太祖开宝七年九月十八日,命颍州团练使曹翰率征南之师先赴荆南。二十一日,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侍卫马军都虞候李汉琼,贺州刺史、判四方馆事田钦祚,同率军赴荆南,领战棹缘江而下。二十二日,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侍卫步军都虞候刘遇、东上合门使梁迥领军赴荆南……”所谓荆南就是南唐国所据之地江南,宋太祖赵匡胤以南唐国主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十馀万讨伐南唐。至开宝八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攻陷润州,至九月而平润州,再至是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破,南唐灭亡。当金陵围困之时,南唐后主急召外地军队驰援金陵。吉州刺史胡公霸就是在救援金陵的过程中倒戈投降了北宋。

胡公霸投降北宋,亦还有直接的史料可以证明。据《宋朝大诏令集·伪国》,其中《谕润州伪命知州诏》曰:“敕某乙,朕临御中区,削平四海,但推诚而待物,期率土以咸宁,惟彼江南,自亏臣节,曲尽绥怀之道,终藏奸诈之心,致我用兵,盖非获已,一昨兴师,命将伐罪……近者伪命将员胡公霸、黄德明等率众来降,倾心向化,念其效顺,寻已加恩,并各除授刺史,况彼常州已从收复,一城生聚便就于安宁,两浙路歧顷成于通泰,惟兹事势,谅必闻知,其常州知州禹万诚以下亦各除授防御团练使,朝脱死亡之地,暮承殊异之恩,令令相次进军,径往润州城下,汝久从伪俗,方守孤城,素怀通变之才,必识安危之计,所宜审图去就,别建功名,遵古人择福之言,恂君子见机之义,自求多福,无失良时……”,《招谕江南知州诏》曰:“敕某,贤哲保身,自知机而识变,帝王御极,惟示信以推恩明,开转福之门以表好生之德,昨以金陵拒,召禁旅徂征,长驱水陆之师,大振雷霆之势,所至而城池必下,迎锋而虵豕咸诛……胡公霸自昇州城内率众而至,禹万诚自常州知州举城而来,刘澄等自润州相次归明,已各降授刺史、团练防御使、监军……”


这都是宋太祖以胡公霸等人为例子招降南唐其他官员的的诏令。所以莫旦从当时的新昌胡氏家谱里引述说“公霸为吴越王使南唐,为吉州刺史”,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五代十国中,南唐与吴越国是世仇,胡公霸若是吴越国大将“胡璟”之孙,则不可能为吴越王使南唐而在南唐担任刺史。

且从《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来看,胡公霸后来是被宋太宗降了职的,最后似又升一级而为右神武将军。新昌的族谱中则说胡公霸“任吉州刺史,累升礼部尚书、通奉大夫、赠江西行省参政、庐陵开国侯”,显然亦不符合事实,尤其是“江西行省参政”这样的官职还是明朝才有的,就算是赠,也不会是明朝才赠给他的吧。而庐陵开国侯,实际上是南宋封给胡铨的,一些族谱中所谓胡公霸是庐陵开国侯,想必是从胡铨身上套用的。

胡铨在历史上的名气太大了,各地胡姓纷纷攀附之,不难理解,这是家谱中的普遍现象。而新昌、奉化两地胡氏,亦或许真是胡进思后裔,乃至真有胡铨后裔迁来,但因历世久远,遭逢变乱,族谱亦不免失真。纵是方志所引,亦不可不慎而辨之。

剡溪小北,2023年9月7日于梁溪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