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11阅读
  • 16回复

华林胡氏源流----胡迎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21-06-05
九、华林胡雪二、陈福一、罗光权为首的农民起义

明代正德年间,华林后裔胡雪二与陈福一、罗光权(又名罗长一)聚众五万,在主峰结华林寨为大本营,历时三年,攻城掠地,一时震惊省内外。关于起义过程,大致如下:


胡雪二,绰号雪牙子,雪苟子,出身贫苦,他疾恶如仇,长大后身材魁梧,因不满豪强,在华林山抗粮抗租,劫富济贫。正德五年七月,他与高安人陈福一、罗长一联合,“啸聚华林山”。以此为根据地,高举义旗,振臂一呼,奉新、高安、靖安一带农民群起响应。起义的规模其对地方政权秩序的打击,可以从这次起义的活动范围、攻守形势和基本力量得到大致反映。其攻守之势如下:


正德五年(1510)起义发生,农民群体相继加入,“远近响应者以数十群”,起义农民在这一年中,连续主动出兵攻击,攻占了奉新、靖安、新昌(今宜丰)、建昌(今永修)、武宁等县城。高安知县张(羽中)在县城四周“凿池立栅,以备冲突”。


起义军往往有恩必偿,有仇必报,将助敌为虐者捉住后“杀无赦”。对那些有利地方、同情百姓的巨家大族,则保护之。距靖安玛瑙岩不远的北庄陈姓,累世以来,敦善行,乐施舍,修桥办学,不吝资财,遇到荒年民饥,常散发衣物,出谷赈济。胡雪二则找来一块白布,挥笔写上“积善人家不准丝毫妄动”十个大字,用竹竿套上,插在陈姓祠堂门前。义军路过其地,互相告诫,秋毫无犯。又传说胡雪二力可扛鼎,能吃会跑,飞檐走壁,左右胁下夹小篾盘,像鸟的翅膀,能腾空而起,经常往来于华林与玛瑙之间。


起义军初获小胜后,着力巩固阵地,以华林寨为主寨,驻以重兵,以仙女寨、鸡公寨、越王山、玛瑙寨为副寨,分驻兵力,互为配合,首尾相应。另一方面,伺机主动出击。


正德六年(1511年)四月,攻陷瑞州府(治今高安市),首战告捷。五月再攻,又凯旋而归。六月攻临江府(治今樟树市临江镇),亦旗开得胜。康熙版《临江府志》卷九载:“贼入城,白昼磔人于市,未闻有断贼一指者。”七月,又先后攻下了上高县、新喻、分宜等地。攻城略地,“连劫库狱”(《明武宗正德实录》卷111),势如破竹。这一带官吏或被杀伤、或遑然逃命得以逃脱。而临江知府吴宗周、瑞州知府邝瑶则被朝廷撤职。


正德七年,起义农民以防守和与官军作战为主,主要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作战:前一次击败了江西按察司副按察使周宪、副总兵张勇指挥的官军进攻,俘杀周宪,取得重大胜利,致使诸路官兵“多观望”而畏缩不前,不敢接近义军寨垒,“无一人敢近垒者”;后一次与省外调来的狼兵、官军作战,因内部有人被收买而被偷袭,致使起义于此年九月间失败。


其基本兵力及驻防态势,史籍并无明确说法,虽有“聚众数万人”、“约3万人”等记载,但因或说一寨、或言初起,故不甚准确。经考证,起义军兵力大约近5万人。义军以华林寨为主寨,在相连的高安、奉新、靖安境内建立仙女、鸡冠、玛瑙、越王4寨,互为呼应,所在的高、奉、靖地区,成为起义军较固定的活动范围。在3年时间内,东至永修,北到武宁,西临上高、宜丰,南达樟树、新喻,“攻掠州县”,“劫库释囚”(《明武宗正德实录》卷一百十一),特别是两次攻下靠近南昌的瑞州府城和“杀死方面官”(《明经世文编·王晋溪本兵数奏三·江西类序》),引起“江西大震”(高岱《鸿猷录》卷十二《平江西寇》)。  
  
由于历史著述出自统治阶级之手:我们很难找到对华林起义农民军的正面评价,但其中的许多话语,仍然能够有力反证起义的声势和规模。例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认为江西正德年间的各支农民起义,以华林、姚源“二贼称最剧矣”(引者按:“贼”、盗”、“寇”等均为当时统治阶级对起义农民的蔑称)。而毛奇龄也留下了“江西盗起,而华林贼陈福一最骁”(《贞烈窦孺人传》,乾隆版《高安县志》卷25)的记载。因此,华林起义农民在统治者眼中,也就被官绅称为“华林大盗”、“巨盗”、“剧盗”,被认为“华林贼势猖獗”、实属“大患”等话语,反映出华林农民起义的确是一次实力不小、声势较大、给统治者造成了很大冲击的起义,是农民群众奋起以武力反抗封建统治压迫的斗争。


轰轰烈烈的华林农民起义被统治者镇压下去了。起义军三位首领中,罗长一、陈福一在华林死于与敌搏斗之中。据嘉靖版《靖安县志》)载,胡雪二于正德八年(1513年)二月十九日在玛瑙寨与官军的血战中被捕就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其烈火余烬持续十年之久。《江西通志》载,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叛,曾派人往玛瑙寨与义军残部联络,可见当时还有影响;嘉靖版《奉新县志序》中说:华林起义军“啸聚剽掠十余年始散,民风至是一大变矣。”
现今华林山巅有块四、五亩大的较为平坦之地,筱竹丛生,还有露出土面的屋基石,据说些即华林寨大本营。旁边,有处置敌手的断头石和万人坑。靖安县境内的玛瑙岩上,当年华林军的头寨、二寨、三寨的营盘也依稀可见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21-06-05
十、清代华林山周边地区胡姓概况

清代书院在顺治至康熙年间受到抑制,处于沉寂状态。到了雍正年间,清朝统治者迫于客观形势,又出于笼络汉族士大夫的需要,不得不开放抑制书院的禁令。清代后期,古代书院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西学东进之风,推动书院教育向近代学校嬗变,历史进入了新阶段。


康熙元年(1662),奉政大夫胡明垣等登万年宫、寻华林书院旧址,见台池碑碣俱隐在荆榛中,慨然有盛衰之感。雍正九年(1732)春,塘边胡盛玑与族人来华林山“追寻旧迹,一切隐于草莽,谁不为之心恻哉?”(《华林祖居图说》,载乾隆版《华林胡氏宗谱》)此年。


知宁州清军厅胡熊改署奉新县事。胡熊是绍兴人,也是华林胡城后裔的一支,他非常高兴能到奉新县任职,在《华林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擢职宁州,其与华林不甚相远,而予心窃喜,何图羁理簿书,屡欲命驾而未能。兹叨署篆新吴,而予心不胜愉悦,遂访宗公,拜扫旧垅,凭眺先迹,低徊留之,不忍遽去。”可见当时华林书院与祖居地的荒凉。
修复华林书院,重振宗风,维系读书传统,仍然是清代以来胡氏后裔有识之士不断的努力。也许在华林山上办学不便利,众多小的书院、书屋在奉新各地兴起。但书院虽多,规模均不大,故或称书屋,或称别墅,或称精舍,且多为本族子弟读书处。兴办者多为胡氏下层士人,有的是贡生,但很多只是诸生(秀才)出身。


康熙二十三年(1684),胡大用在奉新县华夏(地名)创建华夏书院。胡大用(1651—?),字子行,号藏庵,邑庠生。《华夏大雅公支详类》载:“康熙甲子董建青龙贴书院一所。”又《华夏书院记》载:“胡子行公,是公学博而识超,尊贤而重士,乃集青公之八世孙也。以诗书绍先业,即欲以诗书训后人。一日,谓兄弟子侄曰:‘尝闻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汝等肯合力以构学室乎?’众曰:‘唯唯。’公曰:‘筑室必卜基,以我观之,则贴上最善,汝等以为可乎?’众曰:‘唯唯。其如各属秋业何?’公曰:‘此胜举也。有不相让者乎?’于是出公银柒两,买田壹亩五分,使抹者抹,削者削,不数日而基址开。工师引绳,匠人运斤,不数月而学室遂成。由是怀书而来者,胡氏之子弟也;负笈而至者,四方之佳士也。升其堂,则见夫经史充栋;入其室,则见夫文章满箧。较之兰台石室,何多让焉。”据此,可知华夏书院即青龙贴书院。其规模尚可称。


康熙四十年(1702),胡世和创办师古轩书院,在官源本居之东。胡世和(1635—1767)行林九,字梅卿。《官源振声公支详类》云:“顺治丁酉(1657)入泮,康熙辛未年(1691)修浮云宫玉帝金容及神龛石座,道光十八年(1838)裔孙等重修玉帝金容及神龛石座。又捐奉本处壬子田雷打石及港背垅晚租七石,以为永远香灯之赀。壬午创师古轩书院一所,同治丁卯(1867)裔孙等重修并住居左边大石旁楼屋二重。己丑(1889)重修水碓冈下首三板桥一座。”又《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载:“师古轩,在官源本居之东,梅卿创建,同治丁卯年(1867)裔孙等重建。”


三立居书屋,位于竹下之东。书院创办人胡世谦(1658—1783)行绕五,字受益,号顺庵。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候选知县。关于书院的创办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创建,据《下坑振宗公支详类》中云:胡世谦,“康熙壬午后手创住居土库四进,及三立居、静远堂书屋。”一说康熙三十八年(1699)创建,据《淡香斋、三立居二书院合记》载:“己卯冬,受益公复创三立居,去淡香斋不数武,崛然并峙,如长庚、启明东西相望。因携诸郎君朝斯夕斯,庭训一堂,咿唔之声朗朗,与淡香相唱和。”


康熙四十一年(1702),胡世谦又在竹下之东创办静远堂书院,一名静远轩。《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中云:“静远轩在竹下之东,顺庵创建。”
康熙五十一年(1721),胡斯颢创办积余堂书院,位于淡香斋之左。胡斯颢(1681—1724)行皆五,字又程,号积余。《下坑振宗公支详类》云:“康熙丁亥年(1707)入泮,戊子年(1708)补增生,壬辰年创积余堂书屋一所。”


博约书院,位于官源本居之东,原系胡汝任创办,后由其子胡斯预、胡斯潆重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21),胡斯预(1651—1716),行朴八,字瞿在。胡汝任长子。《官源振声公支详类》载:“康熙壬辰年同弟斯潆创下首博约书屋一所。”胡斯潆(1666—1747),行及十,字佐洪。胡汝任幼子。考博约书院,一名博约斋,据《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记载:“博约斋,在官源本居之东,汝任创建,康熙辛卯男斯预、斯潆重新之。”


有邻堂书院位于上坑,始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书院创办人胡斯云(1660—1696),行之五,字纪臣。《下坑振邦公支详类》载:“康熙己已年(1689)入泮第一,考卷刊刻行业。壬戍倡首创筑有邻堂书屋一所。”


位于甘竹的浣心堂书屋,创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创建者胡慕瑗(1685—1716),行传八,字次兰。《下坑转徙甘竹振祖公支详类》载:“康熙己丑年(1709)县试冠军,辛卯年(1711)入邑庠生。戊子(1708)偕弟创下首浣心堂书屋一所。”据此可知胡慕瑗之弟亦系书院创建者之一。胡慕瑜(1697—1722),行攀三,字次佩。业儒生。


康熙五十年(1711),胡斯珂创办飞跃轩书院,位于官源上手龚家堆。胡斯珂(1660—1737),行之七,字次石。《官源振声公支详类》载:“康熙辛卯年,创飞跃轩书院一所。”


康熙五十八年(1719),胡幼良在官源创办铁掩门前书屋。胡幼良(1675—1732),行经六,号少卿,《官源振声公支详类》中载:“康熙癸未(1703)入郡庠生,庚子(1720)同兄建香火屋前新居二所。己亥年(1719)建铁掩门前书屋一所。”


雍正至乾隆初年间。胡汝器创办朴斋书院,位于鸣水居左东。胡汝器(1701—1776),行星九。《书院志》云:“朴斋在鸣水居左东,汝器创建。”


乾隆三十一年(1766),胡斯泉创建淡宁轩书院,在庙垴上。胡斯泉(1703—1767),行殊九,字长沅。《后垴上振楚公支详类》:“乾隆甲子年(1744)重修祖祠,壬申年(1752)创修香火前屋一重,丙戍年(1766)倡首创下首学堂一所。”


乾隆三十七年(1772),胡周开创办凭栏得远峰书院,在甘竹新祠东侧。胡周开(1733—1775),行武七,字九皋,《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其传云:“君姓胡,名声闻,一名周开,九皋其字也。……于是构学舍于祖祠左,历聘名师,传以教之,盖欲有以绍先徽而光大其门第也。”《下坑转徙甘竹振祖公支详类》中也说:“乾隆乙亥年(1755)入国学,改名声闻。乾隆壬辰年(1772)建祖祠左侧书屋三重,甲午年(1774)重建文庙首事。”又《书院志》载:“一凭栏得远峰,在甘竹新祠东侧,九皋建。”据此可知“祖祠左侧书屋三重”即“凭栏得远峰”书院。


乾隆四十四年(1779),胡秀宣兄弟在甘竹之西创建浤可掬书院。胡秀宣(1759—1794),行为七,谱名开华,捐名瑛。《下坑转徙甘竹之贵公支详类》载:“乾隆戊戌年(1778)入国学生,辛丑年(1781)七修族谱首士。己亥年同弟开端、开意建在兹斋芸窗一所。”《书院志》亦云:“浤可掬在甘竹之西,秀宣兄弟创建。”据此可知,在兹斋芸窗即浤可掬书院。胡秀宣之弟胡开瑞(1765—1815),行寓四,字兆祥,别字辑五,业儒。胡开意(1768—1807)行花二,字克诚。”


道光十八年(1838),胡开辉、胡开俊、胡开倓、胡开倬四兄弟创办近居别墅,位于甘竹之右侧,棣华园书院之左侧。《十修族谱》中“开辉”“开俊”“开倓”“开倬”诸条均云:“戊戌年仍在书屋(按:指棣华园书院)左侧,创近居别墅一所。


道光二十一年(1841),胡懋金创办小峰精舍,在甘竹大祠左侧。胡懋金(1800—1872),行轩三,字品三,号小峰。业儒。《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云:“道光辛己年(1821)以派名由国学例授贡生,道光乙未年(1835)郡伯张倡建义仓,以长子取名绍曾,乐输银三百两,汇奏奉旨旌奖乐善好施,议叙正八品职衔。本年出赀修门前横直石路壹佰数十丈。道光己亥年捐晚租八石助奉嘉福观以为香灯之费。道光辛丑年(1841)创小峰精舍书屋及横屋一所。壬寅年(1842)倡首督修本乡兴贤,捐送上车晚租十七石,又早晚租十一石,共计三十六石整。”


道光年间,胡开辉、胡开俊、胡开恢、胡开倬四人创办棣华园书屋,位于甘竹之右侧。胡开辉(1786—1844)行备七,字照南,号炯亭。《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嘉庆乙亥年(1815)入国学生,道光己亥年(1839)八修族谱首事。”胡开俊(1794—1840)行父十,字用章,号克斋。道光辛己年(1821)入国学生。胡开倓(1807—1843)行用六,字灿章,号静斋,捐名锡恩。道光己亥年(1839)入国学生。胡开倬(1810—1872)行永七,字汉章,号云岩。业儒。考名炳椿,捐名焯心。道光己亥年(1839)入国学生,八修族谱首事。同治壬戍年(1862),冯宗师录取科举。


创办时间,一说道光庚寅年(1830)创办。据《十修族谱》“开辉”条云:“道光庚寅年同亲弟开俊、开倓、开倬创棣华园书屋一所。”“开倓”条云:“庚寅年同兄弟开辉创棣华园书屋一所”。“开倬”条亦曰:“庚寅年同亲兄开辉创棣华园书屋一所。”一说咸丰五年(1855)创办,据《书院志》载:“棣华园同近居书屋,在甘竹之右侧,照南同用章两兄弟创建于咸丰乙卯年,易为东旸别墅。”


道光二十九年(1849),胡周层创办春山别墅。胡周层(1805—1881),行毕十,字翠峦,号春山。《下坑转徙甘竹振远公支详类》载:“道光辛丑年(1841)遵父(胡成授)命捐本邑登瀛集纹银壹佰两整,载邑乘。本年又遵例捐授未入流,请领敕轴赐封父登佐郎。道光壬寅年(1842)将租陆石奉送本乡兴贤书院。道光己酉年创书屋、仓屋土库两所。”《书院志》亦云:“春山别墅在甘竹祠后,周层创建。”据此可知,道光二十九年(1849)胡周层所创书屋即春山别墅。


咸丰元年(1851),胡履信、胡履祥、胡履中、胡履文、胡秉哲、胡秉成、胡再赓等创办聊以居书院,位于下坑上首。胡履信(1802—1867)行言六,字孚吉,号诚斋,派名开信。道光己丑年(1829)创万寿宫首事,己酉年(1849)捐授从九品职衔。胡履祥(1809—1862)行生八,字道从,号识斋,派名开隆。《下坑之瑄公支详类》:“咸丰辛亥年(1851)同兄履信、弟履文、侄秉成,兄弟靠新屋左边创聊以居书屋两重一所,咸丰己未年(1859)遵藩司劝捐军饷,例授从九品职衔。”《书院志》云:“聊以居书院在下坑上首,咸丰辛亥年,履信同弟履祥、履文、侄懋应兄弟创建。”


光绪四年(1879),胡咏清、胡必诚创办锦居书院,位于竹下。《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咏清”条云:“光绪己卯(1879)遵父遗命,同叔必诚靠后头山土库左侧创建锦居书院一所。庚辰年(1880)修族谱首事。丁亥年(1887)重修浮云宫首事。光绪癸己年(1893)盛宗师岁试,入邑庠生。”考胡咏清之父,乃胡慕韶,锡光别墅创办人之一。
光绪二十九年(1903),胡文星、胡文秀二兄弟创办凌云书院,在官源。胡文星(1869)行贻二,字拱辰,一字宿卿,捐名观澜。《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九“文星”条:“光绪癸卯年(1903)遵父遗命同弟文秀创万公香火背后凌云书屋一所。”胡文秀(1879—?)行诫七,字挹青,一字尉卿,业儒,捐名观涛。《族谱》卷九:“文秀”条云:“光绪戊申年(1908)入国学生。光绪癸卯年(1903)遵父遗命,同兄文星创万公香火背后凌云书屋一所。宣统己酉年(1909)十修谱族首事。”


胡文星、胡文秀之父胡瑞详(1840—1895)行肆四,号蔼廷。《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九“官源来臣公支详类》云:“光绪丁亥年(1887)创香火右侧店屋一所。己丑年(1889)重修本祭庙首事。宣统己酉年(1909)赐赠登仕佐郎。”


同治七年(1868),创建重续华林书院,光绪二年(1876)重修。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载:“重续华林书院,在刘家岭,同治戊辰年(1868)甘竹支裔孙敬持倡首集七胜堂,众将置买刘家岭土库、屋宇、山场捐助,光绪丙子年奉新胡氏各支裔重修。”


另还有连兴别墅、锡光别墅,是否属于书院性质,有待考证。


清代奉新胡氏所办书院虽多,但规模甚少,有的还可能只是塾学性质,大多只是配合府县学的考试,这从创办人的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有关,但这种办学方试,对农村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在《华林胡氏族谱》清代部分,我们仍可以看出,当地华林胡氏对捐资兴学的热情。因为时代距今更近,这些资料得以保全,较之前代的缺载,似更幸运。兹录于下:


“景生(1812—1887)字际春,号小亭。道光壬寅年(1842)捐助本乡兴贤书院田租二硕”(《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九《官源来臣公支详类》)


“懋金(1800—1872)字品三,号小峰。道光壬寅年倡首督修本乡兴贤书院,捐送上车晚租十七石,又早晚租十一石,共计三十六石整。”(《胡氏族谱》卷七《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


“周层(1805—1882)字翠峦,号春山。道光壬寅年将租陆石奉送本乡兴贤书院。”(《胡氏族谱》卷三《下坑转徙甘竹振远公支详类》)


“国宾(1759—1840)字德先,号崇轩。道光壬寅年将象嘴上上租叁石计田壹丘,恭送本乡兴贤书院。(《胡氏族谱》卷四《下坑转徙甘竹振宗公支详类》)


“懋柏(1801—1886)字新甫,号青山。道光壬寅年捐送本乡兴贤书院田南樟树丘早租二石。(《胡氏族谱》卷七《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


“懋祥(1809—1875)字瑞芝,号兰香。道光壬寅年同兄懋衿捐三板桥早租四石及同处港里晚租一石,共计田二丘,恭送兴贤书院。(《胡氏族谱》卷十《水碓冈之骏公支详类》)


“簋(1777—1846)字临万,一字镂山,号享庭。道光壬寅年捐送本乡兴贤书院港背教子石晚租贰石伍斗。” (《胡氏族谱》卷十《竹下大成公支详类》)


“周瑞(1785—1850)字祥征,号凤冈。道光壬寅年将门前早租贰硕伍斗计田贰丘,奉送本乡兴贤书院。”(《胡氏族谱》卷四《下坑振宗公支详类》)


以上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这一年捐助的踊跃,即可见胡氏耕读人家对教育的重视。此风之延续,又从同治、光绪年间的捐助也可见。


“懋胜(1815—1888年)字敬持,号小煦。同治甲子年(1886)倡首将本居七胜堂置买刘家岭庄屋、山场、陆地捐送华林书院”(《胡氏族谱》卷七《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


“懋名(1838—1898),字标榜,号炽斋。同治辛未年(1872)同弟懋信将租二硕捐送本乡兴贤书院。”(《胡氏族谱》卷六《华夏大雅公支详类》)。


“学诗(1849—1894),字庭训,号诵三。光绪癸未年(1883)捐泥塘早租陆硕助送本乡兴贤书院。” (《胡氏族谱》卷八《官源来宗公支详类》)


“秀升(1851—?)字宝廷,号梅生。光绪辛卯(1891),将晚租六石送与本乡兴贤书院。  (《胡氏族谱》卷八《下坑之瑄公支详类》)


与北宋时期相比,此时的书院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难以重振雄风。华林书院之衰败,正如其兴盛一样,亦是当时历史发展使然。书院自产生以来,始终是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是与统治者的支持或抑制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北宋初年,因历长期战乱,官学荒废,而国家初立,偃武修文,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于是统治者被迫促私学以应所急,华林书院随此而名播于世。然而对统治者来说,发展官学才是其控制文化与人才的根本,扶植华林书院等私学只是权宜之计。


清代华林山周边地区的修谱频繁,奉新当地的华林胡氏下层士人,不仅对兴学抱有热情,同时也积极修纂奉新县的华林胡氏族谱。据清乾隆年间胡豪所撰《江省大宗祠修辑大成谱牒引》中说:顺治三年(1664),招宾支胡鼎曾重修世系。估计当时政局并不安定,也可能流产了。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序文中可略见各支发展情况,叙述如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奉新龙高胡氏重修宗谱,请丰城涂旂撰序。这一支为宋代胡直孺第七子胡朴之后,十六传至启敬,启敬携其子玉琼、玉琇从稻田而徙居龙高,启敬成为龙高一支始迁之祖。龙高距华林书院仅十余里,水向东流,水口有水月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奉新龙高胡氏重修宗谱,请奉新县儒学教谕、候选宜丰知县胡驹龙作序。


胡杞后裔胡启元,徙新兴乡上三门丰垅屳上小城洪塘一支,至二十一世孙胡钦益,徙丰垅。二十五世孙胡来吉,徙坳土吉,为坳上之基祖。来泰徙小城,所以来泰又为小城之始祖。乾隆四十五年(1780),这一支华林胡氏修撰《坳上小城谱》。


乾隆四十五年(1780),奉新龙高胡氏重修宗谱,请奉新县儒学教谕、候选宜丰知县胡驹龙作序。这一支为宋代胡直孺第七子胡朴之后,十六传至启敬,启敬携其子玉琼、玉琇从稻田而徙居龙高,启敬成为龙高一支始迁之祖。


胡杞后裔胡启元,徙新兴乡上三门丰垅屳上小城洪塘一支,至二十一世孙胡钦益,徙丰垅。二十五世孙胡来吉,徙坳土吉,为坳上之基祖。来泰徙小城,所以来泰又为小城之始祖。乾隆四十五年(1780),这一支华林胡氏修撰《坳上小城谱》。


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683—1686)之间,在南昌胡氏宗祠重修华林胡氏总谱,由胡城二十七世裔孙胡尚斌等发起,向华林胡氏各支发起征稿。并请南昌知府储保宥、高安县儒学训导、景德镇人朱芾、翰林院庶吉士朱珊撰序,华林族裔、高安胡横也撰有序。显示了华林胡氏在修谱大业上的凝聚力。仅在六十年之后,乾隆六年(1741),华林胡氏后裔又在南昌城中的胡氏宗祠联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共有九省四十三县的华林支裔参加。此谱中有《华林祖居志》,其中云:“吾宗代有迁徙,非不蔓延天下而要其始乎!于新吴华林其最先也,稻田、浮丘、塘溪、招宾次之,勋勋卓业,久为洪州之望族。”谱将成,分别请署南康府兼摄南昌县事商盘、知新昌县事钱志遥撰序,还有族人胡豪、胡富士通锦也各撰一序。


华林胡氏店上一支,在雍正九年(1731)四月重修支谱。店上始迁祖为胡宜,与其子竹野同徙居于此。生子一贵,贵生仕达、仕荣,仕达徙靖安双溪,仕荣居店上,生钦,钦生澄、清、湍,分为三支。胡宜侄孙胡再兴,生上义,上义生景魁。再盛同兄接居尚讲店上,生秀甫、秀实,秀实生景元,景元生志静,志静生七子。


雍正八年(1730),华林胡氏店上支裔孙胡盛泰(胡城第三十四世孙)发起重修《华林胡氏宗谱》,并由各支修支谱汇总,郡庠生胡廷机(胡城二十七世孙)曾记述当时编纂时的情景:“诸君子互相考订,核实辨真,存其旧而增其亲,视昔所修较为加详”(《重修店上支谱后跋》)。塘边胡良竤(胡城第二十九世孙)所撰《重修华林宗谱序》中也说到他“与族侄盛泰商诸各族君子,细检旧帙,重而新之,凡后增入者,令各备集,付局增订,讳字行次,官爵婚配,生卒徙葬种种详明,著为实录,后之览斯谱者,晓然祖之所出,厘然族之所分,而亲疏长幼一切无不自知者,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尊敬之念勃然而起。” 此次修谱,其功甚伟,基本上将华林世系各支源流迁徙情况基本理清了,出力尤大者为胡盛泰,他还述有《源流说》一文,收入谱中。其时,绍兴人、知宁州清军厅胡熊改署奉新县事,应华林胡氏店上支裔孙胡盛泰之邀撰《华林胡氏重修宗谱序》。胡熊籍贯在绍兴,但也是华林胡城后裔的一支。谱后有胡盛翰所撰跋。由于任务艰巨,此谱直到乾隆七年(1742),也就是从发起至此时,相隔了十二年,才得以梓行。


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店上谱,由胡城二十九裔孙胡举桂撰序。他在序中提到,自宋以后,华林胡氏修谱有十九修,但经研究发现,还是有很多遗漏,如城公之后六世孙胡顺之;七世宗文、宗武、尚卿、冲公;九世(木云)、(木集)、(木义)、椐、十一世纯瑜、十二世启洪、朝乾、十三世均用、宇宥、十五世子仁、子纲、十八世九祐、吉凤、岭渊、龄春、良立等29人均夫载,可见修谱之艰难,而要借此机会以欧、苏二种修谱体式补载。


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南昌江西省华林大宗祠发起联修,将联修知单散给各支,云集响应。“吊众支之谱而增删之,徵文考献,积卷万轴”,此谱大致有纶诰、褒封、科名、爵位、迁徙、儒林、节孝、懿范、苦节、稼穑、学校、丘墓、祖宗居趾并附有图,还有家规等。见胡豪所撰《江省大宗祠修辑大成谱牒引》。


同治九年(1870)秋,胡楫、胡杞二支后裔按省城所修体例重修华林胡氏谱,主要有华林山周边地区奉新及附近县的坳上、小城、洪塘、龙高、店上、绕湖、湖塘、官源楼下、后港、菱湖、洞上、石下、墩上、塘溪、下山各支募集财力开局修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华林塘边胡氏由胡恒德、森德、钦德鸠集胡杞、胡楫二支后裔重修华林胡氏塘边支谱。请潮州文昌知县、胡文炳第十八世孙胡秀位撰序。


另有华林塘溪一支,在雍正九年(1731),也由元代进士、文昌县令胡文炳第十六世耿胡盛玑重修塘溪支谱,并为之作序。


塘溪一支,在清代有胡道谦,生有三子,幼子胡济,生有二子,次子胡敬,迁居下山,成为下山始居祖。在乾隆四十五年修谱,由此支的胡城三十四世孙胡汝琪、汝达撰序。


湖塘一支,于雍正九年(1731)重修支谱。请筠阳知县胡裕美作序。五十年后,即乾隆
四十五年(1780),再修湖塘支谱,由胡盛秀、胡俊宗、胡秀长撰序。


华林绕湖一支,在乾隆十五年(1750),由胡焯与其侄煜甫重修绕湖胡氏支谱,请刑部主事徐冕作序。


乾隆四十五年(1780),奉新后港华林胡氏修谱,由这一支始祖成叔的后裔胡(火延)撰序。


华林胡氏官源楼下一支,为胡直孺长子胡杞四传至胡显华之子五一公,由稻田徙居浮云山麓,距华林书院甚近。自五一公传至云公,为筠阳教授。八传至神监,为皇厂执事。九传至胡政,落户在湖北监利县。十世孙胡秀春,落户贵州铜仁府填桥坪,均已科名鼎盛。雍正九年(1731),在华林的这一支有胡良孟,修《华林胡氏官源楼下支谱》,请奉新知县胡孙谟作序。胡孙谟,毗陵人,也是华林胡氏胡琼一支后裔。当年他到任时,“甫下车,谒圣庙,则见乡贤祠内受享于学宫者,胡氏之祖若宗,实居其半也。”


华林祖居此时期濒于荒凉,华林后裔只有编纂图志以存仿佛。正如乾隆六年(1741)胡盛泰在他所撰的《华林祖居图记》中写道:“华林吾家之祖居也。昔南朝刘宋,有藩公之居邳者,封土新吴,见其田壤腴沃,山清水丽,遂卜为家;厥后侍御之贵,益振家声;五传仲尧兄弟,聚爨致义门之表,兴学来朝士之什。八传少伋,更有宸翰之赐、米租之颁。其为簪缨累世,实有不能枚举者,斯固宗祖功德之所致也,抑由华林英灵之所钟乎?余与族内诸公追寻旧迹,一切隐于草莽,为之心恻焉。……奉邑名区之传,诚有莫过于此者,家声地望,并著于千秋于不朽。为胡之后者,有不为之绘图形以纪其盛,使后之人顾祖基而奋志,睹先烈而兴思哉!吾宗其共识之”(载《甘竹胡氏族谱》)。绘图乃是对前人的一种缅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官源一支华林胡氏修谱,由胡五一之裔孙选缙撰序。这一支在清代出仕者唯有胡云与胡监二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洪塘一支修谱,此支为胡城廿一世孙胡钦谅始迁至古家渡,至其后裔延保见洪塘其地山清水秀,势阔形幽,始徙于此。


  华林甘竹一支,在康熙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六次修纂,主修者胡世谦。胡世谦(1658—1682)字天益,号顺庵。康熙壬戊年(1682)何中尊正案第一名,戊子科(1708)中式副榜第十名,已丑年(1709)国子监考取第一名,拣授教习,改授教谕,康熙甲午科(1714)中式第七十名举人,会试候选知县。他还著有《胡天益文集》《试科文草》《胡公仲观墓志铭》《哭二胞兄胡公翼上文》《哭四胞兄胡公以燕文》《六修宗谱祀祖疏》。
乾隆版《南昌府志》传云:“胡世谦,字天益。奉新人。父大成,辛丑进士。家多藏书。世谦幼辄博览,长更该洽,才思藻发。康熙甲午举人。年七十余,犹随计吏北上,跨骡行风雪中,踞鞍顾盼,无倦色。世谦风标岸异,须髯如戟,善草书,尤工画梅,年八十余卒。所著诗文,临川李绂为之序。”据《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四《下坑振宗公支详类》记载,胡世谦“壬午(1702)后手创三立居静远堂书屋。善书画,工诗文,刻有《试科文章》行世。又康熙间进士庄清度在《甘竹胡氏六修族谱序》中云:“世谦等虑族大则人繁,人繁则心焕,亟亟有事于六修之举。”《十修族谱》卷一“历次修谱首事名数”亦注明:“第六修,世谦。”


另考《胡公仲观墓志文》《哭二胞兄胡公翼上文》《哭四胞兄胡公以燕文》《六修宗谱祀祖疏》均系佚文。其中墓志文载《十修族谱》卷一;二“哭”分别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和康熙三十二年(1693)均载《十修族谱》卷二;《六修宗谱祀祖疏》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载《十修族谱》卷三。


清代乾隆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七次修纂,主修者胡绍宗。据《十修族谱》卷四《官源振声公支详类》记载:胡绍宗“乾隆辛丑(1781)七修族谱首事。嘉庆癸亥(1803)督修一川公支祠,撰有《浮云宫许仙真君序文》,镌石于神龛座右。”胡绍宗(1726—1820)行翔六,原行高六,字衍思,派名周纲,号三立,考名绍虞。李太尊取录正案第一名。乾隆甲申年(1764)岁试人泮,王宗师观风第一名。乙酉科(1765)南城县蒋公呈荐,庚子科(1780)奉新县郝公呈荐。寿九十五,卒葬奉新县赤岸王家山。他还撰文四篇,即《浮云宫许仙真君序文》《仲玉公偕配陈孺人传》《哭胞叔子升公文》《太叔祖母徐孺人节孝传》。均载《十修族谱》

参与者还有胡景淑。《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七《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景淑”条云:“道光已亥年(1839)修族谱首事。”


道光十九年,甘竹胡氏族谱第八次修纂。主修者:胡簋(1777—1846)行直十,字临万,一字镂山,号享庭,派名开福。嘉庆己未年(1799)吴宗师入郡庠生,庚申(1800)呈荐,己卯(1819)甲午(1834)两科备荐。享寿七十,卒葬奉新赤岸枫树坑下罗围右侧。《十修族谱》有传云:“道光己丑年(1829)倡首建修万寿宫,壬寅(1842)捐送本乡兴贤书院港背教子石晚租贰石伍斗,己亥年(1839)纂修八修族谱。《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胡家乘”条中云:“迨八修,克承厥志,则高祖享庭公也。”参予其事者还有胡开辉。《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道光己亥年(1839)八修族谱首事。”胡开倬,也是八修族谱首事。


同治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九次修纂。主纂者胡善卿(1843—1893)行席八,字庭辉,号晓霞,别号华林山人。同治己已年(1869)府试郡伯许录取第十名,甲戍年(1874)县试邑侯王录取第一名,本年许宗师岁试入邑庠生,丙子(1876)己卯(1879)两科备荐。卒葬奉新赤岸袁树嘴。《十修族谱》有传云:“光绪庚辰年(1880)九修族谱纂修,壬辰年(1892)清理县市先贤祠首事。又《十修族谱序》“胡芳桂”条云:“享庭公、晓霞公各膺八修、九修之任。”


胡芳桂、胡文瀚、胡家乘等合纂《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胡芳桂(1856—?)派名景醉,行路七,捐名春华。业儒。二次参加修纂族谱。《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光绪庚辰年九修族谱首事;光绪戊子年(1888)梁宗师科,入南昌府学第七名;宣统己酉年(1909)十修族谱协修。”胡文瀚(1864—?)行庸九,字广川,一字酉园,别字须员,庠名文翰。《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略云:“光绪辛卯年(1891)龙大宗师科试调覆第一名,取入邑庠生。光绪丁未年(1909)学博曾印志蹯举报优行,光绪戊申年(1908)由湖北赈捐局加捐贡生。宣统己酉年(1909)十修族谱协修。胡家乘(1880—?)行答六,字修齐,一字晋卿,派名学谱,捐名家范。《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云:“光绪庚子年(1900)与重修尊胜寺佛殿中重首事。乙已年(1905)黄宗师科试入邑庠生,丁未年(1907)蒙学博曾绮葱夫子举报优行。宣统元年(1909)十修族谱协修。”宣统元年秋月,他所撰《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序》说:“乘不才,生数公后,碌碌无闻,徒事笔耕舌耒,虽不忘敦睦之训,而于敬收之谊,抱歉殊深。今年春合族议修谱事,乘以受太守涂钝庵先生西席之聘,未克,随诸君后,幸诸君不弃,每置酒呼乘。酒酣时,除水源木本外,无一语也。乘藉以得敦睦之怡。盖诸君之力居多,至于收族敬宗,乘何有焉。”序中诸君指胡芳桂、胡文瀚等人。


总计整个封建时代,奉新的华林胡氏族谱共修十次,即南宋一次,元代一代,明代三次,清代五次。之所以冠“甘竹”之名,乃因当地有甘竹村,为修谱所在村落。


清代奉新华林胡氏著述甚多,兹列如下:


胡一中著有《大全》《临场近艺》《蒙引》《元秀居语录序》《存疑》。胡一中(1623—1697)行严十,字彝公,号云庵子,庠名避讳。顺治八年(1651)游郡庠科场,九次不第。卒年七十五,清康熙进士,翰林院检讨张懋能铭其墓。铭曰:“时戊辰(1688)春,搜其畴昔所著诗文辞赋并每科拟作《临场近艺》汇为若干卷,袭而藏之。”又《元秀居语录序》云:“因罗《大全》《蒙引》《存疑》诸书,亟为纂辑。”《甘竹胡氏十修族谱》有传云:“先生殆江右南昌府庠而奉邑渊博士也。尝读书于浮云山之石室,遂自号为“云庵子”云。性嗜酒,醉则焚香读《离骚》,声如金石琅琅然,旁若无人。善诗歌,下笔辄多惊人句。以故一时亲友无论近与远,知与不知,皆争慕之。间有窃其余沥,转相唱和者,亦足以著声于世。” 考《元秀居语录序》,系佚文,载十修族谱卷一。


胡斯颢著有《试牍》《制艺》。胡斯颢(1681—1724)行皆五,字又程,号积余。康熙四十六年(1707)入泮,次年补增生,后补廪生。《十修族谱》有传云:“斯颢有声黉序,补郡廪膳生,著有《制艺》若干卷。考《制艺》一名《近艺》,丁酉年(1717)荐卷主司批云:“浑灏流转,大有韩苏气味。”《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四《下坑振宗公支详类》“斯颢”条云其“刻有《试牍》行世。”然疑为同书异名。


胡景淑著有《兵灾行》七古一首。胡景淑(1818—1879)行雨八,字春惠,号畹香居士。议叙正八品职衔,捐名寿棠。同治元年(1862)遵藩司筹饷,例入国学,本年恩科乡试备荐。同治五年(1866)何宗师取为科举第八名。终年六十二岁,葬奉新县赤岸甑簪山。《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七《下坑转徙甘竹之民公支详类》:“景淑”条云:“道光已亥年(1839)修族谱首事,著有《兵灾行》七古行世。


胡斯锡著《席之公行状》。胡斯锡(1655—1728)行虽七,字与龄,号逸斋。业儒。据考证,此文作于康熙壬辰岁(1721)桂月,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


胡慕瑗文一篇:《先君麟尔公行状》按:胡慕瑗(1685—1716),行传八,字次兰。康熙四十八(1709)县试第一。康熙五十年(1711)入邑庠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偕弟创浣心堂书屋一所。此行状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


胡大用撰有《华夏迁祖集青公二世祖叔蔓公合传》《华夏胡云翁行述》分别载《十修族谱》卷一、卷二。 胡大用(1651)行松四,字子行,号藏庵,庠生。《华夏胡云翁行述》一文系与胡大捷合撰。胡大捷(1656—1728),字子克,号昌庵。礼部儒士。


胡明垣《唐封徐国夫人胡母耿氏墓碑记》,作于康熙元年(1662)仲秋月,载十修族谱卷一。 胡明垣,进士及第,授奉政大夫。


胡泰来著有《堂兄敬夫公小记》《希显公墓志铭》,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胡泰来(1649—1728)行衣十,字履升,号搓元。康熙十七年(1678)循例捐纳典史,二十一年(1682)考授正八品告降从九品。康熙四十八年(1709)一月任福建福宁州卢门司巡检,指陈地方利弊,百姓均沾惠政,上司屡次优奖。葬本邑袁树嘴吁。又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十“人物”记载:“胡泰来,同安乡人,由掾史官福建福宁州卢门巡检。”


胡芝瑞主纂一部、文四篇《甘竹胡氏七修族谱》《九皋公传》《长沅公传》、《家父七秩诞辰征文事实节略》《伯祥公祠堂记》。胡芝瑞(1743—1793)行统五,字炳文,一字碧崖,官名之瑞。《奉新县志》卷十一“人物“载:”胡之瑞,由监生遵川运例捐从九品。”今十修族谱有传略:“由国学捐授府照磨,庚子年(1780)董建本邑文庙明伦堂,辛丑(1781)首事七修族谱。丙午(1787)赴京,值楚粤请员,两次引见、拣用,事详县志。卒京邸,归葬本邑窑前。”


胡鼎实著有《阴阳宣义碑志》。胡鼎实,胡价之曾孙。其所撰碑志载《甘竹胡氏七修族谱》卷一。


胡斯彬著有《胡公文祥行状》。胡斯彬(1689—1737)行原十,字兼上。业儒,雍正戊申年(1728)入泮。卒葬奉新县赤岸后龙山。所撰行状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
胡世仪著有《鼎建胡松轩公支祠序》。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夏,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二。胡世仪(1640—1697)行晓一,字羽上。顺治十八年(1661)入县学,康熙二十年(1681)补廪生,癸亥、甲子(1683、 1684)两科呈荐。卒葬奉新县赤岸小获庄右茶子山。⑧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21-06-05
十一、民国时期的华林山麓


民国时期,即从1912年至1949年,华林山麓周围胡姓文教不兴,景况萧条,周围胡氏村落的发展也处于缓慢状况,一些文物古迹也处于无人保护的状况。


1928年,华林后裔、南昌人胡献雅出任奉新县长时,曾至一世祖胡城夫人耿氏婆婆墓前祭谒。在赴族人父老公宴时,族人胡西园出示家藏《宋代名贤题咏华林胡氏谱牒》真迹长卷,此卷最早年月是宋雍熙四年(987)二月十五日敕特新兴授试秘书监、校书郎胡仲容诰,最终有胡玠草书朱熹春夏秋冬四景七律四首诗,乃国内名族传世瑰宝。他大喜过望,立即招集族人父老多人讨论商量,用新印刷法按原样用石印法印行,以便广为流传,于1930年印刷成一巨册,请胡献雅父亲胡廷鸾作跋,记叙影印过程。


1938年,日寇窜扰奉新,将胡姓宗祠与此卷真迹全部焚毁。当时不少村庄被烧毁,如胡姓店上村,在二十年代有400多人,至此时,该村房屋全毁,人员外逃,后来陆续返回者20人,至今人口也仅百余人。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21-06-05
十二、当代奉新、高安华林祖居地的现状

华林山是胡姓发祥地,沉寂了近一百年之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再次开始,重振名声,引人瞩目。值得庆幸的是,千馀年的古墓——一世祖胡城夫人耿氏墓今仍保存在奉新县赤岸浣溪村南枥九皋山上,现经修复,并修建配套工程耿氏园林、拜祖殿等,距奉新县约2公里。公路旁边占地20亩大型停车场,用大理石砌成的牌坊,高9.6米,长13.6米,牌坊正中上方刻有胡耀邦夫人李昭的题词:“耿氏林园  李昭  2005年4月”。沿宽阔马路约走1公里,有一占地百亩广场,广场东北面栽有松柏树,广场西面是仿古建筑,约2层楼高祭祖殿,殿内存放胡城、耿氏夫人两位塑像,墙壁四周有古华林书院图,济美牌坊,万年宫牌坊等图片及文字说明。广场南面有一椭园形喷泉,正中间竖立石碑曰:“圣旨唐敕封徐国夫人胡母耿氏”:两边有“华林”二字,石碑旁有2匹石马,再往南上台阶便是新修耿氏之墓。墓碑曰:“唐敕封徐国夫人,华林胡氏,一世祖母,耿氏之墓(公元874-952年),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奉新华林书院管理会、华林胡氏文化研究学会2005年清明重立。”


华林村是胡氏主要聚居地之一,古代属奉新县同安乡,位于奉新县城西南的赤岸镇境内。该村东临赤岸沿里村,南界高安伍桥镇,西北毗连会埠稻田村,北靠赤岸丁家村,村部距县城13公里。村内有华林书院、华林祖居及书院景区内的大部分景点,县城至华林书院景区的华林大道贯穿全境。


据新编《奉新县志》大事记载:1984年12月8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省、地委领导陪同下来到奉新视察工作,听取了县委书记陈梅芳的工作汇报,然后对奉新县如何发展小水电作了指示。离前与党政军和单位负责人及保卫人员合影留念,还令其儿子交了中餐伙食费。他于当天中午12点40分离开奉新赴南昌。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视察奉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
  
1989年5月,时任中共统战部长的胡德平(胡耀邦长子),来高安市寻根问祖,24日,前往伍桥镇蔡溪胡村。2003年10月,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资助修建通往蔡溪胡村的七公里长水泥路峻工,命名为光彩路。时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党组书记的胡德平再次前来出席典礼并参观农村新貌。


2004年6月,奉新县华林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对华林书院、耿氏园林等处进行高起点规划。为便于国内外华林胡氏后裔寻根问祖和华林书院景区开发,经上港、下坑、狮石村绝大多数华林胡氏后裔请求,奉新县政府批准,三村合并后名为“华林村”。


2004年10月,在高安华林镇举办首次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2005年、2006年清明节,先后在赤岸耿氏园林举行规模盛大的胡氏文化节,海内外华林胡姓后裔五万人次来此寻根祭祖。2007年10月7日,胡德平一行再次来到奉新县参观华林书院遗址,拜谒耿氏夫人墓。
华林胡氏以华林山为灵山秀水,开山立业,不断繁衍发展。历代华林胡氏以注重读书兴教、修德行善而又勤劳刻苦著称,人才辈出,从奉新走出去,活跃在政治、军事、文化诸多领域内,作出许多重要贡献。


华林胡氏兴办的华林书院,为华林胡姓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也带动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那里至今流传着不少当年的故事,废墟旧迹,依稀可辨,令后人景仰、缅怀不已。在重视以人为本的今天,在国学热升温之时,华林书院当年崛起与发展的必然性、成功的经验,书院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相当的启迪作用。我们正需要一批文史工作者为之挖掘、整理华林书院史料,研究华林胡姓的历史,这种研究需要一种献身精神与耐心、毅力。我们还期待更有后来者。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21-06-05
注释:
1.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册,卷23,页421,巴蜀书社1988年6月版
2.周必大《西山录》,见于胡迎建选注《江西古文精华·游记卷》,4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明郑廷鹄编《白鹿洞志》卷9,页263,
4.见《白鹿洞书院志五种》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5.见《山谷全集·内集》25卷中 ,《四库全书》文渊阁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甘竹胡氏族谱》卷3,又见《广延墨客书经籍》164页  汤淳汉《重修华林书院记》,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
7.此处参见何友良《华林农民起义: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农民斗争》,载《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文集》2004年打印件  
8.此处参见徐冰云《华林书院考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21-06-06
华林书院因文治之科举教育而兴,而后来居然衰落可惜。推测其原因:一是未能有名师到此讲学,风气不振;二是未得到统治者的有力扶持;三是华林胡氏人才不断外流。

文化虽与政治关联,却不能完全依附于政治,否则必断。华林书院的兴起由胡姓能人而为,宋朝当政者只是锦上添花。而华林书院之衰却是因为依附宋王朝太盛的原因,元朝时华林有屠族之厄,就是文化的依附性太强造成的,还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与孔门文化对比,就能明白哲学是社会的,而不完全是政治、军事的。孔门易学是孔家几千年享受历代王朝供养的原因,华林文化之兴是在唐宋之间的胡家人物认识了易学精华而兴盛的,一开始就是道学,只是后来依附统治者过盛而导致易学退而自身的习性之气兴,因而由文化转而为政治、军事,这才有屠族的状况。
表面上看,作者的上面讲述华林书院衰落是正确的,实际上却没有认识到根里。唐宋之间的天地变化,导致华林胡家族人退而以华林山之地气教育后代,才有后来的华林书院之盛。而宋元时的天地变化,华林胡家后代没有明白保元之重要性,反而尽出精英,因而留在华林当地的后代天赋不足,自然难以继续发扬光大(也可能为隐,以免再出现屠族情况)。再以胡家人的本性之气原因,聚族易生嫌,也是胡家人之弊,古人大多数难明就里,如今有西方人的科技相助,胡家人可以看到自家本性之避,则能明白古代胡姓家族之祸了。易学之精华,不是当代教育可以教出来的,而各姓都有自家的教育,华林胡家也如此,还是把自家的本性认识清楚了,才能在家族历史资料里为后代找出正确的学习之路来。
华林胡姓之兴衰,和汉代胡广家族之兴衰,是否有相似性呢?2千年了,胡家人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吗?当前科技已经可以提高人们对天地变化的认识了,我们这些后代还要继续这样的兴衰吗?
11;40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21-06-07
读《华林胡氏源流》与历史对照

本人对华林胡氏族谱研究不多,读完《华林胡氏源流》一文,从研究宋史的角度对此文中一些内容提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作者和华林胡后裔指正。                
一、内容四、北宋华林书院的兴办相关内容
(一)原文:胡凝官至郎中令。有子一,名良孺,字少吉,康熙版《奉新县志》载他“以汉州录事参军应诏论瑶华宫事,有‘绿衣上僭’之语。”累官至河北西路提举。崇宁初年,入党籍,五年后,朝廷仍计划起用他,而此时已去世,葬在大获林。胡良孺有子胡椿,字茂才,宣和间知新昌县,因宦而后卜居于当地,石溪胡氏为其后裔。
更正:“少吉”是胡僧孺的号,“累官至河北西路提举”是胡僧孺的任职,此处有错(有《宋代路分长官通考》佐证)。
(二)原文:胡况是胡用之第三子,字孟棋,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都水监、朝散大夫,赠少保、光禄大夫。娶龚氏,赠徐国夫人。生有二子。
疑问:此处写胡况娶龚氏,赠徐国夫人。生有二子(即:胡僧孺、胡直孺)。1、胡况1034年中进士,于1072年去世(胡直孺也是1072年出生)历史;2、王安石写的《虞部郎中晁君(仲参)墓志铭》(晁仲参于1067年去世,墓志铭中写胡僧孺是晁仲参的女婿)以及华林胡族谱上胡僧孺相关婚姻记载,可以推论出胡僧孺出生应该在1040年左右或更早出生;3、根据黄庭坚《张翔父哀词》内容所写张翔父为胡僧孺舅。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内容分析,胡僧孺和胡直孺应该非一母所生;起码可以推论胡况应该不会只娶龚氏。
(三)原文:长子胡僧孺,字唐臣,在元祐、绍圣年间声望甚隆,直孺所作十首诗中,有阿兄惊世才之句。陆游也曾说过:胡唐臣、少汲兄弟,俱为江西名士。其朋友亦皆知名,不愧金昆玉友。生有三子,长子胡榆,次子胡南,幼子胡杰。胡榆中进士,生有三子,长子胡绍先,名功,徙南昌横冈之东,后迁敖登县瀛坊,至念九公,又迁泗溪。次子胡炜,生世兴,兴生二子,胡浚、胡沦。沦生楹权,权生士秀,秀生一龙,由横冈迁居灌城四都胡家坊。柏幼子胡叔荣迁雄田。僧孺次子南薰,生子绍祖,绍祖生纯清、纯瑜,纯清徙居丰城小华山胡家岭下。
内容不清:1、柏幼子胡叔荣迁雄田。此处柏是谁?上下文无法对接;2、次子胡南,次子南薰,僧孺次子到底是南还是南薰?感觉这两个都不符合实际,参照其他兄弟,这代人用字都和木有关联吧?

二、内容五、胡直孺及其后裔相关内容
(三)原文:胡直孺在《宋史》中未立专传,但多处提及。兹以此传与《宋史》中的零星资料,简括胡直孺生平: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先后任洛州户曹、编修、监察御史、江西漕运使、两浙发运使、户部侍郎、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婺州、知应天府、兼西路总管(《宋史》为东道都总管,当以《宋史》为是)。入南宋后,知东平府、知洪州,权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经筵侍讲、端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权吏部,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加封开国公。仕途中,先后在工部、礼部、刑部、兵部任尚书,可谓卓立功勋。但《宋史》由元人脱脱所编,居然未有胡直孺专传,人以为二十四史中最差一部,观此可知。
补充胡直孺真实历史:胡直孺出生应该为1073年,去世为1131年(阴历十一月,阳历为1132年),去世时为兵部尚书(没有兼权吏部),去世后赠端明殿学士官(资料来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九》)。
(四)原文:特别是他的人品峻洁,为人称道。当时元祐党人遭打击,苏轼、黄庭坚均罹其祸,他冒风险奔走呼号,营救元祐党人。


   与史不符:元祐党人被打击的历史主要发生在1085年至1104年间,胡直孺作为1097年的进士,明显他还没有能力去奔走呼号,营救元祐党人。但是私下帮助收集黄庭坚等元祐党人的作品资料并保存是真实的历史(陆游有《追怀胡基仲》中有遗稿何由见,英魂不可呼。注:胡基仲即胡杞,),黄庭坚和胡直孺的哥哥胡僧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留存的黄庭坚与胡直孺书信中可以佐证

(五)原文:胡直孺逝世后奉旨葬绍兴府云门外白水塘这也是宋朝制度所规定的二品官去世后所葬之处须在京城方圆三百里内。招魂冢即衣冠冢葬在奉新稻田乡间。据《华林胡氏大成宗谱》载:“稻田村在奉新县法城乡二十八都,因尚书少汲公招魂葬稻田永丰万石庄,长子杞随墓守服,遂为家焉。其先居者仲达公(元麟之子)也,后居者宣教郎也。”长子胡杞,字茂标,绍兴年间进士,初任修职郎,官至淮东总管,为政清廉,郡境安宁,民多称颂。后归隐奉新稻田永(一作“允”字)丰里万石庄。生有五子。


胡杞墓地:根据陆游《寄题胡基仲故居》、《追怀胡基仲》等诗可以佐证,胡基仲(胡杞)墓地在绍兴白门寺。



    胡杞及其兄弟进士:根据宋代进士录查找,均无结果。



(六)原文:胡直孺三子胡栝,字贡仲,后为避讳改名胡泳,字伯量。继承父志修谱。胡直孺因“惧族人散处,欣戚庆慰之礼,或不相及,恐久而至于路人,乃重修《胡氏谱图》,将以统其疏而合其离也”(《安定胡氏家乘序》)。胡栝继承其业,据此谱图撰修《华林胡氏大成谱》,尊城公为华林一世祖,还约请朱熹作《华林宗谱序》,论谱系之意义。胡泳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因爱庐山山水之秀,将全家迁居庐山五老峰南麓之长岭、白鹿洞书院附近。朱熹去世后,他与同门友率其学生在书院每季一集,读朱熹书,往复问难,相乐以善,有过则规劝之。嘉定十一年(1218),任白鹿洞书院堂长,鹿洞摩崖石刻至今仍保存有知军陈宓与胡泳、李燔等人会讲文字。后从祀白鹿洞祠。其后裔多居星子、都昌一带。



胡栝和胡泳真实历史有待考证这段文字可能会涉及很多族谱,评论可能容易让许多此支系宗亲心怀不满。我只是对胡栝的出生及年龄进行论证,并非对族谱进行评论,如有涉及相关谱上内容,请能正确分析理解。



胡栝出生何年?1、目前在查阅《宋会要辑稿》查到1168年4月知陕州胡括年七十三,此处胡括的括与栝一字之差,但是根据胡栝撰写的《华林胡氏大宗谱序》落款: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岁次丁亥 华林第九代孙朝散郎知峡州军事栝序进行对比,应该是一人。从此可以推论胡栝出生应该在1195年。2、根据《宋代京朝官职》中记载:1127年从事郎胡杞为宣教郎权司农务寺丞,1128年仍任此职;胡栝兄弟众多;1131年底胡直孺去世等真实历史记载分析,胡栝的出生时间应该在1100年左右。



胡栝活到多久?嘉定十一年(1218),任白鹿洞书院堂长,鹿洞摩崖石刻至今仍保存有知军陈宓与胡泳、李燔等人会讲文字。1218年胡任白鹿洞书院堂长,此历史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泳和陈宓(1171—1230)、李燔(1163—1232年)在一起认真研究历史我也不能乱下定论,但是1218年,真正的胡栝差不多快120岁了,他是不是活了这么久,胡泳是不是就是胡栝我不好轻易给出结论。



(七)原文:四子胡楫,字茂樾,号清川,自幼孝友,性情简澹。宋高宗绍兴二年(1164),与兄杞同登进士,授宣教郎佥书,知峡州军事,虞州通判,治行称善,人皆折服,赐绯鱼袋致仕。五子胡枞,字茂炳,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登进士科,知铜陵县,卒于官,因而其家在当地落户。六子胡根,字茂栋,任湘阴县丞。七子胡朴,字茂抟,任桃源主簿,后知崇安县事,卒于官。



历史需要查证:关于胡直孺四子、五子、六子、七子的任职目前无历史依据,其中宋高宗绍兴二年(1164),与兄杞同登进士,这段文字也是错误的,绍兴年间指的是公元1131年至公元1162年。绍兴二年怎么会是1164年?另外根据《金史》•完颜昌传记载:天会四年八月,挞懒、阿里刮破宋兵二万于杞,覆其三营,获京东路都总管胡直孺及其二子与南路都统制隋师元及其三将。1126年胡直孺两个儿子和他一起参与保宋之战并被俘,此断文字也可以佐证,1126年有两个儿子已经成人,那么可以推断胡直孺其他几个孩子的出生时间应该在1100年左右,加上胡直孺1131年就去世了,写他的儿子116X-117X年中进士除没有历史资料佐证外,时间上也有待商榷。



(八)原文:幸好在绍熙年间,华林书院得到修复,乃是因秘阁史公远向胡直孺六世孙胡斧了解到华林书院的破败,华林书院地产被人侵夺,因移文奉新县,务必将侵占地归还。



前后矛盾:上面写胡直孺的儿子116X-117X中进士,在官职,这里却又写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秘阁史公远向胡直孺六世孙胡斧了解到华林书院的破败……,几个儿子中进士(在官场)后的三十年,胡直孺的六世孙胡斧就出生并出来解答相关问题了?这是哪里出了问题笔者没有去考证。



三、六、宋代华林科举仕宦及著述相关内容



(九)原文: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一名:胡枞(胡直孺五子)
徽宗政和七年(1117)二名:胡公修、胡忱。
高宗绍兴三年(1133)二名:胡楫(胡直孺四子)。
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一名:胡观国。
高宗绍兴年间(1133—1162)一名:胡杞(胡直孺长子)胡彦益(胡直孺孙)




上下内容不一致:上面提供胡直孺儿子中进士的时间与此段文字中差异很大,因为本人是边读边写,故不在回头重写,哪个信息准确不在进行评论。下面的信息中发现胡直孺孙子中进士的时间,在上面内容中写成了胡直孺儿子中进士时间。让人一头雾水。





胡继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