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35阅读
  • 5回复

“新编华林胡氏48代”与“新编华林胡氏66代”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06-16
“新编华林胡氏48代”与“新编华林胡氏66代”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胡位柏



一、乾隆六年《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版八十六代(满公至城公)
宛丘成周世派:满(胡公)—犀侯(申公)—突(孝公)—圉戎(慎公)寕(幽公)—孝(釐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杵臼(宣公)—欸(穆公)—朔(共公)—平國(灵公)—午(成公)—溺(哀公)—师(悼太子)—吴(惠公)—柳(怀公)—越(愍公)—阳武户牖世派:衍—璵—澄—贵—鳞—宏—武臣—懷—安—鑑—源—景—昭—建—涵—文—敏—崇—惠元成聰—崇禧—賢—邳州宿迁世派:辉—伯始—平—班—辛—贞—質—威—憲—彪—奮—華—哲—明之—德基—怀宁—隋—仲任—豫章世派:藩—镇—諧之—时顕—珍—顺—颖—湛—兴—宣—秉—機—晟—元—曦—傑—珣—钲孺—釗—克禮—明德—應民—舜臣—清獻—

二、《世界胡氏通谱卷首》新编华林胡氏六十六代(满公至城公)
满(胡公)—犀侯(申公)—突(孝公)—圉戎(慎公)寕(幽公)—孝(釐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杵臼(宣公)—欸(穆公)—朔(共公)—平國(灵公)—午(成公)—溺(哀公)—师(悼太子)—吴(惠公)—柳(怀公)—越(愍公)—衍(襄公)—璵—贵—孟龙灵朔孝先(刚)昌胤—敏好德遵征—广—壹国珍麟祥履素—藩—镇—諧之—时顕——颖—湛—兴—宣—秉—機—晟—曦—傑—珣—钲孺—克禮—明德—應民—清獻—
乾隆六年《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版八十六代被“新编华林胡氏六十六代”拿下的代数(以红色着色标注)
宛丘成周世派:满(胡公)—犀侯(申公)—突(孝公)—圉戎(慎公)寕(幽公)—孝(釐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杵臼(宣公)—欸(穆公)—朔(共公)—平國(灵公)—午(成公)—溺(哀公)—师(悼太子)—吴(惠公)—柳(怀公)—越(愍公)—阳武户牖世派:衍—璵——鳞宏—武臣—懷安—鑑—源—景—昭——涵—文—敏—崇—惠元成聰—崇禧—賢邳州宿迁世派:辉—伯始—平—班—辛—贞—質—威—憲—彪—奮—華—哲—明之—德基—怀宁—隋—仲任豫章世派:藩—镇—諧之—时顕—珍(贞)—颖—湛—兴—宣—秉—機—晟——曦—傑—珣—钲孺——克禮—明德—應民—舜臣—清獻—
被拿下的祖宗共四十一代,被替换和拿下的祖宗(《大成谱》上的满公至86祖宗)所占比是47.7%。
三、《中华胡氏大成谱》与《世界胡氏通谱修订本》新编华林胡氏四十八代(玙公至城公)
璵—仲丙君己孟龙灵朔孝先—沂—宽昌胤敏行好德—遵征—奋—华—哲德基怀宁—藩—镇—明之—颖—湛—兴—宣—秉—機—晟—曦—傑—珣——克禮—應民—舜臣—清獻—
乾隆六年《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版八十六代被“新编华林胡氏四十八代”拿下的代数(以红色着色标注)

宛丘成周世派:满(胡公)—犀侯(申公)—突(孝公)—圉戎(慎公)寕(幽公)—孝(釐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杵臼(宣公)—欸(穆公)—朔(共公)—平國(灵公)—午(成公)—溺(哀公)—师(悼太子)—吴(惠公)—柳(怀公)—越(愍公)—阳武户牖世派:—璵—澄—贵—鳞—宏—武臣—懷—安—鑑—源—景—昭——涵—文—敏—崇—惠元成聰—崇禧—賢邳州宿迁世派:辉—伯始—平—班—辛—贞—質—威—憲—彪—奮—華—哲—明之—德基—怀宁—隋—仲任豫章世派:藩—镇—諧之—时顕—珍—顺—颖—湛—兴—宣—秉—機—晟——曦—傑—珣—钲孺釗—克禮—明德—應民—舜臣—清獻—
被拿下的祖宗共计三十九代,如果算上钲孺公(新编华林胡氏48代中是徵而钲孺公在另一支系中占位了)被拿下的祖宗就是四十代,被替换和拿下的祖宗(《大成谱》上的玙公至65祖宗)所占比是61.5%。
为什么称为“新编华林胡氏48代”,因为《中华胡氏大成谱》与《世界胡氏通谱修订本》上的世系都是从玙公开始有吊线图。
我们想问一下胡佳题先生与胡家钢先生:不知“新编华林胡氏48代”根据何在?“新编华林胡氏48代”与“新编华林胡氏66代”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期待着胡佳题先生、胡家钢先生能有一个正式的“考辨”或“说明”出台以解宗亲心头之惑。



华林胡氏公裔孙:胡衍科(南昌)、胡克清(新建)、胡仕奇(孝感)、胡秋水(九江)、胡金德(临湘)、胡  辉(奉新)、胡保生(南昌)、胡誉柏(新建)、胡宜文(奉新)、胡小义(奉新)、胡开兵(宜春)、胡腾飞(新建)、胡泽森(黄梅)、胡  广(铜鼓)、胡义国(高安)、胡生珠(新余)、胡仁平(宜丰)、胡任芳(南昌)、胡次湃(新建)


2021年6月16日



附录:


《世界胡氏通谱》新考华林66世不足以参照

首先从满公开始,《世界胡氏通谱》在P51页历代世系简图中:“妫满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P68页清华谱历代世系表中:“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P76页安定世系表二中:“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P112页满公至城公世系表中:“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而P117页自满公至华林城公世系新考一览表中:“满公生于商帝辛未年”。从这些记述生庚表述中都是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为什么《世界胡氏通谱》考成是商帝辛未年呢?商帝时期那么长,辛未年有好多呢。1、公元前1130年是商纣王时期周侯姬发五年;2、公元前1190年是商帝乙二年,姬昌文王还只有四岁;3、公元前1250年是商帝祖甲九年;4、公元前1310年是商帝武丁十五年;5、公元前1370年是商帝小辛四年;6、公元前1430年是商帝南庚四年;7、公元前1490年是商帝沃甲元年;8公元前1550年是商帝仲丁殁年;9、公元前1610年是商帝太戊二十八年;10、公元前1670年是商帝太庚年22年;11、公元前1730年是商帝太甲24年。商帝辛未年这么多,你们指的是哪一年?
    按参照表括号内是公元前1108年,可是查年表这年却不是辛未年,而是癸巳年,是鲁公伯禽元年,编委会和编辑部都是怎么考出来的?既然这么多的旧谱和世系都载是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生,你们为何要考个商帝辛未年来?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是公元前1157年,连这个年号都考不出来,可见这编谱的历程就有问题。
    其次是闵公越被楚惠王所杀,有此年孔子卒,于陈国为证,乃是周敬王四十一年,有史记和左传的记载,即公元前479年壬戌。闵公死后,太子陈剑抱祖木主牌位自陈州逃往阳武户牖这小地方避难改名为“衍”。后生子琏和玙。闵公有十九子之多,各自逃难不知所向,其中六字澄逃往四川临邛后奔齐为客卿,而其它的谱都以讹传讹,载衍生二子,其次子玙生澄,澄再改陈为胡是为胡氏祖,这能说得过去吗?试问:如果玙生澄,澄改陈为胡的可能大?因为太子陈剑避难不改陈姓,其子玙要改陈为胡么?其孙子澄更没有必要去改陈为胡了:作为闵公之子澄,父母死了国破家亡,逃难到临邛,有必要改姓,有可能改姓,为了生存改姓是情有可原的,其它子女改姓也是大势所逼的。所以我认为是闵公字澄可靠些,接近事实点。再是陈平世系是陈剑的后裔,其世次没载玙改胡的说法,就《中华姓氏通书》陈姓就没有载玙改胡,而江州陈姓出颖川,大都是田改陈支系,谱系与胡氏没有两样,老谱均有局限性,固此我们要充分考究,不要见风就是雨。至于灵朔孙城公,魏征说了,秦以上不可得,汉一下颇可著,汉大中大夫在司马迁看来,难道是很小的官吗?何况吴王濞反,统兵拒之呢,从甘肃至云南征讨,司马迁不知道?更何况后来司马光也不知道吗?唐高士廉,李孝恭不知道,就连我们的秉公也不知道吗?史书有建公何而没有“城公”呢?胡海先生说什么华林谱是宋政和二年勤修所创,胡海先生没有调查细致,而世胡谱编委会也不调查细致,华林谱是政和二年所创吗?大家难道不知道宋太宗时期,真宗时期华林纂过谱吗?王公大臣还作过序,真宗宰相王钦若,太宗重臣王禹称均为华林谱撰过序文,华林谱来自唐官修,大家不知道么?高士廉、李孝恭和我们秉公一起和修《天下氏族志胡氏108姓》,高士廉与李孝恭为华林谱作过序。请看《中华胡姓通谱》湖北卷的各篇序文188页和P111页等,唐官修谱有误是真,勤修名人连接是假,这就是胡海先生的观点。
   再看三十八世世胡谱P120页遵:“字以道,行整七,黄初二年为车骑郎,太和元年丁未转常山太守,五年辛亥征蠕匕,青龙元年癸丑封武始侯,后迁车骑将军。四年丙辰封阳密侯,食邑三百户。……徒长沙……”。这就表明遵公十五岁为车骑郎,二十一岁做常山太守,二十五岁征蠕匕,二十七岁封武始侯,三十一岁食邑三百户。这么威武名将当时曹操怎么没留在曹营?这么历练,三国时代却无人知晓?就连我们胡氏家中本该引其为耀,而却不知其威。而《魏书》对他的记载却少之甚少,还不如质公与威公的名望。既然遵公世居安定这么有名,而史书却为何还好著质公、威公由寿春官安定而发族呢?宴平宗亲真的考过没有?你说的头头是道,遵公生子广、奋、烈、歧等六人。怎么不知其后二子的名和字呢?笑话,还是乱弹琴?而广公“生子二:壹,文迁,女贞国,归毛”,这样一句话都理解不清楚:“生子二:壹、文。迁女贞国归毛”。但在奋公传里P363页“……广字宣祖,位至散骑常侍、少府。广子喜,字林甫。亦以开济为称,仕至凉州刺史,建武将军,假节、护羌校尉。”难道此广公所注的内容、经历不是遵公之子广公吗?广公徙长沙了吗?既然徙长沙了,而其后裔又为何长居在安定了呢?三国、晋时期南北相隔天堑二道,是那么好徙来徙去的?有现在的长江大桥没有?恐怕只有小舟吧。而又在世系中写广生子:壹,却在人物传里写广生子喜,难道广、奋不是兄弟?难道壹和喜二字不分?再看看P121页四十三世世爵公:“……生子二:真、国珍。”四十三世国珍:“字世玉,……东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甲辰生,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壬戌卒,葬两当县鸑鷟山。配台澹氏,封新郑郡夫人,生子二:麟祥、凤祥,徙桂林,详桂林谱”。四十四世麟祥:“生子三:履素、履约、履坦。履素子:藩。后未详。履坦徙福清”。四十五世履素:“始迁豫章,生子藩”。四十六世藩公即华林始祖明确。请看这几代世系,爵公生二子真和国珍、和北魏灵太后父亲国珍不是同一人?同样的兄弟,同样的名和字,同样的子嗣,同样的爵位是武始侯,同样的皇封安定郡公,只不过是把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改动罢了。
    胡宴平这样的瞒天过海,蒙哄胡氏宗亲和世界人民,欺谋祖宗,强骗子孙,难道华林以及胡氏子孙就不知道藩公自邳州宿迁来豫章吗?你为什么考成是藩公父履素迁豫章?自欺欺人。国珍公是安定胡氏北方人,而随灵太后落根洛阳你胡宴平不知道吗?国珍生子祥字元吉是北魏皇亲国戚之重臣你胡宴平不知道?你还考什么世系?修什么谱?国珍公是公元439年生,而藩公是公元372年生,详人物传P365页和P363页,你们公然不顾****把年龄小于67岁的国珍公去做年龄大的藩公的太祖,你心安理得,居心何在?你还要说两个国珍公吗?难道不知道胡氏首封安定郡君的国珍公是灵太后的父亲?你们把生殁庚改动了别人就不知道?如果按胡宴平的思维逻辑来分析,藩公是国珍公的裔孙,为什么藩公不享受北魏朝廷皇亲国戚的荣华富贵,反而超时空结邦刘裕来对抗自己的皇族江山?何况刘裕在前,灵太后在世。从遵公(公元206年)至国珍公(公元439年),在这233年中,只有六代人,平均49岁一代人,可能吗?这样颠倒是非,黑白不分的世系还能载入《世界胡氏通谱》,这有辱通谱的灵魂,可见这《世界胡氏通谱》是一本什么样的谱了,最起码是离了谱的谱。宗谱一代有错,全盘皆误。所以P117页胡宴平的《自满公至华林城公世系新考一览表》参照表完全是一派胡言乱语,不足以大家参照。请编委会重新审慎,做好历史的考证,世系的吻合,不要以个人的臆断代替实际,做好全面的调查工作,这样才能修好宗谱,搞好实际工作。






胡光宇(胡家钢)
                                             2011-1-3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6-17
                                                             考辨世系未有结论不能载入史册
        看了《世界胡氏通谱》的P82页泄传世系后,深有感触。原封未动移来胡海先生的大通考的泄传世系,只不过是把胡海先生的按改为编者按:“泄传世谱创于西汉平民胡志刚好学古今,因思族属世系,恐后人迷失,承旧有记载溯自可知七世祖泄传而下:生、卒、葬、配生子,贯址,逐一编载。传至东汉,殿游续修,族属支分派衍,迁徙有址,而至十又三世。传至唐代,徵五续至三十四世,感慨而撰写谱序,更收敦本睦族之效。本家如此之早之详之实,出自民间,而非官宦世家,实属罕见。惟宋之后续谱者,未能避免慕贤援附,而书光争日月忠简铨,为收贤之子,而有失家谱之实录之美,至今仍有实伪之辩》。”落款为:编者调查研究后作出了考证,详见“大通考”P244-245页。

        引用胡海先生这么长的文我本不应该,但为了说明问题还是引用。此编者按中提出泄传世系乃西汉平民胡志刚所创,说明他比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公元86年)还厉害,还有本事。生卒  配、生子及贯址一应俱全,“开创”了私谱纂修先例?那后来为什么谱例不说是胡志刚体例而说是宋朝欧苏体式呢?传至东汉殿游续修,族属支分派衍,而为什么世胡谱却只有几个世系呢?胡海一个人只知道几个世系,但号称《世界胡氏通谱》的编委会也只知几个世系?几经周转下传至盛唐,徵五感慨万分。跨越时空与胡海先生讲心、德:“我确实不易啊,你要给我光大啊”,何况世系在唐宋间还有忠简铨公,明知有伪,何必上通谱呢?再是平民支系这么全然,而为何光大胡氏的安定支系这么乱?难道官方不及平民?难道这支人马居住的地方是世外桃源?甚至北魏国珍公支系还没见着呢?胡长仁、胡长灿到哪里去了呢?

        再请看胡志刚以上七代世系,始祖泄传周岁失怙恃,死了父母,幸有邻母王氏怜而抚之,方七岁抚母又亡,故先世所自出之祖源于孤幼而渺然未知及。既然周岁父母双亡,七岁抚母亡,却怎能知晓自己的详细生庚?如若有人告知自己生庚,却为何不知自己父母?请看从泄传至胡志刚每代相隔岁数,全是33岁左右,请看其世系。难道泄传公向儿子孙子说你们都只能象我一样33岁发育?尽管这样还有两代人却早晚相隔一年呢?周赫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却是田王建元年前一岁,那么是田关时代呢?还是田王建齐国呢!田关还没改姓呢!再说陈国灭亡不过211年,说明是在澄公至城公允中之间呢?还有其它胡姓么?这么早有谱?是竹简么?我实在难以置信,正如汉谱实录,还在后头呢,田关改胡都是在田齐亡国以后。再加上唐后宋末的虚伪,胡铨世系混淆,在未确定真实之前,所以我个人认为:泄传世系实在是不能用在谱首作为定论世系。

                                                                                             胡光宇(胡家钢)
                                                                                               2010.12.26





                                                                                  话说鸡蛋挑骨头
       鸡蛋挑骨头是一句俗语,原来是寓意没事找事挑衅的人和事。可是细想起来,鸡蛋里哪有骨头呢?如果有骨头的,那鸡能活着下蛋吗?恐怕老母鸡就病死了。再想鸡蛋里有骨头,那就叫胚蛋或怪蛋了。所以,鸡蛋是挑不出骨头的。我认为“鸡蛋挑骨头” 是句有病的俗语。严格的说,如果是胚蛋,那孵出的是小鸡变大鸡,就大有作为了。如果是怪蛋的话,那里面全然毛杂猝骨,久了发黄发臭,污染空气,祸害人的健康。所以,在严肃的史籍里,是不能有“怪蛋”的。因为史书要讲究真实。如果世胡谱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那就是鸡蛋和胚蛋。现在《世界胡氏通谱》已经挑出这么多的讹误和错误来,这不是一个怪蛋才怪呢。一部史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鸡蛋,而不应是一个怪蛋。
                                                                             胡光宇(胡家钢)
                                                                             2011年1月8日



                                                  通谱不通不能说?
          胡久山宗亲,看了你五号的帖子后,我真后悔了。我既没有本事,有没有礼貌。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冒失指出《世界胡氏通谱》的世系全是以讹传讹,错误百出。我不知道这是不能讲的,祖宗卖了是不光彩的事,这就更不应该指出,而应“包涵”的。然而,在世胡谱未出炉前,2007年我曾到过九江总会与胡晏平谈过,感谢他那晚上提供一顿便饭。之后,也曾多次打电话沟通过,但他公然还在简报上说这是为了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2009年10月份我再次去九江总会,可那天总会无人。傍晚打电话给他,可他说在黄梅家中没时间来九江,我问他什么时间能回九江,可他说一个星期不来九江。无奈,我只好在九江宿一晚,第二天就回家里了。难道这是我没向九江总会提出建议吗?恐怕是我平民一个不放在眼里吧。武汉站的胡精华曾说过:“不是处长还不见呢!”所以,只好在可笑的“毛泽东”、“周恩来”二位伟人为我们胡家发行《世界胡氏通谱》后,我再次向大家指出世胡谱的讹误,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世胡谱里面的世系没有一支不假不讹。而且继续蔓延,蒙骗宗亲。如果让我带一些人修谱,我想绝不会像胡晏平那样胡编乱造的。如果指出这些问题算是没本事、不礼貌,鸡蛋挑骨头的话,我向胡氏宗亲赔礼道歉。我错了,我不该指出《世界胡氏通谱》这样“最高级”的书的错处,今后保持沉默?
                                                                                胡光宇(胡家钢)
                                                                                2011年1月8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06-17
                          评《胡姓源流世系考辨》----胡位柏
  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我早就想电子化后传上宗亲网,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完成。今南山总版主在百忙中不辞辛苦地把这么长的文字电子化,这种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电子化后传上“宗亲网”,再次证明了“宗亲网”比“胡姓网”又先行一步。
  这篇由胡晏平、胡增顺考研的《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我读了多遍,总感觉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有许多主观武断之处,通篇缺乏有力的证据,很多论据不严密不严肃不严谨,而且有些观点是想当然得来的。我个人认为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只能作为一篇学术讨论文稿,不能作为一个结论性的文稿来统领全国胡姓世系,这样会给后人,给历史造极大的困惑或混乱,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疑问又来了。
  《考辨》中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作为血统标志的姓氏能够凝聚氏族之心,姓氏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系之纲、之链。这种文化标志在历史长河中被政治统治、军事争夺、经济竞争不知不觉地掩盖了血统理念其本身价值。如封建社会帝王对有功之臣赐给皇族之姓,一个势力薄弱的同姓分支将非自己的嫡系名人之祖安插在自己的祖上或挂靠大族支系”。这只说出了一种表象和个别现象,帝王对有功之臣赐给皇族之姓在历朝历代都有确是不错,但究其根源还是记得清清楚的,改姓的大臣先祖、祖先还是能追根溯源的,他们后世的家谱也能看出他们的根源所在,决不会把皇族的祖宗改成大臣的祖宗,乱认祖宗之事绝不可能发生。还有由于封建统治的诛连九族之严之残酷,很多受诛连之人为了避难改姓之人大有人在,但祖宗始终记得,如司马迁后代在陕西韩城徐村的冯姓、同姓虽经历了二千多年后,但司马迁是他们共同的祖宗并没有变。还有宗亲网的原版主湖南祁阳的tjh(谭建华)的先人胡千雄的后人虽出继姑父谭家承谭姓,但在祁阳、祁东、衡阳等地胡谭姓的后人还是在家谱中记载他们是华林胡耿氏太婆之后。还有湖北一支胡姓为了避难改为吴姓,他们姓吴已经几百年,但他们始终记得自已是华林耿氏太婆之后,去年把整个家族由姓吴改回姓胡。皇帝的赐姓本意有二个:一是作为恩惠对功臣、归顺投降、来朝者等的赏赐;二是在赏赐的同时扩展自己的姓氏队伍。汉高祖赐项伯为刘姓,项伯之后的刘姓也没忘记自已是项伯之后。古人有改姓之人大有人在,但不是胡增顺、胡晏平所说:“一个势力薄弱的同姓分支将非自己的嫡系名人之祖安插在自己的祖上或挂靠大族支系”。要知道我们国家姓氏千万个,有的人数稀少、字声难听,字义费解,如“鸡”姓、“难”姓、“涯”姓、“仇”姓、“丑”姓,“排”姓、“摆”姓,“四”姓、“妈”姓、“危”姓、“伞”姓、“吝”姓、“母”姓、“色”姓、、“绳”姓、“豆”姓、草姓、“脏”姓、“逮”姓、“苟”姓等等。这些人数稀少之姓在社会生存的环境之恶劣,受到社会的歧视之大不是我们常人能想象的,他们尽管生存这样艰难,但还是坚守祖宗之姓。在农村很多人数少的姓氏隔在人数较多姓氏中,也没见他们改姓而攀附当地的大姓,由此可见古人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古训还是铭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胡姓作为一个大姓,历史上并没有周、刘、李、赵等姓显赫,如果照作者的观点是不是胡姓在春秋战国时改周姓才吃香,汉朝时改刘姓才吃价,在唐朝改李姓才昌盛,在宋朝改赵姓才发达呢?

  《考辨》说:“ 清华派与安定派均是将满公之父阏父定为一世祖由满公之子丹往下直到十九世琇公、(高早成)公,分开各自再为一世。具体排列是阏父、满公、丹、孟阳、洽、思、克虞、高昌、季符,昭,辇、仲丙、傅、君已、变、孟龙、灵朔、羲、琇为清华派,(高早成)为安定派。但是同为安定派下的华林胡和龙川胡其对一世祖的认定均是满公接着的不是丹而是犀侯(即申公)一直到受姓之祖玙公为22代加上阏父就是23代,玙公比琇公和(高早成)公早200多年,反到多四代,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从满公至玙已历经七百多年,七百多年同一支脉发展下来相差七八代再正常不过,我个人认为玙公一支一直继承陈国大统,史料世系更为完整更为真实。

  《考辨》作者说:“前面提到华林是一大支派,后裔遍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河南、云南、贵州等地,但有的支系自满公至藩公到(高早成)公世代认定大相庭经有86、87、88、89还有91等等之说,这次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各地普遍要求统一世派,试想如果没有统一对先祖世系的认同,又何来统一世派?这种现象不仅华林世派有,清华派、明经胡、金紫胡、南郡派、庐陵派各派都有”。这里提到华林胡从满公至“城”有86、87、88、89、91代之说,这是各地修谱人对华林胡氏家谱中的老序言理解不同造成,作者忘记了狭义上的华林胡所指的就是“城”公系(耿氏),华林胡都把“城”公(耿氏)作为一世祖,不存在作者所说的需要世系统一之说,这完是作者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别有目的所在,他们以此强调华林世系也没统一,所以必须以统一世系为名来进行大刀阔斧任意删增祖宗。如果仅仅以修华林胡氏全国通谱,世系统一、派号的统一、格式的统一就不存统一不了的问题。作者现在为了所谓“三统一”不顾历史、不顾现状,不顾姓情、不顾事实,强行比对,技术处理、胡编乱造来个全国各支系的“三统一”。

  《考辨》说:“从现有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南郡华容谱自胡刚以下十六世颇为可信。其生卒、葬、配、生子均记载详细。衡阳观底胡氏世序源流也有很多优点。但系统考证比较规范的要算唐贞观十六年魏征应胡学颜之请为胡氏族谱作序之谱,魏征为一代名臣,唐太宗尚且以其为镜,应该说魏征作序绝不会空穴来风。他的序文措词严谨世系脉络清晰,谱载他与胡学颜是外祖孙关系,胡学颜也是他门生,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应该说所掌握的史料相当丰富和详实。因此,这篇序文中世系较为可信。宋末文天祥曾多次为胡学颜后人作序,也是按魏征序为蓝本,我们有必要将各支世系作一个比较,将讹误之处删除!真正操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前面讲的华林世系各地各支所编纂的家谱世系不一版本不一。有的支系说他的是正确的别人的错了。但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正确在哪里,只知道别人不同他一样就是错的。从现在掌握的华林世系家谱大都是以满公为一世祖,满公出生到现在约3070年左右。有些重视家谱的华林后裔当你问到他是几世时,往往以满公世系起并回答120世或130世。但这回答的世代又从何而来却很少人知道。此次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必须来一次横向对比纵向清查。看历史上其他支系究竟有几代插在自己支系里面,历代名人生活的年代是否与史书一致。错综复杂的世系采取什么方式理顺。前面谈到了清华派和安定派均是以阏父为一世,十九世琇公,(高早成)公分支。但是阏父至琇、(高早成)公分支时间900余年,仅19世每代近50岁按人口学30岁一代的规律是无法交待的。相比较此前世系。华林世系、龙川坑口谱均以满公为一世祖。闵公失国其子襄公载主而逃居阳武户牖。长子琏以国为姓陈,次子玙以谥为姓胡。从满公自玙公22代时间跨度为700年。(每代31年多,其间有些君侯并非我们起直系祖先),但从理论上也相对能够成立。再说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其世系脉络也较清楚。这是自满公至战国及至秦汉时期世系之考。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均无史料定论作证据。在乱中理顺的前提下必须遵循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案!目前全国各地尚有众多支派根本没有远古世系,只知道自己始迁祖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始迁祖源于何地何祖,象这些情况均要进行技术处理。因此,我们这次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在统一世派的前提下,将有代表性地将各大派世系排列出来。加以点评、注释,然后根据纵横比较加以统一”。按照作者的意思是有祥细生辰八字就可靠,要知道在古代,特别是东汉之前要精确祖宗生辰八字是较困难的,这不排除后人的造假可能(我说过最容易出错是人的生辰八字,最可能造假是官职)。历届华林大成谱没有解决大多数祖宗的生辰八字问题,更能证明华林胡氏历届修谱之人的务实与诚恳。这里作者再次在混淆视听说:“华林世系各地各支所编纂的家谱世系不一版本不一”,这都是作者故意在制造混乱,全国华林胡氏没有一个人不承认“城”(耿氏)为一世祖的,何来世系不统一?勤修公等人以“城”公(耿氏)为一世祖,这表明勤修公是一实事求是之人,是一尊重历史的人,“城”公以上世系有疑问,世系的表述有问题,他就采取断然措施,以“城”公(耿氏)为一世祖,“城”公(耿氏)以上世系就照抄老谱。从满公至自已到底多少代许多人也说不清,但从“城”公(耿氏)至自已多少代人人能说清楚。华林胡氏“城”公(耿氏)以上世系有出入,这表明由于修谱之人的局限性和家谱的记载与史料有出入都是正常现象,很多史料也有可能以家史为根据进行修撰,家史是正史的补充。还有作者说到“进行技术处理,根据纵横比较加以统一”这都是无稽之谈,祖宗怎么技术处理,纵横比较有如何进行?同一年代人不一定同辈,有的有可能相差十几代或二十几代。魏征是一代明相不错,但魏征是当朝宰相,公务繁忙,怎么可能为胡学颜家谱深入研究,魏征作序只能根据胡学颜提供的资料写序吧了,作者这点骗小孩的把戏也能用作证据真是学无不术。
  《考辨》中说:“我们首先将龙川胡氏宗谱世系和浏阳华林胡氏宗谱世系前部世系和满公至玙公世系作为远祖世系接到安定一世祖西汉大中大夫(高早成)公,清华派以及南郡派等其他派也按自满公至(高早成)公比照对接,这样就变成总的古代世系,后面各支对接,形成自上而下分支完整的世系链”。我们暂且不谈胡曹、胡子国之胡姓,光满公之后经七百多年的发展至先泰时,支系之庞大,族人之众多,分支之繁茂可想而知,怎么就来个比照对接了事?这分明是对现实、对历史的篡改,对后人不负责任,从满公后各支是并行发展的,不可有交叉和交越之处。
   《考辨》中说:“从上面世系结构来看名人链接的痕迹明显。因此,我们从藩公以上到西汉大中大夫公,世系依唐魏征,宋文天祥源流为准。藩公以下原67世贞公和68世顺公,“顺”公“顺”字应是“贞”公“贞”字的谐音。原80世钲儒和81世钊公,应兄弟,古时取名,兄弟辈往往以同一偏旁部首取名。如“金”字旁钲儒和钊“王”字旁,如珰、瑜、琼、(王告)、球等,或从相近字义和寓意上取名。如原华林84世应民和舜臣”。我个人认为华林胡自称安定胡应该不会错,个别祖宗出错有可能,但大的方向不大可能出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古代名人联串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名人有华林胡氏先祖的兄弟、兄弟的的支系(由于唐宋之前世系大都采取叙述文的形式来记录先祖,唐宋以后采取吊系就更直观的表示到第几代),由于编修人的水平与理解不同,就出现旁系变直系问题,字号、名变二人二代的问题,兄弟变二代的问题,这就要我们从大量史料中去甄别,并不是作者简单几句就解决了问题,每一代每人都应有一篇论文才能服众。还有作者主观认为“顺”公“顺”字应是“贞”公“贞”字的谐音、原80世钲儒和81世钊公,应兄弟,古时取名,兄弟辈往往以同一偏旁部首取名。如“金”字旁钲儒和钊,但作者并不知道钲儒之子还有一个则,钊与则才是兄弟(祥见临川白竹胡之谱)。
   总的来说《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是一篇荒谬之作,是一篇误姓,误后人,误后世之作,它缺乏大量史料,缺乏大量事实作根据,任意凭空而造。总的为了所谓的“三统一”而人为制造全国胡姓统一,为某极个别人利益服务出台的产物。我作为一满公子孙、一个华林胡氏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把事实告诉全国宗亲,告诉族人。
    注:红色部分为《胡姓源流世系考辨》原文引用。

                        发表日期:2009.07.08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1-06-17
                                                         《世界胡氏通谱》资料来源考辨(节选)----南山
        第二编是《世胡谱》的精华所在,(当然如果这部分还不涉及胡氏的话,那就不成其为胡谱了)。但从资料来源看,此编90页中大部分内容仍然来自胡海《大通考》。第一章的内容来源尚未查到,有可能是来自胡春芳先生的《中华胡氏宝典》一书,其他章节基本上都是转载于不同书籍资料。
        历代世系简图完全来源于胡海《大通考》,对此我有一点看法。胡海只是考证了国内部分胡氏支派的世系,主要是安定派、华林派、华容派、泄传派等,对于他没有涉足调查的支系,就未见其书上记载。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例如浙江胡氏的永康世系、文成世系、湖南冷水井等世系都是国内比较著名的世系(虽然也有错误之处)。胡海的书里未加介绍,而《世胡谱》在编撰时就应该注意到收录的全面性,但在编辑资料、撰写论文时忽略了其他的世系,仅采用胡海资料,不能不说是片面的。
        《世胡谱》不仅利用的是《大通考》的世系资料,采纳的也是胡海先生的部分观点(如华林系世祖年代过密)。同样是在走捷径,没有把更多精力在对全国各大支系的世系讨论分析上。第二编的前面一些章节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特点,我认为在这一章节里需要把介绍国内个大派系的源流作为重点。然而,通篇不到3000字的转载资料,满足不了读者对各地分支源流异同的了解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败笔。如果缺少这方面的特点,《世胡谱》与已经问世的其他胡姓书籍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看也是从别人那里转载而来的。
        并不是说《世胡谱》完全在转载其他资料。 由胡增顺、胡晏平两人共同撰写的《胡姓源流世系考辨》(P28 )是110万字的《世胡谱》中唯一的一篇原创论文。凭心而论,这篇约5000字的考辩文章,有一定的学术分量,我认为是值得读者用心去研读的。本文受主题和篇幅限制不再展开讨论,但想提出一点看法,我认为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性大于学术研讨性。如上所述,在没有充分利用更多国内世系资料的情况下,仅使用胡海先生的部分资料来研究胡姓总世系,存在片面性。修全国通谱,必然要统一世系、字派等,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为新编总世系做理论论证,是为完成通谱新世系任务必须要交的作业。《通谱》定稿会上的那篇发言,试发会上的讲话内容,都是源于这篇文章。所以说写作目的是为通谱的定稿,而所谓定稿会实际上要定的就是这篇文章的稿。我不能确定这篇文章究竟是一人所写还是确实为两人合作,如果另一人仅为挂名的话,那目的性就更加明显了。后来由于66世总世系定稿所引起的争议,我发现在P98页上,世系表名已经是:自满公至华林诚公世系新考一览表。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这66世就已经成为国内所有胡氏共同的世系代数。这样世系既然不能统一,新编百字字派也就无从实施起。不仅没有解决各大支派的共同世系问题,可能还会引起华林胡氏内部对此考证的不同意见。所谓“通谱”,在这一层面上已经失去了“通”的含义,尚在讨论之中,《世胡谱》实际上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了。从这编以后更像是一本胡氏汇总资料、工具书。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1-06-21
华林胡氏满公至城公到底多少世?信谁的呢?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1-07-04
这个问题让历史学家讨论,如果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没有可能能说清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