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92阅读
  • 3回复

毘陵《胡氏世牒》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07-03
毘陵《胡氏世牒》履历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7-10
南宋末年常州城一战,破城后元军统帅伯颜下令屠城,盛极两宋的“晋陵胡氏”庞大家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余者寥寥无几,散落武进、晋陵两县而居。观今毘陵《胡氏世牒》中大宗世系为南宋初年“晋陵胡氏”九世孙纺公所修(以多种方式推巧和考证,该世系为当时的完整版,无遗失和损毁),那么“晋陵胡氏”在南宋后期有无续修家谱?今难以考证,宋末战争加上元朝汉人社会地位低下,导致了谱牒文化的断层,许多家族这一时期的世系后来都无法考证。
明洪武初年,一位少年因祖上行医,随家人从武进迁到了常州城内的西瀛里,明建文2年,这位少年高中进士,他就是明代礼部尚书胡濙。俗话说:“出头之人修家谱”,明初官宦人家开始考证自己的家世;明永乐5年(1407),胡濙寻访建文帝的同时,在“晋陵胡氏”祖籍地江西南昌华林为自己家族出处做考证,因为后来在胡濙的神道碑中明确记载,他所能追溯的先祖也只能到宋末元初的五世祖中立公。
明正统四年(1439),江西“华林胡氏”应麟公委派儿子一清公来北京拜谒胡濙(忠安公),请求合修宗谱,以“晋陵胡氏”老谱为基础,“晋陵胡氏”与“华林胡氏”各取大宗世系合为一谱,各持一部,胡濙手中的称《胡氏世牒》;按江西南昌修水县雍睦堂胡氏光绪十三年谱记载,胡濙始初尊“晋陵胡氏”宿公直系三世孙纺公之孙涧公为六世祖。当时的《胡氏世牒》草谱中仅有中立公四世孙彦德、彦闻两公以下世系,称“寿恺堂”;以常州古名“毘陵”称为“毘陵胡氏”。
    在接下来漫长岁月中,毘陵《胡氏世牒》就成了常州胡氏家谱的主导,明朝末年因政策的开放,普通百姓亦可修谱,清康乾时期达到顶峰,常州部分“晋陵胡氏”裔脉续谱都参照《胡氏世牒》或者与之合修,所以现在常州周边的胡氏都称“毗陵胡氏”,至民国七年共续修了12次。
明嘉靖三十一年,胡濙幼孙颐公(梦竹公)致仕后整理草谱,把胡濙伯祖裕公迁往福建的一支(包括后迁平陵“胡巷里”),录入《胡氏世牒》,刻板成卷。胡濙接续的晋陵大宗世系应该在这次被修改,接入了宿公胞弟饰公四世孙渊公之下,中间插入了胡安国家族三代世系。
明万历三十二年,胡濙五世孙公瑜公重校。
    明崇祯十三年,泽公???(作人公、作士公)裔孙淳熙公把泽公支后裔世系录入《胡氏世牒》,并担任此次主修。(有此可见泽公支裔也是后来与胡濙家族攀上的关系)
    清顺治十一年,忠安公九世孙宗虞公续修家谱,“晋陵胡氏”应炎公后裔因旧谱失次,被录入《胡氏世牒》。
    清康熙三十四年,忠安公十世孙秀公续修宗谱,裕公支(胡巷里)因子孙繁茂,从毘陵《胡氏世牒》分修而出,自成“彰德堂”, “彰德堂”后因“洪杨之乱”人丁锐减,清光绪四年与“晋陵胡氏”分支“泽溪胡氏” 孝思堂合修至今。乾隆37年,“平陵胡氏”学贤公、见贤公为一派分修而出,平陵《胡氏宗谱》与《胡氏世牒》似有交集。
    清乾隆九年,忠安公十世孙秀公重修宗谱,“晋陵胡氏”祖迁地“胡桥胡氏”因谱牒尽失,裔孙鲲化公与秀公合修,“晋陵胡氏”祖迁地世系录入毘陵《胡氏世牒》。
乾隆二十七年,泽公裔孙揆一公续修,因各自子孙繁茂,泽公支裔与彦闻公支裔世系从毘陵《胡氏世牒》分出,成立“乐善堂”;彦闻公支一贯公,一鸾公部分支裔(高头上,白沙里,聚湖桥,葫芦湾,魏村)与彦德公支仍在“寿恺堂”,毘陵《胡氏世牒》从此分成两部统一续修(分两部可减少经费);胡桥支分出单独续修,应炎公支也相继分出。
嘉庆十年,泽公裔孙克荣公续修。
嘉庆二十五年,泽公裔孙渭公续修。
道光二十五年,泽公裔孙聘三公续修。
光绪二年,泽公裔孙煐公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乐善堂”单独续修家谱,
民国七年,“寿恺堂”单独续修,至此各自分修。
                                          
胡伟考撰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08-03
这篇文章,很值得一看,家谱为什么没有正史可信,正是源于其历史成谱的局限性和闭门造车的倾向,此文无疑在答疑释惑方面,为宗亲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1-08-17
加入一条:明弘治七年,武进东安镇一支胡氏,嗣孙景清借鉴《胡氏世牒》手录,把东安胡氏续修入胡濙家族,为胡濙父亲宗仁塑造了一个弟弟宗义,东安胡氏接与宗义之下。今称“东安胡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