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84阅读
  • 5回复

三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2-11-09
三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
原创 胡继云 胡氏宗亲网 2022-11-09 21:32 发表于四川


信息化、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使那些收藏在图书馆里的史书,进入了公开的网络,许多问题“百度一下”就知道,特别是“胡氏宗亲网”不断发表胡氏历史文化的信息,使我们有了深入研究胡氏历史的方便条件。在“胡氏宗亲网”上,我先后发表了《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和《再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以后,有的胡氏宗亲认为《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有理有据”,其中叫古月的宗亲夸奖说:“脉络清楚、结构严密、既有文肉,又有图骨、高峰之处,暗伏诫论之示。”不赞成《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的宗亲也不少,他们认为,说胡姓与胡人有关系“有辱祖宗”,胡姓与胡人有关系“是无稽之谈”,甚至有人愤怒地问我:“你是不是姓胡啊”!还有人义正词严地质问:“把少数民族拉进胡姓是什么意图?”其中胡誉柏宗亲对《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批驳,还专门写了比较长的《读后感》。


我认为:引起胡氏宗亲们对《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不认可、不赞成、有反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提供的史料还不够详实,比如一些史料没有说明出处。二是论文叙述的还不够清楚,比如林胡人和东胡人为什么是姓胡,而不是姓林、姓东。三是宗亲们存在着不愿意与胡人扯上关系的思想感情。四是有的宗亲对中国古代史了解的还不够多。宗亲们无论是赞赏还是批驳《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我都表示衷心地感谢,因为是你们给了我继续深入探讨胡氏起源的动力,促使我继续为丰富胡姓历史文化而努力。


本人针对宗亲们的质疑,又进一步通过网络研究了一些历史史料,现撰写出《三论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其目的,一是为了让胡氏历史文化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二是笼统地回复宗亲们的质疑,三是进一步阐述胡姓的起源与胡人的关系。有不妥之处,敬请宗亲们批评指正。


本文主要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胡人的称呼是因林胡国和东胡国而得名,二是林胡人和东胡人姓胡的依据,三是“天下胡氏出安定”的史实,四是胡氏家谱中都以胡公满为始祖的原因分析,五是丰富和发展胡氏历史文化的四点想法。本文纯属学术探讨,希望胡氏宗亲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不要感情用事。在此声明:我家的家谱上都注明“安定堂”,我姓胡,属于安定堂宿迁胡氏,我们宿迁胡氏现有人口约14万。文后附作者简介。


一、胡人的称呼因林胡国和东胡国而得名


林胡国和东胡国是西周时存在于中国北方的两个诸侯国,这是中国主要史书都有记载的史实。词典上说:“胡人通常是指中国古代对北方以及西域少数民族人的称呼。”


胡人称呼的来历。胡人的称呼是出现在东周的战国时期。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又据《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这些都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和林胡国、东胡国都是周朝的诸侯国,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的措施,学习西边的邻国——林胡国和北边的邻国——东胡国人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胡服”是指胡人的服装,这可能是史书最早表述胡人的地方,胡人从此成为中原人对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人(包括外国人)的称呼。


见下图,春秋战国时的东胡国、林胡国和赵国、陈国的位置。


图中可以看出,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时,林胡国和东胡国的地域比当时的赵国还大。公元前302年后,赵国向林胡人和东胡人学习“胡服骑射”,表明林胡、东胡、赵这三个诸侯国关系是平等的,赵国对胡人不但没有敌意,而且在服饰和骑马射箭方面是其学习的榜样。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林胡和东胡并不属于匈奴。


中国的万里长城完全是为了抵御胡人的入侵而建设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前,林胡国被一分为二,长城以北的属于匈奴,其臣民继续属于胡人;长城以南的人,秦朝时属于秦人,汉朝时成为汉人,被汉化,姓胡的继续姓胡。但是,他们在黄河的河套地区不断闹独立,时常成为匈奴、成为“外国”,成为少数民族,其姓氏表述必然受“外国”的影响,所以,汉人仍然习惯性地继续称他们为胡人、少数民族。


东胡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被赵国所灭,被万里长城所隔,完全成了外国,东胡人也成了“外国”的胡人,他们继续保持东胡的国号,后来又先后演变成为匈奴、鲜卑、乌桓、靺鞨、突厥、蒙古等民族,和中原中央政府也是战争不断、分分合合。中国历来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多民族国家。


见下图,秦朝统一中国时林胡国已经灭亡,东胡在长城以北,成为外国存在于中国版图之上。



到了汉朝,胡人也是胡人的自称。据《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这表明,胡人这时候已经是匈奴人的自称。匈奴人之所以自称为胡人,说明胡人当时还不是贬义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姓和氏只有在区别婚姻和血统时才起作用,其属地性质被淡化。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还进行“焚书坑儒”的措施,把不属于秦国历史文化的竹简等文化古迹都烧了,把精通历史的儒生都埋了,关于林胡国、东胡国的历史遗存肯定也遭到了致命性的毁灭,特别是语言文字的发展,长城内外都分道扬镳,导致林胡和东胡的历史被后人遗忘,而胡人,大部分时间作为汉人的敌人却一直存在。


东胡国地区与黄帝有关的历史遗存比较多。据百度百科介绍:内蒙古、辽宁、河北部分地区分布有距今5千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它揭示了该地区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的情况。见下图。



这些地区也就是东胡人、胡人活动的地区。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见下图。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在红山文化遗存中,辽宁省阜新市有一个“胡头沟文化遗址”,这里也发现许多玉器,这个胡头沟遗址的名称,可能与历史上的东胡国、胡人、胡姓人有关。林胡国地区形成的“河套文化”与东胡国地区的“红山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与人文始祖轩辕皇帝紧密相关,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胡人,是因为林胡国和东胡国的存在而得名,胡人地区有众多的中华文明历史遗存,胡人与黄帝一脉相承,他们的祖先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臣民。


二、林胡人和东胡人姓胡的依据


林胡人和东胡人属于胡人,那为什么说他们姓胡,而不是姓林、姓东呢?其依据如下:


从姓氏起源上看,周朝的诸侯国一般都是以国为姓。姓氏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据《史记.五帝.本纪》中云:黄帝25个儿子,有12个姓,皆以生地为姓。后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形成一种传统。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姓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


到了西周,开始实行比较完备的宗法制。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威宗,士隶有子弟”;《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些都表明:只要周天子认为有德之人,都可以成为诸侯并赐姓、给土、命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个侯国都要经周天子认可,才能赐姓氏、给土地,这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天子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国是由氏族部落演变而成的,各诸侯国,上至诸侯,下至平民百姓都要祭祀一个祖先,进而形成一个了诸侯国同宗同姓。因为一个诸侯国认一个祖宗、一个姓氏,“父传子,家天下”,所以叫宗法制。西周宗法制下诸侯国的人,基本上都是以国为姓,林胡和东胡的人也不可能例外。由此推断,林胡国和东胡国的人姓胡。因为他们姓胡,所以后来才有胡人的称呼。


从地理位置看,三个胡国需要各有所区别。周朝以前,林胡和东胡地区还属于西夷和东夷的部落,不在中国商朝的版图上,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一了西夷、东夷、北狄后建立了周朝。周朝以前还没有国家的概念,各个地方都属于氏族部落。周朝实行完善的分封制,在众多诸侯国之中,有3个胡国(有的史书说还有胡子国)同时存在,周天子在分封诸侯国名称的时候,就需要把各个诸侯国的名称加以区别,就像“胡老庄、胡庄,前胡庄、后胡庄”一样,都是胡庄,称呼要有所区别。见下图林胡、东胡、胡、陈的位置。

图片三个胡姓诸侯国同时在中国的版图上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周朝时陈国(满公胡氏的起源地)、胡国、林胡国、东胡国(见涂鸦圈内)同时存在于中国的版图上。林胡和东胡处于中国西北和东北边疆,陈国和胡国处于中原腹地。有人怀疑林胡国和东胡国是否存在过,实际上,当时的诸侯国还只是比较文明的氏族部落而已,产生和灭亡是随时可能的事,周朝先后分封了一百几十个诸侯国。西周时3个胡国同时存在是有据可查的,林胡和东胡存在的时间比较久远,分裂出去的时间比较多,中原的胡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没有很多历史记载。见下图,百度百科上各诸侯国的名称。



林胡人姓胡的依据是:从上图可以看出,林胡国地区是在黄河的几字形、广义的黄河河套地区,这里西面是黄河、北面是黄河、东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这里就是现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的部分地区;这里是黄帝生活的地区,有黄帝陵寝的黄帝陵就坐落在现在陕北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部下、胡姓的得姓始祖胡曹也应该和黄帝一样生活在这一地区,胡曹在这里一定有胡部落和后裔;这里周朝时有一个诸侯国叫林胡,林胡国尽管不同时期疆域的位置和大小有所变化,但在以后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不改胡字,一直举着“胡国”的大旗;这里在汉朝初期建立了安定郡,许多胡姓人家的“安定堂”堂号由此得名;因为林胡国从汉朝开始,和中国中央政权有两千多年不断分分合合的历史,所以中国的许多史书对林胡虽有提及,但细说很少。


历史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西周铜鼎的铭文上有“師氏奔追袭戎于棫(yù)林,搏戎?(问号代表甲骨文的胡字)”(资料来源:《诸侯国.胡国》)的记载。西周铜铭告诉我们:周朝建立以前胡部落就已经存在,周师在棫林这个地方征服了胡部落。这个棫林和现在陕西省的榆林市是一个读音。从“百度一下”得知,古代棫林地区是现在的陕西省华县,不管是榆林市还是华县,都是西周时林胡国以及后来的胡国的范围,也是历史上黄帝和胡曹的生活区域。林胡国可能是胡曹时期胡部落的延续。


林胡国得名,是因为这里林木多。从地图上看,当时的林胡国地区,包括现在的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沙漠是中国现在的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见下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0日4版发表了王晗的文章,题目是《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成因论》,文中介绍:“毛乌素沙漠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


“事实上直到清代初期,这里都是森林草原;到当代,府谷县西北部和准格尔旗羊市塔乡,还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树龄千年的油松——它们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东段地区繁茂森林消失的见证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后的坚守者。”


王含的这篇文章,论述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就是西周时林胡国的部分地区,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历史上这里是“水草丰美”、“森林草原”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当年的林胡国之所以叫林胡,是因为这里是林木多、姓胡人的国家。用林胡来区别于中原的胡国,也区别于东面的东胡国。


东胡国得名,是因为居于林胡国以东。《辞海》中这样描述东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上文括号里的胡字,显然是指林胡。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召楼缓谋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赵王在这里表述了中山国、燕国、东胡国、林胡国的方位和要推行胡人服装的想法,得到了大臣的赞同。


东胡国在林胡国以东,所以叫东胡。东只是表示方位,胡是表示其国姓。见下图。



由此可见,林胡人和东胡人姓胡是由周朝的宗法制所决定的,林胡国因为是树林多的胡姓人国家,所以叫林胡国;东胡国是因为位居林胡国以东,同样姓胡,所以叫东胡国,以此来区别于中原的胡国。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周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的情况下,人们都才是以国为姓。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姓氏的确定与更改就比较随意了。


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史实


“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自古有之。安定堂胡氏是胡姓的最大支系,“天下胡氏出安定”有其可以追溯的历史史实。


胡曹与林胡国的关系。“胡之得姓,莫古于曹”,《吕氏春秋·勿躬》:“胡曹作衣”;高诱注:“《易》曰:‘黄帝垂衣裳’,胡曹亦黄帝臣也”;《世本·作篇》又记载:“胡曹作冕”。


这些都说明,胡曹是黄帝的臣子,属于黄帝时期胡部落的人,擅于制衣,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作衣服的人,是衣服的发明者。胡曹不仅发明了衣服,而且发明了帽子。《世界胡姓通谱》(2017年版)首卷的序言中说:“传说之‘胡曹作衣’,堪称胡姓于华夏文明之最初贡献”。


胡曹,虽然史上没有记载其出生的时间和生活的地点及其后代情况,但是,我们知道他和黄帝是同时期的人,是和黄帝生活在一个区域。黄帝是大约公元前2717-前2599年的人,其部落大致分布于黄河以北和西北区域。黄帝陵坐落在现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乔山镇。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这里是西周时林胡国的地域,从黄帝时期的胡曹部落,到周朝林胡国的建立,大约经历了1600多年,这时候中国已经有胡国、林胡国、东胡国。由此推断,包括林胡国在内的三个胡国可能都是胡曹的后裔建立的国家。所以,在黄河的河套地区先后出现的戎?(甲骨文的胡字)、林胡国、安定郡,可能是胡姓最早的发源地。


黄帝时期(也就是胡曹生活的时期)有了仓颉造字,胡曹的胡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甲骨文现在一共存有4500多字,目前只翻译出2000多字,其中就有胡字,这说明胡字产生比较早,还能够刻在甲骨上、铸造在铭鼎上,记述胡部落的事,一定是胡曹——胡部落存在的结果。见下图甲骨文中的胡字。



甲骨文中这样的?(胡)字,一边像箭杆箭矢,一边也类似一把弓箭,可以断定跟“弓箭”有关。很有可能,胡氏部族是一个擅长制作弓箭或善于习射的民族。


有关胡国的传世铜器有十余件,大多都是西周时期的,这对我们了解西周胡国起了很大的帮助。《殷周金文集成》收录的“禹甗(yǎn)”涉及到胡国,铭文中有“(师雍父指使)禹事于?(胡)侯,侯蔑禹历,赐禹金,用做旅甗”的记载,说的是师雍父令一个叫“禹”的人出使胡国,得到了胡国国君的赏赐,于是有了这件铜器。据说这件铜器诞生于西周中晚期,出土于山东烟台,今流落日本。(资料来源:《诸侯国.胡国》)


到了汉朝,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原林胡国地区设立了一个安定郡。从这时候起,胡姓人在安定地区开始了八百年的兴旺时期,也是战乱频发的时期。见下面安定郡的地图。



安定郡地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沿革是(不同时期地域范围的大小不一样):黄帝部落的领地西戎(包括胡曹的部落)——周朝的林胡国——西汉的安定郡——东汉三国时的胡国——西晋时的羌胡国,——南北朝时的胡夏国——融入隋唐至今的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衰弱,各路诸侯雄起,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安定郡地区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胡国,此时,胡姓历史名人众多。见下图。



《三国志》中提及的胡姓人物名单:胡母班、胡母彪、胡薄居姿职、胡遵、胡卫、胡质、胡威、胡轸、胡邈、胡才、胡车儿、胡昭、胡业、胡康、胡奋、胡芳、胡烈、胡广、胡济、胡氏、胡潜、胡玉、胡冲、胡综、胡伉。安定胡氏在后世名扬一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西晋时期,原来胡国演变成了羌胡国,其疆域与胡国比基本没变,还是占居整个黄河的河套地区。见下图。



南北朝时期(公元304年-439年)原来的羌胡国又演变成了胡夏国,其疆域有所扩大。胡夏国在“五胡十六国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中对胡夏国是这样描述的:“胡夏国的起讫年代是公元407-431年,都城:统万城,现今地于陕西靖边,统治民族:匈奴,开国皇帝: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北魏和胡夏,就是在原来林胡国和东胡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应该算是周朝时的林胡国和东胡国的“复辟”,只是其疆域更加扩大了。见下图。



这些胡国中的胡人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姓胡了呢?事实上,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郡县制的体制下,姓和氏只有在区别婚姻和血缘关系时才有作用,已经没有地域上的意义。到了汉朝,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直接把姓和氏合二为一了,名字上原本标志的出生地和所在地都有所取舍,名字实现了简单化。而长城以北的胡人和长城以内的汉人属于不同的国家,在语言文字、姓氏表述方面都分道扬镳,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姓名的表述仍然与汉族不尽相同。所以胡人和汉人之间的交流,其语言和文字都需要翻译。因为翻译名字是译音,所以后来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鞑靼、蒙古等“外国人”的姓氏,翻译后出现了诸如:呼、鹘、忽、狐、纥、祜等等和“胡”字声母相同的姓氏。这可能与原来的林胡人和东胡人姓胡有关。


南北朝时期的胡夏国,为什么叫胡夏国,可能就是要表示他们原来属于林胡国、属于华夏子孙。胡夏国和魏国的人,也就是原来的林胡人和东胡人,他们虽然国土“复辟”了,但语言文字、姓氏表述和汉人已经各不相同。胡夏国的开国皇帝叫赫连勃勃,这个“郝”字,可能就是胡的译音。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许多人直接改姓胡,为什么要改姓胡?可能有认祖归宗之意。


原来林胡国的部分地区,从公元前206年的汉朝建立了安定郡,至公元589年北魏时胡夏国被隋朝消灭,时间跨度大约800年之久。这期间,许多胡氏名人都出生在安定郡地区。《世界胡氏通谱》(2017年版)序言中云:“当在魏晋南北朝之时,安定胡氏为其最著者。当时是,有才兼文武,累居藩镇之胡遵、胡奋世家,其史迹见于《三国志》、《晋书》。”这里所提到的胡遵,是三国时魏国的车骑将军、阴密侯,出生在临泾(原安定郡地区)。而这里所说的“累居藩镇之胡遵、胡奋世家”,表述的内涵是胡遵和胡奋父子屡屡居住在藩镇割据的胡国。这个胡国的地盘,就是历史上的林胡国、安定郡的区域。胡遵当然是出生在胡国、成长在胡国,胡遵的后裔在家谱中一定是以“安定堂”作为堂号,但他们不一定承认自己的祖先属于胡人。北魏是胡人的天下,为什么胡姓人得宠,得宠的胡姓人为什么大都来自以前安定郡地区,来自当时的胡国?显而易见,因为北魏时期是胡人的天下,也是胡姓人的天下,所以胡姓人才能够权倾朝野、达到古代胡氏的鼎盛时期。(见三国时地图)



以上这些史料表明,胡公满不是胡姓最早的得姓始祖,因为陈国的舜帝后裔妫满还在世的时候,就有林胡国、东胡国、胡国,满公逝世以后,被追封谥号为胡公,其后代才开始姓胡。胡公满逝世的时间,显然比其它胡国的胡姓要晚很多年,也就是满公胡氏的起源,比其他胡氏的起源要晚不知多少年。


现在,胡姓的起源说法很多,“百度百科”说: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中国古代著名门阀世族。安定是胡氏最普遍的郡望,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安定胡氏起源于周朝诸侯国胡国,宋龙图阁学士、通议大夫、吏部尚书胡直孺作《安定胡氏家乘序》:“一则胡以国氏。成周时为子爵,其地在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鲁定公十五年,楚昭王灭之,其后子孙分散,有望安定者,即汝阴之支别也。”


“百度”的这个说法显然有不少逻辑错误:其一,周朝时没有安定郡,有胡国、有胡姓,约800年后的汉朝才有安定郡,既然是“安定胡氏起源于周朝诸侯国胡国”,怎么能说“天下胡氏出安定呢”?其二,既然胡国胡姓源于“颍州汝阴”,怎么能说“天下胡氏出安定”呢?其三,说:“有望安定者,即汝阴之支别也。”既然是安定胡氏是汝阴胡氏的支系,怎么能说“天下胡氏出安定呢”?


另据网络“古今笑谈”说:“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而胡氏安定始祖胡城,历史上的胡城正直敢言,慷慨有气节。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胡城随太尉周亚夫统兵平叛,因功而封大中大夫。后来,胡城从长安始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岁,葬于灵台(甘肃灵台)岩宝山。至此安定胡氏就在这里开始扎根下来。


“古今笑谈”的这个说法也有问题:认定胡城为安定胡氏的始祖,显然不正确,胡城是五十几岁才到安定郡,不足14年就逝世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不可能繁衍出很多人,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使安定胡氏名扬天下,到东汉时期,就能建立独立于汉朝的胡国。五十几岁的胡城,作为有功之臣,从繁华的长安到偏僻的安定郡,安定郡这个地方早就有胡部落、林胡国存在。说胡城是安定始祖,显然偏颇。


从以上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安定胡氏的祖先,应该是黄帝时期的胡曹、是周朝时的林胡国人,以此才能符合自古以来“胡之得姓,莫古于曹”、“天下胡氏出安定”的历史定论。


四、胡氏家谱中都以胡公满为始祖的原因分析


胡姓的起源众说纷纭,《胡氏家谱》中却基本上都以胡公满为始祖,这是为什么呢?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因为家谱产生的年代很晚。现代意义上的家谱是由文字和载体所构成的家族史书。中国文字传承历史的顺序是:仓颉造字(黄帝时期)——甲骨文(商朝以前)——铭文(周朝)——竹简、绢布(周朝、西汉)——纸书(东汉以后)——刻版印刷书(唐朝)——活字印刷书(宋朝)——铅字打印书(至今约60年)——网络书(现在)。能够记载家族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家谱,可能只有到了东汉造纸术发明以后才能够实现,现在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百姓的家谱兴起于唐朝,因为这时候有了纸张和刻版印刷,具备了家谱作为书本广泛传播的条件。也就是说,现在发现的甲骨文、竹简等史料都没有像样的家谱。从黄帝时期的胡曹至唐朝,大约有3000多年;从周朝的胡公满至唐朝,大约160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要写清楚远古的胡曹和周朝的胡公满的家族世系,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世界胡氏通谱总序》中说:唐代名相魏徵《胡氏世谱•序》所言:“胡氏之系,自秦以上,不可得,而考自汉以下,乃颇可著。”这就是说,夏、商、周、秦以前3000多年的“胡氏之系”都无法考证,周朝的胡国、林胡和东胡人被历史忘却、在家谱中没有体现是理所当然的事。


西汉时期的安定胡氏,在安定郡这个地方不断地进行改朝换代,东汉是胡国、两晋时羌胡国、南北朝时是胡夏国,这些都属于胡人统治的天下,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必然伴随着民族的相互屠杀、相互融合、人口迁徙,特别是后来的“五胡乱华”、“五胡进中原”,胡人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到了唐朝普遍开始续家谱的时候,原来安定郡胡姓人的后裔,由于战争动乱、民族分化、人口迁徙、民族改姓,又没有文字记录,他们再想和800多年以前安定郡的祖先接上世系关系,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特别是安定郡后来成为胡人地区,人们的续家谱时,由于胡人声名狼藉,肯定不愿意说自己属于胡人。比如胡遵这样的胡氏名人,明明知道他生长在胡人地区,应该属于胡人,可史书上只说他是汉将,“累居藩镇”,而不明说他生长在羌胡国,《胡氏家谱》中更不会说明他与胡人的关系。就像现在的台湾,曾经被荷兰占领38年、被日本统治50年,现在又被所谓的中华民国盘踞70多年,台湾的原住民虽然知道和中国大陆人同根同源,但要是和大陆续接家谱世系,肯定已经无从谈起。现在台湾的民进党当局不断去中国化,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加以否定,短短的100多年,台湾人与大陆的世系关系、亲情关系大部分都断代了。所以,中国人讲“五福”,一般出了“五福”、五代人,关系就疏远了。超过五代,也就是一二百年时间,家谱就难以再接续了。


胡姓的起源,理论界说还有一支源于官名的胡氏,这个官名就是胡骑校尉。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见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2099页)介绍:“胡骑校尉,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有丞、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池阳,宫名,去长安五十里。常任征伐。”胡骑校尉,就是汉武帝时期,选择效忠汉朝的胡人,在池阳(汉朝属于安定郡地区,现在属于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管理胡人的骑兵(泛指胡人的军队)。胡骑校尉的后裔都姓胡,这支胡姓,他们可能是林胡人的后裔,本来就姓胡,到了唐朝普遍续家谱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远古的始祖,又为了和不光彩的胡人撇清关系,可能就直接认能够光宗耀祖的胡骑校尉为始祖了。


原来的林胡和东胡的胡姓人到了秦汉以后,长城南北由于没有宗法制的约束,在战乱和迁徙中,人的姓氏几乎可以随便改、随便编,导致周朝时的一二百个姓氏,后来大量增加,《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可能两个字以上的姓氏,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这么多的姓氏,这么长的时间,现在家谱中找不到远古祖宗的肯定还大有人在;大多数姓氏,即使有“三皇五帝”及其后裔作为始祖,也是唐朝以后文人墨客的杰作,胡姓人的家谱肯定也不例外。


二是因为胡曹不是大官。中国人历朝历代都追求正统,有的朝代还实行门阀制度。周天子追求正统,才让舜帝的后裔——妫满(胡公满)当陈国国君。可以想象,唐朝兴修家谱的时候,各姓氏对始祖都不知道,都无法接续,为了光宗耀祖、为了提高本族的社会地位,只能选择远古的名人为始祖,远古名人不够用,就许多姓氏都认同一个始祖。唐朝的时候,中原胡氏和安定胡氏的名门望族已经不少,再加上北魏时期和“五胡乱华”时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胡姓,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始祖是谁,虽然可能听说过“胡之得姓,莫古于曹”、“天下胡氏出安定”的传说,但绝大多数姓氏都认三皇五帝为始祖,而胡氏的始祖,如果认胡曹——裁缝、工匠,肯定是没面子,也不正统,只能认舜帝后裔胡公满为始祖,才能光耀门庭,特别是在祖宗随便认的时候尤其可能这样。至于周朝时的胡国、胡子国、林胡国、东胡国及其后裔都没有光耀门庭的名人,家谱中肯定没人挂靠,他们只能被历史所遗忘。三皇五帝的故事及其世系,都是后人根据神话和传说编写的,胡曹这个裁缝,谁会为他编故事呢。史书上能提到“胡曹作衣”、“胡曹作冕”,已经是历史对胡姓人的厚爱了。


直到现在,有的氏族在续写家谱的过程中,在始祖不清的情况下,同姓之间进行宗族合谱、挂靠名人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统计,由舜帝衍生出的姓氏达60多个,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家谱虽然是家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但是,由于家谱产生的年代很晚,远古的始祖根本无法接续,三皇五帝的始祖基本上都是后人编的。对于家谱中确认的始祖,应该历史地看、辩证地看。


三是因为胡人臭名昭著。胡人的称呼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大多数胡人成为少数民族(如现在的蒙古族、满族),也有不少胡人改成了汉族(如民国时许多满族人改成汉族),这些胡人从西汉开始,就和汉人相互为敌、相互吞并、相互融合,为敌的时间多,融合的时间少。胡汉之间的“侵略”、杀戮、占领的残酷性、频繁度,可能在世界民族战争史上都是少有的,所以汉语中胡闹、胡扯、胡来、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等贬低胡人的词语比比皆是,导致汉人世世代代憎恨胡人,更不愿意接受与胡人有血缘关系的历史。在家谱中祖宗随便认的时候,一般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胡人的后代。


胡人的范围,后来被扩大化,人们把所有北方和西域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统统称为胡人。胡人的名词一直沿用到明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大旗,到孙中山推翻清朝的时候就改用“驱除达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用胡人这个称呼了,但是,家谱中一般也不会出现胡人的后裔。


理论界普遍承认胡姓起源的多地性、多样性,可是,所有《胡氏家谱》中只有妫满一个始祖,肯定是不正确的。


五、丰富和发展胡氏历史文化的四点想法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文明社会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丰富和发展胡氏历史文化我有以下四点想法:


一是进一步编写好《世界胡氏通谱》。《世界胡氏通谱》已经出版一部分,并且在不断完善的路上,可喜可贺。这是关系到全世界每一个胡姓人的系统工程,是世世代代都需要持续进行的伟大工程。既然叫“世界胡氏通谱”,就需要有世界的广度、世界的胸怀、世界的视野,世界的水平。这可能是胡姓人的共同希望。


二是进一步探索胡姓的起源。虽然1400多年以前的唐朝人魏徵对秦汉以前胡姓人的世系已经说不清了,但是,从100多年前甲骨文被发现以后,中国可以考证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胡姓的胡字存在于甲骨文中,甲骨文也把胡姓可以研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因为甲骨文的胡字,可能是为表述胡部落而创造。这为我们研究胡姓的起源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新的路径。中原的胡国、胡子国究竟从何而来?胡国、胡子国、林胡国、东胡国是否都是胡曹的后裔?几个胡国之间是什么关系?林胡国和东胡国在胡姓起源中究竟应该怎样定位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三是家谱中不要再避讳胡人。胡人中有胡姓(如辽代的契丹人、草原画家胡环),胡姓中有胡人(如鲜卑人改胡姓),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我认为,现在还没有认胡公满为始祖的胡氏,和少数民族后改姓胡的胡氏,都可以在家谱中认定胡曹为始祖,以此来迎合“胡之得姓,莫古于曹”的历史定论。胡曹胡氏比满公胡氏的历史更久远。听说有的人大代表建议:中国人在填写身份信息时,取消“民族”的栏目,使胡人的民族标志彻底消失,以此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四是进一步开发建设胡氏历史文化的新场所。胡姓人可以在黄帝陵附近建立“胡曹纪念园”,把“胡曹作衣”、“胡曹作冕”、 “胡汉和亲”(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为胡汉和亲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 “胡服骑射”、“胡骑校尉”等故事用现代手段展现出来,把胡姓的历史再向前推进1600年。另外,还可以在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建立“胡氏龙文化展示馆”,把东胡的历史和龙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展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胡姓起源的整体性,进一步消除胡、汉之间的民族隔阂。


综上所述:胡姓的得姓始祖应该是胡曹,而不是胡公满。历史上的林胡国和东胡国的人虽然属于胡人,但他们在周朝时是姓胡,属于炎黄子孙。胡姓最早的起源应该是在北方,而不是在中原。


估计本文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不少地方有懈可击。对于历史,一般都有争议,包括我们现在所经历过的当代历史。因为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人往往会受到视野、立场、情感和需要所左右。所以各个时期、各式各样的史书说法差异很大,相互矛盾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研究和探索历史真相,要有根有据,同时也离不开判断、推理,力求尽可能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不仅对外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远,而且对远古历史的探索也越来越深远,导致许多神话和传说被证实,也有许多前人的定理和学说不断被推翻,希望胡姓的起源问题,考古能有新发现,研究能有新成果,以此来促进中国的民族大团结,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正是:
胡曹作衣远古前
姓胡起源几千年
满公历来为始祖
史志传承有误嫌
万里长城依旧在
不是胡汉最前沿
世代恩仇成历史
民族团结共祖先


注:本文的地图和部分历史资料都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胡继云,男,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人,1953年出生,大专学历,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的退休干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老年大学优秀教师、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经济管理》、《中国企业报》、《中国石油报》、《法制生活》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散文、诗歌等作品,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编写出版过《思想集》、《和老党员谈思想》、《安定堂.花台胡氏家谱》三本书。我们“安定堂宿迁胡氏”的家谱记载:一世祖胡德公,元末明初生活在宿迁,明朝的进士胡思忠公是我们的六世祖,如果有明朝以前和我们宿迁胡氏是近支系的宗亲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13904596083


图片作者近照



2022年11月6日

相关链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2-11-10
视野宽阔,脉络清晰。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宗亲网上难得的好文章!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2-11-16
继云宗亲知识渊博,考古有据,条理分明,用实事说话,不攀附,不避讳,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2-11-23
回 胡卫平 的帖子
胡卫平:继云宗亲知识渊博,考古有据,条理分明,用实事说话,不攀附,不避讳,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2022-11-16 12:24) 

谢宗亲的三论和评点
大理胡宗贵2022.11.23
一人为大,桥舟度;二人成天,三江遊。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02-24
回 胡卫平 的帖子
胡卫平:
继云宗亲知识渊博,考古有据,条理分明,用实事说话,不攀附,不避讳,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好文。说理透彻,剖析深入,引用恰切,史实清楚。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03-31
世界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史料,精细的梳理,不攀附,不避讳。为继云宗亲点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