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79阅读
  • 2回复

缙云民间文化考察:专访缙云戏曲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3-02-27
缙云民间文化考察:专访缙云戏曲纪行
张晓星 从全球到村庄 2018-12-03 23:20





2018年11月29日-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河阳乡村研究院研究员沙垚与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博士生、河阳乡村研究院研究员张晓星在缙考察创建“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的历程,并对缙云戏曲发展史进行了回顾与挖掘。




11月29日上午,在缙云文化专家、河阳乡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项一中、麻松亘的带领下调研团队对胡源乡胡村村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村干部关于古村落发展变迁的简介,并召开戏曲座谈会,探究胡村民间戏曲活动的肇始与沿革。




下午一行人来到五云镇官店村进行调研,村书记杨瑞琪、老村长杨喜让与“官店剧团”团长杨振萍回顾了官店村社戏曲活动自1950年来的历史脉络、经典剧目与代表人物。






11月30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缙云县戏曲总会听取缙云戏曲的沿革沉浮与发展创新,以及缙云县近年来创建“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的基本情况。




通过此次短暂的缙云戏曲调研,学者们希望为进一步挖掘缙云深厚的民间戏曲文化与历史、推动“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的发展与缙云乡土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张晓星


图片:张晓星、胡趋鸠


编辑:龚伟亮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2-27
作者简介

        胡定才,浙江缙云县胡村人〔1947—〕汉族,男,初中文化 ,缙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文委成员。

2007年胡南山(中)在缙云与胡定才(右)合影



        十二岁师从梅子仙大师习艺,十九岁参军,然后入党提干,廿七岁转业县文化馆从事戏剧工作。曾任创作组长,管理组长,研究会长。创办缙云县群艺戏剧社, 处州大徽班。退休后仍从事戏剧工作,任职缙云县戏剧总会总会长兼缙云县戏剧家协会主席,丽水市处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既是缙杂剧整合人,亦是本市处剧复兴中坚人,更是缙云婺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创立中共缙云戏剧总会党支部,创建缙云县文化艺术研究院和缙云县戏剧传发总基地。崇尚师道尊严,悉心精英培育。致力授徒数千,原创作品百余。屡获省市县先进工作者。


      生平秉性耿直,虚心好学,自谓“出自寒门,军伍成人,两论起家,实干立身”。热衷公益,廉洁奉公。素以孝道为本,秉承祖风,善于睦族联宗,谓称“族贤”。仗义疏财,知恩图报,曾于2017年间组织温州分区独立营“三省战友 • 仙都聚会”,乃“铁血铸英魂,帝都续情缘”。惜苦怜贪,好善乐施,常以解襄相助落魄艺人。志之复,本土文化复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编有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导论》《通志》《叙录》和《丽水处剧通史》《缙云徽戏通史》《缙云杂剧大观》等。


      近年来,为复兴本土文化,无偿投资计人民币13万元。发起所创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由县委下文认定为金名片。2021年间被省文旅厅评为浙江省非遗传承十大典范人物之一,入围浙江省社会组织领军入物名录。堪为“处州文坛艺苑之一杰”也!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02-27
“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非同凡响的缙云戏剧!
木子锅、朱国勇 缙云优生活 2022-04-12 10:05




2018年5月,缙云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审定命名为“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日前,我们仔细阅读由入围浙江省非遗传承十大代表人物、缙云县戏剧总会胡定才会长主编的《[浙江*缙云]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通志》(以下简称《通志》),方知缙云戏剧(以下简称“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人震撼!




缙戏、基蕴之缙云杂剧,乃历经1300余年的发展与创新,融杂耍、歌舞、巫傩、司工、鼓词、社锦、集锦、新锦八戏为一剧,汇乡曲、联曲、道曲、锦曲、南曲、宫曲、大曲、套曲之八曲为一腔,亦名“缙山腔”,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戏剧专家洪波教授认为“缙云杂剧,既是中国南戏源头之一,亦是中国戏曲源头之一;既是处州文化的支撑点,亦是浙江文化的亮点。”又说:“缙云山乃是中国戏曲之摇篮”!



据《通志》记载,缙云杂剧伴随历史的演变而成熟缙云徽戏,脱颖丽水处剧,遂为丽水市综合性乡土文化标志。清乾隆年间(1777年),缙云巨贾盘溪胡村胡公凤仪花甲寿庆,引皖之绩溪“古月徽班”入境,易名“大红玉”,始肇缙云徽戏而遍布处州,延传至今,继而与婺、京、越、瓯、黄梅戏等诸多剧种融合发展。



伴随新中国成立,处剧已成定格,其音乐内涵丰富,表现题材广泛,既能配演国家豪迈大戏,亦能演绎家庭趣乐事,更有木偶戏为之增光添彩。


缙戏,始肇衍发于盛唐,信奉得道高士之帝师叶法善(616-720)为集大成者,即开山鼻祖。其一曲《大鼓乐》延传至今。继后,行家高手与总纲艺师层出不穷。有唐代李阳冰综杂艺为“社锦戏”,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整升司工乐韵而推动戏曲发展,北宋尚书右丞汪藻(姓汪祖)创立“香丁戏”组建“童子班”,南宋缙云县令郑桂原创“八仙戏”皆为流传后世。


詹山“戏子状元”之说作为文化现象客观存在而相传至今。元朝铁城梅梓将缙云鼓词声腔配以道乐鼓点锣经而成“仙都乱弹”。至明清时已是精英辈出,素以白垅花旦卢炳金为典范而盛誉剧坛。新中国成立前后,涌现黄德银、虞梅汉、杨小乃、王整春、陈光荣、李亨攀、樊菊英、汤吉昌、梅贵升、杨德善、梅子仙等一批戏剧大师。缙戏种类诸多,剧本更多,承前启后,长盛不衰。


缙戏,不仅拥有谓称“雄师劲旅”之产业大军,营演数州数省而成强有力之艺术辐射,更有民间自娱自乐之异军大展雄风。素以“崇文尚戏,吾村有班”为荣,故神庙戏台、宗祠花台,会堂舞台、广场草台等遍布。全县古戏台曾有450座。锣鼓班、小唱班、司工班、社锦班、集锦班等小打小敲班社随处可见。改革开放前后的1979年,全县曾出现有综合性班社240个。


他们忙时务农,闲时从艺,经济生产与文化生活两不误。“文革”中全县建有文宣队730余个。1990年的“一村一品”文艺宣传,曾有3000泥腿子上舞台。由于市场经济原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县民营团体数量骤减,时至2003年仍有37家,现今具规模化10多家大团坚持演出。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之后,缙云的庙戏与堂戏在复兴,校戏与园戏在新兴,政戏与年戏在盛兴。六者合一,营造出缙云极其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


缙戏,班社之足迹曾遍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安徽、上海等五省一市共70余县区,自改革开发,全县先后拥有时隐时现民营班社150余家,大批社会青年得以就业。



据查2019年间,大班者营业收入计达600余万元,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曾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戏剧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先后演出1.5万场次,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观众1000多万人次,形成与缙云戏剧相关的“缙云烧饼”和“缙云馄饨”之姊妹产品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缙戏,作为综合舞台艺术,还有力地引发与推动了木雕、石雕、泥塑、剪纸、书画、织锦、制衣、对联、故事等戏剧艺术的四度文化发展,成为缙云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缙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缙云人民的生产生活。


我们是戏曲文化的热衷者,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们酷爱处剧、婺剧、越剧、京剧等戏剧,我们真诚为拥有如此辉煌的缙戏历史、灿烂文化、杰出成就而骄傲,更为创成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而自豪。




通讯员:木子锅、朱国勇

图片提供:杨晋平、缙云优生活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