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阅读
  • 0回复

根系沃土绽芳华:基层工作者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昨天 22:55
根系沃土绽芳华:基层工作者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在沫河口镇蜿蜒的乡间小道上,胡长进背着装满社保卡与政策文件的帆布包,用脚步丈量着二十多个行政村的距离。二十年风雨兼程,这位基层邮储工作者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将一万七千余张社保卡送到农民手中,为六千多户家庭办理惠农金融支持。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矗立着新时代基层工作者最鲜活的奋斗群像,演绎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一、根系大地:基层工作的精神密码
胡长进的帆布包总是装着三件"法宝":贴着各色标签的政策手册、按村分类的农户档案、记录村民需求的笔记本。在田间地头办理业务时,她会顺手帮留守老人代缴电费;在村口榕树下宣讲政策时,不忘提醒村民防范金融诈骗。这种"泥土里长出来的工作法",折射出基层工作者特有的实践智慧。他们深谙"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要义,懂得将制度文本转化为方言俚语,把惠民政策烹制成农家灶台上的暖心汤。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基层工作者正成为政策落地的"转换器"。他们用脚底板丈量出真实民情,用方言土话破译政策密码,将顶层设计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要在乡土社会的毛细血管中,完成政策精神与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

二、枝叶关情:民生服务的价值重构
在胡家村办理第三代社保卡时,胡长进发现七旬老人胡大爷因行动不便从未激活过医保功能。她连续三天上门服务,手把手教会老人使用手机查询余额。这种"多走一里路"的服务理念,让冷冰冰的金融工具有了人性的温度。在数字经济狂飙突进的时代,基层工作者始终保持着对"慢群体"的温情守候,用"笨办法"守护着社会公平的底线。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当年轻劳动力如候鸟般迁徙,留守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特征。胡长进们创造的"移动柜台"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物理距离的阻隔,更弥合了数字时代的认知鸿沟。他们用最传统的登门服务,构建起最具现代性的普惠金融网络。

三、向阳生长:时代楷模的精神启示
在沫河口镇的乡亲们眼中,胡长进是"会走路的银行",更是"带着温度的活档案"。她能准确说出哪个村有多少留守儿童需要助学贷款,记得清哪片果园何时需要资金周转。这种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源自对职业价值的深刻认知——基层岗位不是人生舞台的边角料,而是书写时代华章的主战场。

新时代呼唤"向下生长"的人生姿态。当"躺平""内卷"成为社会热词,胡长进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价值实现不在云端,而在泥土之中。他们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姿态,恰好印证了总书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刻哲理。这种精神品格,正是破除"精致利己主义"迷雾的时代良方。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无数个"胡长进"正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书写答案。他们用沾满露珠的裤管丈量初心,以布满老茧的双手托举使命,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绽放人生芳华。当新时代的曙光照亮沫河口镇的每一寸土地,这些默默耕耘的身影,已然汇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时代的华章,从来都是万千平凡者用坚守写就的注脚。


胡业生提供
2025.05.05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