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清江岙胡氏传承与文脉考略 作者胡建荣 五代后唐时期,金华胡寿为避祸流寓温州郡城通道桥巷。至其玄孙胡瑫,于北宋嘉祐年间自通道桥巷迁至永嘉柟溪永宁乡塘川。在塘川数百年的历史演进中,胡氏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多位杰出人物。胡瑫第十八世孙胡大华,于明末清初从中塘徙居江岙,此后胡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秉持耕读传家之道。 江岙胡氏家族史蕴含着丰富鲜活的地域文化内涵,是温州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温州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避祸南迁:大理寺评事的温州开基 胡氏家族始祖流寓的温州郡城通道桥,又名通道里,位置大致在现今温州市区晏公殿巷一带。明嘉靖《永嘉县志》记载:“通道桥在荣亲坊,荣亲坊俗称通道桥”。乐清江岙胡氏始祖胡寿,字从钝,其家族世代居住于婺州金华。胡寿曾在五代后唐担任大理寺左评事,当时吴越国钱镠断绝对后唐的朝贡,有权臣诬陷胡寿与钱王私通,他无奈弃官东归。长兴初年(公元930年),流寓至永嘉(今温州)郡城的通道桥巷,开启了家族新的历程。 卜居塘川:山水形胜的耕读摇篮 据《江岙胡氏族谱》记载,北宋嘉祐年间,塘川,即今中塘。胡氏一世开基之祖胡瑫,为胡石之子、五代后唐大理寺左评事胡寿之玄孙。胡瑫,字宗琏,号清信。他游历至塘川时,顿生卜居之意。此地三面环山,良田纵横,一水穿流其间,苍松翠柏与碧水青山相映,茂林修竹环绕,东方地势广阔平坦,出口有狮象两山镇守,前有笔架山,左有砚台(今城西小学),原有平坦小山丘,堪称翰墨之地,兼具人杰地灵之象,土地肥沃,是可耕可读、宜于后裔发展的胜地。于是在宋嘉祐年间(约公元1060年),胡瑫毅然从温州郡城迁居至永宁乡中塘。 他生性恬静淡泊,不慕浮华,平日乐善好施,心怀慈悲,笃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极投身公益,修建佛寺祈福。尤为瞩目的是其筑桥义举:元丰年间,他主持建造了中塘白桥(今车站东墙内)、下塘吴桥(后称牛桥,位于今永嘉县实验中学北首),为当地百姓出行提供了重要的便利。 宋韵流芳:塘川三先贤的德业篇章 胡氏家族在塘川繁衍生息期间,涌现出多位贤达。 上舍释褐胡守,字仲德,系胡瑫五世孙。他早年较晚研习举子业,凭借太学舍选之法入仕,补任两浙运干一职。后因足疾告归,不再出仕。他曾捐资建造沙大桥(今位于县前西路与振兴路路口中段),此后十余年在田园间悠然生活,享年77岁。万历年间《温州府志》记载,胡守为太学上舍释褐。宋代选拔读书人入仕有两种途径:一是科举登科,二是太学舍选。太学实行三舍法,分外舍、内舍、上舍,学校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及在学期间每月行艺表现的年终评定,优秀者可从外舍升入内舍,再从内舍升入上舍。上舍生依成绩分等级,下等免解试,中等免省试,上等无需殿试,可直接由皇帝下旨授官,即“上舍释褐”。通过这种方式入仕的胡守,地位甚至超过科第进士。 理学家胡子实(?--1276),为胡守子侄,字醇子,初名希孟,永嘉中塘人。他性情敦厚质朴,沉默寡言,却力学不怠,对《诗》《书》六经无不精研,皆能触及奥义。其科举之路较为坎坷,《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他“两贡乡试不第”。咸淳五年(1269),乐清县令郑滁孙创建宗晦书院,邀请他主持教席。他讲解详尽明了,深合学理要旨,众多学子乐于追随,达数百人之多。温州平阳资政殿学士陈昉素来敬重他,时常称赞,却未能举荐。咸淳末年,朝中元老援引元祐年间陈师道旧例向朝廷举荐,朝廷下旨授予他史馆编校之职,不久又任命为太学録,特差沿海制置使准遣。德祐末年,他以国子簿官衔出使明州(今宁波),并于当年冬天在任上去世。《永嘉县志》记载他入祀乡贤祠,今收录于浙江省档案局《浙江历史名人》数据库。著有《礼记讲义》《习史管见》《孝经注》等,见载于《文献通考》《温州经籍志》《温州府志》等典籍。 处士胡大宁(1323--1395),为胡子实曾孙,讳转,排行计三。他自幼禀赋超卓,气宇雄伟,致力于侍奉亲人,不求声名显达,乡里常以孝悌称赞他。元朝末年,方国珍割据温州,天下纷扰,兵祸不断,民生凋敝。方氏军队侵掠永嘉,兵戈四起,要道阻塞。胡大宁心怀勇毅,奋起抵抗,平定叛乱,力挽危局,保护了乡里的和平与安宁。他在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之地,安抚救济方氏之乱中遇难的乡人,诸事处置得当。待明朝建立,他辅佐王师,为天下统一立下功劳。他素来怀仁心,勤于储备粮食,只以救荒恤患为念,未曾以聚财谋利为务。其子胡彦文恳请为父撰写生平德行,刻于墓表。处士的善德,应当历久不泯。特此记载。赐进士同邑潘文奎撰书 徙居江岙:明末清初的家族新篇 胡大华举家迁至乐清江岙,自此开启了家族繁衍的新征程。胡氏家族有源远流长的族谱字辈:“清瑞渊成国、仲希尚惟大、士孟以永洪、应元廷一世、承宗德自远、念学理方明、忠孝传家宝、仁慈衍统昌、文光增庆懋、正达兆嘉祥”。“大”字辈是家族重要分支节点,分为五大支系,即大昂、大行、大宁、大运、大宝。然而,胡大昂一支外迁之地成谜,踪迹难寻;胡大行迁居温溪,胡大运奔赴永嘉霞岙,胡大宝扎根永嘉西溪霞,唯有胡大宁依旧守护祖籍地中川(今中塘),守望家族最初的根脉。五大支系下的“孟”字辈又衍生出十房,房名雅致,分别为松竹梅兰菊、梓桐杏桂楠,恰似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胡大宁育有二子,膝下有五孙,家族由此再分四扇:大扇以胡以杰为代表,二扇为胡以才,三扇有胡以碧、胡以广、胡以正,四扇为胡以恭、胡以宽、胡以行。这构成了中塘胡氏四扇房派的基本格局,宛如一棵参天大树,枝干繁茂,各自延伸。大扇胡以杰有八子,其中七子胡陇的曾孙胡元安(号广溪)析居下塘。而胡元定成为江岙胡氏始祖,其孙胡大华于明末清初毅然迁居乐清江岙。从“一”字辈到“传”字辈,胡氏家族历经15代变迁,总人口达400余人。时光流转中,部分后裔散居淡溪丁岙、乐成石马、虹桥信岙、永嘉、玉环等地,继续书写家族故事。 清嘉庆《江岙胡氏族谱》记载:“坟厝西砲、筻门头(莄门豆)、门前垟、北山”。这些古老地名反映了清代中期乐清江岙百姓的生活状况:当时村庄环绕于高山峻岭间,先民穿梭山林,采药、砍柴、打猎,在与自然的搏斗中求生存;村西设有砲台,守护村民免受匪患战乱侵扰;筻门头处,竹子和豆藤生长繁茂,给乡民往来岙底增添了阻碍;门前垟那片平坦之地,农夫荷锄耕耘,汗水洒落田间,享受着田园生活。 碧血丹心:四位革命烈士的历史丰碑 在历史长河中,每一道辙印都记录着先辈的奋斗与牺牲。胡氏家族的胡方巨、胡如钦、胡方州、胡民生四位英烈,其事迹如不朽丰碑,矗立在历史天空。从烽火连天的浙南大地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以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为理想、为正义而战,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了生命。 农会主任胡方巨,1919年3月出生。在风雨如晦、动荡不安的年代,年轻的他心怀对国家的炽热之爱和对正义的坚定执着,1943年毅然投身革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担任江岙村农会主任长达5年。这5年间,他以无畏勇气和高度责任感,积极为解放军输送物资、传递重要情报,不辞辛劳奔走乡间,组织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活动,点燃了江岙村及周边地区的革命星火,让更多人看到希望曙光。然而革命道路布满荆棘与危险,因叛徒告密,他遭到国民党里章吴钟部队追捕,不得不藏身山洞。1948年7月13日,他再次被叛徒出卖,在四都乡江岙村不幸被捕。敌人将他押至岭下村,捆绑在张新娒老房柱子上,妄图通过威逼利诱套取情报。面对敌人的丑恶嘴脸和无耻行径,他始终紧闭双唇。敌人见威逼利诱无效,恼羞成怒,动用令人发指的酷刑:用木板夹他胸背,用石杵猛砸他膝盖,用烧红的砖头烫他胸部,甚至用锡酒壶烧开的老酒灌进他鼻孔。每一次折磨都让他痛苦万分,一次次被折磨得晕死过去,敌人却用冷水将他泼醒继续施刑。即便遭受如此非人的折磨,他依然坚如磐石,未向敌人透露半点机密。最终,黔驴技穷的敌人残忍打断他的手脚,将他拖到岭下溪滩枪杀。这一天,年仅32岁的胡方巨英勇就义,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气节如不朽丰碑,永远矗立在后人心中。 忠诚通讯员胡如钦,1921年出生。1942年1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投身黄乐平领导的浙南游击纵队,后因染上麻风病,无奈回家休养,但仍心系革命事业,转而担任浙南游击纵队第3部3中队交通员。1948年10月23日,翁碧如所率国民党部队从永嘉枫林出发抵达永嘉陡门,党组织紧急通知胡如钦将一封重要信件送往四都乡垟岙村交给管立光。他深知任务艰巨,迅速踏上送信之路,成功送达并拿到回信。返回至朱苔岭龙潭峡时,突遇翁碧如国民党部队,危急时刻,他临危不惧,果断将回信投入龙潭峡销毁,却被前面的国民党兵发现,当场被捕。敌人将他双手反绑,用绳索紧紧捆绑后押至朱苔岭岭脚。面对押解,他机智实施“猫儿滚”战术脱逃,在一爿长田角头遭敌军机枪扫射负伤。敌人将受伤的他交由雇来的丁岙人抬到虹桥瞿维久家,妄图从他口中获取情报,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先是让他坐老虎凳,用刑具夹他的脚,剧痛如潮水般袭来,他却咬紧牙关,绝不吐露分毫。敌人见常规手段无效,又使出更残忍的“干肉刑”,隔着门板在他身上连割18刀,鲜血染红衣衫,他的意志却如钢铁般坚定,始终坚守党的秘密,未供出任何一个同志。10月24日,胡如钦壮烈牺牲,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地下交通员胡方州,1922年出生,194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江岙支部地下交通员。他与胡如钦是堂兄弟,情谊深厚,亲如手足,常一同商议地下交通工作,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农历1948年10月23日,他奉命将重要信件送往四都梅岙,行至小岭头时发现敌情危急,不顾个人安危,高声向石角龙村的革命同志发出警报,提醒他们迅速躲避翁碧如国民党部队搜捕。这一英勇举动暴露了自己,遭到敌军追捕。胡方州临危不惧,拼命奔逃,试图跳过三爿地摆脱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机枪扫射致死,壮烈牺牲,年仅26岁。他用生命保护了战友安全,确保了党的机密,展现了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忠诚于党的崇高品质。 英勇战士胡民生,1929年出生。1947年被国民党政府强征入伍,同年随起义部队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广东省曲江县陆军76师199旅399团2营9连,开启为人民而战的光辉征程。参军数载,他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战火淬炼中,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愈发坚定。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在此危急关头,胡民生心怀保家卫国、拯救邻邦的大义,1951年毅然响应号召,志愿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在敌机狂轰滥炸和密集炮火下,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凭借顽强意志和英勇无畏精神,一次次击退敌人进攻,拯救朝鲜于危难,捍卫祖国尊严。胡民生同志屡建奇功,在战场上先后立下7次战功,成为战友心中的英雄。不幸的是,1951年6月,他在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牺牲噩耗传出,全军悲痛,中朝两国人民同声哀悼这位为正义、为和平献身的英雄,祖国为拥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自豪。 桑梓赤子:德寿方钱兄弟的人生华章 胡德寿(原名德畴)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闪耀光辉的一生。1934年2月,他出生于江岙,1955年3月在乐清县应征入伍,开启23年军旅生涯。在部队服役期间,他从浙江省海防一大队副班长做起,凭借自身努力和出色表现逐步晋升,先后任浙江省宁波军分区船队班长、船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船运大队船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江苏省军区独立师船运大队指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船运大队指导员、大队党委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第三船运大队指导员、大队党委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第122医院副教导员、政治协理员,荣立三等功一次。1978年4月转业至浙江师范学院,先后担任外语系、地理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以严谨工作态度和高尚品德风范赢得师生尊敬与爱戴,还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以敬老爱幼、乐于奉献为人生信条,用勤俭节约、踏实做人的家风影响后代,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修路慷慨解囊,为贫困失学者送去希望,为外出乡亲打工和求学提供帮助,赢得乡亲敬重与赞誉。2002年7月,胡德寿因病医治无效在浙江金华与世长辞,享年68岁,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和学习。 胡方钱,1926年7月出生,194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他怀揣对党的赤诚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乐清当地地下工作,毅然拿起武器,投身多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凭借顽强意志与卓越战斗能力,为浙南地区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地方建设,先后担任虹桥绳索厂书记、虹桥区组织委员、乐清县委组织部秘书、虹桥粮管所主要负责人、淡溪人民公社干部、四都公社江岙村会计及四都公社工业办公室主任。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以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兢兢业业、履职尽责,为当地基层政权巩固、粮食安全守护、乡村经济发展等工作倾尽心血,将全部智慧与力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乐清的建设与发展事业。他的一生,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文脉赓续:三百六十载的家风传承 回望明末清初,浙江永嘉永宁乡塘川的胡大华,负箧携囊,跋山涉水,最终选定浙江省乐清市淡溪江岙为家族新基。胡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历经明末战乱、康乾盛世、清代衰落、清帝逊位、抗战斗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等历史阶段。三百六十余载春秋更迭,胡氏家族十五代人栉风沐雨。在岁月沧桑中,胡氏族人始终坚守爱国爱家、忠孝廉节、耕读为本、诚信友善、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与家风,为温州地方的繁荣进步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从某种意义而言,自明末清初定居乐清江岙以来,胡氏家族已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文脉赓续的生动历史见证,也是当地民众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