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980阅读
  • 0回复

胡YAO邦家谱渊源【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6-07-10
  氏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的後裔胡公满受封於陈国(河南淮阳)後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为氏。胡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三大姓,占中国总人口百分之一,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胡姓出自妫姓,与陈姓同源,都是胡公满的后代。胡公满,原名妫满,是帝舜的后代,于西周初被封于陈,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他的后代一部分以国为姓,姓陈,另一部分以他的谥号为姓,姓胡。以谥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林宝所依据的是出于汉代的《世本》一书,《世本》中对胡姓来源的解释是:"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妫满逝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
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
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
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妫满为什么得了一个"胡公"的谥号?或者说,"胡"字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美好意义?
关于妫满谥号"胡公"的由来,我们从周代的谥法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
但是,是谁最先以胡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费踏13省,遍寻资料,历千辛万苦,从民间浩翰的家谱史料中,做出结论,认为陈国最后一个国君陈胡公20世孙陈湣公亡国后,他的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牖避难,其中陈衍,生子二:长子名琏、次子名玙。琏以国为氏,姓陈;玙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玙生澄,于是有胡氏一系。此为一说。但从胡公妫满到其21世孙玙,其间相距六百余年,若以胡公谥号为氏,当在胡公孙辈三、四代之间,不一定会延续到21世。有的胡氏族谱上说,胡氏始于陈胡公长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长子名犀侯,为申公,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继兄即位,为相公。此又为一说。
对胡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胡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胡国,在今河南郾城一带,与郑国相邻,与陈国不远。一为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与陈国相邻,这个胡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国,而是陈国的一个附庸国。《左传》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这里的胡国和沈国,都是附庸于陈国的子国。陈国后期国力衰弱,自顾不遐,胡国先为吴国所掠,后亡于楚国。归姓胡国亡国后,后人分为两支,一为胡姓,一为归姓。
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
胡氏家谱源流甚早,现有确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谱。朱熹有《胡氏族谱序》存于世,《序》云: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祖,相传二十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华林五宗中,胡魁长子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一门进士,盛极一时。胡珰后裔后来有迁到湖南、湖北、云南及江西其他地方的。迁至湖南的有一支居于浏阳中和乡,这里为罗霄山余脉,有一小山岭,名叫"西岭",西岭山脚下有一村子,自明末以来就有胡姓人居住,经400年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有名的"西岭胡氏"。到当代,西岭胡氏则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据其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陈胡公妫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130余代了。
胡氏家族的另一支在安徽徽州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代,著名学者汪藻就曾这样说过:"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
绩溪是徽州的六县之一,今为安徽绩溪县。"绩溪胡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为当地闻姓望族。绩溪胡氏著名的家族有三支,即"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人称"绩溪三胡"。
"明经胡氏"系由李姓改为胡姓者,是近代名人胡适和胡光墉(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族。
"金紫胡氏",其始祖为宋代名臣、学者胡舜陟(1083—1143),他因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人把"金紫"作为其家族的称呼,称"金紫胡氏"。金紫胡氏自家居绩溪后,聚族而居,世代为学,过着耕读与世宦相结合的生活。胡舜陟之子胡仔也是宋代大学者。据史载,宋、明、清三朝中,金紫胡氏共有154种著作问世,著作多以解经为主,故有"经解世家"之称。
"尚书胡氏",其始祖可追溯到东晋时的胡焱。胡焱本是山东青州人,东晋时任骑常待官职,奉命镇守新安郡的歙县,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览华阳镇(今绩溪县城),到了龙川(今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看到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便在龙川之口的荆林里占卦,大吉大利,于是举族从青州迁居于此,从此龙川村开始发展,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龙川胡氏宗谱序》记载:"我徽州固多世家,而华阳(即今绩溪)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无出其右者。"龙川胡氏的兴盛在元明之际,其家族在此间考中进士的接连不断。据统计,绩溪县历史上共有进士100余名,龙川村有典籍记载的就有11名,是有名的"进士村"。明代成化年后,龙川胡氏出了两位尚书胡富、胡宗宪,龙川胡氏达到鼎盛期,因此被人称作"尚书胡氏"。
"尚书胡氏"到近代则以经商而著名于世。当时因徽州山区地少,粮食奇缺,生存不易,大部分人一到成年就去外地做生意,穷则思变,于是逼出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
胡姓似乎成了当今一大显姓,刚走了一个耀邦,又起来一个锦涛,有人说这在当年的推背图上就已预测到,说是"古月还照中华地"。胡氏修谱讲究实、信,这也是胡氏谱学的重要特征。《麦田胡氏创修族谱引》云:胡氏在宋代名贤辈出,胡安国之后,散居于衡、潭、沩、鼎间,但"顾裔系文献无徵,不敢援附,断自迁沩者为始祖"。
胡氏(耀邦)一世祖藩,字道序,号永维,生晋帝时,仕南朝,刘宋元嘉中为大子左卫将军,锡土豫章,爱华林山水之美,始就其地而居,后世就有了"华林胡氏"之称。自一世祖藩至三十世用先, "通谱作用简,字傅仁,号亘一,祖居华林,随父任由吉水迁庐陵之燕山,累中乡进士,官授岳州巴陵县令,升授福建邵武府同行衔,卒于任,子汪,载柩经崇仁六十三都(绍兴二年改为乐安十七都)地名浯塘,雪冻日久,寸步难行,卜葬其地枫山。"其子汪,字安民,号作楫,行六一,在"枫山结庐墓左三载","父瘗于斯,曷忍弃置?此邦山水清翠,土沃风淳,吾虽不生于斯,当娶族于斯"。遂为浯塘(在江西高安县,今龚坊乡浯塘村)开基之祖(谱作第二世)。
到了二十三世胡允钦(1569-1624),行建十,他携家眷离开江西故土浯塘徙居到湖南浏阳南乡十三都西岭下,谱称之为"西岭胡氏开基始祖",湖南浏阳的胡氏家族,即是从他开始的。"赏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钦命湖北巡抚"谭继洵所作的《一世建十公赞》有诗云:"哲人虽往名未终,典型就徵田舍翁。仰瞻遗像契我衷,愿肃冠裳拜下风。"这位谭继洵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谭家算得上清代浏阳第一大家庭,当年能请出谭继洵为胡氏先祖写赞,可见胡氏在浏阳还是有点影响的。
胡耀邦从用先祖起已为三十四世,而从允钦起则为十二世。
胡耀邦的三子胡德平先生,出生于1942年11月,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2002年12月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党组书记。著有《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中华书局2004年3月版社)等。
九四年修的谱即为民国三十二年的递修本(十二修),倡修者有胡耀邦的三哥胡耀馥。而光绪《大成谱》,则是湘、赣所合修,民国修本首序(柏村间云陈盛翔撰)予于说明:"至光绪十三年,修于坑口睦雍祠者,乃合赣西诸支之大成"。
浏阳《安定胡氏家谱》十一卷,民国三十二年"奉先堂"木活字本,十一册。
胡耀邦的先人世代居于江西高安县的浯塘(今龚坊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的晚期(16世纪末),一个名字叫胡允钦字建十的农民,携家眷离开江西故土,来到湖南浏阳的中和乡定居。这位出生于1569年的胡允钦,被他在浏阳中和乡的后人尊为这一支"西岭胡氏"的先祖,在族谱上称他为"建十公"。以此算来,到21世纪来临的时候,这一支胡氏宗族的历史就有400余年了。以世代计,胡耀邦是这位胡允钦的第12代孙。
  来到浏阳定居之后,这一支胡氏家族人丁渐盛,乃几修家谱,胡允钦的始祖地位也确定了下来。在清朝末年修的胡氏家谱中载有"赏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钦命湖北巡抚"谭继洵所作的《一世建十公赞》,在20句赞语后有诗云:"哲人虽往名未终,典型就徵田舍翁。仰瞻遗像契我衷,愿肃冠裳拜下风。"这位谭继洵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谭家算得上清代浏阳第一大家庭,谭氏故居"大夫第"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能请出谭继洵为胡氏先祖写赞,可见胡氏在浏阳影响之一端了。
  胡允钦的子孙在清朝年间繁衍起来,有的人家世代祖居,有一支迁徙附近的攸县,也有一支迁到浏阳东部的小河,还有一些人搬到了文家市、山枣、岩前等地。而胡耀邦的祖上,则世代居住在西岭。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字秀卿,号毓源,生卒年不详。大约是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后)生,光绪中期(1885年前后)卒。胡名钟最小的儿子胡成瀚,字海文,就是胡耀邦的祖父,生于1858年,卒于1896年,年仅38岁。胡成瀚幼年时好读书,因稼穑维艰,发蒙后不久即弃读归农了。1896年,胡成瀚的第三位妻子邱氏病故,胡成瀚忧伤不已,于同年秋去世。这一年,他的长子胡祖仑(即胡耀邦之父)才14岁。
  胡成瀚夫妇同年逝世,对剩下3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变。这时,胡祖仑的妹妹12岁,弟弟祖淮仅8岁。因此,胡祖仑由叔父胡成槛收养,弟妹两人由伯父胡成杓抚养,总算长大成人。
  由于胡氏族中重视男童启蒙学习,对贫困家庭有予以资助的传统,胡祖仑得以上乡塾,识文断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继续深造的可能。那时三湘男子成婚很早,胡祖仑也不例外,在与文家市的农村姑娘刘明伦结婚后,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叔父,回到祖居立户了。
  成家以后,胡祖仑夫妇始终在贫困中生活。此时家中的田地已经很少,壮年的胡祖仑主要靠挑煤贩卖为生。胡祖仑在大革命时期即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此后常年在家乡务农。1950年,时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的胡耀邦派秘书林成汉回乡,将胡祖仑夫妇接到四川南充一起生活。以后他们又随胡耀邦到了北京。1954年5月,胡祖仑在北京病逝。
  胡耀邦母亲的一个梦:出生与起名
  当时,胡祖仑夫妇的子女一个接一个来到人世,但在贫困的乡间,夭折者甚多。据族人回忆,胡祖仑夫妇生育了12个子女(一说10人)。长子胡耀芬早夭,次子胡耀襄于20岁时患骨髓炎病逝,三子胡耀馥(即胡耀福)、四子胡耀邦活了下来,五子胡耀杰、六子胡耀英也都夭折了。
  胡祖仑夫妇还生了6个女儿。长女胡石英长大后与刘裔文成婚,在分娩后死去。次女胡菊华叫"三妹",大概是胡祖仑的第三个孩子,成年后嫁曾令倩,后改嫁黎先钊。三女胡建中长成后与王朝远结婚。还有3个女儿不可考,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死去了。因为按照胡氏族谱的规定,凡年满16岁的男性,在世系录中写明生卒年,即学历简历,还可以列名于宗祠,享受祭奠。如果16岁以下未成年即死去者,只在母亲的名下书"第几子某某殇",不记生卒年。因此,早夭者的情况多不可考。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祖居中父母所住的大房间里一张挂帐的大木床上。与中国传统古书中凡有大人物降生必有异兆的说法相似,胡耀邦成为"大人物"之后,在故乡苍坊村亦流传一件异事:说是其母刘明伦于分娩之日凌晨,梦见一位穿红袍的人走进了堂屋。这天中午她生下了一个男孩。
  当地有生子"三朝"(即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请亲朋邻里吃饭的习俗。据乡邻传说,母亲将生子当天的梦告诉了孩子的三伯父胡祖仪,并请三伯父为新生儿起名字。胡祖仪是乡里出名的读书人,又是私塾先生,当下就说,此梦应兆" 文曲星"临凡,此子将来必成大器。语云:"观国之光,首在君王。邦国安定,人民斯乐。"《诗经·大雅·文王篇》亦云:"周离旧邦,其命维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为此,胡祖仪就为孩子起名胡耀邦,字国光。胡耀邦小时候父母叫他"九伢子",由此可判断,他是家中第九个出生的孩子。
  胡耀邦的母亲是否在临盆之晨梦见过红衣人,从来没有得到印证,胡耀邦后来的经历也说明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曲星"。但胡祖仪确实为胡耀邦起了名字,并在日后始终关心胡耀邦的成长和学习,在胡耀邦5岁时就将他收入胡氏私塾发蒙,以后又带他到文家市的里仁小学上学。胡祖仪深刻地影响了少年时代的胡耀邦,也是可以肯定的。
  二万五千里的求学路:聪明与顽皮
  对胡耀邦的童年,故乡的人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上的记录。养育这孩子长大的苍坊村只是个十多户人家散居的小村子。除了父母,那时也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山村伢子胡耀邦。如今去访问,村民只能大概地说,胡耀邦自幼家贫,很小就跟着父兄上山拾柴,长大一点之后,曾经用树枝在门前的平地上写字。
  但人们确信的是,胡耀邦自幼聪明,从小就有勤奋学习的劲头。他的两个哥哥是上过私塾的,幼年胡耀邦看到哥哥放学回家写大字,也曾拿起树枝在门前的泥上比划着写字。
  西岭胡氏家人,世代以农耕为业,无人靠读书做官。但是,重视男童的启蒙教育,却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古训。大约在清朝时期,胡氏宗族就开始设立公益性质的祀田,由族长管理,将收入专用于族里的儿童教育。再穷的胡氏人家男孩,也能保证得到启蒙教育。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曾经在房前小山坡上建"种桃书屋"为学馆,被同治丁卯年的一场洪水冲毁。儿童教育不可中断,胡氏馆学遂迁入胡氏宗祠,距离胡耀邦的家不过一里地。延请馆学先生的钱和孩子们的学费,都是族中专款支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从设立小学起,女孩也可以上学读书,这在乡间是一场深刻的移风易俗。而给胡耀邦起名的三伯父胡祖仪,就是兴建小学的倡导者之一。  1921年,满了5周岁的胡耀邦入胡氏私塾,在私塾中读书约一二年,约于1923年进入胡氏小学就读。1925年9岁,他离开苍坊村,去20华里外的文家市上高小。因为设在胡氏宗祠中的兴仁小学是一座初小,而当地唯一的高小,就是文家市的里仁学校。
  里仁学校的校舍原为一座文庙,创建于1841年,后为文华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作里仁学校。
  文家市不是"市",而是当地群山环抱中的一个集镇。胡耀邦渐渐懂事以后,家境越来越困难了,除了种地,父亲胡祖仑靠挑煤为生,一大早赶到文家市去挑出煤来到东乡去卖。胡耀邦到文家市读高小,早出晚归,清晨往往和父亲结伴而行。到学校去的20里山路,是对胡耀邦的最初锻炼。整整4年,至少1200个来回,坚于求学的胡耀邦默默地走了一天又一天。在投身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他已经在求学的山路上先走了一个二万五千里。
  在家乡的怀抱里,胡耀邦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根据乡人的回忆,童年的胡耀邦喜欢在正月里跟随兄长们耍龙灯,10岁时已可以加入到龙灯队里去了。而胡耀邦自己则对小时候的一次恶作剧记得很清楚。有一年,胡耀邦隔壁邻居办喜事,胡耀邦和几个七八岁大的孩子,见到大人喝酒喝得那么高兴,不知道为什么酒竟有这般神奇。于是他们上前偷了一壶,躲起来一顿痛饮,结果一个个醉倒在天井沟里,被大人们发现,挨了一顿打骂。从那以后,胡耀邦对酒有了认识,从此终身不多喝酒。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当时,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小学课程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新式科目。随着大革命高潮渐起,学校里又开出了"三民主义"课。里仁学校的校长陈世乔是当地知名的知识分子,此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文家市党支部书记。里仁学校里还有一位教师甘恩藻也是中共党员。
  胡耀邦到文家市上学时,湖南农民运动渐渐高涨,各种革命活动在学校里公开进行。浏阳是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大的地区之一。"四大"以后的中共逐渐重视农民问题,为在湘东开展农民运动,中共湘区委员会于1924年冬先后派遣潘心源、田波扬、夏明瀚等人到浏阳建党。1926年,浏阳建立了青年团组织。这年夏天,浏阳已经有300余名中共党员、200余名团员,各乡出现了农民协会。随着大革命浪潮的高涨,浏阳农民协会领导了减租减息斗争。
  到1927年,浏阳的团员已经增至2300多名,其中就有日后新中国的高级领导人王震、宋任穷、王首道、杨勇、张启龙、李志民、张翼翔、李贞等人。
  1927年北伐军进入浏阳,当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下旬,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柳直荀组织长沙周围各县农军围攻长沙,浏阳农民协会组织起了数万人的武装队伍,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后来虽然没有打下长沙,浏阳农民军力量之强也可见一斑。
  进了高小的胡耀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校长陈世乔指定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胡耀邦的表兄杨世俊(杨勇)也在同一个学校就读。杨勇的母亲杨世珍和胡耀邦的母亲是堂姐妹,胡耀邦和杨勇的关系也很亲密,经常在一起玩。杨勇比胡耀邦大两岁,于1927年4月在里仁学校加入青年团。
  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里仁学校一度被查封,校长陈世乔、教师吴千晋、尤清风受通缉,避难于江西九江,不久都被国民党当局探悉,均遭杀害。噩耗传来,胡耀邦曾约同学冒险去教师家中悼念。不久,里仁学校复课,胡耀邦回到了学校。
  当年9月9日,毛泽东组织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共3个团,其中的第3团由毛泽东指挥,于9月11日从江西铜鼓来到湖南浏阳。另两个团也朝浏阳赶来。9月19日,全师3个团在文家市会师。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事件———"文家市会师"。
  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里召开了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议,讨论了起义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和各团营级以上干部。毛泽东指出,此时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攻打中心城市已不可能,建议放弃攻打长沙的原议,改而沿着罗霄山脉南下,开辟农村根据地。毛泽东的建议遭到师长余洒度的反对,却受到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通过。
  9月20日清晨,起义部队1500余人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集合,听取毛泽东向湘南进军的动员报告。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有一句名言:"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时候,一群小学生爬在学校的围墙上,亲眼看到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胡耀邦就在其中。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毛泽东讲完话以后,带队向江西进发。胡耀邦随着表哥杨世俊(杨勇)等同学在红军身后一直送到高升岭。这时,胡耀邦12岁。
  作文,英语,体育,从"九 结巴"到演说家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县立中学。他在语文毕业考试时,写了一篇描述农民艰辛生活的作文,教师批为第一名。后来胡耀邦本人也感到遗憾的是,这篇作文没有保留下来。
  浏阳县立中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校长吴记猷主张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一天,他在学生作文栏中看到了胡耀邦的一篇文章,读后非常赞赏,亲自在全校师生中介绍。胡耀邦的各门功课都相当优秀,不仅数理化成绩突出,常令农村孩子感到为难的英文也没有难住他,胡耀邦的英文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当时的英文老师喻科盈常在胡耀邦的英文作业上批写"Very Good(很好)的字样。对这位老师,胡耀邦一直是记得的。1981年,后任冶金部安徽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理化室主任的喻科盈已经退休,胡耀邦曾亲笔致信老师,邀请他到北京旅游。次年7月,喻科盈如约而往,受到了胡耀邦的接待,一起吃了晚饭。
  胡耀邦生来好动,虽然个头矮小,却喜欢体育,常和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同学同场竞技。除了喜爱体育,胡耀邦还喜欢作鼓动演说。他从小有些口吃,因此父亲叫他"九结巴"。然而因刻苦地练习演说,胡耀邦渐渐矫正了口吃,成为一位口若悬河的演说家。
  胡耀邦在浏阳中学的生活是短暂的,不到一年。
  一个少年开始成为职业革命家
  浏阳农村被秋收起义的火种点燃了。1929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派王首道回到浏阳秘密工作,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12月,夏明瀚到浏阳恢复了县委。逐渐在浏阳全县建立了13个区委,有党员2400人。县委还组织了"浏东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红军走后的1928年,文家市恢复了中共组织,成立了雇农协会。胡耀邦的父母双亲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胡祖仑是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刘明伦当上了乡妇联主任,哥哥胡耀馥(福)是儿童团长,后任团支部书记。大姐也参加了苏区的妇联,还有许多亲属先后投身革命。
  亲人们的行动影响了胡耀邦,1929年12月,回家度寒假的胡耀邦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由时仁乡少共书记杨国英介绍,他在家乡秘密加入青年团。胡耀邦的表哥杨勇,则先一步投奔红军去了。
  1930年4月,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经中共湘鄂特委部署,浏阳县的赤卫队武装在东乡组织暴动。此时,由军长黄公略率领的红6军由东而来,一度攻占浏阳县城。
  红军前锋将到,浏阳全城戒严,学校停课,浏阳中学的学生被强制疏散。胡耀邦随同学到了长沙。家乡人得知后找人把胡耀邦接了回来,担任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胡耀邦从此告别学校,开始了自己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一生。因离校时走得匆忙,胡耀邦还有一箱书放在学校没有带回家。这箱书始终留在他的印象中,很久以后还不断说起。
  胡耀邦到时仁乡之前,乡少共组织已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如今迎回了组织能力特别强的胡耀邦,他们非常高兴,即决定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课,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教员。这个学校办得新鲜,引起了乡里农民的注意,因此得到浏阳少共儿童总局的表扬。
  在这段日子里,手提一个石灰桶走村串乡,在墙壁上书写大幅标语,是胡耀邦经常从事的工作。待到建国以后他当了团中央第一书记,还曾多次回忆起自己的这番经历。
  这年10月,胡耀邦被调到18区委做宣传工作。他刚到区委不久,就碰上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浏阳挑选青年干部,胡耀邦入选,前往江西。他从此离开了自己家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胡氏祖居,走向一个辽阔的天地。
  告别的那天,母亲拖着小脚为儿子送行。这时,胡耀邦距自己的15岁生日还差一个月。
  1989年5月23日,胡德平从南昌来到高安寻根问祖,胡德平说,听老一辈讲,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华林。江西有两个地方叫华林,他先从共青城到了一趟星子县的华林。这个华林的确有许多胡姓居民。他翻阅了星子华林胡姓家谱,得知星子华林胡氏最早是从高安华林迁去的。于是转道来到高安。探访胡姓的祖居地,并因此也就造成了高安两处胡氏之争,一是伍桥,一是华林,甚至连奉新也卷入进去,弄的事情很复杂。老幸说,后来胡德平还是认可了华林,原因是华林拿出了祖谱证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西库全书》中关于丫口石胡姓居住地的记述,而丫口石如今就在华林境内。
  华林寨是个融清幽、雄伟、奇秀、开阔、古朴、野趣于一炉的好地方,宋代欧阳修赞高安"山水衣被云锦而绝胜闻于天下"。唐宣宗李忱游览此地后,留下:"华林天下幽,穴居好避世"之感慨。自然风光有层峦叠嶂、怪石奇洞、深谷幽泉、碧湖清溪、巨瀑深潭、密林古树,珍禽异兽。人文景观有名人胜迹、宗教遗址,古墓石葬,只不过是过去宣传力度不大,如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美女,外界知之甚少。赶往周岭村,从那儿开始登攀华林寨。华林寨位于高安华林山,一直就有:"北有梁山泊,南有华林寨"一说,也是明月论坛坛主天马行天下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是一座横跨高安、奉新两县的历史名山,主峰华林寨在高安境西北,距城约62公里。相传西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飞跨白鹤,翩翩而至,筑坛山上,镌有"以祭灵仙"四个大字,前人诗赞:"共说西王母,有子跨鹤来。山深藏窈霭,林静长莓苔。丹灶泥封旧,元坛劫木灰。莫云仙迹幻,咫尺有蓬莱。"这就是"华林灵迹"的传说。它重峦迭翠,群峰环抱,地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唐宣宗李忱有诗赞曰:"灵岫摩天空,鸟道入云际。"古谚还称:"若要华林败,三宝去立寨"这里曾爆发过无数次农民起义。明正德以陈福一等人为首的华林起义声势浩大,震惊了明王朝。起义军总营盘(华林寨)遗址尚存,附近有六、七处藤蔓缭绕的草坪,是当年华林军演兵场,村东有块馒头形巨石,位于崖巅,称"斩敌石",崖下一深坑,人称"万人坑",传为当年激战遇难者的埋尸处。还有一石,当地人叫"丫口石",是陈福一惩治贪官污吏的地方。其附近还可见明代的残垣颓壁、石刻、瓦砾等遗存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湘鄂赣省的重要革命游击根据地,一支200余人的红军游击队在此坚持战斗达10年(1927-1937)之久。
  胡德平来到乐安县龚坊镇浯塘村,参加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投资20万元新建的浯塘村小学教学楼落成典礼,并看望了浯塘村的父老乡亲。据谱载,浯塘村居住着华林胡氏后裔2300多人,他们是北宋时由江西庐陵迁徙而来的。明末清初,浯塘村第23代胡京贵之子胡允钦等人又迁徙到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中和乡西岭下,两地交往甚密,同修族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便是浯塘第34世孙、西岭第11世孙。
胡耀邦 1981年6月被选举为C.P中央委员会主席,后改称C.P中央总书记,其祖籍在江西省高安县的伍桥乡蔡溪胡村,是"华林世家"的后裔。1989年5月23日,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到江西高安伍桥乡蔡溪村进行了一次朴实而庄重的寻根问祖之旅。他看了族谱,边看边说:"是呀!是呀!我们老家就是这里,我们湖南文家市的胡氏就是从这里迁去的。"临离开之时,他对着巍巍的华林山深深地鞠了三躬,对文家市胡家的发脉之地,对曾养育了祖先的山水,表示了一种庄重的敬意和亲情。
胡耀邦与江西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他虽出生于湘,但根连着赣,终于叶落归根,去世后骨灰于1990年12月5日葬于江西共青城富华山之巅的青山绿林之中。时任C.P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办公厅主任,现任国务院总理的jiabao.wen,扶灵到富华山。在胡耀邦生前关怀下创建起来的闻名遐迩的共青城人民,为胡耀邦修建了一座颇具特色的"耀邦陵园"。该陵园依山面水,视野宽阔。富华山上绿树成荫,飞鸟满天;正面远处即为浩瀚的鄱阳湖。现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附:(前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祖籍在婺源县江湾村。婺源,古今名人辈出,使得这块美丽的土地锦上添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江湾村位于县城紫阳镇东部、江湾水下游梨园河的一个河湾处,距县城28公里。原名云湾,因萧江氏迁此后,子孙繁衍成旺族,以姓氏改村名为江湾。
江湾村的江氏之先祖原本姓萧,故曰萧江氏。萧姓出自姬姓,是古帝王喾的后代。喾的后代有一个叫仲衍的,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仲衍的后代大心,是当时宋国公族弟子。宋国将领南宫万造反,杀死宋王,立公子游为宋君,大心率人拥立公子御说为宋桓公,并且杀死了南宫万和公子游,立了大功,被桓公封于萧,建立了萧国,史称萧叔。后来萧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们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萧。萧姓在战国时期,主要在河南,江苏一带发展。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天下,建立了南齐和萧梁两个国家,并且在北齐,北魏和北周也十分显贵。萧氏乃周代宋国微子之後, 乐叔大心有功, 封於萧, 成为宋的附庸小国. 故址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公元前597年被楚国所破. 子孙以国为氏,西汉相国萧何即为其後。萧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辉煌,三千多年来,先后出过帝王、名臣大将。据《兰陵萧氏二书》记载,江湾的萧江氏乃西汉初宰相萧何的后裔。萧何之后传至南北朝时,萧衍创建了南朝的第三个王朝??梁朝,萧衍称高祖武帝,江湾的萧江氏乃是高祖武帝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之后嗣。到了唐代,这一派中的萧?、萧嵩、萧华、萧复、萧 ? 、萧置、萧仿、萧遘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这在中国历史是是鲜见的。
那么,萧氏又是怎样变为江氏的呢?
"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仲子萧祯,在任江南节度使时,因父蒙难,隐居安徽歙县篁墩,为避祸害,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氏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萧江全谱》)。自萧祯易姓江后,江祯即为萧江一世祖。二世祖江董是江祯的长子,因其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水路皋径,成为婺源萧江始祖,至六世祖江文?迁居 坑,再传转八世祖江敌迁居江湾。
江湾地处群山怀抱的河谷地带,梨园河由东而西呈S形从村南侧流过,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这里地处要道,通衢到浙,是个千年古村。建筑都很宏大,今天仍然辉煌。这里人文荟萃,萧江氏一族,以才入仕者众多。萧江氏迁居江湾后,文风素盛。据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江湾由科举或荐辟等步入仕途、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者,有24人;江湾潜心著书立说、光耀词林者计19人,著作达92部,且都是历代名人,其中名声最著者,乃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
2001年,zm.j来到江湾视窗,一下车便高兴地挥手说:"乡亲们好!"一声亲切的问候,道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他访问农家,走访学校,走遍了全村。现在,江湾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上,雕刻着zm.j亲笔题写的"江湾"两个大字。
如今,江湾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个胜地。他不仅因为是zm.j的祖籍地,同时,更因为整个婺源县的美丽迷人。它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于世。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久违了的温馨感觉。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一定会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一批名人祖籍 遍布赣鄱大地
除上述伟人祖籍地外,还有很多的名人祖籍也在江西。主要有,刘少奇、周恩来、陈独秀、陈毅、胡耀邦、习仲勋等。还有一些国民party要员的祖籍,也在江西。现简要介绍如下:
刘少奇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第二任国家主席,祖籍在江西吉水县,与Mao.ZD的祖籍地相同。刘少奇入湘始祖刘时显,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1522-1566),跟随其任湖南益阳县知县的儿子刘宝,从江西吉水枫江南岭去了益阳县。刘宝离任后,父子皆羡慕湘江之滨的秀丽山川,于是没有返回祖籍地居住,全家老小搬迁到宁乡县城南芳储乡定居。后来,刘宝的儿子刘邦益又搬迁到南塘炭子冲一带居住,自此,世世代代在此安家立业,至刘少奇乃第十三代。《南塘刘氏族谱》记载:"吾族世居江西吉水"。比毛氏从吉水迁出晚近200年。
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Communistparty卓越领导人、新中国首任总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他们的共同先祖周敦颐,本是湖南人,乃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主要活动和贡献在江西,最后终老九江。1992年九江周氏后裔献出的周敦颐母亲的墓碑,其墓志铭刻有:"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后来,从九江迁徙浙江绍兴的周恩来、鲁迅的祖上,都遵从祖训,以九江为祖籍地。可见,周恩来、鲁迅的祖籍应为江西九江。
陈独秀、陈毅 中国Communistparty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元帅,祖籍都在江西德安县义门陈村,是"义门世家"的后裔。陈独秀从1921年7月的中国Communistparty"一大",直至1928年party的"五大",都是中国Communistparty的最高领导人,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party的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party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他的故乡安徽怀宁县为撰写《陈独秀传》,专程到江西德安陈独秀的祖籍地查证资料,证实陈独秀也是"义门陈"后裔。
陈毅元帅生前多次谈到自己的祖籍在江西。他曾经对杨恬将军说过:"我虽是四川乐至人,但祖籍在江西德安,是'义门陈'的后裔"。
德安"义门陈"一直是个旺族,出了许多名人,除陈独秀、陈毅等C.P名人外,国民party前中常委陈立夫等,也是德安"义门陈"人。陈立夫生前因德安县义门陈村重修义门堂,给筹备会写信证实,他也是"义门陈"后裔。
习仲勋 曾任C.P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其祖籍在新干县城习家村。习仲勋的祖籍在江西新干,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早在1997年,笔者在省委party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主持工作时,一次,山西省委组织部通过江西省委组织部来函,因撰写《习仲勋传》,需要了解习仲勋的祖籍地新干县的一些情况变化,我便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这些情况写进了《习仲勋传》。从此,我得知习仲勋的祖籍也在江西。。希望他们能够把习仲勋祖籍在新干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该县领导谈到,2002年,他们同江西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前往福州参加两省协作会议,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是习仲勋之子,他称江西省的领导为"父母官"。后来,经过新干县多方考证,终于完成了习仲勋世代家世源流图的对接。文德公为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现新干县)华城门村(现塘头习家村)习氏始祖, 第八代思敬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新干塘头习家村迁徙至河南邓州堰子里(今邓州市十林镇村习营村), 永生公于浅同治年间(约公元1865至1870年)由河南邓州堰子里迁至陕西富平县丹村乡中和村,传至23世出习仲勋, 习近平和新干习家村第24代孙。)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胡氏宗亲网》,打造胡氏寻根第一网
联系方式:
eMail:swordfly369@163.com
QQ:24035400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