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63阅读
  • 0回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1-30
近代名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

胡愈之(1896―1986),曾任民盟中央代主席。原名学愚,1896 年9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县城(今上虞市丰惠镇)。
  1914年18岁时胡愈之走上社会,当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 练习生。他只有中学二年学历,靠刻苦自学而成才。到20年代中 期,他已是一个著译丰盈的作家和翻译家,也是出色的新闻、编辑、出版工作者及国际问题专家、政治评论家和世界语学者。
  胡愈之还把学习和工作同参加社会变革、寻求救国救民的真 理密切联系起来。“五四”时期,他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是新文 化运动的积极战士。“五卅”反帝运动爆发,他联络新闻出版界同 仁,创办《公理日报》,来鼓舞群众,指导运动发展,还在《东方 杂志》出版《五卅事件专刊》,发表《五卅事件纪实》的长篇报道。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他作为编辑出版工会的代表 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对工 人群众实行了大屠杀,他愤怒地挺身而出,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 朋友,以大无畏精神,公开发表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信。1928 年初,他被迫出国,到法国巴黎大学研习国际法,他深入法国工 人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还到欧洲几个国家考察,面对欧洲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和种种矛盾,他认真阅读了马克思 的《资本论》,更清楚地认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促使他在思 想上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31年回国途中,他在苏联莫斯科作了一周访问,更坚定了他社 会主义救中国的信心。
  胡愈之回到上海,就写了《莫斯科印象记》一书,以自己亲 身体验为广大追求进步的青年指明前进方向。“九一八”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东北,他为实现抗日奔走呼号。1932年成立民权保障同 盟,揭露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和营救政治犯,胡愈之是“同盟”的 执行委员,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活动。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1933 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胡愈之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中央特科直接 领导,胡愈之终于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胡愈之作为一名文化战士,他总是以笔作刀枪传播知识和真 理,动员组织群众,向反动统治进击。1932年胡愈之工作的商务 印书馆毁于“一.二八”战火,他进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上海分社部编辑,新工作使他得到法租界当局的保护,便于他的政 治活动,而且哈瓦斯每天只需工作两小时,使他有时间从事革命 工作。8月,“商务”复业,胡愈之任《东方杂志》主编,他革新 杂志,使之成为民族斗争社会斗争的宣传阵地。
  胡愈之积极协助邹韬奋办奸《生活》周刊,并在此基础上办 起了生活书店,使生活书店成为一个由集体经营的革命文化出版 机构,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出国,胡愈之代替了他的全部工 作,全力发展生活书店的事业。短短几年时间,就使生活书店出 版了《文学》、《译文》、《世界知识》等多种大型刊物,出版了包 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社科理论著作等数百种图书,并在全国 建立分店数十处,邮购订户达6万多户,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下, 生活书店却成为影响巨大的革命文化堡垒。
  抗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胡愈之利用时机,创建了 国际新闻社,并取得合法的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权利,先是在上海, 后来在桂林和香港,“国新社”向国内外发布了中国抗战的新闻和 评论,特别是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 斗争的大量消息,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还为党培养了一批 新闻人才。
  上海陷落,胡愈之还留在已成孤岛的租界里,在环境险恶,经 济上、出版发行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又办了名为“复社”的 出版机构,在短时间内翻译出版了《西行漫记》,接着又在4个月 内编辑出版了20卷巨著《鲁迅全集》,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
  1938年底,胡愈之到桂林,为发展桂林的抗战文化事业出谋 划策,还和广西民主人士共同创办了文化供应社,出版了许多抗 日进步书刊。
  在开拓革命新闻出版事业的同时,胡愈之还积极投身于抗日 救国的实际斗争。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挑衅而发生了著名 的“《新生》事件”,引起广大爱国群众的愤慨,也推动着新的抗日 救国高潮的到来。胡愈之积极行动起来,联络各界爱国人士建立 “救国会”抗日团体,1936年6月全国救国联合会成立,救国会是 最广泛的群众性的救国团体,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的积极力量。胡愈之还协助“《新生》事件”当事人救国会重 要成员杜重远,积极策动东北军联共抗日,为后来张学良将军决 心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起了推动作用。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救国会主办丧事,胡愈之是治丧委员会的秘书长,担负实际组织 工作,把鲁迅葬礼办成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示威行动。1936年11月 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七君子”事件,在严重形势下胡愈之担起了营救重任,从组织舆 论,掀起对反动政府的抗议活动,到采取正确斗争策略,组织律 师辩护进行合法斗争和发动爱国入狱运动,他是整个营救活动的 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仅使“七君子”胜利获释,还使救国会抗日 救国运动得以发展。
  1940年11月,胡愈之奉命去南洋,在侨胞中开展中国共产党 的抗日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1942年2月新加坡陷落前夕,胡愈 之与华侨抗日人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立场、迎接 最后胜利。
  1946年11月,胡愈之联合进步侨胞,创办了《南侨日报》,他 任社长负责编务,这是党在南洋的又一重要宣传阵地,被称为 “华侨喉舌”、“民主堡垒”、“海外灯塔”。胡愈之还联络华侨上层 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在南洋发展建立了民盟组织,1947年9月召 开了民盟马来亚支部代表大会,由他担任支部主任委员。 、,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8年9月,胡愈之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 西柏坡,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中共中央请他继续做统: 战工作,团结民主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力量。
  胡愈之参加民盟中央的领导工作,他创办和主编民盟机关报 《光明日报》。报纸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 的重视与关怀。他是民盟中央组织委员会主任,后又任秘书长,是 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
    胡愈之曾任出版总署署长和主管出版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 他又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在担任这些政府工作中,他致力 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知识,发挥文化战线广大知识分子积极作 用。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叫嚣“知识越多越反动”,胡愈之挺身而出,勇敢地为知识分子问题向毛主席晋言,提出了发扬 民主,广开言路,发挥知识分子积极作用的严肃而尖锐的意见。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胡愈之奋发精神,领导恢复了民盟组织活动,努力把民盟工作重点转移 到为“四化”服务的轨道上来,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使广大 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放下包袱,消除余悸,心情舒畅地为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1982年宪法起草时,他积极倡议 宪法中确定知识分子地位,成为国家建设的依靠力量。
  “文革”后,胡愈之曾任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代主席,第五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86年1月16日 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