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80阅读
  • 0回复

[☆☆【文化杂谈】]古代官制品位与官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05
明朝(中央)

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六部: 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

    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 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 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 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 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

    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

    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

    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

    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

    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詹士府: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

    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地方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

    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直隶州七十六个,散州四十八个。

地方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

    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二十万以上为上府,二十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

    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一百五十多个府。

    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代废除。

 

明代官衔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属于正一品的官职。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文官叫左柱国,武官叫右柱国。

从一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正二品:太子太师、少傅、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

    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孔子的后代)都是正二品官。

    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护军。

从二品:布政指挥同知。

    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

    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少尹,武官叫轻骥都尉。

正四品: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

    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尹,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

    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少尹,武官称中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

    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

    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骁骑尉。

从五品: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员外、五府经历、知州、运副、

    正提举、京府判、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副安抚使。

    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勋位,文官叫协正庶尹,武官叫飞骑尉。

正六品: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讲、侍读、司业、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宝司丞、

    大仆寺丞、京知县、司都司经历、通判、上林钦天监副、五官正、太医院判、

    兵马指挥、断事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副招讨宣抚佥事。

    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

    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赞喜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

    正理问、运判、州同知、正提举安府副长官。

    文官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

    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正七品:都给事中、编修、监察御史、大理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

    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经历、太常博士、典簿、兵马副、营膳正、

    京县丞、府推官、知县、副断事审理、副安抚佥事、蛮夷长官。

    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称:宣义郎;

    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从七品:检讨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典簿、署丞詹事、太仆主簿、

    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举、问卫运司宣慰经历、

    布政司都事副理、蛮夷副长官。

    文官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正八品:国子监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

    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经历、县丞。

    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职郎;

    武官没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阶。

从八品:翰林典籍、光禄事监事、典簿博士、国子助教、鸿胪主簿、京府运司知事、

    挈壶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抚经历、知观。

    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校书、倚书、国子学正、部院司检校、鸿胪署丞、上林典署监候司历、营膳丞、

    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知事。

    文官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待诏、詹事、上林录事、司谏通事舍人、正字司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

    韶舞司乐、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院司卫州所各吏目、

    内外教授、府照磨、司狱、巡检、驿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阴阳杂职。

    文官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包括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妇」,也依官人的等级不同,称谓也不同:

  一品称「夫人」。
  二品称「夫人」。
  三品叫「淑人」。
  四品叫「恭人」。
  五品叫「宜人」。
  六品叫「安人」。
  七品叫「孺人」。

 

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员的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质量,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顶戴        蟒袍       补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麒麟)  仙鹤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狮子)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熊)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彪)   鸬鷀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犀牛)  紫鸳鸯

八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犀牛)  鹌鹑

九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海马)  练雀

未入流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獬豸)  黄鹂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八总督十六巡抚。

八督: 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十六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

    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

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

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清朝官衔以及其职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干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它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清朝官员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

     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 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 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 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  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 司同知、千户。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 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 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

     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

     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

     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 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

     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

     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 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

     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

     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 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划的顺序排列。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宰相:同丞相。

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 五品。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左右参政:同左右参议。

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它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四千户至三千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简称“三师”、“三少”,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