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70阅读
  • 0回复

[转帖]胡正言及《十竹斋书画谱》、 《十竹斋 笺谱》、《十竹斋印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13
十竹斋,是明末清初生活在南京的一个杰出文人——胡正言的书斋名。胡正言在南京,在十竹斋生活了六十年。这六十年除了交友,写诗、作画、刻印。他主要从事出版、印刷等,特别是水印木刻的研究。他创研的“餖版”与“拱花”是中国版画艺术最辉煌的成果。他主持刊行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首开了中国套色水印木刻的先河,把中国的雕版印刷,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竹斋在版画史和印刷史上具有恢宏的,划时代的意义。十竹斋已从一个书斋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了新的含义。成了一项事业、一个品牌、一种艺术在一个时段一个高度的代名词。一个历史文化的认同。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十竹斋仍具备继承、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十竹斋主人胡正言

  胡正言,字曰从,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甲申( 1584),卒于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享年九十一岁。历经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六代,可谓高寿。胡家是行医世家。胡正言的父亲仰宁公行医治家,“家世箸书,不肩畚耜”胡正言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兄名正心,弟名正行号子著。胡正言自幼聪颖,博学能文。他除了随父学医,还曾从何天玉学经。对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无不精通。由于生长在皖南,对造纸、造墨、雕版、印刷都有很深厚的研究。这为他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正言三十岁后曾短暂的客居在皖西六安、霍山一带行医为业,替人治病,颇受乡民的尊敬。还与其兄共同刻印了几部医书,其中有当时名医董玹关于治伤寒的著作《伤寒秘要》,并写了引言。此后不久,胡正言即到南京,开始了他一生不朽的事业。
  胡正言具体是什么时候到南京的,没有详细记载。但《十竹斋书画谱》中记年最早的题诗,是胡正言的同乡,休宁人程胜题于己末(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胡正言当时三十六岁,那么胡正言到南京的时间当早于此时几年。程胜《明画录》中有记载:“程胜,字六无,休宁人。尝以焦墨写兰,行笔草草,晴雨风烟,各臻妙境,无有右者。”程胜在《十竹斋书画谱》题诗曰:“翠竹才分细细枝,清阳犹未上阶墀。惠兰虽许相依日,桃李还应笑后时。抱节不为霜露改,成林终于凤凰期。渭滨若更徵贤相,托作渔竿系钓丝。己末秋日,录于草草庵。海阳程胜。”(海阳便是当时的休宁)。 可见胡正言到南京定居当是三十一、二岁。至四十四岁完成《十竹斋书画谱》( 1627年),[注:当年八大山人两岁]。六十一岁刊行《十竹斋笺谱》(1644年甲申,清顺治元年,是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第二年1645年乙酉清兵攻克南京。六十二岁的胡正言于鸡笼山下(现鸡鸣寺山前一带),“屏造一楼,足不履地者三十年”。庭间种竹十余竿,朝夕相对,以此自娱。故以十竹名其斋。自号十竹斋主人。自此从未离开,直到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九十一岁,无疾而终。” 胡正言在南京生活六十余年,大抵可分为两部份。前三十年关心国家时政、广交艺友政要、潜心艺术研究和创造。后三十年以前朝遗民遁世、以书画篆刻自娱、深居简出、以老终身。关于胡正言的艺术生涯后文表述,这里要说两件事。一、胡正言在南京的前三十年正是明朝从动荡走向灭亡的时候(他的主要艺术活动就是在这种畸形艺术繁荣中完成的), 1644年甲申胡正言六十一岁。那一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吊死在煤山。清兵挥戈南下。史可法、马士英等立福王于南京。礼部侍郎吕大器推荐胡正言为南明小朝廷督造制作国玺。胡正言精选璞玉,镌刻了“龙文螭钮国玺御宝”。并撰写《大宝箴》献给福王。文中说:“……惟陛下祈天永命,以仁为宝,克赞中兴,报仇雪耻,缵复旧物。则大宝永永,与天无极。……”而福王昏庸、荒淫无度,醉生梦死。整日笙歌粉黛、灯红酒绿。只顾“演杂剧、饮火酒、淫幼女”,根本不顾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第二年史可法战死扬州,清兵围金陵城下。福王还夜宴宫中吟诗:“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经此,六十余岁的胡正言从雄心报国到痛心失望。便有了以后三十年隐居十竹斋中。二、南明朝廷赐北京死节诸臣数十人,立庙于鸡鸣山祭祀,这或许是胡正言为十竹斋选址鸡笼山下的原由之一。当胡正言面临清廷严酷的统治,谢绝官场应酬、专事艺术研究、其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气节可见一斑。他的好友顾梦游作诗《胡曰从中翰七十》曰:“朝市由来多隐情,老思逃世未逃名,不将金马重寻梦,为感铜驼只掩荆。”

  二、十竹斋画谱、笺谱、印谱

  南京自三国孙权有城以来,历经东晋至南唐六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迹。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促进了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金陵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虽然后来明王朝迁都北京,金陵仍然不减当年繁华。仍然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江南文人集聚之地。到了明朝末年,时局动荡,北方战乱,许多文人士大夫南逃至此,加上官府粉饰太平,金陵文事不衰反盛,一派虚假繁荣。金陵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十竹斋艺术”的兴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金陵的刻书印刷业 。明中后期的雕版印刷术已达空前繁荣,北京、苏州、徽州及福建建阳都是刻书业集中之地,作为南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南京更在各地之上。除了官府设立的书坊,私家民间书坊多达数十家,大多开设在三山街,太学前及四象桥南一带,繁盛之极。当时的雕版及印刷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
  大量的小说、杂剧产生了插图 。诸多书坊除了刻印科举应试的书籍之外,主要大量刻印文艺书籍,小说、志异、杂剧等。小说如《折桂记》、《义侠记》、《黄梁梦记》、《水浒传》、《金瓶梅》等。杂剧如《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玉簪记》等等。名家版本数百千种。书坊为了吸引读者,争相插图,一种书少则三、四图,多则三、四十图以至上百图。插图的繁荣产生和吸引了两种艺术家:优秀的刻工(雕版艺术家)和画家。刻工以徽州的最为杰出,其中黄姓,汪姓两家为最。当时的一些著名画家如陈洪绶、萧云从、丁云鹏、王文衡、顾正谊等。他们与刻工密切配合,互相探讨、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作插图版画。由于他们的参与,插图版画达到新的境界。
  十竹斋版画应运而生 。胡正言是文人学者、画家、书法家、篆刻家,精通古文字。同时他又是徽州人。他赋于木刻版画新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含量。《门外偶录》是这样记载的:十竹斋常年顾精良刻工“十数人”,胡正言与他们“不以工匠相称”,“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使得“诸良工技艺亦日益加精。”每当“落稿或付印,”“还亲加检点”。可见胡正言为水印木刻艺术是付出了大量心血。
  十竹斋书画谱和 笺谱
  《十竹斋书画谱》成书于明天启七年( 1672年丁卯),那一年胡正言44岁。《十竹斋书画谱》分为:“书画谱”、“墨华谱”、“果谱”、“翎毛谱”、“兰谱”、“竹谱”、“梅谱”、“石谱”共八种,每种四十幅,一书一画。其中有胡正言自己的书和画,也有临摹前辈画家如赵孟頫、沈周、唐寅、文征明、陈淳等。更多的是他的书家、画家朋友的作品如:高阳、高友、赵备、赵龙、吴彬、归世昌、胡崇智、魏之璜、魏之克、凌云翰、吴士冠、赵芝、谢道龄、沈硕、沈襄、沈存德、倪英、程胜、周鼐、葛中选、刘迈、释行一、朱鹭、杨嘉祚、茂林、如参、程宪、凌九皋、竹村、厉颍、声远。共三十多人。有的画友直接还参与了《书画谱》的编辑刻印。在“兰谱”一页中印有“胡曰从辑选,高阳、凌云翰、魏之璜、魏之克、吴士冠、胡家智、高友及行一和尚等同校”。《十竹斋书画谱》在当时可谓是鸿篇巨制。影响甚大。它不但迎合了文人雅士的鉴赏把玩的“癖好”,还为初学才提供了学习临摹的范本。安徽休 宁张国标 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记叙:“这部著作构思缜密,神韵天然、形神兼备、生动有致,切刀涩刀交替使用,凝顿钩斫、遒劲浑伦、轻捷犀利、运转流畅、画面立体感强,富有层次变化,既给人以粗犷沉雄、苍劲古拙的感觉,又与人以细腻明快、挺进秀丽的印象。”接着分析道:“这两部作品为什么能不失原画神意,再现原作笔墨韵味呢?除了刻艺精绝外,胡正言巧妙地运用餖版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餖版就是将彩色画稿分别各种颜色钩摹下来,每块刻成数小块木板,一幅图画往往要刻四十余块版,分先后轻重印刷六、七十次,一朵花或一片叶,都要分出颜色深浅、阴阳正侧向背,同时还要掌握干湿,浓淡,轻重的变化。每块套版,都必须与第一块版精密吻合。”至于印刷,胡正言和印工除了运用传统的方法和工具,还大胆革新,别出新裁。《门外偶录》记载:“十指皆工具也。指肉捺有别与指甲,指尖有别与拇指也。初版尤可见曰从指纹,岂不妙哉。”可见胡正言在印刷上为了再现原作的内在神韵,甚至用不同的手指、指甲、按捺、揉、刮等方法去寻找微妙的感觉和效果。可见其良苦用心。
  《十竹斋笺谱》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甲申)。这又是一部旷古巨著。是胡正言把 “餖版”和“拱花”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的精心制作。所谓“拱花”,就类似现在的凹凸版,用宣纸压制象现在的钢印,有浮雕感觉。这是胡正言的又一创造发明。“拱花”可与“餖版”配合运用以表现动物的形态,鸟类的羽毛及花、叶、古玩清供等,也可以素笺“拱花”表现行云、流水之态,甚是生动。
  《十竹斋笺谱》全书共四卷,列目如下:
  卷一:清供八种、华石八种、博古八种、奇石十种、隐逸十种、写生十种。
  卷二:龙种九种、胜览八种、入林十种、无花八种、凤子八种、折赠八种、墨友十种、雅玩八种、如兰八种。
  卷三:孺慕八种、棣华八种、应求八种、闺则八种、敏学八种、极修八种、尚志八种、伟度八种、高标八种。
  卷四:建义八种、寿征八种、灵瑞八种、香雪八种、韵寿八种、宝素八种、文佩八种、杂稿十六种。
  以上种种,印制方法各各翻新。如卷二“龙种九种”中“蜥蜴”、“鳌鱼”、“螭虎”、“饕餮”、“金猊”,皆用“拱花”彩墨套制;“折赠八种”,枝和叶用彩墨,花朵用彩后再以“拱花”制出;“无花八种”和卷四“宝素八种”则采用素纸“拱花”;卷四是的“南极”、“海屋”、“鹤书”、“鸾信”等则彩墨“拱花”合用,其中云、水之动态,不着色用“拱花”,典雅纤丽之极。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十竹斋笺谱》的内容除古玩清供,名花奇石之外,大多采用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等等。如:“孟竹”、“莱衣”等取材于“二十四孝”,“周行”、“木瓜”、“标梅”、“雎鸠”都是“诗经”名句,“挂角”是李密挂“汉书”於牛角故事,“韦简”是孔子读《易》,“蠡湖”是范蠡的故事,“谓钓”是姜尚的故事等等。图中不以人物出现,以物隐喻。着墨简练,寓意深远。
  《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面世后,引起很大轰动。各种翻刻、效仿、流传甚多。经三百年岁月,延绵至今。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十竹斋书画谱》有两种。
  其一为上海“朵云轩”于一九八五年根据北京图书馆和辽宁博物馆藏本翻刻重印。木刻水印。全书十六本线装。刻、印具精,几见原书真相。 杨仁凯 先生作序并书。序中说:“……北京图书馆 郑振铎 先生,辽宁博物馆 李文信 先生藏本,乃可信之明刻珍版本,‘朵云轩'遂于双方洽商,提供珍本,逐页校勘,选精补缺,重刻重印,于是传世之,十竹斋书画谱得以成为完璧,殊堪庆幸……”。
  其二是一九八七年台湾省影印本《十竹斋书画谱》,是以“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为蓝本,陈立夫题签。宣纸影印,线装四册,印刷精良,与原本原大,最能见原书精神。由海宁蒋復璁序“……胡氏之雕印十竹斋书画谱始于万历四十七年,先雕书画册,继雕竹谱、墨华谱、石谱、翎毛谱,迄崇祯六年雕梅兰、果诸谱,历时十四载,全谱八册,方刻竣工。
  ……余所见存世诸本中,意以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为最佳。约印于崇祯中期,正届胡氏盛年技艺纯熟之际。朵云轩所据以翻刻之底本,似与故宫藏本同时,当属明末清初印品。 近年彩色印艺精进,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且新添置六色高速印刷机,试印样张,与原书无异,欣赏研究两宜。……”
  现在所能见到的《十竹斋笺谱》的最佳版本,为一九五二年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的《十竹斋笺谱》。全书四本线装。 于非闇 先生题签。郑振铎作序。这部书的蓝本是一九三四年根据 王孝慈 先生藏本翻刻印制的荣宝斋本。当时编者为鲁迅,郑西谛,画者王荣麟,雕版是左万川,印刷为崔毓生、岳诲亭。此书印制、装祯俱佳,直逼原书。
  十竹斋印谱
  胡正言在篆刻上也有很深造诣,明末时,篆刻流派逐渐行成。同时代大篆刻家朱简在《印经》中将胡氏归为何震一派。《十竹斋印谱》是记载胡正言所刻印章的印集。版本名目繁多。基本归为二种:《印存初集》四卷,《胡氏篆草》两卷。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好版本是“浙江省立图书馆藏本”。是由《印存》四卷和《篆草》两卷合集。《印存》有周亮工序,主要是当时名人的名印、号和部分书斋印。其中有:钱士升、倪元璐、董其昌、袁宏道、杨嗣昌、龚鼎孳、周亮工、史可法、黄公石、冒辟疆、高阳等等。《篆草》两集以闲章词句为主,如:放眼看青山,独去做江边渔夫,臣心如水,一回相见一回老,知音世所稀,许身一何愚,不作风波于世上,不识字更快活等等。”句为心声,可见胡正言晚年心境。
  胡正言晚年
  一六六七年(丁末),清康熙六年,七十二岁的萧云从去看八十四岁的胡正言并赠山水画轴。《虚斋名画录》卷十记载《萧尺木山水轴》题曰:“胡公九十好林居,三十年前老秘书。 匾心潜羲颉学,凌云大字光椒除。即今高卧紫峰阁,天下何人不识庐。气卷灵春太液润,道潆棼缊青阳舒。烧兰旧赐宫中烛,倚缛仍安下泽车。淇水洋洋数竿竹,颐期卫武歌墦玙。文章善后延松鹤,敬为胡公赋遂初。曰 从 先生,长余十二岁,别三十年,偶来金陵,拜瞻几杖,年开九 ,人景千秋,犹镌小印,篆成蝇头,神明不隔,具寿征也。丁未九月,区湖七十二弟萧云从诗画呈教”。
  一六七三年(癸丑),清康熙十二年。胡正言九十岁。是年春。吕留良至金陵,拜见胡正言老人。吕留良,字用晦、号晚村,浙江桐乡人,明亡后,散家财结客,图谋恢复。事败,家居授徒。不受清廷举荐。后削发为僧,名耐可。死后为文字狱株连。毁墓戮尸。《名家诗永》卷九《吕留良诗》载《曰从老人留饮,今年正九十》诗曰:“盛世恨不见,得见盛世人。如见盛世焉,君有九十亲。生逢神庙间,貌古性亦淳。海宇忘兵革,冠佩何彬彬。当时不知好,今忆真天神。三十后少年,语之笑且嗔。一家自相传,别作江南春。爬搔进鸡黍,揖客同其醇。我闻洪武初,尚遗德祐民。江山既澄霁,景物还新鲜。扶持鹤发翁,狂笑湿沙巾。”
  一六七四年(甲寅),清康熙十三年,九十一岁的胡正言,无疾而终。老人去了另一个世界。终于走下了“足不履地者三十年”的小楼。另一个世界也有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雕版水印乎?
  三、十竹斋今昔
  三百多年以来,十竹斋艺术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众多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鲁迅 先生 和郑振铎 先生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十竹斋艺术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日本、香港特区、台湾省及东南亚至今尚有众多收藏家和学者,他们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作了大量贡献。
  建国后,国家对十竹斋也非常重视。一九六三年,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的关心和领导下,成立了南京十竹斋水印木刻研究室。(当时的省文化部门的领导陶白、周邨、郑山尊对十竹斋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这些领导者本从也是十竹斋研究的学者, 周邨 先生还是十竹斋研究版本的收藏家)。地址就在太平南路北端铜井巷南。江苏省版画院院长 李树勤 先生,著名画 家华拓 先生,著名画家、鉴赏 家徐纯原 先生都是当时年轻的研究者。 郭沫若 先生还为十竹斋题写了匾额。盛极一时。可惜由于文革而中断,(有的领导还为此受到冲击),不了了之。
  一九八七年,随着改革大潮,十竹斋有了新的生机。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关怀下,依靠市文物公司为实体,十竹斋得以恢复。选址就在太平南路原址。设:十竹斋门市部、经营文房四宝等;十竹斋画廊经营名家字画;并设十竹斋艺术研究部,组织了有海内外十竹斋研究专家五十多人开专题研讨会;同时还举办了十竹斋水印木版及年画,书画展览;编印了《十竹斋画册》、《十竹斋研究文集》, 林散之 先生为文集题写了书名。十竹斋一九八七年恢复时,中央领导彭冲、方毅等都很关心并题词。当时的省、市领导,著名的前辈书画家,都出席了复业庆典活动,并题词赠画。盛况空前,是美术界一大盛事。历经近三十年,十竹斋不断健康发展。正逢盛世繁荣的十竹斋和十竹斋艺术,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来源:www.cnnjsh   作者:孙少斌 )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