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61阅读
  • 0回复

[转帖]一代宗师胡小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13
胡小石,著名文学家,名光炜,字小石,以字行,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号沙公。1888年生于南京,祖籍浙江嘉兴。他学问渊博,无所不通,长期从事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和诗词曲赋的研究与教学,造诣精深。他是我国学术界学富五车、鼎鼎有名的一代宗师。
  1906年9月,胡小石考取南京大学的前身两江师范学堂预科,次年2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来自《仪礼》。胡小石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家学甚厚,胡小石五岁即读《尔雅》,对张惠言的《礼仪图》也研究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梅庵先生发现学农博的学生中居然有一弱冠少年能作有关《仪式》的文章,大喜过望,青睐有加,并亲自在课余授其传统国学。
  梅庵先生精于碑学,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书家,胡小石得其指点,始学北碑《郑文公碑》和《张黑女墓志》,于《郑》取其坚实严密,于《张》取其空灵秀美,从此笔力沉着,书艺大进。
  1917年,胡小石经梅庵先生介绍,到上海任明智大学国文教员。次年1月,应邀到梅庵先生家当塾师,一方面教其弟侄经学、小学及诗文,一方面又师从梅庵先生及与梅庵先生过从甚密的晚清老宿沈曾植、郑大鹤、王静安、曾农髯等,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病逝,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共理丧事,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胡小石必定素食;至清明节必亲赴牛首山扫墓。
  1920年11月,胡小石离开上海北上,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聘,任该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散文选、诗选等课程。与同在该执教的李大钊先生相识。胡小石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十分投缘,晚上常常步行去石驸马大街后宅李大钊家中闲谈,友情甚笃。
  有一次,北京高校师生发起“索薪运动”,李大钊、胡小石都参加了,大家围在新华门外抗议当拖欠教师薪水,吁请派员解决问题。但半天无一名官员出面会见。李大钊义愤填膺,振臂高呼,突然因悲跄过度而昏厥在地。站在他身旁的胡小石极度震惊,日后,他说:“守常兄平时极为温和,想不到他那天反应会这么激烈。”他为李大钊的赤诚与义愤而感叹不已。
  1924年,胡小石离开武昌高师,回宁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不久,李大钊南下广州途经南京,曾专门下车,登门拜访胡小石。1927年4月,李大钊先生慷慨就义,噩耗传来,“先生哀之甚至,其后辄形诸梦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颠沛流离至重庆,担任白沙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重返南京,再回母校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曾公开拒任中央大学校长,并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国民党当局残酷镇压学生运动,酿成惨案后,胡小石又与其他中大进步教授一起,公开发表宣言,抗议当局之措置,营救被捕青年学生。
  胡小石钟爱弟子,授课之余,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或是到夫子庙秦淮河畔小摊上吃“油
  豆腐干”。作为一位“美食家”,胡小石推重“饮食文化”,更陶醉于和弟子、友人饮酒赋诗、纵论文史的氛围。他曾不止一次讲过:“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他在40年代曾自创一道菜,人称“胡先生豆腐”,至今还载于“金陵菜谱”。
  胡小石早年在两江师范求学时,即以诗文名噪一时。较他低几级的陈中凡进校后,曾听不轻易先生扬人的周实丹屡屡称道胡小石的才华。一次,陈中凡与周实丹同登清凉山,在扫叶楼品茶,看到墙上有署名“光炜”的诗句云:“清丝流管浑抛却,来听山中扫叶声,”不由击节赞叹,周实丹乃告之说:“光炜就是小石的本名。”
  胡小石谨遵师教,转学多师,自成风格。其生平所作七绝居多,旨趣神妙。散原先生曾赞其“仰追刘宾客,为七百年来罕见。”
  胡小石亦是金陵书坛的泰斗。他对篆、隶、真、行、草全面钻研,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世所公认。他生前曾为南京不少地方题过名。其中最显眼的有三处;一为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原址”铜牌,二是“南京博物院”院名,三为鼓楼的“曙光电影院”。新街口的“六华春中西餐馆”、夫子庙的“永和园”等有名餐馆的招牌,也是由胡小石题写。
  1946年秋,国民党为蒋介石六十寿辰祝寿,朝野各色人等竞相效忠。当时有一“民意机构”派人与已是中央大学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的胡小石商洽,许以重金请他为蒋介石书写寿文。然而当来人刚刚说明来意,胡小石即一口回绝。来人情急之下,脱口反问:“前时美军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礼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写作的吗?”胡小石立刻回敬道:“史迪威将军来中国帮助我们抗战,所以我才为他写祭文。再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来人闻之变色,悻悻而去。
  1948年底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行政院下达“国立院校应变计划”,企图强迫中央大学南迁广州或厦门或台湾,遭到中大教授的强烈反对。1月21日,校务会议作出“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27日,中大校长、训导长、总务长三人弃职而去;31日,教授会投票选出梁希、胡小石、郑集等11名委员和李旭旦、张江树、宗白华、钱钟韩等人为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大校务维持会,”胡小石临危受命,与森林系教授梁希、生物系教授郑集一起被推为常务委员,主持校政。校务维持委员会成立后,即向李宗仁政府提出“撤查校长周鸿经”、“拨发应变费用及粮食”、“释放被捕学生”等三项要求。胡小石与梁希、郑集等多次赴总统府交涉。当时的教育部长陈雪屏亲自出马,一方面在中央饭店宴请校维会成员,再三强调“不派校长,由校维会治校,在大学史上查不出根据;”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出任中大校长”利诱胡小石先生。胡小石风骨凛凛,严词拒绝。
  4月1日,中央大学等十所学校六千余学生举行了“争生存、争和平”的情愿游行,胡小石为保护青年学生,坐一辆吉普车紧跟在游行队伍后面。学生队伍先后在大中桥和总统府遭到了预先埋伏的警察和淮海战役败推回京的国民党军官的毒打。胡小石和刘庆云、张江树、吴传颐四位教授不避艰险赶到现场,也遭暴徒围追,胡小石及时进入总统府门房躲避,才免遭不测。
  4月11日,南京各大专院校分别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政治大学为在这次惨案中牺牲的烈士举行追悼会。胡小石先生亲致悼词,他多撰写的两幅挽联,悬挂在礼堂南面墙上,分别痛挽死难的物理系学生程履绎和电机系学生成贻宾。其中一幅挽联为:
        你死,死得好惨,惨无人道;
        我哭,哭不出来,来悼英灵。
  4月23日,百万雄师,挥戈南下,南京喜迎解放。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胡小石欣然出任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兼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并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作为一代大师,胡小石学识渊博,兼文字学家、史学家、艺术家于一身,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诸子、佛典道藏、金石字画,乃至辞赋、诗歌、词典、小说,无所不通。治小学与今文公羊学,得李瑞清传授,又继承乾嘉学派严谨考据之法以治古文字学,考证金文始于1918-1920年,钻研甲骨文字则始于北京,能融汇经学、史学、小学于一炉,以推求究竟,确凿可信。
  胡小石的教学艺术也因形神俱备、收放自如而堪称一绝。他博闻强记,既专攻农博,又精通文史,还长于绘画。他对诗经楚辞中的名物训话,既引经据典考证其出处,又当场作画以图形阐释。他在讲授文学史和列家诗选时,不仅能从历史角度指出来龙去脉,而且能从艺术角度道出诗人甘苦,对七绝的源流、作法分析详尽,有独到见地。192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篇,为国内学者所重视。
  1962年胡小石病逝南京。
  他曾在一诗中写道:“吾生譬行文,安问淡与绚。”纵观他光辉的一生,不止像是一篇写得既平淡又绚烂,自然而瑰伟的好文章吗?

      ( 来源:网络 )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