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25
青田石雕吟
奔 马  

???????????????从石山中奔出
???????????????挣脱那沉重的禁锢
???????????????历时几百年抑或几千年
???????????????顾不得检点身上的伤痕
???????????????也不想舔干
???????????????那化自汗水沁自肩胛和臂股的血珠
???????????????就这样撞头碰腚
???????????????  众箭齐发
???????????????唯恐落在后面 便永远留在
???????????????那阴暗的角落
???????????????原来是什么颜色
???????????????现在还是什么颜色
???????????????憋炸了的肺活量
???????????????施放出多大的能
???????????????历史的积郁
???????????????岂一啸可以舒解
???????????????鬃毛飘飘 扬起古远之风
???????????????使乔木偃欠 百草倒伏
???????????????蹄声 久违的蹄声
???????????????敲打霜月冰阳
???????????????敲打虎号鹰唳
???????????????敲打陌生的时间与空间
???????????????使万类血潮抖涨
???????????????  两间一派活跃

???????????????     睡美人  

???????????????封门青玉冻
???????????????罩在石里的睡美人
???????????????与外界只隔一层薄薄的障壁
???????????????黄中带紫的琥珀梦
???????????????绿裳露白的软玉身
???????????????是拒绝污染
???????????????还是钟爱自己
???????????????美在于朦胧
???????????????看不仔细反提供许多联想
???????????????锤子要不要下去
???????????????打破她的安宁
???????????????醒来并不一定是好事
???????????????人生复杂 欲望成山
???????????????会不会是又一个海伦
???????????????被战争的罪名嫁于其上
???????????????会不会是又一个杨妃
???????????????粉面沾满男性唾骂的口水
???????????????与其如此
???????????????不如任其温馨地沉睡

???????????????     葡萄山  

???????????????落籽在山崖背阴处
???????????????先天的环境就异常艰难
???????????????雕刀将根扎入岩石
???????????????盘曲成东方蛰龙
???????????????复将藤从石缝中引出
???????????????迤逦出迎春之路
???????????????冰雪的封锁风雨的欺凌
???????????????山石的挤压云烟的瞒骗
???????????????父母的双亡
???????????????妻儿的夭折
???????????????贫病的打击命运的作弄
???????????????每前进一寸 每升高一分
???????????????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芽将磐石顶翻
???????????????枝在夹缝蜿蜒
???????????????叶在虚空展开
???????????????成熟的葡萄攒够露水吸足阳光
???????????????每一粒都圆润透明
???????????????鲜嫩吹弹得破
???????????????饱胀液汁欲溅
???????????????是高山化为葡萄
???????????????还是葡萄堆成高山
???????????????感谢那把雕刀
???????????????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
???????????????由前到后又由后到前
???????????????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
???????????????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
???????????????带筋化叶又带筋化枝
???????????????依石构图又以色取巧
???????????????才与几茎白发一起搁下
???????????????百折不挠地攀登
???????????????艰苦酿造的甜蜜
???????????????穷毕生之功于一案葡萄
???????????????一只松鼠躲在绿叶丛中
???????????????旋眼 努嘴
???????????????残涎欲滴

作者简介:
  龙彼德,省文联文艺研究室主任、编审、中国作协会员。1958年发表处女作《出铁》,至今已发表诗4000余首,出版诗集《铜奔马》、《与鹰对视》等10部,理论专著《洛夫评侍》等6部,另有长篇小说、散文集、儿童文学、文化类书10部。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



青田放歌
青田石  

???????????????瓯江一侧 明亮的诗意
???????????????青田人竟然将乡音
???????????????篆刻在大山的
???????????????胸膛里


???????????????淡化山的轮廓
???????????????浓缩诗的真谛
???????????????期待
???????????????久久的期待
???????????????一双真诚的眼睛
???????????????一双知音的耳朵


???????????????开掘
???????????????有沉甸之悲苦
???????????????开掘
???????????????有修苦者之深思
???????????????一团火的文字跳到你的眼前
???????????????不需要再说什么
???????????????一看到她那副圣洁的灵光
???????????????多少情感
???????????????也会被她
???????????????撞出火花

???????????????即使你走到异国他乡
???????????????只要你拿出你凝结的语言
???????????????似曾相识在故乡的
???????????????街头巷尾 足能
???????????????点燃你心底的真情

???????????????青田石
???????????????在情思缠绕的世界里
???????????????一旦划破一道血口
???????????????流出来的
???????????????竟是满世界的惊讶


???????????????     石 雕  

???????????????她的生命
???????????????在青田人的手上
???????????????树根上流动着她的歌声
???????????????艺术的画廊里
???????????????浮动着
???????????????她梦幻的风景
???????????????纯粹和贞洁
???????????????跃然进出
???????????????把阳光构成坚毅的个性
???????????????艺术原于一种气质
???????????????原于一种寂寞的等待
???????????????也原于一种原始的冲动

作者简介:
  王耀东,1940年出生,山东临朐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作协理事,文学创作一级。1959年参军,1978年转业在潍坊市群艺馆任副馆长,1984年调潍坊市文联。著有长篇小说《玫瑰花)和诗集多部。


游青田有感
雾罩瓯江隐飞桥,斑斓玉石傲寿山。
              走进青田不及看,醉意悠悠乐陶然。


                   采石场颂

              葱茏叠翠青田山,碧色绵绵瓯扛水。
              载玉飞车穿空过,撒遍人间尽是美。


当代·瞿泰丰
  翟泰丰(1933--),笔名羽家。河北唐山人,历任中共中央纪委委员,中宣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27
赏心悦目,增长知识。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3-28
好帖,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胡氏宗亲网》,打造胡氏寻根第一网
联系方式:
eMail:swordfly369@163.com
QQ:240354002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3-29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4-11
科举文体的变迁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因为朝代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清末,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脉络。唐朝以诗赋为主,宋朝以策论为主,本版选取的两篇诗文在当时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今人的解读则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当年的科举名篇。
  
  隋唐:兴诗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规定各州每年选贡士3人,标准是文章华美。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当时考试的主要文体是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宋元:经义、论、策为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但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但是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因此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元朝建立后,长期没有科举制度。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有中书省大臣建议恢复科举制度,次年即举行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四书》以内。文体以“策”为主。“古赋”、“诏诰”、“章表”中选考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文,章表用四六文体,参用古体。
  
  明清:重八股文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会试头场均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与明朝基本相同,清朝的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也是八股取士。主要以八股文为主。文体上的变化极为有限。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增加了试帖诗。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试帖诗是比较特殊的,它是用于考试的律诗。基本是从前代的经、史、子、集中抽取一些词语为题。试帖诗的结构,首联为破题,次联为承题。第三联类似八股的起比,第四、第五联如同中比,六、七联如同后比,结联如同束比。
  
  全诗不能有一字重复,音韵和用典都有严格要求,动辄犯忌。
  
  作者不能议论褒贬,抒发己见。
  
  在清朝的科举历史上,八股文三废两兴,直到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慈禧宣布停止八股文考试,它才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中国科举制度从此终结。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4-11
上海文化的历史系列之一:弄堂文化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属于上海人的。它记载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上海有各式弄堂房子,每种是上海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阅读上海弄堂,就如阅读上海与上海人的社会、历史、文化。



“薏米杏仁莲心粥!” 、“玫瑰白糖伦教糕!” 、“虾肉馄饨面!” 、“五香茶叶蛋!” 这是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文艺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弄堂与弄堂房子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房子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并于行列组成网络,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弄能到达到马路,弄口设铁门,可以随时关闭。这种原本始于方便管理、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快便发展成为综合有东西方居住特色的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上海经济活动中最活跃与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的中坚。



然而当今,上海正在进行着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有些质量较佳的弄堂将在保留中进行改造,大多数将被拆除。曾经陪伴了上海人整整一个世纪熟识而须夷不可离开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以及旧日街景,随着城市改造中老街、旧房、弄堂的消失而消失;那推窗看得见邻家饭菜的亭子间、叫卖的吆喝声声入耳的石库门弄堂、高低不平穿着皮鞋在上面走路会发出动听脆响的弹格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些老上海的风景,已成为和将成为一种怀旧文化被人们收藏在记忆中,并沉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这种迅猛的城市巨变同时又使上海人失落了什么?无疑,失落的是最具上海人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当时许多为了逃避内地白色恐怖而躲到上海来的进步文人大多落脚在弄堂中的亭子间,于是出现了我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小派别“亭子间文学”。“亭子间文学”并非描写亭子间,而是这些住在朝北的、看到阳光的、冬冷夏热的亭子间中的文人,在苛刻的生活条件下写出来的现实主义进步文学。



      上海的“弄堂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厂大多为技工人出身,带着几个徒弟,运用大厂扔下来的边脚料或下脚货,经过因材施用,精心设计,认真制作,竟造出许多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在小商品市场中占着重要席位。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以几个“弄堂工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004年,坐落在牯岭路上最后一个“古董”式的老虎灶也关门辞世了,至此,这种曾伴随上海人近百年的兼茶馆、澡堂于一体的老虎灶,在上海人的眼中彻底消失。



曾经遍布在上海过街楼下(弄堂口)颇具上海味的皮匠摊、修钢精锅子摊、测字摊、修棕帮摊、修钥匙摊等等,如今随着旧式弄堂的减少而渐渐消失。上了岁数的人,他们更为眷恋从前听惯了从弄堂里传来的那一声声亲切的吆喝声:“坏格棕帮修伐一藤帮要修伐……”,“削刀――磨菜刀……”,“五香茶叶蛋吃伐……”



        以前我们在弄堂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犹如城市油画般的景观:主妇倚门而坐,一面做家务,一面与邻居拉家常,一面又照看着正在弄堂里玩耍的孩子;弄堂里则有一小群一小群退休老人聚在一起,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或在剃头,或在看人修伞什么的,其乐融融。弄堂内这种邻里关系是非组织的、自然的,因而也更有人情味和审美情趣。



      弄堂文化就在城市改造中被肢解了。上述提到的种种市井图景也随之消逝。而弄堂文化,其实是“老上海风景”中最重要也是最迷人的风景。



    该走的总要走,不管那里埋藏着我们多少情感与多少留恋,“老上海风景”将随着旧世纪的结束而存入上海的记忆,进而成为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人记忆中的风景。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4-11
文化亂侃-烤古研究:短信简史


  根据野史记载,周朝的建立,有许多神仙们,也把功劳建。但从烤古学的角度来说,这只是胡说。事实上,在关键的牧野之战中,吕望(也就是野史所说的姜子牙)给商朝的军队发了群发短信,起到了良好的瓦解分化作用,从而一举奠定胜局。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当时已经有了群发短信功能。

  周厉王的时候,因为杀人止谤,所以国人“道路以目”。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原来是因为他们不敢说话,只好互发短信,只好用眼睛来看,这就是道路以目在烤古学上的正确解释了。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每天用短信跟褒姒交流荦段子,以至荒废了朝政,终于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绝唱。后来的玩放火的人,除了项羽和诸葛孔明差可比肩之外,再没有人比得上周幽王的水平了。

  第四章 春秋

  春秋时候,大国小国争霸,打得一塌糊涂,几乎没有什么可讲的。但有两件事情却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件事是,为什么《论语》每篇都那么短?答案很简单,当时的情形是这样,孔子随便说说,他的弟子们就用手机短信直接记录下来,然后相互之间转发来转发去。因为字数的限制,所以《论语》每篇都很短。

  第二件事与扁鹊有关。扁鹊见了蔡桓公之后,断定蔡桓公有病,于是发了短信给他,表示愿意为他免费治疗。可是蔡桓公认为扁鹊是想借助他的名人效应来为自己的短信看病业务做广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所以蔡桓公当即予以拒绝。据历史记载,蔡桓公于三十五天之后准时驾崩。从这一点来看,有人认为不能排除扁鹊出于泄忿的意图故意下毒的可能性——顺便插一句嘴,现在不也有皇阿玛给医院代言,后来不也弄得狗皮倒灶吗?所以蔡桓公的决定无疑是英明的——不过这只是假说,需要新的烤古材料来证实。不管怎样,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已经出现了短信治疗的新业务。

  第三编 封建社会

  第五章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通过两次变法,秦国的综合国力一跃成为诸雄中最强者,显然有吞并六国之意。这引起了燕国的强烈不满,多次在外交场合投秦国所提交议案的弃权票(那时候,大家都乖乖的投赞成票)。燕太子丹花重金买来荆轲的命,要他去刺杀秦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一种恐怖活动了。荆轲临走时,发了一则短信给太子丹,全文只有十五个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收到这则短信时,太子丹的眼角闪动着泪光。他连忙回了一则短信:我已经请高渐离谱了曲,你放心的去吧。结果荆轲真的一去不复返。秦王高举反恐的大旗,派大将军李信一举灭掉了燕国。至于有没有公开审判太子丹,文献不全,无法考证。

  第六章 秦汉时代

  秦国终成霸业,羸政得意洋洋的四处出巡。刘邦和项羽都见到了羸政,看完之后,两人互发短信,刘邦发的是: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发的则是:彼可取而代也!后来这两人果然争雄于天下。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发了一则短信给刘邦,邀请刘邦来此喝酒,说明那时候已经流行用短信来代替请柬。当时的口号时:用短信发一则请柬,你就为中国节约一枝竹竿。短信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刘项争霸的结果是最后刘邦胜出,汉室鼎定中原。

  到了汉末,诸葛亮伙同周瑜一把火烧得曹操亡命逃窜。放火之前,两人用短信聊天。周瑜说:我最近生病啦。诸葛亮说:你这个是心病。周瑜说: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治吗?诸葛亮说:我有一个方子。周瑜说:什么方子?诸葛亮说: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说:没有东风怎么办?诸葛亮说:你就是太小气,怎么不预订短信天气预报业务呢?当时这项业务刚刚开展,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项业务。孰料赤壁战后,这项业务极度火爆,运营商大汉mobile连续二十几个涨停板。当初那些不看好这项业务,不肯投资的人,肠子都悔青了。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

  司马炎刚刚登基的时候,用短信占卜,想看看他们家的皇位究竟能传几代。结果抽到的数字偏偏是一,司马炎当时就下不来台,准备宣布短信占卜为非法业务,像色情网站一样予以取缔。偏巧这家服务商是侍中裴楷名下的,裴楷赶紧上前一步,说“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才哄得司马炎开开心心。由此可见,当时用短信来占卜是很普遍的。

  魏晋时期,陶渊明也是不可不讲的。陶渊明因为受不了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给上司发了条短信“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就挂冠而去,后世传为佳话。用短信来辞职,也算是陶渊明的一大发明。就算陶渊明在文学上毫无造诣,在短信史上也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第八章 隋唐五代

  隋代时间很短,在短信发展史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科举制,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这样,考生编辑信息ks(考试)发送至号码618(唐朝立国的年代)获得试题(该信息免费),得到试题后,将答案发送至618.经过筛选及抽奖,获得优胜者可以做官,并且还有机会获得精美拍照手机一部。当然,查询考试结果也是要收费的。这一点跟现在差不多。李世民为自己能够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而感到高兴,拍了拍自己的肚皮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其实他真正说的是:天下英雄的手机号码都被我存下来啦!

  当然,短信也是一柄双刃剑。有人用短信来告密。武则天当政时,任用酷吏,出现了周兴、来俊臣等一批著名的酷吏。酷吏就喜欢有人告密,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发挥特长。不少人选择了用短信来告密。因为用短信来告密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说,这很隐蔽。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以至于当时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被人用拍照手机拍下来。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彩信。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大衰,究其原因,无非是安禄山常常跟杨玉环用短信谈情说爱。谈出火花来的时候,安禄山就称呼杨玉环为干娘,可见安禄山有强烈的恋母情结。如果不是因为短信,谁能知道这一点呢?

  五代时候,词这种文学样式开始获得发展,接下来的宋代里面,词获得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究其原因,其实也与短信有关。词分小令、中调和长调,五代时首先获得发展的,是小令。流传至今的词作,也以小令居多。按照标准,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很显然,这与短信的字数限制有直接关系。

  第九章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

  辽国在不露声色的悄悄拓展实力,后晋石敬塘为了解围,发短信给耶律德光,向他求援,并且表示愿意自称儿皇帝,尊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而且还答应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他。卖国的国书居然在弹指间就搞定了,而且石敬塘还说到做到,真是令人称奇。不过略微有点可惜的是父皇帝说话不算话,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后晋终于还是被辽给灭了。

  到了宋代,短信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事件出现了。这时候,出现了短信交友配对。这一发明解决了多少大龄男女青年的生活问题啊!但可惜的是凡事有利也有弊。比如说潘金莲MM通过短信交友结识了武大郎。当时武大自我介绍说“男,未婚,私企老板,谈吐不俗……”(事实上:确实是男的;未婚是因为找不着肯嫁给他的女子;私企老板是真的,不过企业规模小了点;谈吐不俗是因为谈吐不是一般的俗),潘MM就委身于他。揭了红盖头见了面才知道武大郎原来是这样,可惜悔之已晚——宋朝人重礼法。后来潘MM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终于酿成了家庭惨剧。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只能说:短信交友也是一柄双刃剑。

  岳飞抗金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不过当时所谓十二道金牌,其实是指连续发了十二条短信。这一点不得不说清楚。就像现在有些专家一定要说岳飞的长相跟岳飞像不一样一样。

  元朝的时候可怪了。过去打仗,申报战功的时候,都是以人头说话的,砍一颗人头,就算一级军功。到了蒙古人那里,大概他们觉得提着人头跑来跑去的太麻烦,而且万一军功很大的话,就需要雇出租车来运输人头。对帝国的财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于是蒙古人发明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用敌人的耳朵代替首级。这一来,造假变得太容易了。那些蒙古兵也不热衷于砍脑袋了,而是直接割掉别人的耳朵了事。而在申报战绩的时候,也是用短信的方式,这就更容易造假。书上说,蒙古兵杀了多少多少人,综合以上两点考虑,估计至少要打六折。

  第十章 明清时期

  明朝比较有创意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对于反腐败有自己的心得。在官员上任之前,朱元璋总要发一则“劝廉短信”给他。现在有些地方,在节日时也发送“劝廉短信”,很明显是沿袭朱元璋的做法。

  短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也有着独特的贡献。明初强制性的迁移人口,将人们往地广人稀的地方送。为了防止逃跑,差人将人们绑在一块,一绑一大串,每个人的手都被绑着。因为手被绑着,所以收发短信很不方便,所以要收发短信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喊一声:报告长官,我要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词汇。

  到了明末,李自成又玩起了群发短信的花样。他的短信内容是: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据说这则短信很长时间内成为最热门短信,如果被转发一次李自成能获得一文钱版税的话,估计李自成早就把比尔•;盖茨远远的甩在身后了。

  在清代,手机短信最著名的功用是科场舞弊。清朝科场舞弊案频频发生,被砍掉脑袋的官员不下百人,可是这也挡不住短信作弊的风潮。这么来看的话,现在的高考作弊也算不上什么新发明。

  另外,清代的经典短信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清人的语言创造能力。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是杨光先的经典短信;“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是叶铭琛的经典短信;“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慈禧的经典短信。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4-11
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
平韻詩十六式,仄韻詩十二式表:
五绝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说明: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说明:七言诗以平起、首句入韵为较常见。
      六律?
(少见,实为七律损第五字,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马虎可不论,不得犯孤平和三平调。)?
如:?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对仗)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六绝?
(常见,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
常见体:?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近体诗只用平声韵,五七绝句间有押仄韵者。”“押仄韵的五七绝,作者甚少,非绝句正格,不备格。”(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第三章 诗的声律》)



以上二十八式格律,其实只记一种就行了,其余都是衍生出来的。如果把衍生出来的都算上,会让学习者感到无所适从的。
  这一种方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七言诗,则在每句的前面加上平平或仄仄就行了。至于变式,需要转换,如第二句当第一句,就是这样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或是第三句当头,只需将后两句作前两句,将前两句作两句就行了。至于第四句作当头,则是这样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这里,关键是会变换,注意第二第四两句的尾字是平声。至于句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那是大致的要求,但不是绝对的。要真正学会这方面的知识,那就应当看点格律诗词方面的书了。
  总之,学习格律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学习者是否愿意下功夫了。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4-11
格律术语简释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