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513阅读
  • 21回复

清乾隆兰陵胡氏族谱  (全家族仅发现珍存一部 木刻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03
济宁的宗亲:
    你对先祖所处年代的判断显然有误:1、你们一世祖生活在1368年--1424年,此间即是明朝建立后之前56年,而吾三世祖于明永乐丁酉年科举人,此时是明朝建立后的第49年,一般情况下,吾三世祖科举人时,总得在40岁左右年纪,如此推算,吾三世祖应是明初或元末人;2、吾三世祖科举人时是1417年,先于你们一世祖到济宁做官时间7年,从这一时间看,此二位先祖也是同一时代人,而非吾一世祖;3、吾族谱载 始祖宋世人,为避金乱,南渡遂家而迁之。很显然,之所以避金乱,非明非元,所指宋末,这也与你们一世祖所处年代差了许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胡氏家谱和中华各姓氏家谱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都有某些史料记载、支系链接、支系分布不祥等,甚至时而出现断代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绝不是先祖们在纂修族谱时因疏忽所致,而完全是由于历史太漫长,其间发生的历史变故太多太复杂所致。不少族谱都是在始祖迁移,甚至一迁再迁,历经数百年之后,后世祖经过考证、追忆,有的甚至通过先祖们的相传所获得的资料记载下来的,对于这些史料,有的当然需要考证,而不要以此作为认定史实的唯一依据。
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现所珍存的族谱,最早的是那个年代纂修的,知道这些,或许会对我们交流、探讨我们之间的渊源能有所帮助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05
引用第10楼阳光明媚于2007-05-03 19:02发表的  :
济宁的宗亲:
    你对先祖所处年代的判断显然有误:1、你们一世祖生活在1368年--1424年,此间即是明朝建立后之前56年,而吾三世祖于明永乐丁酉年科举人,此时是明朝建立后的第49年,一般情况下,吾三世祖科举人时,总得在40岁左右年纪,如此推算,吾三世祖应是明初或元末人;2、吾三世祖科举人时是1417年,先于你们一世祖到济宁做官时间7年,从这一时间看,此二位先祖也是同一时代人,而非吾一世祖;3、吾族谱载 始祖宋世人,为避金乱,南渡遂家而迁之。很显然,之所以避金乱,非明非元,所指宋末,这也与你们一世祖所处年代差了许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胡氏家谱和中华各姓氏家谱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都有某些史料记载、支系链接、支系分布不祥等,甚至时而出现断代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绝不是先祖们在纂修族谱时因疏忽所致,而完全是由于历史太漫长,其间发生的历史变故太多太复杂所致。不少族谱都是在始祖迁移,甚至一迁再迁,历经数百年之后,后世祖经过考证、追忆,有的甚至通过先祖们的相传所获得的资料记载下来的,对于这些史料,有的当然需要考证,而不要以此作为认定史实的唯一依据。
现在我很想知道,你们现所珍存的族谱,最早的是那个年代纂修的,知道这些,或许会对我们交流、探讨我们之间的渊源能有所帮助




枣庄的宗亲,你好:



    1368--1424年并非你所理解那样,1368--1424是家谱记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年代,从一世祖参加朱元璋的濠梁起义时,大概应在20--30岁吧,出生年代应和朱元璋差不多,1330年左右,这与我从你们三世祖往上推测的一世祖出生年代相同.况且你们编撰家谱之人尚言200多年只有祖孙三世,明显有误.家谱上所载不一定全部正确,要考证,不能全部照搬.况汝三世祖属一代名人,他所处的社会应为你们家谱的确切纪年开始,如同中国历史有确切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841年一样.

      看看朱元璋的生年卒年,  果然如我所推,.山东枣庄胡氏与济宁胡氏一世祖皆为1330年前后之人

  我感到困惑的是迨有明定鼎金陵(1368)和永乐22年(1424年)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即便兄终弟继,然皆为百岁老人.从明朝到清同治,已历约20世(以经字辈计算),嘉靖31年(1552年)由尚儒祖栋祖创修的家谱尽失,况明川公祖已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与经野祖同治12年(1873年)面谈恐所言有误......从1330年至1424+若干年(若干年为大略退闲至忌日),可能关系搞错,这就是我要去济宁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就算三世祖40岁中举进士,三世祖与二世祖相差30岁,二世祖与一世祖也相差30岁,(悬殊30岁多为贫穷或多女少子,一般生活条件好的应为21--25岁)你们一世祖推测出生年代为1417-40-30-30=1317年.这与南宋灭亡1279年仍相差38年,于你以前提供的资料1166年一世祖迁徙相差157年,显然不符.

    我的一世祖约1352年随朱元璋从军四征,当时应20-30岁,1368年已到山西太原做明朝官,,不是你所理解的1424年

与你交谈,除大家都是本家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家谱有很多雷同之处,况我老家与你枣庄同属山东省.且相距也仅仅200里路.济宁胡子孙众多,散落四乡必然众,仅嘉祥砀山郓城沛县分支之始祖系总谱十三世孙,其后代至今又传十四世,子孙约有5000人.如一世祖有20位十三世孙,其子孙不下100000人!

如有得罪之处,皆为无意,敬请见谅


我与阳光明媚宗亲的交流跟帖,望斑竹高抬贵手:不要删帖.

附:朱元璋,(1328~1398)明代皇帝。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旋称吴国公,后称吴王,灭陈友谅、张士诚,出兵北伐,克燕京,历15年而成帝业。年号洪武。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为圣人。论孔学是“治国之良观”。万重藏书的收集,战争期间,令部下访求图书,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师北伐,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书,运至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征求民间藏书,建“大本堂”为藏书处所。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访求今年书籍,藏之内府,以资观览”。并“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以此达到“治国以教化为先”的统治目的。卒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钟山明孝陵。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兴冤狱,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

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曾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责太祖分封的隐患。但是明太祖没有表态。至太祖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明太祖死后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
[ 此贴被ljl_888888在2007-05-05 19:25重新编辑 ]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05
我与阳光明媚宗亲的交流跟帖,望斑竹高抬贵手:不要删帖.
~~~~~~~~~~~~~~~~~~~~~~~~~~

很疑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明,让其他人看到感觉斑竹很喜欢删帖似的~~
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为什么要删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06
继续交流探讨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5-06
引用第13楼阳光明媚于2007-05-06 07:13发表的  :
继续交流探讨

发一张历史地图,便于讨论!

宗亲家谱中提及为避金乱,举家南迁.金灭亡于1234年,照此推算宗亲始祖应生于1200年左右,盖南宋宁宗庆元6年.然宗亲三世祖恭祖于1417年中进士,时隔217年,去掉恭祖中举时40年,仍为177年,一世二世两辈跨踞近180年,就如宗亲家谱所云"不辩待辩乃知误也",考虑到恭祖官居高位,应为确定为一世祖所处时代的参照,因此我冒昧揣定"为避金乱"的"金",应为"今",开始口头传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越几世后再提必然有歧义,及变成文字更需一番斟酌,这是口头与文字阐述之误也,如此以来,宗亲家谱三世历经200年之说可迎刃而解了.不知当否?

  与你长谈,是因我们家谱极其类似,我家谱中尚有疑问,许多要再考证一番.老谱不失,族人经常叙谱,何至于此.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5-06
引用第14楼ljl_888888于2007-05-06 09:57发表的  :
发一张历史地图,便于讨论!
宗亲家谱中提及为避金乱,举家南迁.金灭亡于1234年,照此推算宗亲始祖应生于1200年左右,盖南宋宁宗庆元6年.然宗亲三世祖恭祖于1417年中进士,时隔217年,去掉恭祖中举时40年,仍为177年,一世二世两辈跨踞近180年,就如宗亲家谱所云"不辩待辩乃知误也",考虑到恭祖官居高位,应为确定为一世祖所处时代的参照,因此我冒昧揣定"为避金乱"的"金",应为"今",开始口头传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越几世后再提必然有歧义,及变成文字更需一番斟酌,这是口头与文字阐述之误也,如此以来,宗亲家谱三世历经200年之说可迎刃而解了.不知当否?
.......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5-06
金  :1115--1234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5-13
888888宗亲:
你好,不知来枣庄的感觉如何?回到济宁后时间又紧张,不知情况了解的怎样?如不便在网上交流,可用邮箱。yuanliog0632@163.COM
如方便可告知你的邮箱地址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5-14
引用第17楼胡安忠于2007-05-13 21:43发表的  :
888888宗亲:
你好,不知来枣庄的感觉如何?回到济宁后时间又紧张,不知情况了解的怎样?如不便在网上交流,可用邮箱。yuanliog0632@163.COM
如方便可告知你的邮箱地址



胡安忠宗亲:
你好,望代我向众宗亲问好!
12日,我携妻女赴枣庄拜访众宗亲,一面之缘,竟受如此隆重厚礼招待,我等甚是感激!究其因,血浓于水所致.我在枣庄看到了族人团结和睦奋发有为且英贤辈出,真是万分高兴.!
与众宗亲一一惜别,当买票时问及何时能到济宁,说7点以后,我与妻女商量皆言:8点到胡营,没有任何联系和具体地址,困难重重,即便到那里住宿顺利,然明下午要回徐,时间很紧,效果恐不理想,...我虽激情,思忱所言极是,最后决定返徐,下周再去济宁.

再次感谢众宗亲...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5-21
从济宁胡族谱中找到了枣庄胡"南渡,避金乱"的解释...我们是同宗!


我胡家营分支隐居泗州虹县,漕井桥隐居冀州,你处南渡枣庄埠后村...其他90%散居异处无联系
[ 此贴被ljl_888888在2007-05-21 15:57重新编辑 ]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