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191阅读
  • 33回复

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6-25
上面两位宗亲好!
感谢你们对我的厚望!我对浙江胡氏的调查工作才刚刚开始,手上掌握的资料实在不多,所以暂时不能圆满地回答你们的问题.但对大的地区胡氏分布我还是略微知道一点.如镇海一带胡氏情况在我们宗亲网上资料还是很多的,你可以与资料提供者直接联系讨论.如果在同一地区的字辈能吻合得上,属于同支的可能性很大,这种情况我们遇到过.另外你说岛上有八房后裔,你可以进一步去走访一下各房中的长者,老师等人,说不定会有收获,只要有镇海的具体地址就好办,因为在镇海可能会找到民国以上年间的族谱,上面很有可能记载了到舟山去的一支情况.胡萍宗亲我们上午已经通过电话,我已经联系了慈溪方志办的小王,请他根据你提供的情况在相关资料里查一查,也请你到上海图书馆把慈溪胡姓出仕的情况了解清楚,当然你这种情况寻亲的难度是很大的,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祝你们早日实现自己的寻亲愿望.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7-29
南山宗亲:
      我是慈溪观海卫镇人.查资料得知,祖先于明洪武二十二年从福建福宁卫移防观海卫,你这里有没有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另有一篇文章介绍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研究生,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胡志挥先生。"他的资料你这里有吗.他也许是我的家人了,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07-29
http://www.blogcn.com/u/85/42/muguangzhai/index.html
三月二十二日那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一辆客车缓缓地开进三北古镇观海卫的车站。这时,从车上下来一位肩背简单的行李 ,身穿蓝灰相间的茄克,身体健朗的七十余岁的老人,“观城变了,简陋的车站也不见了,”满眼却是观城大厦、观海卫大厦、天华大厦等崛起的城市建筑,车流人流不息,耳畔弥漫石骨铁硬的乡音。“故乡啊,我归来了,请接受我多年未亲近的儿子吧!”这位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研究生,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胡志挥先生。

难忘故乡情
    那天下午四点多,我的手机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你是陆先生吗?我是你托戎文佐教授要找的那个胡志挥,现在观城,我们可以见见面”,听了对方的电话,我心里一动,他不就是我在编《三北名镇观海卫》时,苦苦寻找的著名翻译家胡志挥,远在北京的他真的来观城了,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赶紧约了余麟年老师前去拜访。
    古老的护城河依旧粼光闪闪,热闹的南大街店铺商场连绵。在胜利桥桥脚旁,我们敲开了邵家的门,“这不是绍谓吗?”余麟年一下子认出了他,原来胡志挥就是他呀!他们还是孩童的好伙伴。胡先生同时也认出了他。我们坐了下来,一杯茶,一席话,胡志挥讲起了自己人名的由来。
    1929年(农历5月12日),古镇观海卫北大街胡家大院落, 降生了族里的第一个重孙,按照胡氏家谱辈分排行,给他取名为胡绍渭。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书香世家。小绍渭的曾祖父胡可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他耳闻目睹有些洋人把中国说成“uncivihized”(未开化的)民族,非常气愤,发誓要把灿烂的华夏文化介绍出去。然而,旧社会国土沦落,民不聊生,除了教书,根本没有了弘扬国粹的可能。
    胡绍谓从小开始背读汉语古文和英文。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这个秀丽的三北古镇,小绍谓宁静的生活结束了。他的祖父和姨夫等几位亲人都死于侵略者的空袭,老师也被残暴的日本兵活埋,胡家人只得背井离乡去逃难。怀着对侵略的深仇大恨,小绍谓参加了儿童团,到乡间宣传抗日,他还为抗击侵略者的新四军、三五支队送干粮,递消息。他自已幼小的心从此便深深地扎下了爱国报国的烙印。
    十一岁那年,胡绍谓从宁波乘船到上海十六浦,进了上海一所初中读书。那时他已读了许多中外著作,众多的文学家中,他最喜欢的是鲁迅。鲁迅先生因为看到国人被日军残杀自己的同胞而无动于衷,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憾,从此弃医从文。胡绍谓读到鲁迅先生的这一段经历,灵魂也受到深深的震憾,从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志挥”,寓意是志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有所发挥。
    1949年,胡志挥高中毕业考进了曾祖就读过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入学那天,长辈们向他赠送了英文辞书和一帧曾祖手书的陆游名诗《示儿》。曾祖也和九百年前的爱国诗人一样,有一个至死未泯的宿愿,以自已所学的外文,将灿烂的华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胡志挥从此把自已斗室起名为“圆梦斋”,以示要奋发图强,实现乃翁的夙愿。半个世纪里,人生几经浮沉,他再也没有改过胡志挥名字。住所也几度搬迁,他也始终在自己的书房里挂着一幅扁额 “圆梦斋”。
翻译是门崇高的艺术
    胡志挥就这样在观城亲戚家安顿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开始走亲访友,瞻旧屋,逛老街,又爬上卫山拜祖坟。下午,他独自一人背着手,缓缓地行走在往日梦里牵索的南北大街,这条老街上人来车往,古镇特有雨蓬零星散布,更多的是装修一新的店面,轿车、摩托车、自行车与人流穿梭,成为古镇观海卫新的风景线。他到了十字街口,转往东拐即是东大街,胡志挥记起童年时的阿新,听说他在搞摄影,开了家影楼,胡志挥兴奋起了,便加快脚步。刚巧,林德新正在举办林荫的几十幅摄影作品展,老夫妻俩人热情好客地接待了胡志挥。胡先生观赏了林荫的摄影作品,并题了词。摄影、翻译、文学等艺术是相通的,搞艺术几个人坐在一起,胡志挥谈起自己在翻译界的人生经历 ,他倒是很兴奋的喽。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时,莘莘学子的胡志挥最为心仪的,当然是《家书》的作者傅雷先生了。经胡志挥的导师莎翁专家林同济教授介绍,胡志挥拿着介
绍信叩开了傅家大门,这一中一小一见面,都不禁愣了一下,异口同声地说:“是侬啊?!”原来他们是在上海书店常碰面点头的书友,只是没有通姓报名罢了,林老师的介绍信也用不着了,傅雷先生热情地接待这位晚辈,胡志挥得到了他的指点,傅雷先生告诉他关于翻译的三条原则,至今被深深地印在胡志挥的脑海里。       
1952年胡志挥大学毕业后,作为研究生被派往哈尔滨俄专进修俄语。1955年,他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俄语学院教翻译,他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翻译课。业余时间,胡志挥开始了他的翻译实践。               
    “外语水平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翻译工作是关于国家尊严,对外关系和国之兴亡的事。”胡志挥清楚地记得1957年底周恩来总理来学院作报告的情形。总理的一席话,意味深长,成了胡志挥今后翻译生涯的一座灯塔。在听完报告三年后,胡志挥被调至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英语,后来又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外文局、北京大学,不论调到哪里,他都牢记周总理的一段话。
胡志挥先生又跟我们谈了一些令他终生难忘的经历。他不仅有幸拜读和聆听郭沫若、茅盾、钱钟书等数位大文豪的教诲,也深受萧乾、冯亦代、杨宪益等许多译坛老前辈的热忱扶掖。所有这些恩遇都使胡志挥铭心刻骨,并坚定终生从事翻译事业的雄心。
                    精品是怎样产生
    在以后的几天里,胡志挥忙着走亲访友,仅管下了几天大雨,还割不断远在北京的一些牵挂,既来了家乡,何不到宁波、慈溪、余姚、镇海一些几十年未见的老友碰碰面,叙叙旧,他又忙碌了几天。
    3月30日,又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故乡慈溪城区高耸屹立的金穗大厦是十二楼多功能会议厅,市文联、市作家协会邀请了少小离家,在译坛、文坛名闻遐迩的老前辈胡志挥先生讲课,胡先生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并回答了作家们的提问,但见他精神抖擞,毫无倦色。
    迄今,胡志挥已译著了二百多部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和论文,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如王蒙、张洁、贾平凹、张贤亮、王安忆、冯骥才等人的作品,他都译过了,加起来著作也已等身了,他翻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作家自选集》及《左传》、《东周列国故事选》等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编译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画鉴赏词典》、《京剧艺术欣赏》、《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汉英考古用语手册》等几部辞书。胡志挥先生的成果,不仅数量可观,范围广泛,而且都精益求精,富于开拓。
  “翻译乃是一门杂学,懂外语只是翻译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要出高水平的译作,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比如母语和外语的文化功底;理解力;融会贯通的能力,广泛的学识。因此,翻译工作者还有一个修养问题。”胡志挥面对家乡的小辈们,对听课慈溪作家们的提问,甚是高兴,风趣说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他在孩提时即已熟背,但真正领会,却在上大学之后,他将“业精于勤”四个字归纳为“一精三要”;一要勤于取经。人非生而知之,只有善于取长补短,才能胜人一筹。二要勤于扩大和更新知识。三要勤于积累信息和资料。
    胡志挥为了将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古典名著《左传》译成英文,他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收集各类资料。《左传》的背景材料,他都细细读了;《左传》的原文,他熟读了;《左传》的现代汉语译文,他也一本本通读了。文中的注释,他一个词一个词地反复揣摩,所有生僻的和汉语独有的词汇,中国古人不同的称谓,也都做成卡片。仅此一项,卡片就达一万多张。翻译中字斟句酌,那更不言而喻了。他每天挤牙膏般地译字句,一部四十万字的《左传》,前后整整用了五年时间。
    《左传》是1998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至今,胡志挥先生还在不断地读,不断地琢磨修改,完善。笔者在采访他时看到他译著的《东周列国故事选》中还夹有上一张两厘米宽的小白纸条,我一拜读才发现他将那么不恰当的译法,记在白纸条上。讲学、出差,他每次总带上几本书。胡先生风趣地告诉我,时间一长,小纸条多起来,合上书本,书就像生出一把胡须来。他在半夜睡梦中发现灵感,就披衣起床,冲进书房,拧亮台灯,将想到的佳句或错句记在稿纸上,生怕天一亮, 这些梦境里的句子逃走。
胡志挥把所有搜集到的和翻译过的有关资料,全部储存到电脑里,还将各种剪报和卡片分类后一 排排放置。多年的积累,依托他的信息库,胡志挥编撰了数部填补国内外空白,为中外翻译工作者解燃眉之急的工具书。尤其是一部三十三万七千字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索引手册》,收进了1992年以前被译成英文的数千部(篇)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小说、诗歌、散文的中英文题目,工程浩大,甚称力作。此书出版受到世界各地爱好中国文学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欢迎。
    在胡志挥与慈溪作家面对面的坐谈中,有人提起首位华人作家高行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胡志挥认为此事可贺可嘉。胡志挥与高行健在外文局同事多年,熟悉高的为人,高行健主要从事法文翻译,但他在戏剧、小说、文学评论、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长篇巨著《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法国、瑞典等西方国家读者中评价很高。胡志挥认为中国许多作家都很优秀,都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他相信,二十一世纪将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愿为介绍中国作家竭尽全力,胡志挥侃侃而谈。

              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在我的沐光斋书桌上,放着一张对开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栏目上,胡志挥先生在头条显著位置上推出《东学西渐-让中国图书漂洋过海》,他分析了我国图书出口的现状,借鉴美国的“好莱坞”、英国的“英文辞书业”,为如何发展外向型笔杆子产业,让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这是一张今年三月十二日刚出版的报纸,胡志挥的呼吁,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相继报道。胡先生告诉我们,如今,随着WTO的临近,国外的书商已纷纷把各种图书犹如潮水般正向我国国内市场长驱直入,而世界各地来中国旅游、投资、招商的人逐浙增多,他虽然已翻译了《古都西安》、《古都杭州》、《大足石刻》、《新疆千佛洞》、《同里》、慈溪也是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旅游景点众多的城市,我们也有这个必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他们,胡志挥先生多次强调,我们要发扬“三北精神”,团结一致,奋发拼博,借鉴先辈虞洽卿、吴锦堂等人的经验,赚外国的钱,为国争光。
    最后,我们问及了胡志挥有什么想法,他朗朗而笑,“我愈来愈感到,生为中国人是最大的幸福。因为中国既有美好的未来,又有辉煌的过去,所以,百年后若能转世,我们仍要做一名炎黄子孙。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11-15
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一)

修改为图文版。

南山记 2007.11.15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11-19
引用第14楼南山于2007-05-16 08:37发表的  :
这位宗亲好!我对浙江(东部)胡氏很感兴趣,打算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浙江图书馆里有三种萧山胡氏族谱,下面是其中之一:
【题名】萧邑竹桥胡氏宗谱:九卷
【谱籍】萧山
【责任者】(清)胡枬等纂修
.......

南山斑竹,我问过我的大伯,我们村子原先叫竹桥庄,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就是这本族谱?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02-13
我是胡氏第一百零六带玄孙  胡方霜  我家的族谱开始于商周时期的公满祖爷  具记载公满爷被封陈国  武王赐姓为胡  我的辈分是  ‘连正方 传衍尊宪发’。我的qq  395698332, 有意者找我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03-07
宁海大蔡胡氏是奉化排溪分支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05-16
我是宁海大蔡村的,现在上海奉贤。有老乡不???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8-05-18
排行那个字?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8-06-24
南山版主。。

    很期待你下次再来乐清,因为正月那天,正好赶上家里的一年一次的表兄弟聚会,没能尽地主之谊,深感抱歉。期待南山版主下次再来,我到时定当抽空陪南山去看下乐清虹桥的族谱,如还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去看下芙蓉上马石的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