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5-01
殷纣王独宠妲己之谜
纣王,又称帝纣,子姓,帝乙少子。纣才思敏捷,武力超凡。但纣好酒淫乐,信宠妲己,重刑无辜,偏用奸臣,百姓离心。在牧野败于周武王,自焚而亡。殷商亡。
  殷商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时期,其疆域广袤,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但到了纣王时期,却被周所灭。溯其原由,纣王与妲己的情感故事成了殷商巨厦坍塌的根源。相传妲己以美色迷惑纣王,而纣王则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致使被周打败。后人常以“红颜祸水”来比拟以色乱政的后宫姬妾,而“剖腹观胎”则成了历代朝廷闻者足戒的警示。但由于这段历史距今已两千多年,史书也记载模糊,细考一些相关野史、笔记小说后才发现,这其中的隐情色彩纷呈,殷商被周取而代之也绝非仅因一位女子的妖冶惑主所致。
  妲己是有苏氏的女儿、殷纣王的妃子,嬖幸于纣王。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纣王定都朝歌,国号商。史书记载,纣王生性聪明,才力过人,徒手能格猛兽,身能跨骏马,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常自以为天下之人都不如自己,常以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来标榜自己。
  相传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性情残忍,怂恿纣王设计出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残忍酷刑,以欣赏别人被凌迟折磨至死的情景来刺激自己的欲望。纣王自进妲己之后,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荒理朝政。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三千六宫妃嫔,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只有已故姜后宫中的嫔御七十二人,掩住脸流泪,不肯裸体歌舞。
  妲己说:“这是姜后以前身边的官女,怨恨大王杀了姜后,听说私下打算作乱,以谋杀大王!妾开始不相信,现在看她们竟敢违抗大王的命令,看来谋反的传闻不假!应当对她们施以严刑,好使其他人不敢起谋逆的心!”
  纣王说:“什么才称得上严刑?”
  妲己说:“依小妾之见,可以在摘星楼前,在地上挖一个方圆数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然后将蛇蝎蜂虿之类丢进穴中,将这些宫女投入坑穴,与百虫嘬咬,这叫作虿盆之刑。”
  纣王大悦,立即照妲己的话做了一个虿盆,将这七十二名宫女,一齐投入坑中,一时间坑下传出揪心的悲哀号哭。纣王大笑:“要不是皇后的妙计,不能灭此叛妾!”
  太子殷郊听到这件事,忙去鹿台进谏纣王说:“法令是为人有罪而设,现在众妾并没有谋逆之罪,却加以极惨的刑罚,这都是妲己误惑圣聪,以致使天下百姓知道父王是无道之君。请斩妲己,以正朝纲!”妲己说:“太子与众妾同谋,所以妄图诋毁妾,请大王做主。”纣王当即喝令侍卫锤死殷郊,比干慌忙劝阻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不可随意加刑。”纣王才没有杀死太子,但依旧把他贬谪到了荒远的地方。
  梅伯入觐见纣王说:“姜皇后没有过错却被处死,太子无罪过而被贬谪。请大王召回太子,复立东宫,臣愿代死!”
  妲己谗言道:“梅伯是太子一党,因此才狼狈为奸。”
  纣王问:“那怎么对付这些人?”
  妲己说:“群臣轻侮大王的尊严,都是因为刑法轻薄的原因!依妾之见,可铸一个空心的铜柱,里面烧火,外涂油脂,让犯人裸体抱柱,皮肉朽烂,肋骨粉碎,如此他们才知道畏惧,朝中也不再有奸党了!”纣王立刻依言竖立铜柱,将梅伯的衣服剥光,绑在铜柱上,顷刻间烧得肉焦骨碎化为灰烬。妲己又说:“可以再制一个铜斗,也加火在里面。罪轻而不至于处死的,让他们以手持熨斗,则手足焦烂,这样可以区别法律的轻重。”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于是纣王立铜柱、铜斗各数十,置于殿前,凡有罪的大臣,即加此刑。从此后没有人再敢劝诫纣王了。
  纣王与妲己见群臣畏刑不谏,更加恣意妾为,旦夕荒淫欢宴。常宴于摘星楼,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混杂其间,追逐戏谑。妲己道:“这样玩时间长了没意思,不妨在台下挖两个坑穴。一个引酒为池,一个悬肉为林,令各嫔妃裸戏于酒池肉林,互相扑打,胜者浸死在酒池中,败者投于虿盆内。”纣王大笑,依其言而行,每天宫女因此被折磨至死者不计其数。
  纣王好酒淫乐,寸步不离妲己,妲己所称赞的就以之为贵,妲己所憎恶的就加以诛灭。纣王又在朝歌与邯郸之间纵横数千里内,每隔五里建一所离宫,每隔十里建一个别馆,与妲己同乘逍遥车,白天在车上欢谑,夜里张灯结彩,管弦歌韵,做长夜之饮。一天在摘星楼上欢宴,时值隆冬,天寒地冻,远远地看见岸边有几个人将要渡河,二三个老年人挽裤腿正在水中,但一些年轻人却逡巡不敢下岸。
  纣王问妲己:“河水虽然冰寒,但老人尚且不畏,年轻人却那么怕冷,这是怎么回事?”
  妲己回答:“妾听说人生一世,得父精母血,方得成胎。若父母在年轻时生子,那时他们身体强健,生下的孩子气脉充足,髓满其胫,即使到了暮年,耐寒傲冷。假如父老母衰时才得子,那他们的孩子气脉衰微,髓不满胫,不到中年,便怯冷怕寒。”纣王极为惊讶:“竟然有这种事?”
  妲己说:“大王不信的话,就将此一起渡河的人,砍断他们的胫骨看一看便知。”纣王就命人将过河的几个人活捉到楼下,一人一斧断去两腿,果然老年的那些人髓满,年少的却骨空。
  纣王大笑说:“爱妾料事如神!”
  妲己说:“妾不但能辨老幼的强壮,即使妇女怀孕是男是女,妾一看就知道!”
  纣王问:“怎么才能知道?”
  妲己说:“这也与父母的精血有关,男女交媾时,男精先至女血后临,属于阴包阳,因此会生男;如果女血先至男精后临,就属于阳包阴,生下的孩子必为女。”
  纣王不信,妲己曰:“大王不信妾的话,可以搜取城中的孕妇验证。”纣王立刻令兵士捉数十个孕妇,集中在楼下。妲己一一指着说,哪一个怀的是男胎,哪一个怀的是女胎。纣王令人剖开孕妇的肚子视之,果真像妲己说的那样。
  后来纣王在妲己的蛊惑下将伯邑考醢为肉酱,比干忠心直言,并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斥责妲己的暴政,要纣王改过以新朝纲,劝谏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了。”纣王大怒,要杀比干。妲己说:“妾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自诩为圣人,剖开比干的心看看如何?”纣王听从妲己的话,杀比干剖其心。自此朝廷上忠良的大臣几乎已荡然无存。
  天下诸侯起兵以反对纣王的暴虐。在动荡的战火烟尘中,其中最强盛的是西岐的周武王。在攻入朝歌的牧野之战中,纣王虽有兵数十万,但早已人心离散,临阵倒戈。最后纣王自知大事已去,自登鹿台,身衣宝物,火焚宫殿,投入火中而死。
  说武王令刽子手斩妲己的时候,因为妲己容颜过于娇媚,以致刽子手都不忍心下手。另换刽子手也是如此。刽子手俱不忍心杀妲己,愿意替死。姜太公曰:“我听说妲己是妖非人。”就高悬起照妖镜,妲己才显露本相,原来是个九尾金毛狐狸。刽子手手起斧落,斩杀了妲己。
  每个王朝的灭亡,几乎都与一个红颜祸水的传说有关。最著名的例子要算“妲己亡殷”,说她掩袖工谗,狐媚惑主,把殷纣王搅得魂不守舍,最后连好端端的河山也给弄丢了。不过,国家灭亡,纠其原由,应首推国君的治国不力,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不公平的。
  据正史如《史记》的记载,是纣王征伐有苏部落,俘获到美艳的妲己为妾,纣王非常宠爱她,在卫州设“酒池肉林”。《封神榜》属于神话小说,还有许多稗官野史,内容不可信。传说妲己是在被其父护送入朝歌的途中,狐狸附身而成为妖妇。妇而为妖,似乎为商朝的灭亡找到一个理由。
  直到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甲骨,上面所刻的“卜辞”,才对妲己和纣王时代生活风俗等资料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有人据此认为纣王热衷于声色的事是事实,杀比干也有甲骨文上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人脚看骨髓、剖开孕妇之腹就难以令人理解,因为当时的人巫风颇盛,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纣王更可能取决于占卜,而不是妇人之言。但这么推测也不可靠。因为砍掉人脚看骨髓、剖开孕妇之腹在一个暴虐的国君看来并不是大事。何况敬鬼神的人不一定就是个慈悲为怀的人,历代昏君不一定不相信鬼神,但残暴起来连鬼神都怕!
  有人还认为倘若妲己在被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由此推断妲己的恶名是后人宣传的结果。
  今日我们既不能说那些有关妲己的传说是假的,也不能断定历史上实有其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商朝的亡国决不是因为妲己一个女人的缘故。
http://book.qq.com 2004年 12月 17日 QQ专稿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01
楚霸王痛失江山美姬之谜
虞姬(?~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姬。其花容月貌,能歌善舞,冰清玉洁。前202年,被刘邦兵卒围于垓下,在四面楚歌之时,恐项羽挂念,自刎于乌江畔。
  公元前202年,刘邦派陆贾去游说西楚霸王项羽,要求项羽放回他的父亲和妻子,并提议与项羽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大将钟离昧、季布等劝项羽千万别上当。项羽不听,楚汉以鸿沟划界后,汉王刘邦却趁项羽不备,亲率士兵追击项羽,沿路不复耽延,一直追至固陵。韩信、彭越也发兵来夹击;淮南王英布进兵九江,招降了楚国的大司马周殷。三路大兵,陆续趋集在一处。项羽听说汉兵越集越多,粮草将尽,便想退回彭城,所以固陵之战虽然获胜仗,仍然不愿久留。楚军惟恐汉兵追袭,用了步步为营的兵法,依次退去。
  迁延几日,好不容易到了垓下,遥听得后面鼓声马声呐喊声,响天彻地。满山遍野的汉兵差不多与蚂蚁相似,项羽手下将士尚有十万名左右,但这么多汉兵确实使他心悸不已。楚军就在垓下扎营连寨,准备对敌。
  此时刘邦已会齐三十余万兵马,共至垓下,用韩信为大将,调度诸军。韩信富于谋略,他素知项羽骁勇,无人敢挡,便将各军分作十队,各派统将带领,分头埋伏,回环接应,请汉王守住大营,自率三万人挑战。项羽一向相信自己的膂力,全无一丝计谋,一听到敌兵逼营,立即怒马突出,迎敌汉军。
韩信且战且走,诱引项羽入了伏兵处,汉兵重重叠叠,排山倒海一般朝楚军压来。楚军将卒伤亡殆尽,项羽也力疲不支,渐渐地退却下来。谁知号炮一声,十面烟尘,一齐发出,都向项羽马前围裹拢来。战场上旌旗遍野,鼓角齐鸣。项羽后悔已来不及,他只得令大将钟离昧、季布断后,自己当先杀出一条血路,驰回垓下的楚军大营。
  楚营十万锐卒,只剩得两三万残兵。项羽有一个宠姬虞氏,有飘若惊鸿之美,且知书识字,深得项羽宠爱。甚至项羽出兵打仗,也随车带着虞姬,可谓形影不离。此时虞姬正望眼欲穿地等候项羽归来,尽管项羽几乎每战必胜,但她心还是噗噗乱跳。及至项羽回营,虞姬见他形容委顿,神色仓皇,与往常的神采奕奕大不相同,也觉十分惊异。待至项羽坐定,喘息稍平,虞姬问及战争情状。项羽黯然道:“败了!”虞姬忙温存劝慰道:“胜负乃兵家常事,不必忧劳,妾已略备酒菜,不妨小酌一杯。”言毕她嘱咐行厨,整备酒肴,请项羽上坐小饮。项羽已无心饮酒,但不忍拂虞姬的情意,就在席间坐下,虞姬旁坐相陪。虞姬笑语盈盈,为项羽宽心解烦。饮了三五杯,帐外军弁趋入,报称汉兵围营。项羽道:“传谕将士,坚守勿动,待我明日再战!”
  暮色很快笼罩了帐篷,昏黄的灯光摇曳在案几,项羽与虞姬并饮数觥,灯红酒绿,眉黛鬟青,平时对此情景,不知何等惬意,偏这夜心中有无限悲愁,越饮越愁,越愁越倦,顿时睡眼模糊。虞姬请项羽安卧榻中,休养精神。她坐守榻旁,心中忐忑,甚觉不宁。耳近又听得凄风飒飒,v栗呜呜,忽而似车驰马骤,忽而似鬼哭神号,当这一切沉寂下来时,隐约传来一片歌音,递响进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时高时低,时长时短。虞姬是个敏感的人,此时禁不住悲从心来,泪水止不住滑落。这么多年随项羽南北争战,她不觉得苦,反而分享着他的胜利,他的英雄气概,从他看她时无限柔情的眼光里得到回味与满足。项羽在历次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光荣经历,深深赢得了虞姬的爱慕,项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项羽的这些胜利的取得,又怎能没有虞姬的一分爱情力量?然而在项羽称霸天下时他却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一个男人的厌倦也许只有他最心爱的女人才会深深体会。虞姬不知如何化解项羽的这种厌倦,其实她自己也没有方向感。项羽爱她这是真的,但未必真正了解她内心所想,其实她又何尝理解项羽呢?
  此时项羽鼻息如雷,对外边的声响不闻不知。虞姬在一边柔肠百结,痛楚欲绝。外边歌声越来越响,仿佛从天际铺天盖地而来。虞姬听得多时,暗暗生出许多恐惧。究竟这歌声从何而来?原来是汉营中的韩信,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至楚营外四面唱和,以乱其军心。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楚兵,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便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钟离昧、季布等跟随项羽多年的大将,也没了踪影。项羽季父项伯,悄悄地往投张良寻求庇护。单剩项羽亲兵八百骑,守住营门,未曾离叛。项羽酒意已消,猛然醒寤。听到四面的楚歌,不禁惊疑,出帐细听,那歌声是从汉营传出,越加诧异:“难道汉已尽得楚地么?为何汉营中有楚人如此之多呢?”再一看,将士皆已逃散,只有八百人尚存。项羽脸色煞白,大骇道:“怎有这等急变?”当即返身入帐,见虞姬站立一旁,泪水已湿透了衣衫,也不由地泣泪数行。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军心涣散,大势已去。旁顾席上的残肴,还有一些,项羽提起壶中酒,拉着虞姬的手,再与共饮。饮尽数觥,便站起来做歌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生平的爱幸,一是乌骓马,一是虞美人,此番被围垓下,已知大事远去,许多往事一齐涌上心来,因此悲歌慷慨,呜咽难过。虞姬在旁听着,已知项羽彻底丧失了斗志,也做歌应和道:
  汉兵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歌未吟罢,虞姬已是潸潸泪下,项羽听虞姬歌声,声情凄咽,不觉心伤,亦流下许多眼泪。左右侍臣,统皆情不自禁,悲泣失声而不忍抬头。忽然听到营中更鼓已击五下,项羽回头对虞姬道:“天快亮了,我当冒死出围,你怎么办?”
  虞姬道:“妾蒙大王厚恩,追随至今,今亦当随去,生死相依;倘得归葬故土,死也甘心!”
项羽道:“你这样的弱质女子,怎能出围?你可自寻生路,我大概要当与你长别了。”
  虞姬突然拭泪起立,挈项羽手道:“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说至此,就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颈中一横,顿时血溅珠喉,一道香魂归于渺渺的天际。项羽相救已是来不及,只有抚尸痛哭,命左右掘地为墓,将虞姬尸体埋葬。
  项羽乘上乌骓马,趁着天色尚黑的时候,带了八百骑,衔枚疾走,放弃楚营,悄悄地向南方遁去。天亮以后,刘邦闻讯,立即派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不足百人。在阴陵迷失了道路,陷进沼泽地带,被汉军追上。一番恶战,项羽只剩几个残兵了。项羽冲出重围,跑到乌江边上,前面茫茫乌江,流水澌澌,后面滚滚追兵扬起的尘土。眼见走投无路,却正好乌江亭长,泊船在岸旁,乌江亭长见项羽踌躇,便敦促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尚足自王,现惟臣有一船,愿大王急渡!”项羽听了,笑对亭长说:“天已亡我,我何必再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行,今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见我生怜,再肯王我,我有何面目相见呢?”始终不肯过江。亭长不忍,屡次催促项羽上船,项羽叹道:“我知公为忠厚长者,我无以为报,惟坐下的乌骓马,随我五年,日行千里,临阵无敌,今我不忍此马染血沙场,特地赠公,以为留念。”说毕跳下马来,将马牵付亭长。片刻之后追兵大至,项羽步行迎上,持短兵器杀死了几百汉兵,他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最后项羽力渐不支,用剑自刎,终年三十一岁。乌江镇外,高高的岗丘上,有一座霸王祠,汉唐始建,后世续修,延传至今。
  应该肯定,当时项羽在乌江完全可以渡过江东,一切重头再来,如果项羽有这个夺取天下的雄心,他或许会选择渡江求生。尽管他是个有种种缺点的人,但他最闪光的是首先有真性情。因为有情,虞姬的死让他彻底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有船亦不渡。
  后人因怜虞姬,谱成词曲,歌咏其事。所以曲谱中有“虞美人”一调。又相传楚地生有一种香草,花叶两两相对,人若向之唱“虞美人”曲,此草便应声自舞,又名之为“虞美人草”。因为在所有正史里都未明确提到虞姬最后葬身何处,所以几百年来成为人们猜度的一个不解之谜。现在基本上有四种说法。
  (一)虞姬墓在江苏省江浦县。今天江浦县南三十里有一个“兰花乡”,在兰花乡南七里桥林镇西,还有一座“失姬桥”。相传项羽垓下突围后,达到今天江浦县的兰花乡,遇到汉兵的围追,虞姬酷爱兰花,她头插的兰花曾失落在塘埂上,从此,这塘埂附近的山坡便长满了兰花。人们就将这口塘称为兰花塘,这个地方就称为兰花乡。
  (二)虞姬墓在距乌江约三百里的安徽定远县。在定远县境内,保存着十多处与项羽有关的遗址、遗迹;如相传为霸王迷路处的“霸王寨”、刘邦追及项羽处的“刘公桥”,还有“嗟虞墩”等,总之,可以寻找出项羽在此与汉军周旋的完整路线。《括地志》云:“虞姬墓在境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家也。”《先牢记》也记载:“虞姬墓,在县南六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远县志》记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定远县的虞姬墓如今已不存在,但在定远县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虞姬随项羽达到定远后自刎,葬在定远县的传说。
  (三)虞姬墓在安徽和县。清道光年间撰写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变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在州北七十里阳陵山之阳……即项王虞姬也。”和县的虞姬墓有这样一个传说:虞姬自刎后,项羽不忍将其尸首丢下,便将虞姬头颅割下,挂在马头,将其身体就地掩埋后匆忙突围。项羽本想将虞姬的头颅带回江东。但到了和县阳陵山,受农夫欺骗,陷入茫茫大泽中,被汉军追上。此时他只剩二十八骑,恐突围不出,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阳陵山南面的小山上。
  (四)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县。清康熙二十三年撰的《洞阳府》、乾隆年间撰的《灵璧县志》皆载:“灵璧城东十五里,与徊县接界处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英雄’四字。左右刻有联语:‘虞今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泅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在诗中自注:墓“在虹县下马铺一十七里”。《重修虞姬基碑》中也有记载:“灵璧之南,族下之旧民。其东则虞姬墓在焉。”
  英雄美人千古之下成灰烬,已无处可寻。据《史记》记载,甚至在最后时刻项羽还曾对他的残部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卒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此语颇为人所讥笑。而他那首《垓下歌》亦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何谓英雄?英雄不尽在于沙场的纵横驰骋,也在于有一副真实的性情。或许在玩弄权力智谋上项羽远不及刘邦。但“霸王别姬”这一千古绝唱悲壮地演绎至今,英雄泪、美人血,千年传颂。
http://book.qq.com 2004年 12月 17日 QQ专稿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01
红拂女夜奔寻郎君
红拂,姓长。原是隋大臣杨素的家妓。李靖参谒杨素,她识其英雄才略,私奔相从。途中见虬髯客言行不便,便结为兄弟,终于帮助李靖建功立业。
  隋炀帝南幸江都,命司空杨素留守西京。杨素一贯骄贵,又因世事纷乱,天下之权重无出其右,对大臣往往倨傲无礼。每次有公卿入见,他都是坐在床上,令美人侍婢罗列周围,连皇帝都不如他的气势。杨素晚年更加过分,不知所负的扶危持颠的重任。
  布衣李靖向来自负豪气,他进谒杨素,杨素仍旧坐在床上接见。李靖前揖说:“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是帝室重臣,应以交纳豪杰为上,不应在床上见宾客。”杨素敛容站起,向李靖道歉。李靖谈论时事,风采逼人。当时有一个美妓手执红拂,侍立在杨素的身边,频频注目李靖。
  李靖告辞而出,红拂妓暗中托门吏打听李靖的住址,李靖据实以告,红拂妓默记而去。晚上李靖留宿在旅舍,半夜听见敲门声,他起床开门,一个少年手持行囊闯进来,催促李靖赶快闭门。然后少年解开紫色的衣衫,脱下皂色的帽子,竟变成一个十八九岁玉质冰清的绝世丽人。李靖大为惊异,那丽人问:“你还认识我么?”李靖审视了良久,说出“杨家”二字。丽人宛尔一笑说:“妾就是杨家的红拂妓。”说着便敛身下拜,李靖慌忙回礼,问她为何深夜来此。红拂女说:“妾侍奉杨素多年,见过的人不少,今日得见君,姿表绝伦,丝萝不能独生,愿托乔木,因此深夜来奔。”李靖一听,不由地变色说:“杨司空权重京师,若被他知道,岂不是惹祸?”红拂女说:“杨素已是尸居余气,有什么可怕的?现在他的侍女多半逃去,他也无心追逐,妾所以敢放胆前来,愿君勿惧!”李靖问她的姓氏,红拂女回答说姓张,排行居长。
  李靖邀红拂女共坐,红拂女谈吐俊雅,眉黛风流,好似天上的仙人,李靖心生爱慕,于是与之结成了伉俪。他怕杨素追捕,便与红拂女同赴太原,夜里投宿在灵石旅邸。
  第二天黎明起来,炉中烹的肉快熟了,李靖正在刷马,红拂女长发委地,在轩窗边梳妆,忽然有一个赤髯如虬的陌生人乘驴来到近前。他在旅邸前下驴,取了枕头躺在地上,看红拂女梳头。李靖不禁怒起,但一时又不知怎么做得体,所以仍是刷马。红拂女一手握发,一手摇手阻止李靖。她匆匆梳毕秀发,敛衽向前施礼,问虬髯客的姓名。虬髯客自称张姓,红拂女说:“妾也姓张。”虬髯客大喜:“今日幸遇一个小妹。”说完跃然而起。红拂女呼李靖过来相见,彼此行过了礼,三人环坐共饮。
  虬髯客问:“煮的是什么肉?”李靖说:“羊肉,估计已经熟了。”
  虬髯客说:“很饿。”李靖买来胡饼。虬髯客抽出腰间的匕首切肉。虬髯客说:“我看李郎你穷途潦倒,是怎么得到如此佳丽的?”
  李靖说:“他人不方便说,不过兄长磊落光明,小弟不妨实告。”于是详述了事情的始末。
  虬髯客问:“现在你们准备去什么地方?”李靖说去太原避祸。虬髯客略略点头,随手取出一个行囊,笑着对李靖说:“我也有下酒物,李郎能否一同吃?”李靖客气了几句,待打开才知道行囊里是一个人头,一副人肝。虬髯客用匕首切好薄片,大嚼而尽,对李靖说:“这是天下负心人,我已衔恨十年,今天才始被我杀死,真是解恨。”李靖只唯唯连声,不敢细问。
  虬髯客又说:“看李郎的仪容器宇,不愧为大丈夫,小妹可谓得到佳偶,但不知太原一带,有没有独立特行的人物?”
  李靖回答说:“有一个人与李靖同姓,年仅二十,龙表凤姿,非常人可及。”
  虬髯客问:“此人现在做什么事?”李靖说是将门子弟。虬髯客点头说:“是了是了。李郎可否为我引见?”
  李靖说:“小弟的友人刘文静,与他交情不错,可托文静做一介绍,但不知兄长何故定要一见?”
  虬髯客说:“太原现有奇气,想当应在此人身上,我所以要一见。只是现在还有琐事未办,不便与你们一起走,不知李郎何日可到太原?”李靖计算了日期。虬髯客说:“等至太原再会,李郎可日出时在汾阳桥等我,请不要失约!”李靖一口答应下来。虬髯客乘驴远去,疾行如飞,转眼间便不知去向了。
  李靖与红拂女也动身去太原,在汾阳桥等虬髯客。虬髯客如约而来,见到李靖十分高兴,立即同往刘文静家。虬髯客自称善于相面,愿见一见李公子。刘文静本来很赏识李世民,听到虬髯客善于相术,便遣人邀李世民一叙。
  李世民不穿衣衫,也不穿鞋,神气扬扬,相貌与平常人不同。虬髯客不禁变色,默然退居末座,仿佛心如死灰,他连饮数杯后与李靖密语说:“这是真天子,我已料定十之八九,只是还有一位道兄,若让他见一面,能料到十成,百无一失了。”李靖将虬髯客的话转告刘文静,刘文静允诺可以再见一次,并约定日期。
  到了那天,虬髯客引来一位道士,与李靖一同去刘文静家。刘文静正想下棋,便邀请道士入局对弈,又写信邀李世民前来观棋。不久李世民来了,长揖后就座,顾盼不群,满座生风。道士怅然若失,将棋放入匣中说:“此局已全输,不必再弈了。”说完告辞离去。
  出来后道士对虬髯客说:“此处已有人在,君不必强图,可别谋他处罢。”说着便飘然自去。虬髯客与李靖告别:“李郎与小妹还无处栖身,我可为你们筹一处住宅,今日便一起回长安怎么样?”李靖面有难色。虬髯客说:“你难道怕杨素么?他早已死了。况且有我同行,你还怕什么?”
于是李靖携红拂女与虬髯客返回长安,果然杨素已经早死,便放心入了城。
  虬髯客又对李靖说:“今日暂别,明天你可与小妹同去某坊的小宅,我在那里等候。”
  第二天早晨,李靖与红拂女如约而至,果然见一小板门,敲门一二声,有人出来相迎。里面豁然开朗,室宇异常宏丽,四十个婢女引李靖夫妇进入东厅,厅内陈设着珍奇异宝,巾箱、妆奁、冠镜、首饰的样式非人间所见。虬髯客出来,他戴纱帽穿紫衫,服饰与以前大不相同。后面跟着一个少妇,华服雍容,端庄秀丽。李靖猜测是虬髯客的妻室,便与红拂女上前相见。
  虬髯客格外殷勤,引李靖夫妇步入中堂。四人对坐,有侍役搬入佳肴,并唤出女乐侑酒,在庭中奏曲。盘筵之盛,连王公家也比不上。喝至酒酣,虬髯客令白发仆人抬出二十具宝箱,陈列在左右。虬髯客指着宝箱对李靖说:“这是我历年积蓄,今天特意赠送你们夫妇。我本想在此建功立业,现在既然遇到李世民,不应再留下。太原李世民三五年内,必得天下。李郎有奇特之才,将来必位极人臣,小妹独具慧眼,得配君子,将来夫荣妻贵,亦可为儿女生色。非小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遇小妹,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原不是偶然的际遇。李郎应将我所赠,安心建功立业,努力前程,十年后,在东南数千里外,若传有异闻,就是我得意时候。小妹与李郎,可洒酒相贺。”说到这里,将文簿钥匙一并交给李靖。虬髯客挈妻入内,片刻后即戎装出来,与李靖红拂女拱手告别,出门乘上马,也不多带行囊,只有一个奴仆随着,扬鞭向东而去。
  李靖夫妇送虬髯客出门,倏忽已不见踪迹,两人惘然返回,检点箱柜,里面的东西价值连城。内有兵书数箧。李靖乘闲暇阅览,不想颇有所得,因此后来能够料事如神。他住在虬髯客的宅院,成为豪室,资助李世民逐鹿中原,最后取得了天下。
  唐太宗贞观年间,东南蛮奏称一个海外客,领千艘海船,十万甲兵,攻入扶余国,杀扶余国主自立。李靖知道虬髯客建成功业,便与红拂女在地上洒酒朝东南方向拜贺。世人称李靖、红拂女、虬髯客为风尘三侠。贞观十五年红拂女薨亡,贞观二十三年,李靖也去世,陪葬在昭陵,时年七十九岁。
  唐-杜光庭做《虬髯客传》。明-张凤翼有《红拂记》也记述此事,不过又加进了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的事迹,显得芜杂。李靖曾撰《李卫公兵法》一书,传说是虬髯客所授。到后来的《封神演义》,李靖演化为托塔天王。李靖南平萧铣、辅公u,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于唐武功第一,在当时便有传闻他精通异术。唐人传奇《李卫公别传》中写李靖代龙王施雨,《隋唐演义》中引用了这故事。
  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悲题五美吟”咏红拂女云:“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多情公子人笑痴,非是红拂谁能识。相识原在相逢前,娇躯羁縻芳心炽。”红拂女的私奔可谓千古第一人,在她之前或之后即使有也大为逊色。因为惟有那样的夜晚与境遇,那样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风流绝决的美女子,顾盼炜如的少年英雄,慷慨悲凉的没落侠士,才配有那样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01
王昭君“幸免”汉元帝临幸之谜
汉元帝(前75~前33年),即刘],西汉皇帝。汉宣帝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爱好儒术。先后任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蘅等为丞相。宦官弘恭、石显为中书令,赏赐达钱一万万。又重用外戚史氏、许氏。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胜而衰。
  汉元帝竟宁元年春三月,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入朝,奏诏被批准。呼韩邪便由塞外启程,直抵长安,见到了元帝,行过胡邦最敬之礼以后,仍乞求元帝降公主以和亲。
  元帝正担心边疆生出是非,希图暂时羁縻匈奴,省得劳民伤财,多动干戈,当下慨然允诺。等得呼韩邪退出,元帝回到后宫,却又踌躇起来,他一个人暗想前代曾有和亲故事,都是私取宗室子女,充作公主,出嫁单于。历朝以来,从没一次败露。现在呼韩邪亲自来长安,随从人等耳目众多,况且呼韩邪已经投降,今非昔比,若仍照从前的办法,必然露出破绽;但若以真的公主遣嫁蛮荒之地,于心不忍。元帝不禁愁眉不展。
  当时冯昭仪在旁,她对汉元帝说:“后宫宫人上万,十之八九从未见过陛下一面。陛下平时要幸宫人,都是按图索骥,看见图画上面哪个美貌,就选哪个前来侍寝。这样拣取,就是陛下圣寿万年,也幸不完许多宫人。如今不妨选一个姿色平常的宫女即可。”原来元帝即位后,嫌后宫女子年长色衰,就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并让画工为她们摹画形貌,以便他每晚看图择其美者召幸。元帝便命人把后宫美人图,皆取至面前。元帝见了许多图画,哪有工夫细审,随便选定了姿色较陋的一个,命有司代办妆奁。
  到了第二天,元帝特意在金銮殿上,设席宴请呼韩邪。酒至半酣,便命可将公主召出,以便与呼韩邪单于同赴客邸完婚。只见一群宫女拥出一位美人,袅袅婷婷地轻移莲步,走近御座之前辞行。元帝不瞧犹可,瞧了一眼,直把他惊得魂飞天外。原来此人真是一位绝代佳人。但见她云鬟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乎有含着嗔怨的模样,仿如空谷幽兰,直令后宫粉黛失颜色。
  元帝当下如丢了魂魄,忍不住轻轻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何时入宫?”她柳腰轻折,缓启珠喉,犹如呖呖莺声地奏道:“臣女王嫱,小字昭君,入宫已有三年了。”元帝听了暗想该女入宫多年,为何并未见过?可惜如此美貌,反让与外夷享受,本想把王嫱留下,另换一人赐与呼韩邪。回顾呼韩邪坐在殿上,只把一双眼睛尽管望着王嫱,不肯转动。元帝又恐失信外夷,且被臣民谤以好色的訾议。没办法只好镇定心神,嘱咐数语,闭着眼睛,将手一挥道:“这是朕负美人,你只好出塞去了!”呼韩邪看见元帝恍惚的神情,还以为骨肉远别而难舍,慌忙出座,向元帝跪奏道:“臣蒙陛下圣恩,竟将彩凤随鸦,请陛下放心,臣定会对公主优礼相待,子子孙孙,臣服天朝,决不再有贰心。”元帝听呼韩邪这番说话,仅把他的头连连点着,吩咐护送公主至客邸成婚,目送她起身出去,拂袖入宫。
  心中怏怏地回宫后,元帝命将待诏宫女图取来细看,王昭君的画像十分中仅得形似两三分,还是草草描成,毫无生气。接着又把已经召幸的宫人画像一看,画工精美,比本人要胜过几分,始知画工作弊。便命有司将画王嫱容貌的这个画工缉拿审讯。有司将长安画工,一律传讯,当场查出,此人是杜陵毛延寿,为后宫画像时索贿不成的,都故意把花容玉貌,绘作泥塑木雕一般了无生气的平庸女人。案既审定,毛延寿欺君不道,绑出斩首。
  王嫱字昭君,是南郡秭归人王穰的长女。王嫱入宫以后,照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召幸。毛延寿本是一名画家,写生最肖。只是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都希望入宫见宠,大都倾囊相赠,毛延寿就从笔底上添出丰韵,能使丑易为西施、郑旦的容颜。若没有钱送他,便画作嫫母、无盐的丑陋相貌。只有王昭君家境寒素,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毛延寿刻意毁损。因此,几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后宫佳丽如云,毛延寿多年这样作弊,竟没有人察觉。此时,王昭君只得携了她的琵琶,跟着呼韩邪凄凉地走向漫天黄沙的塞外去了。
  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眼看如此风华绝代的美人,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无不为之嗟叹不已。从长安到匈奴,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昭君想到元帝和她分别时候的情形,心中十分凄苦,倘若不被画工作弊,一定得蒙宠幸。像她这般花容月貌,如在元帝身边,岂不是日夜笙歌?她一边走一边暗自伤怀。塞外是个不毛之地,每年自春至冬,地上不生青草。王嫱一个人自思自叹,自怨自艾,百无聊赖,无可解愁,只有在马上抱着琵琶,弹《出塞曲》,藉以消遣。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声声令人肝肠寸断。谁知天边飞过的大雁,见她如花美貌,听了凄婉的琴声,居然扑扑地掉落在地上。这个便是“沉鱼落雁”中“落雁”的典故。
  出了雁门关,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直到天际。王嫱到了匈奴之后,呼韩邪倒也待她很好,号为宁胡阏氏。然而胡笳悲鸣,饮腥食膻,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逾岁生下一子,叫作伊屠牙斯。后来呼韩邪病死,长子雕陶莫皋嗣位,号为若L单于。那时王嫱尚是二十四岁的花样年华,若L单于见王昭君华色未衰,复占为妻室。她在匈奴已有数年,故国规矩,略知一二。胡人的习俗,父死可以娶母,她在若L登基的那一天问他:“你是胡人,我是汉女;你现在做了单于,我却不知从胡还是从汉?”若L道:“本国风俗如此,自然应从胡俗。”若L即封王嫱为阏氏;一切待遇,倒也和去世单于一样。后来昭君复生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又过十余年,昭君病逝。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四季都是青色,故时人呼为青冢。因她红粉飘零,远适异域,后人特为制了一曲,谱入乐府,名叫《昭君怨》。有人说是昭君出塞时在马上自弹琵琶,编成此词。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事迹,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然而,在长达六十余年汉匈和亲期间,众多担负“和亲”重任的汉宗室公主无一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身份不如宗室公主尊贵的王昭君的事迹却均史有详载,而且衍生了许多新的故事。究其原因,是昭君的低微身份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加上各种民间文艺、野史小说的流传,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所以其离奇的遭遇,留给后世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
  《汉书-匈奴传》所载昭君和亲事迹尚属简单实录,《后汉书-南匈奴传》就已经增添了诸如“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补充记载了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再至乐府诗人笔下,则出现了“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等所谓“昭君怨”、“昭君叹”之类的歌咏之作。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可见许多关于昭君的记述是逐渐增多的,其可信度不免会大打折扣。比如在葛洪的《京西杂记》中,就增加了画工毛延寿因向王昭君索贿不成,把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当时宫女众多,元帝选宫女只从画工呈上的画像上来识别美丑。
  甚至关于昭君的名字也不能确定。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字不详。根据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王昭君也不例外。《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到“王樯”时,这“樯”字是载运她离开家乡所用的舟楫相联系,即她是位船只载运而来的王姓姑娘。后来《匈奴传》又称“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过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后汉书-南匈奴传》改为“王嫱”,才使其名统一起来。“昭君”两字为封号,非官号,因出塞前夕,必须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达到和亲的目的,于是赐封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被当成她的名字。
  另外昭君出塞的原因,也有许多争议。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昭君耿直清高,不肯贿赂画工,于是画工把她画得很难看,自然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和兴趣。久之,渐生苦守掖庭之怨,恰巧匈奴前来求亲联姻,她便主动请求出塞和亲。但后世有人考证,认为毛延寿画王昭君像的事不可信。还有一说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这恐怕有些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对民间故事的曲解意味了。还是王安石说得好:“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至于昭君后来不从胡俗,服毒自尽,这都是民间附会,和汉人对贞操观念的想象与苛刻要求有关,并非历史事实。“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怎样,或许只有无边的青草知道了。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01
刘备“换妻如换衣”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谓蜀汉昭烈帝。幼贫,后入军旅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筹划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占荆州、益州和汉中。221年称帝,定都成都,次年在吴蜀之战中败北,不久病故。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自称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自己反复这么说,见人就说,于是史书上也这么说了,至于真假没有人知道。我们十分熟悉刘备的那句开场白:“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根本就没人问他是谁的后代,仔细一想刘备的举动实在可笑。同时也可以看出刘备一直为他低微的出身而苦恼不堪。
  刘备少孤,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他所住的草屋东南角篱笆边有一颗高五丈的桑树,遥望像个车盖,往来的人都奇怪此树非凡的姿态,有的就说此地当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其他的小孩子在树下游戏时说:“我将来必定乘这样的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皇帝才可以乘坐的,叔父刘子敬告诫刘备说:“你这样胡说难道要灭我们全家么?!”刘备不喜欢读书,只爱好狗马、音乐、华丽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超过膝盖,回头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不喜欢说话,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乡里的少年都依附他。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可能被“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话打动,觉得刘备不同寻常,便给了他许多金银财宝,这样刘备召买了一批人马,开始实现他夺取天下的计划。
  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光辉年月,但刘备特殊之处就在于白手起家,不像曹操与孙权倚靠先辈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所倚靠的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中山靖王刘胜”。刘备不是一个好色之徒,因此对他的情爱生活史书记载极少,但孟子还说“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体的本能,刘备也不例外,只有在情色上才可以见到刘备的另一面。
  刘备的夫人沛国人甘氏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刘备起兵后在豫州小沛纳甘氏为妾。刘备好几个嫡妻先后丧生,甘夫人便以嫡妻的身份摄掌内事。后来随刘备到了荆州依附刘表,生下儿子阿斗(即后来的蜀后主刘禅)。
  曹操大军在当阳长阪追到刘备一行,刘备丢下老婆孩子一个人跑了。全靠赵云的保护,甘夫人才幸免于难。当初桃园结义的时候张飞与关羽都杀了自己的妻子跟随刘备,那句有名的“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话就是刘备说的。可见在他眼里妻子不过是随时脱随时换的衣服鞋子一类的东西,所以此时抛下甘夫人一个人逃命符合刘备的性格。
  甘夫人生于微贱的家庭,幼小的时候乡里会看相的说:“这个女孩子此后贵不可限,当位极宫掖。”等她长大后体貌与一般女子不同。十八岁的她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刘备将她召致白绡帐中,在户外观望,甘氏就如同月下凝聚的白雪一样。河南有献媚刘备的人送给刘备一支高三尺的玉人,刘备把这个玉人放在甘夫人的身边,常常在夜晚叫甘夫人脱光衣服,与旁边的玉人作比较。他白天与谋臣谈论军国大事,夜里就抱着甘夫人玩弄那个玉人,自己还常说:“玉之所贵,比德君子。况且雕凿为人形,而难道可以不玩么?”甘夫人与玉人洁白温润没有二致,看见的人都分不清哪一个是甘夫人哪一个是玉人。嬖宠者不仅仅妒忌于甘后,也妒忌那个玉人。甘夫人常想将玉人毁去,她对刘备说:“以前子罕不以玉为宝,春秋上赞美他。现在吴魏未灭,怎么能玩物丧志呢?凡是淫惑生疑的东西,不要再拿进来。”刘备听从了甘夫人的话,撤下玉人再也不玩了,取嬖者见没有机会可趁都退靠后了。当时的君子议论以为甘夫人是位神智清醒的夫人。
  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之后,用糜竺、陈登为辅佐。袁术自接邻的扬州起兵与刘备争夺徐州。建安元年吕布袭取徐州的治所下邳,守将张飞嗜酒误事,刘备的家眷都陷落在城里。刘备溃退到广陵收集败兵散卒,以图后举。糜竺与陈登辗转找到了刘备,糜竺原来是一个商人,家产十分丰厚。糜竺在广陵遇到刘备,刘备问及自己的家眷,糜竺说还在下邳城里。刘备丢了城池失去了甘夫人,弄得两手空空,无奈只有叹息一番。
  糜竺有一个年已及笄的妹妹,长得很美艳。为了安慰刘备,他便将妹妹送给了刘备,并将家产倾囊而出充作军资。刘备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好像天下掉下一个馅饼,不仅使危军复振,而且还得到一个美女相伴。他写信给吕布请他送还家眷,互释嫌疑。吕布只是为了得到徐州的地盘,与刘备本来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便了得做个人情,将家眷送还了刘备,并且还格外开恩让没有地方安身的刘备驻扎在徐州的小沛。
  甘夫人回来后,却发现刘备战场失意情场得意,又娶了一个小妾。不过她没有表现出不快的神情,古代男子三妻四妾本来是很平常的。甘夫人与糜夫人相见后寒暄了一番,然后暗中彼此偷偷打量对方,再将自己与对方做了一番比较。不过这是妻妾心中的小波澜,外人不得而知。
  虽然吕布归还了甘夫人,但是刘备与吕布已经互生嫌怨。建安三年春,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半路上被刘备将马匹都抢走了,吕布正好没有借口,便遣部将高顺、张辽率兵攻打小沛。刘备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支,飞书向许都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刻派遣夏侯领兵往援小沛。
  夏侯来到小沛还没来得及安营,被高顺部下的锐骑冲得四散,急得他脚忙手乱。夏侯左目中了一箭,鲜血直流,多亏亲兵救护才逃出险境。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来接应夏侯,刘备正与高顺相遇,不料被张辽袭击背后,刘备全军陷落。他前后都没有了去路,不得已跑往梁地。小沛里只有孙干、糜竺等几个文士,甘糜二位夫人被吕布劫去。看来当刘备的老婆真是不容易,三天两头被人家抢走。
  刘备跑到了梁地,正仓皇穷蹙的时候,曹操亲自督兵前来救他。救刘备是假,夺取地盘是真。曹军首先攻下了彭城,并将彭城的守兵平民全部杀戮一空,然后再引军进攻下邳。吕布作战失利,听信妻子严氏的话,又怀疑属下的谋士将领,导致将士离心,被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出卖给曹操。这样刘备又找回了妻妾甘糜二位夫人。
  建安五年曹操打败了刘备,甘糜二位夫人再一次被抢走,关羽也被擒。后来关羽听说了刘备流落到袁绍那里,遂带着二位夫人离开曹操回到刘备的身边。不过幼子阿斗在乱兵中窜匿西入汉中,被人贩子所卖。到了建安十六年,扶风人刘括避乱来到汉中,买到了阿斗。这时阿斗不知已经被卖了几次,估计是太傻的缘故,谁也不愿意养活他。刘括给他娶了媳妇,还生下一个儿子。起初阿斗与刘备失去联系时,还记得父亲叫玄德。邻居简雍后来依附了刘备,并告诉他阿斗的下落。于是刘备遣简雍到汉中寻找阿斗,张鲁知道后给阿斗洗了个澡送还给了刘备。
  这件事鱼豢的《魏略》有记载,但不知是否可信,裴松之虽然对《魏略》作了辩驳,但鱼豢搞错的可能只是人的名字,并不能否认事情的存在,也就是说刘备还有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儿子。因为阿斗的生母甘夫人并不是第一个正室,在她之前刘备还死了几个夫人。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甘糜二位夫人还算幸运的。据说刘备落难的时候,几天没吃到一粒米。一天他来到刘某的家里,见面刚报完中山靖王刘胜的名号就饿晕了过去。醒来后刘某端来一盘肉,刘备饥不择食囫囵吃了下去,见刘某的家里也十分贫寒,就问肉从哪里来的,刘某说刚才把自己老婆宰了给中山靖王下酒。原来这个刘某还以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不知道中山靖王是几百年前的死人,他琢磨着杀了自己老婆给中山靖王吃肉,中山靖王感激不尽一定会重重报答他,到时候美妻娇妾还少的了么?刘备一听也不敢说自己不是中山靖王,抽了个冷脚底抹油跑了。
  曹操南取荆州以后,刘备从襄城跑到江陵。荆襄士民见刘备仁慈,害怕曹操的杀戮,便都携儿带女随刘备同行。到了当阳的时候,士民多到十余万,辎重也有好几千辆。走的速度很慢,每天只能走十余里。刘备每次大败的时候,妻子家眷都弃之不顾,此时庇护十万百姓纯属沽名钓誉。明显的是置百姓于死地,使对手得到恶名,可见其内心之忍,实为三国狡诈第一。曹操亲率大军长驱直追,刘备让张飞断后,赵云保护家眷。
  曹军五千轻骑日夜追杀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到了张飞的断后部队。张飞兵少抵挡不住,甘糜二夫人被乱兵冲散不知去向。赵云不见了二位夫人,急忙持枪又从乱军中杀进一条血路,好容易才找到了甘夫人,将她带到长坂(长坂是地名,不是山丘名,《三国演义》说成长坂坡不正确)。张飞见到赵云便问及婴儿阿斗,才知道阿斗被糜夫人抱着,却不知道糜夫人在什么地方。赵云只好又一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了糜夫人。此时糜夫人身体已受重伤,她奄奄一息地抱住阿斗。见了赵云后,为了让阿斗脱身,不连累赵云,她一跃跳入井中而死。赵云悲伤之余,推倒土墙掩盖水井,以免糜夫人的尸体受辱。
  刘备见到赵云救回甘氏母子心里大喜,听到糜夫人已死又不禁大悲,一时间百感交集,又落下许多泪。甘夫人因为受惊成疾,一年后二十二岁的她也离开了人世。可怜甘糜二位夫人一生跟随刘备东奔西走,被人抢来抢去,几乎没享过什么福。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01
南唐后主与小周后的生死恋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五代后期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诗文语言生动,充满了对身世及现实的吟叹情绪。其作品在题材及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为主的窠臼。
  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国主李煜去世,其第六个儿子李煜即位。李煜年少聪颖,相貌清癯,一目是重瞳,好诗词书画音律,才华横溢,他就是历史上的南唐后主。
  李煜即位之后,从不关心国事,每日谱词度曲,以风流自命。春天到来时,他将殿上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装成隔c,密插各种花枝,称之为“锦洞天”;令宫里的妃嫔,都绾高髻,鬓上插满鲜花,在锦洞天内饮酒作乐。
  时光飞驰,转瞬又到七月七日乞巧夜,李煜在碧落宫内,张起八尺琉璃屏风,以红白罗百匹,扎成月宫天河的形状。又在宫中空地上,凿金做莲花,高约六尺,饰以各种珍宝。不多时布置完毕,只见一座月宫,天河横亘于上,四面悬着一色琉璃灯,照得内外通明,月宫里面,有无数歌伎,身穿霞裾云裳扮成仙女,执乐器奏《霓裳羽衣曲》,音韵嘹亮,悦耳怡神。好似真到了月宫一般。周后连声称扬道:“陛下巧思真不可及!如此布置,与广寒宫一般无二,倘被嫦娥知道,恐怕也要奔下凡间,参加这个盛会了。”李煜含笑说:“昔唐人有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虽居月宫为仙,也未免有寂寞凄凉之感,哪里比得上朕与卿,身在凡间,反可以朝欢暮乐呢!”
  李煜与周后开怀畅饮,直至天色已明,方才席散。不料周后在七夕夜间,多饮了几杯酒,忽然生起病来。李煜十分着急,召周后的家属入宫省视。周后的父母携带次女,入宫问候。周后留家人在宫中多住数日,待自己病愈后再回去。周后母因家事繁冗,不能不回去,只留次女在宫侍疾。小周氏秀外慧中,才色比周后尤为佳妙。李煜已在暗中垂涎,不由地生了一箭双雕之心,只因无由亲近,惟有心中羡慕。现在听到小周氏居住宫中,遂命心腹宫人,将小周氏引诱至后苑红罗小亭里面,逼着她勉承雨露。
  李煜曾在群花之中建筑一亭,罩以红罗,装饰着玳瑁象牙,雕镂得极其华丽,榻上铺着鸳绮鹤绫,锦簇珠光,生辉焕彩。只是面积狭小,仅可容两人休息。李煜遇到美貌的宫女,便引至亭内,任意临幸,所以亭中备有床榻、锦衾绣褥等床上用品。宫女把小周氏引入之后,转身退出。小周氏见内中地方虽小,却收拾得金碧辉煌,设着珊瑚床,悬着碧纱帐,锦衾高叠,绣褥重茵,有一男人端然坐在床上,正是李煜。小周氏不觉红潮晕颊,羞惭无地,慌忙翻转身来,用手启门,哪知这门闭得十分坚牢,用尽气力也不能打开。李煜早已执定了小周氏的纤手。
  小周氏无处可以藏身,只得含羞说:“陛下请放尊重些。倘被姊姊知道,妾之颜面何存。”
李煜笑道:“自古风流帝王,哪一个不惜玉怜香呢?此处甚为秘密,宫人们不奉传宣不敢擅入,万无泄漏之理,可尽管放心。”
  小周氏生得玉貌花容,慧质兰心,常常对镜自怜,深恐自己具有这般才貌,将来落于庸俗人的手内。又见姊姊嫁得李煜,册立为后,做了南唐的国母,享不了的欢娱快乐,心里本来羡慕;现在见李煜看中了自己,软语温存,愿效鸾凤,芳心早已许可,却不得不。做出娇羞的样子,故意推却。一经李煜再三央告,也就半推半就顺从了李煜。李煜是个风流天子,得着小周氏这样的美貌佳人,与自己有了私情,心中非凡得意,少不得又要借诗抒情了,便填了《菩萨蛮》词一阕,把自己和小周氏的私情,尽情描写出来。其词道:“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i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这阕词填得十分香艳,早被那些宫人妃嫔传唱去了。李煜和小周氏的暧昧事情,连民间也知道,传为风流佳话。幸亏周后病卧在床,不知道这事。李煜偏生还不肯谨慎,每天和小周氏在红罗小亭里歌唱酣饮,李煜亲执檀板,小周氏宛转歌喉,明月风清,良辰美景对佳人,便是天上神仙,也不过如此。那李煜见小周氏饮了几杯酒,略带微醺,柳腰一搦,玉肩双削,樱唇微启,香气扑人,不禁趁着酒兴,以香口为题,又填《一斛珠》词道:“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洗,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李煜这一阕《一斛珠》的词更把自己和小周氏饮酒歌唱,及平日间的情趣一齐描写出来。
  李煜只在红罗亭内日夕取乐,早把众妃嫔抛在九霄云外。那些妃嫔经了李煜这样的冷落,未免心怀怨意,恰巧李煜填了这两阕词,把所有的私情,都真实描写出来。就有妃嫔借着探问周后疾病的名目,来到中宫,把两阕词作为证据,将李煜与小周氏的私情,一齐告知周后。
  周后正在病中,心内又气恼,又怀着一股妒意,顿时病势加重起来,从喉中吐出一口鲜血,立刻昏晕过去。过了半晌才悠悠醒转,长叹一声,喘息不已。周后经此一气,疾病愈加重,不上数日,竟自撒手尘寰。李煜见周后亡故,传旨从厚殡殓,附葬山陵,谥为昭惠皇后。过了些时,便立小周氏为皇后。
小周后爱绿色,所服的衣装,均为青碧,艳妆高髻,身服青碧色的衣服,群裾飘扬,逸韵风生,妃嫔宫女见小周后身穿青碧之裳,飘飘然有出尘之气质,便都效仿小周后,争穿碧色衣裳。宫女们又嫌外间所染的碧色不纯正,便亲自动手染绢帛。有一个宫女,染成了一匹绢,晒在苑内,夜间忘了收取,被露水所沾湿。第二天一看,颜色却分外鲜明。李煜与小周后见了,都觉得好。此后妃嫔宫女,都以露水染碧为衣,号为“天水碧”。
  李煜与小周后寸步不离,视六宫粉黛如尘土。小周后不但相貌生得美丽,并且知书识字,素擅音律,较之已故的大周后尤为精妙。她好焚香,自出巧思制造焚香的器具。每天垂帘焚香,满殿氤氲的芬芳。小周后坐于其中,如在云雾里面,望去如神仙一般。但在安寝时,帐中不能焚香,恐怕失火,所以用鹅梨蒸沉香,置于帐中,香气散发出来,其味沁人肺腑,令人心醉。沉香遇热气,其香方始发出来,现在用鹅梨蒸过,置于帐中,沾着人的汗气,所生之香,便变成一股甜香。小周后取了一个名,叫“帐中香”。
  李煜将茶油花子制成花饼,大小形状各异,令宫嫔淡妆素服,缕金于面,用花饼施于额上,名为“北苑妆”。妃嫔宫人,自李煜创了“北苑妆”以后,一个个去了浓装艳饰,都穿了缟衣素裳,鬓列金饰,额施花饼,行走起来,衣袂飘扬,远远望去,好似广寒仙子一般,别具风韵。
  李煜与小周后日夕研究,将茶乳做片,制出各种香茗,烹煮起来,清芬扑鼻。李煜将外夷所出产的芳香食品,通统汇集起来,或烹为肴馔,或制成饼饵,或煎做羹汤,多至九十二种,皆是芬芳袭人,入口清香。李煜对于每种肴馔,亲自题名,刊入食谱。命御厨师将新制食品配合齐全,备下盛筵,召宗室大臣入宫赴筵,名叫“内香筵”。李煜在夜间不点蜡烛,宫殿都悬挂着夜明珠,到了晚上,夜明珠放出的光如同白昼。
  李煜只图歌舞酣宴,却不知宋太祖已出兵平了南汉,正调将遣兵,训练水师,预备荡平江南。李煜听说南汉灭亡的消息,震恐异常,便上表宋廷,愿去国号,改为南唐国主。宋太祖命李煜入朝。李煜推说有疾,不肯入朝。宋太祖便借口说李煜违逆,心怀异志,命曹彬领兵十万,即日南下攻取南唐。
南唐的边将毫无防备,皆弃城遁去。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李煜在宫内召集僧道,诵经烧香,祷告神灵保佑,亲自写疏祀告皇天,立愿宋师退后造佛像若干,自称莲峰居士,敬告上苍,速退宋师。最后李煜没法可施,只得命徐铉驰赴汴京,面见宋太祖,哀求罢兵。徐铉说尽千般好话,宋太祖无奈,只好调侃道:“卧榻之旁,岂能任他人酣睡。”李煜知道已是山穷水尽,只得率领臣僚,到军前投降。曹彬将李煜一行押往汴京。
  宋太祖封李煜为违命侯,并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江南自李■篡吴建唐,传于李煜,在位十九年,为宋所灭,共历三世,计四十八年。
  宋太祖去世后,太宗即位。又加封李煜为陇西郡公,与小周后在赐第内居住。李煜不比刘chang,虽是同一样的失国投降,刘chang却长于口才,能言善道,最工谄媚,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对于刘chang,并无猜忌之意。那李煜便大不相同了。他只能拿着一枝笔,吟风弄月,做几首华瞻哀怨的诗词,若说口才,是一些也没有的。所以到了朝见太宗的时候,刘chang总是谈笑风生,曲意奉承;李煜总是垂头丧气,并不开口。况且太宗不如太祖厚道,见李煜这般样子,便疑心他有怨望,暗中命人监视李煜。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01
宋廷“狸猫换太子”
宋仁宗(1010~1063年),即赵祯,宋真宗之子。5岁被封为寿郡王,8岁封升王,立为太子。1022年即位称帝。在位期间,屡遭西夏侵袭,军费开支庞大,国力不支。后任范仲淹为相,整顿吏治,施新改革,旋又废止。
  刘德妃是宋朝时的太原人,后流落到蜀地,其父名叫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随宋太祖征伐太原时死于途中。起初她母亲怀孕时梦见月亮入怀,不久生下了刘德妃。她在十三四岁时,便出落得巧小玲珑,纤秀媚,再加性情又聪明机警,对书画文字、丝弦弹唱,一学便会,最擅长的是鼗鼓,这是一种古乐,久已失传。鼗本寻常小鼓,没什么可听的,刘德妃资质聪明,能以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使人听了她的鼗鼓,越发觉得她丽质翩跹,娇艳异常。今天的打花鼓,就是她流传下来的。
  她少年时母亲一病而亡,外祖家中也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最后只剩了刘德妃一个人无依无靠,朝暮为饮食发愁,好几次要想悬梁自尽。一天她无意中立在门前,一个相士走过见了德妃,便从上至下,看得发呆。德妃见此不觉脸上一红,对那相士说:“你不走路,向我看些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存什么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德妃正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听了相士的话,心中不觉一动,便问他:“我是贫寒之人,没有相金与你的,休要讲谎话骗人了。”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相金,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德妃被他打动了心,将一双芊芊玉手伸出来。相士一看,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德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来的后妃呢?但是自从听得相士的话以后,就把自尽的念头打消了。每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把相士的话拿来宽解自己。
  邻舍家有个做银匠的,名叫龚美,要到京师去做生意,德妃便去找着龚美,要与他一起结伴同行。龚美不肯答应,德妃笑着说:“盘费,不用忧虑,我有随身本领,到处都可以吃饭,决不拖累你;我们可以认作兄妹,沿路上有人查问,我自有话回答,必无意外之虞!”龚美没法推辞,只得答应了,携带她一同上路。
  德妃到了路上,便打起花鼓,看的人见她生得花容玉貌,唱得珠喉宛转,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别有节奏,格外多给银钱。起初德妃一个人打着唱着,后来龚美见打花鼓很可以赚钱,也制了一面小小的铜锣,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一路之上,逢州过县,哄动了不少的人,收入的银钱,不但德妃吃用不完,连龚美也沾了不少的光。
  不日到了京师,龚美仍去做银匠,德妃把沿路赚来的几个钱用完了,只得又去卖艺。京师比不得别的州郡,忽然来了个打花鼓的女子,大家都
  没有瞧过这玩艺儿,争着前来观看。内侍等遇闲暇,就相约去往听鼗,渐渐的轰动都城。此事渐渐地传入宋真宗耳内。真宗此时尚未被立为太子,年少好奇,便带了几个近侍,微服去看。此时德妃只十五岁,真宗初见德妃的芳容,已目眩神迷,德妃也有意地目挑眉语暗暗传情,惹得真宗意马心猿,一刻也忍耐不住。回至邸中,立时令内监把她召入,作为侍女。德妃生性聪明,也乐得移篙近舵,真宗与她胶漆粘合,情投意和。
  到得太宗晏驾,真宗即位,将德妃封为美人。不久又封为修仪,进位德妃。刘德妃性情极其灵变,在郭皇后面前,侍候得十分殷勤,就是于同列杨淑妃,也相处得很好,宫中尽皆称她贤德,真宗越发宠幸。
  郭皇后连生三子,都生下不久早殇。杨淑妃生子也如此。真宗望子心切,选纳宰相沈伦孙女为才人。沈女的父亲曾任光禄卿,杨淑妃家世也有背景,只有德妃出身寒微。郭后驾崩,这三位妃子都有继位中宫的可能。德妃表面虽然谦和,内里却十分忌刻,只盼自己生一个皇子,皇后的位置就唾手可得了。但她始终不能怀孕。于是想出一个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计策,暗令侍婢李氏侍候真宗。李氏生得容貌婉丽,性情柔和,原是杭州人。父亲李仁德在吴越王时曾任左班殿值。吴越归于宋朝,李仁德迁徙汴京的途中染疫身亡。继母携所生子改嫁,剩下李氏孤零零的无以为生,遂削发为尼。刘德妃偶至庵中礼佛,见李氏相貌娇美,举止从容,知是大家闺秀;与之谈论,又知书识字,应答得体,德妃因与自己同病相怜,就将李氏带出尼庵。
  真宗召德妃入宫,李氏也跟进去做了侍婢。德妃因为自己没有生育,思来想去,只有李氏是亲手提拔起来的,而且性情柔顺,胆量很小,不怕她争娇夺宠,倘若生下一子,自己取来抚养,只要事情做得秘密,也就与亲生的一样了,因此命李氏伺寝。李氏的生死荣枯,都在德妃手里,自然如命而行。李氏娇媚动人,婉转柔顺,竟在当晚珠胎孕结。十月满足,生了一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德妃从襁褓中,把孩子抱去,作为亲生,她嘱咐左右,以后只说皇子是自己亲生,不得泄漏于外廷,一面暗求真宗,册立为后。
  真宗次日便与群臣商议。哪知大臣多以为不可,翰林学士李迪谏阻说:“刘妃出身寒微,不足母仪天下。”真宗立即变色。参知政事赵安仁奏道:“陛下欲立继后,莫如沈才人。才人出自相门,足孚众望。”真宗说:“后不可以僭先,且刘妃才德兼全,不愧母仪。朕意已决,卿勿多言。”群臣不敢再谏。真宗册刘氏为皇后,并封杨氏为淑妃,才人沈氏为修仪,李氏为婉仪。
  刘后继位中宫,因自己母族无人,虽然有个龚美,改为刘姓,但还是人丁过少,挣不来面子。刘后的心事,虽然不曾出口,早有人窥测了内情,传了出去,一时之间,就有成千上万姓刘的都来认作刘后的本家亲族。刘后竟是来者不拒,全部地加以恩赏,凡汴京城内姓刘的,顿时成了大族。
  刘后心性聪明,留心时事,本来知书识字,此时又旁览经史,每当真宗退朝,展阅章奏时,刘后也陪着坐在一旁,得以预闻,一经过目,就不遗忘。真宗有时不能记忆,或是有些狐疑的地方,向刘后询问,她竟能原原本本的回答,且能援古证今,滔滔不绝,替真宗解决疑事,真宗凡事都和刘后商酌而行,因此刘后渐渐开始干预外政了。天禧四年,真宗久病居宫中,事多决于后。一次真宗环顾群臣说:“朕目中为何久不见寇准?”群臣方知以前的谕旨,都非真宗的意思,都是刘后与丁谓等勾结起来内外弄权。
  真宗晏驾后,仁宗即位。尊刘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有大臣请求仿照东汉故例,刘后与皇帝五日一朝,刘后坐于皇帝的右首垂帘听政。仁宗即位数年,事无大小,悉由刘后裁决。
  一天刘后问鲁宗道:“唐武则天如何?”鲁宗道说:“武后为唐室罪人。”刘后问:“何以为唐室罪人?”宗道说:“幽嗣主,改国号,几危社稷,故为罪人。”刘后默不做声。内侍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刘后以此事问辅臣,鲁宗道奏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刘氏立七庙,将何以处皇上?”刘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仁宗二十多岁时,刘后还是临朝听政。秘阁校理范仲淹,因皇帝年长,疏请刘后还政。刘后反将范仲淹降官贬到通州。翰林学士宋绶,奏请军国大事由皇上禀请刘后裁夺,其余让皇帝自己决定。大忤刘后之意,贬宋绶出任应天府。
  仁宗生母李氏患病,十分沉重。可怜李氏,枉生了仁宗,混在先朝宫娥里面,一声也不敢言语,看着刘后的荣耀,心里未免气愤!所以疾病一
  天重似一天,直至临终时,才有人奏知刘后,方进封宸妃。册宝送来,已是不省人事,当晚就死了。
  刘后以为抱养仁宗的事,外廷无人知道,使命照宫人例殡殓李氏,移棺出外。吕夷简入奏说:“臣闻得有宫嫔病殁,如何不闻内旨治丧?”刘后听了,勃然变色,知道语出有因,碍着仁宗在旁,不便追问,即便立起,引了仁宗入内。不到一刻,重又出外,立在珠帘下,召夷简问:“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吕夷简说:“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后将脸一沉道:“卿要离间我母子么?”夷简不慌不忙地奏道:“刘后不顾念刘氏,臣不敢多言。若欲使刘氏久安,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后心性本来灵敏,听了不禁点头,遂命重殓宸妃。吕夷简又对内侍罗崇勋说:“宸妃当以皇后礼服殓,用水银实棺,以后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你。”罗崇勋不明所以,只得到刘后跟前将吕夷简的话逐一奏闻。她低着头想了一会儿,便命依了吕夷简,用后服盛殓。
  次年春季,刘后欲穿天子的兖冕入祭太庙。之后临朝办事,也穿起兖冕,冠前后垂珠翠十旒。许多善于趋奉的小人都疑心刘后要自己做皇帝。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三司使程琳画了一幅《武后临朝图》给刘后以讨好。哪知刘后掷在地上:“吾不做此负祖宗事。”
  刘后忽感寒疾,病得十分沉重。仁宗征召天下名医,诣京诊治,始终无效。刘后逾月而崩,葬于永定陵西北,时年六十五岁。终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为李宸妃所生。旁人都畏惧刘后,没有敢说的。
刘后临死之时,口不能言,还用手牵扯衣服,好像有所嘱托。仁宗看了不免怀疑。参政薛奎说:“太后想是穿了兖冕,不便见先帝于地下。”仁宗恍然大悟,遂用后服殡殓。
  元俨对仁宗说:“治天下莫如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还没有知道。这也是我辈臣子不能尽职之过。”
  仁宗愈加惊疑,急问元俨原委。
  元俨说:“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
  仁宗不待说毕,便恨恨说:“皇叔何不早言?”
  元俨说:“先帝在日,刘后已是用事。至陛下登基,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机关。臣早思举发,惟恐一经出口,臣遭谴责,固不足惜,且与圣躬及宸妃有碍。臣十年来杜门养晦,不预请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意亦相同。只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身死,也有人说是刘后暗中谋害。”
  仁宗听到这里,忍不住泪水流淌,大声号痛,亟往宸妃殡所,亲视遗骸。
  李宸妃被尊为太后,谥曰章懿。仁宗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又亲自抚李宸妃的棺木恸哭。他嫌棺木不好,另外备了楠木梓宫,开棺观看,见李宸妃身上全是皇后冠服,棺中贮水银,而容如生。  仁宗心中才略略宽慰,回到宫内,私自叹息说:“人言究不可尽信。”因此待刘氏恩礼如故。
  公平地说,刘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也有节制。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称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斛,乞付三司。刘后说:“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么?他四人曾进献羡余么?”刘悼怀惭而退,到了晚年,宦官始从中弄权,所有被服兖冕等事,皆是他们怂恿出来的。刘后称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刘后谕辅臣说:“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不可谓妇人之见。《宋书》载:“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刘后虽垂帘听政,但不以权力害天下,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惟有割断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之情实属不近人情。幸好刘后生前以皇后礼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举,否则刘氏家族可能被戮无疑了。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不可尽信。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01
成吉思汗选择继承人
元太宗(1186~1241年),即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其性情内敛,城府幽深,处世宽容,因之被父选为即汗位人。即大汗位后,重用耶律楚材,灭金,1236年更是将拔都派出西征,远至欧洲中部。其注重经济,采纳“汉法”,令大汗国逐渐兴盛、强大。
  元太宗(1186~1241年)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其性情内敛,城府幽深,处世宽容,因之被父选为即汗位人。即大汗位后,重用耶律楚材,灭金,1236年更是将拔都派出西征,远至欧洲中部。其注重经济,采纳“汉法”,令大汗国逐渐兴盛、强大。
元太祖铁木真出身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族贵族,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但他发奋图强,汇集群英,使家业重振。于1200至1206年间,战胜了塔塔儿、克烈、乃蛮诸部,统一了蒙古主要部落。开禧二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他被拥立为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并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1218至1223年间,进行了第一次西征,占领了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建立了一个以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的大汗国。1205至1209年,曾三次进军西夏,迫使西夏纳贡乞降。从嘉定四年开始向金进兵,于嘉定八年攻占金朝中都(今北京)。他一生“灭国四十”,是一个有着丰功伟绩、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成吉思汗的长妻孛儿帖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成吉思汗让术赤管狩猎,察合台掌法令,窝阔台主朝政,拖雷统军队。他们都为蒙古帝国的奠基立下了汗马功劳,犹如帝国的四根台柱。
  蒙古自古流传着幼子有优先继承权的习惯。长妻所生的幼子,蒙古语叫斡惕赤斤,意为“守护灶之主”,是留守家业者,而他的兄长们则要到外面另立炉灶。成吉思汗克制了自己对小儿子拖雷的宠爱之情,打破蒙古的旧传统,让三子窝阔台为储君。历史的发展表明了他选择的继承人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也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成吉思汗为什么要选窝阔台为储君呢?
  成吉思汗虽然以攻城略地使蒙古帝国初具规模,但他深谋远虑,清醒地认识到他的继承人不单要有军事家的本领,更要有政治家的才能,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他开创的大业,并且使江山永固。他逐一分析了自己四个儿子的才能和特长,认为窝阔台比其他三子都高出一格,认为窝阔台意志坚定,忠厚崇仁,举事稳健,能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心里早有了打算。所以,当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挥师西征前,他便召集了诸子及胞弟,议定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
  此后,成吉思汗率四个儿子,分四路大军踏上了讨伐花剌子模国的征程。历时六年,凯旋而归。
  宝庆元年,成吉思汗指责西夏国主违约,再次亲率大军征讨西夏。次年六月,西夏国主李派兵迎战,结果被击溃,只好遣使投降。成吉思汗遂挥师南下,渡过黄河,将兵锋直指全国。经积石州、临洮路,一直攻下京兆(今西安)。
  宝庆三年七月,成吉思汗身患重病,一卧不起。他自知死期临近,便招诸子于枕边。叮嘱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精诚团结,并重申:“如果你们希望舒服自在地了此一生,享有君权和财富的果实,那么,有如我在不久以前已经让你们知悉的那样,窝阔台将继承我的汗位,我要把帝国的钥匙放在他的英勇才智的手中。”
  按照封建制度,帝王驾崩后应立即由他指定的继承人登基。但是,由于蒙古的“忽里勒台制”(部落议事会制度)仍起作用,窝阔台暂不能因其父的遗命即位,而要等忽里勒台的最后决定。在王位空缺的两年内,由拖雷监摄国政。
  到了忽里勒台推选新大汗的时候,为此整整争议了四十天。此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只有宫廷内的少数人主张让拖雷即位。拖雷无奈,只得拥立窝阔台。经过与会贵族的再三劝进,窝阔台终于答应继承汗位。是为元太宗。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01
朱三太子真假之谜
朱慈R(1629~?年),崇祯长子,崇祯三年立为皇太子。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其下落不明。一说其已死于战乱,一说其出家为僧,均无证据证实。曾有人冒其名起兵反清,经验均为伪。
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煊赫一时的明王朝从此终结。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命令自己的儿子朱慈R迅速逃生。这个明王朝最后的太子结局究竟怎样呢?自明亡以来,有关他的说法就扑朔迷离,众口不一。
最初有人认为崇祯太子并没有出逃成功,最后落入清廷的手中。但是即使这样,各家说法也不一致。据《国寿录-崇祯太子》中的记载,当太子出逃后,"为买豆腐老妪所觉,怜而收之。妪知为太子,令匿名姓,住三月,贫不能养。因间送太子舅周皇帝亲家,皇亲惧不为识。……报闻,送刑部狱"。《甲申传信录》等书中也有比较类似的记述。这些说法都认为太子为清廷抓获,然后遇害。但是由于当时北京城的情况混乱异常,所以这样的说法也不完全可靠。
根据《石匮书后集》中《烈帝本纪》和《太子本纪》的有关记载,李自成军攻下北京后,曾经下令搜索太子,有人将太子献了出来。太子被留在营中,但设法逃了出来,去找舅舅周奎。由于周奎担心私藏太子会给自己招来祸害,便将他献给了清朝刑部,最终太子遇害。
另外《野史无文》卷四中记载?quot;清兵入南京,戎政赵之龙献之豫王,携之北去,不知所终,或云缢死。"这种说法认为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当清兵攻陷南京后,他才遇害的。总之,就单崇祯太子遇害于清朝刑部的说法,版本就有很多,究竟哪种是真的,仍然不能明断,更何况除此之外,太子下落还有其他说法。不能不承认太子下落实在是个谜团。
除了遇害清廷说之外,一种主要的说法认为崇祯太子被李自成军西行时带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这样的情形。在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时,曾经"挟太子登高岗(《明季北略》做庙岗)立马观战";在两方议和时,吴三桂提出"归我太子、二王,速离京城,……而后罢?quot;。这些记述都表明太子确实和李自成在一起。
李自成与吴三桂初战受挫之后,决定离京西行。《明季遗闻》对李自成离京前后的情况写得很具体,说李自成于"二十六日,狼狈还京……二十八日悉锐西行,辎重无算。或曰太子、二王挟之俱出。二十九日,焚宫殿,后队亦离去。又三年,自成病死罗公山……"这本书是邹流绮编辑的,他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他写此书的《自序》是在顺治丁酉(1657年),可见他搜集材料时据"贼乱"只有十年左右。此书《凡例》中讲到这本书有的材料是"本之家大人纪略",由于他们父子都是甲申之变的目击者,所以这本书是比较值得信赖的。
对于《明季遗闻》的记载,《明史》也予以确认,说李自成在北京"披冠冕,列仗受朝"之后,"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在《崇祯诸子》一章中,也写道"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由此不难得知,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和议之后,交给吴三桂的"太子"是道地的冒牌货。因为太子、二王一直就在李自成的军营中。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一个大疑问,就是在太子随李自成离京西走之后,再就未见诸任何记载。而那个从吴三桂营中逃出来的"太子"的去向和真伪就成了明末的一个大议题。
《明季南略-太子一案》中说道,太子被人引导进入皇姑寺,然后与太监高起一起逃往天津,浮海南下。还有说太子已经"卒于乱军",还有说太子落难北方。总之,关于这个问题的传闻实在太多,而且有很多是出于别有用心的动机。
崇祯太子朱慈R确实曾被李自成军俘获而行,由上面《明季遗闻》和《明史》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这种说法的关键是,当时与太子同时被俘、被封而又受到种种款待的还有充任过东宫侍读、同太子有老关系的李士淳。李自成军西进后,再没有关于崇祯太子的记载。因此很可能的情况,就是在西奔路上,太子和李士淳逃了出来。这种说法正是这样认为的。他俩乘战乱结伴逃了出来,为了躲避各种势力的追寻捉拿,历尽艰辛,终于逃到了李土淳的家乡粤东嘉应(今广东梅县)州的阴那山。
崇祯太子眼见清朝铁骑席卷江南,明朝复兴的希望逐渐化为泡影。自己偏处一隅,并没有什么可资凭借,心灰意冷之下,太子只好面对现实,削发为僧。这样说的依据是,长期以来梅县地区流传着如下一个故事。
明朝灭亡以后,嘉应州阴那山的灵光寺中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和尚,法名为"■"。在明光寺中,有这个和尚的神位,长期供奉。神位的名字很怪,叫作"太子菩萨"。每当新谷登场,该寺住持便雇人挑?quot;太子菩萨"的神牌到乡间化缘募捐,以"所得供太子菩萨"。久而久之,"太子菩萨"被讹传为"稗子菩萨"。
辛亥革命以后,很多人才明白了这个菩萨的来历,说他就是当年的崇祯太子。当年嘉应州有一个大人物李士淳,是他将太子带到阴那山去的。李士淳又名李二何,是嘉应州阴那山区人。
《嘉应州志》里,有关于李士淳的记载,受他任山西"翼城令时,以治行卓异,召入对策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逆闯陷都,潜遁归里"。除此之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刘广聪修的《程乡里志》中也说他"逆闯陷都,身受刑笞,不污伪命,潜遁归里。"这些记载都证明了李士淳曾经被李自成俘虏,而且受过刑,也封过官。
按照《明季北略》所记载,李自成对被俘官员的政策是以自愿为原则来决定去留。那么这些乡志的记载就说明了李士淳和太子可能遭到相同的对待。这样一来,两个人凭借着旧有的关系,很有可能是一起逃回广东。那么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无疑大增。
除了历史记载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李士淳本人那里一探端倪。在他编的《阴那山志》中,有首《题阴那山五指峰二绝》的诗,作者署名为"■山和尚"。诗云:"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天画棋盘星做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山迅耳闻。"仔细分析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头两句表明作者希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以改变他"迷云千万重"般的困境;第三至第六句是写这个敢以"天画棋盘星作子"的人,幻想能有"指弹日月"般的威力支持某一位将军,取得军事胜利,取得"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的地位。最后两句是说他的结果是"花落棋山"(棋山即阴那山,因棋盘石而得名)削发为僧的现实处境。
"■山和尚"的诗出现在李士淳的著作里,说明阴那山灵光寺确有"■和尚"其人。这首诗的内容中还反映出"■和尚"的困难处境和非凡的身份。除了这首诗表明他们曾经在阴那山共处过,李士淳的《棋盘石》诗有云"数着分明一局残,仙人曾此暂消闲",此中的仙人和"奢山和尚"诗中的"神仙"正可互相印证。
由于崇祯太子的身份实在过于特殊,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李家也没有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我们只能找到隐隐约约的暗示。比如李士淳之子李梗在阴那山"三轩柏"中题一联曰"三柏似龙留圣迹,五峰如指引禅机",就明显在暗示这地方留有"圣迹"。
一直到几百年后,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成为了历史,太子一案才不必再顾及政治上的风险。从那个时候开始,事情也就逐步朝明朗的方向发展。当时一些文人耆宿在自己的著述中都开始将这件事说明清楚,比如李士淳的后裔李大中写的《二何先生事略》、杨薇伍写的《榕园琐录》等。这些著作不仅提到了李士淳(李二何)回到家乡后的所作所为,而且印证了所谓"■山和尚"就是崇祯太子朱慈R。
虽然这种阴那山为僧的说法是种种说法中最能让人信服的,但毕竟这只是一家之说,没有什么相关的佐证。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01
顺治出家宠妓的真伪
董小宛(1624~1651年,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字小宛。后为冒襄(辟疆妾。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累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
顺治八年二月,寒气彻骨,大雪压在河边枯树的枝桠上,雪仍在漫天落下,风在白茫茫的荒野也不停地飞卷。如皋城南门外的河边停着一艘小船。岸上站着几个人。船舱里昏迷不醒的董小宛似乎听见了一些声音,那些声音听起来熟悉但遥远而空洞。她费力地睁开了双眼,看见憔悴消瘦的冒辟疆,脸上不由地流下了两行清泪。冒辟疆紧捏着董小宛的手,身体不停地颤抖,两行热泪打湿了衣襟。董小宛挣扎着,张了张发青的嘴唇,朝着冒辟疆断断续续地说道?quot;……终于见你一面,……我怕是不行了,你好自为之……"说着头一偏,两眼合住,气息短促,胸前不停地上下起伏,气息渐渐微弱。任凭冒辟疆如何呼喊,董小宛已离开这个世界。此时暮色降临大地,风在呼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给我酒!"冒辟疆转身大声道。接过身边人递过的酒,大口地喝下去,然后附在董小宛身上大哭,他的脸如死灰,清泪长流。
经历纷纷乱世的遭遇,有情人终于在生命最后一刻携手,留给他们的是悲是欣?或许悲欣交集?往事已矣,但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秦淮河边的凄凉岁月时,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难解之谜。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而且能诗善画,又擅长刺绣烹饪,性情温柔宛约,是明末有名的"金陵八艳"之一。关于董小宛的相貌,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曾有诗这样描述:"细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
董小宛的父亲早逝,她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营一家绣庄糊口度日。明末朝政败坏,流贼四起,天下岌岌可危。小宛的母亲见此乱世,便关闭绣庄,躲到乡下去避难,后因生活困顿而一病不起,所有的生计就落在年方十五的小宛身上。庞大的债务及母亲的医疗费压得董小宛喘不过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只好走入烟花风尘,在秦淮河的游舫中卖艺为生。进入歌吹喧阗、侑酒佐曲的秦淮青楼生活,就像一泓碧水,被灯影桨声搅得浮躁而零乱。这个美貌聪颖、心洁性静的姑苏少女,一下子就成为王孙公子眼中的红人,个个都竞相讨好追求她,但董小宛并不因此动心。当姿仪俊秀、风流倜傥、闻名江南的晚明四才子之一冒辟疆走进董小宛的生活里,却掀起了小宛内心的波澜。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是复社中一位富于才气、风流倜傥的才子。崇祯十一年,冒辟疆愤书《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阉党,掀起金陵的一场轩然大波,以慷慨激昂而名扬海内。拿世俗的眼光看,董小宛因敬仰而生爱慕,而使冒辟疆怦然心动的是董小宛的冰清玉洁的美貌与才情,这一切似乎在情理之中。据说董小宛游黄山时认识了来南京应考的冒辟疆。后来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述了这次在苏州半塘初见董小宛的情景?quot;扶姬于曲栏,与吾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这一次不期相遇,双方都有好感。或许黄山,增加了她在情人心目中的份量?小宛把这爱看得很重,从此以后拒不接客。此时董小宛十六岁,冒辟疆二十九岁,她遂而以身相许。
之后,冒辟疆离开董小宛北上达三年之久,音讯全无。分别的时候,小宛剪一绺头发塞进了冒辟疆的行囊。在没有冒辟疆的日子里,小宛的苦涩可想而知。小宛心甘情愿将自己置于苦苦等待的境况中,不曾踏进烟花一步。为了躲避男人们停留在身上那充满欲念的目光,她索性闭门不出,把自己锁在只有靠幻想度日的狭小空间。最后,积蓄殆尽,靠举债度日。在她前面有两条路,一是重入青楼,接客还债;另一条路就是饿死。
就在生活即将圮倾的时候,冒辟疆回来了。冒辟疆是因山河破碎,忧愤成疾,带着一身重病回来的。然而董小宛当时尚未赎身,经过一番折腾,最后经由一位做官的朋友四处打点之后,这位倾国倾城的青楼名花才获得自由之身。接下来的日子波澜不惊,并无多少值得记述的地方。直到二十七岁去世,小宛终日不离辟疆左右,形影相随,相濡以沫,温言款款为冒辟疆宽心解忧。
董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全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冒辟疆母亲和妻子皆特别喜欢小宛,而董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极为用心。冒辟疆因长期奔波操劳而忧忿成疾,染上了痢疾和疟疾,在董小宛长久悉心照料下终于痊愈;此后,冒辟疆又连续大病几场,胃出了血,背上生蛆,也都是在小宛不眠不休的照顾之下渡过难关。
闲暇时,小宛与冒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鉴别金石,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董小宛曾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她还曾代替冒辟疆给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她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十五岁时画的《彩蝶图》,上有董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脂粉小宛宁肯丢弃化妆用品,也要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不忍舍弃。
董小宛会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董小宛的"菜谱"亦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在喝茶方面,两人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我们看《影梅庵忆语》中对董小宛厨艺的描写,从那种精致、那种巧妙中仿佛能感觉到旖旎的江南风光,体味到江南文化的诗意对日常生活的渗融。现在还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夏夜纳凉,月色如水,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董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冒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董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冒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平静的生活是短暂的,董小宛二十九岁因病去世,但她如何去世,在什么地方去世?结局却一直是个谜。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里模糊其辞。在许多野史小说里,她被掳入清宫,并演绎了与顺治的一段情史。使冒辟疆苦痛无望的思念。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船上生死离别的悲剧一幕。至于这一幕是否真的发生,答案早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过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说道:"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并写下了一阕《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对此《辞海》是这么写的:"……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顿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事而来。"《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是这么写的:"卒年二十八","死则在顺治八年","进宫"云云"当时流言,不足辨也"。按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顺治帝生于后金(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人相差十四岁;董小宛十九岁归冒壁疆时顺治才五岁,"卒年二十八"时顺治才十四岁,显见旧戏曲编造董小宛被掳进宫,顺治为她出家等情节,纯属无稽之谈,不屑置辩。那么,来自其丈夫冒辟疆的"病亡"说就一定确凿可靠么?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哀辞》中有"安香灵于南阡"句,陈维崧有《春日同巢民先生拿舟南郭访董姬墓》诗,"南阡""南郭"都是泛指一大片土地,实葬何处呢?
冒氏后人冒广生(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说葬在"如皋茅雉河畔"。可是茅雉河在如皋东门外,与"南阡""南郭"相距十余里呢。近年有人经过反复调查得出结论说,在现今如皋城第一中学南面龙河畔的彭家荡旧时确实有个董小宛墓,而且说还曾有好事者发掘过,墓里确实有随葬品,但不见骨殖。这就不能不令人发生疑问了:这是董小宛的真实墓地么?董小宛的结局果真一?quot;病亡"说么?疑窦早就有人指出过。清末民初的如皋民士郭雍南,《如皋县志》(1914年版)的"协修兼总收掌",他有一首《题董白小像》诗如下:
影梅十年想象中,画图今喜识春风。
等闲罗绮娇难再,衫子还应写褪红。
离乱情事秘难知,生死当年总可疑。
欲向画中人借问,青山何处葬西施。
请注意全诗的五、六两句,这位父辈、祖辈较为贴切董小宛时代的地方耆宿,对董"病亡"说分明就是持怀疑态度的。
综观冒辟疆一生,十九岁取妻苏氏,三十岁得董小宛为妾,五十五岁娶蔡罗为妾,五十七岁娶金钥为妾,六十二岁娶张氏为妾。因而在避难盐官途中称"姬"非董小宛莫属。而冒辟疆四十岁那年是顺治七年(1650年),董小宛果真如冒称"病亡"于顺治八年,那么这时她应该还活着,说不上有什么结局,怎么可以写她的"始末"?惟其有友人写她的"始末",恰恰从这里透露出这时可能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董小宛从此永远地离开了冒辟疆身边,生离死别一去不返了。否则这个"末"从何来?而且冒辟疆所做的帝京赋、连昌宫词两篇,前者为东汉张衡所做,讽刺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后者为唐元稹所著,叙述唐玄宗驾幸连昌宫的豪华排场以及安史之乱后连昌宫的萧索荒凉,二者都是鞭挞上层统治者荒淫生活的,把董小?quot;始末"与这两篇"比拟",冒辟疆的愤慨及寓意不是很耐人寻味么?
其实董小宛的真正结局是什么,甚至最后身在何处,冒辟疆心里都是明白的。近年在冒辟疆的如皋旧居水绘园里发现了他于八十一岁时写的一首七绝:
冰丝新,藕罗裳,
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光洒热泪,
苏州寂寞好还乡。
全诗写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里行间竟然没有丝毫悼亡的情思。从"苏州寂寞好还乡"这末句看,此时董小宛还健在人间,并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远的姑苏。美人迟暮,晚年孤寂,也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啦,所以冒辟疆希望她仍回到如皋来。于是有人便根据这首诗做了这样的推测:董小宛28岁时被清朝新贵劫掠到苏州去了。冒辟疆身为明末遗少当然无力抗拒。这桩夺艳事件,无论是对江淮望族冒氏来说,还是对清朝新贵来说,都不是什么体面事,所以双方一直守口如瓶。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称为"病亡"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假托之词罢了。
旧时流行一句俗话说: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淫妇杀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体面事。只是旧时演的戏曲《董小宛》结局是被劫到皇宫里去的,如前文所说,这在实际上可能性极小,但所写的被劫事件似乎也不是无中生有,只是难寻证据罢了。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