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508阅读
  • 90回复

山东日照安东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01-02
明初,祖籍江苏邛江县胡海以军功受封宁海卫指挥,入宁海籍,万历年间其后裔一支迁入乳山。具体介绍为“胡姓 约1600户。集中分布在城北镇。胡海(祖籍江苏省邗江县),明初以军功受封宁海卫指挥,入宁海籍。明万历年间,后裔一支迁居境内胡家沟、邢家庄村,其后裔先后析居胡八庄、十甲庄、石头圈、小疃等村。此外,六甲庄、东家村胡姓系清初由海阳县平顶迁来。”而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
因此,这个提法很可能就是一个笔误。因为,胡海早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就“论功封东川侯”,怎会再担任一个“宁海卫指挥”。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01-04
请帮找胡海是胡瑗十三世孙的当涂家谱资料
请植诚宗亲帮提供一下关于胡海是胡瑗的十三世孙的当涂族谱资料,这一资料我多年在找就是没找到,因安东卫胡氏家记胡海的父亲是伴哥,可是没注明胡海的远祖是胡瑗,但是东海胡氏家谱中记有胡海的远祖是胡瑗,又因在第一次修谱是因老谱的残缺,没有确定胡海是胡瑗的十二世孙或是十三世孙的位置,直到这次修谱时才确定胡海是胡瑗的十三世孙。如能帮找到这一资料,也就找到了这一结论的铁证。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01-05
胡海是胡瑗公三子志正公后裔。根据安徽无锡胡家渡胡氏族谱,具体世系为:
瑗公-志正公-守权公-祖义公-纶公-瑶公-友开公-光昭公-汉公-裕公-伯暘公-怀葛公-海公。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1-01-05
我这里有无锡村前胡氏族谱,此“海公”为胡瑗公三子志正公后裔不错,但我认为不是安东胡氏的先祖“胡海”。各地不同支派都有“海公”存在,如广东五华胡氏在明朝也有一个“海公”。不能一概而论为“明朝开国功臣胡海大将军”。

南山 2011.01.05


无锡村前胡氏族谱记载的“胡海”前并无“怀葛公”:


山东日照市胡氏族谱记载的“胡海”



东海胡氏宗谱:
据《东海胡氏宗谱》记载,胡瑗是东海胡氏的远祖,也是东海胡氏的中兴祖。根据最近胡氏族人代表去苏南、安徽、山东等地考察所发现的资料记载:胡海父为怀葛公,讳伴哥。元至正丙申年(1356年)五月起义,反元复明,洪武改元,调大兴卫左所。洪武十六年(1383年)体衰告老,子海代之。伴哥公以上接伯暘公。东海胡氏始迁祖胡海乃胡瑗之十三世孙。

“伴哥公以上接伯暘公。东海胡氏始迁祖胡海乃胡瑗之十三世孙。”这种接法应该得到无锡胡氏的认可。因为他们谱上伯暘公之后并无这个“伴哥公”,海公的后代与安东胡氏族谱记载的“胡俊”也对不上。还请植诚宗亲上传无锡胡家渡胡氏族谱加以对照。

南山 2010.01.05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1-05 11:4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1-01-05
胡海与怀葛公乃父子关系,上面谱清楚记载。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1-01-05
胡海与怀葛公乃父子关系,是山东日照安东胡氏谱上的记载。

你说“根据安徽无锡胡家渡胡氏族谱,具体世系为:瑗公-志正公-守权公-祖义公-纶公-瑶公-友开公-光昭公-汉公-裕公-伯暘公-怀葛公-海公。”

新修的无锡村前胡氏族谱上没有这位“怀葛公”,我想看看无锡胡家渡胡氏族谱上有没有“怀葛公-海公”的记载。

南山 2011.01.05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1-01-06
感谢植诚、南山两位宗亲提供的宝贵资料,因两份资料内容不一,我还想见一见安微胡家度家谱关于胡海记载祥情。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1-01-07
明代北京大兴左卫。明朝于洪武元年(1368年)设大兴左、右卫,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兴右卫为燕王右护卫。此后大兴两卫只剩下大兴左卫,所以,有时也将大兴左卫称为大兴卫。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1-01-07
  明代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至于建置的具体年代,诸说不一。《日照县志》(光绪本)说:“于县南九十里置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记有:“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的纪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并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设置卫、所之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中说:“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本《日照县志》注文所记,庶几相符。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1-01-07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太祖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QQ:69410278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