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3722阅读
  • 122回复

南山看谱   91    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2-20
南山看谱  16  新春感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全国最大的胡姓姓氏网站--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送走了难以忘怀的旧年,迎来了更加光明灿烂的新年。在此南山向所有的胡氏宗亲网会员朋友和全国胡氏宗亲,致以新年的问候,祝大家春节快乐,合家幸福。

        胡氏宗亲网网站是全国第一家研究胡姓姓氏文化的民间网站。从它建立的那天起,就把“网络联系宗亲,共享族谱资料,讨论族源支派,方便寻根问祖”这四句话作为网站的宗旨。一年多来,宗亲网本着建好平台、服务宗亲的愿望,把立足点放在寻根问祖、文化研究上,为广大宗亲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胡氏宗亲网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越来越强大。现在已有八千多位宗亲朋友注册为网站会员,其发展速度在各大姓氏网站中名列前茅。目前在国内著名的百度和其他搜索网站,凡是与“胡”有关的搜索结果中,胡氏宗亲网都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位。同时,我们网站注重数量与质量共举,深度与广度并存,强调不仅要为全国宗亲提供寻根问底祖的资料信息平台,同时也要建立胡氏文化研究的场所。在这两方面胡氏宗亲网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许多宗亲通过宗亲网找到了自己的族源和血脉亲情,也从深入的世系研讨中逐渐拨开了重重迷雾。尤其是宗亲网在办网方针上反对走低级庸俗路线,把社会上不健康的风气引入网站建设。胡氏宗亲网的严肃性风格和它的学术性方向已经赢得了广大宗亲的认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首先胡氏宗亲网是宗亲们用来寻根问祖交流宗亲情感的信息平台,就必须要和那些随意乱发无关垃圾帖,号召大家前来娱乐灌水的网站划清界限。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延续过去的做法,办好地区专帖,将宗亲需要的资料由专人整理,集中发布,尽量为宗亲提供方便。我们要增加对宗亲寻根问祖疑问咨询的答复,开通资料交流通道,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料上网。我们要对“寻根系统”数据库软件进行修改,加快本地区宗亲族源族居资料的录入,争取年内突破两千条信息。我们要整理目前所有的各地寻根资料,定期做成DOC文档资料供宗亲下载打印,送给部分偏僻地区无法上网的宗亲阅读。我们要发挥现有37个地区QQ群的优势,研讨利用地区QQ群交流资料,互相帮助的可行性,争取年内全国所有省市和胡姓集中居住的地区都建有胡氏宗亲QQ群。我们网站的管理人员要正确引导参与人员的发帖倾向,对于那些明显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问题帖、流氓帖要立即删除,对于那些蓄意前来捣乱破坏的人也要坚决采取措施。

        其次胡氏宗亲网是宗亲们用来学习研究胡氏文化的交流场所。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让胡氏文化研究从专家学者走向宗亲民众,这是胡氏宗亲网建立的目的之一。那种认为开展世系研讨就是误导宗亲的看法是荒谬的。真理不怕辩论,一个具有浓厚讨论气氛的论坛要比那些只会发“好帖,强,我顶”而乏人问津的论坛好上一千倍。我们鼓励广大宗亲的积极参与,公开发表有独立见解的优秀文章,反对把论坛变成少数几个人关起门来的聊天室。我们要进一步把“论坛精华”栏目办得更好,让宗亲们足不出户就能读到胡氏宗亲网的精彩文章。我们要继续开办各大支系的世系源流争鸣讨论专题,让不同的声音响遍各个胡姓角落。我们要定期免费发行《胡氏文化研究专集》,把在宗亲网论坛中的讨论发送给胡姓的千家万户。我们还要以宗亲网与众不同的学术研究特色,吸引全国各地的胡姓研究专家学者,前来宗亲网开辟自己的研究专栏,让宗亲网不仅仅成为寻找老祖宗的信息平台,而且是研究老祖宗的学堂场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于胡氏宗亲网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笑傲江湖。宗亲网开办一年多来所取得的实效有目共睹,如果不是我们坚定的独立办网方针和策略,如果不是我们坚决抵制庸俗和无聊,在千网万网群雄并起的今天,我们恐怕早就被踢出了民众的视线。所幸的是我们受到了全国胡氏宗亲的瞩目,已经成为国内不可忽视的大姓姓氏网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宗亲网的全体管理人员要更加兢兢业业,百倍努力地工作,按照预定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全国宗亲对我们网站的期望,无愧于我们所姓的这个“胡”。

南山 2008.02.04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2-23
南山看谱  17  《浙江东阳前山胡氏源流》录后感
        花了快两天时间,把这篇“浙江东阳前山胡氏源流”打印出来,已是老眼昏花,不辨东西。收到一平宗亲这封十页纸的来信快两个月了,只因打字艰难屡屡退却,但念宗亲写出来也不易,还是咬牙打了两天字,把它放到网上来。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292 浙江东阳前山胡氏是一支相当庞大的胡姓支系,二零零五年入谱人数达一万三千余人。这是在浙江中部地区众多胡姓支派中较为知名的一支,胡一平宗亲担任了那次修谱的主编之一。我有幸去年国庆节到东阳访问时结识了一平宗亲,和他约稿,请他详细介绍前山胡氏的来龙去脉。果然不出两月,一平宗亲就寄来了他的文章。他写的辛苦,我打字也辛苦,但是能把这样重要的源流资料发布在宗亲网上,惠及广大宗亲,就是再辛苦点也值得。

        初看该文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不过是将前山胡氏的源流和分布详加叙述,中间部分对非本支的宗亲来说非常乏味,我几乎不能坚持打字下去。但全篇录入完后,连贯起来阅读两遍就有了渐入佳境的感觉。远祖满公之后至胡综胡凤一段如他所说“很多史实人家都写了”,但是他将胡凤五子的分布补写上来,这一段我却没有在其他资料上所看到,“胡冲生五子,畅、凤、育、鈉、砀。畅:丹阳子孙承;凤:东阳、台、乐安子孙承;育:睦、宣子孙承;鈉:湖、杭、苏子孙承;砀:常州子孙承。胡氏大宗分源处所,丹阳、豫章、庐江、吴越、东阳、宣苏、巨婺、睦?所承。”按照这个说法,在中国胡氏大宗所聚集的地区,不都成了胡综胡凤的派析所在?而我们现在知道的上述地区多是认胡藩、胡瑗、胡安国、胡进思等为先祖的。其次,那些郡县胡氏民户的资料从何而来:“东阳郡永康县四百九十一户承凤元孙车骑校尉隆,以东晋卜居于彼。东阳郡兴安县十一户,承凤之后,以元嘉二十一年随姻到彼......”。好象是有根有据,并非信手拈来。

        其次该文详细叙述了从胡彭公开始的永康东阳胡氏的脉络,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各派系之间的区别。“第三世承师公,生四子,长胡则,宋进士,授正奉大夫尚书,兵部侍郎、上柱保定郡开国公,即永康方岩胡相公。次子(双贝)早逝,三子桭(贝旁),字叔仁,宋进士,授登仕郎,赠光禄大夫尚书礼部侍郎。桭(贝旁),公生六子,次子损,字益之,就是永康连枝派、东阳黄樊派、前山派三派祖,居永康金杜连枝柳村。四子棣就是永康库川派祖。”对于非永康东阳胡氏的宗亲朋友来说,这一段是学习永康东阳胡氏族史的点睛之笔,应该牢牢记住。这里面所叙述的“派”,个个都是该地区的胡氏派系,都是有成千上万的族众,从而构成了浙江中部地区的胡姓大宗。在清朝同治二年修龙山总祠的时候,这些支派大都是排在五十七个“附主”图前面位置的。

        再往后的内容,作者就不是写给我们这些非本族人看的了。他详细叙述了族谱上记载的前山胡氏各个村庄的源流和始迁祖,有过去的地名和现在的村名。对于目前身在异乡的本族宗亲来说,这就是导航仪,引导他们从千山万水之外飞回那个魂牵梦萦的小村庄。据我所知,前山胡氏上宅村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共和国将军--胡世浩,一九三五年出生,曾参加朝鲜战争,后来担任了宁夏军区司令员,省委常委,族谱里收录了一张与军委主席胡锦涛握手会见的照片。老将军退休后,专攻书法,成为著名的军旅书法家。胡世浩将军还为2005年新修族谱作序,成为前山胡氏族谱引人注目的一页。类似这样出色的宗亲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一平宗亲这篇文章他们寻根问祖就方便多了。

        一平宗亲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南山带给他的资料中,有把前山胡氏宗谱说成为库川胡氏的分谱,他给予了事实澄清。前山胡氏与库川胡氏同为第三世承师公的后代,前山胡氏的先祖与库川胡氏的先祖为同胞兄弟,为并列关系,应该说同出彭公一系才正确。随后他又详细介绍了彭公系历次合谱、分谱的过程,应该说这些都是对族谱资料内容的提炼,对我们了解整个彭公系的面貌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一平宗亲介绍了本族行联(字辈)和前山老谱的现在保存情况。

        他写完了,我也介绍完了。我认为这是在宗亲网论坛出现介绍本支族源及现状的一篇好文章。在此之前宗亲网也发表过浙江奉化、福建中川等地族源介绍的优秀文章。借助宗亲网的开放性平台,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宗亲都能拿起笔来,写写自己这一支的情况,让更多的宗亲朋友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网络联系宗亲,共享族谱资料,讨论族源支派,方便寻根问祖”的目的。

        不过我希望各位宗亲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是尽量提供文章电子版的好。否则这末多的文字单靠南山录入的话,无论如何也是吃不消的。

南山  2008.02.21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2-23 21:0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3-09
南山看谱  18  新昌族谱中有关霸公、胡铨的记载
        胡氏宗亲网会员白杨宗亲刚刚放了几张照片到论坛:清同治壬申十一年(1872)的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查资料知新昌文管会收藏了从清嘉庆十三年(1808)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四种胡氏宗谱,白杨宗亲提供的这套宗谱保存状况很差,但总算也能看个大概,有关霸公胡铨的记载果然和其他已经发表的资料一样。另外白杨宗亲还提供了一张据说是霸公墓地遗址的照片,以前我电话问过胡新奎老师,他也说新昌是有霸公墓的。

        据浙江省宁海市桥头胡镇胡新奎宗亲考证:江西庐陵胡氏始祖胡公霸祖籍不是金陵而是浙江新昌。见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9&id=764。主要观点是:霸公是浙江新昌梅溪胡氏的后裔,上祖出自安定胡氏,是浙东胡氏的一个分派。霸公的祖父是璟。璟公字汝明,讳子章,行九,是进思的长子。生于唐中和四年甲辰(884)年,年轻时随父征战,屡建奇功,任明州兵马指挥使,娶吴越王钱镠弟钱镖之女,为钱王郡马,后克福州建功,升行军司马兼尚书事。乾佑二年致仕,游新昌七星峰之麓,遂居之。见沿溪植梅,自号梅溪居士,踏雪咏梅,以终天年。即梅溪胡氏之始祖。后子孙与卜氏结秦晋之好,改村名为胡卜村。卒于后汉乾佑二年己酉(949)年,葬于胡卜后山七星峰下武曲之原。璟公生三子,名珩、璇、琛。季子琛即霸公之父。琛公字康平,行十九。琛公生三子,长元武字公霸,次元统字公贞,季元恺字公阳。霸公生于后汉乾佑己酉(949)年,自幼好学熟读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少时受越王之命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爱其姿才,封吉州刺史,南唐归宋后,封赠庐陵郡开国侯,擢升通奉大夫,赠江西行省参政。王考其多年为官,清白之节堪嘉,转升大理事评事,客居金陵。在任吉州刺史时,其弟贞与阳随任所客居,后徙泰和南城与禾溪定居。霸公致仕后从金陵回归胡卜故里,与长子道亨字煜,次子口口字灼经营农桑,耕读自乐,命季子胜字炳赴庐陵封地定居,为江西值夏之始祖。霸公卒于宋景德丙午(1006)年,享年五十八岁,葬胡卜马鞍山。
(以上资料均出自胡新奎宗亲,由于我没有看到梅溪胡氏族谱,不能证实上述内容)(另外胡氏宗亲网会员frankhu 在去年就在论坛贴出有关霸公是浙江新昌人的帖子,见: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40&fpage=0&toread=&page=3

        最近由胡氏宗亲网会员白杨提供的新昌梅溪胡氏世系补充说明了另外一个新观点:梅溪胡氏不仅出了公霸公这样著名的江西庐陵胡氏始祖,更重要的是,现在梅溪胡氏还是胡铨之孙胡栋的后代!其世系为:胡铨之子胡泳,赠封户部尚书;泳生三子(注意不是二子),长曰槻,户部尚书;次曰榘,兵部尚书;三曰栋,义乌教喻,回新昌胡卜祭祖扫墓,后定居胡卜。子孙耕读传家,胡栋家保存胡铨遗像,朱熹过梅溪,留宿曾见此像,题诗作念。(以上由浙江省新昌县胡卜村胡伯均宗亲提供的《梅溪胡氏历史名人》)梅溪胡氏世系图如下:

        万一公胡进思(858--955)--948年迁入梅溪始祖胡璟(884--950)--胡琛(仕礼部尚书)--江西祖公霸胡原明(迁金陵)--胡灼--胡肇--胡浩--胡椿--胡绍--胡墩--胡铨(1102--1180)--胡泳--胡栋--胡宣--胡善缘(迁回胡卜)......

        这是首次听说胡栋是胡铨的嫡孙。查资料胡铨第三代为“木”旁字辈没错,计有:槻、榘、杙、桯、杋、枅、棿、槚、枃、檖、檬......其中胡泳之子胡槻官至尚书,两次在桂林任职,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桂州通判;胡榘任兵部尚书兼沿海制置使,又兼知庆元府。我们却不知他们(胡槻、胡榘)还有个三弟胡栋。请大家关注这一信息。

        以上是我写在浙江新昌胡氏专帖里的内容。后来我又写过一篇《三个栋公,两大疑问》,就浙江几个地方都有栋公记载谈了自己的看法,发表在“南山看谱”专帖,有兴趣的宗亲朋友可以查看: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page=2


附录:新昌梅溪胡氏始祖胡璟公世系:

璟生三子:长曰名珩,随祖父万一公胡进思居奉化牌溪;次曰璇,居花鈿(会稽、上虞之祖);三曰琛,居胡卜,生三子,长子原明。

琛十九中举,授缭佐指挥兵使兼婺州刺史,转兼节度使,宋乾德中授吴越礼部尚书。

原明:南唐时封吉州刺史,南唐归宋后,升礼部尚书,封庐陵群(郡?)开国侯,定居金陵。其子灼 (胜)封邑庐陵定居,为江西胡氏之祖。

(以上摘自浙江省新昌县胡卜村胡伯均宗亲提供的《梅溪胡氏历史名人》P5)看来霸公祖籍在浙江新昌一说主要是来自梅溪胡氏族谱之记载,很可能就是始修于宋理宗嘉熙四年庚子(1240年)四月,十四世胡善缘为编修的族谱上就是这样记载的,当然第十一修(1948年)时也是这样延续下来的。据胡伯均老人对我说,他们村上已经没有这套族谱了,但他们应该到新昌县和浙江图书馆去查一查。

南山 2008.03.09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3-10 21:2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03-26
第一次上宗亲网,各位宗亲辛苦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03-26
南山是专家啊,看了你的文章才知谱中还有这么多的东西,不简单啊.难怪那么快就为我的寻根指明了道路.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04-07
南山看谱  19  我的故乡在远方。。。
Jingel 宗亲说:

小时候长辈就会带我去余姚南门清风里我们的胡家祠堂分馒头,不过后来祠堂就拆了,请各位帮忙查找一下我们这支胡姓的字辈和先祖,谢谢大家啦!


南山:
余姚柏山胡氏简述:(资料来源:《中华胡姓卷》--王庭洽著)

柏山胡氏是华林胡氏的一个分支。

......胡清献子胡城于唐哀宗天祜乙丑年登进士第,担任吏部尚书,文华殿太子太保大学士。胡城生有5子:胡珰、胡琼、胡瑜、胡王告、胡球。胡珰担任膳部员外郎,世居华林。胡琼在南唐天赞年间登进士第,为官常州(今江苏常州、无锡一带)刺史。胡琼子胡持迁居常州,子孙逐渐繁盛。当地的乡人称其居处为胡家桥。

(南山注:此资料中“胡持”疑为“胡令持”之误。因为在许多资料上都是记载胡琼子令持,同辈序有令严、令赟等。)(又:胡琼,字可尚,号青云道人,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常州刺史,遂家于武进县安上乡,里名胡桥,今毗陵,亦曰晋陵,是晋陵胡氏始祖。原配王氏,生令持,封歧国公。令持生修、微、徽、从(徙宗城)、循。摘自:华林山的胡氏渊源----樊明芳)

    据《余姚柏山胡氏重修宗谱》卷首《柏山始祖辅成公传》所载,胡持生逢五代之乱。当时兵戈相寻,四海鼎沸,百姓居无宁日。身处乱世的胡持处变不惊,审时度势,认为常州位于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难于作为久留之地。胡持生有5子:胡修、胡微、胡徵、胡从、胡循。于是胡持召集诸子召开家族会议,商议此事,准备远走他乡。四子胡从字辅成,奉父亲之命出外打探消息。当时原唐镇海节度使钱缪在东南十三州建立吴越国。吴越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势单力薄,无法与大国抗衡。为了力求自保,钱缪向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因此吴越国与其接壤的国家虽然称不上相安无事,但是在钱缪与吴国徐温修好之后,此地的战事却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在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位于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境内,还有一片远离战火的幸存地。于是在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胡辅成挈妇将雏,跋山涉水来到吴越国境内的余姚。当时的余姚地处偏僻,濒临海滨,但是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正是胡辅成心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于是他就选择了余姚境内的柏山作为迁居之地。据《余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卷首《柏山记》所载,当地一马平川,唯有柏山崛然突起。柏山虽然没有高耸人云,形似半珠,但右接大海,左附大山气象非凡。远观柏山和大海,酷似“蛇吞龟象、龙抢珠形”,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地有高人曾经预言:居住此地的人子孙必有位至三公的。

    胡辅成落业柏山之后,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劈荆斩棘,陂山刊木,在柏山脚下建立了自己的家院。他仰慕柏树经冬不凋、凌霜傲骨的气节,同时也寄意子孙能如柏树一样以高超的品质立行于世。于是他围绕柏山遍植柏树,几载春秋之后,此地柏树成林,郁郁葱葱,使人不禁想起成都武侯祠前的森森柏树。柏山的得名也来源于此。

    柏山位于余姚县治以北30里外的云柯乡。石堰盐场下辖六仓,其中间两仓名为柏上仓和柏下仓,均和柏山有关,前者为柏山周围地带,后者在其北(两仓地域相当今天慈溪中西部和余姚一部分)。柏山胡氏之后裔分支众多,遍布于余姚南城外、临山兰塘,和慈溪横河、浒山、桥头潭河沿等地。

Jingel 宗亲说:

那按照这样来算的话,我们这支应该就是:
华林胡氏---->晋陵胡氏---->柏山胡氏---->南门清风里胡氏?
但请问兄弟,我在华林胡氏的迁徙情况中找不到晋陵胡氏这一支呢?


南山:

南山整理的《浙江慈溪余姚胡氏》专帖在此: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664&fpage=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是一个迷。余姚胡氏在许多胡姓书籍里都占据了重要位置,但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应该怎样去和华林胡氏沟通联系,而华林胡氏好象也忘记了这一支远徙他乡的分支同宗。作为以华林为主撰修全国通谱的机构来说,忽视了有数万族众的余姚胡氏,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也难怪,浙江分支机构可能还没有健全起来,当然就有更多的不同支系游离于“通谱”之外了。我在慈溪余姚调查采访这一支胡氏时,看见他们一脸的茫然:常州(晋陵)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无论是时间年代还是空间距离。

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就是怀疑余姚柏山胡氏并不是从晋陵迁过来的。见宁海一位胡老师新奎宗亲的考证文章:《姚江胡氏族迁万一(胡进思)尚书公之后》(姚江胡氏即指余姚柏山胡氏与乌山胡氏)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646&fpage=2

胡老师是从《宁海项岙胡氏宗谱》里一篇《余姚胡献肃公记》加以考证的,他想证实的就是余姚柏山胡氏并非出自华林而是与乌山胡氏同出一源,应该归到浙东胡氏著名一支胡进思(万一公)的名下。所以我写了以下按语:

浙东两大著名胡氏的族源可能因为上面一篇文章而改变。

乌山胡氏(现以族居浙江慈溪横河镇乌山村和宜青桥村为主)族谱上明确记载为安定先生胡瑗之后,始迁祖文焕(字观光),承务郎,为绍兴路儒学经谕,谱称“经谕公”,是安定胡瑗先生的第五代孙。世系为:瑗公--志宁--思恭--源--枢--文焕。谱上记载他是从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入赘余姚乌山的。但据下面胡新奎宗亲根据《排溪胡氏宗谱》(排溪位于浙江奉化,是胡进思万一公儿子庆公的发源地)的记载发现,万一公六世孙小三迁乌山,才是乌山胡氏的始迁祖。对这一记载,我想乌山胡氏的后裔一定会感到疑惑不解。

众所周知,余姚柏山胡氏是华林五宗之一琼公之后从常州迁余姚的。其后代中出了两个名人:宋代胡宗汲和胡沂父子。但胡新奎宗亲从《宁海项岙胡氏宗谱》所载一篇文章中发现“姚江胡氏族迁万一尚书之十世孙,讳沂字周伯者始分居焉,公之父曰宗汲号醇儒......”据称该文的“真实性很大”。如果真是这样,那余姚柏山胡氏的族源也将随之改写,和乌山胡氏一样,都要改成浙东胡进思(万一公)系。

好在网络时代,各种意见观点都可以提出来讨论争论。我看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实《余姚胡献肃公记》这篇文章的内容。其他内容都认可,唯“姚江胡氏族迁万一尚书之十世孙”,这句话究竟是原文呢?还是后人加到文章里去的。胡新奎宗亲说的作者有名有姓有年代有官职,不知哪位宗亲对此有兴趣,想办法查找佐证一下。
......

可惜到现在还没有人对这一观点发表看法。反之一天到晚只知道在这里打嘴巴官司,耗费时间和精力。好在无聊的争论已经结束,宗亲们可以静下心来看帖讨论,这才象是个寻根问祖的宗亲网网站。

南山
2007-09-27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04-18
南山看谱 20  胡安国的第三代
胡安国有几个儿子,这很好回答,胡寅、胡宁、胡宏三个(胡寅为继子或抚子)。如果继续问胡安国有多少个孙子,这可就很难回答了。因为从目前所知道的情况看,几乎是不计其数。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但由于历史久远,史料记载不详,胡安国的后裔遍布各地,既然每支都声称他们是安国文定公的后裔,则必然出自胡安国的儿子和孙子。儿子只有三个,孙子就很难说了,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告诉我们胡安国到底有多少个孙子。

据海南出版社的“中华姓氏通书”中的黄启昌所著《胡姓》一书列有崇安胡氏世系表,一共七个。胡寅有三个:大原、大常、大经;胡宁有二个:大本、大正;胡宏有二个:大时、大壮。(胡安国第三代均为“大”字辈)
据王立新的《胡安国族系考证 》(原载《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一共九个。胡寅有三个:胡永(早夭)、大原、大端;胡宁有三个:大经、大本、大正;胡宏有三个:大时、大壮、大常。
黄、王二说对胡寅的儿子大原,胡宁的儿子大本、大立,胡宏的儿子大时、大壮没有异议。大经和大常情况不明,胡永和大端为妾出,早夭不计。这样一来就比较明朗了:

胡寅的儿子大原,字伯逢,为张氏季兰所出,从学胡宏,后为湖湘学派主将之一,与南轩相友善,与朱熹有辩,与叔父胡广仲、吴翌等守胡宏师说甚固。
胡宁的儿子大本,字季立,从胡宏学,与南轩友善且共学于岳麓书院,是胡宏逝后湖湘著名学者之一,与朱熹有辩。
胡宁的儿子大正, 字伯承,从胡寅学,曾为泉州签判,有治绩。(据王立新观点,大正可能是崇安老家某堂兄弟之子,但一般谱均记为胡宁子)。
胡宏的儿子大壮,字季履,学于其父,又与南轩等友善,与朱熹有信件往来。在族谱里大壮被记作“常原”(有竖心旁),也有被记作“大履”者。学者称其为“西园先生”,湖南涌田胡氏始祖,寿98。
胡宏的儿子大时,字季随,学于其父;胡宏临终,将其托付于张南轩,南轩以女妻之。是湖湘学派后期之主帅。在族谱里大时被记作“常惺”,学者称其为“盘古先生”。

上面五个第三代是根据史料记载而能确定下来的。

根据各地族谱,胡安国第三代还有以下不同记载:

湖南:
一。据闽楚中湘涌田胡氏族谱记载: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2000
胡寅有二个儿子:常悎(字守笃,一字伯逢,名大原,归崇安);常恂(字守信,名??,居永州)
胡宁有三个儿子:常惇(字伯诚,名大正,居宁乡);常憬(字季立,名大本,居宁乡);常恒(字公阳,居益阳)
胡宏有三个儿子:常愷(字晏然,抚子,居衡阳); 常忄原(字季履,名大壮,世称西园先生);常惺(字季隋,名大时,学者称盘谷先生)
该谱记载与上面史书记载比较接近。不知常恂是否为大常或大经,常恒和常愷未见史料记载,也没有按“大”字取名。
湖南其他地区的胡安国第三代记载与闽楚中湘涌田胡氏族谱记载相近,不作细述。

浙江:
浙江地区族谱关于胡安国世系的记载与其他地区完全不一样,尤其第三代情况差别更大。请见下面详细介绍:

二。据浙江上虞长者山胡氏族谱记载:胡安福(胡安国的族兄)生有一子胡容。胡容与夫人开始并没有子嗣,于是从弟胡寅的儿子胡大疆字守正,过继给胡容为子。此后,胡容陆续生有2子:胡大引、胡大张。胡大疆依旧在家谱中归入胡寅的后代,他的部分子孙则追认他的祖父文定公胡安国为始祖。胡大疆由明经跻仕,在朝中担任御史中丞,后赠龙图阁大学士。他生有一子胡邦仁,
1.从该谱的远祖世系(胡颛--允迪--敬祖--安国)看,与湖南谱上胡安国世系完全不一样,很难有资料证明胡安福(胡颛--允中--缮祖--安福)是胡安国众多族兄弟中的一个。2.目前尚不知道胡寅有儿子胡大疆字守正,曾过继给胡容为子,已知胡寅的儿子为大原(大常、大经情况不明),无大疆。3.这种过继法与上一代非常相似:胡容与夫人开始并没有子嗣,于是把族弟胡寅的儿子胡大疆字守正,过继给胡容为子。此后,胡容陆续生有二子:胡大引、胡大张。而上一代是:胡安国从同祖中排行第三之兄胡淳子胡寅过继为子,后来又陆续生有二子:胡宁、胡宏。不同的是胡寅自始至终都是胡安国的儿子,而“胡大疆依旧在家谱中归入胡寅的后代”,这种说法让人感到含糊不清。4.胡寅是否有胡大疆这个儿子,待考查。

三。据浙江缙云东山胡氏谱记载:缙云东山胡氏始祖胡森的第三代为胡安国,三子寅、宁、宏,胡寅有五子:璜,(王真),(王白),珏,璞。首先胡安国之父胡渊,祖胡罕,这是史料上记载的(请见宋代游酢的《游廌山集》卷四中 〈宣义胡公墓志铭〉),非森。其次,胡寅这五个王旁儿子都不属于“大”字辈,而且缺乏史料记载。

四。据浙江缙云盘溪胡氏族谱记载:缙云盘溪胡氏始祖为胡寅的儿子胡栋字大桢。胡安国长子胡寅(1098—1156),字明仲,从建宁迁居丹阳。生五子,“逢时不靖,适金辽之乱,兵?数扰,皆挈眷避难于婺、处、温三州”。胡寅次子胡栋,字大桢,高宗时任义乌教谕,奉调温州,途经缙云南乡,见其地山环水绕,风景甚好,即辞官居此,且以姓名其地为‘胡村’”。在这里迁居丹阳的不是胡宁而是胡寅,而且,后来这个栋公与宁海胡氏还有一定的关系。胡寅五子为:材、栋、木萼、木角、木襄(后增补为七子:木梁、栋、材、松、樟、木乐、木襄)。

胡寅一生有不少著作文章涉及到自己的家庭子女,如《亡室张氏墓志铭》。胡寅原配张氏,名季兰。原张邦昌见胡寅中甲科进士十名,(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欲与女妻寅,胡寅逃之三日,同科进士荐张哿女。第二年(1122年)在开封结婚,时年十有五。十二月携妻荆门省亲,宋史有载。张季兰比胡寅小十岁。生大观二年(1107年),卒于绍兴七年(1137年),享年三十,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先妣王令人之右。生子大原,字伯逢,宣和六年(1124年)生(见斐然集卷二十六)。胡寅继配翁氏,后来是否还有曾氏继配,尚不得知。但如胡寅有五至七个儿子,而史料上却不见任何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令人费解的事情。

五。据浙江临海白水洋镇黄奢胡氏族谱,记载了胡安国的另一个世系版本:台--万一--子章--永中--琛--杭--季超--璟--元亮--彪--彬--珏--小纪--允迪--敬祖--安国--寅、宁、宏、宪。其中安国公上面两代:允迪--敬祖与上虞谱记载是相同的。“万一”公即浙东一支胡氏始祖胡进思,这些都不去关注了(另文讨论)。我们只关注在这个版本上,胡安国的孙子有这几个:大桢(胡寅)、大露(胡宁)、大时、大壮(胡宏)、大志、大向(胡宪)。加上其他堂兄第,黄奢胡氏族谱上胡安国家族的“大”字辈一共二十七个。

六。浙江三门梅坑胡氏族谱和临海白水洋镇黄奢胡氏族谱记载相同,允迪--敬祖--安国--寅、宁、宏、宪。至此已经有四种浙江胡氏族谱都记录了胡安国的同一源流,并在胡安国第三代上记载也基本相同:胡寅子大桢,胡宁子大露,胡宏子大庄(疑是大壮)、大时。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浙江各地关于胡安国的世系及子孙记载大致相同,而和湖南族谱记载却大不一样?

从上面三个不同地区(缙云、临海、三门)的族谱都记载了了胡寅确实是有一子大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从相关资料得知,胡寅原配张氏卒于绍兴七年(1137年),继配翁氏,归胡寅大约是1147年。此期间大桢是否由妾所出,不得而知。另外也有必要了解胡寅这段时间的活动行踪,希望国内有研究胡寅及胡安国家族的专家学者,能提供新的资料给我们。

七。据浙江苍南安定郡胡氏宗谱记载:(老谱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二零零六年重修谱)外纪世系支图:夔公--敏公--容公--胡公?(哪个胡公?胡胡公?)--罕公--渊--安国--宁、宏。(注意胡寅是被记为安国的胞弟安家?的儿子,按照王立新观点,胡寅应该是胡淳的儿子),这样一来,胡安国的孙子只有四个了:胡宁子--钊、剑(又出现了两个陌生的第三代),胡宏子--大壮、大时。而这里的胡寅有五子,却又和缙云东山胡氏谱记载的相近:满、真、白、珏、璞(都是王旁),东山谱上记载是:璜,(王真),(王白),珏,璞(也都是王旁)。在盘溪谱上胡寅的几个儿子则被记到另外一支,溥(渊公的兄弟)--安邦(安国的堂兄弟)--胡宪--木梁、栋、材。看完我上面的介绍,你一定会发现,在浙江各地的安国支族谱里记载互相关联,但又不尽相同,万一--琛--元亮--小纪--允迪--敬祖--安国和夔公--敏公--容公--罕公--渊--安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系表述。新谱载苍南一支是胡寅之子--璞的后代。我没有看到老谱记载,但我感觉新谱的世系有可能是根据黄启昌的《中华姓氏通谱--胡姓》一书中有关胡安国世系编排的。因为该世系卷上来就是以夔公第一世,按理是应该对夔公以上世系加以表述的。

江苏:
江苏地区族谱关于胡安国世系记载大多简略,世代衔接问题很多。

八。据江苏丹阳斗门胡氏族谱记载:斗门胡氏为两宋名臣巨儒文定公胡安国之三子胡宁的后代......宁曾任过太常丞之职,任职期间,曾因公事路过丹阳,为练湖之景所倾,但当时公务在身,无暇多顾,后溘然长逝。乔迁丹阳就成了难遂的心愿。其子鼎臣为遂父亲生前之心愿,奉送父母亲的灵柩从潭州溯江而下,来到润州。将父母的灵柩安放在招隐寺旁。鼎臣也定居在距润州百里之遥的丹阳斗门桥,胡宁的愿望得以在九泉之下实现,鼎臣也就成为丹阳斗门胡氏的始迁之祖。
鼎臣是谁?胡宁的儿子大正、大本都住在湖南,有说崇安,未见丹阳之说。但我在浙江其他地方考察时发现有的宗祠里的题匾上有“武绳丹阳”字样,他们说胡寅也是从丹阳迁到浙江的。

九。据胡氏宗亲网胡兰英会员宗亲在论坛发帖称:据江苏邳州、睢宁《安定堂胡氏族谱》记载:该支出自胡安国世系源流,五世祖授地于燕藉,六世林、潮二祖由宛平南徒徐州,又由徐而东迁兰陵(今之邳州南陵家),林祖又率其昆季子侄南迁睢宁丁山。两地世代沿传至今,累计三百余庄,七千余户,四万余众。谱内有从老家崇安老谱传载带来的,自一世祖到五世祖各支系表内容详尽...(见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002).据我收集到的《胡氏宗族睢陵世系图》记载:第一世胡安国,第二世胡寅、胡宁、胡宏,第三世胡寅子“另续”,胡宁子“失考”,唯记胡宏一子松遥,娶蒋氏生一子诚忠,诚忠生二子,永元“另续”,永梅娶王氏生子一林,后接邳州、睢宁谱。

十。据上图所藏江苏宜兴《重修后塘胡氏宗谱1925年》摘要:始迁祖胡泾,文定公玄孙,宋季自崇安籍溪迁至宜兴后塘。谱内有统宗崇安籍溪世系图表、大宗后塘世系图表。胡泾是胡安国第几代孙不详,但从崇安籍溪迁来,让我想到我曾在浙江平阳三门镇调查时发现他们那里有一支胡氏曾迁到江苏宜兴。而平阳三门胡氏据说是从福建迁来的安溪胡氏分支。

十一。据古沛胡氏宗亲网发布的资料:家谱记载系宋康侯安国公“谥文定”之后裔。安国公子三长曰寅字明仲号致堂次曰宁字和仲三曰洪字仁仲号五峰。我始祖汝洪公遭明末兵荒与兄九如弟九龄自浙来徐,我祖始居沛湖陵城旋迁於城西南千秋乡胡家楼。因家谱创修于宣统二年故仅溯至汝洪公顾为憾,而九如公九龄公之宗派寻觅无果也。这一支称是从浙江迁来徐州,但从地域上看,不知与上面邳州、睢宁胡氏是否有关。由于无法上溯到安国直系第三代,也就只能认为记载为传说。

限于篇幅,湖南、贵州等地的安国系族谱记载就不再罗列。我个人拙见,要确认各个安国支派,关键就在确定究竟是否为已知的安国直系第三代。不能把安国族系的旁支也算作安国直系,出自崇安者并不等于都是安国直系,就如同浙江永康胡氏的胡则直系实际上只占到整个族系的很小一部分,永康胡氏是国内非常庞大的胡姓一支,不能一提到永康胡氏就笼统地都称作胡则大帝的后裔一样。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胡安国只有三个儿子,那末胡安国第三代必须出自这三个儿子。任何族谱的记载都必须符合这个规则才能被现代人所认可。否则,只能说是在情感上属于历史名人之后,而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目前虽不能断定胡安国究竟有多少个孙子,但也不能轻易确认各地族谱上那些缺乏依据的记载。

南山 (2008.04.17)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4-19 18: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04-27
南山宗亲,在世系上我不甚了解,但在族谱上有记载,七郎公是万九郎公之三子,始迁于上杭县,当时永定尚未开邑,因见永定金风里下洋枫坑(后改为忠坑)之美而迁居,娶妻曹氏.生子十二郎公(我处记载为一百零三世祖),以下世代为念八郎公-五六郎公-百八郎公-善卿公--彦发公--祖通公(有二位叔祖广通公贤通公在下洋.五华等地,祖通公搬迁到浙江龙游(旧名二十四都定居)其六代裔孙碧泉公(字广渊)游学到广东遂溪,娶妻陈氏,(现我广西防城港市.钦州市.广东廉江市部分胡氏尊为一世祖,现已繁衍十七世,南山宗亲我们是否是霸公---胡铨公世系......广西防城港胡永武0770--6699908.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8-05-06
南山看谱 21  给清明宗亲的回信
清明宗亲:
      您好!您所说的意见我基本赞同。说实话,自从看了你们的谱,我就感觉问题很多,但也不好贸然发表意见。类似的情况我见过不少,一般来说我都是尊重对方的意见,我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因为有的地方对族源问题是很敏感的,同宗之间因观点不同已经闹得很不愉快,外人更不好说三道四,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和个人看法。你们这一支的族源调查基本已经明朗,以前明显的谱记错误应该加以纠正,否则也没有可能和永康(龙山)系衔接上。修改族源是个原则性问题,必须征得族内宗亲的同意,不要为此产生矛盾。我的建议是,修新谱应该保留部分老谱内容给后代,要让后代来判断你们这一代人所做的更正是否正确。如果被肯定,你们将有功于族史之澄清;如果被否定,你们的功绩也不会被完全抹杀,因为你们尊重了历史的记载,保留了老谱(当然并不是完全保留)的内容,为后代继续考证族史留下了依据。我强烈反对那种修好新谱就将老谱付之一炬的野蛮作法,这不符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现代修谱理念。如果在族源世系方面有不同观点,应该允许表达在新谱里。总之不能搞成一家之言,现在很多地方的修谱恰恰是因为没有尊重不同的意见而轻易"定稿",从而造成宗亲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要这样呢,新时代的修谱过程应该是讨论的过程,应该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即使修成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留有疑问给后代,正是尊重历史和客观事实的表现。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去解决,同样可以受到后人的尊敬。因为所谓“谱”承上启下,不仅反映了过去,也记载了现在,两者都是同样重要的。这封信我也想转给其他几位有同样困惑的宗亲看看,大家一起来讨论在新时代怎样修谱才能说是与时俱进的问题,您能同意吗?

南山敬上
2008.04.26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5-22 22:2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8-05-22
南山看谱 22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族谱修纂过程

吾长汀朱紫胡氏族谱自七世祖木斋公始修至今已六百余年矣。谱记可上溯至唐昭宗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有胡氏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后遭乱去官隐于宁都,他就是我们朱紫胡氏始祖白石公的高祖。白石公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完成了三迁而后定居于兹。朱紫胡氏族谱实际是从始祖白石公开始记载,时为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83年)。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朱紫胡氏族谱在有文字记载的九百多年间,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修纂。即由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由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由十六世祖协矩公主纂的三修;以及清光绪二十年间的长汀族人合族四修。(长汀朱紫胡氏迁往四川郫邑一支,于民国初年由二十一世祖昭文公主纂完成自乾隆年间入川三祖之后的“西蜀胡氏族谱增修”)

一.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

木斋公是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家族的主要贡献在于创建的朱紫胡氏族谱,不仅上溯探源到唐朝官江西的“裔孙某”高祖,而且记录了从始祖白石公以后四百多年的家族繁衍历史,为子孙后代进行族谱修纂增补奠定了基础。七世祖木斋公讳原祖,生明洪武元年(1368年),卒明永乐21年(1423年),享年55岁。公于明成祖永乐初年被乡里推荐做官,授留守司都经历(正六品),居官雅有才望。在即将得到提拔重用之时,公却以两个儿子幼小为由加以婉拒(也有可能是因为官场险恶而有意退避),力请归田。上司和朋友“惜其优于才而未能罄其用”,对他主动放弃仕途深表惋惜。

木斋公在官时就经常修辑宗谱,并请当时的翰院翰林杨公荣题序。辞官回家后继续修纂完成并付印,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福建中部地区因流寇邓茂七而导致战乱,木斋公首纂的胡氏宗谱毁于战火之中,以后就“散轶不传”了。关于这部族谱我们能够知道的就只有这些内容,从后来的续修谱上也可以看到从白石公到木斋公这四百多年的家族历史资料极为简略。除了三世祖紫坊公讳坚有事迹记载外,其他世祖仅有名讳在上。而且据现在的考证,从白石公以后谱上可能少记了四、五代人。

二.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

木斋公之后代从九世祖樛庵公始到十二世祖实斋公,四代族人修谱完成了朱紫胡氏族谱的二修。从整个续修过程可以看到我们的先祖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没有放弃这项重要的工作,从而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家族繁衍资料。九世祖樛庵公(生明宣德六年1431年,卒明成化八年1472年)有感于三代单传人丁不旺,故娶两房生七个儿子,人称七房公。早期的修谱工作完全是他一人进行的(樛庵公享年只有41岁,所以在他正值中年时,七个儿子都还没有成人)。经常是“残烛而纂缉之”,可见还没有一个儿子能够帮助他。这一点他的长子龙山公后来很是“抱憾”,常和昆弟七人商量怎样继承父亲的修谱事业,准备设谱局请专门的人才担任主管,还在明成化二十三年延请当时的长汀知县谢珪提前作序。但“未及开雕而疾”,没有等到最后完成就生了病,只好把这项工作交代给他的儿子介石公讳一正继
续去做。介石公在广东潮阳做官(司训),工余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校阅谱稿,终于在嘉靖十一年完成了初稿,退休回乡后因“目疾”交给族侄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再做修订以付印刷。由此我们可知从九世祖樛庵公到十一世祖介石公,历时数十年祖孙三代修谱不辍,表现出一种鍥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也是家族历史上值得尊敬的一位先祖,他出身七大房中哪一房现尚不可知(二房的可能性较大些)。“髫龄好学,手不释卷”,自幼就爱读书学习。“及长雄识卓有匡扶天下之志”,后又“赴试闽闱肄业南雍”,在外做官多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艺圃晨夕校阅详为编次”,终于完成了朱紫胡氏宗谱二修。谱成而征序于岭南温景明先生以传世。他在"十二世辉"的自序中谦虚地写道:“我能厚宗族哉?不过仰遵木斋公暨龙山伯祖介石伯创谱盛心耳!”是的,实斋公二修谱的确是在上述诸公的修谱基础上完成,但朱紫胡氏首部流传下来的族谱最后是“大备于实斋公艺圃之手”,实斋公不朽功德永为后人所追忆。

三.十六世祖协矩公主纂的三修

十二世祖实斋公二修谱成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一百多年过去,我朱紫胡氏又有杰出人才辈出。到第十六世(即我入川三始祖之父士鐏公同世),福建长汀我胡氏族有两世兄同时出仕外出为官。十六世功成(大二房?)诰封奉直大夫,前任浙江宁波府定海县知县,后升广东惠州府连平州知州。十六世学成号协矩公,诰封中宪大夫,前任江南苏州府嘉定县知县,升湖北黄州府同知,调武昌府同知,升安陆府知府,又调汉阳府知府,护理湖北粮储道按察使司。现在从互联网上也可以查到十六世祖讳学成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任嘉定知县的。后来他先后任武昌府同知、汉阳府知府,相当于现在的武汉市市长了。

朱紫胡氏族谱三修主要是功成、学成兄弟合作完成的。从相关资料上可知,他们的父亲定庵府君对实斋公以后的续修谱事极为关心,曾经做了一部分先期工作,但没有完成草稿就搁置了。此时离族谱二修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余年。“其间兵革多故,谱牒散失,所存者岌岌乎如千钧之一线,断而莫可续也。”于是重修族谱之重任又历史性地落到了功成、学成兄弟肩上。协矩公讳学成乾隆三年退休林泉后,“即以敬宗收族为务”,开展续谱工作,他将父亲定庵府君放在旧箱子里的手书草谱翻检出来,如实斋公当年一样“昕夕寒暑五载而卒业焉”。此三修族谱本较之以前诸本,更具立法严谨和规模宏大之特点,“即以先考本作主,参合介石龙山实斋诸公所为谱,更仿诸欧苏氏之法,博采旁证以足其所未备,仍冠以原序、世系、世传、大传、外传、后序。今增入大序、凡例若干。”(学成乾隆三年戊午秋抱疾而归1738年退休,修谱6年至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谱成,请序于乾隆七年李圻广,乾隆九年周梦锦,伊牧,张宗纯...)

关于此次修谱的出版情况不详。似乎由十六世协矩公主纂的族谱当时并没有马上印刷发行,而是过了二十多年后,“乙末(1775年)春协矩公诸嗣承母张太恭人之命,纠集同人公为增缉,或分查抄录或汇定授梓,阅数月成书。”这就是在福建长汀木刻刊行的清乾隆四十年续修本。该本刊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时吾十七世三世祖入川已三十年,族人探亲回长汀还带了一套到四川去。一直到民国年间家父还亲眼所见这套乾隆四十年的续修谱,直到解放初期才毁灭于反封建政治运动中。据广东胡海先生说,现在长汀还可以找到这套谱,他在2004年还亲自翻阅过。

四.光绪二十年长汀胡氏合族四修

时间又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转眼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从道光到咸丰同治年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胡氏族谱再一次面临“散轶不传”的境地,远走他乡去了四川的族人因路途遥远战乱阻当,已经很
长时间没有和福建宗亲联系了。光绪二十年,福建长汀的朱紫胡氏后裔再次设局修谱。谱成以后延请当时的汀州知府胡廷干为之作序。胡廷干,河南人,光绪十七年始任汀州知府,对我长汀胡氏望族很有了解。他在序中提到两件事,一是科考选士,“胡氏子孙应试者彬彬然多俊秀焉”,二是“守汀三年治狱频频而胡氏族人名登讼牒者卒鲜”,用彬彬有礼和遵纪守法来赞赏胡氏家族子孙都能遵祖训克守礼义。胡廷干于光绪二十三年卸任后升迁为江西巡抚、山东巡抚。

关于四修谱的序文还有一件事可提及。当时族人中有两位分别在广东和江西做官的。长汀族人写信去想聘他们为修谱总纂并写些序言类的“弁首”文章,被他们回信婉拒,说是“异乡久宦,无田可归”,对族中修谱没有贡献,不敢“掠其美而居其名”,又建议“规条详慎众论协同,乃合族之公言,非一二人之私言也,于公序为宜”。所以这次修谱除知府胡廷干为之写序外,采用的也是和乾隆四十年三修谱一样的“公序”

四修族谱距今又已经有一百一十年了。我在长汀有幸亲眼见到过这套谱,共有二十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卷序文和第四卷传赞,第一卷收集了自明成化年间自清光绪年间胡氏先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所写的序文18篇,第四卷则记载了家族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墓志铭等,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可以看出,四修族谱和四川民国初年所修蜀谱一样,都是参考乾隆四十年的三修族谱,其中福建各始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都是一字不差。这套谱上明确记载了我们这一支“俱寄居四川郫县”,估计也是从三修本上沿袭下来,因为从乾隆四十年以后两地宗亲就失去了联系,到四修时,谱上记载的仍然是当年寄居于四川的十七个男丁,没有他们后人的任何记载。

五.民国四年西蜀郫邑朱紫胡氏增修

清乾隆六年,大五房十六世祖士鐏公的两个儿子志深、志渊由福建长汀来到四川郫县寄居,乾隆十年四弟志澐亦从闽省来川与兄会合。兄弟三人先是从事贸易,后又买田耕种,定居于川西平原,我西蜀郫邑朱紫胡氏即由此开源。由于战争和交通不便,到民国初年,这一支和福建长汀宗亲已经失去联系一百多年,所幸的是他们手里还保存着一套从福建带过来的乾隆四十年族谱。这一支繁衍到第二十一和二十二世时,旁支绳继,族众日增,于是就有了设谱局而增修族谱的要求。主纂由四房二十一世祖昭文公担纲。公早年候选巡政厅,在地方上任职。秉资聪颖遇事勇于有为,排难解纷咸服众望。敬宗收族立志多年,纂修族谱皆公之力。此次增修采访体例仍采用欧苏例和闽谱保持一致,恭录长汀朱紫胡氏自始祖白石公到十六世世鐏公简要事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录了入川三房后裔截止到民国初年的全部资料,包括三房世系图,世传,拟定派名:光先承世泽 佑启有贻谋。选辑了闽谱序文若干篇,设立了家约九条,谱成由二十一世祖昭文公撰写谱引,由二十二世祖昌华撰写序言,成都府南街印刷刊发于族人。时民国四年(1915年)。

这套增修族谱自发行后就遭遇坎坷命运。民国年间我祖父二十二世昌勲公有意加以修纂,三十年代曾在郫县沱江桥头茶馆设点方便族人登记,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修成。如今尚存登记表一张。后来在反封建运动中,几乎所有的族谱都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房二十四世孙先杰家发现一册,已成孤本。即刻送往上海宗亲家复印保存,本世纪初族人又酝酿蜀谱二修,这部增修谱对了解本族起源,族人情况起到了关键作用。

族谱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许多家族都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如规定族谱30年一修。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家族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朱紫胡氏族谱自木斋公始,凡一百五十年大修一次,离最后一次修谱,福建方面已经有110年没有续修了,四川方面距上次修谱也过去了90年。公元2005年朱紫胡氏四川郫县二十四世孙先远前往长汀古城寻根问祖,结束了闽蜀两地朱紫胡氏后裔亲情隔断260年的历史。在宗亲会晤时也谈到了五房族谱的续修合谱问题,认为及时续修族谱已是当务之急事,应该引起族人的重视。本文考察本族六百多年来的修谱历史,目的在为族人了解先祖修谱过程提供一些资料。先远才疏识浅,手上所有资料亦不全,如有错误之处敬请宗亲贤者斧正,以澄史清。

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孙先远谨撰
公元2006年 春节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