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728阅读
  • 117回复

湖北沔阳(仙桃)胡氏专帖----胡铁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8-03-13
引用第29楼胡承钧于2008-03-10 13:56发表的  :
湖北]汉川县鸡鸣乡铁石矶---今汉川市南河乡,汉川上竹筒河中路口--今汉川市回龙镇

问好胡承钧宗亲!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8-03-18
胡铁树宗亲,我已经将此专帖署名,请在此帖下继续更新沔阳胡氏资料。把沔阳胡氏专帖办好。与此相关的资料请尽量发到这里来。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8-03-18
近日去云南了几天,上网一看,内容更丰富了,感谢南山宗亲!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8-04-05
胡良诚先生诗二首
锦涛主席功盖神州
锦乡乾坤超美欧
涛驱陈腐焕金鎏
主张荣耻订双比
席语德仁数一流
功拂春风万世颂
盖倾化雨九州讴
神农盛世莫如此
州省和谐竟上优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8-04-05
胡耀邦公永垂不朽
胡杨生子九千年
耀照乾坤如日升
邦国繁荣百姓乐
公平道德千秋尊
永怀恭俭满腔血
垂念城乡一热情
不计得失遵党训
朽年犹庇受冤人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8-05-19
近几个月,忙作家协会挂牌,来不及更新!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8-06-25
族长胡良才致铁树先生;
谢君赞诗令我羞
游子也曾几回头
故乡变幻六十载
宗亲洗却千古愁
虽有余心续家谱
尚无足力写春秋
中华胡氏一统日
沔阳买酒谢同俦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8-06-25
胡铁树,笔名古今目,网名老糊涂仙。湖北仙桃人,1947年10月27曰,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1968年参加工作,1984年,1993年分别进修于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文化干部管理学院。
    1978年,他从沔阳县新华书店调入县图书馆,1981年12月光荣出席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受到习仲勋,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7年任仙桃市图书馆副馆长。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他创办了[读者报],为我国图书馆系统第一张报纸,并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20多家图书馆杂上发表工作经验,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谈少儿图书馆改革]入编新华丛书大型文集,另有''办好信息发布站,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而奋斗''等23篇论文被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9年调任市文化市场管理所所长兼演出公司经理。结合工作实际,他请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题写报头,又于1993年元月23日,创办了全国第一张[文化市场报],较好地摆正了管理与繁荣的关系和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并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有份量的调查报告。1993年11月,他作为唯一的县市级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文化市场管理所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再一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4年任文化局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电影公司经理,1999年任文艺报社社长兼总编。现为武汉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今日仙桃]年刊副主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市作协副主席,[汉水文苑]杂志社执行主编。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仙桃市第四届政协委员。
 
  工作之余,他最大爱好就是喜欢舞文弄墨,自1976年以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化月刊]诗词版,[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湖北日报],[作家报],[新作家],[湖北作家],[江汉早报],[武汉晚报]等80多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文学作品800篇。 编著出版有[仙桃名胜],[文化工作大有作为],[仙桃神韵],[趣说沔阳话]四部专著。散文[五湖渔歌]获首届''乐山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家乡的采莲船]获''新世纪之声''银奖,并入编[中华颂歌优秀作品选]。辞条收入[沔阳县志],[中华作家大辞典],[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等书。

2008-2-8 18:21:00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06-25
??我最初认识高占祥(现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同志,是1981年12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当时,高占镪同志任团中央书记,我在沔阳县图书馆工作。12年后,也就是1993年10月,全国文化市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高占祥同志作为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又接见了我们。两次见面,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分管全国群众文化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把基层公共图书馆称之为“知识喷泉”,为农民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的“二传手”。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我和郭金相(现为市场局局长)同志一道运筹创办《读者报》,后又通过在文化部办公厅工作的甘学军(仙桃沙湖人)同志做工作,找高占祥副部长特为《读者报》题写了刊头。我记得当时高部长题了好多好多刊头,由我们挑选。由于高部长的重视,我和郭金相同志很快就把《读者报》办起来了。《读者报》创办后,《长江日报》于1988年8月8日发表了题为“图书馆创办《读者报》”的消息。消息是这样写的:
??“由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写报名、湖北仙桃市图书馆创办的全国图书馆系统第一家报纸《读者报》最近正式创刊,这张以传播书刊信息、引导农民求知、指导阅读、服务读者为宗旨的报纸,一面世就受到读者欢迎,创刊号发行300份,被争购一空。”
??1993年,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依法管理好文化市场、如何处理好管理与繁荣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有一个健康而繁荣的文化市场出现在市民面前,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涂阳斌(现为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处长)给我布置任务:能不能创办一份《文化市场报》?当时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提到办报,我又想到了高占祥副部长。于是,我通过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刘玉珠局长再一次找到了高占祥副部长,他高兴地为《文化市场报》题了报头。市委宣传部部长燕烈富也题了词,燕部长的题词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接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祖光题了词,其题词内容是:“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文化局局长涂阳斌还专门写了发刊词。涂阳斌局长要求《文化市场报》应求新、求短、求活、求实,尽量少刊那些言之无物的“客里空”,要通过编者、作者、读者的努力,使之成为联系文化经营者的纽带、了解文化市场“行情”的窗口、业务探讨的园地、领导决策的参谋。就这样,《文化市场报》办起来了。报纸一面世,就得到了全国广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好评,稿件纷纷从全国各地发来,既有基层作者,又有大报记者,他们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中国文化报》记者郭彩侠还专门为《文化市场报》写了一篇报道。消息内容是:
??“1月23日《文化市场报》在湖北仙桃创刊。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为该报题写了报头。这是全国第一份以研讨文化市场政策法规和报道全国文化市场动态信息为主的地方报(该消息刊登在1993年2月24日的《中国文化报》上)”
??上述两张仙桃文化小报创刊号被全国十大集报大王之一、仙桃曲艺界老艺人周转运所收藏。
??高占祥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十分重视的,并卓有建树。从他两次为仙桃文化小报题头,也可以看出他抓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精神。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8-06-25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图书馆系统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文化盛会,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但会内会外,处处生机勃勃,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真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也觉得干文化工作是大有作为的。这次盛会虽已过去二十余年,但当时会议的此情 此景使我难以忘怀。


热情的接待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沔阳县文化战线热闹非凡,文化局组织花鼓剧团乐队,欢送我到北京出席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表彰会。欢送会上朱定华局长的讲话,同行们的寄托,我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民,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好务,这才是我们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追求所在。鼓乐声声送我行,我很快到了武汉,在省文化局的精心安排下,我和全省21名代表在宾馆住了一夜之后,就乘上火车北上,于21日中午到达北京火车站。北京火车站那么雄伟壮观,人山人海的,那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文化部的会议接待车,彬彬有礼的大会服务员向我们招手示意:“你们是从湖北来的吧?一路辛苦了。”我们的领队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王太刚、文化处处长王为熊,以及周济洋同志(现为湖北省图书馆学会会长)及21名代表很快上了文化部的接待车。接待车穿越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经过长安街,我们很快到了甘家口京西宾馆大会住所。当我们走进宾馆时,鲜花遍地,香气扑鼻,暖流入身,我们的代表们心潮上激起了感动的浪花,尤其是在我们脑海里泛起浮想的波澜,心情兴奋而不能自己。我们所住的宾馆之高雅(据说是中央首长住过的地方)服务之优良(服务员都是通过专门培训了的),堪称一流,于是,我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住的高档房,睡的沙发床,
  暖流入心房,你说洋不洋?

空前的盛会
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表彰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出席那次会议的共有504人,人数之多;代表都来自基层,一直延伸到大队文化室,范围之广;会议期间散发了200多份先进材料,共218名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在分组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和体会,有29人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应邀参加大会的3名地委、县委负责人在大会上介绍了他们领导农村文化艺术工作的经验,经验之丰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民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羊城晚报》等30多家新闻单位到会采访,宣传攻势之强烈;出席那次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杨静仁以及有关部委领导,领导之重视。因此说,那次会议是一次盛况空前的会议。
那次会议重点突出了一个“农”字,这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习仲勋同志在讲话中说:“开大会表彰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建国以来这是第一次,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者把银幕搬到农民家门口,把图书送到农民手中,给八亿农民送去了精神食粮,送去了文化、艺术、科学知识,你们是八亿农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节。”万里同志也在一次讲话中这样提到:“满足农民对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的要求,这是把农民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轨道上去,振兴中国农业的重要方面。”中央首长的讲话,给代表们以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大会期间,召开了好几次小组会议和专题会议。山东省平度县文化馆副馆长、影片《喜盈门》的编剧辛显令、我省鄂城县华容文化站站长吕克克等许多先进事迹,我都认真学习,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为什么这样做?总觉得好像有一种本能的责任感驱使我对每一篇先进材料都想读一读。每读一篇,总使我赞叹不已,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并暗暗立下宏愿:服务农民写春秋,俯首甘为孺子牛。



心向中南海
出席那次表彰大会的代表,有不少的人是第一次来到祖国的首都。开好会议,把中央的精神
和外地的经验带回去,这是一致的想法。除此之外,谁不想去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看看呢?谁不想登上八达岭,领略一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韵味呢?还有那名扬四海、驰名中外的地下宫殿、颐和园、人民大会堂...
一切都如愿以偿。代表们感激地说:“我们想到的都办了,没有想到了也办了。”这里回忆的只是众多活动中的一项。
那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毛主席八十七周年诞辰。清晨,我们身着整洁的服装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代表们满情深情的说:“毛主席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的一切。盼望见到毛主席这是我们的宿愿,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在世时我们未有见到。今天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今后,我们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更勤奋的工作,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做出新贡献。”
我们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不一会就来到了中南海,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中南海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所在地,是毛主席长期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大家来到这里,慢步在水榭亭台之间,相机咔嚓,笑语喧哗。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感激之情。参观之后,许多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听说过中南海,可从来不敢奢望进中南海。今天,多亏中央的政策好,体会群众的心情,我们要永远心向中南海。”

盛大茶话会
为祝贺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大会胜利闭幕,迎接一九八二年元旦,文化部、民委、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于元月四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共同举办了盛大茶话会。
晚七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乌兰夫、赛福鼎、谷牧、姚依林、胡厥文、班禅额尔德尼·却坚赞、薄一波、杨静仁、刘澜涛、董其武等步入宴会厅,出席茶话会,当这些领导一走进宴会厅时,厅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出席茶会的还有文化部、民委、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负责人以及首都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总共二千三百余人。
文化部代训长周巍峙主持茶话会。他说,参加表彰大会的代表大都来自基层,有的来自公社和大队,许多同志是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代表们、作家们都很希望有机会和首都文化界的同志们在一起畅谈自己的创作思想、工作的新鲜经验,有的还渴望看到首都的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代表们、作家们也愿意用自己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激动的心情,为此我们组织了这一次热情洋溢的座谈和联欢活动,并准备了一点文艺节目,大家在一起欢欢快快地迎接一九八二年新年,共同祝愿我们的创作和工作胜似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周部长那亲切、和谐的话语,至今仿佛还回响在我的耳旁。
茶话会上,充满欢乐轻快的气氛。舞台上,胡松华、李谷一等首都著名艺术家表演着精湛的节目;台下,大家亲切交谈,相互问候。有的首长向代表问寒问暖,有的代表找首长、著名作家、表演家签名留念,还有的代表拿着照相机在贵宾席前,拍下了不少珍贵镜头。

    晚九点,在李谷一演唱的欢快的《迎宾曲》中茶话会结束了。我们随着人流回到了自己的坐车,大家仍然沉浸在联欢会的欢乐里。有的端详首长的签名,有的在思考领导的讲话。尤其是这次茶话会使我终身难忘的是:我们见到了10多位国家领导人,党、政府和人民给了我们崇高的礼遇。

返汉的日子
一九八二年元月七日,我省出席全国农村文化艺术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21名代表从首都载誉归来。省委宣传部吕庆庚部长、省文化局韩光表局长、邢西彬、徐春林、张空凌、舒志超副局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省文化局各处室负责人,省直群众文化、电影、图书、艺术表演团体等单位负责人,在汉新闻代表,共计四十余人在武昌火车站热烈迎接我们。
元月八日上午,省委书记陈丕显,省长韩宁夫在洪山宾馆接见了我们。参加接见的还有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德秀,副部长陈扶生、白林等领导。省委领导在听取了赴京代表的汇报后,很高兴。省委书陈丕显,省长韩宁夫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他勉励我们要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进一步搞好本职工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会见结束后,省委负责同志和我们合影留念。
元月八日下午,省文化局召开欢迎大会。省文化局机关全体干部、省直各文化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在汉新闻单位记者共三百余人参加。韩光表局长首先致欢迎词,然后由我省代表团领队向大会一一介绍代表们的主要先事迹,并传达了北京开会盛况。
元月九日,省群艺馆、省电影公司、省图书馆、省文化局艺术处又分别举行了报告会、茶话会等欢迎活动。
在汉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想,我们在搞农村文化活动中,稍微做了一点成绩,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如此重视,党和人民给予我们这么高的荣誉,心里既激动又非常惭愧,为表达我的心情,当时,我留下了自己的感想:
乡里人,湖里生,    文化人,文相亲,
江汉平源处处春,    相互之间传宝经,
莫看我是乡巴佬,    千说万说一句话。
口唱渔歌上北京。    文化工作为人民。


天安门,紫气腾,    学先进,赶先进,
人大会堂聚精英。    浑身是劲动脑筋。
建国以来头一回,    基层文化建设好,
文人成了座上宾。    满载而归再出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