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065阅读
  • 4回复

胡姓探源----胡文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3-06
胡姓探源(待修改稿,请勿引用.  不成其文 不要见笑. 衷心欢迎宗亲们帮助斧正为盼!)

胡  姓  探  源

春秋代序,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华夏民族,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至今,也已经在雷霆暴雨及狂热浪沙之中,踩着泥泞与尘埃走过了万年漫漫里程。在这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你攻我伐,几多战争纷乱。你争我夺,几多朝代更迭。你衰我兴,几多人事沧桑。你工我农,几多耕织废兴。……。

人类演进,千变万化,只有“姓甚名谁”是永恒话题。姓氏不仅是一种家族标志,追溯家族血统渊源,更是一宗富有浑厚历史感的文化现实。

前文己经介绍,有关方面统计,我胡氏,是当今中国百家大姓中前第十三位大姓,是名副其实的。要说我胡氏发端历史渊源流长,更是有根有据。纵观古籍,可以追溯到蒙昧洪荒的远古原始部落时代。那个时侯,中华大地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其中有一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原始胡部落。这就是我胡氏最早的发端源头。然而,这一遥远的源头没有能够顺利地延续下来,而在你征我伐的部落战争中被吞并兼没了。直到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出了个盘古氏,他把母系社会颠了个。如果说,从原始群居部落到母系氏族部落是一种慢长的纯自然演进过程。那么,从母系氏族部落到父系氏族部落,肯定是自有人类进化的必然性加发展进步的革命性,盘古氏领头,开辟了父系氏族部落的先河。在当时的守旧派看来,这简直是天翻地覆。拿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颂。传来传去,就成了今天尽人皆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其时胡姓就是当时盘古氏以葫芦为图腾,创立的胡氏父系部落族称。由此可以推断,这个胡氏父系氏族部落,肯定是中华民族祖先第一个父系氏族部落。那么,盘古氏应该是史前被灭白头翁胡部落后裔再兴起,他创建成功了崭新的胡氏父系部落。以后,人人效仿,把人类社会推进到父系氏族部落时代。母系社会经历了一万多两万年,而父系社会只存在三、五千年,这中间肯定有革命的因素,才有这个空前的发展速度。

盘古氏创建的胡部落的葫芦图腾: 由“古”和“月”组成。 “胡”像一个葫芦。 “古”是在泰坛——即用土筑的高台之上立天竿——即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树,用来观测太阳的高度,以此来制定历法。“十”就是后来的天干“甲”。这种观测天文历法的方法被共工氏、句芒氏、伏羲氏的后裔,古代传说中主木之官继承。“月”即月亮。“胡”即观测日月运行。盘古氏创建的这个葫芦图腾流传至今,仍是我胡姓族徽。

胡姓绝对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但是,由于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胡部落到以葫芦为图腾的胡部落时期还没有文字,口头传说不清,而今更难了然。后来有史书记载,氏族社会衰亡后,到了西周和春秋时代,出现了把胡姓作为国名的诸侯国。那么,这些以胡作国名的诸侯国,应该是以葫芦为图腾的胡部落裔孙再复兴。他们建国后,为缅怀祖先功业,把胡作为国名。再后来,隋着家族意识的确立,胡氏后裔又把国名演变成姓氏‘胡’。

有关胡国兴衰,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尧舜时期,即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末期,有一个叫夔的人,他是个部落首领,善于音乐。他通过巫术化的音乐作用,可以达到极神奇的效果,使部落里的人,都真心实意地服从酋长统治。《尚书•舜典》、《吕氏春秋》等书目证实,他是舜的乐师。舜作箫为乐器,夔作乐曲、乐调,两人配合创作音乐,使舜帝时的音乐得到长足发展。当夔指挥大队乐人奏乐时,已经有相当多的乐器和模仿鸟兽的午蹈,有的还披着鸟兽的皮羽扮饰成各种鸟兽的形状。夔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陶球戛击乐器。到夏禹继承了舜帝担任夏部落大联盟首领,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时,夔仍然在夏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他的部落也在继续繁衍发展。但是,在夏朝初期,夔部落曾一度被东夷族后羿所灭。夔的后裔,一部分瞅机会恢复了夔部落,另有一支被称为归夷,正是这支归夷,后来逐渐发展,建立了归姓胡子国。(也有人说,卜辞和金文中出现的“豁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归姓胡国。“豁”即“胡”,“豁侯”就是胡侯。)归姓胡子国发展到商朝末期,归夷投属于商。所以,周武王灭商的同时灭了归姓胡子国。另封其亲族姬姓于胡,是为姬姓胡子国。即姬姓胡子国是周朝的同姓,在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国家中,是最末等级的子国,被封在今河南郾城一带,同时被封的还有一些姬姓小国,如蒋、蔡、随、项、顿、沈等。《左传》中有,齐景公一妾胡姬是胡国之女,姬姓。因人进谗言,景公杀了胡姬。楚共王的宠妾胡姬应是姬姓胡子国之女嫁到楚国去的。由于姬姓胡子国是蕞尔小国,北边郑国,南边楚国,地盘都比胡子国大,国力也比胡子国强盛,两国都处心积虑地想灭掉胡子国。郑武公更工于心计,先把女儿嫁给胡子国国君,两国结成秦晋之好,既成翁婿,胡子国便不再防范郑国。一次,郑武公问一位大臣:“我想出兵,你认为哪国可伐?”那位大臣不假思索,答曰:“胡子国近在咫尺,且又弱小,出兵攻伐必能稳操胜券。”郑武公大怒:“郑国与胡子国乃儿女亲家,岂有出兵讨伐之理!”一气之下,杀了那位大臣。胡国国君得知后,非常感动,完全放松了警惕。郑武公见时机成熟,出其不意,偷袭成功,掠走胡子国许多财产。胡子国对郑国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春秋末年,南边楚国势力又急剧膨胀,黄河南岸的郑、许、陈、蔡诸国都成了楚国的附庸。只有弹丸之地的胡子国自然也不例外。楚国曾率领蔡、陈、郑、许、徐、滕等国组成联军攻打吴国、齐国。这些小国家虽然对楚国百依百顺,楚国仍不放心,便于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把许、胡、沈、房、道等国迁到了荆山,即现在河南的灵宝一带。胡子国的百姓长期繁衍蕃息于郾城,忽然奉命播迁于荆山,人地两生,未免不满,又慑于楚国势力,只得忍气吞声,在那里居住下来。好在不久,事情有了转机,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被逼自杀,平王嗣位为君。他知道胡子国百姓不乐意西迁,鉴于国内政局不稳,不想树敌过多,便恢复了胡子国,并由灵宝迁到安徽阜阳。阜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理想的稼穑之地,这支胡姓便在那里定居下来。

史学家常言,春秋无义战。胡子国虽然并不想卷入大国争战旋涡,但还是身不由己,做了楚国的仆从。吴楚争霸,公元前519年,胡子国国君髡率兵前往,帮助楚国,同去的还有陈、沈等小国。吴国领兵的是宗室公子姬光。他给吴王僚出主意说,跟随楚国出兵的诸侯国不少,但都没有战斗力,他们畏楚而来。楚、顿、胡、陈、许、沈、蔡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其中以胡、沈、陈三国兵力最弱。如果集中兵力,先攻打这三个小国,他们必然望风而逃,这三国一败,楚兵也就全线动摇了。吴王僚采纳了这个建议,先派出未曾经过战阵的3000罪人组成队伍向胡、沈、陈三国进攻。这些罪人组成的军队没有任何战斗力,一触即溃,遗弃辎重粮草逃跑。胡沈陈三国士兵不去追赶敌人,只顾争夺辎重粮草,一时大乱。吴国乘机出动精锐之兵,分三路向胡沈陈三国杀来。这三国经不住劲旅攻击,稍作抵抗,败下阵来。吴国乘胜追击,结果,胡沈两国君战死,陈国君被俘。许蔡顿三国见吴兵摧枯拉朽,势不可挡,不禁心慌意乱,敌兵还未发起冲锋,便溃不成军。许蔡顿三国既败,楚兵也跟着溃败。吴国略施小计,败了楚国联军。楚国把这次战争失利原因归咎于胡子国,因此,楚军回师时便把胡国吞并了。胡国灭亡后,后裔仍以国号为氏,宗邑的人乃胡国子孙,所以宗邑之人姓胡氏。《史记》的《索隐》解释,“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邑名。”胡姓之宗,指的是胡子国亡后,宗邑之人乃胡子国后裔,故仍称胡姓。故址在今河南郾城西南的胡陵。还有一个胡阳县,即今河南唐河县的湖阳镇。这里曾是胡子国中一部分人居住过的地方。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国君姬僚被堂弟姬光杀死。姬僚之子掩余、烛庸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楚国。楚昭王不记旧恶,收留了他们弟兄,并把于城父、胡田两个地方交给他们,胡田原是胡子国的地方。由此可见,胡子国确实已经并入了楚国版图。

下面再说夔部落,到商代中叶时,又遭到武丁讨伐。最后,楚王熊渠占领了原先夔部落的地方。楚王熊渠封其子熊挚红于鄂,因他有残疾,不能继承王位,便由熊挚红之弟熊延继位为王,熊延封熊挚红之子于夔,是为夔子国。夔子国地望在巫山之阳,即今湖北省秭归县。到了楚成王时,他想争霸中原,为消除后患,借口夔子国不祭祀祝融(烛庸)、与鬻熊(掩余),准备讨伐。夔子国据理反驳:我先王熊挚红因有疾病,不便继位,才转封于夔,楚国失利,非夔子国之罪,为什么要祭祀祝融鬻熊呢?成王无话可说,一怒之下,派兵灭了这个同宗的夔子国。胡城因姬姓胡国遗民迁于此而得名。楚国既灭了姬姓胡子国,又将刚刚覆亡了的夔子国的后裔封于此地,又一次建立了胡子国。胡子国的百姓除了归姓胡与姬姓胡外,还有当地的土著归夷。不少典籍都说胡子国是归姓,归姓出于夔子国,表明归姓胡子国乃是楚国所立的夔子国后裔,因夔子国不祭祀鬻熊,国亡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即夔姓、归姓,也有少数人仍以熊为姓。楚国每灭掉一个国家,便将其遗民迁往今天的湖南北部去垦荒,只有夔子国因与楚国同宗,特允其遗民迁到东北边境去另建胡子国,以示优待。由于归姓胡子国势力衰弱,受楚国的挟制而沦为附庸,受尽了压迫和歧视,早就想摆脱楚国的羁绊,另结他国,因始终没有机会,只得隐忍不发。公元前506年3月,崛起于东海之滨的吴国决定西上攻楚,联合了晋、宋、陈、郑、许等国。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胡子国看见时机已到,便主动要求参加这支联军,以报当年楚灭夔子国之仇。这年11月,以吴国为首的队伍,又联合唐、蔡两国,首先发难攻楚,楚国连连败北,联军以凌厉的攻势占据了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无奈之中逃到随国避难。楚国国内一片混乱,胡子国趁火打劫,掠夺靠近胡子国的淮北楚地,楚国只得听之任之。在自己的国家濒于覆亡之际,楚昭王忽然想起能与吴国抗衡、拯救楚国社稷的只有秦国,于是便派大臣申包胥赴秦国借兵。秦国偏在西陲,不想卷入这场战争,秦王没有理睬申包胥的出兵要求。申包胥进退维谷,在秦国宫廷中放声大哭。申包胥一直在那里哭了七天七夜,秦襄公被他的一片爱国至诚所感动,决定发兵相救。秦兵骁勇善战,吴国大败,退兵而去。楚国在秦国帮助下,收复了自己的国土,并将都城迁到鄀地(今湖北钟祥西北,宜城县东南)。虽然经历了一场劫难,但楚国毕竟是大国,楚王励精图治,很快便恢复了元气,治愈了创伤。公元前495年,楚国大举进攻胡子国,胡子国自然不是对手,国君胡子豹束手就擒,胡子国宣告覆亡。从此,胡子国没有再出现于史书上。但是,今天安徽阜阳境内仍有许多古迹可考。有一处古迹叫胡城,胡城西北有女郎台。阜阳县城内,还有一处古迹叫胡亭。

上述史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部落之家演进到奴隶社会父系家庭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产生了家国同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作铺垫,最强势家庭演变成了君主国,其依附的弱势家庭被分封为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显然,国,是由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部落进化而来。所以,以姓立国,以国立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胡姓也不例外。原始社会时代的胡部落后裔几经兴衰沉浮,在奴隶社会时期,曾几度被封为诸侯国。只因国力弱小,最终被灭。胡,作为姓氏,由胡国遗民子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溶合到中华民族整体之中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我胡姓家族为华夏精神文明所作的贡献是辉煌的。但是,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发展,历来都是在不断吸收与融合之中形成的共同繁荣昌盛局面。五十多个兄弟民族历来都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而共同发展的。整体历史是个体历史的汇聚。姓氏演变也是如此,胡氏的发展也不是哪个著族独立发展下来的。而是天下许许多多胡氏共同发展而来的。胡氏发展同样受诸多历史因素制约而艰难地,同时也是卓有成就地发展到今天。今日胡姓族源并不单一。既有汉族胡氏著族,也有各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历史过程中溶入的胡姓。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多以汉族为主进行,而又是汉化与夷化同时俱进。民族融合是一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现象,同一地区居住几个民族或一个民族散居几个地区。杂居越交错越广泛,同化融合越快。少数民族用汉姓,汉族用少数民族之姓,理所当然都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就胡姓而言,据专家们考证,从古至今,鲜卑、契丹、奚、高车、伊斯兰、普米、满、瑶、苗等民族中都有胡姓。如南北朝拓跋魏,本是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八年,即公元494年将国都由平城迁往洛阳,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用汉服代替鲜卑服,朝廷上禁用鲜卑语,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姓为音或义相近的汉姓等。结果导致一支纥骨氏改为胡姓。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书曰,纥骨氏乃鲜卑族与高车族融合的结果。从此胡姓中多了一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

契丹族最早也属鲜卑族,《辽史•世系表》说,鲜卑被慕容燕所破。“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新唐书》则说,“契丹,本东胡种。”契丹从库莫奚分化出来后,成为具有独立性的共同体。北魏时期,契丹人曾多次前往朝贡,贡献名马。与北魏经常有贸易往来。有时也入北魏境内抢掠财物。不过那时契丹族势力还小,对北魏政权构不成威胁。唐朝末年,契丹族出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耶律阿保机,他在公元907年即位可汗,然后平定内乱,统一各部,于公元916年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正式建立了契丹王朝。契丹族原无姓氏,建国之后把王族号为横帐。《辽史》解释说,横帐,宗室之尤贵者。《契丹国志•族姓原始》说,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理。至阿保机变家为国,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复赐后族姓萧氏……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契丹建国后,只有耶律、萧两姓。其他姓氏则是后来与汉、奚等族通婚融合后才有的。这些后来出现的姓氏皆不如皇族、后族姓氏高贵。《契丹国志•建官制度》说契丹贱他姓,贵耶律、萧氏二姓。《辽史》中的人名多姓耶律、萧,便是这个道理。辽国契丹人中也有胡姓。

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国家。女真人的先世是肃慎,汉、魏、晋时称挹娄,后魏时称勿吉,唐代称靺鞨,五代时改称女真,是一支居住在白山黑水之地的古老少数民族。女真人中也有胡姓。

在满族姓氏中,库雅拉氏是把汉族胡姓音译为满语的姓氏,可以视作东北满族中的胡姓。古时,有好些汉人远闯关东,有一部分人为生计,便到满族王府,有的种地,有的当差。后来,有些汉人也入了满州旗籍,祖祖辈辈在王府当差,作王府的“包衣”(世仆),胡一部分加入八旗汉军。于是,包衣胡姓和八旗汉军胡姓就由此而来。包衣胡大部分居住在沈阳一带。八旗汉军胡姓,则既有原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的胡姓,又有原居住在山东济南府武州县的汉军正蓝族、正黄旗胡姓。

瑶族居住在桂、粤、湘、贵等省区。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粤西的瑶族中多胡、侯、蓝、盘四姓。瑶族分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兰瑶五大支系。胡姓多在盘瑶、花兰瑶中。粤西瑶即花兰瑶。记述瑶族起源、传说、迁徒过程的重要文献《过山图》即《过山榜》,也称《评皇券》、《盘王券牒》中开列了瑶族十二个姓氏,胡姓排第九位,可见胡姓是瑶族中的著姓。
黄启昌著《中华姓氏通书•胡姓》中介绍,居住在川滇边境的普米族,与苗、瑶等族同出盘瓠之后,居住在云南良蒗彝族自治县喇波村的普米族中就有胡姓。据他们自己介绍,其祖先是从四川木黑县境内迁来的,在这里已定居了好些代。

彝族中的“罗供家”——胡姓。云南宁蒗县彝族有余、张、胡、末、刘、马六家大黑彝。据说都来自四川大凉山。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其中也有胡姓。

其他少数民族,如回族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胡姓。可以说胡姓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的产物。
世界各地,胡姓众多,都是炎黄子孙。他们爱国爱家,勤奋努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智慧由他们带到世界各地。

下面介绍介绍胡姓改赐他姓的例子。

赐姓本是天子赐给大臣以天子之姓氏,表示皇恩浩荡,以此笼络人心。这种现象始于汉初,一直到金朝末年。相沿不替。如隋末大臣胡大恩降唐,唐高祖李渊封他为定襄郡王,赐姓李。胡大恩对此感激涕零,决心报效天子。他率军挫败突厥颉利可汗对唐朝的进攻,受到李渊的嘉奖。后在突厥人的进攻中战死。

另有个叫胡弘立的人,当了杨复恭的养子,改姓名为杨守立。杨复恭骄横跋扈,唐昭宗想拉拢杨守立,便赐他为李姓,改其名为李顺节。李顺节效忠于天子,很快疏远了杨复恭。唐昭宗只是赐了个姓,便牵制住了跋扈不臣的杨复恭,实在是很高明的办法。

金朝末年,财力既殚,爵赏又滥,难系人心。皇上便用赐姓方法以酬其功。对那些功劳或势力大的文臣武将赐以皇族之姓。其他赐本国大姓。

另有附庸风雅。如唐代令狐氏是国家功臣,出了个名叫令狐楚的宰相。因狐胡两字同音,于是不少胡姓便改姓令狐,以此来抬高身价。

另外还有一种被迫改姓。历史上此类现象甚多。改姓者多因社稷覆亡,江山易主,前朝的皇室帝胄、达官显宦怕遭到新王朝的迫害而改姓易名保全性命。元朝灭亡后,元顺帝的子孙逃往河南南阳,因是王室之后,故改姓王。元朝功臣木华黎的后裔逃往河南孟津,因是亡辅遗民,备受歧视,不敢再姓札刺尔氏,以免招横祸,于是“易氏曰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元代一胡姓道士,因其父隶属军籍而把姓丢了,胡道士竭力恢复本姓而奔走,他削发为道,寄迹道观中,终于恢复了原来面目。一个姓氏竟使人视如瑰宝,由此可见,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附注:为族人学习方便,特将胡字文化内涵引经据典抄录于下.
‘胡’[Hu]作姓氏与古国名外,还有
【胡母】复姓。按‘母’亦作‘毋’,旧有读mǔ、读wú二说:①《后汉书•献帝纪》‘执金吾胡母班’。李贤注引《风俗通》‘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也。公子完奔齐,遂有齐国。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也。’②《史记•儒林列传》‘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司马贞索隐‘毋’音无,;胡母,姓。’
‘胡’在汉语中读[hú]、起笔[一]、九画、月部、左右结构。在古汉语中从[肉]部十一画。电脑输入法五笔字型是[DE]。
(一)释义,归纳古今字词典籍,胡含有下面的意思:
1  ‘胡’即老,长寿之意,“弥年寿考曰‘胡’”。如,‘胡耇’就是指老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杜预注:‘胡耇,元老之称。’孔颖达疏:“《谥法》:‘保民耆艾曰胡。’胡是老之称也。”。‘胡’通‘遐’,有大,久远之意。《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郑玄注‘胡,犹遐也,远也。’杜注‘元老’,意为大老,《释名•释长幼》谓九十岁称‘胡耇’。耇者,老也,寿也。如《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毛传:‘黄,黄发也;耇,老。’《汉书•韦贤传》‘岁月其徂,年其逮耇。’颜师古注‘耇者,老人面色如垢也。’再如,‘胡考’即寿考。《诗•周颂•载芟》‘胡考之宁。’毛传‘胡,寿也;考,成也。’又《丝衣》‘胡考之休’。
2  ‘胡’本来是指牛颈下所垂,略如横带之皮肉。鸟兽颔颈下下垂者亦是。《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汉书•郊祀志》:‘有龙垂胡?。’颜师古注:‘胡,谓颈下垂肉也。’引申为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孙诒让正义:‘胡之言喉也。援曲而有胡,如人之喉在首下,曲而下垂然。’
3  ‘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胡’,其东之乌桓、鲜卑先世为‘东胡’,西域各族为‘西胡’。《史记•赵世家》‘吾欲胡服。’《洛阳伽蓝记•城南》‘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来自这些民族的东西(物品),也泛指从国外来的东西(物品)也常冠以‘胡’字,如,胡琴、胡桃、胡椒等等。
4  ‘胡’字在汉语语法中,当‘何’、‘故’、‘任意’讲,作副词或疑问词,表示乱、无道理、隋意乱来,或者,为什么?何故?如,胡闹、胡不归?
5  ‘胡’通‘衚’、‘?’、‘糊’、‘葫’等,如胡(衚)同、胡(鬍)须、胡(糊)涂、胡(葫)豆,等等。
6  ‘胡’通‘黑’。如,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二)含‘胡’字的词语:
[胡说八道] hú shuō bā dào  没有根据,没有道理的话语言论。
[胡思乱想] hú sī luàn xiǎnɡ  没有根据地瞎想。
[胡言乱语] hú yán luàn yǔ  捕风捉影,打糊乱说。
[胡搅蛮缠] hú jiǎo mán chán  不讲道理,无理纠缠。
[胡卢]  喉间的笑声,同‘卢胡’。《后汉书•应劭传》‘宋愚夫亦宝燕石,缇缗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孔丛子•抗志》‘卫君乃胡卢大笑’。
[胡卢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豆科。一年生草本,有香气。复叶,小叶三枚,倒卵形,上部有锯齿。初夏开花,蝶形花冠,白色,基部稍带浅紫色。荚果细长,稍弯曲,有喙。原产欧洲和亚洲,我们国各地栽培。种子入药,性温、味苦,功能温肾阳、祛寒湿,主治肾脏虚冷、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等症。全株干后称‘香草’,用来熏虫。
[胡卢碛]  古地名。为小月氏遗族仲云所居。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胡达]  波斯语Khudā 的音译,意为‘自在者’。通用波斯语、乌尔都语及突厥语的穆斯林对安拉的称呼。我国部分地区穆斯林也沿用此称。
[胡涂] hú tu  糊涂,①不明事理或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混乱:他越解释,我越糊涂。②内容混乱的:糊涂帐、一塌糊涂。③〈方〉模糊。
[胡话] hú huà  神志不清时说的话:他烧得直说胡话。
[胡搅] hú jiǎo  ①瞎捣乱或扰乱。②狡辩或强辩。
[胡来] hú lái  ①不按规程,任意乱做。②胡闹或胡作非为。
[胡乱] hú luàn  ①马虎或草率。②任意或没有道理。
[胡闹] hú nào  行为没有道理或无理取闹。
[胡说] hú shuō  ①瞎说。②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的话。
[胡诌] hú zhōu  随口瞎编。
[胡扯] hú chě  毫无议题的闲谈或者捕风捉影的瞎说。
[胡作非为] hú zuò fēi wéi  不顾法纪或舆论,任意行动。
[胡匪] hú fěi  从前东北各省称土匪。也叫胡子。
[胡子] hú zi  ①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毛。②﹙方﹚胡匪。
[胡姬]汉唐时期对于非汉族妇女的称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妇女;(2)专门从事舞乐,往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伊朗系妇女;(3)以卖酒为主要职业的伊朗系妇女。唐代‘胡姬’多指第三种。
[胡须] hú xū  胡子。
[胡子拉碴] hú zi lā chā  形容满脸胡子未加修饰。
[胡噜] hú lu  ①〈方〉抚摩:他的头碰疼了,你给他胡噜胡噜。②用拂拭的动作把
东西除去或归拢在一处:把瓜子壳胡噜到簸箕里。把棋子都胡噜到一堆。③作‘呼噜’。
[胡臭] hú chòu  [狐臭],由于腋窝或者阴部等部位的皮肤汗腺分泌异常而产生的刺鼻臭味。也叫狐臊。
[胡骨把胯]  亦称‘腲腿风’,俗名‘腰风’。中兽医病名。多见于膘肥体壮的马骡。常因多喂少役,瘀痰料毒积于脏内所致。症状为四肢痉挛、腿软无力、脉象沉涩、口色赤红等。治疗宜针、药兼施,以祛风和血、滋肾养阴、强筋壮膸为主,宜用麒麟散。
[胡蝶] hú dié  [蝴蝶],昆虫,翅膀阔大,颜色美丽,静止时四翅竖立在背部,腹部瘦长,吸花蜜,种类很多。有的幼虫吃农作物,是害虫。有的幼虫吃蚜虫,是益虫。简称蝶。
[胡蜂] hú fēnɡ  昆虫纲,膜翅目,有蜂科。大型昆虫。体细,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褐色横纹,尾部有毒刺,能蜇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通称马蜂。
[胡子鲶](Clarias fuscus)亦称‘塘虱’、‘土虱’。硬骨鱼纲,胡子鲶科。体长约20厘米,灰褐色。有须四对。背鳍和臀鳍延长,胸鳍具一硬刺,尾鳍呈圆形。无鳞。鳃腔上方具树枝状的辅呼吸器,能呼吸空气。主产于我国长江以地幔隆起淡水中。肉质细嫩,为食用鱼类之一。可养殖。
[胡豆] hú dòu  [蚕豆] cán dòu  ①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中心空,花白色有紫斑,结荚果。种子供食用。②这肿植物的荚果或种子。
[胡瓜] hú ɡuā  黄瓜。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叶子互生,花黄色,果实圆柱形,通常有刺,成熟时黄绿色,是普通蔬菜。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胡葱]Allium ascalonicum)  又名‘冬葱’或‘火葱’。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分蘖性强。植株较矮小,绿色葱叶作香辛料。假茎基部能形成纺锤形或卵形小鳞茎,一般不结种子,专用鳞茎繁殖。耐寒不耐热,夏季地上部分枯萎。
[胡椒] hú jiāo  (Piper nigrum)胡椒科。①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节膨大,叶子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有5—7大脉。夏季开花,花小呈黄色,无花被,成细长下垂的穗状花序。浆果小球形,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果实干后果皮皱缩变黑,称‘黑胡椒’;成熟果实脱去皮后色白,称‘白胡椒’。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有栽培。②这种植物的果实。有辣味,可以做香辛调味品。未成熟的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温中散寒,可以做健胃药,主治胃寒腹痛、呕吐等症。
[胡椒鲷](Plectorhynchuspictus)亦称‘胡芦鲷’、‘加池’。硬骨鱼纲,石鲈科。体侧扁,呈长椭圆形,长约35厘米。体色和斑纹随鱼体增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多条黑色纵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成鱼棕色,散布不规则黑色圆斑。吻短而钝。眼侧位而高。口小,端位。上颌微长于下颌。体被小栉鳞。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为次要食用鱼类。
[胡麻] hú má  ①即芝麻。②油用亚麻,茎比纤维用亚麻粗而短,分枝和果实较多,子粒也较大。
[胡桃] hú táo  核桃。①核桃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核果球形,外果皮平滑,内果皮坚硬,有皱纹。木材坚韧,可以做器物,果仁可以吃,可以榨油,也可以入药。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胡颓子] hú tuí zǐ(Elaeagnus pungens)胡颓子科。常绿灌木,茎上有剌,叶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边缘稍波状,被鳞毛。晚秋开花,花下垂,银白色,有香气。果实次年初夏成熟,椭圆形,红色。产于我们国长江以南各地;日本也产。栽培供观赏。果、根、叶入药,果有收敛止泻作用,根有收敛止血作用,叶可治肺虚短气喘咳。其植物果实就叫胡颓子,可以吃,又可以入药。
[胡杨] hú yánɡ  (Populus euphratica)杨柳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嫩枝上有细毛,幼树的叶子狭长如柳叶。叶形多变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的叶,全缘或疏生锯齿。卵形、扁卵形、肾形的叶具缺刻或全缘,无毛,带灰色或淡绿色。老树的叶子阔卵形或心脏形。结蒴果,卵形。生长在沙漠地带,分布于我国新疆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地区,多生于水源附近。耐盐碱,生长较快。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及造纸等用。树干、枝、叶可提胡杨碱。为西北河流两岸或水位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树种。
[胡桐]  (Calophyllum inophyllum)亦称‘红厚壳’、‘海棠果’。藤黄科。常绿乔木。叶对生,厚革质,有光泽,椭圆形或宽椭圆形,侧脉细密且直,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白色,有香气。核果球形,黄色,肉质。分布于我们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东南亚至非洲亦产。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润滑油和医药用;木材是良好的船舶、枕木、桥梁用材;树皮含树脂,供药用。
[胡枝子] hú zhī zǐ(Lespedeza bicolor)豆科。落叶灌木。复叶由三片小叶构成,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圆,有小尖头或微凹,下面微有平伏细毛。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腋生,二小花生于一苞腋,红色或玫瑰紫色。荚果宽椭圆形。产于我们国,分布于长江流域至东北、内蒙古等地区。萌芽性强,根系发达。供绿肥、饲料及营造防护林用。茎皮可取纤维;茎叶可供药用。嫩叶和茎可做饲料。
[胡黄连]  中药名。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rhiza kurrooa)的根茎。性寒、味苦,功能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主治痢疾、黄疸、目赤肿痛、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本品含鞣质、树脂、小檗碱、胡黄连苷等成分。对皮肤真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另种西藏胡黄连(P•scrophulariiflora)亦作药用。
[胡绳]  香草名。如〈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王逸注‘胡绳,提草也’。
[胡食]  唐时称饆饠、烧饼、胡饼等为胡食,自西域传入。
[胡萝卜] hú luó bo  (Daucus carota)伞形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直根圆锥或圆柱形,呈紫红、橘红、黄或白色,肉质致密有香味,肉呈红、黄色者含胡萝卜素多。叶柄长,三回羽状复叶,裂片狭小。复伞形花序,开白色小花,果实小,果面有剌毛。性喜冷凉,较耐旱,适于松软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原习地中海地区,我国各地普遍栽培。肉质根可作蔬菜、饲料等。
[胡萝卜素] hú luó bo sù  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40H56,深紫红色或深红色结晶,胡萝卜、蛋黄和乳汁里含量较多。在人体内能变成维生素A。有些水果和蔬菜呈红色,有些植物的叶子秋季变成红黄色,都是由于含有胡萝卜素的缘故。也叫叶红素。
[胡敏素]  土壤和海洋沉积物中不不溶于有机溶剂稀酸和稀碱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腐殖质的组分之一。与土壤矿物质牢固结合,很难分解,稳定性强,化学活性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也较小。
[胡敏酸]  土壤中溶于稀碱但不溶于稀酸的棕褐色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腐植质的组分之一。其分子由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等构成。与富啡酸相比,分子量较大,含碳量较高,稳定性较大。胡敏酸有很大表面积和吸收能力,有利于土壤保水保肥和良好结构的形成。我国东北的黑土和很多含碳酸钙的土壤中的腐殖质均以胡敏酸为主。
[胡粉]傅面或作涂料的铅粉。〈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后汉书•李固传〉‘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
[胡哨]  亦作‘唿哨’。用手指放在嘴里吹出的高尖音,多用作共同行动或招集伙伴的信号。如〈水水浒〉第四十二回‘众猎户打起胡哨来,一霎时聚起三五十人’。
[胡笳] hú jiā  我国古管弦乐器,类似笛子。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清代形制有三孔,木制,两端弯曲。
[胡笳十八拍]①乐府《琴曲》歌辞。骚体。相传东汉蔡琰作,后之学者疑为伪托。共十八章,一章节为一拍,故名。诗中写她为乱军所掳,流入南匈奴,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悲惨生活和矛盾心情。②琴曲。相传词曲均为东汉末年蔡琰所作。乐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分《小胡笳》(六段)、《大胡笳》(十八段)二曲,无词,解题称其为后唐董庭兰所作。其后流传最广的〈胡笳十八拍〉传谱,始见于清徐常遇〈澄鉴堂琴谱〉(1686年)。歌词用同名诗,标名为《胡笳》。
[胡琴] hú qin  我国乐器名。唐宋时,凡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拨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元时用于宴乐。《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或四,木轸至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有二胡、板胡、京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胡床]hu chuang  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引《风俗通》‘灵帝好胡床’。《世说新语•自新》‘渊(载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讖有胡,改名交床’。陶彀《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胡同] hú tònɡ  (衚衕)就是巷或者小街道。但,用做巷名时,‘同’字轻声不儿化。如,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北方用为巷道的通称。《正字通•行部》‘衚’,‘衚衕,街也。今京师巷道名衚衕。或省作胡同’。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采取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人民的服饰,学习其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服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于骑射。
[胡旋舞]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属健舞类。出自康国、米国。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故名。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诗‘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颻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
[胡腾舞]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属健舞类。出自石国。男子独舞,以跳跃腾踏动作为主。唐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宋代队舞小儿队中有醉胡腾队。
[胡袄]  唐时称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为胡袄,并在长安等地建有胡袄祠。唐韦述《两京新记》有记载。
[胡天]  北朝时称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为胡天或胡天神。《魏书•皇后列传》、《隋书•礼仪志二》有记载。有时亦将印度外道信奉的大自在天(摩醯首罗,Mahēsvаrа)称为胡天,如韦述《两京新记》卷三‘西域胡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
[胡桃夹子]  俄国芭蕾舞剧。彼季帕、伊万诺夫(Лев Иванович Ива-нов,1834—1901)缟导,柴科夫斯基作曲。1892年12月18日首演于圣彼得堡。描述小姑娘克拉拉在得到了一件圣诞礼物—胡桃夹子之后的奇妙经历,剧中穿插了大量的风格性舞段。后成为圣诞节的传统上演剧目。
[胡苏]  ①古水名。古九河之一。在今河北东光东南,东流入海。《汉书•沟洫志》‘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颜师古注‘胡苏,下流急疾之貌’。②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治今山东宁津保店镇。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临津’。
[胡越]  ①胡在北,越在南,比喻关系疏远。如《淮南子•俶真训》‘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高诱注‘肝胆喻近,胡越喻远’。②古时中原胡越常有战祸,故比喻祸患。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胡富夫](Al-Hufūf)沙特阿拉伯的城市。在阿拉伯半鸟东部,哈萨绿洲(Al-Hasa)中。人口10。1万(1986)。气侯温和,多椰枣园。四周种植小麦、蔬菜。为农产品集散中心。利雅得至达曼铁路要站。邻近加瓦尔(Ghawar)大油田,有炼油和石油化工、纺织品、椰枣加工等工业。有宏丽的伊斯兰教寺院和古老的阿拉伯市场。
[胡齐斯坦]Khūzestān旧称阿拉伯斯坦。伊朗重要省份。西南临波斯湾。面积6。47万平方公里。人口 268。1万(1986年)。大部为平原,南部多沼泽地。西北部为扎格罗斯山地,多森林。首府阿瓦士。农产有椰枣、甘蔗、小麦、棉花、烟草等。为伊朗石油主要产区,拥有马伦(Marun)、阿瓦士、等大油田,并富天然气。有炼油、石油化工工业。油区有输油管通阿巴丹和阿瓦士。
[胡茶辣国](Guzerat)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Kāthiāwār)。国境甚大,物产富饶,沿海港口为古代东西方商舶所经。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离我国西行后,曾到此。
(初稿于1999年冬,后经几稿,2006年清明后定稿.  而今试想,在宗亲网,胡姓网宗亲们鼓励帮助下,再次加工后,最终定稿.)
[ 此贴被999老顽童在2008-03-07 12:0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3-07
自从喜爱上我们胡氏文化,各种有关源流的资料也看了不少,然而文模宗亲老哥写的这篇《胡姓探源》还是让我眼睛一亮,一口气读完。大凡网上流传的同类文章都是转抄于国内出版的那几本书的内容,某些段落一字不差。然而还是有人能够采用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前有星矢作者写的《关于胡姓人文历史》一文就让我推崇备至,选入“论坛精华”。文模宗亲老哥这篇用自己语言写出的探源文章,读来更感觉浅显易懂,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位古稀老人对我们胡氏渊源文化的深刻理解。

文模宗亲老哥曾发短信与我,希望在宗亲网发表并得到帮助。我回信道:所托之事,小弟敢不从命。只是我的知识也是从书本中来,恐怕和您的述作相差无几。但如有幸拜读老哥谱作宏文,也是小弟深入学习的一个良机,那将为我支今后续谱提前做些准备。所以小弟很高兴为您效力,不过做些校对抄写琐事而已,还望老哥不弃赐教为感。

今先将文章做分段空行处理,以利大家阅读。

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3-07 08:3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3-07
谢谢南山总版主宗亲弟百忙之中为[胡姓探源]编辑.你这一编辑,就成文章,条理清楚了.原来在我脑海里就是一团乱麻,一锅粥.你的辛苦使我很受感动,很受鼓午.  我虽然能力极其有限,今后定要努力为宗亲网添彩.我希望更多的宗亲在南山宗亲带领下,积全中华胡姓人集体智慧在[中华胡姓通谱]上整出个[中华胡姓源流]佳作出来.努力消除中华胡姓人中的愚昧.
本宗亲我肯请, 凡见阅[胡姓探源]的宗亲都不吝赐教.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就在这网面上动手修改斧正为盼!总版可否允许设置宗亲们直接修改此文的程序呢?
凡为本文润色宗亲,敬请留下尊姓大名.以备日后载谱留念.
[ 此贴被999老顽童在2008-03-07 14:1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3-07
拜读了999 老顽童宗亲[胡姓探源]文章,非常感动,谢谢您的辛勤劳动,给了我们一次学习的机会。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12-04
   胡姓的最早来源,根据《姓纂》的考证,是:“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换言之,胡姓也跟陈姓一样,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他们的始祖,都可以追溯到3100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血脉完全相同,只是一个以封邑的地名为氏,一个以老祖宗的谥号为姓罢了。

  在早期历史上,胡姓的表现似乎比不上他们谊属兄弟的陈、田等姓,除了春秋时期有过一位以大义化解蒲邑之危的名士胡衍之外,名登史册的胡姓人物,并不多见。

  秦汉天下一统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胡氏“后来居上”,表现出色,就以汉朝的胡安和胡烈来说,他们的事迹,便足以光耀后人——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经在白鹿山聚徒授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了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守的时候,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以“光芒毕露”四个字来形容胡氏在宋朝300多年间的杰出表现,应该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这段时间,胡氏的才华横溢,满门书香,胡安国、胡瑗、胡三省等人,无一不是功在传统文化,名垂千秋万世的了不起学者。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经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其后,要不是有胡安国的矢志“抢救”,则今日呈现在后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很可能两样了。胡安国“抢救”了《春秋三传》,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真可以说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供人瞻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