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07阅读
  • 0回复

[★★★【胡姓逸事】]胡豪:“新闻联说”评天下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3-15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

胡豪:“新闻联说”评天下事

  这位63岁“主播”开创用新闻关键词创作对联,网络走红后还在报上开起专栏
  新闻人物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家喻户晓,中国楹联界“新闻联说”名动“江湖”。由陆丰市甲子镇63岁老翁胡豪“主播”的这个栏目,从2006年2月27日“开播”,至今已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上刊发近700条,受到诸多网友赞誉和热捧,被誉为“中国楹联论坛"第一高楼"”。 
    解密“联说”

  所谓“新闻联说”,就是用对联的形式“说天下大事”。“新闻联说”一名,已很直观地点明了它的创作方式,即“新闻+对联”。

  “新闻联说”的构成方式大体有四部分:事由、关键词、联对、注释。其中,联对是主体,其他三部分是附属。创作流程一般是:从新闻中提取关键词,再据关键词进行对联创作,关键词的嵌入,要吻合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及特点,又不留痕迹。最后对对联进行相关的注解。

  示例如下:

  事由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在京开幕。

  关键词十七大

  联对每有十方求大本 更依七曜到京华

  注释十方:四面八方,本联特指参加十七大的全国各地代表。大本:根本、大计。七曜:北斗七星。下联由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二》“每依北斗望京华”化裁而成。

  胡豪的“新闻联说”目前有两种形式:一是“每日要闻一联”,侧重国内外当天发生的重要事件;二是“新闻人物每周一联”,专注每周新闻报道的公众人物。从2006年2月27日至今,胡豪已创作并刊发“每日要闻一联”近600副;加上“新闻人物每周一联”80多副,总数已接近700副。

  “联说”赏析

  “新闻联说”题材丰富,各类新闻皆可入题。联作与新闻同步具时效性,又言简意赅,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胡豪将复杂的叙事与中肯的评论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实属难能可贵。

  如,中新网国内新闻2006年3月27日报道:劳动合同立法,工资社保是焦点,收入格局调整加力。胡豪将“社保”巧妙入对:“莫由社鼠任穿凿,谨盼民劳得保安。”

  2007年3月16日,郭德纲为代言藏秘排油百草减肥茶付出“代价”——成了央视“3·15”晚会靶子。胡氏以“郭德纲”为关键词,怒斥其:“出烂言而丧公德,贪小利而忘大纲。”

  中新网社会新闻2007年6月18日报道:一对夫妻被控抢劫杀人,丈夫在法庭上急于为自己开脱。胡氏嘲其:“灭性丧心,一对奸邪男女;杀人越货,十分枭恶夫妻。”

  “新闻联说”也不乏褒扬之作。

  2006年7月12日,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中传来好消息,中国选手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胡赞其:“如飞速度,可刘世界,偌矮栅栏,亦出翔麟。”(注:刘,古代兵器,引申为征服。翔麟,吉兽,喻难得的人才。)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被外电誉为“中国铁娘子”。胡赞其:“卓卓才华,堪冠吴姬楚女;堂堂仪表,恰如玉树琼花。”

  评赖斯在“黎巴嫩和平”多方会谈表现:“作为布什股肱,诚然不赖;应对多边首脑,斯是有方。”

  胡氏之“新闻人物每周一联”尤其精彩,将人名入联而不露痕迹,联对之意又与人物的性格、作为甚是吻合。

  赖昌星,厦门远华走私大案主犯,事发后潜逃至加拿大,公安部发言人称其受法律制裁只是早晚问题。胡氏联曰:“异邦逃匿,若犬丧家,何昌之有?昔日荣华,如星陨地,一应俱无!”

  陈水扁腐败弊案缠身,被迫宣称“权力下放”,岛内各界批其以“权力私授”为弊案解套。胡氏联曰:“扁舟惊弱水,跛鸭叹黄昏。”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当年剧组选角时凭一首写在自己照片背面《我是一朵柳絮》的诗歌打动了导演而入选。惜红颜薄命,胡叹其:“晓风怜白絮,旭卉泣红楼。”

  联必用典是胡豪联作的另一个特点,这些看似信手掂来的历史典故,巧妙精辟,形象妥帖,如入汤之盐,能让读者觉其味而不察其迹,充分展示创作者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难怪网上有人惊呼:“如果把胡豪的联看懂并了解背后的典故,古汉语都过关了。”

  “主播”胡豪

  胡豪自称人生经历“乏善可陈”,然朋友说他总有惊人之举,一如他所作的对联。

  16岁时,胡豪就在报上发表散文诗《海滨短笛·月光》。读高三时,班中年纪最小的他,经常代请假的语文老师上课,成了闻名全校的“学生老师”。

  那年高考,语文分古汉语翻译和作文两部分,两个小时的古汉语翻译题目,他仅用半个小时就全部答完,让监考老师大为惊诧。尽管他的高考成绩优秀,文科获全县最高分,但年轻气盛的他因写文章“得罪”学校领导,结果名落孙山。

  此后,胡豪当过小报主编。他的文章立论严谨,说理抽丝剥茧,环环相扣,语言幽默,每有文章张贴,“四乡人皆聚观”。

  改革开放后,胡豪下海办过工厂、开过公司、搞过设计,用他自己的话说,“皆一事无成”。工作之余,他专攻联作,因此结识一批楹联发烧友。两年前,妹妹将家里淘汰的电脑送给他,他干脆隐居于家乡的小楼中,以撰联为乐,以上传为趣。

  名动“江湖”

  家里没电脑前,胡豪的联对只限于纸质媒体偶而发表,数量并不多。2005年底,他参加了省委先进办与南方日报社等单位合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春联征集活动,在十几万投稿的春联中选出130幅入选作品,他的联作排在第7位。领奖时,他选择了获赠一年《南方日报》的奖品。他说,这张报纸他坚持订阅十几年,深厚的感情说不清道不明。

  2006年3月,胡豪在网上“中国楹联论坛”和“地球村文学论坛”上,开始创作“每日要闻一联”及“每周人物一联”,这一新颖的创作形式,立即引起网友的关注和兴趣,大批网友纷纷跟帖热捧。

  “中国楹联论坛”掌门人陆天泓评论说:“楹联的创作就应该有如此的突破,如此出手,果然不凡。”

  “中国楹联论坛”诗歌版版主评说:“这肯定是中楹"第一高楼"了,希望先生把它建成网络"第一高楼"。”

  “中国楹联论坛”楹联版版主说:“将时世新闻与对联结合,融现实性、知识性于一体。欲知天下事,先看墨客(胡豪)联”。

  “地球村文学论坛”楹联版版主评说:“原创又是时事的对联本就以稀为贵,比那些都是风花雪月的对联更有意义。”

  ……

  随着在网络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多家网站都专程为胡豪开设专栏或BBS专用区。2007年8月,《中国楹联报》辗转联系到胡豪,告知社委会通过讨论,决定将在报上为他开设“新闻联说”专栏。双方一拍即合,从此,胡豪的妙联又重新走上传统纸质媒体。

  本报记者 杨红雨

  通讯员 梁水良 林胜淡

  图:

  胡豪的书房三面都是书架,藏书数千册,按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小说、散文、历史等分门别类存放。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几千册书每一本他都看过。就在这群书环绕的环境中,他写下近700条“新闻联说”。图为他正在将刚写好的“新闻联说”传到网上。 杨红雨 摄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