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98阅读
  • 8回复

87年寻亲路 92岁回娘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4-18
----73岁的隋立义老人为母亲胡秀英寻根记

2008年04月09日14:55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转自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7099592.html


  这是一出人间的悲喜剧,大起大落,悲欢离合,曲折传奇。从山东东营到德州平原尚不足500里的路程,现年92岁的老太太走的这一段回娘家的路,风雨沧桑竟历经了87个春秋冬夏。

  2008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记者慕名访问了这位老人的儿子——原蚌埠铁路医院退休医生、73岁的隋立义。只见他触景生情,满面泪花。谁曾想到啊,隋立义也为母亲寻根找了半个多世纪。

  五龄女被拐卖 生离死别

  那是1920年的寒冬,漫天飞雪齐鲁大地银装素裹。在山东德州平原县张华镇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落里,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把年仅5岁的闺女紧紧地搂在怀里,强忍着悲痛强作着笑脸说:“双玉,听娘的话,你跟这个舅舅到姥姥家学唱戏好不好啊?”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高兴地直点头,一蹦一跳地跟着一个她并不熟悉的远房亲戚上路了。望着村外茫茫雪野里一大一小、两行深深渐行渐远的脚印,这位农家妇女失声地痛哭起来:“双玉,娘对不起你,你千万别怨娘呀!”

  踏着时光老人的步伐,这双小小的脚印不断地向前延伸着、延伸着……可这双小脚由小长大却一直未能找准掉转的方向,谁又能料到此行竟成了她们母女俩的诀别。从此之后,这个小女孩再也未能回到她那个熟悉的温暖的家,再也未能见到生她养她的爹娘和朝夕相伴的哥哥、两个姐姐及小妹妹。那个远亲并没有带她去姥姥家,而是一路坐马车、上轮船、乘火车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她哭过、闹过、挣扎过,也曾一次一次地逃跑过,但换来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严厉而凶狠地打骂与惩罚。她被不断地送来送去竟是被人一再拐卖,她也不知哭过了多少个白天黑夜,泪水送走了多少次星星月亮,但这个小女孩终于坚强地活了下来。她从记事起就从未放弃并且一直在执著地寻找着亲人,期盼着母女能够奇迹般地团圆重逢。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清朝顺治皇帝苦苦解不开的心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能读懂生命的去脉来龙?谁又能够真正弄清楚这个小女孩“我是谁”呢?

  也许是因为幼时被多次拐卖的命运给她铭刻了难以抹去的烙印,这个小女孩对自己苦难的家境至今记忆犹新。她叫胡秀英,乳名双玉,5岁时被远亲拐骗,几经倒手转卖,最后被送到一个唱吕剧叫时亚蓝的戏班子。7岁那年,她唱戏唱到了她现在居住的山东省东营市牛庄镇东隋村,便在此安顿下来。1934年春天她19岁时便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隋龙光,次年生下了隋立义。胡秀英一生相继生下了四男四女,不幸的是四个女孩都一一夭折了,只留下了四个儿子。

  多年来,母亲的身世一直困惑着隋立义,直到老母寻根之后,曾一直迷茫的隋立义才完全知道并理解了这一切。原来早于解放前,隋立义那不曾谋面的姥爷胡明春因缴不上地主的租子,被关进县衙大牢里被活活折磨致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失去顶梁柱的姥姥,孤身一人拖着5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平原一带乞讨度日。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饿死呀,双玉自小聪颖好学嗓子也好,不如先给双玉一条生路, 让她远走他乡去学唱戏逃条活命去吧。将亲生的女儿送人,这是隋立义姥姥走投无路一种最无奈的选择啊!原本一种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谁料演绎出了一幕无可逆转的人间悲剧。

  八十七年苦寻根 青丝成雪

  隋立义说到这儿,摘下花镜用镜布擦拭着镜片上的泪珠;然后,将一本影集摆在桌前。他指着早年合影的一张全家福并一一告诉我:“这还是1979年夏天在蚌埠龙湖幼儿园旁边的一家私人照相馆照的,左边坐着的是俺爹,照后不久老爹就去世了;右边的是俺娘,你看那时侯她显得多年轻;后排站着的是俺们兄弟四个,如今一个个也都老了”。在兄弟四人中立义排行居长,今年73岁,二弟立新71岁,三弟立志62岁,最小的弟弟立信也59岁了。立义和在山东东营的三弟立志都是医生,二弟立新是北京首钢的一名行政管理干部,四弟立信为了侍奉母亲一直在山东老家务农。

  熬过严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胡秀英老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和她的那个家,但她却一直将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大约在隋立义刚刚懂事时,他就隐隐约约地知道母亲没有娘家,逢年过节人家的孩子往姥姥家跑,别人的小孩有舅、姨疼爱,而他却得不到这种亲情。当隋立义长大成人之后,母亲才含泪向他倾诉了自己幼年的不幸和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姓胡,乳名双玉,兄妹五人,家里是一个佃户,父亲因交不起租子被人逮走了,她住的那个村叫望海寺,但不知在何省何县……”隋立义懂得母亲的心,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是想找回她那个失去的曾经温暖的家啊!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 18岁的隋立义由济南铁路局卫校分配到蚌埠铁路医院工作,人虽然是跨过黄河来到了淮河之畔,鲁皖两省还间隔着一个江苏徐州,但他的心一直系挂着母亲的重托——尽快找到姥姥家。根据母亲所记的村名“望海寺”及胡姓这条线索,隋立义开始向媒体等有关部门求助。1957年他先是写信给《蚌埠报》,《蚌埠报》很快将信转给了《大众日报》,不久《大众日报》社便回信说:“查阅山东境内地图并派记者到胶济铁路沿线访寻,目前尚未发现‘望海寺’这个村名”。既然叫“望海寺”,隋立义又“睹名妄意”起来,那定是离海不远,附近可能还有一座不小的寺庙呢?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隋立义几乎跑遍了山东半岛沿海一带,每到一处便仔细地搜寻着当地的地图和相关资料,痴望着在某个角落突然蹦出个“望海寺”来,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望海寺”呀“望海寺”,隋立义只能是“望海兴叹”了。隋立义的三弟隋立志也是辗转东营、天津、商河一带寻找那个流动的戏班子,遗憾的是戏班班主时亚蓝已经过世,线索就此中断。

  岁月如梭,1995年隋立义在蚌埠铁路医院退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两鬓染霜的花甲之年,转眼间他也成了老人。花开花落,寻寻觅觅,半个多世纪又过去了,隋母的娘家依然杳无音信。隋立义带着家人年年都要回山东老家探望母亲,隋母也曾多次来蚌埠和子孙们团聚,但每当看到母亲那双渴望的眼神,每当听到母亲说及的过去和家人,隋立义总有一种紧迫感,更有一种责任感。他知道,母亲是多么希望能够早一天找到自己的家,从而愈发坚定了他寻根的信念与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一定要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找到姥姥的家,把老人送回她那个温馨的“港湾”和眷恋的“安乐窝”。

  也许正应验了“否极泰来”这句真言,也许是苍天不负有心人。2006年12月的一天下午,隋立义在家中不经意间摆弄着手中的遥控器,一个7岁时走失、独自流浪四川7年后的少年被记者送回山东老家的故事,定格在蚌埠电视台转播的画面上。片子的结束语给出了答案:原来是一位热心的记者在网上查到了孩子所说的那个村的地址。这对几乎是电脑盲的隋立义无疑是一个惊喜的启迪, 当天晚上兴奋激动的他就在好友的帮助下在互联网上查找,当把“望海寺”输入百度搜索后奇迹果真出现了, 屏幕上一下跳出了两个“望海寺”: 一个是河北沧县凤化店乡,一个是山东德州平原县张华镇。到底是哪个呢?为了确认,隋立义立即写信给这两个地方的村委会和当地的电视台。他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同时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村里有无胡姓人家;二是八十多年前该村是否丢失过女孩或将女孩送人;三是为何送人?不久,河北沧县有了回音,说他们村里只有一家胡姓,也曾在八十多年前丢失过一个小女孩 ,隋立义听后非常高兴,满心欢喜的以为找到了母亲的家。后来这家人还往蚌埠给他寄去了一封信和一张祖谱,但最终证实那里仍然不是母亲的家,母亲既不是跟随姥姥离开的,更没有去过北京,希望又一次破灭。

  正当沮丧之际,来自山东德州平原“望海寺”村的电话铃声响了, 话筒里传来了犹如梦幻而又久久期盼的消息: 1920年在平原“望海寺”他们那个村的确发生过这样一幕悲剧。为了更好地核实情况,人在安徽蚌埠的隋立义马上给山东东营的四弟立信电话联系,让老母提供更详尽的细节。两家经过了五六次的通话并一一核对细节,当对方最后报出隋立义老爷叫胡明春及舅舅和姨的名字完全吻合时,电话两端的人都哽咽了……

  找到了,找到了,整整找了87年,现年92岁的胡秀英已由青丝变成了白发,终于找到了她那个魂牵梦萦的家,73岁的隋立义也终于为老母圆了寻亲的梦。只闻其声而未曾谋面的两家亲人急切盼望相聚,胡秀英更是老泪横溢激动地彻夜难眠了。

  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五,隋立义母亲娘家的两个侄子和一个侄女由德州专程来到了东营,他们一见到这个从未谋面的姑姑就惊讶地叫了起来, 因为姑姑和他们的父亲实在是太像了,75岁的侄女一下子就抱着胡秀英哭了起来,身旁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当胡秀英知道了娘家的情况后,悲感交集地掉下了热泪:“俺的哥哥、两个姐姐、妹妹都过世了,现在俺那一辈就只剩下俺一个了,要是能早点找到,说不定俺们兄妹几个还能见上一面呢。”

  现在胡秀英老人一家共有39口,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其乐融融,长子、长孙、长孙女及长重孙和重外孙都生活蚌埠。老人除了一点耳背外身体健康硬朗,精神乐观开朗,生活也很有规律,起居并且能够自理,早晚还喝上两小盅药酒滋润哩。隋立义盘算着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要让期颐之年的老母回趟那近一个世纪不曾回过的家,生平第一次很可能也是她最后一次走娘家。

九十二岁回娘家 梦圆故里

  时间定格在2007年4月4日清晨,三辆专车赶到了山东省东营市牛庄镇东隋村,一出特大的欢乐喜剧奇迹般地拉开了帷幕。92岁的胡秀英象个深闺待嫁的新娘,身着绿缎绣花的新棉袄 ,头戴黑色的新绒帽,一双小脚穿着小儿媳妇为她手工缝制的软底红棉鞋儿,一个小孙子正在给她调试着助听器。专车由上海大众东营石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免费提供,老人坐的是一辆依维克,后面的座位已被全部拆掉,放了一张可躺可坐的椅子让她舒适地旅行,这辆专车还配备了卫星导航仪以方便行程。

  伴随着村边路口“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喇叭里播放着“风吹着哪个杨柳飒啦啦啦啦啦,小河里的哪个流水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走呀走的忙呀,原来是她要回娘家……”喜庆小调,三辆乳白色的小车从山东东营向着德州平原出发了!车内,胡秀英及坐在身旁的4个儿子、3个孙子、1个孙子媳妇、1个重孙子,这个四世同堂一同前往的10口之家,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寻根的路。

  这是隋立义当天详记的一篇日记,读后不禁令人肝肠欲断,潸然泪下……

  11点20分,当专车行驶进了德州平原张华镇时,胡秀英的2个侄子、2个外甥早已在镇上的路边等候着。小车缓缓地停在了胡秀英老人最小的侄子胡学山家门前,车还未停稳,胡学山和61岁的大哥胡学伦就连声叫着“老姑”跑着迎上前去, 接着胡学山将老姑背进了屋内。“到家了!到家了!俺死也瞑目了!” 胡秀英一遍遍念叨着,一把把抹着老泪。“一直都以为老姑找不到了,做梦都没想到老姑还能回来”“知道老姑今天要回家,俺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呀”, 胡学伦、胡学山兄弟俩十分亲昵地说着。这时,老人的侄子、侄女、外甥、侄孙子们都一齐围了过去,胡秀英一只手搂着75岁的侄女,一只手拉着81岁的大外甥贺宗尧,眼睛还瞅着二外甥贺宗舜,直乐地合不拢口:“咱们亲呀,亲都亲不够啊!”她那75 岁的侄女自上次去东营见过姑姑之后,回家就给姑姑做了件可身的、绿绒绒的、绣着红花绿叶的灯芯绒外套,老人高兴地立马穿上了这件新衣裳,还美滋滋地对着镜子“美”不够呢。

  中午时分,胡秀英和老幼几十口一起终于在娘家吃上了这顿团圆饭,这顿饭整整等了87年啊!因为高兴,平时每天只喝二两药酒的她,这次一顿饭就足足喝了二两白酒,家人怕她累着让她躺下歇歇,她却摆摆手,执意要和几个侄女、外甥媳妇们啦啦悄悄话。

  稍事休息后,老人又不顾家人的劝阻,一定要到村里走走看看。一下子全村轰动了,村里的人像看电影明星那样围着这个离开村子87年的老人。“长得真像啊,你看她那鼻子、眼睛都跟她哥哥的一模一样” “她的儿子和胡家的人长得也很像啊” “碰上好时代了,老太太有福哇”“走了这么多年还能找回家 ,这要多谢人民政府啊” ——村民们七嘴八舌一个个地说着笑着。在村里,胡秀英很想见见和她一般大或者年龄稍长的的老人,唠唠小时侯好玩的事,但全村400多户人家年龄最长的也只有八十几岁。

  下午两点,胡秀英来到老宅子寻找她儿时住过的那个家。沧海桑田,早已是物是人非了,当年的低矮茅舍,如今变成了红砖绿瓦,记忆中的那片小树林、那棵老槐树也已荡然无存了。老人那双颤巍巍的手抚摸着旧址上新建的红漆铁门院墙,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应该是这里,应该是这里”,久久不愿离去。

  这天正好是清明节,胡秀英迎着落日的黄昏踏着黄土来到父母的坟地,摆上供品,上了三注清香,她双膝跪地长跪不起悲恸不止,后边是一排排跪立着的子孙们。她趴在爹娘的坟前,一声撕心裂肺苍老的哭喊:“爹啊,娘啊,双玉回来啦,俺带着孩子们看您二老来啦!”

  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火烧云染红了西边的天际,太阳快落山了,又该回家了。虽然娘家的亲人们一再挽留,但胡秀英不愿让他们再操心劳神,还是坚持要当晚返回东营。趁着天色未黑,老人又由娘家踏上了归途,车子开出村很远了,她还掂起脚尖不停地回头翘望。是啊,每一个生命都深怀自己目的,尤其人到老年之后年总想落叶归根,更想细细品味着活着的乐趣之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人也似乎只有经历了岁月的打磨,那颗原本柔弱的心才会坚强, 才能够抵挡住乡愁的撞击。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隋立义为母寻根的故事也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蕴含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十德”,注入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信念,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为人、治学、做事的根本啊!同时,它又折射出了人间的亲情和真情,那一颗颗温暖的心,一双双援助的手,一个个素不相识的好心的人,更体现出了国家、大家、小家之间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当我采访结束起身意欲告辞时, 隋立义老人特意让我到他卧室看看他床头前的一盆花。他告诉我这是一棵“长寿花”,另一棵“长寿花”已放在了山东东营他老母的床前。原来在离开平原张华镇时,隋立义特意向大表弟胡学伦要了两棵“长寿花”,盆土是他亲手从姥爷、姥姥的坟头上取回的。春去冬来,不觉十个月过去了,蚌埠的这棵“长寿花”依然枝青叶茂,而隋母山东的那棵更是郁郁葱葱。年年清明,隋立义都是带着子孙们回山东东营给家父上坟、看望老母,今年清明,他还要到姥爷姥姥的坟前祭拜并再取些土来精心培植着这棵长寿花。

  “长寿花”啊“长寿花”,她的根扎在了山东,她的叶开在了安徽,愿她永远陪伴着胡秀英老人,永远、永远……(陈传熹)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4-18
非常之感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4-18
人间悲剧,催人泪下。好在找到了,否则那该是多大的遗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4-18
泪流满面------------------------------
安定郡 积善堂 安徽无为濡湏胡氏 电话:13956673139     QQ:82725088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4-19
感人之深,催人泪下。好在找到了,否则那该是多大的遗憾!!!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4-19
感人之深,催人泪下。好在找到了,否则那该是多大的遗憾!!!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4-19
太感人了,我也是胡氏后人,祖上河南范县。字派起:安学广道德。我是“学”字班。同“化”字班。我们这支字派也这样起:洪化同际太/守道乐自然/崇德阴乃建/义正庆永延/兴中传世远/子茂恩泽长/耀光一元祥/明旭九万昌。共40辈。有同宗的吗?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4-21
感人之深,催人泪下。好在找到了,否则那该是多大的遗憾!!!
现在我们肖塘胡氏正在集体寻亲,我们祖上是浙江永康西溪庙下,但现在找不到具体地址,希望知情者能否告知它在什么地方。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4-25
坚持下来.终于读玩了.泪水湿透了眼晴.感人之深。
相互学习.真诚探讨,互位交流.缘情永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