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693阅读
  • 63回复

湖北鄂州胡氏专帖----胡氏宗亲网帮助海外宗亲实现了寻根愿望----邀请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0-30
再上一个珍贵资料。为胡廷翼亲自写的《胡廷翼事略》,写于一九一三年。可为研究武昌起义佐证也。此文未见家谱。


胡廷翼事略》

胡廷翼


    廷翼,字仲僚,寿昌县人。先父前清时曾官守备都阁府。廷翼少时,睹堂上嘉惠士卒匾额,心艳羡之。光绪己亥秋,廷翼年十六即投入鄂军工程营,充当学兵。甲辰岁,升充前锋一营一哨哨长,考入讲武学堂肄业。至次年,升充前锋甲营三哨哨官。值满清专制之毒达于极点,廷翼恒同本哨梁君耀汉、张君起亚、徐君达明、张君继起等谈及时事,辙〔辄〕慷慨唏嘘者久之。
乙已春,刘君敬庵、孙君武、季君良轩、李君亚东等发起日知会,运动军界在省垣高家巷密设革命机关。廷翼因与同堂友安君椿龄、卢君保三及同哨梁、徐诸同志,捐资赞成,并介绍多人,计画进行方法。更同梁君耀汉在省垣开设客栈,定名明新公会,招集同志,为本会补助机关。复刊《孔孟心肝》一书,以大肆鼓吹会员,由是益发达焉。
    丙午冬,萍澧起义,同人谋响应。事泄,机关破坏,同人半被逮。迩时,廷翼充陆军三十一标一营后队队官,颇受影响,庚戌,入讲武学堂将校射击班时,在堂提倡剪发,以表先导。被铁忠侦知,幸得多计弥缝,始免于祸。辛亥三月,粤东诸烈士殉难,影及吾鄂。六月,川中反对铁路之议起,鄂中诸同志跃跃欲动。
    至八月初,知人心大有可为,廷翼与徐君达明,每夜秘密计画起义方略。规定先占领楚望台、蛇山及汉阳兵工厂等处,后攻督署剿满贼,举都督,劝降兵舰,及占领武圣〔胜〕关,截断黄河铁道等策,报告共进会会长孙君武核夺施行。
    至十九日,同志起义,廷翼即带领本队官佐目兵,掩护蛇山炮队攻击督署。越二日,奉都督黎命,成立步队一标,札委廷翼充步队第六标标统。当即将旧有官佐目兵量材受职,招募新兵,紧守城门,搜索盘查,靡间昼夜。二十七日,奉命开往汉上刘家庙一带,攻击敌军。廷翼奋勇当先,率士卒猛力前进,敌军大败。是役,擒敌人数名,夺获器械粮秣无算。后因新兵不耐久战,汉奸又从中阻挠,遂至汉皋失守。廷翼帅军渡江,移驻新河一带,竭力防守,敌人不敢窥焉。九月初,奉命移驻青山,掩护炮队。廷翼亲临警戒线,目测炮线距离,不能阻挡敌舰,当请炮队指挥官速将该炮(队)移至张公祠、两望一带,借堤掩堡。次日,敌舰来攻武昌,廷翼命炮队实行猛烈射击,阻止上游,而武昌得保无虞。
    十月初,汉阳告急。廷翼奉命夜袭三道桥铁道,以抄敌后路,而解汉阳危险。当夜即率队渡江,至抵岸,与敌猛烈战斗,不敢稍懈。廷翼挺身在第一战线,指挥士卒,奋往直前。不料,天已将晓,又无炮兵补助,难以制胜,陆续退却。谌家矶小河夺获敌人洋油船数只,并铁舰三十余只,连战三昼夜,弹雨枪林,靡有间时,虽未克敌取胜,而督率奋勇之气,亦足以震惊敌心矣。
后因汉阳失守,都督移驻洪山。廷翼奉命仍退保青山沿江一带,适南北停战议和。冬月初,仍奉命开往黄陂祁家湾,预备北伐。和议告成,转驻防汉上,而地方市面实得粗安云。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2-23
我叫胡盛刚,从我们老谱上看是浩公的后裔,我知道的字派是彦友玉世,文道一仕,钦从如愿,永传宗学,际盛昌荣,家法万祥,方和正茂,德应滋长。知道此派的宗亲请和我联系,我的QQ是474884572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4-08
请亨二公后人在此跟贴.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4-10
我是亨二公友浩的后人,因为我现在在广东不方便,1994年有续谱,接谱时供奉的都是胡诚公的画像,我看过总谱,非常全面从胡公满到现在,具体可以打开此联接,此网站是他家的企业网站,有联系电话,他父亲是1994年续谱负责人,他父亲叫胡胜英http://www.ezbqts.gov.cn/www/qiye/hgjc/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4-12
[quote]引用第7楼南山于2008-09-01 17:05发表的  :
请问楼主,亨二公从江西迁鄂,是否应属华林胡氏一支,目前和华林那边是否有合谱?

回南山兄:
  在鄂州谱上:亨二为成(原字是:左上一个高字,左下一个早字,右侧一个成字)公次子瑜公之裔。本网上争论很多的安国公是否是华林之后,谱上也有说明。。世系另附。
    我一直以为,久远的世系,不可靠者也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遗存都不可靠。这就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态度来一点一点的认证。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4-13
楼上所言极对,是亨二不是亨仁,我就是这个胡大湾也是亨二公的后人 ,我们是华林后人,我族谱有详细记录,是江西豫章梅城铺迁来的
[ 此贴被胡吉练在2009-04-13 12:5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4-14
记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刘衡

  时间:2007年03月15日      

记者 刘磊芳 罗琼敏

  别人没有走的路我要闯一闯,别人都走的路我要想一想,努力做到不踩别人的脚印,也不踩自己的脚印。
  一位衣着朴素、行走不十分方便的五六十岁的老太太竟然说自己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每个接待的人都会投以怀疑的目光。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刘衡留给家乡人的最初印象,跟当地老百姓没完没了地拉家常,没有床,晚上就在一张桌子上将就着睡,刘衡留给家乡人的永远是亲切的回忆和由衷的敬佩。
  2005年春天,我们来到刘衡在人民日报社的家,当83岁的老人扶着墙从房间里一步一步往客厅挪时,我们赶紧走过去扶她,老人却坚决地推开我们,说:“我自己能走,不用管我。”老人的拒绝不由让人感慨:岁月摧残的只是她的身体,却丝毫没有改变她坚强的内心和独立的性格。这就是刘衡,一个被打成“右派”,却始终拒不“认罪”的“顽固分子”;一个在可以退休的年龄,却坚持要回到新闻战线的女记者;一个年过八旬,已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却依然每天在电脑前辛勤耕耘的不屈的时代强者。
  “我参加革命后一直是普通一兵,所以我喜欢写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语言写他们的喜怒哀乐。”
  ——刘衡较早用口述实录体成功塑造了一批劳动者形象
  记者:《妈妈教我放鸭子》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作品,曾作为范文被选入新闻专业教材,您把一个放鸭姑娘的天真、憨厚表现得活灵活现,以致有的读者以为作者也是一个小姑娘呢!
  刘衡:哈哈,当时我已经60多岁了。有些年轻人见我写的东西好读,以为我写稿很容易,其实,写得很苦啊!。越好读的东西越难写。写农民要像农民,写知识分子要像知识分子,要充分展示他们的思想感情、语言,首先要当好他们的学生,还要看许多有关的业务资料,下幕后的工夫。
  记者:您的作品语言非常风趣、幽默,是不是您采访的对象都很能说?
  刘衡:一个人讲话,怎么能出口成章?即使能出口成章,他所讲的也不会全部是我所要的。我必须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剪裁、提炼、补充、加工,工程大得很!我采访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总是感到材料不够,直到我‘磨’得累了,不好意思了,才不得不罢手,无可奈何地写上一篇。
  记者:您怎么能把群众的语言运用得这么得心应手?
  刘衡:在西北大学我学的是物理.1941年我到了陕甘宁边区,和工农群众几乎没打过交道,刚开始写稿的时候也是摆脱不了学生腔。记得有一次,我找到一位乡长,把他的年龄、党龄、家庭、工作等情况, 盘问了好一阵。惹得这位土地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干部发了火,对人说:“上边只要来个人, 就要问这问那,没完没了。连黄毛丫头也跑来检查我的工作……”我回来后,给《关中报》写了《大家夸他泥乡长》。表扬这位乡长为了领导生产,成天泥里水里奔跑。但只写了一百来字,就无话可说了。——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从此,我开始学习农业知识、庄稼话、口头语、民歌、民谣、民谚……慢慢地我爱上了这些活生生、水灵灵、闪闪发光的群众语言。我写养猪模范、养羊书记、市场管理员、农村会计、气象员、幼儿教师,用“口述实录”体裁写,我变成自己要写的人物,向读者叙事、抒情、谈心……上海有位工人作家看了我的稿子说:“这位刘衡是工农干部吧?她写的与知识分子记者写的不一样啊。”连工人作家都承认我是工农中的一员了,还有比这再高的称赞吗?
  【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刘老好像有点累了,早期精神与肉体的折磨让她落下一身的病痛。刘老挪进内屋休息去了。环顾屋内,我们不禁惊叹它的简陋,两室一厅的房间里没有几件家具,而且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一个大报的高级记者对物质方面的追求简单得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到工厂农村,感到自己像重回大地的安泰,浑身充满力量。”
  ——57岁的刘衡平反昭雪重新回到阔别21年的记者队伍
  记者:大家知道您在风华正茂时被打成“右派”,而且比一般人吃了更多苦头。
  刘衡:是啊,主要是我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右派”,60年代,家庭又被拆散,到干校改造,游斗、蹲牛棚……整整21年啊!我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力。对于历史,21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个人,却是漫漫长夜。但我总是相信必将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命运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一场不幸灾难。
  记者:当组织上给你平反的时候你已经57岁了,早过了女干部退休的年龄,为什么还要坚持去当记者,天南海北到处采访?
  刘衡:记者是我爱好的职业,再苦再累我也愿意。在被冤屈的21年中,我从来没有放弃我的记者梦,在紧张疲累的劳动改造之余,我坚持读书、看报、练笔。我把写书面汇报,看作是向党诉说心里话,也看作是练习写文章的好机会。别人都说我的思想检查、汇报和意见书充满激情,文笔很生动的。
  记者:在您1980年写的《沙窝里蹦出来的鱼博士》那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磨难,对有的人是万丈深渊;对湖北省鄂城县沙窝大队的周启才,却是登高的动力。”这可能是您切身的感受吧?灾难夺去了你最好的工作时间,但并没有夺去您对新闻工作强烈的事业心。
  刘衡:是啊,经过多方争取,我终于获得了重新采访的机会。从1979年4月开始,我成了一个没有任务的记者,我单独一个人到山东省采访,一到工厂、农村,感觉自己是回到大地的安泰,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整整几个月扎在基层,奔波在工矿农村,采写了各种各样的先进人物;以后又到江苏、湖北、湖南、广东、辽宁等地采访。奔跑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人民和生活的怀抱里徜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到基层采访,就不想回京,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稿子一篇又一篇寄回编辑部,睡觉、走路也在思考怎样采访,怎样写文章。到鄂州我去了三四次呢。
  【到了刘老吃药的时间,采访不得不中断一会儿。厨房里传来阿姨做饭的声响,我们赶紧跑过去,对阿姨说,别做饭,过会儿采访结束了我们就走。阿姨不高兴地说:“那怎么行啊?老人会生气的!无论如何要吃了饭再走。”“湖北人爱吃辣椒,我最喜欢吃湖北菜了。”刘老深有感触地说。这也许是故乡在她身上留下的唯一的印记吧。】
  “由于接连摔跤骨折,我不能上山下乡了,我要找回我自己,直接写写自己。”
  ——74岁的刘衡开始学电脑,现在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记者:现在您身体不好,不能出门,老呆在家里,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刘衡:不是,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年龄大了,剩下的时间不多,而我要写的东西很多。我很少写自己,我不敢写,我的一生受到的波折和磨难太多了。对后人应该有借鉴作用吧。
  记者:怎么想起来去学电脑呢?
  刘衡:因为拄了拐棍,我才有机会学电脑。从1994年开始我接连骨折,再也没办法出去写别人了。丁玲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一本书。”我只好写写自己啦。1996年,我参加了人民日报办的职工电脑培训班,我拄着拐棍去上课,有人为我担心:“80岁学吹鼓手,学得会吗?”我对他们说:“我才74岁,离80远着呢!”瞧,我现在打字比好多人都快呢,我真后悔没早点学电脑啊。
  记者:除了写回忆录,您还有精力做点别的吗?
  刘衡:有些新闻杂志约我写些采访经验方面的文章,我也整理了一些出来。许多人看了我的网站,也会在网上主动跟我交流,我还有几个“忘年交”呢,我有时跟她们聊聊天,挺充实的。
  【走出了人民日报社的宿舍大院,我们还沉浸在与老人的谈话中,这样的一位老人,真让人想象不出她体内到底蕴藏了多大能量,磨难摧不垮她,岁月摧不垮她,只要是她认准的目标,她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那种精神着实让我们这些后辈汗颜。】


她是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葛店镇大湾胡姓后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4-14
很想为楼主开一个专帖啊!请将更多的本支族资料收放到这个专帖下,从头看到尾,痛快!
如果您愿意,请告知姓名。
南山 2009.04.14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4-14
引用第17楼南山于2009-04-14 08:01发表的  :
很想为楼主开一个专帖啊!请将更多的本支族资料收放到这个专帖下,从头看到尾,痛快!
如果您愿意,请告知姓名。
南山 2009.04.14


谢谢南山兄的鼓励。谢谢。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4-14
    刘衡,原名胡宗瑜,女,1921年12月22日生,湖北鄂州华容区武城乡人。
        在国民党统治区,一直念书,从幼儿园念到大学二年级。1939年在恩施屯堡联合中学女高分校入党,1941年在陕西城固西北大学念书二年后,进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
        当过宣传部干事、文协秘书、报社编辑、师范教员。1945年以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在延安解放日报、新华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当编辑、记者。1957年在人民日报当记者时被划为右派分子,因一直不服,一直认为反右派有问题, 一直被专政。1978年12月改正,恢复记者工作。
      1981年当选为人民日报社好党员,1982年当选为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1983年当选为全国妇联第5届执行委员。现已离休,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 此贴被jsbhdxw在2009-04-15 10:53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