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034阅读
  • 47回复

广东高州胡氏的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2-02-29
五世祖中坡兴业,九世迁平铺迁古塘
宗周支系有三个主要的聚居点:曹江中坡,大潮平铺,平山古塘。

宗周生维淳、维汪、维湛、维泽,建祠曹江。宗周之长子维淳号少朴公。生三子:而琨、而璇、而珩。宗周长孙,维淳长子而申生四子:立纲、立纪、立统、立绪。次子而璇生立伟,立伟生文渊。

从五世宗祖周起,到第八世,一百多年都一直居住在中坡。曹江中坡,乃宗周祖第一个发祥地。

武营千总宗周,平定罗旁有功,得到朝庭封赏。赏地信邑(信宜)从善都七甲,由罗姓和湛姓人耕种。在茂邑(茂名)石律垌、艮竹垌有田地数百亩,后又受平山坡水田旱地鱼塘,合有田地千余亩,称大族焉。

六世祖维淳公,茂信邑石律垌、根竹垌、河曲、艮坑脚、架涧垌、官元屋、从善都七甲上下各处均有租收。

七世祖而申公,喜好读书,不事生计,经常卖田典地,只有茂邑石律垌和信邑宁坑,四五十亩水田收租,但不很愁生计。

传至八世祖立纪公,勤俭率下,岁有赢余,必置田产,所得租谷,变价买田,故田多而产实,先在宁坑垌、石律垌置地,后又受丹同垌田产,还有茂邑丕德八甲田地由胡信侯耕种。大量购买私田,积聚财富。

明末清初,人丁兴盛,土地紧张,政府鼓励民众,开疆拓土,开恳荒地。为了管理家业,开恳更多田地,立纪三子:文津、文洪、文洋等迁至茂名军圩平铺,聚族而居,谋求更大发展。

立绪祖迁平山古塘。留守中坡的有而璇之后和文津之胡琏。
[ 此贴被hujian6378在2012-02-29 21:0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2-03-14
御史胡璘主张兴办书院
成化十二年,胡璘调任监察御史。

正统年间,官学不振,天下教官多缺,而举人厌其卑冷,多不愿就。成化十三年,御史胡璘上疏:“天下教官率多岁贡,言行文章不足为人师范,请多取举人选用,而罢贡生勿选。” 礼部无奈,允许举人教官再次会试,“自后就教者亦渐多矣”。

胡璘主张各地发展私学,兴盛书院。



=============================================
附:

礼部志稿卷七十
   
明 俞汝楫 编

  学校备考

   儒学

教官多取會試副榜

成化十三年監察御史胡璘奏近年以來天下儒學教官率多歲貢監生其言行文章不足以為人師範乞敕吏部計議今後會試多取副榜舉人選用而罷歲貢監生選除之例庶教官得人而人才可成事下禮部覆奏師儒之職賢才攸係宜如璘言明年會試多取副榜舉人選除教職其監生聽選歷事及坐監依親不願就者聽其告免新中舉人年二十五以上者不准告到任之後遇開科願會試者有司依限送部會試不中者仍定限復任上曰今後願就教職歲貢監生務在嚴加考選不許濫授副榜係坐監依親者稽其原報冊籍若干三十五以上者不准告免教職願會試者如任滿到部例行之


[ 此贴被hujian6378在2012-03-19 08: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2-03-14
胡璘改任潜江知县
成化十五年丙辰调监察御史胡璘为湖广潜江县知县,璘于山西巡盐,以勘事差错逮问,赎杖还职,至是回京都,御史王越考核弗称故调之。

胡璘改任潜江知县,把公堂题名曰“冰玉堂”。冰清玉洁,以此自励。在任几年,廉以律己,公以治事。去任之日,行李包裹,“一如来时一样”。




=========================================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七


○丙辰调监察御史胡璘为湖广潜江县知县璘于山西巡盐以勘事差错逮问赎杖还职至是回京都御史王越考核弗称故调之
[ 此贴被hujian6378在2012-03-19 08:3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2-03-14
这几个知县很“另类”
                                        毛道海


我讲了几个知县在旧县署立廉政碑,或者通过别的形式倡廉,如建一个廉政亭、修一条廉政路等。

此外,还有挂一块廉政匾的,如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济南进士胡璘从监察御史改任潜江知县,他把自己的办公室题名曰“冰玉堂”(引号内为潜江县志语,下同)。冰清玉洁,以此自励。在任几年,他在“冰玉堂”的门匾下进进出出,廉以律己,公以治事。去任之日,行李包裹,“一如来时一样”。有些戏文或旧小说说到贪财的县官,往往说一句“千里来做官,只为兜里满”;我还看到一首诗这样写县官:“来时萧索去时丰,公款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动,临行写入民恨中。”胡璘不这样,是“另类”,我们为他的“一如来时一样”叫好。

明万历年间,武进人王念祖中了进士,朝廷问他要什么官,他说:“我的志向是当知县。”封建社会,一品当朝,知县是七品,被称为“芝麻官”。王念祖也是“另类”,不要大官当,只要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他的理论是县令这样的官直接面对民众,“可以种德”。过去的人把“德”看得很重要,读书人家的对联就有“祖宗积德流芳远”。王念祖为什么要“种德”,“种”了“德”之后,他希望“收获”什么呢?他说:“中国有‘麒麟送子’的神话,我还没有儿子,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上天必定用一个儿子来报答我。”这个人,后来到潜江当了知县,当泗港河开挖、汉江永镇大堤与内垸总口民垸堤修筑,由于上层官僚势力的干扰而对潜江不公时,他不怕天,不怕地,不屈不挠,坚决为自己的辖区人民说话,最后得罪了上司,被罢官回家。他毫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他得到了最希望的安慰:他在潜江任内,果真生了一个儿子,并取名“郢”。

 今竹根滩镇西汉江支流芦洑河的一段堤,过去叫骑马堤。骑马堤下的大片民垸名沙窝垸,这个地名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名“沙窝”,是因为骑马堤经年决口,年复一年,河水中挟带的泥沙积淀在了这片土地上。为了芦洑河少决口或不绝口,为了沙窝垸少积淀泥沙或再不积淀泥沙,历史上的潜江知县们做出了努力或贡献。现在这里土地肥沃,春天生长着绿油油的麦苗,秋天挺拔着茶树一样的棉花。人们不忘平路举人杜汝愚在乾隆十六年(1752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任潜江知县,他关心民瘼,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骑马堤上。他慨然赈灾,还动用了三十八垸的民夫修筑。他亲到筑堤工地,朝部署,夕验收,使得骑马堤“版筑坚实,屹如山立,至今赖之”。

到了道光初年(1821年),来了一个像“老衲”一样的叫郑炜的人当潜江知县。郑炜朴素的装束像和尚,仁慈的心怀像和尚。他体恤民情,心中只有老百姓。江河涨大水,水高于骑马堤身数寸。郑炜不乘车,不骑马,疾行至险区,指挥民夫拼全力筑障御险,最终获胜,骑马堤成为了不倒堤。郑炜任满离潜,“士民跪松道左,有泣下者”,场面十分感人。

最后给读者介绍一个叫耿醇玉的知县。耿是山东郯城举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此公爱看书,公余则看书,手不释卷。生平耻攀援附上,不把时间用在什么打通仕途关节上。他的独到之处是“上官过境,供俱粗粝”。就是说,上级官员到潜江来了,他不仅不用上等的吃喝招待,而是连一般的饭菜都不给,像打发叫花子一样的“俱是粗粝”。若认真抠起字眼来,不是在家常便饭之下吗?这就是耿醇玉!谁也做不到,他做到了。他这样做的理由是:“瘠民媚上,不忍为也!”想到贫穷的百姓,不忍心用好的酒菜去巴结上司啊!读者会问,被耿醇玉如此招待过的上司们会作何感想呢?志书上说:“上官……亦不之较。”显然是无可奈何矣。
[ 此贴被hujian6378在2012-03-23 16:1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2-09-03
关注更多《广东高州胡氏世系世传》内容:

请登陆

http://hi.baidu.com/new/hujian6378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6-05-17
新族谱说:“广东高州胡氏始迁祖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迁来。始迁祖志大公为元朝至正十三年癸巳科进士,例授高州府茂名知县”。
元至正十三年是公元1354年,距今662年,现在是二十代左右。平均33年一代,可能吗?父亲生儿子,就是一代了,民国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1.4岁,中国古代人都是早婚和短寿命的。平均是二十四年一代或更短。
元朝进士人数很少,汉人就更少。至正十四年,有六十二名进士,没有胡氏。至正十七年,五十一名进士,胡季安是进士。整个元朝只有一个胡姓进士。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6-05-17
新族谱说:“始祖志大号静深,例文林郎,钦赐中宪大夫,授江西省南巴县知县,后选授高州府茂名知县,任满落藉高城北门外。葬于总进街门塔脚鸿圣庙背”。
江西没有南巴县,但古代确实有过。唐设岭南道,潘州,辖茂名县、南巴县、潘水县。它是古代潘州所属治所。《太平寰宇记》:开宝五年省入茂名,在县东一百里,取南巴山为名。《方舆记》《舆地纪胜》并云,在电白县今麻岗墟下,南巴岭、南巴河、又名南巴坡,离县西三十里。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南巴县了。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6-07-15
       胡健宗亲的查找符合逻辑非常正确,迁移时间为1474年,到现在已经540年,20年一代,但现在最多也只有23代,相当于23.4年一代,时间是否依然有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