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972阅读
  • 18回复

中华胡氏族谱序言精选(现代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7-04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2-09-22) —
这次编辑《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第三集,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现代胡氏族谱序言选》。把近代(民国以来)和现代胡氏族谱中的优秀序言挑选一部分,编辑成章,加入其中,以和上集的《古代胡氏族谱序言选》相对应。要做好这项工作也有一定难度,这仅是我个人搜集到的极少数近、现代谱序,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时间有限,本集暂收十至二十篇左右,民国谱序还有一些没有开选,又要忙于其他事。做一点是一点,先试试看吧。欢迎宗亲们提出指导意见。

初选以下序言(不断加入中):

青山胡氏族谱序----胡迪先
临海石鼓《胡氏宗谱》序言----胡克均
胡氏族谱重修後记----胡命甲
重修胡氏宗谱序----胡迎建
四修石溪胡氏族谱序----胡先林
新纂临海黄奢胡氏宗谱序----胡正武
湖南浏阳西岭胡氏族谱序----胡德谦
首届联修宗谱序----胡宗铎
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宗谱序----郭懋阳
如皋胡氏重修族谱序----张謇
《芦江胡氏宗谱》(八修)谱序选
浙江东阳肖塘胡氏联修宗谱序----胡德胜
《中华胡氏通谱》序三篇
新林胡氏续修族谱序----胡琼芬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
(湖北)松滋及胡姓概况
胡氏家志 文 / 醉眼迷离zyml
《江西庐陵胡氏分谱》序----胡迎建

......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5-16 09:4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04
青山胡氏族谱序----胡迪先
夫三才之道混沌时以定之,日月星辰,刚气上腾;山川土石,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而成。然刚者有下济之道,施布雨露;而柔者亦具上御之德,发育万物。圣人作易以两仪而名之,而人参於其中,性能殊异,盖人备智慧心机极端灵敏,身处宇宙,设施社会集团,形成辉煌灿烂之结构。昔者上古洪荒之世,尝於野外穴居。有巢以后伐木构室,及至伏义神农乃习稼穑、医药、饲牲畜,男女婚配以成家道。俟及唐、尧、虞、舜开化改革,与日俱新,尤是别尊卑、按人伦、立纲纪、制礼乐、讲道德、守仁义、敦文艺、习科技、倡举贤慧智能。御其纲领,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竟自绵绵延於今,足达数千年之经历,且而永垂不朽。

斯所谓三才之道并辔而显著矣。总之三才之始,决不外乎阴阳之气,而形成矣今三才之论,祥悉其由,而人类之肇未可不究其本,圣人云:万物本乎天地,而人应考其祖宗之鞠育,据此必当追思木本水源,力求慎终追远,堪称人子之道,唐代以前各族姓氏俱未备於谱籍,民间藏查如有名贤忠孝节义者,悉由史官刊入纲鑑,惟皇室帝胄存以玉牒以作备查。自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敕令拟备族谱发挥追远报本之念,继后各姓孝子贤孙积极搜经觅典,謄录本姓世系,拟稿撰谱,迄今数百年仍然继往开来。

我族胡姓远自虞舜满公之后,自满公以下有数十世沦陷稽查,殛自受姓祖以来传至廿一世澄公,澄公之后由陈州徙河东,再迁南郡华容,由华容再徙寿春、徙安定,安定原有族七,分散四方,独喜公自安定徙宿迁,而宿迁之外徙者又多。

西晋时至藩公,因夷匪磁乱有功於朝,乃封土於豫章新吴,而后迁居华林。我祖清渊公适为清江令,由华林再徙新喻湖田破港之八家村,其时已生二子,长曰:山则,次曰:嵩则。嵩则未迁,其发展后之子孙移居傍村之壋上、鄱头、丰溪、滩头等各村。而山则之后嗣即迁往宜春新泽、新祉、镜赋等地。其六世孙宗之公,为唐代尚书中书令,时生有五子,长二三无传,独其四子匡邺公从镜赋迁至安福安成之城东,而匡邺公之四世孙之长孙兆昌公迁斗塘,次孙兆吉迁前村。兆昌公长孙元振公之十一世孙从望公,在明之景宗宪宗时即天顺成化年间,曾仕广西象州刺史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终世,此祖性善忠良,忠君恤民,卸任后民感其德建以生祠奉之,其人高行福厚生有十二子,自谅日后繁衍容居不敷,乃成化年间悉督眷属徙至青山,始为青山基祖。

迄今已达五百余年,其发展之后嗣除其外徙全国各地者未能如数胜计,仅惟本村人口尚有二百余名,其嗣续之人才,能佐国安民德高望重者,在清室光绪时有瀛卿,民国初期有展堂(胡汉民),即今之清华、北大毕业出国入仕者有宁琪、汀、乃中、向洋等人,上述光后毓世之英豪才斡,悉系基祖阴骘所荫之至感也。

先宗自有谱籍记载以来,汲汲於心尝谓改朝换代之间切宜警惕沦陷,毁溃先宗遗德,抛弃木本水源。万历中期由我先祖名望之士倡辑胡氏族谱一架,公推忠厚善良之人妥善保管,迭至明末崇祯自成之乱鲜为堕失,幸遗不溃。及至清初康熙中期,彼时文望兴隆,全国各地倡掀辑谱者急似涌潮。为是我族先祖文人亦乘趋势,乃将本期出生死亡者重新整顿世系复而辑之,保旧易新。迨至乾隆末节圣恩沐赦,汉族敕督中华诸姓凡有忠孝节义之人,概迅上呈褒赠以表旌节,我族适迩乘隙藉机重整世系辑修以易旧迹,而增光顾。即此而后乃至民国六年丁巳,从望公十五世孙瀛卿公,因仕任湖南黔阳知县,解印退归林下休老,寻思本宗族谱自乾隆至今已百余年,翻阅草谱世系謄录漏简晦谙不明,故而敦敦诚函文全国各地与我同宗一派者,会集於斯研论宗谱重任,此间各地同宗文士一涌赴会聚讨雅志,兴怀一味乐极同心,遂於丁巳仲春整稿,本岁秋末冬初乃始大功告成,当时赞襄其事者约百余名,笔下未堪祥录。以此观之瀛卿公於追远报本之情,仰观如泰山之高,俯视若东海之深情,孚意契永垂不朽而已矣。

即自丁巳至今已逾八十三载,若具草谱刊登明悉时间不堪为长,其所极悲憾者惟解放以来五十多年,政治压力较泰山还重,仅然抓革命促生产,对於宗亲戚族毋得挂怀以念之耳。特在六四至七八年所颁布史无前例的破旧立新酷苛策示,大力悍毁农村名胜古迹,严促毁族灭亲,强调勒烧族谱并古典书籍,逐家之生庚簿一应焚毁。从此逐户之世系极难考查其出生死亡之细节,大有碍於辑谱之重大关键。今岁孟春下旬本族嗣裔上进、正荣声闻邻村各姓俱皆倡掀辑谱高潮,为是邀集华成、尚钦、宁民、正求、德全、安庆等人共同商议整理新辑胡氏族谱,经研究酝酿一致同意,乃设立辑谱办公室,并公举执事人员。当时公推上进、宁民为主持,负责各项具体任务;正求掌握经济出纳,德全负责处理账务:其余均为缮写世系整理。所谓资金安排现已决定,凡属宗裔之男应贡献人民币陆拾元,女的三十元为支配辑谱的应用开支,此外凡属在外寄居者一律申文函告,以便迅於行事,在研究之过程中,本拟请匠代印装订,适逢本族嗣孙德平由部队转业返乡,等候分配,彼自雅志兴意参与辑谱重任,且自购电脑印刷机一架,印刷装订极为简便而且精彩,志愿敦诚负责印刷并装订,但嘱不受待遇,仅惟收纳成本费而已,似此良机偶凑之优美幸遇,乃我先祖洪福获荫之光辉成。

就今据此届辑谱倡首主事人员有上进、宁民、华成、正荣、德平、尚钦、安庆德、尧德、全及岭仔下花园里等诸位之本宗后嗣孝子贤孙,心怀高尚之道义观点,志厥悠远之木本水源,频力追求先祖之丰功伟绩,培就本身之慎终报本之辉煌德化,为告诫其续后开来之儿孙,敦敦诚诚谨饬先宗之遗泽,亦所谓振作三才之道,恢宏三纲之义、五伦之肇、九族之显而是耶。圣人云:考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斯之谓乎。

余心老惭愧而乏能,身处红尘已近古稀,前程岁月仅在朝夕,凡值大小各事未能达其鞠躬尽瘁之力,以报先宗於九泉之下,兹惟搜集枯肠,片言鲜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零零一年夏历辛巳孟秋月  榖旦
                                                                                    从望公十五世孙 迪先  百拜顿首谨撰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07:0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04
临海石鼓《胡氏宗谱》序言----胡克均
国以史为鉴,族以谱为聚。历史是安邦治国的镜子,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中国历朝政府都重视编史;族谱是维系血缘的纽带,是我们民族的基因,历代有识之士都主张修谱。历朝的国史是地方志书的纲领和灵魂;宗谱之类的地方志书是历朝国史的诠释和脉络。国不可无史,编史有助于*权的巩固;族不可无谱,修谱可激励家族的团结。

临海石鼓的《胡氏宗谱》自1935年续修后,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续修《宗谱》,不仅是胡氏族人的共同愿望,也是孺子梦寐以求的夙愿。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熏陶,我自少喜欢历史,考入大学,攻读历史。大学毕业后,任职他乡,每年回乡探亲,家父常谈起修谱之事。他不止一次地说:石鼓《胡氏宗谱》多次毁于兵火。一是宋末元初,元相伯颜派董文炳率军南下,追捕南逃温州的南宋两位皇子,路过石鼓,遇到拦击,发生激战,全村被夷为平地,族人四散,仅剩三男。二是清末,太平军进入浙江时,侍王李世贤自金华取道缙云,仙居进攻台州,路过石鼓,遇到胡氏族人顽强阻击,又一次遭屠焚,全村仅剩三座房子未烧。此外,由于石鼓地处三江汇合处,地势低矮,三年两头遭水灾,文物难以保存,所以历代宗谱几乎散失殆尽。现存之谱,是后人据传说或外逃族人的家谱而编修。元朝之前的祖系全是传说,不可相信。家父的这些教导,我一直牢记在心,却又力不从心!

世纪之交,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石鼓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义万、尔恭、尔兴等耄老的一再催促和嘱咐下,于2000年成立了由增杰、义友、尔顺、家荧、家和、华玉、菊波、茂林、满江、克印、增波等人组成的修谱委员会,主持修谱。根据分工:村干部发动群众,筹措资金;懂历史的知识分子外出调查,汇编材料;来信嘱我寻根,查找胡氏始祖的来历。

中国胡氏,据史书记载,起源于三处:一是舜之裔胡公满,西周初年,封于陈(河南淮阳),其子孙或姓胡,或姓陈;二是另一舜裔姓妫,封于胡(安徽阜阳),其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氏为姓;三是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支改姓胡。这三支胡氏不断衍繁迁徙,遍布全国各地。其中甘肃安定,河南新蔡,两支胡氏,人才辈出,是华夏之望族。

台州胡氏,据孺子查考,渊源主要有四支:一系唐末江苏如皋胡仁之后裔;二系唐末江西豫章胡琛之后裔;三系五代浙江吴兴胡进思之后裔;四系北宋浙江永康胡则之后裔。

临海石鼓胡氏,据明朝洪武戊寅(1398年)年修,由胡仁第十八代裔孙小翁撰的《胡氏宗谱序言》载:“吾族胡氏,世为泰州如皋人,唐僖宗乾符年间,始祖太尉公,统卫军执金吾,黄巢乱,提卫禁兵,与兄弟出浙江,抵宝婺,历东瓯,兄弟皆失于阵,惟祖得之处州,徙台寓临海。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追赠为武略公,于所寓之地,建祠以祀,兄弟配享,称之曰伯翁,叔翁”。又据三门县小雄胡家峙村,修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的《胡氏宗谱》载:“翻阅旧本,均是大唐时,以执金吾统卫军,追赠太尉,讳仁,字朝义公裔下。历东瓯,抵宝婺,带兵浙台,居于台之石鼓。为石鼓所出三房:长房仍居石鼓,次即胡家峙,三分徙温郡”。据上述两则记载而知:临海石鼓胡氏,源于江苏泰州如皋。又据有关文献记载,泰州如皋胡氏源于甘肃安定,而甘肃定定胡氏系虞舜苗裔胡公满之后裔。现在散居台州临海、三门、黄岩、温岭各地的胡氏,大都是石鼓胡氏之折派。

宁海古属台州。胡氏是宁海的大族。据宁海中胡《胡氏宗谱》载:始祖胡琛,祖籍豫章,唐乾宁举进士,事后唐庄宗起居舍人。致仕后徙居会稽。其九世孙胡瓘自会稽迁居宁海硖石。宋末元初《资治通鉴音注》作者,著名爱国历史学家胡三省系胡琛第十九代裔孙。据现存各地族谱记载,宁海约有十余个村均是硖石胡氏之折派。

据《资治通鉴》和奉化排溪《胡氏宗谱》载:始祖胡进思,浙江吴兴人,年青时以屠牛买肉为业,唐朝末年投奔钱镠部下,成为一员猛将。晚年任吴越国内牙统军使。由于多次遭钱镠孙子钱弘倧侮辱,怒不可遏,于公元943年发动兵变,废钱弘倧,立钱弘俶为吴越国王。据《通鉴》载:“不久,背痈发而死。”据奉化排溪《谱》载:因钱弘俶对其不信任,他心感不安,于是携家出走,隐居奉化排溪蓬岛。不久,病死,坟在奉化楼岩。又有人说:他在蓬岛住了数年,感到此处也不是久居的安全之地,留长子在蓬岛,自己携幼子又南迁台州。但地址不详,传说其坟在黄岩乌龙山。如今奉化宁海两地的胡氏,大都析派排溪,系胡进思之后裔。所石鼓祖辈传说:宁海长街胡氏是从石鼓迁去。历史上两地胡氏交往频繁,关系非常密切。石鼓“胡氏宗祠”大厅中的《进士》匾,是明末天启年间,宁海长街大胡进士胡献来赠送的。但据现存的长街《胡氏宗谱》载:始祖胡居端,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83年),自奉化排溪入赘长亭谢氏,生三子,分居洋湖闸、塘里和大胡三地。居此而知:宁海长街胡氏系吴兴胡进思之后裔。近年,有些石鼓族人,提出反思:石鼓胡氏是否也是胡进思再迁台州之后裔?截止于目前,在正史或野史中都未找到记载,仍属猜想,留待查考。

据临海象坎《胡氏宗谱》载:他们的始祖是永康胡则。其祖先由永康经缙云,仙居,辗转迁徙而来。目前散居在仙居,天台一带的胡氏,与他们属同一脉。

据上记载而知:临海石鼓胡氏始祖太尉公胡仁,字朝义,生长于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奉命率军南下平乱,转战江浙各地。在南征北战中,随军南下的兄弟胡继阵亡,最后自己兵败温州,部队星散,独自留寓浙南,自丽水辗转至临海,定居于石鼓。又据石鼓历代口头传说:始祖自温州贩牛来石鼓,因不慎,火烧了稻田禾苗,被迫赔了钱。第二天突然天降大雨,隔不几天,被烧的禾苗又长出了嫩绿,茁壮成长。由于土壤肥沃,又风调雨顺,当年获得稻谷大丰收。这是因祸得福,吉祥表现,遂定居石鼓。此传说与《族谱》记载,有些相符合,似属可信。再据时间推算,始祖生于唐末,至今约1200年左右,若以30年一代计算,此次石鼓修谱的关谱者是石鼓胡氏40代裔孙,两者时间相隔也是1200年左右。综上分析而知:胡仁确有其人其事,决非虚构。但孺子认为:其头衔与业绩有些夸大与美化。“黄巢乱”,实乃“王郢乱”。据《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四年,春,正月,王郢诱温州刺史鲁实入舟中执之,将士从实者皆奔溃。朝廷闻之,以龙武大将军宋皓为江南诸道招讨使,先征诸道兵外,更征发忠武宣武,感化三道,宣,泗二州兵,新旧合万五千余人,并授皓节制……诏二浙、福建各出舟师以讨之。”始祖胡仁是此次的应征入伍者,便其头衔决不是“太尉公、统卫军执金吾”。实乃宋皓麾下的将领,或州、道的统领。在转战江浙各地过程中,最后兵败温州,无颜返归,落魄江湖,自浙江丽水,流寓临海石鼓。

石鼓位于临海城西二十里处,背倚苍翠之群山,永安,始丰两溪环抱其东南。传说始祖来此时,到处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乱石滩,仅有几十户人家,散居在山脚或水边的高坡上,尚未形成一个村落。后经胡氏列祖列宗披荆斩棘、劈山填土,变成了一马平川,成为临海西乡,十里方园,五百烟灶的第一大村落。东南自三江汇合处的三江渚及大渚,小渚和荆渚的竹园、湿地。至西北官庄羊罗岙郁郁葱葱的山林俱是石鼓胡氏的产业。据1950年土改时统计,全村共有耕地2340余亩,人口1200余人,平均每人占地一亩八分。自唐末至今,历时将近1200年,这块青山绿水环抱的沃土,哺育了成千上万的胡氏儿女。他们刻苦勤劳、英勇顽强,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是临海颇有威望的大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石鼓胡氏不断衍繁、人丁兴旺、陆续外迁,遍布台州各县,散居全国及世界各地。据此次修谱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临海石鼓胡氏及其析派共有一万三千余人。

物换星移,人世沧桑,抚今忆昔,感激万千。改革的春雷,惊醒了沉寂的石鼓;开放的曙光,照亮了古月的前程。借此次修谱之契机,希望石鼓胡氏后裔,敦亲睦族,继往开来,恪守族规;刻苦勤劳,敬业好学,扬我列祖列宗之传统。牢记祖训:好逸恶劳,吃喝嫖赌,非吾子孙后代之行为。

谨以此,作为家乡父老嘱托之回报,聊以为序!

                        临海石鼓胡氏三十八代裔孙 胡克均撰
                          2001年 3月定稿,2004年3月修改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07:0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04
胡氏族谱重修後记----胡命甲
癸亥增修之胡氏族谱,编纂期间,适笔者旧疾高血压兼神经衰弱症缠身,时愈时发,虽抱笃志苦干,惜乎体力难支,每感心绪不宁,无法搦管,难遂素愿.故或编或辍,虚延岁月,十余年搜集之资料,甚多割爱,未能修撰完整,深以为憾.加以匆促赶期付梓,无暇精详校勘,缘此:前书仓卒,未尽所怀,鲁豕传讹,错误殊多,辜负大雅君子之厚望,愧怍於怀,无时或释.

拙编(全文十六万言)侥幸面世,雅蒙社会贤达之青睐,各地宗亲之顾爱,索阅者众,供不应求,转瞬赠罄.固未能普及奉馈,向隅者庶,致遭热心鼎力支持诸亲友诘责,抱歉殊深,伏祈鉴宥.

斯谱截稿付梓,厥後尚接各地亲友络绎惠赐大批资料,碎编断楮,片鳞只爪,俱属珍贵历史丈献,弃之可惜,为免遗珠沧海,惟有续肩重修艰巨,悉力以赴,庶臻内容丰富,多姿多采,籍酬惠稿诸君盛意之拳拳,各方亲友期望之殷殷.本承先启後,宏扬祖德之至旨,鸠拙不藏,冯妇重作,区区寸忱,惟冀胡氏珍贵文献能传於後代,岂计谱牒编纂工之拙乎!

溯自辛亥孟春承命修谱,致力搜罗资料历时十有五载,编夹于兹倏已五易寒暑,焚膏继晷,殚精竭虑,心力交悴,花甲暮年担此艰任,苦道来不易也.以胡氏族谱编纂为己任,置个人贫病交加於不顾,耗赀十万铢有奇,呕心沥血,矢志为吾族而鞠躬尽瘁,籍表慎终追远,绍述前徽,聊效棉薄,谨尽裔孙之天责.不佞丹心,胡门列祖列宗於碧落,实所共鉴。摒诋诬诽谤而不辩,是非黑白,千秋自有定论.

旅泰三十九载,寄人篱下,谄媚非长,登龙乏术,故长期坎坷潦倒,虽遭生活鞭策,尝叹断炊,但天生傲骨,始终弗渝,以清贫自守,未曾呼庚呼癸,将伯助予於宗亲.

窃思安定珍贵文献资料搜集匪易,今虽杀青既竣(全文五十二万言,图片二百三十余页),但遭阻挠未能剞劂面世,传於後昆,知所本,继其传,五中悲痛,纸笔难宣.故觑颜低首乞怜於先居停之令郎一一胡益安机构七位贤昆仲,幸蒙眷念旧谊,慷慨解囊,挚诚资助全部印费,本谱乃能面世,得偿夙愿,雀跃莫名,谨申谢忱.不向豪门低头;甘为後人折腰,  旨在斯言.悲乎!疏狂作风,诚堪自笑,犹堪自怜耳!

本谱宠蒙总统府陈资政立夫亲为题额并颁贺词,至大光宠.渥蒙香港至孝笃亲公所首席会长陈博士普芬,香港袁汝南堂宗亲总会袁会长建华,台湾前阳明山图书馆腾馆长树斌,泰国潮州会馆文物馆魏主任登、呵叻客属会馆罗理事长云珲、呵叻乐善善堂明仁善坛黄理事长润芝,呵叻可乐国乐社张社长怀琛等,颁赐鸿词,光宠有加.谬荷香港大平绅士胡氏宗亲总会会长百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陈教授大络,台湾诗书画名家胡教授岂凡等,惠题谱序,文采增挥,赞誉备至.雅蒙台泰两地诗翁词长,艺林翘楚,惠锡珠玉,奖饰逾常.谬蒙台湾、香港,印尼,星洲、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诸瘦坛硕彦,新知旧雨,赐予春灯贺词,以“胡”字为题,绣虎雕龙,各擅其妙,安定沾光.

桃潭情以海,宗族谊如山,拜领之余,铬心缕骨,统此谨致最高谢忱。

                丙寅(一九八六)菊月谷旦胡命甲谨志

原载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07:0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04
重修胡氏宗谱序----胡迎建
姓氏起源于上万年前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其后有云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诸多姓氏均可追溯于此。修家谱的传统最初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二OO三年一月在陕西宝鸡市眉县出土的青铜鼎铭文上就记有简单的家谱。唐代最重氏族门第的高低,以《氏族志》之作逐渐形成谱学,后来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专列有谱牒一目。欧阳修在《西平李氏宗谱序》中就唐代士大夫对谱牒的重视一事评论说:[盖黄帝以来,子孙分国,传记所载,各有次序,是以人生斯世,皆有以知其所自出,而不昧其世德之远近。唐世谱谍犹备,士大夫务以世家相高,兢兢自饬,唯恐隳其先烈,亦惟谱谍存焉。今之谱学已矣,惟名宗宦裔存之。] 这里阐明了宗谱的作用,在使人知道自己来自何处,从而不忘其世代先德。

宋代之后,随着封建文化的普及,印刷术的发展,谱谍愈加发达,由简略的登录演变为包涵丰富的谱文化,并由贵族走向民间,在清代,修谱成为一族中的大事,必举一族中的人力、财力而为之,推举族中德高望重者主其事,详叙源流、迁徙与繁衍分布情况;收录族规族训以及祠联、碑记,辑其与族中相关的诗文;再是克定派系名,派系名一般是按照五言韵文句为序,此类韵文包括颂扬先辈的功德、倡导宗族道德的内容。今日修宗谱,虽然有的功能在淡化,但也在有些方面有待发扬光大,传统的内容,经过一番扬弃,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谱学研究兴起,人们重新认识到宗谱的文化价值,国为这有利于研究人口迁移与繁衍,有利于了解宗法社会的结构与宗族文化,有利于追溯先辈的业绩,  [慎终追远],激励今人的奋斗。特别是当某一姓中有了名人,姓氏宗谱更成为研究名人、追寻其世系的重要依据与宝贵资料。因此,宗谱与国史、方志同样,在全国成为历史文献的重要部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胡姓素为姓氏中的大姓,据最新统计,胡姓人口数量排名第八。关于胡姓的起源有三说,一说西周时有胡公满,为远古舜帝的后代,得周武王优待,封之于陈,以奉舜祀,遂成大族;一说胡氏源出姬姓,姬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赐姓胡,食采安定,自是为安定人《定胡氏宗谱源流序》。安定为郡名,在今甘肃境内;还有一说,魏晋时期鲜卑族胡骨氏汉化后,改姓胡。在汉民族与周边民族长期融合过程中,这也是有可能的。正是唐代沙陀人首领李克用,即是李家朝廷赐其姓李。胡氏族人经历自北而南的迁移过程,特别是在东晋典午南渡与靖康之乱时期,尔后遍布大江南北。南北朝时胡藩帮助刘宋武帝刘裕平乱有功,封阳山县男,分封豫章之西,卜居华林(今高发、奉新两县交界处)。华林胡氏世家,起源于此。但胡藩后迁建武将军,卒于他乡,谥壮侯。直至唐末,其后裔胡,做过侍御史,唐亡以后,归隐华林祖居,成为华林胡氏一世祖,在那里定居繁衍,瓜瓞绵绵。北宋时胡仲尧兄弟义居,聚族八百余人,受到朝廷旌表。还有胡直孺,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其时胡氏族人在华林创办书院,培育造就人材甚众。胡氏向以注重读书兴教、修德行善而又勤刻苦著称。胡姓族贤忠义孝友,清廉正直,乐善好施。历代人才辈出,活跃在政治、军事、文化诸多领域内,作出许多重要贡献,促进了民族的繁荣。

华林胡氏九世祖胡栝,字贡仲,后避讳改名泳,为华林胡氏胡直孺之后。胡栝曾主修胡氏族谱,尊公为华林一世祖,约朱熹作《华林宗谱序》,论谱系之意义。胡泳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因爱匡山蠡水之秀,将全家迁居南康军(军治星子)小蟹,后又迁长岭。先后相望,衣冠济美。长岭在庐山五老峰南麓鄱阳湖滨,距白鹿洞书院不远。朱熹去世后,胡泳与同门友率领其学生在书院联“季集”,即读朱熹书,每季相集一次,往复质疑问难,和善相处,很是快乐,有错误则互相规劝。嘉定十一年(1218),胡泳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白鹿洞摩崖石刻至今还保留记载有胡泳与李燔在书院会讲的文字。胡泳卒葬云岭山,祀于南康郡学乡贤祠,从祀朱熹白鹿洞祠,神主牌存于春风堂。

胡泳之后传八世为重芳、重庸,皆能克绍先业,重芳生有四子:真一、真二、真四、真七。真四生了两个儿子,一名受一,一名受二,是为十世。时在元代末年,天下大乱,因为避难,两兄弟一同迁往都昌白凤乡土目,其后子孙蕃昌,称为大族。受一一家后徙居沙墩白石山。重庸生有真八、真九。真八后裔居都昌吉阳岭。真九这一支后来迁往星子县城,其后裔大多居星子城乡。

受二迁都昌之始,因贫寒而为当地大族陶钦三做工,因诚实敦厚,得陶公喜爱,将其女许配给他。受二在石上刻麒麟作为家族标记。其子福铭(1375—1457),号妙隆,克勤克俭,白手起家,不吝施舍,捐谷捐银,赈荒赈贫,造桥修堤,捐款修复白鹿洞书院。  “郡邑高其义,乡里感其德”。永乐年间,赐义士冠带。这一支后来繁衍了十八村庄,有不少迁往其他地方,在当地则不下二千余家。

都昌胡氏,以周时胡公满为远祖,以宋代奉新公为华林一世祖,以华林九世祖胡桥为星子、湖口、都昌土目胡氏之祖,又以受二公为土目胡氏之祖。都昌胡姓人历代又有不少散布湖口、鄱阳、余干诸地,在鄱阳湖周边地区发展繁衍,至今约有四五万人。清代胡廷玉论胡氏宗族之传统云:“远以绍侍御使(胡)同居,序分昭穆;近以接苏、湖(胡瑗)令绪。学探渊源,其载在家乘者彬彬乎?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户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向非祖宗生息培养,教育涵濡,有以佑启乎!”

癸未年春夏,我都昌胡氏设谱局,号召我胡姓族人共同参与,重修胡氏宗谱,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是为了弘扬炎黄文化与谱牒文化,有利于人们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明白胡氏的源流繁衍,了解历代胡氏名人,缅怀族中先辈名贤的功德,从而增强胡氏族人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并激励今人努力奋斗;二是有利于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富强,以姓氏族谱为纽带,增进海峡两岸胡氏同胞爱国爱乡之情;三是有利于秉承祖德,弘忠扬孝,敦宗睦族,能从宗谱中汲取有益的文化精华,从传统的族训、族规、箴约中,作出新的阐释,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这一类内容,作为传统道德,为民族优秀文化的建设不无意义,故不仅对某一族一姓有箴规教育价值,而且对各族人群的和睦相处也是很有共性的普遍的价值。

局长胡云舞、胡家坤诸公,不辞辛苦,不负重托,发凡起例,广收博取,从众多胡氏族谱中搜集材料,加以整理,又从近年出版的多种胡氏图书增加新的资料,并将二十年来胡氏各村发展的情况汇编人内,还记载都昌胡氏各类人才,标明我胡氏后继有人,锺灵毓芳,且能激励胡氏族人努力奋斗,做出成绩。与传统的胡氏宗谱相比,可以说是既有继承,又能与时俱进,是新世纪的产物。工程艰巨,时间紧迫,而能毕其功于一役,传大业于千秋。付印在即,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希望我辈铭记二00四年:都昌胡氏宗谱,以新时代的观念、更新的风格、更大的规模重修于甲申年,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城裔人、土目福铭公二十代孙  胡迎建
              二OO四岁次甲申孟春  吉旦

原载《世界胡氏通谱》,原文可能有录入错误,如“今高发(安?)、奉新”等,请读者注意。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07:2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05
四修石溪胡氏族谱序----胡先林
予窃闻有天地则有人类,有人类则有宗族;有宗族则有世系,有世系则有谱牒。谱之修也,所以收族;牒之定也,所以敬宗。收族者,亲亲之义显焉;敬宗者,尊尊之义存焉。周秦以来,谱牒世系略约可考,所谓“周官小史之职,掌邦国之志,辨世系,别昭穆”是也。魏晋以降,士大夫尤以世族相高,所谓“官之选举必由簿籍,民之婚姻必由牒系”是也。然皆各推其宗祖之美者,以为阀阅,而于敬宗收族之道渺焉。更或有天性漓,本根薄;变起阋墙,泣生燃豆;所生同气,夷于路人;族姓单寒,漠不相顾。而趋热逐膻,于异族外宗、他乡别姓之子,往往冒为一家,竟相夸耀,以自引重。嗟夫,支分派别,必归一源;附势攀援,徒诬厥祖。故族谱之作,所以推其本,联其支,尊尊亲亲,万世不妄;昭昭穆穆,千古不易。

予又闻虞帝受禅因有重华之称,胡公就封用昭三恪之典,以及悬榻隆尊贤之礼,投辖表留客之诚信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其来有自非偶然也。

吾石溪胡氏,其太始祖满公,本籍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官袭陶正,为周武王之婿,传廿世而封国破。其受姓祖澄公,太始祖满公二十一世孙,本籍安定(今甘肃省固原县境内),为流亡贵族,传三十八世自西北而南迁。其支派祖相宁公,太始祖满公五十九世孙,本籍新喻玉界(今江西省新余市境内),出仕南朝宋武帝,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升任江西左仆射(领尚书衔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传二十七世自江西新喻而迁江西新淦。其分派祖正言公,太始祖满公八十六世孙,本籍新淦砚溪(今江西省新干县境内),为北宋逸民,传十一世自江西而入湖南。其始迁祖端洪公之长子万一公,太始祖满公九十八世孙,本籍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为明朝商贾,于明朝成化年间,自丰城迁入今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石板坪石溪,落业于斯并葬于斯。噫嘻嘘,吾石溪胡氏,其贵族世家血脉,自始迁祖端洪公始,式微如斯,不亦悲乎?!

故吾石溪胡氏之谱,“据其可考而不失之诬,缺其不可考而不失之夸;推其祖之所自出,详其族之所由分”,可以无讥矣。以前之坠绪略焉,以后之宗派详焉,此即眉山叙谱,不及昧道之意者也。

由是观之,石溪胡氏之衍出于太始祖满公不谬也,其受姓于澄公不诬也,其流派于相宁、正言公无误也,其始基兆于端洪、万一公无疑也。满公以降,端洪而后,其嫡派之滋生蕃衍,布之四方,延之近境,生生息息,枝繁叶茂。虽衍出于太始祖满公不谬,受姓于澄公不诬,流派于相宁、正言公无误,然其基兆,终始于端洪公也。胡氏为中华著姓不争,而石溪胡氏终不免积弱亦不假也。追思前贤,族中有读书者,有习武者,有科第成名者,有出仕为宦者;抚看今日,族中有务农者,有就商者,有习艺者,固本前贤后人因时因势因人因事而不同,故不能一列拘耶,其岂可妄自菲薄哉?要之,合族之内,无论事业之同与不同,无论今古之尊与不尊,俱不失为端人正士,孝子贤孙也。故石溪积弱,胡姓不衰;天眼蒙翳,富贵有种乎?此即为迪前人光,贻后人列,而可告无罪于祖宗矣。至于其支分派别虽不可胜举,或因代深年远,有不究其分支何人、移居何地,然同姓之宗自各有其可知者存,当以据其可知、缺其不可考之原则,以余庆录虚位以待。嗣后稽考,是深望于后之继起者也。

吾石溪胡氏,自始迁祖端洪公诞生(公元1408年)至今,凡历598年矣。其族谱,创修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距今已216年;二修于清光绪二十六年,距今已105年;三修于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距今已74年。数有盈虚,家有兴废。先祖之无后者多,其有后者失其宗派者亦多矣。或为祖,或为孙,祖孙之从出莫辨;或本支,或旁支,亲疏之世系难明。时愈久名必愈忘,人愈众情必愈乖;骨肉手足戈矛相视,废祠苔阶厉鬼盘桓。谱牒不修,则考证无据;谱若失修,则数典忘宗。光前裕后者无人至问,先祖之所从来者茫然无知。由是亲疏不别,支派难分,愈流而愈下耳。此抑石溪胡氏积弱式微之故耶欤?!

此际四修,始于公元2003年,终于2006年,凡历四春始成。其世系上溯自太始祖满公始,下迄于公元2006年止,凡历约3500年。无情之岁月,渺渺者何其久也;不息之胡氏,生生者何其强也;自三修族谱至今,七十四年,弹指一间,祖训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此吾辈有违祖训者何其多矣。

虽然,予详观是谱,上联合族之房系,支祖毕载,此即采本寻源之义征也;下列本支之源流,有条不紊,此即周道亲亲之义信也。征信以示来者,阙疑不诬前人,才识之高,正不可及。此诚列祖列宗血食之福,孝子贤孙推恩之力,四修族谱理事会积德之功也。

予生恨晚,学识愚钝。每尝念及先人,辄有志修祠立谱而未之逮也。不意玉甫、绍昌、绍义诸族兄,邦昌、文溪诸族侄等,奋发有为,衔名首倡,不亦实获予心乎?奈何命运不济,功名不就;红尘奔波,人世枉来。上愧列祖列宗于前,成不孝之子孙;中忝石溪胡氏于众,乃尸位之宗人;下负父母妻儿于后,是无能之男丁。仰诸族叔族兄之鼻息,振聋以发聩;瞻诸往哲先贤之事迹,奋起而直追。于是夤夜批卷,舟车展纸;胡氏一脉之历史,了然于胸;石溪千年之昭穆,成竹在握。与四修族谱理事会相隔遥远而灵犀直通;忝四修族谱编委会总纂之位而宵旰忘食。慨已往之无征,开将来之绍述。疑以传疑,信以传信,不敢登以臆说;亲者为亲,疏者为疏,不敢附以已见。层累而上,由流可以穷源;循序而下,因端可以竟委。小不加大,少不凌长;尊卑按图可索,亲疏爰乘自明。一本敦孝友之谊,九族著雍睦之风。子子孙孙勿替,世世代代永铭。久之后有启者,或专美前人,此予之又所厚望焉。爰因四修族谱理事会暨叔行名焕、名兴诸公奖掖后进,命为谱序。予景仰其卓识不群,不揣冒昧,战战兢兢,敬叙吾石溪胡氏之始与兴于次,是为序。
         
        上古满公第117世裔孙
        石溪端洪公第21世裔孙  绍铎先林氏沐手
        拜撰于养源山房

        时维公元二00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岁次丙戌仲春二月初一日  吉旦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08: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7-05
新纂临海黄奢胡氏宗谱序----胡正武
凤览德辉而下,龙觅九渊而潜。胡氏先祖所择吉地,在乎苍山白水之间。

临海黄奢胡氏指原临海县双港区境内即今天白水洋镇辖区的胡氏宗族,该地历史上通称黄奢里。胡氏血脉渊源是从东阳(属婺州,即今金华)、处州(今丽水)迁徙而来。据旧谱序,黄奢胡氏先祖是从太祖康瑞公三子新之公自东阳迁至山下、田洋胡;其後,康瑞公长子信之公後裔伯淳兆祖暨龛山三公再自处州迁至象龛东西两村。从此,“苍山毓瑞,蔚起人文;白水锺灵,肇开世泽。”在这块苍山白水之间,开始了胡氏宗族生生不息,不断蕃衍的历史。

氏族修谱,考之古代历史,其风气可谓来源悠久,上自统治集团,下及平民百姓,无不为自己的氏族修谱建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风气尤其兴盛;迄大唐建立,以唐太宗之英明特出,亦未能免俗,命朝臣重修天下《氏族志》,定各姓氏之甲乙先后,血统源流,荣辱贵贱。自宋以降,氏族修谱建志之风,益加蔓延。明清以来,宗族修谱建志渐趋定型,大都每隔二十年左右修建一回,成为宗族内部一件大事。逮至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後的数十年间,对传统文化破坏毁灭之烈,将历史典籍包括氏族谱牒在内的材料大都当作所谓的“四旧”“封建糟粕”予以焚烧毁弃,致氏族谱牒纂修,被迫中断。在此期间,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变迁极为迅速,宗族观念和家族结构形态与先前大不相同,後代子孙或求学异域;或经商远方,择业迁居,难觅踪迹。今逢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盛世修典,乃国家之传统,宗族之遗规。因此宗族长老考虑到胡氏宗谱的纂修,已经极其迫切,经黄奢胡氏山下、田洋胡、象龛东西村等几大村落共同协商,设立理事会,以胡绍尧先生为理事长,开谱局于山下村,负黄奢胡氏新宗谱编纂之责。

综观宗族谱牒之编纂,其作用和目的虽难以遍述,然其大端主要有:
一、明血统源流
    考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大概在母系氏族时期,姓氏的产生,是为了区别各个氏族的血统和婚姻。汉朝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区别血统是为了建立宗族内部的伦理秩序,使得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各得其所。区别婚姻是为了宗族人口的兴旺发达,力量不断壮大。《左传》说:“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就是说同宗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如果结婚,他们的後代便不会兴旺。宗谱在这一功能上是贯穿古今,始终不替的。姓氏原本有别,姓是氏族共同的徽号,氏是姓的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姓氏的界限便渐渐模糊。到了战国时代,姓与氏开始混而不分,原先意义上的“氏”都成了“姓”。“胡”原先是一个氏,据《姓谱》记载:胡氏“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这是说胡氏姓妫,是上古传说中虞舜的后代,胡姓的直接祖先是被封于陈国的胡公满。胡姓的族望在安定(今甘肃天水市)和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二、敦宗族德谊
    编纂宗谱,过去重视其建立宗族内部的伦理纲常、尊卑秩序作用。明了血统源流,则子子孙孙,辈辈相继,彼此长幼先后,自然秩序井然。族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了“规章制度”可供遵循。前贤所谓“木本水源之思,敦宗睦族之谊”,就是指此而言。班固说:“所以崇恩爱,厚亲亲”,“故礼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长长亲亲”就是尊敬长辈亲近亲人之意,即族人之间的辈份秩序可得之以明确,血缘远近可据之以决定。这对于重视家族宗法、伦理秩序的中国人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今天新编宗谱,要以新观念新思维来指导宗谱的编纂。这就是通过新宗谱的编纂,联络同宗子孙的宗族情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牢记自己是胡氏后裔,不忘族训,以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贡献,为宗族争光。

三、存宗族历史
    中国编纂谱牒以前大多看重其纪世系、序昭穆(祖宗死后丧葬的一种制度)的作用,因此在编纂中赞美祖先高贵的血统、光辉的业绩、出众的才华等笔墨自不可缺,而文过饰非之事亦尝有之。这固由于光宗耀祖心理驱使而然,更由于没有认识到宗谱在保存宗族历史史料上具有重大意义而有以致之。从今天的观念来看,宗谱既是宗族血统的源流图,更是宗族辛勤劳动、存亡兴衰的晴雨表,是本宗族生存发展的最真实、最可靠的历史。因此,编纂宗谱,必须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不虚美,不隐恶,照实纪录,才能留给后代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宗族历史。祖先有骄人的业绩固然令后人引为自豪,祖先若有不足甚至于过失,更足为后人镜鉴,前贤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泽东也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都是中肯之论。

历史上胡氏先祖之崭露头角,为青史所称颂,烈绩彪炳于後世者,以忠心爱国之英杰和研究国粹、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称文师人师者为特出。如北宋永康胡则(胡公大帝),其出众的才华和正直的为人,毛泽东概括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南宋胡铨上书请斩秦桧之头以谢天下,举世震惊,其无私无畏,一腔浩然之气令後人仰之弥高;现代学术大师胡适,先为北京大学教授,後任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获得三四十个博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当代政治家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为平反共和国几十年积压的冤假错案,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赢得了全国人民由衷的爱戴……胡氏先辈在历史上作出巨大贡献,树立了良好风范。我临海黄奢胡氏宗族素来重视文教,代有闻人,前後相继,真可谓人杰地灵,济济多士。

新纂《黄奢胡氏宗谱》,对内疏理宗族派别支亲,考查辈分排列,明了长幼次序。可以了解本宗族先祖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在此安家发祥的历史;可以查考本宗先祖所建立的辉煌业绩;牢记先祖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处世为人的宝贵经验——族规族训。也可以作为本宗族创业发展史教育的教材,使本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世世代代传承于久远,并不断发扬光大。对外可以作为联络其他胡氏宗人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宗谱为纽带,联络天下同宗兄弟,广结族缘,密切交流,为宗族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谚语曰:“世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建非常之功。”深望胡氏後裔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缅怀先辈的祖德宗功,激发追迈前贤的豪情壮志,所谓“前修未密,後出转精”,涌现非常之人,建立非常之功,更加光耀我黄奢胡氏之宗业。

正武其生也晚,资质鲁钝,学殖浅薄;且值慈母患肺癌晚期,卧床积年,人命危浅,仅馀一息。华佗术尽,扁鹊计穷,武忧心如捣,无法解散,本无缘亦无心作谱序。而谱局常务理事会诸长老以武任教于高校中文系,从事古代文史之学,对谱牒之类文字尚称对路,以新谱序跋及姓氏源流考诸事见委,言辞恳恳,期望殷殷,盛情不容复却。乃不揣愚陋,为作序云。

临海黄奢胡氏四十六世孙正武谨序
公元2002年8月于台州学院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7-05
湖南浏阳西岭胡氏族谱序----胡德谦
基开西岭,秀启淮川。淮川,浏阳之故县名。据浏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浏阳两次惨遭兵燹之变,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粤赣两省竟陆续移民于浏,扦草为标而定居。浯塘二十二世祖,愈义长子允胜公徙居萍乡之钱
塘;浯塘二十二世祖,京宠公次子允欢之孙雯甫公徙居于浏阳之樟槽(今浏南大瑶区大圣乡大源村);浯塘二十二世祖,京贤之五子允衮公徙居浏东之藻岭(今张坊区升坪乡民强村),始聚居族于斯。仲尧公系下原季公于明初洪武戊戌(即公元一三八七年)由江西修水县坑口徙居浏阳西乡社冲田心落业,人丁繁衍,遂为横冲祠等支来浏之始祖。 霸公系下贤玖公,于清康熙三四年(公元一六九五年)自江西上犹县徙浏南荆坪,遂为族之始祖。相继徙人者还有洞溪、跳石港、太坪、桐木漆树湾等数支,均属霸公后裔。

我西岭(今浏阳文家市区中和乡苍坊村)始祖允钦公,生于公元一五六九年,约于十六世纪末明万历年间徙居于斯,传五世,人口渐繁,约于十八世纪建老屋、新屋、设生、澄两公飨堂,聚居立族,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0年)元纹公首联浯溪之七修族谱。同期筹建学堂坳族学,于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遭洪水横毁。清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有志益公为首之西岭之始修族谱,清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由志禄公陈老孺人独资捐修五福桥一座。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清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由西堂、石轩先生为首与浯溪之八、九合修族谱。清咸丰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以名钟公为首修建安定桥,其母个人捐资一拱。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的)以名锺公为首建大壁山文峰塔于民国十九年遭毁。清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由名余、名铿、名宣、成构、成监、成翰、昆玉等人为首新建孔家坪胡祠。其间有元略公系下徙居龙子冲,成聆公徙居攸县,人丁愈繁。

我祖帝卿公(志绕)于十九世纪初,奠基于张家坊大屋,后更名苍葭方。生子三:中濂、中寿、中泮。泮公传二子,名镜、名锤继而只传孙九人,曰九如祀。建《种桃书屋》私塾,名钟公广聚族人学子,或自以为教,或资之以膏,相期共底于成。为顺应“戊戌变法”之举,广育人材,其嗣成敕、玉岗於清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始建胡氏族校,于民二十八年集各祀会田租二十二硕丰,组建《西岭胡氏人才学会》。以莹冈为首,将九如祀田租六十硕半捐出,成立《泮宫乐育会》,以培养族中学子专用,其时,族中子弟均免费上小学,有上高小、初高中、大学者,均予以资助。斯时虽入仕者少,有土著者不泛人焉。于清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光绪帝(贝也)封名驰为一品振将军,其彭氏为一品夫人。名钟公谓培养人才“以积累为公,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郁之久矣,必发弥光。”

名钟公之曾孙耀邦,毕业于浏阳初级中学(现浏阳一中),参加过震惊中外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留学于苏联马列学院,历任兵团政委,团中央第一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西北局第二书记,中组部长、中宣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要职,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不幸逝世。其可谓“六十年革命生涯,功勋卓著。为人民鞠躬尽瘁,名垂千古。”
  
耀邦叔生前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曾多次谆谆教诲我们:“共产党人没有什么特人特权。我虽官居高位,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望你们努力工作,遵纪守法,服务基层,也就给我以最大的支持。”任党中央主席时,曾电令其兄,告族人免于庆祝,胡祠免于祭奠先祖和燃放鞭炮。一九八二年岳阳县委拟安排其侄工作,他获悉后,给予该县领导以严厉批评。为此事兄弟在京争吵过,耀邦叔多方解释,并安慰其侄德资应安心农村,争当劳动模范。事后以评论员身份,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共产党员不要搞裙带关系》的评论员文章,并令中组部下文至全国县团级以上单位,要求各级党组织,坚持党的原则,遵守党的纪律。

耀邦叔基之以明德,晓之以礼义,资之以诗书,作之以科技,官之以清廉,蜚声中外。其兄耀馥于一九九二年不幸逝世,当地政府赠其挽朕是:“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作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耀邦叔叔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浏阳人民称之为浏阳历史三杰(谭嗣同、唐才常、胡耀邦),也是我们西岭胡祠十二代唯一精英。他的赫赫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人历史史册。所不同的是,在封建王朝,一人为君,九族共荣,而耀邦叔叔却是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公无私的坦荡襟怀。巧对南阳武侯祠楹联,也就是他毕生工作的指南和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原联是:心在朝迁,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对联是: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周太史卜筮之语“五世其昌,八世莫京。”史有记载,我曾祖成杓公,乃堪舆者,曾寄言建祠六十年后,必官及京畿。纵观田齐史,华林史、浯塘史、西岭史如出一辙,笃可信乎?

我胡氏族谱,始自南宋初年(公元一一六七年),迄今至本届已有十五次续修。早在北宋初期宋真宗天僖二年(公元一0一八年),宋真宗曾御诏文武群臣各修族谱,时值华林盛世,在朝公卿重臣较多,为修族谱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龙图阁待制新安朱熹,曾为我胡氏族谱写了首篇大成谱序。明代又有应麟、招宾、胡滢等在朝重臣,历代承先启后加以增补,是一部与历史、文学、世族融为一体较完整的史诗族史,它对启迪教育后人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百二十五世孙
       西岭胡氏十三世孙德谦拜撰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日

原载:《世界胡氏通谱》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10:2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7-05
首届联修宗谱序----胡宗铎
铎半生戎马,足迹天下,所至遇同姓辄询其所自出,多以公对。益(?)公生当李唐季叶,朱温篡窃,契丹披猖,郁郁不得志,遂退居华林,集四方文士讲学。其高风亮节历劫未泯。子五曰:珰、瑜、琼、(王告)、球显赫一时。或守士计戒,各随其任,散处四方,子孙继继绳绳,故同宗广西且多,公以前世系,著于历代史籍,详于各族家乘,无俟赘赘。吾先祖公为公之后,明嘉靖年间,迁于黄梅之落鹤洲即胡家洲也,地滨大江,灾患迭乘,以故吾族家谱残焉不全,至逊清光绪戊申先王义海门公始据各房缮本及神主所载辑而修之,幸告厥成。民国肇造迄今已三十有七年矣,变乱几于宁息,尤以倭寇之侵,凌为惨酷。我公之子孙壮烈牺牲,不知凡几。

胜利后族中父老咸亟谋续修家谱,而邻近各邑之同宗欣然来集,议定合修,万殊而归一本,大义也盛举也。将成,嘱序于铎,深愧于役革命,学殖久荒,将奚以宏先绪而励来兹乎。惟闻古有三不朽:太上(?)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吾先汉之文恭公广博洽古今,练达政事,时人以中庸归之。宗公文定公安国著春秋传,其子致堂评伦纲鉴。安定公瑗创立经义、治事二斋,宏化育其立德、立言、国已,超越古今,明昭日月也。刘宋之壮侯藩从刘牢之破,魏兵百万,宋之学土直孺值金虏人寇,率兵勤王,明之越国公大海佐洪武定天下。其攘夷狄,安社稷之功,顾可与桓桓赳赳者同日语哉。凡我同宗生当乱世,缅先人之遗徽,自应奋图善继,期后代之衍庆,尤当勉力德基,庶谱牒不成县文而家风赖以垂,近世尚大同者,每訾敬宗收族为封建思想,而不知先圣先贤伦理、政治、哲学,其不基于由近及远,由已及人,语曰亲亲而仁,民而爱物。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关乎治道者可思长思矣。荀昧敦本之义而欲大道之行,是不啻一本未蓄而望其成林,万流不疏而待其成海也,铎深慨夫好高鹜远,舍本求木者,空疏无补,淆惑徒闻,故揭橥亲亲之义以明大同直谛,然欤否,欤原以质诸后之贤者是为序。

    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仲夏月谷旦
    裔孙今予宗铎敬撰

原载《世界胡氏通谱》,问号处似有误,个别文字、标点不一定准确,待查。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10:4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7-05
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宗谱序----郭懋阳
宗谱作为同宗同族和血缘群体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具有缅怀祖先,崇仰先贤,激励后辈,团结族人,开拓奋进的功能,所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影响很广,已经成为今天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当代续修宗谱,应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客观准确地反映本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风貌、新德行、新业绩,以利增强族人凝聚力,更好地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东阳胡氏主要聚居地在防军东南湖一带,村落分布在柽溪江两岸。这里山川钟灵,人物毓秀。综观历史,凡具有如此条件的姓氏聚居地,均较注意修谱弘光,东南湖胡氏亦不例外,以下几点足可证实:一是该族历代名人辈出。曾出过元代学儒胡助,明代知府胡庭芝、胡景传等优秀人物。特别是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胡助。宇古愚,自号纯白道人,很有才学,累官至儒学教授、翰林编修、承信郎、太常博士,一代大儒柳贯对他评价极高,柳贯在《康里子渊胡助古愚序言》一文中认为:东阳所在的婺州,自南宋南渡的以来,人物大盛,以吕祖谦为最,而胡助也有贤达之遗风;二是该族修谱次数频繁。据记载,自宋绍圣三年(1096年)由其四世孙胡垧首次在迁入地南湖纂《本宗东南湖胡氏续世谱》,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年重修《东南湖胡氏宗谱》,八百四十四年间,共计进行了过二十一次,几无间断;三是为其历代宗谱撰序,后序及跋者多为当时位高学博名重之士。除民国十二年(1923年)所修宗谱未见有序外,其余20次,共有序,后序及跋32篇,撰者有工部尚书,宝谟阁直学士李大同,状元谢迁之子,探花谢丕,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福建按察司佥事应廷育、山西道监察御史王干章、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许宏纲,吏部观政赵衍,内事主事姚思恭,儒学训导包文选等均为进士出身。至民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浙江高等法院院长郑文礼也为该谱作过序,足见东南湖胡氏的历史身份和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迁人后之四世孙胡垧不仅首开《本宗胡氏续世家》并亲自作序,颇为难得。

胡氏源远流长,脉络清晰,其起源于今河南省淮阳,鼻祖为胡公满《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  “胡氏、子爵,此地在颖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安定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说明胡姓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姓历代名人数不胜数,仅状元就有胡广、胡旦、胡长龄、胡任与等,名臣有胡惟庸、胡宗宪、胡则、胡松年、胡大海等,声播儒林的有胡瑗,胡应麟,胡子,胡震亨、胡三省、胡渭、胡翰等,更有一代名裔胡雪岩,文人胡适,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东南湖胡姓,系南北朝从中原迁入霅川(今浙江湖州一带)那支家族,其代表人物是吴兴太守胡颖。胡颖为陈霸先建立陈朝,功绩卓著,去世后被赠侍中,中护军、谥壮、并配享陈武帝庙廷。《东南湖胡氏宗谱》以梁大同年间由霅川赴江西省任广信郡守的胡佑为东南湖胡氏前世系一世,传至十四世北宋胡福,生二子,长子胡远,为迁居永康龙山之始祖,幼子胡神,时任台州路仙居县令,途经东阳,看中南湖这块风水宝地,遂于公元
1018年到南湖定居,时年三十三岁,成为迁居南湖的始祖。以此为后世系一世起算,传至七世,因人丁兴旺,开始分东南湖。东湖祖是任宁都主籍的翱公,南湖祖是任平江路福山监镇的绩公,至十三世钱公,从南湖迁浦江,成为浦江派始祖,并有分迁两头塘等地多支。自前世系一世胡佑从中原迁居霄川起算,至今已传五十一代,若以神公迁南湖后世系一世起算亦已传三十八代(纶字辈)历时近千年,东南湖胡姓现分布于四十五个村落,本次人谱人数达一万二仟一佰九十六人。早1987年人口普查时,东阳全市胡姓人口为二万三千七百十九人,被列为东阳市第九大姓,载人东阳市志。

至于历代所修《东南湖胡氏宗谱》据我所知仍有部分留存至今,为国内一些文化机构所珍藏,仅上海图书馆就藏有《东南湖胡氏宗谱》系列中的清嘉庆九年、清同治九年、清道光五年,廿八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及民国十二年的足本或残本,殊为珍贵。

我于一九六三年六月至一九七三年一月在防军公社(镇)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在领导治理柽溪防洪抗洪,建桥筑路,造田造地之中;在经常走村访户,参加劳动,体察民情,聆听民意,重办实事之时,与胡姓族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一九八九年于金华任职之时,在帮助各村一起战胜,“七、二三”特大洪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与胡姓族入的情谊,加深了对该族历史和风俗的了解,更目睹了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东阳各姓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克服困难,战天斗地,改造环境,并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一幕幕感人经历。现在他们又在团结续谱,以弘扬本族良风,于情于谊于缘,都令我欣然遵邀作序共勉。

希望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有识之士,在完成宗谱续修后,积极创造条件,更上一层楼,各自编修出各具特色的村志或村史,详尽记述人民翻身得解放及解放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以来的重大成就,更希望在新世纪中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胡姓儿女,载人史册,以告慰先祖策鞭后人。
    
      原中共金华市委书记郭懋阳
      二00二年初夏于金华寓所

原载:《世界胡氏通谱》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7-05 10:0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