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9649阅读
  • 40回复

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目录及检索与下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8-18
谢谢秋源宗亲。

如果还有哪位宗亲,再能设法找到类似‘中国历代官宦名录’之类书籍,那就更好了。这些珍贵史料,都将会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胡氏历史文化,提供极大帮助。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8-18
《清代进士题名录》

回知足常乐:需安装最新版本的 Adobe Reader (9.0)以上。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8-18
浏览器6.0以上即可。
AdobeReader7.0以上。
其网页可能反应较慢,要多等2-5秒。
牛顿:"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8-18
为什么我发不上帖子,难道被禁掉了???
选自本宗“胡氏族谱”
胡氏族譜     源流俱楚   歷代簪纓
數朝文武     工部侍郎   布政巡撫
蒿公考訂     創修艱苦   經年久遠
未有修補     棄南來西   散居各土
不加重輯     支派流蕪   茲者揚泰
克縄?祖武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8-18
以下栏目发帖可能有限制:新闻公告、下载专区、论坛精华、版主专区。除此之外其他栏目都可以发帖。请说明您发在哪个栏目。

另外,你的签名中:克縄?祖武,可能是“克绍祖武”,不知是否?

南山 2009.08.18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8-18
中国宋辽西夏文状元名录

宋代文状元名录


杨砺(930~999)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初名砺,字汝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O)庚申科状元。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其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后以奉禄不足以养母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辞官。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丞。母亲病逝,服丧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于朝野。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言:“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兵部尚书。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张去华(938~1006)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信臣。生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卒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辛酉科状元。张去华少年好学上进,善诗赋,以荫补太庙斋郎。十八岁时,周世宗平定淮南,去华感叹到:“兵战不息,民事不修,难于长治久安”,遂著《南征赋》、《治民论》,献于世宗,世宗阅后十分欣赏,诏授御史台主簿,去华认为此职非大丈夫所为,竟弃官回郑州,三年不出。宋朝建立,张去华挟诗文游京师,其行为文章为李昉所称扬,一时名声大噪。中状元后,拜秘书郎,入值史馆。一年后,因未得升迁,上章自述,指责知制诰张澹学识浅薄,却居高位,请求与之考校,惊动太祖,立被召试于殿前,果如其言,遂擢其为右补阙。太平兴国四年(979),去华随太宗征讨太原,受命为京东转运使,历左司员外郎。兴国七年,为江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太宗讨伐幽州,去华就命为河北转运使,知陕州。赴任前,著《大政要录》三十篇,太宗阅后深为嘉许,将其留于京师。咸平二年(999),去华患病,请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在其府宅,建“中隐亭”,以示隐居。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侍郎身份致仕。未及二年,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九岁。张去华相貌英俊,擅长议论,有气节,为官刚正,曾收养父亲生前好友何氏之二子,教导其读书成才。去华为官,关心百姓疾苦,曾著《元元论》,论述为政以养民重农为急,得真宗诏令,以绢书写成十八轴,挂于龙图阁四壁。张去华擅长诗文,留有文集十五卷。其子张师德亦为宋朝状元,父子被时人所称颂。

马适(生卒年不详)九江湖口(今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科状元。马适少年时,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后,未及授官,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遂匆匆赶回家治丧。母亲入殓,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据传:马适祖父马良俊葬幞头山,当时此地曾有讖语,称:“沙州圆,出状元”。建隆三年,沙州果然圆了,而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苏德祥(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山东益州)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四年(963)癸亥科状元。苏德祥为后汉宰相苏禹珪之子。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当地太守曾亲自为其设宴庆祝。席间,伶人载歌载舞,太守高兴地命伶人献辞,辞有:“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以示其父子荣耀。苏德祥工诗文,官至右补阙,内供奉。清代学者厉鹗辑撰的《宋诗记事》中收有其《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诗。诗云:“学就书闻在道林,几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风骚立意深。青白野云闲里卧,古今碑碣醉中寻。因何负此多般艺,可惜教师鬓雪侵。”

李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甲子科状元,余事不详。

刘察(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不详。生于后唐庄宗甲申二年(924),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乙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肃(生卒年不详)开封府(今属河南)人,字季雍,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丙寅科状元。李肃少年时,聪明过人,十岁就能写诗为文。中状元后,历官濮州、博州从事,迁保静军节度推官。李肃嗜酒,与亲友会饮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为文甚工,著有《代周顒答北山移文》、《吊幽忧子文》、《病鸡赋》等篇,另有《大宋乐章》一书。

刘蒙叟(生卒年不详)宁陵(今河南宁陵)人,字道民,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科状元。刘蒙叟为参知政事刘熙古之子,好学上进,擅长诗文。中状元后,历知庐、滁、濠、汝四州。真宗即位后,刘蒙叟上疏,劝真宗“学俭戒奢,谦逊谨慎,轻徭薄赋,勤理政事……。”受到真宗嘉奖。不久,以本官入值史馆。当时真宗诏令史馆各臣进献自己旧作,而在众多文章中,以刘蒙叟所著为最佳。刘蒙叟任职方郎中后,因足疾而上疏乞请致仕,真宗诏令以太常少卿身份退休。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刘蒙叟著有《五运甲子编年历》三卷。

柴成务(934~1004)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字宝臣。生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祖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状元。柴成务中状元后,出任峡州军事推官,改曹州、单州观察,迁大理寺。太平兴国五年(980)转太常寺。从兴国八年起,历知果州、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户部员外郎,入值史馆,为户部判官。期间,曾奉命出使过高丽。淳化二年(991),柴成务为京东路转运使时,黄河在宋州决口。柴成务上表道:“河水所经之地肥沃,希望免除租税,鼓励百姓耕种。”太宗采纳其言,召为司封郎中,知制诰。吕蒙正为相,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自请辞职,太宗不准。淳化四年,柴成务与魏庠同为给事中。四川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柴成务曾去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真宗即位(998),迁给事中,知梓州。不久召回,又遣知青州,柴成务上疏请求待太宗永熙陵封土后再到任。旋奉诏与钱若水编辑《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回京后,为刑部尚书,因杖责部下的傲慢无礼,被弹劾,真宗诏令处理此事,柴成务道:“忝为长官,杖一小吏而遭劾,有何面目生在大堂上断案。”遂愤而辞职,居家数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柴成务博学多才,擅长写词,每发议论,幽默成趣,时人推崇其文雅,但其为官缺乏清廉名声,故舆论对之非常惋惜。

安德裕(939~1002)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益之,一字师皋。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卒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己巳科状元。安德裕父亲安重荣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因举兵反叛败亡。安德裕被将官秦习收养,改姓秦。安德裕从小喜爱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少年有志,蔑视权贵,学习刻苦,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秦习死后,改回本姓。秦习家人将家产悉归安德裕,其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岂能屑屑于他人财富。”安德裕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知广济军后,著《军记》、《图经》三卷,受到太宗嘉奖,改任太常博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安德裕任秦州通判。雍熙元年(988),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及赴任,宰相言其有史才,即以本官入值史馆。淳化四年(993),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至道元年(995),进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其文采倍受太宗嘉赏。第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回京后,判太府寺。咸平五年(1002),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三岁。安德裕性格耿直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均得到其关心与帮助。但安德裕嗜酒太过,常为时人议论指责,故官位不显。安德裕著有文集四十卷存世。

张拱(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庚午科状元。余事不详。

刘寅(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辛未科状元。余事不详。

安守亮(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家原为河南显贵。祖父安重荣,后晋时官至成德军节度使,因举兵反叛失败身亡。父亲安德裕,为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己巳科状元。安守亮进士第一,与父亲安德裕大魁天下,仅距三年,间隔两科,被世人誉为“父子状元”。

宋准(938~989)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子平。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癸酉科状元。癸酉科考官为翰林学士李昉,擢宋准为第一名,贡士徐士 廉击登闻鼓,状告李昉在录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太祖见宋准相貌英俊,聪敏迅捷,非常赞赏,认为就应是这样的人夺魁,遂复钦定宋准为第一。此后,省试之后再加殿试,成为制度,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为宋朝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开宝八年(975),宋准受诏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奉命 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军改为南平州,宋准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迁著作郎,通判梓州。回朝后参 与编辑文献。兴国八年,主持贡举,出为河北转运使。雍熙四年(987)患病,迁金部郎中,免知制诰。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五十一岁。宋准风度潇洒,辞采清丽,为官有政绩。赵普诬陷卢多逊与秦王勾结,图谋不轨,李穆因与卢多逊为同榜进士,受到牵连被贬官,朝中无人敢为之言冤,独有宋准借上疏之机,极力称赞李穆为忠厚长者,有操守,非卢多逊同党。太宗醒悟,将李穆官复原职,时人交口称颂宋准仗义直言。

王嗣宗(944~1021)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字希阮。生于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卒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王嗣宗少年好学,刻苦自励。曾游京师,以文章拜谒王祐,颇受优待推许。中状元后,补秦州司寇参军,因直言知州路冲为政苛急,被诬下狱,后平反得释。太宗征讨河东,王嗣宗上陈方略,被召授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河州。太宗派耳目访察臣民言行,嗣宗抓捕耳目,械送京师,并上疏道:“陛下不委任天正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忤怒太宗,将王嗣宗捕送监狱。遇大赦,嗣宗才被官复原职。 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命人在黄河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不久,被召回京,拜为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出任河北路转运副使。当时,边境正有战事,崔翰为大将,王嗣宗常以言语激励其报效国家。太宗将议亲征,嗣宗言契丹必不至之理由,得太宗称许,改任左司谏。回京后,任度支判官,改任驾部员外郎时,因妻子病急,夜撬衙门取药,被罢官。重新起用后,出知兴元府,迁京西转运使,又移调河北,擒获群盗,再受太宗嘉奖。至道初年(995),为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风盛行,民有病不服药,祭祀以禳灾。王嗣宗令毁弃祀庙,让得病之人服药康复。咸平四年(1001),王嗣宗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上疏言节约之法,获准,实施后大收成效。咸平六年,改左谏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中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政绩极佳。被召拜御史中丞后,因于朝内经常诋毁他人,被遣出京任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徙知邠州、镇州。回京后,为枢密副使,因与枢密使寇准不和,屡屡上疏辞职,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知许州,移知河南府,改成德军节度,徙知陕州,官终于静难节度使。寇准为相,素恶嗣宗,命王嗣宗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身份致仕。天禧五年(1021),王嗣宗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八岁。谥景庄。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但其言语常有不敬人处。为御史中丞之时,讥斥宋白等老臣七十不致仕,但其晚年染病,贪图厚禄,拒不离职,亦授人以柄。王嗣宗喜作文,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吕蒙正(946~1011)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圣功。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闕,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罢李昉,拜吕蒙正为宰相。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 关系极为融洽。淳化二年(991),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复以本官入相。吕蒙正为官清廉,曾有人献古镜,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却之道:“我脸不过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闻者叹服。至道元年(995),太宗再度罢贬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多委任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真宗即位(998),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过洛阳两次看望吕蒙正,曾问其子中谁可为官。蒙正道:“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吕夷简,真乃宰相器也!”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享年六十七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胡旦(生卒年不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吕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胡量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苏易简(958~997)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后,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九岁。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苏易简性好嗜酒,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令其在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易简知识渊博,善喜淡笑,以文章名著于世,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传世。

王世则(生卒年不详)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一说为长沙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王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名次正如此。”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第一,果中陈搏当年言语。王世则中状元后,曾以右正言出使交州(今越南河内)。还朝后,将交州山川形势及所见事迹写成文字奏报朝廷。入值史馆,因与他人请立元僖为储嗣,忤怒太宗,被贬知蒙州。至道二年(996),为永州太守。真宗即位(997),官复原职,余事不详。

梁颢(963~1004)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梁颢早年丧父,被叔父收养。少年时,拜王禹偁为师,学习刻苦,初举进士不中,对完善科举制度提出建议。认为唐代取士科目众多,人才济济,及至五代科举衰落,宋兴科举,但唯以诗赋、策论取士,应广开科目,甄拔人才。奏疏呈上,未被理睬。梁颢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被任命为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召为右抬遗,入值史馆。因马周上疏事,与胡旦、赵昌言等被贬。不久,起知鱼台县,加大理评事。奉诏入京,迁殿中丞,复值史馆,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转太常博士。真宗初(998),梁颢出使陕西,献《听政箴》。回京后,为度支判官。不久,与杨砺同知贡举,与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咸平二年(999),随真宗亲征,至大名,上疏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并献骑兵奔袭之术,得到朝野交口称赞。景德元年(1004),权知开封府,六月得暴病身亡,享年四十二岁。梁颢风度潇洒,博学多识,尤长于历史,有才干且与人友善。著有文集十五卷行世。

程宿(生卒年不详)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戌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其录取了以程宿为首的二十八人后,物议喧然,认为朝廷多有遗才。于是,太宗诏令于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九十九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士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合格者有数百人。太宗复试,录取三十一人力进士,以叶齐居其榜首,诸科因此而步入仕途者多达数百人。(注:该科进士一百五十八人)太宗对文人的重视与宽容由此可见一斑。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仕至职方员外郎,余事不详。

陈尧叟(961~1017)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唐夫。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科状元。陈尧叟中状元后,授光禄寺丞,入值史馆。奉诏赈灾后,迁工部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人信巫,有病不服信药,祷神祛灾。陈尧叟移风易俗,将《集验方》医书刻于石上,立于驿站。岭南炎热,陈尧叟命人植树凿井,深得当地人拥戴。淳化四年(993),陈尧叟出使交州,不辱使命。咸平元年(998),真宗诏令各路督课民人种植桑枣,尧叟上疏,言所管之地多山石,宜因地制宜,种植苎麻,得真宗赞许。回京后,加刑部员外郎,充度支判官.出京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平乱。入京为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黄河决口澶州,陈尧叟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事毕回京,奉诏裁减冗事,卓有成效。景德元年(1OO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禅泰山,尧叟奉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后,又撰《封禅圣制颂》。真宗西祀汾阴,尧叟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进户部尚书,又奉诏撰《亲谒太宗庙颂》。五年,以本官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因足疾,屡次请求辞职。真宗派人慰问,拜右仆射,知河阳。天禧元年(1017),尧叟病危,真宗诏准回京,不久辞别人世,享年五十七岁。真宗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谥文忠。陈尧叟体貌英伟 ,博闻强记,奉对明辨。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行世。

孙何(961~1004)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喜好古文。写文章必本经义,曾著有《面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议》,与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丁渭一南一北,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孙丁”。孙何中状元后,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左司谏。真宗即位,孙何上疏提五条建议,涉及选将、科举、社会道德、举才等,被真宗嘉奖。咸平二年(999),再次上疏,就官制提出建议,希望恢复六部职掌。不久,随真宗到大名,第三次上疏,指出边防不固的症结所在,再次获真宗赞赏。回京后,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上疏请择优选任官吏,裁减冗员,增加俸禄。景德初(1004),回京与晁迥、陈尧咨并为知制诰,任期内病重,真宗曾派太医诊治,不愈而逝,享年四十四岁。真宗十分惋惜其英年早逝。孙何重视礼教,与人友善,但性格急躁,不能容物。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行世。

孙仅(969~1047)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邻几。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许状元。孙仅少年时,学习刻苦,才思敏捷。中状元后,任舒州团练推官。当时,真宗下诏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孙仅被推荐,擢为光禄寺丞,入值集贤院。不久,知浚仪县。景德初(1004),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宋辽议和,孙仅首次作为国母生辰使出使辽国,回来后,迁右正言,同知审官院。这年冬天,真宗因孙仅熟悉民政,命知永兴军府。孙仅为政颇宽,像一忠厚老者。真宗曾诏令地方官吏以其为榜样。大中祥符元年(1008),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出为河中知府。归朝复领审刑院,进给事中。天禧元年(1O17),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九岁。 孙仅性格宽厚诚实,不争名逐利,潜心钻研儒学,有文集五十卷行世。其兄孙何,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两人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很被世人羡慕、推崇。

孙暨(生卒年不详)河南汝州(今河南汝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己亥科状元。咸平元年(998),开封府发解试,解元为高辅尧,第二为钱易。钱易很有才学,也很有名气。钱易对自己未得中第一,深为不平,遂上疏指责发解试中试题有讥讽朝廷之处,引得众举子纷纷状告考官取录不公,高辅尧也请以解元让与钱易。真宗诏令钱若水复查试卷,又认为士人争进之风不可长,遂擢孙暨为第一,而以高辅尧第二,钱易第三。孙暨现孙仅同乡共姓,相继魁首天下,同族乡里以之为荣。孙暨后为吕蒙正女婿。中状元后,曾任光禄寺丞,值集贤院。余事不详。

陈尧咨(生卒年不详)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嘉谟。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酷,常致死人命。徙知河南府后,遭弹劾削职。徙邓州数月后,复知制诰,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很快又因失职,降兵部员外郎。母亲病逝,陈尧咨服丧期满后,起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时遇边患,陈尧咨被任命为陕西缘边安抚使,再迁为右谏议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位在蔡齐之上。不久,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因位在丞郎之下,上疏辞而不就。皇太后以双日召见,陈尧咨不得已赴任,虽整修器械,但驭下粗暴。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因病离世于任,赠太尉,谥康肃。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贺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祐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李迪(971~1047)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李迪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真宗封禅泰山时,李迪因事贬为海州监税。召还京师后,奉命纠察刑狱案件。真宗素闻亳州盗贼横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访,很快平息盗贼。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边帅曹玮上疏请求增兵固防,真宗以为懦怯,欲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乃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为皇太子后,寇准被奸臣丁渭诬陷罢相,真宗欲以李迪为相,李迪坚辞不受。真宗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李迪被罢相,知郓州,几被迫害至死。史秒此时“朝中正人为之一空”。民间流传:“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丁渭垮台,王曾为相,李迪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景祐中(1034—1037),李迪被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戍边,仁宗不许,命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李迪积郁不快,一年后,请老告退,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回归故里。庆历七年(1047),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赠司空,侍中,谥文定。皇帝亲自豪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其乡曰:“遗直乡”。

姚晔(生卒年不详)河南商水(今属河南)人,字号不详。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科状元。姚晔聪明好学,中状元后,真宗特赐袍笏,淡黄绢衫一领,淡黄绢带一条,加白襕。这在以前诸科考试中,是未曾有过的荣雀。姚晔步入仕途后,官止于著作郎。余事不详。梁固(987~1019)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仲坚。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科状元。“梁固为乙酉科状元梁颢之子。其年少时,即有志节,曾著《汉春秋》,倍受其父赞赏。梁固本已以父荫受赐进士出身,但其主动向登闻院提出收回成命,愿赴多举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后高中榜首时,年仅二十二岁。中状元后,被授将作监丞,入值史馆,历户部判官、判户部勾院。梁固为人气调俊爽,善与人交,疏财慷慨,尚义气,明于吏道。马元方领三司时,临事多有纰漏,梁固屡奏朝廷,消除了财源流失之弊。时全国刑狱混乱不堪,错判、误判比比皆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其仔细研究,明察暗访,断案公平,处理得当,赢得朝野褒奖。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奏颂文辞甚为工整,惜三十三岁时因病早逝,朝野至梁府吊唁者络绎不绝。梁固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师德(生卒年不详)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尚贤。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天禧初(1O17),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徐奭(?~1030)福建瓯宁(今福建建安)人,字武卿。生年不详,卒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科状元。徐奭取状元后,曾以著作郎值集贤院,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因偷拆试卷事发,被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仁宗即位(1O23),徐奭为两浙路转运使,协助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兴修水利,加固堤岸,疏浚河渠,异流入海,解除了不少水患,得到朝廷褒奖。不久,徐奭迁礼部郎中,知制诰,因过于热衷功名,引起同僚嫉妒,久不得升迁。天圣八年(1030),刘太后降懿旨封徐奭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不久竟暴病死于任上。徐奭工诗赋,其廷试时所作《铸鼎象物赋》,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
张观(生卒年不详)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人,字思正。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康定中(l040—1041),西兵失利,张观因与陈执中等议点多兵,久而不决,被罢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相州,徙澶州。时遇水患,州人大恐,众人劝其移高地以避险,张观怒道:“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亲领兵民加高堤岸,直至水退为止。徙郓州后,上疏朝廷,请宽煮盐之禁,使获罪者日少。后历知应天府、孟州、河南府,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张观性至孝,初为秘书郎,上疏愿以己官授父,得真宗嘉奖,以其父为京官。父亲欣赏洛阳风物山川,张观遂在洛阳买田宅、营林榭,并每日早起侍奉,未曾荒废一日。其父年过九十而卒,张观因哀痛过度,不治而死,赠吏部尚书,谥文孝。张观持廉少欲,言行谨慎,平生为文必用楷书,无一行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仁宗曾飞白书“清”字赐之,以赏其节。
蔡齐(988~1039)莱州胶水(今山东胶州)人,字子恩。生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状元。蔡齐仪状俊伟,举止端重,真宗见之,对寇准道:“得人矣!”诏令金吾卫士为其传呼开道。中状元后,蔡齐被授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徙维州。任上,一改前任官府政苛律繁之弊,务行宽政,损济有度,狱讼无冤,盗掠不行,民风为之大变。仁宗初(1022),以起居舍入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时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曾派人拉拢蔡齐,蔡齐不从。寇准被罢相,蔡齐愤而上疏,言寇准乃忠义之臣,为奸党所诬。太后曾出金帛修景德寺,命蔡齐作文记之,因罗崇勋进谗言于刘太后,蔡齐被罢知河南府。太后去世,仁宗擢蔡齐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蔡齐曾劝谏仁宗勿强行遣返交趾百姓,以免其聚而为盗,又力谏仁宗勿以恩废法。景祐元年(IO34),蔡齐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在朝中,素与王曾友善,王曾被罢相,蔡齐亦以户部侍郎归班。不久,出知颍州,颇有政名。宝元二年(1039),蔡齐病故于任,享年五十二岁,颍州吏民痛不欲生。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文忠。蔡文方重有风采,性格谦逊,不妄言,从不自表功德。其推贤举能,不避亲疏,所荐庞籍、杨偕、刘随等后皆为名臣。
王整(970~?)咸阳魏州(今属陕西)人,字子齐。生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卒年不详。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状元。王整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余事不详。
宋庠(996~1066)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比重第一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促淹,被贬知扬州。范促淹变法失败,朝廷遂如宋庠为枢密使。皇祐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三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凶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英宗即位(1064),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宋庠开资忠厚,与弟宋祁应举时,俱以文学名闻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王尧臣(1003~1058)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字伯庸。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平(1003),卒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状元。王尧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值集贤院。因其父王冲坐事,出知光州。光州饥荒,百姓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王尧臣上疏以为此乃宋廷荒政所致,不可苛重于民,被仁宗嘉纳。父亲病逝,服丧期满,王尧臣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郭皇后暴毙,尧臣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景祐四年(1037),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宋夏交战,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临行前,请仁宗免关中租赋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敌,获准。回京后,上疏分析局势与对策,仁宗用其意告诫边关守将。庆历元年(1O41),宋军主帅轻敌,兵败好水川,仁宗震惊,罢韩琦,范仲淹。王尧臣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安置,又力荐种世衡、狄青有将帅之才。后仁宗以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加兵三万,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回朝后,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纳。母亲病故,服丧期满,王尧臣转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皇祐三年(1051),王尧臣请奏定制,裁抑侥幸,深得朝廷嘉许信任。嘉祐元年(1056),拜户部侍郎,为参知政事。三年,病故于任,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王尧臣被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王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文辞温丽,有《崇文总目》三十卷。
王拱辰(1012~1085)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字君贶 ,原名拱寿。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状元。王拱辰中状元时,年仅十九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中状元后,通判怀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 庆历元年(l041),为翰林学士,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王拱辰从容应对,据理力争,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仁宗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王拱辰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时,进言罢夏竦、贬滕宗谅,被仁宗采纳。有人用铸佛像名义迷惑众人,京都之人趋之若鹜,宫廷竟也出钱资助。王拱辰奏陈此举动摇军心,易引起民怨,仁宗遂下令禁止铸像。仁宗在迩英阁供置《太玄经》,沉迷占卜,拱辰功仁宗应垂意《六经》,旁采史策。至和三年(1056),王拱辰再次被任命为三司使,出使契丹,受到非常之礼遇。回朝后,正值范仲淹当政,因事被弹劾,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神宗继位(1067),迁太子少保。熙宁元年(1068),复以北院使召还。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视王拱辰为异己,将其贬知应天府。八年,回朝为中太一宫使。元丰初(1078),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接连上疏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哲宗即位(1085),加检校太师,当年,王拱辰病逝于任,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王拱辰的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
张唐卿(1010~1037)山东青州(今山东淄川)人,字希元。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故,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吕溱(生卒年不详)江苏杨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l038)戊寅科状元。吕溱中状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因参与进秦院宴饮事受牵连,出知蕲、楚、舒三州,后复修起居注。皇祐四年(l052),依智高反叛,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消息,而应“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吕溱上疏论宰相陈执中贪恋富贵,行为奸邪。后陈执中罢相,吕溱以侍读学士之职知徐州,赴任前,仁宗赐宴资善堂。任满徙成德军,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神宗即位,吕溱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期间,吕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为之敛迹,政绩颇佳。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吕溱不幸病逝于任,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礼部侍郎,神宗诏书中有“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对吕溱家贫子幼,神宗诏令朝廷优厚安抚。吕溱开朗敏捷,善于议论,其言论颇为当时名流所推许。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杨寊(1014~1044)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l044)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杨寊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寊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寊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杨寊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寊家属。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寊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寊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寊作“龙首山人”,杨寊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寊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
贾黯(1022~1065)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县)人,一作河南南阳人,字直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庆历六年(1064)丙戌科状元。贾黯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迁为著作佐郎,值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贾黯备位谏官,敢于言事,首论韩琦、范仲淹可大用,为事实所印证。尚书郎杜枢秉公断案被贬,满朝上下皆知其委屈,然无人敢言,独贾黯上疏力救。侬智高反宋,贾黯建议军队应由余靖统一节制,仁宗从之。皇祐四年(1052),贾黯迁左司谏、徙判盐铁勾院,同修起居注。建议修起居注的史官参与记录迩英阁、延义阁的君臣访对,被采纳成为定制。贾黯以刚正著称,所到之处人们无不称颂。权知开封府时,两军狱中囚犯,每年死者甚多,而吏不任于责。贾黯上疏:“请岁计死者多少而赏罚之。”遂使监狱犯人待遇得到改善。后来,贾黯因变革人事任用上的弊端而遭吕诲、司马光,傅尧俞等人弹劾,被指为刚愎自用,遂被罢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英宗即位,贾黯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迁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未几,以吕诲知杂事,吕诲曾弹劾过贾黯,因而心有不安,有意回避。贾黯上疏:“黯荐诲为御史,知其方正谨厚,一时公言,非有嫌怨,愿终与共事。”使吕诲打消顾虑。贾黯后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因病未及赴任而卒,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追赠尚书礼部侍郎。贾黯修洁自喜,在朝言事,或从或否,人称其介正。其生母陈氏与庶母史氏,两不相善,但贾黯于中善为调和,终使两人相安于府。
冯京(1021~1094)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冯京少年时,即与众不同,举进士,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朝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茂州夷人叛乱,知冯京率部前来,请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究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世代做宋臣民。吕惠卿与王安石发生磨擦,将安石密信呈与神宗,中有“勿令齐年知”语,“齐年”即指冯京,神宗以此知冯京无辜,召知枢密院,冯京称病不去。神宗一日午睡后呼左右道:“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冯京诏,中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未几,以冯京为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哲宗即位,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处所祭奠、悼念,赠司徒,谥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郑獬(1022~1072)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字毅夫,一作义夫。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英宗熙宁五年(1072)。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状元。郑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1064—1067),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实行,遂告病赋闲。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因家贫子弱,无钱安葬,棺柩停于庙中十余年,后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始入士为安。郑獬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
章衡(生卒年不详)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平,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状元。章衡中状元后,通判湖州,值集贤院,默默十年后,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因对三司总理财政提出建议,被贬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年(1068),回京任太常寺,上疏建议编辑《厚陵集礼》,以传后世作为依据,被神宗采纳。曾出使辽国,于宴会上施展射技,发发中的,显示出文武兼备才略,赢得辽国优厚待遇。章衡担心学者不知古今,编写了《编年通载》,神宗阅后称善,赐之品服。后任吏部流内铨,剖析人才铨选制度利弊,多次上疏与宰相争辨,言“衡为朝廷大法,并非个人恩怨”。使宰相从其所言,时名声大振。不久,知通进银台司,值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曾请朝廷允许百姓贩盐,但如泥牛入海,未得回音。改成德军时,因朝中同僚犯案受牵连,被免官。元祐中(1086—1094),历知秀、襄、曹、苏州,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章衡历事三朝,享年七十五岁。
刘辉(1030~1065)江西铅山(今江西铅山)人,字之道。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状元。刘辉中状元后,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刘辉幼年孤苦,与祖母感情深厚,为尽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刘辉请求解官以侍养祖母,仁宗得知,诏令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刘辉辞官回乡守丧,居丧期间,刘辉买田以赡养族中之贫困者,又选山溪形胜之处结庐,聚徒讲学,远近闻名而从学者纷至沓来。县官改其里曰:“义荣社”,榜其学曰:“义荣斋”,号其地曰:“清风峡”。居丧未满,刘辉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朝野惜之。刘辉原名刘几,有文才,著有《东归集》,然其为文之初,好用怪险奇涩之语。省试时,曾被欧阳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试官刷”六字。此后,其人文风大变,以平实朴素为尚,并改名为刘辉,最后殿试中所作《尧舜之性赋》,大受欧阳修青睐,遂被擢为第一。
王俊民(1035~?)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字康候。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辛丑科进士奏名后还未御试,京师即传言王俊民为状元,但不知言从何起。等到御试,王安石与杨乐道同为详定官。当时考试规定:御试设初考官,先定等,再弥封以呈复考官,再 定等后乃付详定官,详定官查看初考官所定,如与复考所定相同,则以所定之等呈给皇帝。不然,从初考或复考所定之中选定,不别立等。王安石因为初考、复考第一人皆不同,就于其行间别取一人为首,杨乐道墨守成规,认为不可,两人商定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弥封官,闻之谓同僚道:“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作状元事,心前定,二公力争,徒自苦耳。”于是,两人各进禀英宗,英宗诏从王安石之请,及发榜,果王俊民为第一。王俊民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诗称贺,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之为荣。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力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庆天府发解官,但到任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病逝于任。
许将(1037~1111)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冲元。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卯科状元。许将中状元后,被任命为昭庆军判官,通判明州。神宗召对,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本当由太常寺转任博士,因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第二天,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举朝皆以之为荣。期间,许将恪尽职守,兴利除弊,神宗大加赞赏,诏令免试进知制诰。契丹陈兵二十万于代州边,并遣使索地,大战一触即发。许将毅然奉诏使辽,应答不卑不亢,晓以利害,使辽国放弃侵吞想法。还朝后,知审官西院,值学士院,判尚书兵部。任上,整顿民间自卫组织,使之趋于规范。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后,因蔡确、舒宣忌妒陷害,黜知蕲州。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秦州,改扬州,又改郓州。期间,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元丰六年(1083),召为兵部侍郎时上疏,对国防体制及军马物资等备工作提出建议,为朝野人士所赞许。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当时章惇为相,奏请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许将认为不可,并引经据典说服哲宗。崇宁元年(1102),进门下侍郎,累官金紫光禄大夫。抚定鄯州,廊州。因收复河、湟失地有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弹劾许将为人“左顾右视,见利则回……,强颜偷安……。”使许将一贬再贬。政和元年(1111),许将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彭汝砺(1041~1095)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元祐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
许安世(1040~1084)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少张。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卒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许安世少年从学于丁宝臣,以诗文为欧阳修、王珪等文坛匠所称重。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七岁。其《公生明赋》中名句:“依违牵制者,即已去矣!则明白洞达者,乃其自然。”被时人认为不刊之语。其咏史待:“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太宗泣君集,意恐旁臣疑。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被清朝学者厉颚辑于《宋诗纪事》之中。许安世入仕后,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元丰六年(1083),其父病逝,许安世弃官奔丧。第二年,亦染病卒于黄州,享年四十四岁。苏轼曾解衣为之助葬。
叶祖洽(?~1117)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字敦礼。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科状元。叶祖洽中状元后,被任命为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检院,由国子丞知湖州,留为校书郎,元祐初(1086),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言谈有诽谤朝廷之 嫌,被弹劾出京,提点淮西刑狱。绍圣中(1094—1098),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叶祖洽性情刚愎自用,喜谀附,曾密告王珪在册立哲宗时有异议,使王珪被贬。因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使哲宗认为其人不可重用。后叶祖洽因受他人牵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名。叶祖洽与曾布私交甚深,曾布以吏部侍郎之职召其入京,曾布垮台,叶祖洽出知定州,监行上疏,被徽宗斥为狂妄浮躁,降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知洪州,改亳州,加徽猷阁学士。政和七年(1117)病逝。
余中(生卒年不详)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同赴礼试,余中高中,而余贯落选。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兄长,朝廷不许,但却欣赏嘉奖了余中的做法。第二年,余中廷对第一,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余中入仕后,曾为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等职。余中拥护变法,王安石被迫辞相,奏请余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起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出使辽国,还朝后奏言河朔城池需修葺、加固,以备不虞,未受重视。宣靖间(1119—1127),金兵长驱直入,河朔城池难以固守,朝野人士始服其当初先见之明。余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徐铎(生卒年不详)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振文,一字振甫。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状元。徐铎中状元后,被授镇东军判官,绍圣未(1098),以给事中值学士院。当时,蹇序辰上疏建议将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言行汇编成册,做罪征收藏,被哲宗诏准。徐铎参与主持编辑,完成以后不久,迁礼部侍郎。徐铎为人不正,对宰相章惇,向来唯命是从,贡院抓住挟书考试做弊之人,开封府尹蒋之奇本欲从重处罚,徐铎力争不允,蒋之奇只得妥协,从轻发落。事后上报,章惇闻之大怒,处罚了有关官员,并把做弊之人判刑,而徐铎此时却不敢承担责任。后来廷议,欲委之为御史中丞,因有人指斥其不能主持正义,未被任用。徽宗即位(1101),徐铎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又因御史中丞弹劾其在主持编辑元祐党人言行时,以章惇好恶为轻重,极尽诽谤之能事,被贬知湖州。崇宁中(1102—1106),拜礼部尚书,朝廷议论庙制时,徐铎上疏建议增加为九庙,被采纳,进吏部尚书,死于任上。
时彦(生卒年不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邦美。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时彦少年好学,读书不辍。中状元后,被授笠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绍圣中(1094—1098),迁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弹劾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徽宗即位(1101),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时彦工于诗词,《全宋词》收有其所做的《青门饮》。词云:“胡马嘶风,叹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沙衰草。星头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是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黄裳(生卒年不详)剑浦人,字冕仲、号演山。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五年(l082)壬戌科状元。黄裳为书生时,常有魁天下之志。自叙门状,予家剑潭之滨,斗牛之光,上下相照,风雷之信,时有变现。又题黄龙州云:“看取黄龙沙斗起, 满城风雨入丰年。”元丰四年(1081),郡之谯门,忽为风雷所击,黄裳闻之,赋诗道:“风雷昨夜破枯枝,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教头角入亨衢。”次年,黄裳对策,果为天下第一。宋神宗对黄裳之文章极为喜爰,礼部奏进士,有黄裳名,及进读试策,前几位皆不合神宗之意,神宗等黄裳名出现,但未甲才始听到,遂亲擢为第一。考官因高下失实被处罚金。黄裳为官清正恬退。政和间(1111—1118),知福州,尝为礼部侍郎,迁尚书。当时三舍法实行,黄裳认为“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黄裳享年八十七岁,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行于世、焦蹈焦蹈,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字悦道。生年不详,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状元。焦蹈通经史百家,四次首列乡荐,均落落无为。元丰八年(1085),户部尚书权知贡举,众贤等寓贡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时,火灾起,陈之方、马希孟皆焚死。其后择地另考,焦蹈为魁。曾有谚语:“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据传:姑苏有一盲者,能揣骨听声,为人算命。发榜之日,盲者嗟惋不已,有人询问焦蹈之命,并问仕途如何。盲者答:“不能食禄,安问官职也?”众人皆惊曰:“已为大魁,安得无官职,盲者之言必谬。”但不久,自京师来人道:“揭榜六日后,焦蹈死矣。”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8-18
李常宁(1037~1088)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字安邦。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李常宁自嘉祐年中举进士,数为春官所却,屡试不第,并不气馁。戊辰科对策于廷,其词奥衍,有汉唐之遗风,遂被擢为魁首,时年已五十二岁,天下人都很惊异。中状元后,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朝廷赐钱三十万,抚恤其家,天下人莫不悲之。人云:“李常宁结友学问,晚而弥笃,困于科举,达三十年,已历四朝。始得名宦,仅数月矣,何起之难,而偾之易耶。”李常宁事亲孝,于二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
马涓(生卒年不详)四川保宁(今四川南部)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科状元。马涓父亲马从政,中年未有子嗣,后纳一妾,马从政得知小妾乃为葬父母而卖身时,便送其回家,且不要一文身价银两。事后,马从政梦小妾之父前来致谢:“愿汝富贵、涓涓不绝。”后来,其妻怀孕,生下一子,马从政遂为之取名马涓。马涓中状元后,被授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通报时,自称状元马涓到。吕晋伯道:“状元者,及第未除也,即为判官,不可曰状元。”马涓拜谢,从其言语。从前,韩持国知颍州,时彦中状元后签判,每自称状元,持国怒道:“状元无官邪,自此呼时签判。”时彦终身记恨此事。此二事绝对相类似,但一记恨,一拜谢者,何也?盖持国厉声而斥,则其人恨,吕晋伯平心以异,则其人悦。另,马涓廷对日,刘器之做详定官,马涓为其所取录。后刘器之居南京,马涓为少尹,每次见器之,未尝修门生之敬,器之不平,以此事告于宾客,宾客讥讽马涓,马涓解释道:“不然,凡省闱解送皆有主文,故所取士称门生,若殿试则天子自为座主,岂可称门生于他乎?”客以此告器之,器之叹服其言,两人遂为至交。马涓后因忤怒蔡京而被贬,崇宁二年(1103),列为元祐党人而被免官禁锢,永不叙用。 毕渐(生卒年不详)荆州潜江(今湖北潜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甲戌科状元。甲戌科殿试时,进土李清臣发策问黜元祐之政,苏辙言其力抵时政,忤怒哲宗,贬苏辙出知汝州。及进士对策,考官荐主元祐者居上,礼部待郎杨畏复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毕渐遂被擢为第一。毕渐少年聪慧,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 ,出知荆南府事。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何昌言(生卒年不详)江西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绍圣四年(l097)丁丑科状元。何昌言中状元后,累官工部侍郎,余事不详。
李釜(生卒年不详)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为淮水人,字元量。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李釜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李釜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名舍人,以待制知筠州。李釜诗文极佳,《宋诗纪事》辑有其《留题王官谷》诗,诗云:“司空唐达士,寂寞卧云岑。扰扰任群态,休休信此心。泉声半山急,柳色旧庭深。仿佛登临处,遗踪一访寻。”
霍端友(生卒年不详)常州武进(今江芯武进)人,字仁仲。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状元。霍端友中状元后,授宣义郎。不过一月,擢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徽宗赐穿金紫服。此前,给事,舍人只能服黑角带,改服之制自霍端友开始。针对朝廷重内轻外,霍端友提出内外侍从更出迭入的建议,并身体力行,自请外任,以显漠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霍端友为政不以严刑酷法立声威,以宽仁为尚,在百姓中颇具声望。陈州地势低洼,久雨则积水,霍端友令疏新河八百里,由于离淮河太远,积水仍不易流入淮河,霍端友又请示朝廷再开河二百里,彻底根除了陈州水患。霍端友为人正直,内侍石煮传诏,索要瑞香花,霍端友不从,被弹劾罢免。以后,霍端友被礼部召人京都,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因病去世后,赠宣奉大夫。
蔡薿(1067~1124)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文饶。生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卒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状元。蔡薿中状元后,徽宗将其策对颁行天下,以示嘉许。随即任命蔡薿为秘书省正字,迁起居舍人,很快升为中书舍人,进给事中。从布衣升迁到侍从,仅为九个月,前所未有。蔡薿善于依附权贵,曾尊蔡京为叔父,但当蔡京叫儿子与其见面时又说:“以前我搞错辈份了,您应是叔祖……。”蔡薿仇视元祐党人,在皇帝欲将元祐党人中情节轻者开释时,蔡薿因不尊旨起草诏令,被弹劾,贬知和州,第二年,改任杭州。蔡薿未中状元时,曾想依附谏官陈瓘,称其谏疏似陆贽刚正如狄仁杰,明道如韩愈。见陈瓘不为所动,便网织罪名陷害陈瓘,又上疏中伤太学博士范柔中,使两人被贬。而蔡薿则升迁为翰林学士,后因妄议政事被贬。重新起用后,知建宁府。朝廷建造神霄宫,蔡薿被召为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又因阴附权幸,忤怒徽宗,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房州安置。宣和中(l1l9-1l25),蔡薿复为龙图阁学士,再知杭州,为政残忍,以喜怒徇情,方腊起义被平定后,西北戍卒归乡,欲拿奖赏之绢置换钱物,蔡薿先不准,准后又强压价格,至使戌卒纵火欲杀之为快,蔡薿虽得幸免,但再次被罢官,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贾安宅(1088~?)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居仁。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卒年不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贾安宅少年聪颖,学习勤奋,十八岁考入太学,二十二岁大魁天下后,任秘书省正字,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建炎中(1127-1130),贾安宅为给事中,对驳无所回避,以正直闻名朝野。贾安宅历仕三朝,恪尽职守,多次担任考官,其所选荐士子,后来大多成名,宋徽宗曾手书诏令嘉奖。贾安宅工于诗文,《宋侍纪事》辑有其《苕溪》诗:“广莒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其子贾选,官至刑部侍郎。
莫俦(1089~1164)湖州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朋。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莫俦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入仕后,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投靠金国,为之奔走效力。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颇卖力,被封为尚书右丞相。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后来,莫俦死于潮州,享年七十六岁。莫俦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
何文缜(1089~1127)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字文缜。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状元。何文缜中状元后,擢为秘书省校书郎。第二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读。徽宗多次向何文缜咨询,并准备进一步重用,但因有人诬告其为苏轼乡党,致使何文缜出知遂宁府。不久,回京为御史中丞,曾连续七次上疏弹劾贪官王黼,列其奸邪专横十五条罪状,使王黼一党皆被罢官,而何文缜也因此得罪权贵,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钦宗即位(1126),何文缜官复原职,不过一月,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宋金开战,金国索要三镇,何文缜言:“三镇,国之根本……”力主抗战,并请求建立四道总管,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统领。由于唐恪、耿南仲力主和议,未被采纳,何文缜再次被解职,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金兵临城下,徽宗罢唐恪,拜何文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时,康王在河北,信息不通,何文缜建议密诏康王为兵马大元帅。京城失守,何文缜被俘至金营,仰天大哭,绝食而亡,年仅三十九岁。身陷北庭之后所作诗中有:“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表现出热爱祖国,依恋山河,不畏牺牲的精神情感。建炎初年(1127),高宗下诏追赠何*为观文殿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俸归其家属,以示尊崇褒奖。秦桧北还后,叙述了何*不屈而死的情景,又改赠为大学士,其家七人亦被授予官职。
王昂(1090~?)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叔兴。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年不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中状元时,年仅三十九岁。入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王昂原被考官定为第二名,因主考官拟定的第一名为徽宗第三子嘉王赵楷,徽宗为避嫌及笼络士子,遂擢王昂为魁首。王昂中状元后,曾作有《催妆词》,词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太怕红白。留取黛眉浅处,共画章台春色。”
何焕(生卒年不详)金华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字仲浩,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沈晦(1084~1149)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沈晦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国攻汴京,沈晦与肃王赵枢为人质于金国。张邦昌伪立,沈晦还朝,任给事中。高宗即位,沈晦为集英殿修撰,知信州。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移处州。高宗莅临会稽,沈晦移婺州。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救百民兵出战,结果被金兵打败。当时,浙东防御史在城中,单骑劝降了成皋,沈晦由此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照令而用兵,降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复原职,知制诰,知宣州,移知建康府。仅任职一月,又因御史常同弹劾罢官。绍兴四年(1134),沈晦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行前上言:“藩帅之兵可用,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深入。”当时,韩世忠屯军镇江,未予理睬。赵鼎称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言:“沈晦试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韩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起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用老将罗统戍边,招降诸酋,解除朝廷边患之忧,进为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宋史》称沈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
李易(生卒年不详)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顺之。生年不详,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状元。李易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签书江阴军判官。金兵犯江阴,守臣胡纺对李易道:“吾曹义当死,城郭有君母,宜往避之。”李易归家告母,其母道:“吾去汝则无坚守之志,死生当与汝共之。”闻者感泣,后金兵怀疑城中有备,退兵而去。李易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历官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值直秘周,后出知扬州,官至敷文阁待制,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张九成(1092~1159)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生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壬子科状元。张九成少游京城,拜理学家杨对为师,曾有权贵托人馈赠钱物,言:“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而却之。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因对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与之争执,弃官而走。赵鼎为相,力荐九成,遂以太常博士被召入京,任著作郎,上疏请施仁政,被嘉许,授浙东提刑,力辞不就,回归乡里。不久,朝廷召张九成任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权刑部侍郎。期间,张九成恪尽职守,平反一诬告案件,朝廷欲以嘉奖,九成辞却道:“任职刑部,出现冤案,我本有责,怎可邀功?”赵鼎被罢相,九成因反对宋金议和及拒绝秦桧拉拢,被诬为赵鼎一党,屡遭陷害,虽高宗信任,亦不得救,被贬谪南安军长达十四年之久。秦桧死,方起知温州,不久,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八岁。宝庆初(1226),朝廷特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张九成研究经学,多有训解,由于喜与佛者交游,被时论所不容,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传世。
汪应辰(1118~1176)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本名洋,字圣锡。生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卒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乙卯科状元。汪应辰幼年聪慧,五岁能读书应对,语惊众人。因家境贫寒,常从他人处借书,过目不忘。中状元时,年仅十八岁,高宗赐名应辰,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因上疏忤怒秦桧,被贬谪长达十七年之久。秦桧死,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任秘收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任内裁减冗员,推崇节俭,并多次上疏言事,连乞补外。不久,以敷文阁直学士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政绩卓著。几年后,入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因勇于任事,敢于兴利除弊而得罪权贵,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仍屡遭弹劾,遂以病为由,力请致仕。淳熙三年(1176),病逝于寓所,享年五十九岁,谥文定。汪应辰待人温和,遇事有主见,为官刚毅,正直敢言,不避亲疏远近,好贤乐善。在翰苑二年,所撰制诰,温雅典实,人称其为"玉山先生",著有《文定集》。
黄公度(1109~1156)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师宪,号知稼翁。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状元。黄公度中状元后,任承事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因与赵鼎往来及评议时政,为秦桧所不容,被贬为肇庆府通判十年之久。黄公度治事之余,以读书著文为乐。秦桧死后,黄公度被朝廷召回,高宗询问岭南有何弊政,公度言:"广东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敬且,郡政废弛,民受其害。"高宗当即下诏任命黄公度为考功员外郎。入对时,黄公度乞请高宗总乾纲,厚风俗,被嘉奖采纳。不久,黄公度因病逝于任上,年仅四十八岁。黄公度工诗善文,著有《知稼翁集》。
陈诚之(生卒年不详)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自明,一说景明。生卒年不详。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状元。壬戌科第一本为秦桧子秦熺,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陈诚之策对专主议和,亦颇适秦桧之意。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卒后谥文恭。
刘章(1097~1177)衢州龙游(今浙江龙游)人,字文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卒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状元。刘章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每日诵读数千文字。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不久,入为秘书省正字。绍兴十六年(1146),迁秘书省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执教四年中,专以经义文学启迪教异,自此受知于孝宗。秦桧专权,恨刘章不依附自己,将其赴出朝廷,任职筠州。秦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擢秘书省少监,起居郎。使金回来后,代理工部侍郎、兼吏部。刚到任,即遭御史弹劾,贬为崇道观提举,举朝为之惋惜。起居郎王佐为其言冤,亦遭贬谪。重新起用后,刘章任信州知州。孝宗即位(1163),刘章知漳州,任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后,被拜为礼部侍郎。朝廷商讨经略中原,孝宗夜问刘章:"闻卿监中有笑朕者?"刘章从容回答:"圣主所为,人焉取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使孝宗疑虎顿释。淳熙四年(1176),刘章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靖文。刘章容貌魁硕,出入两朝,以周密自守,从未泄露过宫禁机密,且生活俭朴,曾对孝宗言:"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为时人称颂。
王佐(1126~1191)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号敬斋。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卒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状元。王佐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未及赴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秦桧专权,其子秦熺为提举秘书,众人纷纷趋附,唯独王佐未尝妄交一语,以至忤怒秦熺,被外放。秦桧死,王佐为秘书郎,领右司郎。不久,被台臣评罢。后经张浚荐举,王佐任职中书门下省。金兵南侵,丞相汤恩退统领江淮,请王佐参预军谋,后汤恩退离职,王佐亦被罢免。淳熙中(1174-1190),王佐为建康知府,妖人朱端明挟军士以图谋不轨,王佐查知其阴谋,坐于帐中,捕为首者斩杀。不久,王佐又被削官。重新起用为发运使后,又因受他人牵连被贬。一年后,经王十朋,张浚再次荐举,王佐起知潭州,任上,讨平叛乱,得高宗诏令嘉奖,拜为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因儿子与母亲病逝,王佐回乡举丧,服丧期满后,任万寿、上清两宫提举。绍熙二年(1191),王佐病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王佐在任典八州,知四府,所仕之处皆以德政著名。病故三年后,陆游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赵逵(1117~1157)资州(今四川资阳)人,字庄叔。生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赵逵少年时,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及当代名人言行,进行研究。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剑南东川,任校书郎。在朝因不附秦桧,倍受排挤。秦桧死,迁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宋高宗曾对其言:"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任命赵逵为普安郡王府教授。不久,又升为中书舍人,赵逵曾上疏求开言路,以养成敢言之气,并与给事中辛次膺直言蒋王粲投机,不当重用,使高宗收回成命。绍兴二十七年(1157),赵逵病重,高宗派御医诊治,但为时已晚。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赵逵曾自言:"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赵逵擅诗文,风格与苏轼相近,被高宗誉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三十卷传世。
张孝祥(1132~1170)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张孝祥读书过目不忘,下等数千言,顷刻而就。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对时,一甲第一名本为秦桧之孙秦埙,张孝祥列第二。高宗见秦埙文章尽是秦桧说过的套话,便点张孝祥为状元。张孝祥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上疏为岳飞平反,忤怒了秦桧。父亲张祁也被诬告谋反入狱,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对汤思退有师生之谊,知遇之恩,从不得罪汤思退,亦不依附。御史中丞汪彻弹劾汤思退妥协投降,张孝祥亦被免官。张孝祥曾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入,直学士等。任建康留守时,遇金兵来犯,张孝祥因极力赞同张浚北伐而被弹劾落职。起用后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筑寸金堤,绝荆州水患;建万盈仓,用于储备漕粮,政绩播于朝野。乾道六年(1170),张孝祥与好友泛舟芜湖时,突然中暑身亡,年仅三十八岁。孝宗闻之,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之叹。张孝祥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其词学苏轼,为宋朝豪放派重要作家。所作《六州歌头》,词云:"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膻腥。隔水氊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蠧,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弛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充满强烈的爱国激情,对苟且偷安之辈倍加谴责,抗金名将张浚曾为之感动得罢席而走。张孝祥著有《于湖集》四十卷,《于湖词》一卷,《张紫微帖》一卷传世。张孝祥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遗憾之处,是其出入汤思退和张浚两人门下,游离于和战之间,时人对此感到惋惜。
王十朋(1112~1171)浙江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卒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状元。王十朋少年时,天资颖悟,每日诵读数千言。成年后,在梅溪传播知识,有百余名学生。廷对中,王十朋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经学淹通,议论醇正,深得高宗赞赏。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被高宗亲擢为第一。王十朋中状元后,历任校书郎,王府教授。秦桧死后,杨存中独断专行。王十朋大胆上疏,高宗采纳,朝中空气为之一新,王十朋亦升为著作郎。孝宗即位,王十朋上言:"一国之主,最重要的是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孝宗赞同,任十朋为起居舍人。越王史浩权大心毒,王十朋两次上疏,列史浩八大罪状,孝宗罢史浩一切官职,将其赴出朝廷。后主和派掌权,孝宗命其为吏部侍郎,王十朋坚辞不受,改知饶州。期间,体恤民情,礼贤下士,救灾除弊,颇得人心,后任满调任夔州时,百姓乞留不得,以至断桥,王十朋只得从小道离去。百姓修好桥,命名力"王公桥"。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岁,谥忠文。王十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朱熹、张栻也很尊敬王十朋,王十朋著有《梅溪集》、《春秋尚书论语解》等传世。
梁克家(1128~1187)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叔子。生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状元。梁克家幼年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中状元后,授平江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再迁为中书舍人,给事中。任职三年中,认为不可之事,必直言无隐。曾上疏朝廷,认为当用实才,不喜空言。乾道六年(1170),任参知政事。七年,兼知枢密院事,因与主战派意见不协,遂上疏辞官,未被允许。论用兵当以财用为先,用度不足,不可轻起战事。八年,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官即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朝廷内外称其为"贤相"。金使来朝,粱克家力主按高宗朝礼仪行事,未被采纳,上疏辞职,被诏准。以观文殿学士身份任建宁知府。离京时,孝宗以国事相询,梁克家劝孝宗不要追求奇功。淳熙八年(1181),起知福州,颇有治绩。九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染病。十三年,以内祠兼侍读,被赐与宅第,孝宗多次遣使慰同。十四年,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岁。赠少师,谥文靖。梁克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其温雅,著有《淳熙三山志》传世。
木待问(生卒年不详)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蕴之。生卒年不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状元。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辨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视木侍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萧国梁(生卒年不详)闽(今福建闽侯)人,一说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挺之。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状元。萧国梁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迁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后为朝奉郎广东运判。萧国梁廷对本为第二,第一名赵汝愚因是皇室宗亲,并已有官职,故不能为状元。萧国梁由此升为第一。在永福,有句谶语:"龙爪药红,状元西东。"而乾道二年(1166),永福附近石崖之上果真生长出了茂盛的龙爪花,绵延几十里长,于是萧国梁大魁天下。不久(乾道五年),郑侨也状元及第。接着,乾道八年(1172),黄定又为第一,均为谶语所证实。永福县令曾赋诗云:"翀峰龟岭与龙屿,三处家山亦壮哉!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

郑侨(生卒年不详)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惠叔,号回溪。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状元。郑侨中状元后,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驾崩,孝宗欲在德寿宫行终丧之礼。群臣表请还内,郑侨上疏陈述道:"丧不离位,礼也。"使孝宗感泣,后来,郑侨奉命出使金国,金人以其国主有病为由,令其到閤门投递国书,郑侨据理力争,终使金人以礼相待,完成了使命。绍熙中(1191一1194),郑侨知福州,罢义仓和*之需,使赋税偏重之弊得以减免。绍熙五年(1194),赵汝愚、韩侂胄等发动政变,拥赵扩为帝,是为宁宗。郑侨以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时韩侂胄弄权,朱熹进谏,宁宗不理。韩侂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被罢黜。郑侨四次上疏,忤怒了韩侂胄,亦被贬知福州,辞行时,再次向宁宗进言:"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郑侨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病逝于家。朝廷追赠为太师,谥忠惠。郑侨在朝,以不欺事君,以无我议政而闻名,大节为世人所推崇。且擅长行、草书,著有《书衡》三编行于世。
黄定(1133~?)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泰之,号龙屿。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状元。黄定幼年好学,擅长诗词。中状元后,于淳熙三年(1176),擢为秘书省校书郎。八年,为工部员外郎。九年,任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淳熙十年,擢为显谟阁学士,国子监祭酒。后来,黄定出知温州,为政清廉,兴利除弊,被当地士民所赞颂,官终于广东提举。黄定擅长诗文,有文集行世。《全宋词》亦有其《鹧鸪天》词:"间世文章万选钱,清时平步八花砖。大开紫府瑶池宴,正是橙黄橘绿天。金烛里,玉堂前,翰林元是武夷仙。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詹睽(1145~?)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晋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卒年不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乙未科状元。詹骙大魁天下,主要是因其策对开首便道:"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深得孝宗赞赏,擢为第一。詹骙中状元后,于淳熙五年(1178),入馆阁为校书郎。六年,为秘书郎。七年,为著作佐郎。九年,升为著作郎。十年,为将作少监少丞。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曾出知宁国府,虽官位不显,却有文声政绩。尤以诗闻名朝野,其《游云门》诗云:"轻裘肥马春三月,到此经游花正红。欲觅上方幽隐处,老僧笑指白云中。"
姚颖(1149~1183)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字洪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状元。姚颖中状元后,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通判平江府,到任不久便患病身亡,享年三十四岁。姚颖博闻多识,性情淡泊、谨重,极有雅量,力学勤苦,文章俊秀。居官常不敢有所作为,恐同僚认为才华出众,论天下事无不尽被证实。世人惜其英年早逝,不能有所大成。后来,理学巨擘叶适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黄由(生卒年不详)平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子由,自号盘野居土。生卒年不详。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黄由自幼好学,年方十二、三岁便教授群童读书,二十岁时考入太学。中状元后,通判绍兴府,当时大旱,黄由赈灾有绩,升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后奉命出使金国,回国后升任将作监、嘉王府赞读。绍兴中(1190-1l94),因帮助宁宗即位,深得宁宗赏识,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行将委以重任之时,上疏忤怒帝旨,被弹劾,知成都,以学士奉祠。嘉定初(1207),知绍兴府,进浙东安抚使,官至正奉大夫,刑部尚书兼值学士院。死后,追赠太子少师。黄由擅长诗文,其《归来》诗描绘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诗云:"归来三阅月,无事一关心。刈草寻花径,开池漾竹阴。江边问明月,天际数归禽。幸有高宾至,相逢似竹林。"
卫泾(1159~1226)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卫泾少有大志,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承事郎,添差镇东军签判。按惯例,状元初任官职,必去拜谢当朝宰相。卫泾却没有去拜见王准,遂不得升迁。淳熙十四年(1187),方被授为秘书省正字。光宗即位(1190),卫泾借自然灾异之事上疏朝廷,极言奸佞误国,被贬为淮东、浙东二路提举。庆元初(1195),召为尚书右选郎官,以起居舍人官职代理工部尚书。不久,出使金国,回来后,奏言金国虽有危亡之兆,而我无自治之策,当发愤自强。授直焕章阁,沿海置制使,因被人弹劾罢官。回乡后,辟修西花园,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意,命其堂为"后乐",自号"后乐居士",集所做诗文为《后乐集》。开禧元年(1205),得旨入朝,授中书舍人兼值学士院。三年,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进参知政事。请诛韩侂胄后,被奸臣史弥远贬出朝廷。九年,起知扬州,拜资政殿学士后致仕。皇上因卫泾三世同居,书"友顺"二字赐之。宝庆二年(1226),病逝于家,赠太师,封秦国公,谥文节。卫泾历事三朝,出入内外四十余年,忧国忘家,始终一节。曾说:"官职自有定份,名谊千古不磨。"在朝孤立自守,不畏权贵,与朱熹友善,曾取其遗著刊刻传世。
王容(生卒年不详)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人,字南强。生卒年不详。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状元。王容自幼好学,博闻强记。中状元后,为感激孝宗知遇之恩,赋诗进献孝宗,诗云:"天上催班晓色睛,五星伏尽极星明。奎章读罢三千字,胪唱传来第一声。名实两言虽朴语,始终一节悉真诚。圣恩深厚难图报,愿罄愚衷毕此生。"王容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郎,以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1195),为江西提举。开禧年间(1205-1207),直焕章阁,出帅静江,官至冖部侍郎而逝。孝宗诏赠银青光禄大夫。
余复(1152~?)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人,字子叔。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余复为光宗朝第一位状元。光宗特别欣赏其试卷,亲擢为第一,并赐诗一首,诗云:"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丕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吾縻好寿副详延。爱群爱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锡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读罢,深感皇恩浩荡,受宠若惊,随时即和诗一首,进献圣上。诗云:"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褫褐遽沾玉宴宠,锡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燕乐篇。"绍熙二年(1191),余复任著作佐郎。三年,退隐田园。庆元元年(1195),入朝任校书郎。二年,为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终因厌倦官场,现次退隐还乡,修亭辟园,悠游其间。余复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造诣颇深。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
陈亮(1143~1194)婺州就康(今浙江永康)人,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陈亮少年聪颖,能文章、负气节。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家之事,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十八岁时,即有抗金救国,奔走四方之志,其所著《酌古论》名闻朝野。淳熙五年(1178),陈亮连续三次上疏,孝宗赫然震动,因朝中大臣阻梗,未被采用。淳熙十五年,陈亮第四次上疏,根据“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的历史教训,指出南宋绝不可能“安坐而久之”,建议统治者应“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提出运用“奇变”,建立攻守据点,“开今日大有为之略,决今日大有为之机。”以图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由于力主北伐,反对议和,在政治上屡屡遭人嫉恨、陷害,曾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备受打击,几至死去。幸得孝宗及辛弃疾等营救得免。中状元时,年已五十一岁,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逝,享年五十二岁。一生未曾做官。端平元年(1234),朝廷追谥文毅。陈亮是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爱国诗人。对理学宗师朱熹的学说,陈亮大胆地提出反对意见,并曾系统地予以批判。陈亮与爱国词人辛弃疾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共抒壮志难酬的感慨。著有《龙川词》、《陈亮集》存世。
邹应龙(1172~1244)泰宋(今福建泰宁)人,字景初。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状元。邹应龙少力学,性刚直,中状元时,年仅二十四岁。历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权知赣州,迁为江西提点刑狱。不久,迁中书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试用于户部尚书时,曾奉诏出使金国,回国后,为太子詹事兼中书舍人。寻迁给事中兼太子詹事,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又代理工部尚书并兼修国史。擢为刑部尚书后,以敷文阁学士身份提举安庆府真原万春宫。因臣僚议论,邹应龙被罢官。嘉熙元年(1237),邹应龙进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官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因年老,邹应龙引退辞职,理宗手书"南谷"二字赐他。邹应龙为官刚正,为朝野称颂。淳祐四年(1244),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子少保,谥文靖。
曾从龙(生卒年不详)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锡。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庆元元年(1199)己未科状元。曾从龙初名一龙,由于廷对时其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宁宗甚喜,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中状元后,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副职以事付胥吏管理之弊,提出多设二、三大臣以备补缺建议,被朝廷采纳。开禧年间(1205一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镃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乞放囚徒,又被采纳。七年,知贡举,对考生文风不正,根底不实,竞相抄袭、仿模之风,提出考试目的是为国求才,以治国安邦。不久,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改任参知政事。因弹劾胡榘,贬建宁府。母亲去世,曾从龙解官还乡,服丧期满,起为湖南安抚使,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政绩被当地百姓刻于石碑之上。端平元年(1234),拜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在三京之役中,曾从龙极论元兵轻进易退,未几应验,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上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阗。"理宗诏许,曾从龙于是专务江淮,魏了翁经营荆襄,两人并领督府。曾从龙病逝后,朝廷追赠其为少师。
傅行简(生卒年不详)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一说为浙江明州人,字敬父,一字居敬。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状元。壬戌科殿试,宁宗因父皇三年之丧未满,宣布不亲试,命省试第一傅行简为进士第一名。这样,傅行简就成为省元、状元两元状元,深为乡里、市人所钦佩。傅行简中状元后,官授承事郎,历官秘书郎、校书郎、著作佐郎。嘉定四年(1211),辞官赋闲于家至终。其仕宦生涯仅为九年。
毛自知(生卒年不详)衢州西安(今属浙江衢县)人。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状元。毛自知在其父毛宪的授意下,殿试以“出兵抗金,定中原”作答,正迎合了宰相韩侂胄北伐用兵之意,深得韩侂胄赏识,为其极力推荐,宁宗亲擢为第一。毛自知中状元后,授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韩侂胄北伐出师不利,宋军大败。奸臣史弥运乘机倒韩,并敦请宁宗清洗“韩党”,有人上疏弹劾,毛家父子亦受牵连,其父毛宪被罢官,毛自知亦被降名第五甲。
郑性之(1172~1254)福州(今福建福州)人,初名自成,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状元。性之少年时,曾从师于朱熹门下。中状元后,授平江军节度判官。历官知赣州,知建宁府。端平元年(1234),召为吏部侍郎,备然进言,劝理宗大开言路,以通雍蔽。上疏言权之所在,势所必趋。希望整肃朝政,去弊就利,防止出现趋炎附势之风而影响政治的清明,被擢为左谏议大夫。当时,朝内大臣互相诋毁,郑性之建议借鉴古今天下安危之变,分辨是非公正处理。对言辞过激者,只要是事实,即使是沽名钓誉,也要虚心纳善。这祥,天下必能大治,过激之言辞也会自平。郑性之以敢谏直言名重朝野,官至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后来,病逝于家,享年八十二岁。郑性之治郡去害就利,推崇教化。处理父子骨肉之间争讼时,每每循循善诱。为政不事刑威,而立朝又能无所附骥。著有《端平奏议》及与陈均同修的《编年备要》行世。
赵建夫(生卒年不详)两浙东路温州(今浙江温州)人,字嗣勋,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状元。赵建夫中状元后,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嘉兴府知府。以都官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官,官至工部尚书。余事不详。
袁甫(生卒年不详)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广微,号蒙斋,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状元。袁甫中状元后,授为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曾上疏宁宗:“君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恐惧之心,应有五惧……。”建议任选将帅要严,军权要集中及屯田好处。迁为校书郎后,又言边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偷安之根不除,终难有成。不久,任湖州通判,任上,革除弊端,核查隐瞒资产,增加积储,增设婴儿局抚孤,治绩颇佳,升迁为秘书郎,著作佐郎。任徽州知州时,以教化为先,并上疏请求减免租税,兴修水利。调任江东常平提举后,遇大旱,袁甫令属下赈恤灾民,饥者予粮,病者给药,使境内社会安定,百姓得以渡过难关。移司香阳后,问民疾苦,弹劾奸邪,推举贤良,创办书院及修建陆九渊祠堂。面对瘟疫流行,又创建医院以治病救人。在职五年间,政绩卓著。理宗亲政后,袁甫多次上疏,指陈时政,在边事上极力主战。不久,权吏部侍郎,因病八次上疏请退,但仅被准假一月。归朝后,多次辞官不就,后迁为兵部侍郎,言:“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忠赤之心,肺腑之言,可见一斑。理宗擢其为兵部尚书,并兼吏部尚书。正权高位重,励精图治之时,病发而逝。朝廷赠袁甫为通奉大夫,谥正肃。袁甫学问广博,且勤于笔耕,故著述颇丰,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吴潜(1196~1262)宜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卒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上疏,纵论治国方略,被授任浙东常平提举,辞而不就。朝廷改任其为吏部员外郎。迁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时,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不轻起战事,后被事实证明正确。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端平元年(1234),因上陈九事,忤怒宰相,被罢贬为秘阁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吴潜为太平知州,吴潜连续五次辞却,朝廷不许。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日危,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吴潜上疏朝廷,认为朝中大臣要“勿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而勉;勿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祐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祐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任庆元(今属浙江)知府时,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吴潜进封崇国公,被召入京,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极论丁大全误国,被弹劾贬谪建昌军,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吴潜病逝。德祐元年(1275),追复原官,特赠少师。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长于诗文,著有《履斋遗集》传世。
刘渭(生卒年不详)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字志清。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状元。刘渭中状元后,授特补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余事不详。
蒋重珍(生卒年不详)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字良贵,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状元。蒋重珍中状元后,签判建康军。母亲病逝,服丧期满,改任昭庆军签判,因与部属意见相左,遂请求回乡祭母。不久,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1229),奉召入京言事。第二年,京城火灾,蒋重珍上疏,指斥宰相史弥远,提醒理宗亲揽大权,不要使朝臣“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如有他变,何所倚仗?”又言:“为人之主,而朝廷达于天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哉!”直言:“保全功臣之道,可厚以富贵,不可以权也。”理宗大为感动,授蒋重珍宝章阁直学士。为提醒理宗防止权枚旁落,蒋重珍又进《为君难》六箴,被授任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端平元年(1234),蒋重珍力荐真德秀、魏了翁。蒋重珍兼崇政殿说书时,每起草奏章,必斋心盛服,理宗称其为人平实。在对待边事上,蒋重珍主张荐选将帅,审度时势,力戒轻敌邀功,但未被采纳。后来,蒋重珍因病求退,以集英殿修撰身份任安吉知州,代理刑部侍郎。蒋重珍三次请求辞官,朝廷均不准。最后,诏蒋重珍以刑部侍郎身份带职致仕。蒋重珍病逝后,宋理宗赠蒋重珍为朝请大夫,赐谥忠文。
王会龙(1192~?)台州监海(今浙江临海)人,字君遇。生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2),卒年不详,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状元。宝庆元年(1225),王会龙参加“乙酉科”礼部省试,在九百多名举子中名列第一。因宁宗去世,理宗守丧,未亲加策试,便诏令以省试名次作为殿试名次,王会龙遂为状元,时年三十四岁。王会龙中状元后,曾于绍定二年(1229)任秘书省正字。三年,升为校书郎。六年,再升为著作佐郎,端平元年(1234),升为著作郎,以更迭指挥补外,三年,任工部郎中。王会龙官终于太府卿。
黄朴(生卒年不详)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成父,生卒年不详。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状元。黄朴中状元后,历著作郎,进吏部郎,官终于广东漕司。福建有谶语:“狮儿走,狗儿吼,状元在门首。”当时人们不解其意。有一天,黄朴家房上相对尾狮堕地,群犬跟从群童吠之。不久,黄朴高中魁首,人们始得其意。
徐元杰(1193~1245)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字仁伯,学者称天庸先生。生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卒于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状元。徐元杰少年颖悟,每日读书数千言,且冥思精索。曾师从朱熹门人陈文蔚、真德秀,得理学真谛。中状元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嘉熙二年(1238),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上疏陈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之理。又请理宗早立太子,以定社稷,均未受重视,故请求外放,未被允许,遂连上十二奏章。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侍郎,以病为由,辞而不就。差知安吉州,召行在奏事,均力辞不就。淳祐元年(1241),差知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当地盗贼猖狂,徐元杰捕获魁首八人问斩,使社会得以安定。在任期间,重视教育,亲到延平书院为诸生演讲。对民间诉讼,徐元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双方必心悦诚服而退。因母亲病重离任之时,郡内百姓跪而挽留,其政绩与得人心从中可见一斑。服丧期满,授侍左郎官,兼崇政殿说书,拜将作监,向理宗进奉杨雄《大匠箴》,陈述节俭与励精图治之论,言辞甚为忠恳。淳祐四年(1244),对理宗欲下诏重新起用史嵩之事,力谏不可,为朝野所传诵。不久,徐元杰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淳祐五年(1245),徐元杰突得急症,病逝于任,享年仅五十二岁。理宗非常伤感,赠工部侍郎,赐谥忠愍。徐元杰擅长诗文,著有《楳埜集》传世。
吴叔告(1193~1265)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君谋。生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卒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状元。吴叔告中状元后,即被授为秘书郎,倍受理宗器重。吴叔告多次上疏,所言皆中时弊。不久,出知抚州(今江西抚州),在任期间,拯危扶善,抑邪除恶,以端正社会风气为先,政绩卓著。改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后,入为刑部侍郎,因不善于迎合,被朝廷内外所讥斥,被贬一秩。景定中(126O—1264),召为尚右郎官,累官至大理少卿。吴叔告好学不怠,但为人性狷介寡合,后不愿为官,乞请引退,被诏准,欣然回归故里。咸淳元年(1265),病逝于家,享年七十三岁。
周坦(生卒年不详)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字平父,一字平仲,生卒年不详。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状元。周坦中状元后,初授镇东军节度判官,拜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淳祐三年(1243),以校书郎进官著作佐郎。四年,为著作郎,差知吉安州。五年,出任工部郎官。据传:周坦的状元,险些被邵泽夺走。原来邵泽廷对时,内侍中有人见邵泽所磨京墨甚佳,就向其索要,而邵泽毫不吝啬。内侍告诉邵泽:“主上御苑新建一亭,命名为‘定一’,皇上说:‘若有人用此立说,当取为状元’。”邵泽知道后,挥毫如飞,内侍见其文采,回奏,理宗大喜,于是搜求此卷,欲置首选。但此时已取周坦为状元,所以定邵泽为榜眼,群臣贺道:“喜陛下今得周、邵。”
徐俨夫(生卒年不详)温州永嘉(今浙江永嘉)人,一说为温州平阳(今福建温州)人。字公望,号桃诸,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淳祐元年(l241)辛丑科状元。徐俨夫中状元后,曾于淳祐九年(1249)以添差通判绍兴军府除校书郎。十年,授秘书郎。十一年,以秘书郎进官著作佐郎,兼靖惠王府教授。不久,兼刑部郎官,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十二年,任秘书丞,兼职依旧。徐俨夫为官刚正,不畏权贵。曾因直言忤怒丁大全被罢免,遂杜门不出,潜心学问。景定中(1260—1265),理宗下诏起用,拜为礼部侍郎。徐俨夫才高学广,以文章名著于当时,其诗词佳作在文坛颇有名气。如《西江月》一词:“曲折迷春院宇,参差近水楼台。吹箫人去燕日来,空有落梅香在。花底三更雨过,酒阑一枕惊雷。明朝飞梦隔天涯,肠断流莺声碎。”
留梦炎(?~1295)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汉辅。生年不详,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状元。留梦炎为人奸诈,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对此,文天祥作《为或人赋》诗云:“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元帝杀害文天祥的想法。留梦炎后在元朝为礼部尚书,迁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留梦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张渊微(生卒年不详)盱江(今江西广昌)人,一说为建昌军新城(今江西黎川)人,字孟博,一字益博,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状元。张渊微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五经》,尤长于《春秋》,为文赋诗,援笔立成。中状元后,以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赴行在,任秘书省正字。淳祐十年(1251),迁为校书郎。不久,以正字兼庄文府教授任校书郎。十二年,为著作佐郎。宝祐元年(1253),兼司府郎官及史馆校勘;八月,兼景献府教授;十月,兼资善堂直讲。五年,授将作少监,兼职依旧,后官至侍郎致仕。张渊微为人性直尚义,从不虚美掩饰。殿试后,曾上疏主张节用,乞罢琼林宴,获准。被百姓所称颂。
方逢辰(1221~1291)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人,初名梦魁,字君锡。生于宋于宗嘉定十四年(1221),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状元。方逢辰少年时,手不释卷,读书常通宵达旦,因而学识渊博,擅长诗文,对程朱理学尤为推崇,其文章多为乡里奉为范本。淳祐十年(1250),殿试夺魁,理宗赐名“逢辰”。方逢辰中状元后,授为承事郎,签书乎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宝祐元年(1253),入为秘书省正字。二年,迁校书郎,因上疏指斥时政,言辞过激,致使龙颜不悦,遂告病辞职。四年,诏拜著作佐郎,未及上任,即遭弹劾被罢免。以后,又因正直敢言,忤怒权相贾似道,屡遭弹劾排挤。度宗即位,方逢辰曾为司封郎官,兼国史修撰,实录院检讨,值舍人院,累官至兵部侍郎。咸淳七年(1271),又诏拜吏部、礼部尚书,方逢辰辞而不就。借父洒病逝服丧之机,退出官场,居家聚徒讲学,时人称其为“蛟峰先生”。方逢辰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不避权贵。宋朝灭亡,元朝曾请其出山为官,被方逢辰严辞拒绝。后来,方逢辰病逝于家,享年七十一岁。著有《蛟峰文集》、《尚书释传》、《学庸注释》、《易外传》、《孝经解》等。据传:方逢辰右脚跛、左眼瞎,其先祖为客家人。
姚勉(1216~1263)新昌(今浙江新昌)人,一说为瑞州高安人。字成一,一字述之。生于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状元。姚勉出生后,因母亲出身微贱,曾被弃于野雪之中,后一日,过路者尚能听见儿啼声,父亲才抱回抚养。姚勉为不忘本,以“雪坡”为号。姚勉中状元后,初授平江节度判官。父亲病逝,姚勉服丧期满,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太子舍人。当时,丁大全专权,太学生有因弹劾而被逐出者,姚勉上疏论救,语甚切直,忤怒了丁大全,被迫退隐乡里。及至吴潜为相,姚勉被召为校书郎。时理宗贾贵妃的弟弟贾似道专权跋扈,理宗过东宫,正遇姚勉指斥贾似道专权误国,遂将其免官。姚勉还乡不久,即病逝于家,享年四十七岁。著有《雪坡文集)行于世。姚勉聪颖过人,尤擅长诗文,与黄梦炎、胡仲云、刘元高被时人称为“锦江四俊”。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天祥,初名云孙,后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少年时,即仰慕欧阳修、胡铨、杨邦义等人的忠义。宝祐四年,二十岁的文天祥于集英殿殿试时,面对朝廷的内忧外患,以“法天不息”为对,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被理宗钦点为第一。开庆初(1259),元军南进,兵围鄂州,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请斩董宋臣,未被采纳。临安(杭州)危急时,文天祥以江西提刑身份,应诏勤王,请求率二十万义师背城一战,宰相陈宜中不允。不久,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身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文天祥冒险脱逃至温州,拥立益王赵是,以图复兴,转战于赣、闽、岭南等地,兵败被俘,坚拒元将张弘范劝降,作《过零丁洋》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名句。文天祥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近四年。其间,元帝多次劝降未果,天祥誓死不屈,作《正气歌》,以明心志。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就义于柴市,时年四十七岁。临刑前,作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文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后人为凭吊瞻仰,于其囚禁地建造了文丞相祠,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内。文天祥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前期作品多为应酬之作,后期则为精华,表现了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诗文风格激昂慷慨,偶亦沉痛悲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周震炎(生卒年不详)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字名光,生卒年不详。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状元。周震炎相貌英俊,应试时正值理宗为公主物色驸马。考官丁大全为诌媚理宗,欲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一人,遂看中周震炎,并私下告诉试题,使周震炎得中第一,夸耀为太平状元。因公主见周震炎年近三十,心中不悦,事遂被废。丁大全后因作恶多端被罢官,周震炎亦受牵连,状元头衔被褫夺,降为最末一名,死于贬官途中。
方山京(生卒年不详)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人,一说为慈溪(今浙江宁波)人,字子高,号砚菴,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幼年孤苦,曾寄宿旅泊舅家。但其学习勤奋,言行谨慎,心气平和,被时人称为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中状元后,有人责怪其制策过简,令增加数语,方山京道:“圣上已览,吾怎能自欺欺人?”以后,因在议事中,见同事缩头咋舌,讳忌重重而拂袖离去被弹劾,引退归隐故里。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家境贫寒,其处所均为亲朋故友为之构筑,极其简陋。但方山京却能不趋富贵,泰然处之。度宗即位(1265),下诏起用方山京,官复原职。咸淳三年(1267),以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任秘书省正字,兼沂靖惠王府教授,以正字兼庄文府教授,迁校书郎。后来,得病不能上朝,去世后,葬于上虞之彭山。
阮登炳(生卒年不详)平江(今湖南平江)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芳州)人,字显之,号菊存居士,生卒年不详。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状元。阮登炳中状元后,被授为绍兴府签判。咸淳四年(1268),以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福王府教授。不久,迁秘书省正字,再迁秘书郎。咸淳十年(1274),度宗去世,皇太子赵*即位,是为恭帝,年仅四岁。元军大兵急进,于德祐元年(1275)兵困宋都临安城(今杭州),德祐二年二月,赵*率朝臣投降,阮登炳亦为降臣。三月,阮登炳乞请回乡养病,获准。卒于江苏吴县,享年八十二岁。
陈文龙(?~1276)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君贲。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对其极为赏识器重。陈文龙中状元后,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几年后,拜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但陈文龙并不以为然。后来,陈文龙的正直敢言,渐渐忤怒了贾似道。襄阳失守,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不久,范文虎降敌,贾似道兵败鲁港时,赵潜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不听陈文龙所言,又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对军中的议论,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于部下降敌,文龙与家人均被元军抓获。面对凌辱,文龙指腹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遂被解杭州,绝食而逝。其母被监禁尼寺,病重无药,旁人无不落泪,其母言道:“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病逝。众人感叹道:“有是母,宜有是儿。”将其母收葬。
张镇孙(?~1277)南海(今广东南海)人,字鼎卿,号粤溪。生年不详,卒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状元。张镇孙少年时,学习刻苦,博闻强记,小有名气。中状元后,授秘书省正字,进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出为婺州通判。咸淳十年(1274),度宗驾崩,太子赵是即位,仅四岁,是为恭帝。德祐元年(1275)冬,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张镇孙因牵念双亲,弃官回南海奉养父母,遭弹劾被罢官免职。恭帝君臣降元后,宋臣拥立端宗赵是即位,张镇孙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按抚。奉诏与都统凌震招兵买马,誓图恢复。景炎二年(1277),张镇孙率军收复广州,军心,民心为之大振。但不久,元军又复占广州,张镇孙兵败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闻讯,极为悲愤,挥泪赋诗悼念良久。张镇孙为人正直,对奸相贾似道收买,不屑一顾。张镇孙擅于诗文,殿试时,洋洋七千言,一挥而就。著有《见面亭集》十六卷。
王龙泽(生卒年不详)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字潜渊,又字及翁,生卒年不详。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状元,是宋朝第一百一十八个、也是宋朝最后一个状元。咸淳十年七月,度宗病逝,其子赵显即位,年仅四岁,是为恭帝。面对内忧外患,国势日危的局面,恭帝君臣回天无术,计无所施。正如当时京城民谣所言:“龙在泽,飞不得;路万里,行不得;幼而黄,医不得。”其中的“龙在泽”即指王龙泽。“路万里”即指榜眼路万里,“幼而黄”指探花胡幼黄。王龙泽中状态后,授承事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德佑二年(1276),元军进攻临安(今杭州),恭帝君臣投降,宋朝遂告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对南宋旧臣及士人较注意笼络,王龙泽是宋朝状元,忽必烈对其自是更为器重,委之以监察御史之职。另外,王龙泽擅长隶书。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8-18
辽代文状元名录

高举(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六年(988)戊子科状元。是辽朝开科取士后的第一个状元,但此科只有高举一人进土及第。余事不详。

高正(?~1016)籍贯、字号、生年均不详。卒于辽圣宗开泰五年(1016)。辽圣宗统和七年(989)己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高正中状元后,累迁枢密直学士。圣宗讨伐高丽(今朝鲜半岛),派遣高正先往谕意,还朝后,迁右仆射。当时,高丽 国王上表请求进觐,圣宗令高正率骑兵千余人于路途设馆迎接,前往途中,被高丽将领卓思正所围,因势不可敌,高正乃与麾下壮士突围而出,死伤者甚多。辽圣宗后悔轻信高丽,释高正无罪。第二年,高正任工部侍郎,为北院枢密副使。后高正病逝于任上。余事不详。

郑云从(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庚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石用中(?~1022)籍贯、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辽圣宗统和九年(991)辛卯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一人。石用中中状元后,于开泰二年(1013)任翰林学士。七年,以顺义军节度使身份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八年,升为参知政事。太平二年(1022),病逝于任上。余事不详。

王熙载(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一年(993)癸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吕德懋(?~1031)籍贯、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兴宗景福元年(1O31)。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甲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为两人。 吕德懋中状元后,历官三司使。开泰七年(1018),升为枢密副使,同年底,知吏部尚书。太平二年(1022),已身为宰臣的吕德懋因政绩颇佳,与参知政事吴叔达、枢密副使杨又玄、右丞相马保忠被圣宗赐与大量钱财,以示嘉奖。太平十一年(1O31),病逝于任上。

王用极(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乙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张俭(962~1053)宛平(今河北宛平)人,字号不详。生于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卒于辽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丙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张俭中状元后,调云州幕官。圣宗狩猎云中,节度使进言:“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圣宗召见张俭,见其容止朴野,即询以治世之道,张俭所对三十余事,甚得至宗赏识,遂被待为上宾。张俭于朝中有“明干”之誉。开泰中(1012一1020),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1025),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吴叔达不容张俭,忤怒圣宗,被外放为康州(属今甘肃)刺史,而张俭则官拜为左丞相,封韩王。兴宗即位(1031),张俭被赐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文,改封陈王。重熙五年(1036),兴 宗莅临礼部贡院,亲试进士时,进士之名皆令张俭签发,并特许其进见无须通报,且赐诗褒奖其功德。张俭衣着朴素,食不重味,其有余之月俸、常周济亲朋旧友。一年冬季,上殿奏事,兴宗见其衣袍陈旧,密令侍从以火穿洞记之,后屡见张俭不易旧袍,兴宗问其故,张俭道:“臣服此袍已三十年矣!”兴宗怜其清贫,令其于内府任取物品,而张俭只持布三端而出。张俭见弟五人,兴宗欲赐进士出身,张俭固辞不受。司法部门抓捕八名嫌疑犯后随即杀害,等真正贼人抓到,被害人家属拆冤。张俭多次上书乞请审理,兴宗大怒道:“卿欲朕偿命耶?”张俭道:“八家老稚无告,稍加存恤,使得足慰存没矣!”兴宗感悟,听从了劝告。张俭居相位二十余年,对朝政多有裨益。即使其退休后,遇朝政大事,兴宗仍至其寓所咨询。一次,宋朝书信无礼,兴宗欲亲征。行前,造访张俭,张俭极陈利害得失,使其放弃攻宋想法。张俭后来病逝于家,享年九十一岁,敕葬宛平县。

陈鼎(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五年(997)丁酉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杨又玄(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戊戌科状元。杨又玄中状元后,于开泰七年(1018)知详覆院。由于颇有政绩,于太平二年(1022),与宰臣吕德懋、参知政事吴叔达 被圣宗赐与大量钱物。太平五年,以枢密副使兼吏部。不久,以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太平七年,杨又玄与邢祥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初锡(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七年(999)己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四人。余事不详。

南承保(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庚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余事不详。

邢祥(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年(1002)壬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六人。邢祥中状元后,曾于开泰元年(1012)与裴玄威知贡举,开泰二年,拜为给事中。开泰七年,再次与杨又玄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李可封(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甲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李可封中状元后,曾于景福元年(1031)被兴宗诏见,以崇禄卿身份与工部尚书高德顺出使宋国,将圣宗有关遗物送予宋朝。余事不详。

杨佶(生卒年不详)南京(今北京)人,字正叔,生卒年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丙午科状元。杨佶幼年时,即颖悟异于常人,读书自能成句,识者以之为奇。年长后,声名更为远播。中状元后,历校书郎,大理正。开泰元年(1012),转仪曹郎,典掌书命。出知易州时,治政崇尚清简,言必信,行必果。入为大理少卿,累迁为翰林学士,文章甚为得体。八年,燕地灾荒严重,百姓多有饿死者,许多人流落他乡。圣宗以杨佶同知南京留守事。杨佶到任,即开仓赈恤灾民,并令卖儿女者为朝廷打工,以赎回儿女。宋朝使者梅询来朝,圣宗以杨佶迎送,二人多有唱酬,杨佶深得梅询赞赏。重熙六年(1032),杨佶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母奈病逝,服丧期满,起复为工部尚书,历忠顺军节度使,朔州、武州观察外置使,天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职。十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当时境内大旱,麦苗将槁,而杨佶视事之夕,即有雨降润田野。百姓歌曰:“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共抚我,杨公为主!”漯水失故道,岁为民害,杨佶将自己俸禄捐出建桥,使百姓无涉水之苦。兴宗召还,郡中百姓攀辕泣送。杨佶居相位,以进贤选能为己任,事总大纲,责成百司,人人乐为之用。其晚年多次请求致仕,兴宗不得已诏准后,除月给钱粟,四时遣使慰问外,还赐兵士数人侍奉。杨佶擅长诗文,卒后有《登瀛集》行于世。

史克忠(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戊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十三人。史克忠中状元后,曾于太平二年(1022),与耶律仙宁充贺宋正旦副使出使宋朝。余事不详。

刘二宜(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已西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余事不详。

高承颜(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1011)辛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史简(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壬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十九人。余事不详。

鲜于茂昭(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癸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六人。余事不详。

张用行(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三年(1O14)甲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三十一人。余事不详。

孙杰(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五年(1O16)丙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八人。余事不详。

张克恭(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戊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三十七人。张克恭中状元后,为平州节度使宰臣,兴宗重熙年间官至司空。曾以堂后官身份充贺夏国王李德昭生日使。余事不详。

张仲举(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庚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五人。余事不详。

张渐(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壬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详

李炯(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四年(1024)甲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详。

张昱(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乙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七十二人。据《辽诗话》记载:张昱中状元后,授为太子校书郎。辽国南京(今北京)城百姓因此年谷物丰熟,政宽人和,争相向朝廷献礼,争相观睹及第进士丰采,并通宵达旦欢歌畅饮,整个京城灯火如昼,士庶嬉戏,辽圣宗亦微服与民同乐。

张宥(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八年(1O28)戊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张仁纪(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九年(1O29)己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二十二人。太平九年八月(1029),渤海人在东京发动了反辽起义,张仁纪等同佐张杰守沈州,叛乱平定后,圣宗赐张仁纪等进士及第,以嘉其忠。余事不详。

刘贞(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辛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刘师贞(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重熙元年(103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冯立(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五年(1036)丙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九人。冯立科试题为《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辽朝御试自此科开始。冯立中状元后,授为右补阙,赐绯衣银鱼。余事不详。

邢彭年(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戊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五人,考场清凉殿。余事不详。

王寔(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壬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六十四人,考场含凉殿。余事不详。

王棠(?~1094)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道宗大安末年(1094)。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六十八人。王棠博雅好古,善属文。乡贡,礼部、廷试皆第一,是辽朝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累迁上京(今内蒙古巴林旗一带)盐铁使,曾被诬受贿入狱,后查无实据,被释放,迁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户部使。大康二年(1076),辽东饥民多有饿死者,王棠力请朝廷赈恤,被采纳。大康三年,入为枢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王棠为政练达,临事勤勉不怠,在任期间,法度修明,颇有政绩。

张孝杰(生卒年不详)建州永霸(今辽宋朝阳)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乙未科状元。张孝杰幼年家贫,但好学上进。中状元后,累迁枢密直学士。因奏事失误,出为惠州刺史。不久,官复原职。清宁三年(1057),为参知政事。清宁八年,封陈国公。道宗因其勤勉干 练,数以国事咨询,拜为北府宰相。大康元年(1075),张孝杰被赐国姓——耶律孝杰。第二年秋猎,道宗一日射鹿三十,大宴百官,酒酣之时,诏令张孝杰坐于身旁。道宗诵《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孝杰对奏道:“今天下太平,陛下何忧?,富有四海,陛下何求?”大康三年,道宗感叹道:“先帝用仁先、化葛,以贤智也。朕有孝杰、乙辛,不在仁先、化葛下,诚为得人。”这年夏季,耶律乙辛诬毁太子,张孝杰与之同力相济,朋比为奸。耶律乙辛诬害忠良,以张孝杰出谋划策为多。二人把持朝政,于道宗前相互吹捧,道宗将张孝杰比为唐之名臣狄仁杰,赐名张仁杰,并许放海东青鹰。大康六年,乙辛所做坏事渐被道宗察觉,被调出北院。道宗亦始悟张孝杰之好佞,贬其为武定军节度使。张孝杰后因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令获罪,被削夺爵位,贬安肃州。数年后,回归故里,病死家中。乾统初年(1101),被剖棺戮尸,族中家产亦被朝廷分赐群臣。张孝杰久在相位,对财贷贪得无厌,与亲属会饮时曾言:“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可谓集贪婪、奸佞、精明、勤勉于一身之奸臣。

梁援(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清宁五年(1059)己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五十一人,考场为百福殿。梁援中状元后,初为儒林郎,后为武定军节度使、汉人行宫都部署。不久,又为辽兴军节度使。第二年,升任为枢密副使。梁援曾任卫尉卿兼吏房承旨,加乾文阁直学士,知制诰。铨读考试,典掌贡举十次之多。梁援长子梁庆先曾“五赴御试”,皆名落孙山,寿昌六年,被特恩放进士及第。梁援侄梁庆诏“三赴御帘,未第而卒”。

王鼎(生卒年不详)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字虚中。生年不详,卒于辽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壬寅科状元。王鼎幼年好学,居大宁山数年,博通经史。当时,马唐俊于燕、蓟间有文名,尝与人相聚水滨,酌酒赋诗,王鼎偶至,马唐俊见其衣着朴素,将其置于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做索赋,王鼎援笔立成,众人惊其敏妙,马唐俊遂引为知己。王鼎中状元后,调易州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时,曾小憩于庭,俄有暴风举所卧之榻于空中,王鼎面不改色,但觉枕、榻俱高,言道:“吾中朝端士,邪不压正,可徐置之。”须臾,床榻徐徐落回原处,暴风亦止。王鼎为翰林学士时,朝廷典章多出其手。曾上疏言治道十事,道宗因其通晓政务,事多咨询于他。王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当面指出。为观书殿学士时,因与人宴饮,抱怨上不知己,被道宗夺官、杖脊、黥面,流配镇州(石家庄)。数年后,朝廷大赦,但独不免王鼎。镇州守臣召王鼎做贺表,王鼎借机以诗赠使者,中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道宗闻而怜之,随即召还,官复原职,后病逝于家中。

张臻(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二年 (1066)丙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一人,考场永安殿。余事不详。

赵廷睦(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庚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三十八人,考场永安殿。赵廷睦中状元后,曾为枢密直学士,后以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院事。不久,以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寿昌三年(1097),拜为南府宰相,同年以南府宰相身份出知兴中府事。余事不详。

刘霄(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甲寅科状元。《全辽诗话》载:“东坡与辽使刘霄会食,霄育东坡诗云:‘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公岂不饮者耶?”据此,知其曾为使者到过宋。

刘瓘(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五年(1079)己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一十三人。余事不详。

李君裕(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九年(1083)癸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一人。余事不详。

张毂(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三年(1086)丙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二十六人。余事不详。

文充(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六年(1090)庚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七十二人。余事不详。

冠尊文(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三人。余事不详。

陈衡甫(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元年(1095)乙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三十人。余事不详。

康秉俭(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六年(1l00)庚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八十七人。余事不详。

马恭回(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三年(1130)癸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三人。余事不详。

李石(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又名安弼。生卒年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丁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人。李石中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辽燕京被金国所破时,辽兴节度副使张毂与时立爱降金,金任命张毂为平州留守,试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辽降臣左企弓奉命迁燕民北行,路过平州,张毂召李石商议,将左企弓杀死,反金投宋后,李石改名为安弼。在宋朝,李石官至徽猷阁待制。余事不详。

刘祯(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己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九十人。余事不详。

韩昉(1082~1149)燕京(今北京一带)人,字公美。生于辽道宗大康八年(1082),卒于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韩昉其先祖仕辽,累世通显。韩昉五岁,父亲病逝,其哭泣能尽哀。中状元后,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卿、乾文阁待制后降金。被加官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信使。高丽虽与金早就通好,也自称藩臣属国,但迟迟不进誓表,金国多次遣使要约,均无功而返。韩昉出使高丽,晓之以情,陈之以利害,终使高丽进献誓表。回朝后,完颜宗干大喜道:“非卿谁能办此?”又对朝中群臣道:“自今出疆之使者,宜择人。”第二年,金太宗加韩昉为昭文馆直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韩昉从天会十二年(1134)入礼部,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原因是当时朝廷评议礼制,制度或因或革,多依靠其出谋献策,运筹推行。天眷二年(1139),韩昉任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韩昉上表,乞请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仍被任命为汴京留守,封郓国公。不久,第三次表乞致仕,朝廷命以仪同三司身份致仕。天德元年(1149),加开府仪同三司,后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甚为宽容。曾被家奴诬告,查无实掘,官府将家奴还与韩昉,韩昉待之如初,并言:“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时人称其像一慈善长者,韩昉虽为显贵,诗书未尝离手,且善属文,尤长于诏册,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当世所称誉。自出使高丽归来,每高丽使者来朝,必问安于韩昉。

王翚(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天庆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宝信(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宣宗建福元年(1122)壬寅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球(生卒年不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德兴元年(1122)壬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八人。余事不详。注:辽史352页载:“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等引唐灵武故事,议欲立淳。耶律淳不从,官属劝进曰:‘主上蒙尘,中原扰攘,若不立王,百姓何归?宜熟计之。’遂即位。百官上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大赦。放进士李宝信等一十九人。”辽史353页载:“……淳病死,年六十……。德妃为皇太后,称制,改建福为德兴元年,放进士李球等百八人。”

边贯道(生卒年不详)丰州(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朝某科状元。边贯道三个儿子边元勋、边元恕、边元鼎,在金朝有才名,号为“三边”。边元勋是天会十年(1132)进士,官终于河间路转运使。边元恕十岁能诗,天德三年(1151)进士,因事被牵连,一度停铨。世宗大定元年(1161),太师张浩表荐,供奉翰林,出为刑州幕官,又被诬告,元恕遂不再为官。边元鼎天资聪慧,诗文有高意,当时的文人很难与之一争高低。

西夏文状元名录


李遵顼(1162~1225)西夏都城兴定府(宁夏银川)人,其祖上原为拓跋氏,唐赐姓李,宋赐姓赵,即帝位后用赵姓(见《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庙号神宗。生于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卒于西夏乾定三年(1225)。西夏天庆十年(1203)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中状元后,为都督府王。西夏皇建二年(1211),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时,年四十九岁。改元光定。光定四年(1214),应蒙古征调,李遵顼发兵三万帮助蒙古攻掠金国,因兵败宁州,拒绝再次发兵助攻,致使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李遵顼出奔西凉,转而采取联宋抗蒙攻金的策略。宋夏联合攻金取得惠州大捷后,因宋军配合不力,西夏军队再次受挫,联宋攻金策略遂告失败。后李遵顼又联蒙抗金。由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反复无常及战事频繁,致使西夏国力不振。光定十三年(1223)李遵顼自号上皇,传位于次子李德旺。西夏乾定三年(1225)三月,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英文皇帝。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8-18
我搜集了120GB的史料。其中有《中国历代状元传略》,还有一些职官资料。
[ 此贴被胡秋源在2009-08-19 05:06重新编辑 ]
牛顿:"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8-18
老杨树胡、喜全宗亲:
    我狂搜了120GB的历史资料,准备提供给众宗亲使用。其中有《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一书。
牛顿:"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