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4167阅读
  • 203回复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更新:禀告先祖  顺告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50 发表于: 2019-01-25
关于《现代教育家胡浚康》的补充
关于《现代教育家胡浚康的补充
—— 胡浚康在北京大学任理预科讲师

胡绍庭 胡绍华


   家族内几乎没有留存关于先贤的文字资料当我们为书写现代教育家胡浚康》(刊于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收集整理资料时只找到1917年北京大学的一些资料参考资料 )。于是当时在该文中如实地写在上海只找到了一些北京大学的资料内有1917年胡浚康任教的记录。”(胡浚康的别名为胡可庄)。
   最近1918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1948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历届校友录里找到了胡浚康为理预科讲师的记录参考资料 二、三
   胡浚康当年在北京多个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只是讲师。查阅相关史料得知,那时只有在北大全职教书的专任教员”,才可以聘为教授 高平叔在《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一文中,对于当时在北京的其他机关、学校任职而在北大兼课的本国讲师的鲁迅等70余人有详细的叙述,当时北大规定,兼课者一律聘为讲师,不称教授。”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史料 第二卷 446    《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3)》(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收录了1912~1937年间史料5000余件14类编排内容包括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蔡元培校长校名更迭等事件及知名教授的重要活动等




参考资料     《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 321 1918年出版   资料来源于2009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史料丛刊( 1128)1062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民国史料丛刊为影印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基础史料的大型丛书被誉为盛世工程图书长城的国家出版基金大型出版项目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530收录民国纸质文本2194合编1127总量约合563500另备总目提要一册





参考资料    《国立北京大学历届校友录五十周年筹备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 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60 56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在上海市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的网络近代文献库可以查阅
  

参考资料   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第47页 出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期  42-55 1998年。
         高平叔,南开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家、蔡元培研究专家。





只看该作者 151 发表于: 2019-01-25
胡浚康在圣约翰大学的史料

胡浚康在圣约翰大学的史料
胡绍庭 胡绍华


   2013年春天才知道有些报纸著作对于我家族的历史和先贤的记载与家族口传回忆资料有很大的偏差我们就开始了寻根溯源的行动虽然没有了家谱有幸能通过明清两朝地方志找到了我们家族的始迁祖以及相关的家族史的资料有幸在可靠的史料里找到了一些先贤的资料并和家族内部口传回忆资料相互印证
   在慈溪市政府和乡亲们关心支持下,2015年出版的慈溪市志为我观海卫胡氏家族史一锤定音,《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刊登我们的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一文为先贤胡浚康正名立传
   为书写现代教育家胡浚康我们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最近胡浚康等三位先贤被载入慈溪市政府的文化研究工程的首批研究成果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让我们认识到胡浚康不仅仅是我家族教育史的重要先贤还是故乡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为此准备将我们所收集的关于胡浚康的原始资料整理发表以便于族内外各位参考也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教
   回想2013年发现家族史被错写时,41日在观海卫论坛观海卫胡氏始迁祖的疑问专帖提出:“建议各位讨论观海卫胡氏始迁祖时尽量参考可信度较高的文献”。那时只是根据当时看到的现状按我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思维方法很自然地提出的想法而已这几年的家族史资料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史学专著里对于我家族先贤有错写之处随之不经考证直接照抄者很多导致翻译史教育史著作对于胡浚康的学历和职历的一些误写我们意识到必须对于所查到的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考证要找到确实可靠的史料
   随着岁月流逝代变迁家族的历史和先贤的往事或许会被慢慢遗忘或许会被渐渐尘埋我们认为——可被遗忘可被尘埋不可错写尊重历史作为后人有义务有责任努力寻找可靠的史料认真考证不可错写首先从我们自己做起
   关于胡浚康是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之前看到的文章以及族内口传资料的内容是一致的为了对历史负责2015年的春天我们还是认认真真地从圣约翰的史料开始了对胡浚康的资料收集和考证
   圣约翰大学诞生于1879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历史。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如今在那些高校内找不到圣约翰的早期校史资料我们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找到了19988月被收编入馆的圣约翰大学资料的缩微胶卷按规定不能复制胶卷只能阅读和抄写原始资料是用钢笔手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幸好每份资料有正本和副本两个胶卷相互对照着基本上能准确地全部抄下来了。(参见资料一
   之后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了许多提及圣约翰校史的书籍里都有胡浚康等三人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的记载我们认为有三本书籍是最有史料价值参见资料二
   当我们看到徐以骅博士在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 一书所用的参考资料就是上海市档案馆里看到的缩微胶卷的编号时我们欣喜地为浚康公的学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同时发现浚康公名字的英文的写法 Hu Chung-Kang ,以及执教于北平(Teaching Beiping)的记载而高兴让我们惊诧的是七十余人苦学六年仅三人毕业的百分之四的毕业率胡浚康的编号为“001”。(据说那时毕业生名单是按成绩排列的我们没再作进一步的考证。)

资料一 上海市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资料
1. 私立聖约翰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册第一册
上海市档案馆的缩微胶卷编号 正本Q243-1-868、副本Q243-1-870

姓名

毕业年份

学位

备注

胡浚康

民前十七年



曹福根

仝上



吴仁之

仝上



       后略

2. 聖约翰大学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二年毕业校友录
上海市档案馆的缩微胶卷编号 正本Q243-1-1031、副本Q243-1-1033

1895
001    胡濬康 Hu Chung-Kang Teaching Beiping
002    曹福根
003    吴仁之

资料二 《圣约翰大学史》History of St. John’s university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418大学部之发展里记载着一九八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正科学生第一次毕业此时仅有三人胡浚康曹锡庚吴任之是也此后正馆之学生逐年皆有增加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作者将圣约翰大学的历史放到中西文化交流和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加以考察和论述,采取纵向与横向并举的方式来展现圣约翰大学从一所普普通通的洋学堂发展成为一所学子趋之若鹜的顶尖名校的历程
   作者在充分挖掘圣约翰大学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穷数年之力完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圣约翰大学史》。这部著作将圣约翰大学的历史放到中西化交流和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加以考察和论述采取纵向与横向并举的方式来展现圣约翰大学从一所普普通通的洋学堂发展成为一所学子趋之若鹜的顶尖名校的历程纵向研究意在展示圣约翰大学从创校到最终被裁撤的特殊轨迹及其阶段性横向研究选择圣约翰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层面如管理系统与管理实务系科结构与课程体系英文教学与国文教学校园与校风社团与刊物教员与校友风采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借以说明圣约翰大学的独特性以及圣约翰大学之成为顶尖名校的深层原因




资料三 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徐以骅 主编)

   作者 徐以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哲学博士。19853月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顾问上海国际文化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董会董事等职并任上海市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

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内容简介
   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是我国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圣约翰大学以英文教学而著称于世并且在引入现代西方学科如新闻学工商管理学)、学制如选科制考试名誉制)和校园活动如大学体育运动英文学生刊物校友会)等方面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先例在其存在的73年历史中圣约翰大学先后培养了近万名学生其中不乏商界巨子学界泰斗政界领袖医界精英和教会名牧被誉为中国现代工商和外交人才的摇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对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学校特色办学模式及历史遗产等作一概要的叙述下编则主要为校友文章是直接当事人对该校方方面面的历史回眸和生动追忆本书还配有200余幅圣约翰大学历史校园建筑及其有关人物的图片以期读者能对这所著名教会高等学府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资料四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轶事大观陈伯熙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初版
    1998-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民国笔记丛刊三十册其中十分之九是重版书十分之一是从报刊上结集而成无论于历史于文学方面都有其参考作用而于社会有计划地积累史料亦是一功
    《上海轶事大观是根据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2月印本整理原书三册合编为一册另加新式标点并改为简体横版上海市图书馆保存有1924年版本并注明该书即是19196月版的老上海





资料五 圣约翰大学五十年简史(1879—1929)》中英文对照 圣约翰大学生出版委员会1929年出版 155该书为九十年前的原件为了保护善本图书不能随便复印该书的索书号为234728,可以阅读和抄写抄自第55-56页的从事教育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自然段落的内容于下

据历年统计观察同学之分配可如左
教育事业       二百人
商界           二百人
医学界         八十人
政界           一百人
宗教及社会事业 三十人
工业界         二十人
其他事业       七十人
研究高深学术者 八十人
共七百八十人
   观此可知同学在各方面工作之广大若言其实在状况则不得不举出若干姓名以为佐证
   教育方面有胡文甫吴任之颜明庆之于南洋公学张文庭袁杏生之于澄衷学堂史悠明之于格致书院胡浚康之于浙江高等师范学校郭承恩曹延生之于华童公学曹锡庚之于英华书院朱树翘之于上海青年会中学瞿同庆之于圣约翰青年中学苏颖杰之于上海民立中学皆其彰彰较著者也
    (商界等其他七个领域的内容后略



只看该作者 152 发表于: 2019-01-25
[转载]  圣约翰大学 - 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资料来源:360百科

链接:https://baike.so.com/doc/3612368-3797820.html

圣约翰大学 - 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历史。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圣约翰大学
  •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 外文名称SaintJohn'sUniversity
  • 主要院系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
  • 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校训:Light&Truth)
  • 创办时间1879年
  
  • 主要奖项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有“东方哈佛”之美誉
  • 学校属性私立教会大学
  • 知名校友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等
  • 撤销时间1952年
  • 相关院系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师大
  • 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

目录1校园介绍2历史沿革3科研成果4办学条件5文化传统6知名校友

折叠编辑本段校园介绍

圣约翰大学校门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叶在上海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第二医学院),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所在地。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原校址所在地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地址是上海万航渡路1575号。详细情况如下。1949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入国立复旦大学,现发展为复旦大学1951年圣约翰大学(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1952年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现发展为华东政法大学圣约翰大学(理科各系、教育系、中文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圣约翰大学(部分文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后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校门

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

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

历史沿革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0年,原名是圣约翰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神学三门,用国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2]

约大校长卜舫济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1]。圣约翰大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原为约翰书院,由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1877年开始筹建,1879年正式开学。 最初,为了吸引学生和扩大影响,该学校免收学杂费,而且免费提供住宿和其它生活用品。1888年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开始担任校长,直到1942年退休。学校最初设国文和神学两部,1880年设医学部,1881年设英文部。在教学特色上,该校尤其重视英文学习,是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课堂大部分用英文授课。由于该大学的学生英文水平在全国是最好的,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世纪后,圣约翰大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方面了很大努力,先后建成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个相对独立的学院。1906年以后,它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美国的大学深造,所以吸引了大批学生。20世纪40年代中期,圣约翰大学的规模又进一步发展。

科研成果

圣约翰在台湾

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成立新埔工专,目前已升等为圣约翰科技大学未来将恢复为圣约翰大学,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光耀圣约翰光芒。

圣约翰在加拿大

另外,圣约翰校友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支持下于该校设立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据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沈鉴治所言,虽母校不能在中国大地上重现,但这已是复校的第一步,故这所学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老照片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五校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其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所用,主要为其培养研究生所在地。

文化传统

圣约翰大学校训

校徽

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约大校歌

Leaving the lowlands, faces to the dawning, Scaling the mountain heights, heeding not fears warning, Sons of the Orient, children of morning, Seekers of light we come!Heirs to the wisdom,taught by saints and sages,Gathered from every clime,treasures of ages. Never closing wisdom’s book, turning still new pages,Seekers of truth we come!Then college days done,stirred by high ambition,Armed’ gainst the foes of man,vice and superstition,Our native land to serve, this shall be our mission,So light and truth shall come!

歌词释义

Johannean Spirit 表现在凝聚在圣约翰的校歌里面。这只校歌对于我们每一个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同学接受了这样一个“圣约翰精神”。校歌有三节:第一节是讲我们应该做寻求光明的人,我们是“东方之子”,是“清早的儿女”,要我们攀登高峰。第二节是要做寻求真理的人,智慧的书永远不要关起来,要翻到新的一页。第三节是毕业之后要满怀雄心壮志,同罪恶,同迷信,同人类的敌人去战斗,为祖国服务是我们的使命。--英文歌词作者,约大神学系教授Dr. Cameron MacRae--(摘录自丁光训校友在 Reunion大会致闭幕词)知名校友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过影响,知名的校友包括了顾维钧(外交家)、林语堂(作家)、宋子文(政治家)、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刘鸿生、邹韬奋政治家)、严家淦(政治家)、经叔平(金融家)、贝聿铭建筑师)(I.M. Pei) 、周有光、成幼殊、黄金祺、陈成达、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吴宗锡、董鼎山(作家)、董乐山、王永年、黄宗英(娱乐明星)、曾楚霖(已故香港电视演员,擅长扮演乞丐与吸毒者) 、鲁平(前港澳办主任)等人,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文学界、外交界和医务界。

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一览表[3]

领域知名校友
建筑贝聿铭

外交顾维钧

新闻邹韬奋

政治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孔祥熙,连横(连战祖父)

工商业荣毅仁(远东首富),刘鸿生,蒋一成(美国亚洲商会主席)

作家林语堂,张爱玲

中文周有光(汉语拼音创始人)

金融

经叔平

教育

张伯苓

宗教

韩文藻

法律

史久镛(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黄嘉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

医学

颜福庆(中华医学会创始人),吴肇光(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

化学

孙学悟(我国基础化学奠基人)顾震隆(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奠基人)

参考资料:


只看该作者 153 发表于: 2019-01-26
胡浚康在南洋中学的史料

胡浚康在南洋中学的史料

胡绍庭 胡绍华


   当我们开始收集家族先贤资料的时候家族内留存的书面资料和口传资料很少检索史料后才知道先贤的有些往事是我们后人所不知道的胡浚康别名胡可庄)(1874.1.1-1945.1.3)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南洋中学工作之事就是一例上海市南洋中学创建于1896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被民国著名教育家吴稚晖誉为"中国之伊顿",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人文底蕴历史没有遗忘胡浚康南洋中学的史料里保存着胡浚康的记录上海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相关的资料
    2015我们通过上海市图书馆新体验阅览室的网络收集了一些胡浚康在南洋中学的史料后并与南洋中学取得联系电话里听到的第一句话胡浚康是我们南洋中学校史上的重要人物......”让我们这些胡浚康的曾孙辈后人感动不已为了书写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一文校方安排校友会帮助核对我们所收集的资料当我们提出希望一张有清晰的国人自主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文字的照片时校友会汪老师专门为我们拍摄了几张照片送来限于版面以下照片和对于南洋中学校领导和校友会的谢辞没能在慈溪史志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一文中刊出
   今年是胡浚康公诞辰145周年以他作为唯一首任西学教习参与的国人自主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的照片来纪念胡浚康为现代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上海市南洋中学校友会提供的学校大门的照片


   南洋中学网站里的校史部分里的十一篇文章资料齐全来源可靠或许是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所不能及细读从秀野桥到省园 ——王柳生先生的创校史一文才知道当时王柳生想办新学因当时在族中长老们看来新式学堂是邪物”,决不能答应塾师王纳善商量纳善建议:“先就家塾中延一英文教师加课英文不立学堂名目以免洋学堂之见憎”。于是聘请约翰书院之高材生慈溪胡可庄先生为书塾西学教师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之外教授英文地理算学等西学课目此书塾后被称为英文书塾
育材还订立了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由浙江官书局刻印此为民办新式学校章程之首创。1907知新报创刊再次编入了该章程章程的编制主要参考了约翰书院的章程在章程的序言中王柳生介绍了他办育材的缘起和目的
“…爰集族长老共议于省园设中西书塾先尽族人次及外客似私而实公焉塾名育材。……他日学有成效由官长咨送大学堂考验用备折冲御侮之选其有补于自强大计。……爰与胡君可庄黄君云孙厘订课程持之以恒要之以久为中为西交相勉于明体达用之实愿学者毋鹜近功毋域小效是则区区育材之意焉。”出自南洋中学网站南洋校史从秀野桥到省园 ——王柳生先生的创校史链接:http://www.nygz.xhedu.sh.cn/po/1/10001/cb4263dcdd044eb9b1aa85a47b2d9056/detail.html)
   我们在上海市图书馆新体验阅览室通过读秀学术搜索查到王氏育材书塾章程》,是刊载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月初一知新报》,上海历史博物馆另藏有1896年由浙江官书局的石印单印本王氏育材书塾章程》,这两份章程内容基本相同。(知新报是创刊于1897222
   有南洋中学的相近可靠的校史资料和读秀学术搜索相互印证我们就不去上海历史博物馆惊动那份文物级的石印本了对于知新报及其刊载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之事可参见熊月之所著<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一文(原载于《南国学术》2018年第1期,链接http://www.sohu.com/a/242074976_523177)。
  
    现将读秀学术搜索查到的部分资料复制于下供族内外各位参考

资料一   王氏育材书塾章程》(部分


资料二  《对母校卅五周年纪念之回顾王荃士 原载南洋中学卅五周年纪念特刊



资料三 南洋中学历届教员一览原载于1947南洋中学复校纪念册








只看该作者 154 发表于: 2019-01-26
转载   从《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部分)
转载   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部分)

   从网上看到熊月之的文章《从<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 提及“《知新报对上海文化教育革新的报道以刊载警醒歌》、发布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最为显明。”
   360百科,《警醒歌是南洋公学院歌创作于1897据多份史料记载我家族先贤胡浚济是1902年入学南洋公学中院六班当年浚济公走出慈溪观海卫的故乡跨进南洋公学的大门开始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或许影响了浚济公以后的人生之路
   我家族先贤胡浚康可庄作为唯一首任西学教习参与了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的教育工作阅读此文我才体会到知新报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的报道是作为对上海文化教育革新的报道的涵义


    以下文字是摘自熊月之的文章《从<知新报>看上海与澳门之间的信息走廊》的第二部分。文中红色为观海卫木兰加注的)(资料来源:http://www.sohu.com/a/242074976_523177


对上海文化教育动态的报道
知新报对上海文化教育革新的报道以刊载警醒歌》、发布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最为显明
1897盛宣怀(1844—1916)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聘张焕纶(1846—1904)为首任总教习,主持学校教务张焕纶字经甫上海人晚清上海著名教育家学者张焕纶受聘后鉴于新式教育缺乏师资决定先办师范班,招生四十人,培训后留校作为教师他注意对这些未来的教师进行爱国教育亲作警醒歌》,以为勉励歌凡四章以爱国为宗旨以种族灭亡为警告以奋发勤奋惜时相勉励每章皆以字开头字结尾全文如下
首章言黄种之可危庶几惧而思奋也
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鼾未竟毋倚冰作山弗饮酖作酝剥肤吸髓髓几何八百兆人瞥眼同一穽醒醒醒
二章言愚柔之可耻庶几愧而思奋也
警警警胚羲轩乳孔孟神明摇落今何剩碧眼红髯仿佛流风韵不耻为之奴转耻相师证漫漫万古如长瞑醒醒醒
三章言责任之不可贷庶几勤学勤诲也
警警警野吞声朝饮恨百年养士期何称毋谓藐藐躬只手擎天臂一振毋谓藐藐童桃李成阴眼一瞬自觉觉人不任将谁任拔剑倚天几辈空高论醒醒醒
四章言韶光之不可再庶几急所当务勿骛歧途也
警警警水东流日西轫朱颜弹指成双鬓策驽马追八骏九达之衢苦不迅矧乃缒藤凿迂径玩物愒时买椟珠谁问醒醒醒
知新报发表此歌加编者按对张焕纶及此歌予以高度评价:“此歌为上海总师范学堂总教习张君经甫所撰以教师范生者深识大势用意甚苦使其遍教国人深入心脾皆知危怠发愤强毅兼日而成人才何患不成种类何患不保张君诚可为师也。”
此歌由师范班学生张惕铭沈庆鸿等谱曲每月的朔望日张焕纶率学生向孔子551—479)牌位行礼之后同声齐唱和以箫管一派庄严肃穆气氛此歌在当时上海颇有影响不但南洋公学学生唱,“校以外亦多传诵”。
警醒歌是通过什么途径为知新报编辑所悉并刊载的没有确切史料记载。1923,《申报重刊此歌称此歌系梁启超将其刊载于知新报
刊载警醒歌之后不久,《知新报又刊载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
1896上海开明士绅王柳生利用县城内王氏家祠之余屋创办王氏育材书塾今上海南洋中学前身),并制订了具体章程这是近代上海民间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性质的新式学校不但在上海在全国也独步一时书塾所设课程有经史词章算学还有化学英文等尤为与众不同的是此校特别重视体育专设体操课程认为体育于健康于社会有诸多益处学校聘请上海约翰书院后改名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学生胡可庄等担任教习学校一切教法次序悉照约翰书院学校章程与管理制度诸如课程设置富国策形学三角学天文化学考质电学地学译文件辩学之类)、作息制度分级制度无不从西式学校搬来对于这样的新式学校,《知新报率先予以介绍分两期共六页版面完整地刊载了包括办学宗旨教习名单与分工详细课程表在内的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上海当时已是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的城市但是对于这所新式学校的介绍却被知新报独着先鞭
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是通过何种途径为知新报所知并刊载的史料亦无具体记载不过从当时相关人脉来看很可能如警醒歌一样是由张焕纶交给梁启超然后在知新报上发表的王氏育材书塾开办以后张焕纶即被聘为总提调即校长他那时身兼南洋公学教务长与王氏育材书塾校长两职将这两所学校相关的文献一同交由密切关注教育革新的知新报发表比较合乎情理再者其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对张焕纶的才学与为人相当器重此前康有为在考虑在上海办理强学报人选时就推荐了张焕纶他在致何树龄(1868—1908)等人信中称:“张经甫亦佳绝……张经甫原我所举其人笃实与莲珊至交在城里梅溪书院。”
与上海教育文化相关联,《知新报25册介绍了上海江南制造局译书动向两则信息
上海制造局近得蒋少穆太守国钧为会办一切局事大加整顿闻最注意于译书一事顷拟将旧译未刻之书尽行刻出流布且别请通人校印不必驻局专选佳书译成邮寄论字之多寡译书之难易酌给薪水云
顷傅君兰雅已由英回华盛杏荪太常拟聘为师范学堂总教习而制造局诸公倚仗方殷未肯放去傅又荐一美人自代且谓其学不亚于己云
以上这些信息,《知新报均为首发而非转载。19世纪末的上海是全国报刊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国新闻传播中心这些信息都是宣传革新开辟教育新气象的极好素材这类信息不是由上海本地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首发而是由本部设在澳门的知新报发布既反映了知新报对这方面信息的敏感也说明了知新报在上海的分部人员与上海文化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只看该作者 155 发表于: 2019-02-05
己亥新春  温故知新
己亥新春  温故知新

胡绍华

     过去的一年里,“落叶归根”这四个字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生长并长年居住在上海,习惯于用上海话思维的。上海话和家乡浙江慈溪的语言很相近,“落”和“绿”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落叶归根”和“绿叶归根”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我是家族树上的一片“绿叶”,要是到了人生的最后的时刻,才会变成“落叶”。“绿叶”是可以做“落叶”所不能做的事,“绿叶”是应该做不负“落叶”所嘱托和期望之事。古稀老妪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借助现代检索手段“倒翻字纸篓”、"攀登书长城“,穿越历史寻找几十年、几百年前的史料;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穿越空间,联系海内外族人、寻求家乡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帮助,意外地得到了许多专家和新老朋友的支持、帮助和鼓励......
  
    2013年我们开始了一次新的家族集结,联系上许多族人。有的在海外查资料不便,有的年迈体弱,年轻人还要工作和学习。作为家族的眼睛和耳朵,我开始关注与家族有关的信息。在胡氏宗亲网论坛上有了“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链接为: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25),成为研究我家族史的一个族内外公开的交流平台。该专帖客观地记载了近六年的与家族史有关的事项。建立家族QQ群和电子邮箱群,便于族人们联系、通报、讨论。近六年来,我们这些“绿叶”,聚集起来,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为保护我们的家族之根作着不懈的努力,并得到了家乡慈溪观海卫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关心和支持。
    2014年2月我找到了清朝光绪《慈溪县志》里与我家族相关的四条内容,并和明朝嘉靖《观海卫志》里的记载以及族内口传资料对应起来,考证得出,我们是明朝洪武21年(1388年)观海卫建卫时来自山东金乡的后所正千户胡得玉的后人。关于观海卫胡氏的始迁祖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2015年4月《慈溪市志》出版了,我代表家族受赠此书。“观海卫…明洪武间迁自山东金乡…,始迁祖胡得玉,曾建宗祠。…”为我家族史一锤定音
    2016年9月《慈溪史志》第三期刊登的《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一文,为先贤胡浚康正名立传。
    2017年1月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赠《溪上人物》和《溪上轶事》二书,为纪念《慈溪史志》创刊十周年,从这十年出版的40期《慈溪史志》的文章中选编而成。编辑时“对个别文字及史实作了必要的修正”,和我家族和先贤有关的内容得到了必要修正
    2018年收到了5月出版的《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那是“慈溪文化研究工程”的第一批研究成果。 该书选收了慈溪藉自汉朝到民国历代人物图像272幅,我家族胡浚康、胡浚济、胡哲谋入选,慈溪政府为我家族先贤树碑立传

    2019年是我家族的观海卫安定学堂的125周年1894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中,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率先改办为观海卫安定学堂。这是慈溪县,也是宁波府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新式小学堂。

    2019年是我家族先贤胡浚康诞辰145周年。1894年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率先改办为观海卫安定学堂时,胡浚康已在圣约翰大学学习了5年,他把在圣约翰接受的“西学 ”教育引入到家族原有的传统教育中。这个三官殿胡氏家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经历百年多的变迁演变成今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学校已经成为家乡的一个培养人才的“苗圃”。无以计数的学子,不仅留在观海卫、慈溪、浙江,还走遍全国,走向了世界。而且,胡浚康在自己家族学校所积累的经验为1896年作为唯一首任西学教习参与“国人自主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现:南洋中学)的教学、1898年出任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首任华人总教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如此看来,早在125年前观海卫安定学堂就是一个实验学校,为中国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进行探索并作出了贡献。


只看该作者 156 发表于: 2019-02-05
胡浚康在求是书院的史料
胡浚康在求是书院的史料

胡绍庭 胡绍华  2019年1月27日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大学路(原蒲场巷),创建于1897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为避免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挠故不称学堂而称书院190111改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0312又改为浙江高等学堂;1912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14年停办,9年复校又几经更名;1927浙江高等学校恢复办学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文理劳农三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劳农学院由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学生数达174。19284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胡浚康曾任杭州求是书院首任华人总教习


     曾任求是书院教员浙江高等学堂副理的项兰生在项兰生年谱里记载,“1898,……总教习王令赓以基督教中不允兼外职改聘甬人胡可庄浚康任理化教课胡为圣约翰毕业学问切实讲解亦佳远胜王教士。”
     项兰生年谱被编入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九辑)》上海市档案馆编著,201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蔡元培1899年日记里记载:“四月十三日,……冒雨至求是书院晤胡教习浚康字可庄导观化学房及藏书室八星仪及三百倍显微镜皆佳闻购之美人各费八十银如日本所制其值损半云。”(《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11月第一版




     曾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即校长孙智敏编蔣絅裳撰的浙江高等学堂年谱里记载着,“先时开办时延聘育英书院美教士王令赓为正教习担任英文理化等科旋因兼课为难辞职改聘圣约翰毕业宁波胡可庄浚康继之。”

浙江高等学堂年谱已被编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套装共8)》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9

  

我们在复旦大学找到了孙智敏编蔣絅裳撰的浙江高等学堂年谱的原件下图为封面)、与胡浚康有关内容的部分)、最后一页)。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考证得出胡浚康是在1898年接任求是学院总教习在网上看到某论坛里有以下文字林启在1897年创办求是中西书院之初聘请育英书院的校长王令赓担任了求是书院的正教习后者帮助创建了浙大最早的西学课程体系直到一位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宁波人胡可庄1907年从日本留学回来才辞去了这个职位。”


     根据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著 东方出版社 200927页记载1906年陈布雷进入宁波府中学堂时,“胡可庄先生授英文”。由此看来,“胡可庄1907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在时间上是有问题
   该书的第38页里的1909年在浙江高等学堂的日记里有胡可庄先生授英文,”的记载




     为了收集我家族留日先贤的资料我们查阅了清政府清末留日学生监督处所发行的官报以及其他史料找到了几位留日先贤的资料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胡可庄留学日本的记录
     根据家族口传回忆资料可以肯定胡浚康没有在日本留学过

     以上是我们目前收集整理的关于胡浚康1898、1899、1909年三个时间在求是学院的史料可惜,现在在浙江大学的校史资料里没有关于胡浚康的详细记录了
     在此感谢浙江大学校史研究室和其他部门的各位教授以及复旦大学教授的大力支持


只看该作者 157 发表于: 2019-02-05
胡浚康从事翻译的史料(第一部分)

胡浚康从事翻译的史料(第一部分)
胡绍庭 胡绍华   2019年1月28日


        目前能够找到的胡浚康的著作是刊登在农学报的以下十一篇文章在上海市图书近代文献阅览室可以复制全文

农学报西报选译
英国农务本末 1897(12)
风车图说 1898(19)
厩肥篇 1898(19)
论肥料用石灰之益 1898(20)
论杏李黑癰 1898(20)
论畜舍宜慎 1898(20)
英国农器逐年出口比较 1898(21)
论养马棚 1898(21)
论肥料可弭芋病 1898(21)
英国六十年农务本末 1898(24)
蒸牛乳便法 1898(24)

厩肥篇部分

        其中风车图说厩肥篇两篇被收入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2014年为收集胡浚康遗著我们还没有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原文通过网络查到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图书馆收藏有风车图说原本与该图书馆联系后他们立即送来了风车图说的照片从网上查到该图书馆始建于1913,1931彝族爱国将军张冲捐赠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廿四史》、《丛书集成》、《万有文库等大批图书并筹资兴建新馆址或许那本风车图说也是那时张冲所捐赠的,120年来不知曾有多少双手翻阅过
  




只看该作者 158 发表于: 2019-02-06
胡浚康从事翻译的史料(第二部分)

胡浚康从事翻译的史料(第二部分)
胡绍庭 胡绍华   2019年1月28日

    始于18955月创办的农学报和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1899年至1906年共出了七集累计82在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2000年出版农学丛书各集内容有分析统计并列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20册的篇目其中第11册里有厩肥篇》,(啤耳撰胡浚康译13册里有风车图说》,(风车公司撰胡浚康译


    始于18955月创办的农学报和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1899年至1906年共出了七集累计82在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2000年出版农学丛书各集内容有分析统计并列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20册的篇目其中第11册里有厩肥篇》,(啤耳撰胡浚康译13册里有风车图说》,(风车公司撰胡浚康译






只看该作者 159 发表于: 2019-02-06
纠错!胡浚康不是东文学社的学生

纠错胡浚康不是东文学社的学生
胡绍庭 胡绍华  2019年1月28日

     在寻找胡可庄的史料时我们看到有许多著作都把胡浚康写成东文学社的学生但是在东文学社创始人罗振玉和该校学生王国维的相关著作里没有出现过胡浚康的名字我们家族里也没有浚康公与东文学社有关联的传说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农学巻里关于胡浚康的内容也证明他是英文译者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考证后我们认为胡浚康不是东文学社的学生吴尔昌和陈贻范也不是东文学社的学生部分考证用资料罗列于下
     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全五卷)》(李喜所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1内有以下内容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王晓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中华书局 1999内有以下内容


   东文学社是18982月开办,19007、8月停办的日文学堂学社的课程以日文日语为中心除此之外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也都兼授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日语学校
    1985年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胡浚康,1986年育才书塾的首任西学教习教授英文算学格致体操1898年胡可庄开始在杭州求是学堂任首任华人正教习任理化教课如此学历和职历的胡浚康是否还需要1898年就读东文学社是否可能每天从杭州到上海的东文学社来学日文?    
     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胡浚康在农学报农学丛书里的翻译文章全是译自英语没有一篇是日语的作为胡浚康家族的后人都知道胡浚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是英文翻译家和英文教授
     为了对先祖负责也是对于清末教育史和翻译史的尊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寻找以讹传讹的源头看到一本由美国的日本史学博士翻译的日本文学博士书写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该书的原作者实藤惠秀 (Sanetou Keishuu,1896—1985),192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193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修科,1938年到中国研修,1949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及教育学院教授,1960年以论文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获日本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从早稻田大学退休日文版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的第一版是1960年东京出版我们看到是2012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根据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中译本的版本)。以下为该书的版权页和相关页面



     看到文中的大概”、“推想”、“可能的三个词觉得很稀罕这是在自然科学论文里少见的表达方法不需要查找该书的日文版也能推想出其日文的原文了初学日语者都知道日语里有这一种推量型的表达方法不知怎么的我们看到后来国内的许多专著里写成胡可庄是东文学社的学生的肯定的判断句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的作者和译者都是资深研究者此书也很受好评不过对于东文学社这样的发生在中国本土上的事情我们中国的文史专家们应该参考中国的可信度高的史料并在中国本土进行考证为妥
     以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被译成中译本后来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陆续出版这套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是从1987年开始讨论酝酿。1991年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界近60多年来仅见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大型著作集全国知名科学技术史家近百人历经20年毕其功业
  2016年已完成26也不知最后的第27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外科技交流卷何时出版发行翻译也是中外交流的一种形式已出版的26卷为
  杜石然主编通史卷》,席泽宗主编科学思想卷》,金秋鹏主编人物卷》,郭书春主编数学卷》,戴念祖主编物理学卷》,赵匡华周嘉华著化学卷》,陈美东著天文学卷》,唐锡仁杨文衡主编地学卷》,罗桂环汪子春主编生物学卷》,董恺忱范楚玉主编农学卷》,廖育群傅芳郑金生著医学卷》,周魁一著水利卷》,陆敬严华觉明主编机械卷》,傅熹年著建筑卷》,唐寰澄著桥梁卷》,韩汝玢柯俊主编矿冶卷》,赵承泽主编纺织卷》,李家治主编陶瓷卷》,潘吉星著造纸与印刷卷》,席龙飞杨熺唐锡仁主编交通卷》,王兆春著军事技术卷》,丘光明邱隆杨平著度量衡卷》,郭书春李家明主编辞典卷》,金秋鹏主编图录卷》,艾素珍宋正海主编年表卷》,姜丽蓉主编论著索引卷》。
     那是前后历经近30年的集体劳作20世纪几代科技史工作者的研究结晶它也将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长河中承前启后的学术界标

    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通史卷》903页记载着胡浚康等四人为农学报欧美农学报刊选译的译者而不是日本农学报刊选译的译者


     2000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农学836页记载着为农学报翻译日文的东文学社的沈紘王国维樊炳清及萨端等”,是没有胡浚康名字的



     只要简单地通过网络查一下就可明白吴尔昌和陈贻范也不是东文学社的学生
     我们认为对于我们的家族史和先贤可被遗忘可被尘埋不可错写尊重历史对于中国的科技史和教育史必须尊重历史不容错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