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3909阅读
  • 203回复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更新:禀告先祖  顺告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一
前言


(左:1925年,右:1927年)

        这两张濬濟公的照片,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保存的教师资料,照片下方有濬济公的简单情况介绍。从下面的1926年教师的名单,可清晰地看到“胡濬濟”“沇東”的字样。

  

        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建置四•善举【胡氏尚义堂义庄】的条目里记载着“卫之胡氏,洪武间有讳得玉者,自山左金乡来,官千户,遂占籍焉。……阅十有五传曰竹溪先生,讳衡”。 “光绪八年,衡孙承先、承基、承宣、承祚、承镛买置民屋一所为义庄…”(备注: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这里清楚地记载着,三官殿街的竹溪公(胡衡公)是来自山东金乡的后所正千户得玉公的后裔。
      
         光绪《慈溪县志》是1888年修、1899年校补的。濬濟公是承镛公的第六个儿子,生于1885年。濬濟公的取名字是与 光绪《慈溪县志》的编写是在同一个时期的。

       先祖在给濬濟公取名字的时候,家族的原始资料是应该存在着的。濬濟公的父辈是知道家族是来自山东的,先祖是把家族来源的信息留在濬濟公的名字里了。

        济水,古水名。沇水,济水的别称。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光绪《慈溪县志》里记载的山左金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一直还没有找到三官殿胡氏家谱,1996年族人开始收集整理家族史料。目前为止整理出来的世系表里的数百个名字里,一个人的名和字都与河流相关,而且还是同一条河流,濬济公(字:沇東)是唯一的。
      
        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把收集到的“济水”“沇水”的资料都贴在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说明:木兰以前打字时对于人名的词义不重视,有的用简化字,有的用了繁体字,是对先人的不尊重。况且,有不少繁体字和简化字的词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木兰认为:人名是专名词,应该尊重,应该以取名字时的原来写法为准。以前,木兰打字成了“濬济公”,是不合适的。严格来说应该为:濬濟公,字沇東(简体字:浚济公,字沇东)。特此订正。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3-21 01: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二
济水——来自维基百科的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E%E6%B0%B4

        济水发源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区西北,济源也因此而得名。俗称大清河。济水在古时独流入海,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华夏“四渎”。在现在济水发源地,济源市还建有济渎庙。

        今天的黄河下游是当年的济水古道。济水流经的城市济源市、济南市、济宁市、济阳县都是以济水而得名的明显例子。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2-19 23: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三
济水——来自百度百科的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961979.htm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可见,济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1  史籍记载

《春秋列国形势》记载
        《春秋列国形势》一图中,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穿越山东而入渤海,与黄河大致平行的一条河流,图中标为“济水”。但随着时间的飞逝,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占,今天,人们对济水知之甚少,几乎被淡忘了。其实,济水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直至今日,它的历史痕迹依存。

《禹贡》记载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就是最好的明证。

《尔雅》记载
        在古代,济水[1] 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而且是现今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正如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所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这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2  文化流传编辑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可见,济水的荣耀与骄傲,它曾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3-05 15:4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四
沇水——来自好搜百科的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 http://baike.haosou.com/doc/3733968.html

  水名。沇,音yǎn。《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 沇水,“沇”一作“兖”。济水的别称。古河名,源出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皆专指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为沇水。但《禹贡》兖州一作沇州,即得名于沇水,而州境居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至入海,并未提到发源以后即改称济水,则沇水的古义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亦通称沇河,不限于温县以上。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2-22 22:2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五
沇水——来自百度百科的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url]http://baike.baidu.com/view/832238.htm

        〔~水〕济水的别称,古河名,源出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水名。沇水,“沇”一作“兖”。济水的别称。古河名,源出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皆专指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为沇水。但《禹贡》兖州一作沇州,即得名于沇水,而州境居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至入海,并未提到发源以后即改称济水,则沇水的古义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亦通称沇河,不限于温县以上。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沇
        〔古文〕沿《唐韵》《集韵》《韵会》𠀤以转切,音兖。水名。《说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书•禹贡》道沇水东流为济。《山海经》聮水西北流,注于秦泽。《注》聮衍声相近,卽沇水也。《水经注》济水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衍水,卽沇水也。 又沇沇,流行貌。《前汉•郊祀歌》沇沇四塞。 又与兖通。《甘氏星经》兖州作沇州。《前汉•天文志》角亢氐,沇州。 又《集韵》庾准切,音尹。义同。 又兪水切,唯上声。沇溶,水流㵎谷中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沇溶淫鬻。 《集韵》或从兖作渷。

说文解字
1.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沿,古文沇。〖注〗臣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以转切

2.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沇水。出河东垣东王屋山。谓垣县东之王屋山。水经云垣县东王屋山是也。东为洓。各本作河东东垣。误倒一字。今依水经正。周礼职方氏注,山海经注皆云东垣。衍字耳。汉志眞定县故东垣非此地。若晋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东垣。则今河南府之新安县也。河东郡垣,二志同。今山西绛州垣曲县,河南怀庆府济源县是其地。垣曲县县西北二十里有垣县城是也。前志垣下曰。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荧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过郡九者,河东河内陈畱梁国济阴泰山济南齐郡千乘也。水经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南当巩县北。南入於河。王屋山今在济源县西八十里。沇水所出。北山经曰。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云。㶌沇声相近。卽沇水也。尙书某氏传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为沇州。口部曰。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从水。允声。以转切。十四部。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2-20 00:3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六
古老而神奇的济水

——来自《济宁日报》  刘明 2012年4月6日


资料来源:http://epaper.jn001.com/JNRB/html/2012-04/06/content_3502.htm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我国的中原地区还流淌着一条闻名全国的大河———济水。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现在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忆,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关于古济水的流向,《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头的水以地下河的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涌出地面,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开始名为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河南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水第三次潜伏地下至山东定陶,浮出地面与北济水相汇合于巨野泽,在梁山、东平一带出巨野泽后,与汶水相汇合,再向北向东经过济南注入渤海。这就是古济水的大体流向,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故而神秘莫测,令人神往。

  关于济水穿越黄河而不浑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有种种解释。一是“济清河浊”说,认为济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济水从黄河中穿过而不混淆,越过黄河以后仍是清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二是“地下伏流”说,认为济水从黄河北岸潜入地下,南岸复出。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地质结构方面的依据。黄河和济水历史悠久,但是有关黄河和济水的历史记载只有两三千年,这可能是千百年来地理学家难解济水穿越黄河之谜的原因所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研究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明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历史,同时也为我们解开济水穿越黄河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除此之外,古代文化遗址也是地理学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两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8500年前黄河与济水的关系:黄河在郑州以西巩义以东向南流,越过华中平原,在苏北流入南黄海;济水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然后南流至荥泽(当时的温县与荥泽间无黄河),出荥泽后向东流,经山东定陶、济宁、济南、邹平,在博兴入海。如此,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都是各自独流入海的大河。关于文献记载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历史之谜,我们可以从文献成书年代方面试探谜底。中国古代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流传过程和成书年代并不十分清楚。与济水有关的《禹贡》《左传》《诗经》《水经注》《尔雅》《山海经》等主要文献的成书年代,大都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内容虽然大都据有所本,但也有不少讹误,因此让后人常常纠缠在信史和传说的困惑之中。

  又据《东原考古录》记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汶济合流,又名大清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济南就是在济水之南的地方,济阳就是在济水之北的意思。而济宁一名的由来颇有些复杂,大部分人认为,“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因巨野一带常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值得商榷,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实济宁的得名与江宁、海宁、睢宁、淮安等城市的命名应该是一样的,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的下游,河面宽广河水平静,不再决口泛滥,故沿岸城市多以宁、安等字命名,顾名思义济宁就是济水宁静安宁之地。

  其实济宁与济水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后,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济州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牛头河形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大将徐达北征,为军用需要,开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引黄入泗,并开挖自塌场口至济宁西耐牢陂(今市中区安居北)长90里的运河。在耐牢陂口建永通闸,上经芒生闸通南旺,东经永通闸达济宁,下经塌场口通谷亭,这段运河后来命名为永通河。清咸丰八年(1858年),济宁知州卢朝安主持重浚该河并更名为牛头河。所以牛头河、济州河就是济水在济宁的别称,现在安居以北的济州河和京杭大运河微山湖段就是南济水在济宁的故道。南济水在塌场口(今南阳镇南调嘴村附近)入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水南会泗”的具体地点。济宁地处南济水下游河水平静安宁,而且地势高亢可保安宁,加之从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黄河决口济州驻地巨野被淹,金朝统治者将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其间济州在巨野、任城之间多次进行设废回迁,几经周折最终在任城安定下来。故而更济州为济宁州。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流入大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这里的“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指的就是济水。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在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在阳谷县张秋镇3股河流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济水下游),由利津牡蛎口入渤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黄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当然这次决口也有一个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让名位四渎之一的济水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诗人白居易曾在济水河畔游历过,望着济水那川流不息,奔腾向前的滔滔清流,他悟到人生对理想追求也应该像济水一样不到大海不停留:“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济水虽然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事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的原因。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2-20 21:0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5-02-19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七
济水之源

——来自馨溢小屋的新浪博客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108cd0101cs8w.html


        从郑州出发,沿“郑少洛”高速一路西行,盛夏的豫中大地,雾霾氤氲,灰朦朦天地一色,沟壑低谷、村庄农田尽被笼罩其中;就连那俊秀挺拔的嵩山、银波灵动的洛水,也变得魑魅魍魉一般狰狞险恶。这样一块古老沧桑的土地,在人类制造的文明垃圾中,又要承受多么沉重的代价。

        经新密、登封到洛阳龙门,再转“二广”高速向北,约半个小时车程,便进入济源境内。济源是河南省直辖的一座副地级城市,取“济水之源”而得名;另外,因其境内的王屋山,还有“愚公故里”之称。以前总把济源与山东联系在一起,因为山东有济南、济宁、济阳。这次来济源,还真的证实了以前的猜测,山东与济源确有亲缘。

        我国古人把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水并称“四渎”,“渎”同“独”,即有独立源头、能够“独流入海”的河流。在济源市的济渎庙,我们看到了济水“独流入海”的经路图。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向东潜入太行山地下,伏行七十多里,至济源后以泉水涌出地面;然后向东经孟州、温县至黄河北岸,复又潜入地下,于黄河南岸的荥阳再次浮出地面;东行至原阳时,第三次伏行地下,于山东定陶现身,之后一路向东汇入渤海。

        后经黄河多次改道,窄小的济水河床最终被强大的黄河侵并。据记载,现在的黄河下游地段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再看看地图,就可以得知山东境内的济南、济宁、济阳与济水的关系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把济南的泉水都说成是济水所致。在这里,地理的变迁与历史的演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一段传奇而美好的佳缘。熟通中国古代历史的毛泽东主席,当年视察济南时曾诙谐地说过一句话:济南的根可是在济源啊!

        只可惜,现在的济水在济源境内就断流了。济渎庙内的济渎池,是济水第一次从地下现身之地,虽仍有泉水汩汩冒涌,但水质浑浊,清苔漂浮,完全没有了昔日“泉水清澈,遍地涌金”的场景。据说上游建造了一座化肥厂,泉水被厂子排放的污水污染,致使这涌出的泉水浑浊不清,每天要由人工清理两次,才能勉强维持目前的水质。

        江、河、淮、济“四渎”之中,无论从流量还是流程,济水都不能与前三者同日而语。但它出身弱小而执着,历途坎坷而清流,这种锲而不舍、圣洁高雅的精神品质,一直被世人追崇至今。大诗人白居易盛赞它“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北宋名相文彦博称赞其“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可见济水在我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今天,我们品读济水,感动它百折入海、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体会它自始清洁、拒污不染的高雅境界,感受它波澜不惊、温文尔雅的谦逊品德,于民族和个体,都是值得倡导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中华五千年文明,被历史长河冲刷过滤,有些东西因消失而被遗忘。小小济水因其人格化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段不朽的精神传奇,供后人世世敬仰、代代尊崇。

        消失的济水,永远流淌。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3-02 20: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5-03-05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八
溯源之遐想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宋 胡宏)。

        俗话讲“水有源,树有根”,凡事都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木兰觉得,研究家族史的话,或许“溯源”比“寻根”更形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许多家族都是跋山涉水,长途迁移,或许会像长江黄河那样,穿越大半个中国。在到达某一个地点落地生根后,繁衍生存,就像大树那样,地上是枝叶茂盛,地下是盘根错节。在英语里是用family trees表示族谱和族谱图,从字面直接翻译的话就是,家族树。

        以这样比喻的话,三官殿胡氏的树枝和树叶理得有点眉目了,观海卫胡氏的盘根错节尚待理清。待着,也就是闲着。偷闲顺着濬济公的名字的启示,看看三官殿胡氏的资料里还有没有什么与河流、地名有关的名字可以用来“溯源”。

        如《关于濬济公名字 之一 前言》里所写,五房的第六个濬字辈的先祖濬濟公(字 沇東)的名里的“濟”和字里的“沇”字,与我们的远祖来自济宁金乡有着如此的关系。把我家族的族人的名和字里含有三点水旁的名、字排列出来的话,能发现什么问题?

        “濬”和“温”字是字派,不计入内。目前能找到的近三百个族人的名和字里,除了竹溪公和安瀾公外,仅有十一位。名和字和河流有关的,除了濬濟公外,只有三位,都是四房的。按着辈分来排列依次是:濬灃公、德沛公和紹渭。

        逐个认真查阅【灃(简体字为沣)、沛、渭】:的字义,得到以下有关文字。

        沣:春季庄稼需水时水量丰富的河流,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
        沣河,黄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西安市长安区(原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
必须注意的是,有两条沣河。一条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灃水)。另一条是长江支流淮河的支流。(古名竆水)

        沛: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
        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东汉•许慎《说文》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可以假设,给濬字辈先祖起名字的承字辈先祖的时候是有老家谱的。先祖不仅知道山东济宁金乡,或许是知道更远的地方。

        三官殿胡氏两代老祖宗竹溪公、安瀾公的名字里都有三点水旁。或许是竹子般的小溪水太少,之后安瀾公有五子五女,从此人丁兴旺。五房的十八个濬字辈人数,按着大房到五房的排列是2、2、2、6、6。濬灃公是四房的第五子,濬濟公是五房的第六子。可以假设先祖是在人丁兴旺的四房和五房的后人名字里留下了灃和濟两个字,或许还是按着时间前后之序留下了两个关于家族渊源的密码。

        灃水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容易与长江支流淮河的支流混淆。沛是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可也是另外一条河流的名称。与灃、沛不同,渭纯粹是一个河流的名称,不是描写水势的样子的字。渭,这是一个只代表渭水的字,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否可以假设,先祖是用这一个“渭”字以示后人,家族的渊源是与灃水有关联,那是一条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不是长江支流淮河的支流,也不是沛水。

        木兰之见,灃、沛、渭三个字中,灃是关键词,沛或许是作为来修饰河流的样子的形容词。渭,表示灃水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于是木兰假设,家族之源,是与西安的西侧那条灃水有关。

        在地图上找灃河还可以看到,离安定胡氏源很近。

        三官殿胡氏至今还没有找到家谱,曾为教师的木兰一直对于家族学校有着特别的兴趣。认为学校的校史是与三官殿胡氏的家族史是密不可分,在上海是图书馆大量查阅相关的资料。

        1860年三官殿胡氏祖辈创办了胡氏私塾,后改名为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先祖的这一义举,是被载入光绪《慈溪县志》的。

        1894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中,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率先改办为观海卫安定学堂。这是慈溪县,也是宁波府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新式小学堂。是在《慈溪县志》(1992)、《浙江教育志》(2004年)、《浙江教育史》(2006年)、《宁波通史 4 清代卷》里都有记载的。或许家乡的信息库里是可以找到以上信息的原始资料。

        1912年,安定学堂改名私立安定小学。直到1940年,改为观海卫中心国民学校。

        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894年到1940年的长达46年时间里,学校的名字一直都是冠以“安定”两个字。是不是可以假设,如同濬濟公和濬灃公的名字一样,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改名为观海卫安定学堂时,先祖是把家族的渊源记载到校名里去了。

        许多的安定校友都是记得的,胡氏自家的孩子是免费读书的,外人是要收学费的。为此,观海卫的乡亲们都知道,安定学校是胡家的学校。也都以为,安定就是胡家的,胡家就是安定的。

        木兰大胆假设,三官殿胡氏最早的先祖很可能是安定胡氏,可能居住在灃水附近,或许经过若干次的迁移,经过河南到了山东。濬濟公(字:沇東)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如同濟水从河南流向山东的迁移。

        想起胡适先生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木兰才敢把如此大胆的假设,从脑子里搬到电脑里发送到宗亲网上来。
愿此大胆的假设,早日求得以证明。

        或许年代太久,很难论证。木兰做梦都期待着,某一天能在某一个地方发现一本记载着我家族渊源的旧家谱。到那时就可以知道,这个假设,是YES还是NO。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3508&keyword=%B0%B2%B6%A8
        安定胡氏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今甘肃省镇原县西南),后徙临泾(今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安定临泾胡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古有“天下胡姓出安定”之说。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3-06 13: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5-03-28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更新:脱我战时袍
脱我战时袍


        2013月3月26日,电脑屏幕里飞进来一个奇怪的QQ,我开始了探寻家族史的步伐。

        2013年3月28日,对于家谱学一无所知的我,不知天高地厚,就愣头愣脑闯入这个专帖。开始了家谱学小学生的学习生涯,至今恰好两周年。是否可升三年级了?

        两年来,通过宗亲网结识了胡氏宗亲们,通过观海卫论坛结识了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并得到慈溪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通过观海卫木兰的博客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为收集资料,还得到上海市图书馆、多个区图书馆、云南泸西县图书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族人、乡亲、宗亲、外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明朝嘉靖【观海卫志】和清朝光绪【慈溪县志】里找到了与我家族口传资料相吻合的重要信息,我家族的寻根才会有如此奇迹般的进展。
  
        回看本专帖的字字句句,忆往事感慨万分。不由得想,无论是谁,对于自己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应该认真负责任的。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些偏差,一旦发现,应该及时予以纠正或加以说明,以免以讹传讹。

        其实,比起被别人纠正,自己纠正更主动一点吧。

        清明之际,仰望苍天对着各位列祖列宗发誓:从今往后,我做任何事情、写什么文字,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我的长辈。尤其是在家族史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对得起先祖。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纪念我们的先祖吧。

        两年来,木兰穿越了200年回溯到清朝,穿越600年回溯到明朝….。穿越了两年之久。该做的事是尽心尽力了,暂时做不了的事也该先搁一下,是该回来了。木兰听见友人在叫魂了——“回来吧,回来!回到改革开放后的当朝来哟!”

        以前写过“1997年聚会是家族史研究的一个逗号的话,那么2014年聚会就是一个句号了.” 木兰低头一看,终稿的这一笔恰好与2013年3月28日木兰第一篇跟帖碰上头了。是不是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即日起,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在此,衷心感谢关心三官殿胡氏和观海卫木兰的胡氏宗亲网的各位宗亲!后会有期。


                                                                                                               (2013-3-26初稿  2013 -3-28终稿)
[ 此贴被尚义堂耕读在2015-03-28 23: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5-08-28
勘误:脱我战时袍
《20150328脱我战时袍》的勘误


        2015年8月28日发新帖时才发现,(2013-3-26初稿  2013 -3-28终稿),该为(2015-3-26初稿  2015-3-28终稿)。本人实在太粗心了,原帖已经无法改了,在此勘误(打补丁)。希望这是最后一次的“落子有悔”。
[ 此贴被尚义堂耕读在2015-08-30 02:38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