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33阅读
  • 6回复

中央纪委网站:永康胡公的家训泽被后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6-03-15
骄傲!中央纪委网站第三次专栏推荐金华好家风家规!永康胡公的家训泽被后人
2016-03-15 金华发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k3NTUwNA==&mid=401376582&idx=1&sn=de7abbf5e578c6a01b4189664caedb53&scene=1&srcid=0315pmqL3Negm8zgHbZAEReY#wechat_redirect

       今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首页《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中发布《浙江金华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读书至乐 教子至要》一文,还同步配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北宋名臣胡则》专题片,从为官、做人和家训等多个角度生动展现了永康人“胡公”的生平。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截图


       网站提要上这样介绍胡则:被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北宋名臣胡则一生为官清廉,勤政务实,为百姓所铭记,被尊称为“胡公”。不仅如此,他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还逐渐积淀为胡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规范、激励着一代一代后人的言行。

       永康市古山镇胡库文化礼堂的讲解员胡贻甫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喜讯,开心得奔走相告,“我们胡氏家训,今天被推向全国,说明我们的家规、家训是很有典型意义的,我们的祖先胡则是很伟大的,作为他的后人,我们感到很光荣。”

胡则(963-1039)
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永康)人,为宋朝婺州第一个进士,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的名臣,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网站介绍了胡则为官履历,以及他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的主张,称胡则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胡氏家训》由胡则及其弟胡赈创始,历经宋元两代传承后,明崇祯9年(1636年),胡氏子孙根据胡则遗留的祖训,制订了《胡氏家训》十三条,此后又不断传承完善,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胡氏子孙整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当时吴越文化的影响,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胡氏家训》的主要特点:

1
突出强调如何修身。《胡氏家训》把个人修养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教导子孙后代做到善恶分明、积善行德。同时倡导“以清白相承”、以“和睦”成“逊顺家风”,为子孙后代树立行为规范。
2
突出强调如何为官。《胡氏家训》把个人、家庭、家族与社会、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家训中提到“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充分展现了胡氏子孙强烈的家国情怀,也为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及胡氏后代人才辈出、官身留名作了最好的诠释。
3
突出强调如何崇学。在《胡氏家训》中,崇学重教思想得到高度体现,一再申明教导子孙“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传递和观念的引导,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探索从未改变,成就了一个个书香之家。
       “一直以来,我们胡库人都非常重视读书,到科举制度结束,我们这一带的胡姓人中有51人考中了进士。”胡贻甫说,这一些都得益于代代相传的《胡氏家训》。

       近年来,永康传承发展以胡则精神为代表的古代传统廉政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建立了胡公纪念馆、胡则史迹馆等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其中建于2006年的胡公纪念馆,位于方岩山顶,纪念馆内,以绘壁、石刻、图板、书籍、照片、书画、视频等方式系统展示宋代名臣胡则为官经历和勤廉事迹。此外在胡则的出生地永康市古山镇胡库村,建有胡则史迹馆,史迹馆整合该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塾、若唐公祠及胡公文化广场等设施建成,系统展示胡则生平史迹。

       “浙江金华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读书至乐 教子至要”文章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查阅

相关阅读
中纪委网站向全国推荐4个传统家族,其中2个是咱金华的!
上了中纪委专栏的浦江郑义门魅力何在?小布为你细讲168条家规背后的故事
[ 此贴被南山在2016-03-15 22:0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3-15
胡浙平:胡则身上的三种情怀
胡浙平:胡则身上的三种情怀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3-15 09:00
分享
  胡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和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种情怀”,一是高尚的家国情怀;二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三是充沛的人本情怀。

  家国情怀。胡则出仕为宫,“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总能以国家大义为怀,尽忠尽责。尽管在仕途上有进有退,但始终国事为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范仲淹在胡则墓志铭里称颂他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

  为民情怀。胡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任职,都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景德三年(1006年),胡则出知浔州,派人清除虎患,为百姓换取安宁。明道元年(1032年),江南大旱,胡则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为宫一任,造福一方”无疑是真实的写照。

  人本情怀。胡则在广西路转运使任上时,曾经有外国船舶被大风困在海上,吃不上饭,其他生活用品也供给不上,面临生命危险,请求救助。胡则就让琼州借他们钱,下属回答说“外国人是不守信用的”,担心不来还钱。胡则说他们在危难中求助于我们,怎能拒不伸出援手呢?”后来外国船只果真回来以货还钱,而且送回来超过所贷之款十倍的货物。

(胡氏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3-15
胡国均:为官有"则" 泽被后世
胡国均:为官有"则" 泽被后世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3-15 09:00
分享
  开八婺科第先河、为官四十七载的胡则,作为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之一,尽管除了七诗一文鲜有文字传世,却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勤廉和担当,诠释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为政之则、为官之则、为人之则的榜样和参考。

  在历史的纵轴线上,胡则的一生看似平凡。他既非高爵显宦,也没有立下彪炳史册的奇功伟业,更没有含英咀华的诗词、宏篇大论的巨著传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然而在百姓的记忆里,胡则却是一位关心民瘼、犯颜直谏、勤廉为政、惠泽一方的能臣。胡则所作所为像一股清风,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吹散弊政,给百姓带来实惠。

  不仅如此,胡则功国惠民的政绩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还逐渐积淀为永康胡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规范、激励着胡氏后人的言行。

(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均)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3-15
北宋清官胡则及“胡公大帝信仰”
请见胡氏宗亲网论坛:

浙江永康胡氏专帖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721


浙江永康胡公祠

    胡公祠虽然名为“祠堂”,但它的意义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宗庙。胡公祠是为纪念北宋的兵部侍郎兼知杭州事的胡则而建,它的功能类似纪念堂。

    胡则字子正,为人果敢有才气,登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进士。是宋朝永康第一个中举的读书人。胡则初为宪州录事参军,为用兵转运使索湘所遣,入朝奏报兵备情况,宋太宗称赞他:“州郡竟有如此人才!”命左右记录胡则的大名,不久提拔为某州的观察判官。朝廷要减省冗役,派胡则到河北道执行,他竟减去10余万民众的劳役,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旋提升为太常博士,知永嘉郡,又改任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有官吏私藏铜数万斤,为首者因事发而自杀。胡则经过调查后,认为朝廷不要爱财货、应该重人性命,以铸钱时的必要损耗处之,得到铸钱工匠们的拥护。宋真宗要去河南的偃师举行较大规模的祭典,一时资费不足,胡则为真宗操办,不仅解决了资费问题,而且在礼数上毫无缺失,真宗夸奖他有才干,提升为三司度支副使,赐金紫鱼袋。后来他改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有外国的商船遇到大风而翻船,胡则派人救援,帮助修复船只,给予资助,获救人员都深深地感谢胡则。有某州判决犯有“大劈”罪19人,胡则进行坚决的辩护,其中有9人所判不当,由死罪改为流放。胡则因朝廷其他官员犯罪而受牵连,降职为福州知事。当时福州有官田数百顷,已经长久地租佃给农民,可是朝廷又要求农民支付20万贯钱。胡则三连上三本奏章,指出:百姓有疾苦,刺史应该奏明,如果皇帝不听取刺史的意见,设刺史有何用呢?朝廷同意减半。后来胡则的政绩斐然,朝廷又提升他为刑部侍郎、加兵部侍郎,知杭州事,他又为浙江的衢州、婺州奏免身丁钱。胡则一生真的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在他去世后,衢、婺二州的百姓出资在胡则的家乡永康方岩山建造祠堂宋纪念他。朝廷赐额“赫灵祠”。祠堂的规模并不大,不过是一排平房,为祭祀的大殿。

    北宋衰亡,据说胡则曾经多次显灵,帮助当地的军民抗击金兵,因此在宣和、绍兴、淳祜、宝祜中,南宋的皇帝屡次地为他加赐爵号,为佑顺侯。并改名为“显应”祠。随着时间的推移,祠堂多次毁坏,人们就把祠堂移建成于县城内,可是到了清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仅留基础。永康胡氏在建造龙山胡氏总祠堂时,当地的绅士建议胡氏乘机修复胡公祠。龙山胡氏于是耗资1000多两白银,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成五上五下的楼房,配以东西两厢房。大殿中设胡则公的神像。两厢房的南端砌有围墙。祠堂的重建竣工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1949年以后,县政府曾拨款修葺,改名为“胡公祠”。毛泽东在视察永康县时,曾题词于祠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则以他斐然的政绩而得到民众的爱戴,真可渭“留取丹心照汗青”了。而胡公祠则将成为永不磨灭的、胡姓的人文遗迹。


2007年10月 胡公祠
 
一对情侣在胡公殿上香(2007年10月南山拍摄)
 
[ 此贴被南山在2016-03-17 09:1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3-15
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6-03-14 07:29 分享
http://www.ccdi.gov.cn/yw/201603/t20160314_75992.html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微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今天,虽然时代变了,但家庭仍然是社会的“重要基点”,而且家庭、家教、家风之间相辅相成,因而培育优良家风,齐家教子、修身处世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端蒙养、重家教,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庭建设有利于引导家庭成员遵守家庭道德规范,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勤俭持家、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形成守护个人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家训文化也是我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

  “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等的教诲训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家训是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传统家训名称多样,如家诫(戒)、家范、家规、家约、家语、家箴、家矩、家法、家则、家劝、庭训、世范、宗训、户规、族规、族谕、庄规、条规,宗式、宗约、公约、祠规、祠约,等等。“家训”的基本载体有两种:一是指规范、准则意义上的家范、族规或家教文献,是家族或家长撰写、制定的,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约束作用;二是指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实践,这两方面又相辅相成,彼此为用。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新发现的清华简中有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这篇三千多年前文王对武王的教诫,应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训。另外,先秦不少文献中也都留有训家教子的记载。比如《国语》中载有公父文伯母教诲儿子勤劳勿逸的“母训”,《论语》也载有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礼”的故事。尽管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思想时代久远,然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居“家”之“训”的全面而系统的家训,则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作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家训内容十分丰富,种类极其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汉代刘邦的《手敕太子》、班昭的《女诫》、蔡邕的《女训》,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刘备的《敕后主辞》),晋代嵇康的《家诫》,南朝颜延之的《庭诰文》,北齐颜子推的《颜氏家训》(此书对治家修身、求学处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唐代李世民的《帝范》、陈崇的《陈氏家法三十三条》,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涑水家仪》,李昌龄的《乐善录》,叶梦得的《石林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陆游的《放翁家训》和教子诗,陆九韶的《居家制用》、《居家正本》,袁采的《袁氏世范》;元末明初郑文融等的《郑氏规范》,明代仁孝文皇后的《内训》、霍韬的《渭厓家训》、庞尚鹏的《庞氏家训》、高攀龙的《家训》、姚舜牧的《药言》、曹端的《家规辑略》、吴麟征的《家诫要言》、陆氏的《温氏母训》、袁黄的《训子言》;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孝友堂家规》,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康熙的《圣谕广训》、《庭训格言》,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许汝霖的《德星堂家订》,蒋伊的《蒋氏家训》等。此外,郑板桥、林则徐、曾国藩等的家书也影响很大。

  二

  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睦亲治家

  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适应,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作为“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齐家”、“兴家”的极端重要性。

  传统家训在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适时,主要是论述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家之亲,此三而已也”(《颜氏家训》)。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慈子孝。传统家训无一例外地都把“孝”放在家庭道德的首位加以强调,王夫之认为“孝友之风坠,则家必不长” 。尽管家训的作者们无不将“子孝”作为处理父子关系的主要方面,但大部分家训同时提出了“父慈”的要求,如明仁孝文皇后《内训》所言,“上慈而不懈,则下顺益亲”,否则“父不慈则子不孝”,于己于家都不利。许多家训还对家长提出了爱子贵均的要求,认为假如家长持心不公,家庭必然不和。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家训的制定、撰著者均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前辈长者,他们多是深受儒家伦理熏陶的人士,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因而,每篇家训在论及治家的道德要求时,总是把家长以身作则、正身率下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李昌龄认为 “为父为师之道无它,惟严与正而已。”

  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传统家训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适时,都把兄弟姊妹、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规范,要求“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方孝孺)。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开篇一章就是“睦亲”,不仅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兴家”、“齐家”的极端重要性,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保证家庭和睦的具体措施。

  在夫妻关系上,强调夫义妇顺。古代家训受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同样以“夫为妻纲”、“男主女从”作为调适夫妇关系的行为准则,但也有一些家训主张一夫一妻,“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赀”(姚舜牧《药言》),反对“从一而终”,夫死允许改嫁(蒋伊《蒋氏家训》)。

  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传统家训大都总结传授了家政管理、家业置办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及详细措施,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家训。这些家训在论及治家之道时,重点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严谨治家、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睦亲齐家和善待仆人。

  (二)教子立身

  由于子孙们担负着延续家族、光宗耀祖的重任,故而作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家训,也都把教育家人子弟立身修德作为“整齐门内”的一个基本原则反复强调。

  首先,在教育宗旨上,强调清白做人。传统家训提倡“爱子有道”,反对溺爱、宠爱,强调以进德修身,贵名节、重家声,清白做人为重。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子弟,读书的目的在于“明道理,做好人”,而“取科第犹第二事”;“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郑板桥也认为,做个好人是第一重要的。他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的这种思想意识始终贯穿于他对儿子的教育之中。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涵盖修身、睦亲、治家、教子、勉学、处世、报国、恤民诸多方面。主要是教育家人子弟应该进德修身,涵养仁心;蒙以养正,爱子有道;立志清远,励志勉学;洁身自好,杜绝恶习;应世经务,自立于世;奉公清廉,笃守名节;勤谨政事,报国恤民(后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于帝王、仕宦之家的家训中),等等。

  再次,在教育的时间上,强调“蒙以养正”。传统家训的作者们,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孝友堂家训》)。明代的《庭帏杂录》是儿子们记录父母尤其是母亲李氏平日训诫的家训。李氏注重从孩子小时加强教育,也十分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袁衷说母亲对他们“坐立言笑,必教以正,吾辈幼而知礼”。袁衮谈道,自己小时有次家童阿多送他和哥哥上学,回来时见路边的蚕豆刚熟,阿多就摘了一些。母亲见了,严肃地教育他们说:“农家辛苦耕种,就靠这些作为口粮,你们怎么能私摘人家的蚕豆呢?”说完,命送一升米赔偿人家。李氏每次购买柴米蔬菜之类的东西,付人银子时平秤都不行,她总是再加上一点。袁裳对此很不理解,李氏利用这件事,教育儿子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人家吃亏的道理。她开导儿子说:“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每次多银一厘,一年不过分外多使银五六钱,吾旋节他费补之,内不损己,外不亏人,吾行此数十年矣,儿曹世守之,勿变也。”

  (三)处世之道

  一个家庭、家族要能自立于社会并获得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外人的关系,因而传统家训在教诫家人子弟时,大都结合自己的经历及为人处世的经验,传授处世哲学、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审择交游,近善远佞。朋友关系是五大伦常关系之一,许多家训的作者都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和友邻品行对子弟成长的重要影响,反复教诲他们要慎重交友。近君子,远小人。交“敦厚忠信,能攻我过”的“益友”,不交“谄谀轻薄,傲亵狎,导人为恶”的“损友”(朱熹《给长子书》)。二是讲究人道,救难怜贫。不少家训中都体现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弟家人发扬人道精神,量力济人。三是和待乡曲,宽厚忍让。许多家训都一再叮嘱家人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特别是对乡亲邻里,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郑氏规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家训虽然涉及领域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实质是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而且,这些伦理思想和教育方法大多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必须指出,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传统家训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局限性。如宣扬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轮回报应等唯心主义、封建迷信观念,倡导男尊女卑观念,灌输鄙视劳动、读书做官、耀祖光宗的名利思想,等等。对传统家训中的这些消极的教化思想和要求,无疑是应该抛弃的糟粕。

  三

  家训文化是祖先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家训虽不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伦理文化遗产。作为传统国学和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风营造和家庭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以用它来涵养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实效。(陈延斌)
[ 此贴被南山在2016-03-17 09:5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3-16
这一消息非常振奋人心,也感到非常荣耀。
胡永坚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3-17
一千多年前的永康胡公为啥到今天还在“涨粉”
一千多年前的永康胡公为啥到今天还在“涨粉”
2016-03-17 07:26:00 来源: 钱江晚报(杭州)
http://news.163.com/16/0317/07/BIBFU6EU00014AED.html


3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再次推出专题,号召大家学习永康籍的北宋名臣胡则及其家规——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

这是该网站第三次推出来自金华的家规专题。前面两次分别是浦江的“郑义门”,兰溪的诸葛“诫子书”等家规家训。

在目前为止,总共20来期的专题中,为何对金华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些家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滋润心田、催人向上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们想晒一晒八婺大地上的家规家训,希望对后人有所启迪。

胡公有多牛

他是当时金华的学霸

当了47年的好官

说起北宋名臣胡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永康方岩的胡公,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一千年多年前的文官,为什么现在还得到这样的推崇呢?

胡则按现在的说法是个学霸,是宋朝婺州第一个进士。之后就一直当官,活了76岁,做了47年的官,是三朝元老。

一千多年过去了,老百姓还记得他,当然因为胡则是个好官,实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的政治主张。

胡则的政绩之一是敢于为民请命。据《宋史》记载,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长江、淮河流域大旱,很多老百姓都饿死了。但官府仍在催逼缴纳吴越时期延续下来的“身丁钱”(人口税),许多老百姓为此离乡背井。

69岁的胡则挺身而出,接连上书请求免除江南各地的身丁钱。仁宗皇帝英明,下诏永远免除浙江衢(今衢州)婺(今金华)两州百姓的身丁钱。

百姓们知恩图报,在各地建庙立祠,胡则被尊称为“胡公”。当年,建立在衢婺两州城乡的胡公小庙有上百所之多。

胡公是怎样教子的

最快乐的事是读书

后代出了很多进士

公元1034年,72岁的胡则终于退休了,朝廷按例加封兵部侍郎,归隐杭州。在勤廉为民的同时,胡则十分注重后代的培养。早年在永康方岩建读书堂,在寿山坑建重楼,以方便后代读书。晚年又和其弟胡赈创立了胡氏祖训,在家族中言传身教,历经宋元两代传承。

胡氏家训讲了什么呢?

一注重个人修养。提出“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教导子孙后代做到善恶分明、积善行德。

二是强调为官清廉。家训中提到“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为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及胡氏后代人才辈出、官身留名作了最好的诠释。

三是特别崇尚学习。一再教导子孙“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正是这样的谆谆教导,成就了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继胡则之后,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仅胡库一个村明清两代举人、秀才、贡生就有近200人,当官的人很多,而且大多是清官。

后人说家训

离开永康多年

但胡氏家风却一直影响着我

胡氏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胡浙平

胡浙平说,自己虽离开永康多年,但胡氏家风却一直影响着他的工作和生活。

“我过去曾担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在我看来,胡氏家风在今天,尤其对于当今的官员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胡浙平觉得,家训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人最快乐的事情应当是读书,最重要的事应当是教育子女。我从小教育女儿,与人为善、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就像当年我父母教育我那样。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东西。从小到大,我和家人从没和邻居红过脸。”

胡浙平从事了26年的教育工作,与学生打交道。“二十几年来,我和学生们聊得最多的是,就是要热爱我们这个国家和怎样传承我们的文化。”

这样旁人看来有些“说教”味道的教育方式,却颇受学生们的好评。胡浙平回忆说,去年,他曾经在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上过2个小时的党课,讲的主题相当严肃,“说的都是些‘理想与信念’,但整堂课下来,400多名同学没有一个低头玩手机,也没有人交头接耳。这让我感到,90后的孩子们还是能够接受这类教育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方式。”

永康现在“百工之乡”的名声

离不开胡氏家训

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国均

胡姓是永康第一大姓,现在永康几百个村子,三万多人,都算得上是胡公的后人。尽管胡则亲手编写的家训还未能找到,但明代家训成文后,后世胡氏子孙都会在家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并写入宗谱。

同时,胡则家训还以更为喜庆的姿态融入了永康人的日常,比如方岩庙会,便是由胡公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


每逢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生日那一天,永康还会举行被称为“迎案”的迎胡公活动,不少外出打拼的游子也会专程赶回来参加,热闹得像春节。

别看永康现在工业发展起来了,早年间的永康,可以说得上是穷山恶水。那个时候,永康资源少,人又多,人们只好外出打拼,或靠读书从政,或靠手艺吃饭。永康现在“百工之乡”的名声,也与胡氏家训中提倡的“崇学”和“勤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氏家训对胡氏后人来说,并不是只是有形的规矩,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

本报通讯员 胡剑 见习记者 蒋欣如

netease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