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48阅读
  • 7回复

宋故太宜人莫氏墓志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9-09-04
今天非常高兴收到浙江宁波胡镇仕宗亲发过来改正版的故太宜人莫氏志铭,特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关于莫太宜人墓志铭补正及白话译文
【原文】莫太宜人墓志铭(见于2014-01-06胡志盛上传胡氏宗亲网)
莫太宜人墓志铭原砌于新界乡胡家村女祠堂内。1958年女祠堂被拆,墓志流落村内施姓人家并砌于后墙。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因无法征集,童兆良先生于1983年11月12日再到实地将此墓志拓得。
墓志清道光三年重刻(1823年),高33公分,广28公分,正楷直书27行,满行34字。
故太宜人莫氏志铭
太宜人莫氏,会稽余姚人,故赠右通直郎同邑胡君宗伋字俊明之室也。曾祖、祖父□隐晦不仕。太宜人自少小知书,浸长,作诗论文如慧男子,女红之事,不学而能。年三十□□与其夫以文学相摩切,甚自乐也。浸明负才气,谓富贵功名可以拾取。初以乡书试礼不偶,因肄业太学。阅三岁,归省其母宣太夫人,寻奉母命成婚於莫。仅旬日,复如京师,太宜人不夺其志,每致书问无恙外,必以无忧母眷勉之。后觉龃龊,乃慨然言归,辟馆舍□,乡党子弟之愿学者,躬自教授,或衣食之。太宜人实喜焉。子二人,曰沂,曰汾。方沂之在妊娠也,夫妇危坐,相对多读经史,用昔人胎教之说,沂生而姿性颖悟绝人,督教之甚严。汾慕好亦如之。有客过其门,闻诵读讲演之声,叹曰:“有是夫也,有是妇也,有是子也。”沂未弱冠,试补太学,为选首。绍兴五年乙卯中进士甲科,自是奉亲就养官舍。二十八年,以沂为尚书郎,遇郊祀,恩封太安人。明年己卯,显仁皇太后覃八十之庆,加令人封。三十年庚辰五月晦,以疾终,享年八十有七。时沂为尚书右司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获丧,既归,贻书乞铭于余。时以其年十二月壬申葬於邑之翁湖,祔浸明之兆也。建炎己酉三年,余掌学会稽,既终,更闻寇难,越浙江,未知避地□□外□。或告予距县三十里有胡氏,世业儒,兄弟好客急义,有贤称,盍往依焉。余舟楫至门,皆出望余舟,迎谓仆夫曰:“此教官刘姓者耶。”于是开其旁舍。见授,凡服食器用,纤悉备具,其至如归。予不自意恐惧流落中得此居也,因见太宜人于堂。而予之室,乃获朝夕从太宜人游,见其勤俭有家法,奉祭祀,睦渊族,周人之急不少靳,□人之善如已出。其所居之轩曰:□净,悉足以为法,每为予言之。其后浚明以其妹归予长子恋,为姻家。孙男八人:振、拱、提、□、抑、抗、括、抡。孙女五人尚幼。 铭曰 侃侃宜人,行中轨则,归嫔孺家,伉俪连璧,朝暮见闻,诗书礼易,惟善之为,曾靡有忒,□□就养,既寿既德,夫岂人谋,阴报其力,家出相望,墓木拱揖,我谂之铭,州里是式。
敷文阁直学士左朝奉郎致仕刘正公撰铭
左朝议大夫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郑作肃书
左朝奉郎权发遣抚州军州主管学事叶谦亨篆
道光五年乙酉秋七月裔孙聚奎重书
【按谭河沿谱原文补正】故太宜人莫氏志铭
太宜人莫氏,会稽余姚人,故赠右通直郎同邑胡君宗伋字明之室也。曾祖、祖父隐晦不仕。太宜人自少小知书,浸长,作诗论文如慧男子,女红之事,不学而能。年三十始嫁与其夫以文学相摩切,甚自乐也。明负才气,谓富贵功名可以拾取。初以乡书试礼不偶,因肄业太学。阅三岁,归省其母宣太夫人,寻奉母命成婚於莫。仅旬日,复如京师,太宜人不夺其志,每致书问无恙外,必以无忧母眷勉之。后觉龃龊,乃慨然言归,辟馆舍,乡党子弟之愿学者,躬自教授,或衣食之,太宜人实喜焉。子二人,曰沂,曰汾。方沂之在娠也,夫妇危坐,相对多读经史,用昔人胎教之说,沂生而姿性颖悟绝人,督教之甚严。汾慕好亦如之。有客过其门,闻诵读讲演之声,叹曰:“有是夫也,有是妇也,有是子也。”沂未弱冠,试补太学,为选首。绍兴五年乙卯中进士甲科,自是奉亲就养官舍。二十八年,以沂为尚书郎,遇郊祀,恩封太安人。明年己卯,显仁皇太后覃八十之庆,加令人封。三十年庚辰五月晦,以疾终,享年八十有七。时沂为尚书右司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获丧,既归,贻书乞铭于余。时以其年十二月壬申葬於邑之翁湖,祔明之兆也。建炎己酉三年,余掌学会稽,既终,更闻寇难,越浙江,未知避地之所。外或告予距县三十里有胡氏,世业儒,兄弟好客急义,有贤称,盍往依焉。余舟楫至门,皆出望余舟,迎仆夫曰:“此教官刘姓者耶。”于是开其旁舍。见授,凡食器用,悉备具,其至如归。予不自意恐惧流落中得此居也,见太宜人于堂。而予之室,乃获朝夕从太宜人游,见其勤俭有家法,奉祭祀,睦渊族,周人之急不少靳,人之善如已出。其所居之轩曰:净,悉足以为法,每为予言之。其后浚明以其妹归予长子,为姻家。孙男八人:振、拱、、抑、抗、括、抡。孙女五人尚幼。 铭曰 侃侃宜人,行中轨则,归嫔孺家。伉俪连璧,朝暮见闻,诗书礼易,惟善之为,曾靡有忒。晚而就养,既寿既德,夫岂人谋,阴报其力,家相望,墓木拱揖。我谂之铭,州里是式。
敷文阁直学士左朝奉郎致仕刘正公撰铭
左朝议大夫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郑作肃书
左朝奉郎权发遣抚州军州主管学事叶谦亨篆



『白话译文』南宋已故莫氏太夫人(1074-1160年,恩封宜人)墓志铭文如下:
莫太夫人,绍兴余姚人,为已故同乡胡宗伋(字浚明,以子胡沂恩赠右通直郎)的妻子。她的曾祖、祖父都很有才能,但隐居没出来做官。莫氏从小读书,长大后,会作诗写文章,与男子一样聪明,女孩子家做的针线活,她没有学过也会做。到了三十岁才出嫁,与她的丈夫在一起把读书作文当作乐趣。胡宗伋很有才气,认为富贵与功名可以随手可得。初次乡试没有中,因此进太学堂修习。过了三年,回家照顾母亲宣氏太夫人,按照母亲的意愿与莫氏成婚。仅十多天,又去京城,莫氏没有要求他改变志向,每次给他写信,除了问候身体好否之外,必定用母亲与亲戚都不用担忧之类的话勉励他。后来觉得不顺心,就感慨地回家,建房办私塾,招收家乡子弟想读书的人,亲自授课,有的还供给穿和吃,夫人心里很高兴。他们有两个儿子,分别叫胡沂、胡汾。胡沂刚怀在娘胎中时,莫氏夫妇两人面对面恭敬端坐着,主要读经史一类的书,借用从前的胎教说法,胡沂生下来就很聪明,悟性超常,对他管教很严。老二胡汾与胡沂爱好一样。有个过客从他们家门口路过,听到两人朗读和对话的声音,感叹地说:“有这种丈夫,有这种妻子,就有这种儿子。”胡沂未到20岁成年,在太学堂学习考试,排名第一。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年即1135年)考中进士甲科,从此孝顺双亲,能挣钱养家。绍兴二十八年(即1158年),胡沂官至礼部尚书,皇帝祭祀祖先,下旨封莫氏为太安人。第二年己卯(即1159年),宋高宗的显仁皇太后覃氏八十岁做寿,加封莫氏为令人。绍兴三十年庚辰(即1160年)五月夜晚,因为生病寿终,享年八十七岁。当时,礼部尚书胡沂正在下属右司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权中书的房间,在各个办公房间检查工作上的事,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马上回家,写信要我给起写个墓志铭。当年(即1160年)十二月壬申(即廿六日)太夫人葬于本县翁湖,与胡宗伋墓合葬。
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即1129年),我在绍兴教书,学校关门,听闻敌方金国发难,军队要经过浙江,我不知去哪里避难。有亲戚告诉我距余姚县城三十里的地方有户姓胡的人家,世代读书,兄弟待客很讲义气,名声很好,可以去投靠。我摇着船来到他家,看到我的船,他家人都出来迎接我,对跟从的人说:“他就是刘姓的教官。”于是我就在他家住下来,帮着授课。给我吃的用的,全部很齐全,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我没想到自己在落难恐惧中还能遇到这种地方,于是在客堂里见到了莫氏夫人。她早晚都要来我的房间看望,看到她勤俭持家,供奉祭祀祖先,与族里人相处一直很和睦,接济别人一点也不吝啬,谈论别人孩子的好如同自己生养的一样。她住的房间走廊墙上写着“清净”两字,让大家知道照此要求去做,她每次都会给我说。后来,胡宗伋把他妹嫁给我的长子刘峦为妻,结为亲家。八个孙子名字分别为:振、拱、挺、振、抑、抗、括、抡,五个孙女尚且年幼。
碑铭上说:太夫人很健谈,做事中轨中矩,来探亲的女眷都像读书人一样知书达理。他们夫妻两人珠联璧合,会把每天所见所闻告诉大家,通晓《诗》、《书》、《礼》、《易》,只要是好事就会去做,从来没出过差错。晚年修身养性,是品德高尚的长寿人,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她在九泉之下定会有好报,可以看到家乡的青山绿水,她的墓旁有常青树木守卫。我的铭文是按照州里标准格式。
敷文阁直学士 左朝奉郎致仕 刘正公撰写铭文
左朝议大夫 直秘阁主管 台州崇道观苏州人 郑作肃 书写
左朝奉郎 权发遣抚州军州主管学事叶谦亨 篆书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9-05
这篇铭文提到宋代的胎教,对当代人很有意义。
其中提到莫夫人的丈夫离开杭州的原因是“觉龌龊”,可见当时把杭州当汴州的宋朝廷逼走了那些想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出一把力的人才。
父亲觉得南宋初的朝廷都龌龊,儿子却在南宋末的朝廷里当官越来越大,可见这个家族的家势发展了。

翻译有些问题,如尚书郎不是礼部尚书,而是尚书省的郎官,有一定职位;后面的尚书右司员外郎也没到尚书的级别,但也有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别了,因而之后所兼的公事指其它公职,如现在的副省长大部分都有兼职一样,将公事翻译成做事情是错的。10:05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9-05
非常好!谢谢胡镇仕和胡志盛宗亲提供的资料!

现在百度上搜索“莫太夫人家训”关键字,第一条就是胡氏宗亲网的以下网址:(2011年8月)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id=757

上海图书馆有全卷。

如果有宗亲找到了,别忘了想办法电子化后放到网上来,我也很想看看这篇家训。兹摘录片段如下:

莫太夫人八十六岁高龄时,为了垂戒家族后人,撰《胡氏家训》(又名《莫太夫人贤训》)118条,语言俚浅,易于上口,例喻设教,寓意深远,睿智、精辟而有哲理的火花、处处闪烁,涉及为人处世方方面面,至今仍有鉴戒价值。现摘录几条如下:

  28)农事切不可缓,一失之,全家抱终岁之饥。当因地之宜种莳五谷,又当预备旱潦,及时耕获。古人“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为此故也。且古人“百物不嫌早”之言,尤宜记之。
  50)子孙当存忠厚,无学浇薄。贤者亲之,奸者远之,恶者避之,弱者莫欺之。与贤者亲,则德日进而人争敬之;与不贤者亲,则德日薄而人争贱之……
  60)子孙切莫夸己之能,讦人之过。若自以为能者,正是不能;讦人之过者,正是有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孔子曰:“隐恶而扬善。”
  88)子孙不论寒暑,日日要起早,夜夜要眠迟。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寅。”又云:“夜眠迟,清早起。”如此,何事不成?何功不就?何志不遂?
  107)门庭当日加洒扫,纵无钱,觉心中开豁。古人所谓“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之语,予恐未然。大抵为治之道,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未闻欲扫除天下而舍其家也。子孙切不可以此藉口。


这107条让我想到先父大人所撰写的《先妣白太孺人传赞》有:“......平日做农副家务,自理生活,清扫院坝,菜地劳作,做针工重操旧业,家有事排难解纷一言即定......。”慈祖母辞世已二十年,令我难以忘怀的,也有她老人家在温江乡下居住时,每日必扫院坝的情景。

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07 11: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9-05
胡氏宗亲网有关浙江慈溪(余姚)莫太夫人专帖网址: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283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9-09
回 看历史的人 的帖子
看历史的人:这篇铭文提到宋代的胎教,对当代人很有意义。
其中提到莫夫人的丈夫离开杭州的原因是“觉龌龊”,可见当时把杭州当汴州的宋朝廷逼走了那些想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出一把力的人才。
父亲觉得南宋初的朝廷都龌龊,儿子却在南宋末的朝廷里当官越来越大,可见这个家族的家势发展了。
翻 ..?(2019-09-05 10:10)?

墓志铭中“觉龃龊”是说胡宗伋在北宋的京城汴京考进士屡试不第而产生失落感,与“龌龊”两字看起来相近,实则意思完全不同!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9-10
那日把胡宗伋所在的京城看成杭州是错误的,因为当天的天地变化影响了情绪,不太仔细造成的(我的记录里有当天的手机信号异常记录,写上面的帖子也是因为此)。包括他儿子当官认为是南宋末也错了,但是我当时是借题发挥的。
北宋末的官场情况历史已有定论,他儿子的官越来越大,也是岳飞的风波亭冤案后那些年里,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偏安南方的富足,所以我的借题还不太偏。
失落感是你的还是刘正公的?刘正公写下龌龊仅仅指出考不中进士吗?还是因为官场腐败,有才有心报国却无门的情绪呢?南宋文人对北宋被金国所灭的情绪是否可以在这里有所流露呢?但是刘正公是北宋到南宋的官员,也不能把这种情绪表达太明显了,赵构也不是傻子。15:21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9-14
对照了原文是“龃龉”,字面意思只是“与人合不来”。
楼上用“龌龊”两字来作替代解释只能是现代人下意识的曲解,毕竟空谈误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途。胡宗伋未考取进士,慨然回家当个教书匠觉得也能过日子。儿子胡沂虽然刚成年就考上进士,但在官场,埋没在州县几乎三十年,一直到莫太夫人去世前两年得到尚书右司员外郎从六品官职,晚年在宋孝宗时提升为尚书。莫太夫人是在人生的最后两年得以子荫封安人又加封令人,尽管不如意事也会有一些,但绝不会在莫太夫人的墓志铭中流露出来。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9-22
空谈误国是明代江南文人的错,遗毒流传至今。永嘉学派叶适虽为文人,却也在抗金战场立下战功。功利主义是明代文人败坏的,它提倡人人做好自己的事。改革开放中,温州经济模式里也是人人做好自己的事,可却侵害他人的利益,所以没有能够长久。虽然当年那么多国家领导人来温州、柳市看过了,结果却是柳市市场停滞了,如今温州模式也只是历史了。
胡宗伋未考取进士,是因为北宋官场腐败,而非没有真才实学。回家教书是要培养人才,而不是混日子。写墓志的是刘,而非胡家后代。
中国社会正因为有胡宗伋这样的人才,五千年文明才没有中断。他儿子在南宋这种偏安的小朝廷当官,正是家族衰败的开始迹象,他儿子是做好自己的事了,可后代呢?在蒙古铁骑下当奴隶,还是在满清贵族前答应“喳”呢?就如胡适做好了自己的事,后代如何呢?由此可见胡宗伋这样的人才也是有很大的不足,没有认识到25岁是生育后代的最佳时机,因而其后代不如他了。中国社会鱼龙混杂,水平高低参差不齐,如果形成错误的共识,大家生育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中华民族迟早要灭亡,因为过去五千年的光辉太耀眼,引人妒忌。释迦族的历史教训中国人不能犯,求生的种族欲望中国人不能断。16:00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