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姓立姓之始,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民间野史说法是公元前479年陈国最后一位国君也就是胡公满的20世孙湣公(又叫闵公)亡国后,其子衍公,自陈州逃难至阳武户镛乡(今河南南考县境)落籍繁衍,生子二,长琏,次玙。琏公为避株连改以国为姓即陈,支分别派,成为陈姓始祖之一。玙公保身立节,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从此时起,同胞兄弟分为胡、陈两姓。我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是胡公满子丹,仕周成王时,任职司空,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笔者认为胡姓立姓应始于胡公满的儿子或者孙子,天子敕封是对个人、宗族最大的荣誉,胡姓以谥号为姓,既体显出对周天子的忠诚,也体现出陈国的社会地位,这利国利己的立姓之事不可能在陈国亡国以后出现,这有违常理。胡公满的20世孙陈湣公亡国后,后裔为了逃避杀戮,不敢姓原姓,才可能以原国名为姓。以此可以判断,陈、胡两姓同出一源(按:另有一说妫满封地陈国后,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故又有“天下胡陈是一家”之说。现在胡、陈两姓都尊满公为得姓始祖称之“胡公满”、“陈胡公满”(按:我安定郡胡氏孝义堂尊胡公满父阏父为始祖,胡公满为二世祖)。胡公满是黄帝42世孙、舜帝33世孙,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篇二:安定郡及胡氏安定郡风云人物
西汉初年,由于外族入侵,为巩固边防,西汉王朝实行“屯田戍卫制”,以长期固守边疆。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7年)大规模从中原迁徙兵民到边疆(据史载有六十万人,当时全国人口2000多万人),胡氏也随之外迁。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又南迁入湖北(古荆州)、江西。其中迁入甘肃安定的胡氏在后汉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生的主要来源。迄于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渐已形成郡望。
“郡”是中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地区。“望”,威望,有相当的威望。“郡望”是指一个地方中的名门望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早期祖宗发祥之地的标记,也是其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郡望是本姓氏最初繁衍之地,最初的根,它记录了本姓的发展、繁衍、播迁过程,是姓氏的“籍贯”所在,是“寻根”最不可缺的部分之一。“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郡望是谓后世之仰望也!
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致有一个至数个郡望。胡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位居第十三位),历史悠久,姓源多样,播迁广泛,故其郡望也甚多。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今甘肃东部泾川县及周边地区)、“新蔡郡”(今河南新蔡县)、“淮阳郡”(今河南淮阳)、“吉州郡”(今江西吉安市)等。在唐代以前,胡姓的郡望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郡胡氏声望最高。
安定建郡于西汉武帝之时(汉时全国置三十六郡),郡府即现在甘肃庆阳地区西峰市,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庆阳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地。东汉时又移治临汉(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唐初称安定为泾州,不久复称安定郡,后又改称泾州。宋代称泾州为安定郡。这里是泾河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先祖很早就已在这块肥沃土地上耕垦生息。
据古代文献记载,胡氏在安定出现很早,最早的胡姓人物是西汉的胡建。汉代有两个胡建,一为《汉书》卷69所载的胡建,字子孟,河东人,曾官军正丞、渭城令。一为汉应邵《风俗通义》卷五所载的胡建,字伊伯,汝南人。他先是在安定太守、司空虞放手下当掾吏,等到虞放逊位还家后,他被任命为安定郡主簿,后来当了安定太守。其“出门名户,占系陈国”。综上可见《姓纂》所说的胡建当为汝南胡伊伯,他是陈国的后裔,也是胡公满的后代,长期在安定做官,安定有胡自他开始。唐《元和姓纂》载:安定,汉有胡建始居焉。后汉有太尉胡广。魏有胡贞,封永宁亭侯。胡质,荆州刺史,封阳陵侯,子威,荆州刺史,封平春侯。由于胡贞、胡质、胡威封侯,安定胡氏显赫一时。至汉景帝时,胡公满廿一世孙胡计宁仕为都尉,因军功封车骑将军。在随后的七国之乱中拥护朝廷平息叛乱,后封安定郡王(按:此段故事即史载“因寇萧授裨将,征之有功,封车骑将军。后七国谋叛请击,封安定郡王。”),此乃胡氏安定郡郡名之启始。
[ 此贴被南山在2016-02-18 09: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