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襄城(中):商贾繁华说废兴
【阅读提示】
胡襄城自春秋时陈胡公筑成后,一直作为陈国北部边境要塞而存在。至明朝初年胡襄城更名为胡襄集,沿用至今。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柘城县志》:“胡襄集:在城东北三十三里。”清咸丰九年(1859年)筑胡襄堡,周长2600米,建东、西、南、北四门。
解放后,胡襄集历为区、乡、公社治所。目前,集东西稍长,面积1平方公里余,3000余人,为胡襄镇政府所在地。是柘城东北部商、柘二境交界处重要农贸中心之一。
胡襄经济繁荣,已非一日。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作为商贸要冲,已建立山陕会馆。其地所产胡芹,历为贡品。而其更有发展后劲的,是地下“可持续开发100年”的特大煤矿。
在胡襄采访的顺利,得益于柘城县史志办主任朱卫华、原主任张学锋的引领与讲述。说起胡襄,张学锋如数家珍,除了他的学识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小就是“胡襄通”,小学时候就在胡襄读书,这里的圪崂他是通熟于心。
笔者提出想去勘察一下昔日的山陕会馆,张学锋笑着说,这个地方好找,就在我小时候上学的院内。
胡襄山陕会馆 商贸繁荣的见证
在张学锋的引领下,从胡襄镇中心大街向北200米西拐,于一处尚在建设中的新型农村社区楼盘后看到了胡襄山陕会馆。
会馆坐北朝南,大门掩映在绿荫之中。会馆正在进行整修,尚未完工,一些村民在大门走廊下纳凉休闲。大门东南角立有“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的石碑。
越过大门,走进会馆庭院。小学已经搬走,现改为敬老院使用。东西厢房仍然保存完整,原大殿已被拆毁,原处盖起了两层现代化的楼房,与古建筑颇不协调。
负责管理山陕会馆的张明修今年69岁,胡襄集南街人。得知我们一行来考察会馆历史,很是热情,引领我们到院内一通横卧古碑处,用水清洗擦拭,详细讲解。石碑两边为精美的八仙造型,碑文字体漂亮,记载了山陕会馆的建设经过。
胡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修葺,由大殿、山门、东西厢房构成四合院,南面是广场和花戏楼,占地约20亩,其南、东、北三面碧水环绕。建筑结构新颖别致,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格。现仅剩山门、东西厢房十三间:山门面阔三间,砖木结构;东西厢房对称,各面阔三间,前出厦硬山顶,外砖内坯墙体,青布瓦屋面;耳房各两间。山陕会馆原被胡襄小学使用,故能幸运保存至今。会馆保存使用过的水井一口和石碑两通,即“柘城县胡襄集南头山陕会馆重修戏楼碑记”“山陕会馆地庙碑记”(残)。
会馆南为花戏楼的位置,现已被在建的新型社区占据。花戏楼只剩两根石柱散落在原地。两个石柱墩被埋在建筑垃圾之中。张明修说:“原来花戏楼宏伟漂亮得很,安徽亳州的花戏楼就是依照胡襄会馆而建,被扒毁真是可惜啊!”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山西、陕西商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停留、住宿的场所,也是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洽谈、交流商业信息的场所。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也称西商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
据考证,胡襄山陕会馆是陕西、山西两地商人在商丘至淮阳路段所设立的唯一会馆,当年在东西邻省乃至全国商品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时豫东一带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明清贡品胡芹 毛主席品尝称赞
到胡襄,必品胡芹。胡芹历属贡品。相传,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柘城人将胡芹送至汴京,赵匡胤品尝后赞不绝口,封为菜肴之佳品。从此,胡芹便一直作为历代贡品延续至明清。
胡芹是芹菜的一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盛产于襄王分封之地的胡襄集旁的胡庄而得名,胡庄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