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襄城(下):遗迹蔓荒探古踪
【阅读提示】
揭示千年商丘故城的人文魅力,触摸街巷深处的历史印痕,这是本系列孜孜以求的目标。
行走在故城处的古村、古镇,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奇怪的街名,说不定就蕴藏着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或与一位声名远播的人物有所关联。
以往岁月的每一步,都在青砖、古瓦,甚至一个土岗上、土丘中留下印记,商丘故城是一座文化宝库,那些熔铸着东方神秘的历史深藏于民间。要紧的,是去发现。
行走在胡襄城,在犄角旮旯隐藏的遗迹里,蔓藤缠绕着历史的真相,断壁残垣里埋藏着疑云重重。
孰是孰非,唯有执着躬耕于枯燥如海的历史文献与苦旅考证中,再聆听当地民众点点滴滴根本不完整的诉说,去伪存真,点燃一盏心灯,才能逐渐接近历史的真相。
胡襄故城,你是屈原所记的寒浇归葬之地吗?若不然, 地方史志中为何赫然记着奡墓?
胡襄故城,你是孔子周游列国、子路问津的地方吗?若不然,为何会有“无人问津”的典故?
胡襄故城,你的别称“火城”是火神的传承吗?若不然,为何当地百姓对此称呼痴心不改?
青岗台:奡墓、胡襄墓的疑云
在胡襄集东一公里,有一个村叫老龙堌堆。在这个村里,曾有一个高大的土岗,名青岗台。有说为奡墓,有说为胡襄墓。即使史志记载也有矛盾之处。而通过实地勘察,循迹线索,真相逐渐清晰起来。
清康熙三十九年《柘城县志》:“奡墓,在胡襄城东二里。”奡,《春秋传》作浇,亦作敖。夏代寒浞之子。生得豹头、狼眼、虎背、熊腰。寒浞杀死后羿,占其妻室,生奡及豷。相传奡强壮有力,善于水战,常以舟师冲锋陷阵。受命于寒浞,率军攻灭斟灌和斟鄩,杀夏后相,使夏朝中断。后奡受封居于过(今莱州西北近海处)。少康中兴夏朝,奡被诛灭。《离骚》:“浇(即奡)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柘城文史博览》记载:“相传寒浞之子奡,曾在此(老龙堌堆村)筑高台,称弄闹台。”对奡墓进行了否定,称此高台为奡所筑娱乐之台。又《帝王世纪》:“灭奡于过。”过,即今淇县,相去甚远,奡不葬于柘城明矣。明代《淇县志》对奡墓有记载,今淇县油城村有奡墓、扳倒井。
老龙堌堆村的高岗,是不是胡襄墓呢?清康熙《柘城县志》:“胡襄墓,在城东北三十里,即懊恼冢也。”而老龙堌堆村正处于柘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处。柘城当地多数人认为此高岗为陈胡公满之墓。然而今淮阳有胡公铁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柘城又何来陈胡公墓?村民李云才称,当地老百姓又称这个高岗为懊恼堌堆,称上面建的寺院为懊恼堌堆寺,曾出土石碑。清光绪《柘城县志》载:“而士人以襄为厢,又名其墓曰‘懊恼’,殆无可考。”
据柘城县史志办主任朱卫华介绍,在此高台上建的寺院正式名称当时为老龙寺,敬龙王爷,为民众朴素的民间信仰。每逢古会或干旱,万民焚香,常有青蛇出洞,传为青龙下凡救济百姓,故又名青龙寺。清康熙《柘城县志》载:“青岗台,在城东三十里,高四丈余,上有寺。”原寺院建在高岗上,上有房屋数十间,前后三节大院,建设规模较大,院内翠柏林立。建国初期寺院被毁,现存遗址上已建民居。
既非奡墓,又非胡公满墓。那么,这个高岗究竟为何人之墓?当是陈惠公妫吴墓。公元前534年11月,陈国灭亡。其间,妫吴带领族人逃难至远离国都的陈国属地胡襄城,寄居在族人家中。后楚平王立,求与诸侯和,于公元前529年立妫吴为陈国君主,陈国复国,他将公元前533年定为元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33年至公元前506年,共28年。陈惠公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归葬于曾经避难的胡襄城。其墓冢当在胡襄附近。
子路问津处:“无人问津”的来源
《论语·微子》有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史记·孔子世家》亦有载。说的是当年孔子率诸子周游列国时,曾使子路询问过河之渡口,竟无人愿告知。这便是“无人问津”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