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对江苏泗阳胡氏近期修谱工作的意见胡宸
泗阳与沭阳是临县,据两地胡氏族谱一致记载,两地胡氏是近支,泗阳胡氏族谱异县本宗页称“始祖二兄良友公居沭阳”。良友公是沭阳胡氏的始迁祖,良友公的侄儿绪公是沭阳另一支胡氏的始迁祖,明朝初年,良友公、刚公父子与良友公的侄儿绪公一同从外地迁来了沭阳。据本人2015年10月在胡氏宗亲网发表的《江苏沭阳胡氏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一文考证,沭阳的两支胡氏都是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于明朝初年因洪武赶散从新昌县来到了沭阳县,良友公的儿子胡刚,是明朝著名孝子,《明史》孝义列传有传。与很多明朝移民后裔修的族谱一样,沭阳胡氏族谱也是清朝初修,咸丰四年本序言详细记载了胡刚救父的事迹,族谱更载有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长洲王步青拜赞的胡刚画像,赞曰:“烈烈我公,诚孝格天,渡江代父,至性肫然,连翩蔚起,子孝孙贤,大德昌后,遗泽绵绵”。胡刚救父事迹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载的孝子胡刚事迹相同,也与《明史》孝义列传的胡刚传记吻合。沭阳胡氏良友公支族谱世表记载良友公来自新安,但据嘉庆五年本序言称“吾族相传系出新安,然不可考矣”,沭阳绪公谱记载绪公来自“福朐”,但绪公后裔到现在都不确定福朐究竟是哪个地方。这类问题,我发现很多族谱都有,问题产生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后人因修谱时间距始迁时间较长而误记,二是祖先刻意隐瞒祖籍。沭阳谱记载胡刚的父亲良友公字益三,新昌谱记载胡刚的父亲是胡玠孙,关于这点,本人已在之前考证过,“字益三”三个字连读就是“玠孙”的读音,把胡玠孙记成了良友公、字益三,良友公不一定是名字,也可以是号,这个因读音造成的谬误是由于后人口口相传失实而造成,这点,沭阳胡氏、新昌梅溪胡氏与泗阳胡氏的族谱编修者们都持赞同态度。
胡玠孙,即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据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记载,他排行第二,这与泗阳胡氏族谱称的“始祖二兄良友公居沭阳”吻合,新昌谱记载胡玠孙的胞兄叫胡瑗孙,据记载胡瑗孙无后。记载无后就真的无后吗?不一定,新昌谱第二次修是1306年,第三次修是1503年,这时距洪武赶散已有100余年,新昌就算有知道胡瑗孙后代情况的人,这时也早就过世了,所以后人修谱直接记载胡瑗孙无后。
据1758年泗阳胡氏十世胡礼全作谱序称“曩本在高曾以前水没,莫可记忆。”就是说泗阳谱的初始版本被大水淹过,谱是后人根据模糊记忆修的。2017年6月4日,本人与沭阳胡义龙、胡玉华一行三人,受泗阳胡氏九修谱理事会胡建龙等人的邀请,来到了泗阳,与他们对照了一下族谱,我也把自己的考证文章提供于理事会,供其研究分析。本人考证认为泗阳始迁祖胡聪是胡瑗孙的曾孙,泗阳谱记载“安定公曾孙自如皋来泗阳县”,是把胡瑗孙称作安定公了,并与世称“安定先生”的胡瑗混淆了,于是聪的后人推测其来自如皋。泗阳胡氏族人后来称《泗阳县志》也记载聪来自如皋,这个问题,我后来考证发现,1926年版的《泗阳县志》始有氏族篇,县志编修者当时记录了泗阳县内一些姓氏的族谱简况,所以县志与族谱的信息重合是正常的。当天,在热烈、和谐又团圆的气氛中,我们两地胡氏宗亲们达成了初步意见,认为两地胡氏是近支、是明朝初年由一个始祖分开的,这是两地族谱一直记载的,是改变不了的。我回去后,又与沭阳胡氏绪公后裔胡玉和、胡志刚等人取得了联系,看到了他们的族谱,绪公谱记载了绪公生泰等七子,只有泰留在了沭阳,其他兄弟六人失考。我根据两地三支族谱记载,认真分析,考证出沭阳的绪公与泗阳的聪公是直系关系,浙江新昌胡瑗孙生绪,绪因洪武赶散来到了沭阳,绪生泰等七子,泰公的后裔居沭阳,即今沭阳绪公支后裔。在泗阳谱的异县本宗页,有一世系表,记载了淮公,把淮公记在了良友公的孙子一栏,但是沭阳谱良友公名下没有淮公这个人,所以,我考证认为淮公是胡瑗孙的孙子,是绪公失散的六子之一,淮生杲、京、聪、昂四人,聪排行第三,这与泗阳谱世表记载聪行三的信息吻合。在泗阳谱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