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601阅读
  • 22回复

浙江德清胡氏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28
按语:网上搜得一篇介绍浙江德清胡氏源流的文章。仔细看过,才知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胡渭出自德清。以前只是知道德清俞姓家族很显赫,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即德清人。从胡渭墓志铭来看,该支乃是余姚柏山胡氏之分迁,而余姚胡氏为华林常州胡琼公之后裔分迁,如此上推,胡渭家族系出华林无疑矣。该文介绍说榜眼胡会恩祖上也是从余姚迁来,也就是与胡渭同宗。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为何至今未见德清胡氏族谱,还是可能本来就没有修过,这会不会与德清胡氏的由盛而衰有关?要说显赫,上虞的敕五堂胡氏与之相似,但上虞胡氏的族谱是从没有中断过的,而德清当地胡氏现在只剩一些农户了,而且还可能还比当年家族人数还少!我这里有一份德清胡氏族谱资料,待回上海后找出来发到网上。读该文后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浙北一些地区的胡氏几乎都是从浙东、浙中余姚、永康等地分迁过来。

希望下文作者能够访问胡氏宗亲网,带给我们更多的德清胡氏资料!南山


德清胡姓的源流、根系和兴衰
《寻根》双月刊2007年第3期
作者:胡文经 胡汇名       
  
  清初浙江德清徐、胡、谈、蔡四大姓,胡家有个胡渭,著有《禹贡锥指》,还有个胡会恩,中过榜眼。胡姓是一显赫家族,但延至民初,德清胡姓全族一共二三十户,绝大部分聚居在白羊圩和竹叶蓬(现大友村)务农,只有一家住城里,他们对于家族的历史均不甚了了。据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吾邑大家旧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谈曰蔡,而沈而许亦右族也,稽其谱牒咸有传”,可见原来都是有过家谱的。徐、蔡二姓家谱现在还有,胡氏家谱是何时丧失、如何丧失的呢?搜集了有关德清胡家的一些材料,分析考证于下。
  
  一
  
  德清胡姓的根源,族人有来自徽州、浙江永康、余姚三种说法,因无家谱可考,只能从史有记载的胡渭家世来上溯下延,再以口传相印证。

  《德清文史资料》第一辑蔡剑飞先生的《德清史话》说,“德清徐胡谈蔡旧称四大家族”,胡家“胡渭,精舆地学,所著《禹贡锥指》,考证精密,号称绝学,康熙四十三年南巡, 御书‘耆年笃学’四字赐给他。侄会恩,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县志载胡渭墓先在经南圩,后迁葬坞丘圩,其孙彦颖也葬在坞丘圩。1998年,人们在坞丘圩找到胡渭墓的墓碑、墓志铭及其子奉政大夫方铨的墓碑。县志又载胡会恩墓在武康上柏姚家墩。

  撰于乾隆丁丑年(1757年)的胡渭墓志铭是其孙彦颖请著名学者杭世骏写的,距胡渭之死42年,上说:“胡氏籍隶余姚,先世讳子中者始迁德清。曾祖友信,隆庆戊辰进士,广东顺德令,有名于时,事载明史;祖子益,诸生……”说明德清胡氏的始祖是自余姚迁来的胡子中,但子中离胡渭曾祖胡友信较远,那么到底是何时迁来,如何迁来的呢?上海图书馆藏余姚兰封胡氏宗谱的迁徙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第十八世讳伯延,配严氏,徙居余杭瓶窑。”这里以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为避战乱由江苏常州始迁余姚柏山的胡辅成为第一代,迁居那年辅成公26岁。该迁徙传中又说:“第廿一世爱份字必均,于明成化八年,入籍武康四都母舅丘氏户,配德清茅氏。”明成化八年是1472年,由此上推,十八世的伯延迁居瓶窑的年代当在1380年上下,此前不久正是元末动荡之时。在伯延的前后,已有好几位余姚胡氏徙居武康,爱份已娶德清女子为妻,瓶窑只有伯延一家,故伯延或其子、孙又转迁德清。伯延可能就是始迁德清的子中。

  余姚兰封胡氏宗谱又从始祖胡辅成作了简单上溯:“胡辅成,讳从,字辅成,行八,号常乐翁,先世居豫章奉新县之华林。祖琼为常州(毗陵)刺史,遂家常州。五代周显德二年,辅成奉父命自常州安上乡徙余姚冶北之柏山。”由此可知德清胡姓由唐末到明初的迁徙路径是:南昌(豫章)—常州(毗陵)—余姚—余杭(瓶窑)—德清。宗谱还载:“自毗陵迁余姚之柏山,再迁而至县东之高田弄,三迁而至五车堰,即今所谓兰封胡氏也。他如由高田弄分徙者则有杭(州)褚家弄,嘉兴之梅溪,冶(铅)由之三层楼诸支。”辅成行八,他迁余姚只是常州的一小分支。现余姚市有五个胡氏宗祠,其中一个宗祠的男丁,民国初已三千余人。到了清代,迁徙到余姚县外的胡氏遍布浙江、苏南,远达山东、安徽、天津。所以德清胡氏只是余姚胡氏极小的一个分支。
  
  二
  
  胡会恩在《锥指纪恩》中说:“臣会恩,先世恒为士,自高祖友信以明隆庆间进士起家为顺德令,政绩茂著,粤人至今?祝。而文章为世所宗,与归太仆有光齐名。嗣后科第蝉联。”

  胡友信的出生地文昌里又名文昌坊,即其后之北门城内凤牌弄、胡家弄,今之广场路一带。明代县下设乡、都,城内设界,都、界之下设里,德清县城分设南北二界,文昌里属北界,他的孙辈公宏、公曾、公陶、公振,曾孙毓生等,县志均载为北界人。德清县城北门外向北伸展到转水湾,曾划为城北里,上属北界,民国初尚沿称其主事者为城北里委员。康熙德清县志还列有胡友仁,北界人,明正德嘉靖年间例贡,曾任主簿,从其乡里和排辈来看,他是友信长兄无疑。又列有胡华,北界人,明天顺年间例贡,曾任县丞,他无疑是友信的祖父辈。胡华再上溯二代或三代,按年推算,当是由余姚迁瓶窑再迁德清的胡子中了。

  胡友信与长兄友仁,下一代见于县志的有子观、子恒、子益、子晋(会恩曾祖);第三代为公字辈,第四代是生字辈,第五代有会恩同父兄弟五人……
  
  三
  
  胡友信前有胡华、胡友仁等为例贡,即会恩说的“恒为士”。友信公后就科第蝉联了。北二代有子晋任广德州同知,贡生,入祀乡贤祠,子恒赠刑部主事,子益诸生。第三代有1名进士、3名乡科、2名例贡,还有1名遗腹子小弟也以孝悌德行而载孝义传。第四代有明末进士麒生,清初著名学者胡渭,因子贵而赠文林郎、大同知县的嘉生。第五代有会恩、承昊2名进士,渭子方腾、会恩从弟会贞均为贡生。第六代有渭孙彦颖、彦升、彦辅及承昊子官龙等四名进士,渭孙彦博、彦韬、彦肃皆贡生,会恩子开京官至永平知府,第七代有会恩孙绍芬官至直隶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官龙子曾肇和彦升子超宗为举人。

  上述七代,科第上有进士、举人、拔贡、诸生,仕宦上有尚书、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学术界有文章大家、经学家及在辞章、乐律、文字学等方面有著作问世者,可谓书香绵绵,科第蝉联。

  为纪念友信公,他的孙辈在其故居建起了胡氏宗祠。建祠同时,开始修谱,以友信公为一世,友信公七个孙子分为七个房,各房始祖依次为公振、公宏、公曾、公胄、公陶、公角、公线。
  
  四
  
  德清胡氏自明代友信公起家,到清康、雍、乾三代达到盛世,有3人列传于明史、清史,得青史留名。1921年印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明、清二代的德清胡姓有4人,1998年出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明、清时期的德清胡姓有7人。同起家于明代的德清徐、蔡二姓,前一书中徐姓6人,蔡姓3人,后一书中徐姓13人,蔡姓6人,可谓互相伯仲。但乾隆中叶以后,科举、翰墨、艺苑中均看不到德清胡姓了,到民国初年,胡氏后裔几乎都在乡务农,极少识字和经商务工者,更无科教、文苑、医务人员。从人丁来说,建祠、建谱的七房,现只有二房、三房和六房人较多,绝大部分住在德清城关乡大友村和钟管乡下塘,少数迁居在北京、上海、嘉兴、台湾及南、北美洲和欧洲,全部615人。300多年前的胡渭一支第四代即有上百人,而当前胡渭嫡传的六房、二房,总数也不足300人。

  德清胡氏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的战乱。位在北门城里的清芬堂、祠堂连同家谱被焚毁一空,胡姓人死的当不少,少量幸存者,六房的除胡淮卿(1836~1901年)一家,都退居到胡渭祖孙墓旁,二房的则聚居到胡官龙、许祖京墓近,那里大概有些坟产和守墓屋,后来分别成为竹叶蓬、山田贩两个自然村。还有几房逃得更远,如下塘、吴兴埭溪。据说在太湖西山岛的南端聚居着一些自称清芬堂胡的人家,可能也是那时逃去的。几十年前,德清城内有个胡久成,是从清芬堂胡迁到埭溪后回流来的。战乱中死、散多少人,无从记载。家乡为徽州绩溪的胡适有文可作参考:“我的家乡遭洪杨之劫最惨……乱前族中修祠修谱,点得人口六千人,乱中祠堂被焚,劫余人口只有一千二百人……不独吾乡如此,徽州各族记载往往相印证。”距徽州仅二百多公里的德清当不例外。

  还有个原因是迁徙,胡会恩这支是大房,从子晋到绍芬六代也最发达,会恩就有亲兄弟五人还有从弟,但除在德清留下一个显赫的坟墓外,只有两家大房子孙。会恩子开京长期在安徽当官,开京子绍芬除短期任直隶按察使外,一生都在河南当官,直做到布政使。同样当过布政使的许祖京,在转水湾的坟很气派,人称王坟,德清却找不到开京父子的坟,他们是否迁居在安徽或河南?不得而知。清芬堂原是麒生、会恩的书斋,据说后来由六房、二房胡渭后代居住,会恩孙绍芬刻印《洪范正论》时,是在河南藩司任上与彦颖等书信联系的(寓书诸叔氏),说明已不回德清了。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2-10 20:5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10-05
龚肇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71649282

德清胡心得家族(2014-04-23 15:28:50)转载▼标签: 杂谈  
               德清胡心得家族

                   胡汝宜  胡心得父。

                   胡心得  字襟寰。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进士,曾为 司牧,整饬金腾

                 兵备云南,拜平滇南岳凤父子之乱。拜都御史,巡抚郧阳,再平江西崇仁之

                 乱。

                   【说明】胡心得家族属‘北界胡氏’,还是新市胡氏?从名字来看似乎与

                 胡心传是兄弟辈。笔者曾读过胡心得《文林郎陕西苑马寺丞宗吾陈公墓志

                 铭》,墓主陈学曾,是新市陈氏望族,较接近新市。但《新市镇志·选举

                 志》却无胡心得中举的记录。这样胡心得应属德清‘北界胡氏’。

                    【再说明】这篇博文一出,就有两篇跟帖。

                      1、博友大麻范宏杰先生补充一条‘婚姻情况’,札录于下:

                           郧阳巡抚胡心得女,适大麻生员徐彦鲤,万历十七

                         年(1589)丈夫去世,胡氏抚养幼子徐嘉瑞成立。并

                         又独资建造大麻流芳桥。崇祯八年,受清廷表彰。

                      2、博友太史政先生指出,据康熙《德清县志》,胡心得是仁和人,居塘栖,附籍

                  德清。又参《栖里景物略》、《栖水文乘》等。

                       两位先生如此迅速踉帖,我非常高兴,并由衷地感谢,这样使我的博文更充实、正

                  确;使我的博客显得活跃。望更多的博友来帮助指教!

新市胡瑄家族(补遗)——新市十一都胡氏(2014-02-03 09:42:20)转载▼标签: 杂谈  
              ——从《德清城关胡氏家谱》谈起

        今天是大年初四,忆儿时还正值‘年关’,照例还不想动笔。天正在下着濛濛小雨,少有的暖和春

    节逐渐被下雨所送走,独坐斗室,偶然翻到这《胡氏家谱》,看着看着发觉笔者前博文《新市胡瑄家族》

    有补遗的必要。

        明代德清有二支胡氏:一是城关胡氏,从余姚迁来,或称‘北界胡氏’;一支新市胡氏或称‘十一

    都胡氏’。笔者前博文说其从余姚迁来,实误。这是不同宗的二支胡氏。现对新市胡氏补充如下(前博文

    已有内容这里从略):

        甲、祖上安徽绩溪,在宋康王南渡(1127年)时迁来,胡舜陟之子胡仔(自号苕溪渔隐)或其叔氏

    (胡舜中、胡舜举)是新市胡氏的始祖。

        乙、人物简介:

            1、胡  献  胡瑄弟,亦有著作。

            2、胡道传支

               胡道传 胡芸次子,胡咸勤父。有《长春闲录》、《仙潭镇志》。

               胡咸勤 字慕堂,胡道传子。

            3、胡尔瞻支

               胡尔瞻 胡咸宾次子,兴国州判。

               胡谏臣 胡尔瞻子

               胡云客 胡谏臣子。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举人,南海知县。

               胡  旭 字申飏,胡云客裔孙,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举人,淮盐大使。

               胡  珏 胡光辅父,道光五年(1825)乙酉岁贡。

               胡光辅 字芩年,胡旭孙,胡珏子。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举人,江西高安知县。

            4、胡尚龄 字纯锡,胡襄裔孙。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举人。

        丙、婚姻关系:

            1、胡咸宾妻杨氏,杨氏源流上溯到宋代理学家龟山先生杨时及其孙抗金名将杨沂中之后裔。

            2、胡光辅 两娶长兴臧氏,监生臧西垣仲女、三女。

        丁、1、十一都胡氏是新市显族。

            2、德清城关胡氏与蔡氏、徐氏、许氏构成明清两代德清的四大望族,将另有专文。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10-05
一位宗亲邮件:

南山,你好。我在“胡氏宗亲网”上看到你于2010年11月30日发的帖子,以及你上传的由安吉宗亲提供的家谱照片,最后一张照片上包装家谱的那个木盒上“清芬堂办”四个字清晰可见,让人备感亲切。我老家在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马干村,本村有胡氏族人30余户,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本人从未见过本族家谱之类的东西,也许已在文革期间销毁、遗失,但是本人家中有一凳子,小时候记得很清楚,凳板反面分明写着“清芬堂”三字,让人尚存些许的归属感。因族中老者已逐年过世,故族人现基本已不知本村族人是从何处搬迁而来的,但“清芬堂”这三字,似乎一直在招唤着我,招唤着我的族人……多么想理清本族的来源啊。另外按照辈份,我的祖父为“国”字辈,我的父亲为“家”字辈,曾祖的辈份不详,但据我母亲所述,我的大哥出生时,曾祖曾对母亲说,我的大哥出生后是“胜”字辈,现在我女儿是什么辈份我就不晓得了。我是从哪里来的啊……

宗亲好!德清离南浔不远,本村族人不多,估计你们也是属于近代迁徙。到德清去看看族谱,说不定上面会有记载。清芬堂家族比较有名,国内外有很多族人。去寻根吧,祝您一切顺利。别忘了在胡氏宗亲网上发个帖,告诉我们好消息。南山 2014.10.03

南山,你好。如果我要寻根,查找族谱,请问是到德清哪里?具体地址还请奉告,谢谢。

您可到上海图书馆或德清图书馆查阅:

221—0088[浙江德清]德清城关胡氏家谱  胡文经主修,胡汇名纂修。2002年清芬堂铅印本,一册,平装。书名据书名页题。  谱尊始迁祖後裔友信(字成之,号思泉,明代人)为一世祖。始迁祖子中,元末避乱自余姚县迁居德清县文昌里(今属城关镇)。谱载目录、编辑说明、世系表、谱系、附录(源流、家世考、宗祠、传志、编余杂谈、说明)。明人胡友信,清人胡渭、胡会恩、胡开京、胡彦升,皆出於是族。  上图  德清图

德清城关胡氏清芬堂,七大房简介: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68&fpage=0&toread=&page=2

如果能找到胡文经老师(北京邮电学院),他可能会提供更多寻根信息。

这一位博友对德清胡氏也很有了解:http://blog.sina.com.cn/husang1981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10-05
同上

德清胡承熺家族(2014-09-14 14:34:16)转载▼  
                   德清胡承熺家族

                       胡石麟  胡承熺父,赠文林郎。

                       胡承熺  胡石麟子,石屏知县。

                       【附录】

                         新市进士胡尔慥家族(补遗)

                             胡启佺  胡尔慥子,清初例贡,考授州同。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10-05
龚肇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71649282


胡友信、胡公振家族——德清胡氏(大房)(2014-04-14 10:17:53)转载▼标签: 杂谈  
               ——读曹勋《敕封行人石屏胡公暨配徐太孺人合葬墓志铭》

        【说明】今天开始对德清胡氏望族进行联载。这一篇以上文为核心,该文出自《曹宗伯全集》。结合

   《德清城关胡氏家谱》及《德清县志》等文献编就。

         甲、《东樵胡渭墓志铭重立志》(胡文经)云:“德清胡氏自始祖子中从余姚迁来,几代为士,耕

     读传家。传至明代中叶,胡友信以隆庆间进士起家为顺德令。因政绩茂著,治行冠海内;且博通经史,文

     章称大家,明史有传。其子孙葬其遗骸于吴羌山之阴;建胡氏宗祠于德清县东街故里,岁时祭祀。并筑书

     斋清芬堂。嗣后科第蝉联,诗礼相传,家学渊源,人才辈出。···祠堂旌匾:‘清芬堂胡’蔚为大姓望

     族之帜。”(《德清城关胡氏家谱》)

         乙、 房支及人物简介:

              胡友信(1516--1573)字成之,号思泉。隆庆二年(1568)戊辰进士,授广东顺德县令,卒于

     官。散文与归有光齐名,世称‘归胡’。著有《天一山稿》。曹勋在《墓志铭》亦云:“我浙有胡思泉先

     生以文章名世,嘉隆数十年间,海内所推制义龙象有‘归、胡、汤、杨’四大家之号。”

              德清胡氏以胡友信孙‘公’字辈下分七房支。

              胡子晋 字闻丸,胡友信长子。例贡生,谒选授广德州同。

              胡氏大房

              胡公振 字石屏,胡子晋长子。例贡生。卒年四十八。有四子,一女。

              胡麒生 字圣游,号雪田。胡公振长子。崇祯元年(1628)戊辰进士,官至礼科给事,改补南

      京兵部武选司主事。明亡,隐居不仕。著有《秋筠集》。

              胡鹤生 胡公振仲子。府庠生。

              胡燕生 胡公振三子。邑庠生。

              胡鲲生 胡公振四子。邑庠生。

              胡会恩(1645--1713)字孟纶,号苕山,胡麒生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榜眼,授翰林

      院编修,擢中允,历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清芬堂

      存稿》。

              胡会辰 胡麒生仲子。

              胡会星 胡麒生三子。

              胡会临 胡麒生四子。

              胡会贞 胡鹤生长子,邑庠生。

              胡会良 胡鹤生仲子,邑庠生。

              胡会经 胡鹤生三子。

              胡会朝 胡鹤生四子。

              胡开京 字遵王,胡会恩子。以随征议叙池州府通判,摄宿松县,补直隶顺德府通判,擢永平

       知府,卒于任。

              胡绍芬 字念曾,号香圃先生。胡会恩孙。恩祖荫六品京员,擢河南开封兵备道,调粮储盐驿

       道,官至直隶按察使。

           丙、婚姻关系:

               1、胡公振娶徐氏,己丑常吉景雍公女。

                    徐彦登 字景雍,德清人。万历十年(1582)壬午举人,十七年(1589)已丑进士。

               2、胡公振之女 适国博顾渚臧公(即臧懋循)孙臧祚基。

               3、胡麒生及其子女的婚姻

                  胡麒生 娶张氏,癸卯浙江中式第二人翼明公女。

                  胡麒生之女 适潘大复孙,潘湛子潘宏叙。

                  胡会恩 娶朱氏,孝廉洁湘朱公女。

                  胡会恩之女 适竹溪沈恺曾子沈世楞。

               4、胡鹤山娶蔡氏,鸿胪云翼公孙女;继娶郭氏。

           丁、德清胡氏为明清两代德清四大家族之一。


胡公宏家族——德清胡氏(二房)(2014-04-15 09:19:27)转载▼标签: 杂谈  
                胡公宏家族

                    甲、德清‘清芬堂胡’氏第二房。

                    乙、人物简介:

                         胡公宏  德清胡氏二房支祖。与胡子晋为父子关系待考。

                         胡民师  胡公宏子,胡承昊父。

                         胡承昊(1689--?)字序皇,胡官龙父。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进士,直隶

                       赞皇知县,有循声。

                         胡官龙  字二田,胡承昊子。乾隆二年(1737)丁巳进士,选山西祁县知县,摄

                       介休、芮城,以治狱失出被劾归。

                         胡曾肇  字周开,胡官龙子。乾隆三十九年(1764)甲申举人,浙江庆元县

                       教谕。

                    丙、婚姻关系:

                          胡官龙之女 适同邑许祖京。

                    丁、‘清芬堂胡’氏笫二房为雍乾时期著房。

胡公曾家族——德清胡氏(三房)(2014-04-15 09:58:28)转载▼标签: 杂谈  
               德清‘清芬堂胡’氏第三房

                    胡公曾  字还婴,胡友信孙。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举人。

                      (其他人员不详)

胡子恒、胡公胄家族——德清胡氏(四房)(2014-04-15 10:05:46)转载▼标签: 杂谈  
             胡子恒、胡公胄家族

                   甲、胡公冑家族为‘清芬堂胡’氏第四房。

                   乙、人物简介:  

                        胡子恒  胡友信仲子,胡公胄、胡公陶父。以子公胄官赠刑部主事。

                        胡公胄 (1587--1672)字问欹。胡子恒长子。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举人,

                      四十一年(1613)癸丑进士,松江府学教授。晚年以经史自娱。

                         (其他人员不详)

胡公陶家族——德清胡氏(五房)(2014-04-15 10:30:05)转载▼标签: 杂谈  
                胡公陶家族

                   甲、德清‘清芬堂胡’氏第五房。

                   乙、人物简介:

                        胡公陶  字季淑,胡子恒少子,胡公胄弟。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举人。

                        胡毓生  胡公陶子。崇祯例贡生。

                        胡方夏  胡毓生子。

                        胡彭龄  字履仁,胡方夏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举人,桐庐训导。

                   丙、婚姻关系  不详。

                   丁、‘清芬堂胡’氏第五房应为明清前期的一支著房。

胡嘉生家族——德清胡氏(六大房)(2014-04-16 08:42:08)转载▼标签: 杂谈  
                胡嘉生家族

                   甲、德清‘清芬堂胡’氏第六大房。

                   乙、人物简介:

                        胡嘉生  胡公角长子,胡渭兄,无子,以胡渭子胡方腾为嗣。赠文林郎。

                        胡方腾  胡嘉生嗣子。拔贡生,大同知县。

                        胡彦颖  字石田,号秋重。胡渭冢孙,胡方腾长子。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

                      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广东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因佐年羹尧,雍

                      正三年获罪谪戍宁古塔,乾隆元年赦回。乾隆十六年帝下江南,迎驾复职。两年后归,

                      掌教清溪书院。著有《北窗偶谈》3卷。

                        胡彦勋  胡方腾仲子,胡彦颖弟。性孝友。历陕西大荔、山东临淄知县。


胡渭家族——德清胡氏(六2房)(2014-04-16 09:09:08)转载▼标签: 杂谈  
             胡渭家族

               甲、德清‘清芬堂胡’氏第六2房。

               乙、人物简介:

                    胡  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胡公角仲子。著名地理学家,代

                  表作《禹贡锥指》20卷。其他有《洪范正论》5卷、《大学翼真》7卷、《庾开府集注》。

                    胡方腾  出嗣兄胡嘉生后。

                    胡方质  胡渭仲子。

                    胡方威  胡渭三子。

                    胡方铨  胡渭少子。

                    胡彦昇(1701--1788)字国渊,号竹轩。胡渭孙。雍正八年(1730)庚戌进士,授山东

                  定陶知县。精音律,著有《乐律表微》8卷、《春秋说》、《四书近是》、《丛书要录》。

                    胡彦辅  字云辐,胡渭孙。乾隆四年(1739)已未进士,选贵州仁怀知县,调清平县。

                    胡彦平  胡渭孙。

                    胡彦冲  胡渭孙。

                    胡彦蔼  胡渭孙。

                    胡彦博  胡渭孙。

                    胡彦韬  胡渭孙,胡方铨子。

                    胡绍口  胡彦韬子。

                    胡超宗  胡彦昇子,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举人。

胡子观、胡公线家族——德清胡氏(七房)(2014-04-16 09:50:27)转载▼标签: 杂谈  
                 胡子观、胡公线家族

                     甲、德清‘清芬堂胡’氏第七房。

                     乙、人物简介:

                          胡子观  胡友信少子。

                          胡公线  胡子观遗腹子。

                           (其他人员不详)

                     丙、婚姻关系  不明。

                     丁、《德清县志》有 胡友仁  正德、嘉靖间例贡生,疑胡友信兄辈。

                          德清‘清芬堂胡’氏望族 暂告段落。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3-06-26
德清有兩支胡氏望族:城關胡氏、新市胡氏,胡渭是城關的,胡爾慥等人是新市的。
城關胡氏有2000年新修的《德清城關胡氏家譜》,內部資料。我有幸買到過一本。
德清明清以來望族推徐、胡、談、蔡,其實沒俞氏什麼份,俞氏是清末才煊赫一時的。
我自己也是德清人,也是胡氏,但高祖以上名諱不詳,家世務農,所以與兩支胡氏無關。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12-10
德清新市人胡旭的故居修复对外开放
德清新市人胡旭的故居修复对外开放
2009-7-28 8:47:55   湖州在线新闻网站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923244&PostID=18128558

湖州在线讯 曾在清代任两淮盐运使的德清新市人胡旭的故居,经半年多时间修茸,近日正式对外开放。据悉,这是新市古镇保护与开发十年来,首次对名人故居进行修复。
    史料记载,胡氏是明清时期新市镇的名门望族,自明代以后,出了不少名人,如胡尔糙、胡琏、胡健、胡道传等。胡旭在乾隆十七年中举,后官至扬州盐运使、两淮盐运使等。
    据悉,位于新市镇寺前弄保存的胡旭故居,占地400多平方米,顶高8米,分前、后、偏三厅,是一座两层木结构建筑,封火墙上有山水、人物壁画,木梁及门窗分别雕刻着花卉、飞鸟走兽等图案,整座建筑显得古式古香。这次修复的胡旭故居是前厅部分,名为敬德堂,约200平方米。厅内陈列着胡氏家族20位名人肖像画和生平简介,还有崇祯皇帝赐予胡尔糙祖孙三代六道圣旨的石刻共十六块。目前,这些实物都已成为当地重要文物。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11-30
目前已经肯定,胡恩培不是胡会恩,但他们是同一家族“清芬堂”的族人。故此,文中“胡恩培科举殿试直奔状元”之说应为误将胡会恩事迹记载在胡恩培身上。待我看过全谱照片后再作分析。南山 2010.11.30
[ 此贴被南山在2010-12-10 19:2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11-30
近日有一安吉宗亲将其家谱照片传给我,让我得以见到本专帖第3楼文中所介绍的:

黄榜·胡恩培·御赐祭文

    胡建武到底还是离开了老宅有了自己的家。当然,前辈嫡传的东西还是要随身携带的,其中包括爷爷的科举黄榜还有那引以自豪的胡氏家谱。胡建武的妻子已经不在人世,单身一人的胡建武在劳作之余总不免有着用胡家的过去的辉煌来填充寂寞心情的想法。用他的话说,闲着没事看看家谱总给他说不出的快慰,远道而来的客人让胡建武有些高兴得手忙脚乱,顾不上尽地主之宜便只身上楼捧出了一个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旧木箱,打开木箱,从箱底抽出来一份折叠的旧得泛黄的纸质品,经小心打开展开的是一张黄纸——一张让胡家子孙引以为荣,一张极其少见的科举黄榜,一份让所有参加此次访古之旅的人群信服的中心物件。

    黄榜曰:贵府老爷胡(印)恩培  钦授廪贡元奉  旨  吏部注册期满分班即选儒家正堂  

    从黄榜的字面理解,该榜系胡建武的爷爷胡恩培考取了贡生时候由本路报(即杭州府)通过古驿道飞骑捷报。从胡家的家谱中了解到时年胡氏恩培20岁,由胡氏恩培主修的胡氏家谱经胡氏子孙的妥善保管如今仍十分完好,通过胡氏家谱的记载,胡恩培科举殿试直奔状元。只是可惜在此次寻找中尚未发现中状元的黄榜,实乃一大遗憾。至于胡恩培卒于什么年代至今仍无法考证。在家谱中的另一个亮点莫过于由当朝皇帝亲颁由政使司刘庭琛送达的御赐祭祀文,寥寥几百字概括了胡氏恩培一生的高风亮节。如果祭文中的胡会恩系胡恩培的话,卒年月即得以证实。









[ 此贴被南山在2010-11-30 09:3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12-10
德清胡氏源流迁徙----胡文经
原载《中华胡氏通谱》P951--P958

1.德清胡姓的根源。
    族人有来自徽州、浙江永康、余姚三种说法,因无家谱可考,只能从史有记载的胡渭家世来上溯下延,再以口传相印证。首先论证胡渭是否是我们祖先。
    《德清文史资料》第一辑蔡剑飞先生的《德清史话》说到“德清徐胡谈蔡旧称四大家族”中的蔡家三状元、徐门五翰林后,“再说胡家:胡渭,精舆地学,所著《禹贡锥指》,考证精密,号称绝学,康熙四十二年南巡,御书‘耆年笃学’四字赐给他。侄会恩,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这和我们族人的口头传说相符。县志载胡渭墓先在经南圩,后迁葬坞丘圩,其孙彦颖也葬在坞丘圩。经南圩、坞丘圩都在后胡姓聚居的城北里,现在的城关乡大友村内。1998年在坞丘圩找到胡渭墓的遗址、墓碑墓志铭及其子奉政大夫方铨的墓碑。县志又载胡会恩墓在武康上柏姚家墩即我们去上过坟的那个墓,胡氏六房子孙胡家华家中存有祖传的康熙时刻印的漱六轩本《禹贡锥指》,上有胡会恩以从侄和礼部侍郎身份写的“锥指纪恩”,胡渭叔侄是我们的祖先是确凿无疑的了。
    撰于乾隆丁丑年(1757)的胡渭墓志铭是其孙彦颖请著名学者杭州人杭世骏写的距胡渭之死42年,应是可靠材料,上说:“胡氏籍隶余姚,先世讳子中者始迁德清。曾祖友信,隆庆戊辰进士,广东顺德令,有名于时,事载明史,祖子益,诸生……。”说明德清胡氏的始祖是自余姚迁来的胡子中,可排除徽州和永康说。但子中离胡渭曾祖胡友信较远,起码在五服以上,因为他没有为儿子避讳。那末到底是何时迁来,如何迁来的呢?族人的口传,说是由余姚迁余杭瓶窑再迁德清的。承现在余姚市国画院副院长胡匡一老先生的提示,我到上海图书馆查到余姚兰风胡氏宗谱的迁徙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第十八世讳伯延,配严氏,徙居余杭瓶窑”。这里的世代是以五代周显德二年(955)为避五代乱由江苏常州始迁余姚柏山的胡辅成为第一代。迁居那年辅成公廿六岁。该迁徙传中有一个具体年份可供推算:“第廿一世爱份字必均于明成化八年入籍武康四都母舅丘氏户,配德清茅氏”,明成化八年是1472年,由此上推,十八世的伯延迁居瓶窑的年代当在1380年上下,此前不久正是元末动荡,方国珍祸乱浙东之时。在伯延的前后,已有好几位余姚胡氏徙居湖州,武康,爱份已娶德清人为妻,瓶窑只有伯 延一家,故伯延或其子、孙又转迁德清。伯延可能就是始迁德清的子中。他活动年代离开胡友信活动年代150年多早在五服以上了。
    余姚兰封胡氏宗谱又从始祖胡辅成作了简单上溯:“胡辅成,讳从,字辅成,行八,号常乐翁。先世居豫章奉新县之华林,祖琼为常州(毗陵)刺史,遂家常州,父赠太傅持。五代周显德二年,辅成奉父命自常州安上乡徙余姚冶北之柏山…”由此可知我们德清胡姓由唐末起到明初的迁徙路径是:南昌(豫章)——常州(毗陵)——余姚——余杭(瓶窑)——德清。宗谱还载:  “…自毗陵迁余姚之柏山,再迁而至县东之高田弄,三迁而至五车堰,即今所谓兰封胡氏也。他如由高田弄分徙者则有杭(州)之褚家弄,嘉兴之梅溪,冶(铅?)山之三层楼诸支。”辅成行八,他迁余姚只是常州的一小分支,迁柏山以后一千年来县内繁殖很多分支,是余姚大姓,现余姚市有五个胡氏宗祠其中一个宗祠的男丁,民国初年已三千余人。到清代迁徙到余姚县外的遍布浙江,苏南,远达山东、安徽、天津、顺天(沈阳)。所以德清胡氏又只是余姚胡氏极小的一个分支。余姚胡氏宗谱还从辅成公上溯四十三代到东汉的胡广;常州澄江香山胡氏宗谱也引胡广为先世,并更追溯到西汉景帝(公元前156—141)的大中大夫胡允安为第一代,胡广为第十世,其下有胡质、胡威、胡奋、胡藩等,但次序互有不同,而华林胡氏宗谱称是胡公满后裔,始祖藩,源自安定。这只能作参考。辅成公以下,记载到宣统三年(1911)的第卅三世。余姚胡氏名人有七世孙胡沂(1107—1174),南宋初年官至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曾建策恢复中原,宋史有传。    
    2、德清胡氏的起家与世系
    胡会恩在《锥指纪恩》中说:  “臣会恩,先世恒为士,自高祖友信,以明隆庆间进士起家为顺德令,政绩茂著,粤人至今尸祝,而文章为世所宗,与归太仆有光齐名。嗣后科第蝉联”。
    胡友信是德清胡氏起家的祖先(事迹后面介绍)
    胡友信的出生地文昌里又名文昌坊,即其后之北门城内风牌弄、胡家弄,今之广场路一带。明代县下设乡、都,城内设界,都、界之下设里,德清县城分设南北二界,文昌里属北界,他的孙辈胡公宏、胡公曾、胡公陶、胡公振、曾孙胡毓生等,县志均载为北界人。德清县城北门外向北伸展到转水湾,曾划为城北里,上届北界,民国初尚沿称其主事者为城北里委员。康熙德清县志还列有胡友仁,北界人,明正德嘉靖年间(1512年)例贡,曾任主簿,从其乡里和排辈来看,他是友信长兄无疑。又列有胡华,北界人,明天顺成化年间(1464)例贡,曾任县丞,他无疑是友信的祖父辈。胡华再上溯二代或三代,按年推算当是由余姚始迁瓶窑再迁德的胡子中了。
    胡友信与长兄友仁间,按我国取名习惯还应有友义、友礼、友智(仁义礼智信)三个兄弟。从他们这代算起,下一代为子字辈,名见于县志的有子观、子恒、子益、子晋(会恩曾祖);第三代为公字辈,有公胄、公振(会恩祖父)、公曾、公线、公陶、公角(胡渭父)、公宏;第四代是生字辈,有渭生(胡渭)、毓生、麒生(会恩父)、嘉生、复生、民师;第五代有会恩同父兄弟五人、从弟会贞、胡渭子方腾、方质、方威、方铨等四人、还有承昊、方夏;第六代有会恩子开京、胡渭孙彦颖、彦辅、彦升、彦勋、彦韬、等十人及承吴子宫龙等;第七代有会恩孙绍芬、官龙子曾肇及方铨孙绍X、彦升子超宗等胡渭曾孙十余人。曾肇以下有始迁山田畈的二房第八世洪福,一直传至当前的十六世,但绍芬、曾肇、超宗以后县志中少有德清北界的胡姓人了。
    兹从友信公起德清胡姓的前七代世系表,从表和家谱中可看出二房外有断代,如六房从七世胡超宗(约1740—1810年)到十一世胡淮卿(1836—1901)胡宝坤这代(1867—1924年)之间约三代人有待查考。
    3、德清胡姓的兴盛、建祠、分房
    胡友信前有胡华、胡友仁等为例贡,即会恩说的“恒为士”。友信公后就科第蝉联了。第二代有子晋任广德州同知,贡生,入祀乡贤祠,子恒赠刑部主事,子益诸生。第三代七人有一名进士、三名乡科、一名例贡,一名遗腹子小弟也以孝悌德行而载孝义传。第四代有崇祯(明)进士麒生,有贡生,后成为著名学者的胡渭,有因子贵而赠文林郎,大同知县的嘉生。第五代有会恩,承昊二名进士,渭子方腾,会恩从弟会贞均为贡生。第六代有渭孙彦颖、彦升、彦辅及承昊子宫龙等四名进土,渭孙彦博、彦韬、彦肃皆诸生,会恩子开京官至永平知府,第七代有会恩孙绍芬官至直隶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官龙子曾肇和彦升子超宗为举人。
    上述七代,科第上有进士(共九人)、榜眼、举人、拔贡、诸生,仕宦上有刑部尚书,省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县;学术界有文章大家、著名经学家,其它在词章、乐律、文字学等方面多有著作问世。真是书香绵绵,科第蝉联、簪缨相续。盛世修志,族兴修谱建祠,我们的祖先也不例外。从史料看,为纪念起家的友信公,他的孙辈在其故居,即后来的风牌弄口县东街上于约四百年前建起了胡氏宗祠。初建时,门口挂着“安定郡胡”的大红灯笼;照墙前飘着“文章大家”的旗帜。曾孙麒生中进士弃官还乡,其子会恩又中了榜眼做了高官,在故居建起了书斋清芬堂;胡渭叔侄得到康熙的御书宸翰,书斋门口高挂御书堂名,祠堂门楣又挂上了“清芬堂胡”的大灯笼;祠堂内则悬起“名文实政”,“无忝所生”,“耆年笃学”、“榜眼及第”的匾额,这就奠定了列为德清大姓望族的地位。建祠同时,开始修谱,以友信公为一世,友信公七个孙子分为七个房,各房始祖依次为公振、公宏、公曾、公胄、公陶、公角、公线,他们在县志中均有记载。
    大房公振,明隆庆万历年(1572)例贡,友信公长子子晋之子,会恩的祖父,以子麒生贵赠征仕郎,康熙县志列名业传(麒生及会恩祖孙事迹见下述)。现经南圩有一户后裔,还有一支分散在城关、新市、杭州,会恩一开京一绍芬一……这一支可能外迁待考。
    二房公宏,明隆庆万历年(1572)例贡,他的曾孙官龙,官龙女婿许祖京均葬在转水湾,他们的子孙后来就定居在附近的大友村山田畈(官龙祖孙事迹见下述)。
    三房公曾,万历34年(1606)乡科。后代定居钟管乡下塘。
    四房公胄,子恒之子,万历癸丑(1613)进士,做官行直道,三次见黜,在乡做好事,人乡贤祠,康熙县志列名业传,写过吴羌山高土庵记。后代迁居吴兴埭溪,一支又回迁德清,埭溪今已无胡姓人,迁徙待考。
    五房公陶,公胄胞弟,万历46年(1618)乡科。后世情况待考。
    六房公角,子益之子,字端叔,明天启甲子(1624)举人,世乱不仕,一生清介自持,肆力史汉百家言,振笔得祖风,事亲孝,兄弟友爱。著有《漱六轩稿》和《千寻阁义》,1644年卒。他的长子无后,次子胡渭,渭子方铨、孙彦颖均葬在坞丘圩,其后人多数就定居在墓傍之竹叶蓬,自称六二房(胡渭祖孙事迹见后)。    
    七房公线,子观的遗腹子,事诸父如其父,列孝义传。他的后代居住在友信公墓傍之三里塘,民国初只剩一家。
  4、胡友信、胡渭祖孙、胡会恩祖孙、胡承昊祖孙家世。
    胡友信,明史有传,还见于明名人传等。综合明史和康熙德清县志:胡友信字成之,号思泉,家世德清文昌里(或曰德清北界人),发愤读书天一山中。明嘉靖己酉(1549)领乡荐,隆庆戊辰(1568)年成进士,1570—1573任广东顺德县令,廉洁、有政声,治行称海内第一。莅任三载病卒于官,阖邑驰走而恸,粤中刻有政绩录。他博通经史,学有根底。有明三百年制义(阐释四书五经)称大家者八人,友信其一。又说明代学子业最擅名者,前则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归有光)和思泉(胡友信);明史归有光传也说:有光举制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并称归胡。国家图书馆藏有《国朝大家制义》十二卷,选刻王鏊、唐顺之、茅坤、王阳明、归有光、胡友信诸人文。其中胡思泉先生制义序中说;“文章继王唐四家而著称者必曰归胡,归震川纯乎欧、曾矣,思泉先生未免夹杂时体,而其势雄厚,于文之美境无所不有……若夫黄河之水排龙门而下,千里为曲,万里为涛,岂与尺涔争浩清哉。”他确实是文章大家。序系明清际学者陈名夏所撰,此公从明从顺(李自成称帝号大顺)又从清,和周作人一样没有气节,但学问还是有的。归有光(1506—1571)还是著名散文家,序中将其媲美于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曾巩,他的散文项脊轩志、沧浪亭记先妣事略等人选各种文选,故更闻名于后世。友信还写过德清县筑城记。友信死于顺德任上,因廉洁,又将节省的俸钱捐出筑城,靠百姓赠赀才得成殓。其长子胡子晋千里扶柩将遗骸移葬于德清吴羌山之阴,即乾元山北麓,县城东门外现汽车站一带,抗战前族人曾上过坟,当时只知是祖先,不知姓名事迹现在可印证了。
    明史未写友信公生卒年代,从归有光来推算,约1516—1573,他中进士时年已不小(从领乡荐到成进士近二十年),官不大(县令),时间也不长(三年),因有良好政绩和学养,兼具了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业绩,得列传于明史,还得到嬗代清康熙帝的重视,而其玄孙胡会恩官位大得多,却未能入清史,说明一个人不在官高位显,确实做过好事的,历史会记得他。孟夫子说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胡友信的廉政和惠政不仅官家和史官褒奖,也得到顺德人民的称颂。他死时,顺德“四民悲哀,如丧怙恃”;他的神位先被置于城隍庙内,受人民祭祷;25年后1597年又集资在城隍庙东侧建立报功祠,通称胡侯祠,“朝夕赛祷,休征咎征,咸惟神依”。这有如德清的戴老爷和戴侯祠了。虽有迷信成分,却是普通百姓的真诚表露。可见他受顺德人民崇敬铭感之深。
    刻有政绩录的顺德的胡友信报功祠和碑,到清代仍保存,一百多年后的1683年,他的玄孙胡会恩“以翰林官都门,请假来粤抵祠祭”并写了述德诗;河北容城人胡戴仁,康熙初任广东按察使,以从侄名份前来祭瞻,并捐资修茸。会恩祭祖几年后,康熙帝召见会恩。得知胡友信是其祖先,亲书“名文实政”的匾额命悬于家庙,这个家庙就是原在县东街风牌弄口的胡氏宗祠。历四百多年的变迁,现顺德的祠和碑虽己毁,《名宦思泉胡公报功祠记》和《顺德胡令君报功祠碑记》的文字还保存在顺德的史志档案中;他的功德尚留在顺德人民的记忆中。经过明——清——民国——共和国三次大的鼎革。历代《顺德县志》包括他死后三百年的咸丰版和420多年后的1996年版,都在人物传中列有胡友信的传记。近日该市史志办、政协文史委等知道了我是友信公后裔,还来信探询他的坟墓。相比之下。胡友信在其生长和归葬之地的德清就显得寂寞。而胡氏子孙只津津乐道于他的玄孙中过榜眼任过刑部尚书的胡会恩的所谓“代主出京,御妹、金头、疑冢”等的子虚乌有传说;抗战前虽上过坟,却只知是祖先而不知其姓名业绩;祠堂年年祭祀也不知他是德清胡氐的发家之祖,实在惭愧。
    胡渭,清史有传,还见于《汉学师承记》、《文献征承录》、《国朝诗人征略》等十多种文献中。在《四库全书提要》、《辞海》、《辞源》等类书中均有他的条目,90年代出版的德清县志列了简传。《辞海》概括得较全面扼要:  “胡渭(1633—1714)清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川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梁启超盛赞胡渭之《易图明辨》、《洪范正论》。他说:胡渭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易图明辨》这部书。河图、洛书、太极、无极是组成宋学的基本核心,宋儒所谓的理气、数命、心性都出自这里。而胡氏此书,打破了周敦颐所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的说法。自此学者乃知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两者不可混同;而且揭示出我国好以阴阳五行说经,并不是从宋才开始,原来汉代以来就已出现。胡氏此书乃将此异说之来历和盘托出,使其不复能依附经以自重,实思想一大革命,可与达尔文的《种源论》媲美。
    在清初,胡渭与著名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黄宗炎、阎若璩、毛奇龄、万斯大、万斯同等齐名。毛奇龄传说“奇龄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然好为辩驳,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所作《经问》,指名攻驳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余子以下不足齿录,其傲如此”,但也不得不服胡渭等人。乾隆时的学者汪中把顾炎武、胡渭、梅文鼎、阎若璩、惠栋、戴震称为国朝六儒。在其所撰《六儒颂》中说;“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力攻古文书者阎氏也;专言汉儒《易》者惠氏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之绝学。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然于思想影响之巨,则吾于顾、戴外,独推阎、胡”。此足以说明胡渭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把顾炎武、万斯同、胡渭、阎若璩列为清初经学家之代表人物;梁氏另一本《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他(胡渭)学风不尚泛博,开后人法门不少…给思想界很大影响。”胡渭等开创考据、训诂、朴学之风,为乾嘉学派及王念孙、王引之、孙贻让、俞樾等经学大师之先辈。
    杨荫深编著的《中国学术家列传》(上海光明书局1939年10月初版,台湾德志出版社1968年重版)选录了周公(姬旦)、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直到康有为、章炳麟、梁启超共459人,德清人有沈约、胡渭、俞樾三人。此书说胡渭“有一代儒宗之称。乃乾嘉考据学派的先驱。”
    美国学者,著名东方学家恒慕义(A.W.Hummel)博士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  (英文原版于1943—44年间在美国出版)在国外颇享盛名。它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清代八百余名人物活动情况的详尽具体介绍。把明末到清亡的三百年间的历史概貌展现出来,勾画了整个清代历史的基本轮廓。其中就有胡渭和俞樾。该书引《四库全书》总裁纪昀的话说《禹贡锥指》“是地理这门学科中最可信的内容”。它又说《易图明辨》“由于揭示了图像的真正来源与《易经》本文毫不相干,胡渭乃给宋代理学的宇宙论以严重的打击,从而使《易经》的研究置于牢固的历史基础之上”。
    2000年出版的《胡姓史话》,收录胡广到胡文虎的25位名人中也有“耆年笃学的大学者胡渭”。
    富阳人夏定域教授主编的《德清胡(月出)明先生年谱》(载《文渊学报》1936年期,同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发行单行本)全面评介了胡渭的生平和著作。
    但胡渭功名不过增广生(没有津贴的贡生),屡考不中,即绝意科举,专门研究学问,是一介穷书生。四十几岁起他在京师坐馆教书,在学术上已有相当名气,故能以一个白衣处士被选中参与修大清一统志。他利用编书的条件,博览群书,进行对比考证,于六十五岁上完成《禹贡锥指》,他不顾年老仍孜孜以求陆续写出了《易图明辨》等书,七十一岁时,后为雍正皇帝的当时的四皇子在淮安接见阎若璩时说“吾知东南读书种子仅有三人:朱检讨、胡太学及先生耳。”胡太学即胡渭,朱检讨名朱彝尊号竹宅,秀水(嘉兴)人,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是著名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不过胡渭连博学鸿词科也不肯受荐,一生是布衣、处士,太学只是尊称。胡渭七十三岁上得到康熙的召见褒奖。赐馔、赐匾(耆年笃学),更名声大震。八十岁,著名诗人,海宁查慎行“寄祝胡东樵先生八十寿,清溪大司寇属赋二首”其一:“吴羌山色郁然青,中有元家野史亭,人指所居为福地,天留此老应文星。河汾业盛传三世,夹(水祭)功高在六经,千尺乔松多美荫,重看兰玉绕阶庭。”这里“河汾业盛”当指平安史,拒回纥的唐汾阳王郭子仪,“夹(水祭)功高”则指作通志的南宋夹(水祭)先生郑樵,诗人以夸张语句比之神话中之文曲星,高度评价了胡渭的贡献。胡适曾说:训诂出一个古字,其功不下于宇宙中发现海王星,胡渭考正辨妄岂止一个古宇。“兰玉绕阶庭”当指已任大司寇(刑部尚书)的从侄会恩和上年刚中举的嫡孙彦颖和其它已入庠的子孙。胡渭以经术著称于世,是学者不是文章家,史传说他“其学……文采不宣而考据赅洽。”但他也能诗,他的诗结集于《东樵遗诗》,还著有《庾开府诗注》、《唐诗玉渊》、《唐诗丽则》、《唐诗表微》,故列名于《国朝诗人征略》。《碧溪诗话》云:“先生研经积学,为后学津梁,诗亦尝鼎之一脔也。”他在京时与学者毛奇龄、阎若璩、大学士冯溥、徐乾学、诗人朱竹宅、查升等时有诗酒唱和。他善于拇战(猜拳),现录他在乡的几首诗:
  胡渭长孙彦颖,字石田,自称石田农,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五十四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及广东副主考。因参与年羹尧幕,雍正三年(1725)遣戌宁古塔,乾隆元年(1736)赦还。后历任陕西大荔、山东临淄知县,有廉名。回乡后为清溪书院首任掌教,著有《北窗偶谈》三卷。清溪书院创建于乾隆18年(1754),翌年,乾隆19年进士蔡书升自称是彦颖的授业门人。年案紧接着的年的记室(秘书)杭州人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案;年的中举同年钱名世的“名教罪人”案;与年同为雍正登基时的辅政大臣隆科多案;海宁人查嗣庭的试题案,史称雍正初年的黑色五连环。不少大臣和读书人被杀,被充军,汪、查都是浙江人,还因此停止雍正五年的浙江乡试。
  胡彦颖既是年的幕宾,又是汪景棋的同乡、文友,当然逃不脱,但他能在遣戍十一年后被赦回,还做了知县,晚年掌教本邑,在胡渭死后四十二年后能亲葬其祖父,可算幸运。还有个胡期恒,曾任陕西布政使,年曾推荐他任河南巡抚,汪景祺是他推荐给年的。年案发生,他名列年党第一位,居然未死,他遣戍宁古塔后来也得生还流寓扬州。从史料看,我们祖先与此五连环案中的胡期恒,汪景祺,查嗣庭都有相当交往。《西征随笔》中开首就有“与胡别驾遵王字(函)”,遵王是会恩子开京的字,他曾任池州府通判(府的副长官)故称别驾;当代学者、散文家黄裳先生的《笔祸史丛谈》说遵王就是期恒,有误。与海宁查家更有不少渊源,查升是最早把《禹贡锥指》推荐给康熙的,查慎行(嗣琏,长兄)受会恩之托给胡渭写过祝寿诗,老三查嗣(王栗)也是汪景祺在读书堂诗集中唱和的朋辈,胡家未遭灭族实在大幸。
    彦颖在宁古塔服苦役时,他的胞弟彦勋曾徒步前往探望。宁古塔远在今黑龙江宁安县境内,以近三百年前的交通条件,文网株连的政治压力此举实在不易,在品德上更属难得,所以县志说彦勋“性孝友”。
    彦颖的《北窗偶谈》一书是谈文字学的,现国家图书馆有善本收藏,其弟彦升参订,清溪书院受业门人徐以观、徐以坤、蔡书升(乾隆19年进土)等校。
    胡彦升,清史有传(附胡渭传中),并见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儒学案小识》等文献,字仲升、国贤,号竹轩,雍正八年庚戍(1730)进士,由户部(或作刑部)主事改授山东定陶令。以开释冤狱被劾,按察使黄叔琳劝使自检举,彦升说:失官不足惜,顾狱实冤,愿终雪之。叔琳密访,果如所言。彦升曰:狱已雪吾又何求,不俟开复而归。杜门著述,于乐律尤有心得,有《乐律表微》八卷、《春秋正解》、《四书近是》二十九卷,补六卷、《四书集说》、《丛书录要》一百四十三卷。享年八十八岁,葬于城南张家厂。彦升子超宗,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
    胡麒生,会恩父,崇祯戊辰(1628)进士,选任楚蜀行人,廉有政声。明亡后隐居不仕,关心桑梓,曾呼吁救济水灾饥荒,倡仪捐资兴修学宫等,有《秋筠集》问世,入祀乡贤祠。他首建清芬堂,又名藿园。墓在城东南中片墩。其曾孙名绍芬字念曾大概都是纪念他和清芬堂的。
    胡会恩,清代见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和《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四库全书总目》中有他的条目,德清县志嘉庆续志有介绍;民国时代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及胡渭年谱中有简单介绍,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中有他的名宇。综合起来:胡会恩字孟纶,号苕山,别号南苕,幼从叔渭学,康熙十一年(1672)以拔贡入都,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廷试第二(榜眼),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曾任顺天副主考,康熙三十五年随驾从征厄鲁特,旋由大理寺少卿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迭任兵部、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问及家世,答以高祖为友信,受业之师为从叔渭,康熙御书“名文实政”四字赐悬家庙,表彰友信并说“渭所教出者人才如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为会试副总裁,四月任刑部尚书,翌年五月去位,病卒于官。居官以勤慎称,工诗,著有《清芬堂存稿》八卷及《赓扬集》等传于世,诗有清腴之致,而风骨未遒,故于一时流辈中尚不能排突诸家,自成一队。他继承其父的清芬堂。胡渭少孤而贫,当也居清芬堂授业故清芬堂成了全城关胡姓标识。
    各种文献有关会恩生平的介绍,有个共同点,即都无生卒年代,“病卒于官”只是德清县志一家之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干脆说“生卒年均不详,约康熙十五年前后在世。”这在名人传尤其明清以后的名人传所罕见的,不过还是可以推算。他死后康熙五十四年御赐祭葬,五十五年七月赐立祭文碑都有据可查,他的死期当在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这二年中,再从“病卒于官”说明死在任上的,可确定卒年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生年按其父麒生之活动年代及“幼从渭学”推算约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即胡会恩(1643—1713),享年七十岁。会恩死后得御葬,子、孙也获恩荫做官(见下述),且史传说他居官勤慎,肯定不是获罪而死,也不是非正常死亡而是年届古稀而病死。德清人和族人传说他貌似乾隆,让他代主出京,被仇人当作皇帝割去脑袋,其妻上殿哭闹皇帝搀了她手而不得不认作御妹,并下旨配以六斤重的金头予以御葬,又怕盗坟,建了多个疑冢云云,还见于小报轶闻。这是经不起史实和事实的考查的。乾隆出生于1711年1736年登基时年二十五岁,会恩已死去二十多年,怎能代他出京呢?是否是康熙之误呢?康熙生于1654年,比会恩小十一岁,康熙五十年(1711)曾出关到盛京祭祖,当年返京。翌年会恩充任会试副总裁并由礼部侍郎升为刑部尚书,再下一年病死, 并未死在康熙出关时。至于御赐祭葬,像会恩那样的部院大臣并不少见。就在会恩墓近处有德清人曾任工部尚书的徐元正(1644—1720)的墓也是康熙御赐祭葬的。会恩墓于1960年左右大跃进时被挖掘,挖掘者尚健在。1998年曾接受族人访问,并未有挖到六斤大金头之轰传,那几年挖坟之风甚盛也未听说过一个胡会恩的疑冢。又如皇帝认作御妹应有公主礼遇而坟中女尸是一品夫人,此也都足证传说之无稽。
    胡开京,会恩子,德清县志有简介外,1998年出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介绍较多。他字遵王,雍正二年(1724)历池州通判。摄宿松知县,广德府判,官至永平知府。有革漕弊、折豪强、赈灾民、除虎患、严保甲、拔盗贼等德政。没有提他的功名,大概是受父恩荫的。上文提到他与汪景祺(1672—1725)有文字来往,是同时代人,当亦生于1670年左右。不过他未受牵累,他的儿子还受恩荫。  
    胡绍芬,会恩孙,开京子,字念曾,又称香圃先生,恩荫六品京员,擢河南开归兵备道,粮储盐驿道。雍正十一年(1733)任直隶按察使。乾隆四年(1739)前后又摄河南藩司(布政使)印,这年其父开京已死,他与从叔彦颖、彦升等联系,刻印了胡渭的《洪范正论》并作序,他同时代人说他“尤贯串经学”。
    胡承昊,友信五世孙。二房公宏的孙子,宇序皇。少事后母以孝闻,通诸经兼国策、庄子、史、汉及唐、宋古文、明人制义。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年已五十余,选直隶赞皇知县,有循声。越四年,他的儿子官龙成乾隆二年(1737)进士,选山西祁县知县。官龙子曾肇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任庆元县教谕,性颖敏,文才与他的姐夫,曾任广东布政使人称浙北才子的邑人许祖京(1732—1805)齐名。许祖京是德清许家发家之祖,是许家谱序第一代的祖字辈,他的坟在离县城北五里龙溪转水湾旁,已被发掘。而据县志载,其岳父官龙的墓也在转水弯,这可作为他们翁婿关系的旁证。转水湾离胡渭祖孙三代墓所在之坞丘圩也很近。许家定有谱系,自祖京起为“祖宗延善德,子孙有余庆……”。“子、孙、有”这几代许家人与胡家在世或谢世不久的族人有交往,由此作参考系,可推算胡家的世系。经过此次修谱,二房已把世系完整的连接起来了。  
    从以上叙述,可知我们祖先多学业有成,道德有养,有的以文章学问著称于世,有的以孝亲友爱,善行义举称誉于乡里,入仕从政者也多能行直道,倡廉洁,解民困,平冤狱,而为民称颂。祖德垂则,遗著犹存,时代虽不同了,我们子孙不仅缅怀,也值得学习。
    5.德清胡氏之盛衰、迁徙考
    德清胡氏自明代友信公起家,到清康、雍、乾三代达到盛世,科第蝉联,簪缨相续,书香盈门外,有三人列传于明史、清史,得青史留名。1921年印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明清二代的德清胡姓有四人,1998年出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同时期的德清胡姓有七人。同起家于明代的德清徐、蔡二姓,前一本书中徐姓六人,蔡姓三人,后一本书中徐姓十三人,蔡姓六人,可谓互相伯仲。但乾隆中叶以后科举、翰墨、艺苑中均看不到德清胡姓人了,到民国初年,几乎都在乡务农,极少识字和经商务工者,更无科教、文苑、医务人员,在《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从1911年到70年代无一个德清胡姓人,而同期蔡家有五人,徐家也有人。从人丁来说,建祠、建谱时分的七个房,现只有二房、三房和六房人较多,绝大部分住在德清城关乡大友村和钟管乡下塘,少数迁居在北京、上海、嘉兴、台湾,南、北美和欧洲,全部615人。三百多年前的胡渭一家就有四子十孙和十余曾孙,算上女姓、婿等四代即有上百人,而当前胡渭嫡传的六二房,总数也不足300人。据史有记载的林则徐一家,近200年来已有成员500多人,人丁不旺可见一斑。
    德清胡氏由盛转衰减丁减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洪杨战乱,位在北门城里的清芬堂、祠堂连同家谱被焚毁一空,胡姓人死的当不少,少量幸存者,六房的除胡淮卿(1836—1901)一家,都退居到胡渭祖孙墓傍,二房的则聚居到胡官龙、许祖京墓近,那里大概有些坟产和守墓屋,后来分别成为竹叶蓬、山田畈二个自然村,还有几房逃得更远,如下塘、吴兴埭溪。据说在太湖西山岛的南端聚居着一些自 称清芬堂胡的人家,可能也是那时逃去的。几十年前,德清城内有个著名的胡久成,是从清芬堂胡迁到埭溪后回流来的,四房子孙在这次修谱中可名正言顺的认祖归宗了。死、散了多少人,德清无记载,家乡为徽州绩溪的胡适有文可作参考:“我的家乡遭洪杨之劫最惨……,乱前族中修祠修谱,点得人口六千人,乱中祠堂被焚,劫余人口只有一千二百人。……不独吾乡如此,徽州各族记载往往相印证。”距徽州仅二百多公里,洪杨军二进二出的德清当不例外。太平大国革命的代价是巨大的,石达开有诗曰:……吾志未酬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鸣”。
    还有个原因是迁徙,胡会恩这支是大房,从子晋到绍芬六代也最发达,会恩就有亲兄弟五人还有从弟,但德清留下一个显赫的墓外,只有二家大房子孙。会恩子开京长期在安徽各府当官,开京子绍芬除短期任直隶按察使外一生都在河南当官,直做到省的二把手(布政使),同样当过布政使的许祖京,在转水湾的坟很气派,人称王坟,德清却找不到开京父子的坟,他们是否迁居在安徽或河南了。
  清芬堂原是麒生会恩的书斋,据说后来由六二房胡渭后代居住,会恩孙绍芬刻印《洪范正论》时是在河南藩司任上与彦颖等书信联系的(寓书诸叔氏),说明已不回德清了,埭溪这一支后来人丁兴旺,仕途发达,当初未必是仓促逃去的。经汇名查访,埭溪尚有胡氏百桌厅遗址,依稀可辨当年气势,其子孙除回流至德清的人成一支外,埭溪已无胡姓人,迁徙情况待查。又据传文革中尚有江西,湖南来德清外调当地自称源自清芬堂胡家人的情况,这些,有余姚胡氏宗谱那样的迁徙传就清楚了,现只能存疑。但是,从绍芬、曾肇、超宗时代(1770年左右)到太平军首进德清(1860)相隔近百年、中间有几代人名不见经传,恐另有主观原因有待查考。
  5、德清新市镇也聚居着一群胡姓人。我们城关胡姓口头流传说是同出一源,我也作了考查,未找到千年内同源之根据。
    据新市镇志,湖州府志的记载,新市胡氏先祖胡离庵,明初人,他的曾孙胡宣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当过山东泰安州知州,其弟胡献也有著作,他们的父亲胡熙以子贵特赠奉直大夫,他们的第二代胡蕙、胡芸、胡藻均有功名当过官,胡芸的四世孙胡尔(竖心加造),万历年进士,曾任布政使衔的道员,胡蕙的五世孙胡琏,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清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有新市胡姓人列名于县志、镇志中。胡宣的年代与北界的胡华相当,功名比胡华高,官比胡华孙辈胡友信大,已不是单纯的士,然胡会恩在《禹贡锥指》的序中说“先世恒为士……”,显然胡宣不是其先世,志书中也未见提及胡华、胡宣的关系,且凡提到胡友信后代均注明北界人,提到胡宣兄弟后代的均注明新市人或十一都人,所以尚难找到二者宋后同源之资料。原传说新市这一支某次来德祭祖时,在下水城门翻船死了人而断了来往,现访查到翻船死人是戈亭下塘这一支。
    近据新市胡企曾先生寄来其祖先胡尔(竖心加造)写的舅家杨氏谱系。杨氏源流可上溯到宋代的理学家龟山先生杨时(1053—1135谥文靖,宋史有传),他的孙子杨沂中(1102一1166,又名存中)是抗金名将,定居于仙潭,是新市杨姓的第一代祖先,距今约九百年(同时代定居新市的还有与秦桧共谋害死岳飞的张俊)。胡企曾又说胡尔(竖心加造)是新市胡氏第十四代,他本人是廿四代,祖上安徽绩溪,在宋康王南渡(1127)时迁来。前文提到绩溪人胡舜陟的弟弟胡舜中、胡舜举、儿子胡仔在宋南渡时分别定居于归安、乌程境内,前者写有《建炎避难录》。胡仔(约生于1102年,1167年尚在世)自号苕溪渔隐,他与杨存中同时代,其活动年代与胡尔(竖心加造)相距四百多年,与企曾先生(1920—1999)相距八百年,其原籍、世代、迁居年代与传说均相符,新市曾属乌程县,所以可推测胡仔或其叔氏是新市胡的始祖,而城关胡氏来自余姚已有据可查。兹将所查到的新市胡氏的世系附表以后,供参考指正。若从胡仔算起,新市胡氏的书香绵延七百多年,要比城关胡氏长得多,上溯宋代,下到道光年间尚有志书有名的举人胡尚龄(1840),胡来金(1832);而城关胡氏从胡友信起到胡曾肇、胡超宗,志书有载者只二百多年。
    本文自97年初开始,修改四次,虽对根源、起家、建祠、分房及有关会恩公的身世,与新市胡的关系等有所释疑,对友信公、渭公的业绩和历史地位有所彰显,但仍有断代和一些疑问有待补充修正。
    胡文经(善祥)于北京  1997年3月初稿  1999年10月四稿  2000年11月五稿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2-10 20:5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