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091阅读
  • 50回复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  (已更新第11楼: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9-06
预留20楼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9-08
安徽绩溪县宅坦(龙井)藏存的明清善本族谱、祠谱选介(-)
胡维平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59


安徽绩溪 县宅坦村珍藏谱  牒选介

    新近发现的明嘉靖版(1556)龙井胡氏族谱对始祖胡昌翼的来历与乾隆版(1755)考川统宗谱和民国版龙井派宗谱有较大的不同,也与明弘治版(1520)《徽州府志)、嘉靖版(1551)<新安名族志)称“胡昌翼为李唐宗室、唐昭宗子,因朱温反唐避居考川遂从胡姓”的记载有明显出入。明嘉靖版龙井胡氏宗谱仍以胡三的安定胡世系为准,至胡昌翼已第五十代。世系表既未写明胡昌翼为唐昭宗子,也未注明昌翼为胡三所生,但这套宗谱编人的宅坦胡姓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15)首次修谱的两篇序言,则清楚写明“胡珍生胡三等五子,胡三迁婺源考川生昌翼”,这就为理清明经胡的来龙去脉增添了复杂‘陛。
    今特编人各种版本的宗谱简介及历代修谱序言,数说并存,以便让后人辨识。
               明嘉靖版龙井胡氏族谱
    一、发现和编印经过:2001年6月12日晚9时,笔者在搜集村志素材时,意外的在村里发现了迄今四百四十多年的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编纂的龙井胡氏族谱,该族谱分上下两卷合订一册,保存基本完好。这是宅坦村迄今发现最早版本的族谱,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明嘉靖年间,胡东升在官府任职,担任湖广按察使检校。因常见士大夫取出袖中谱帙请名臣作序,东升深受启发,也萌生修谱之意。故趁回故里祭扫祖墓之机,与胡东池、胡东山、胡东济等人合议续谱事宜。大家均不谋而合,于是以南宋嘉定年间胡俊卿、胡子春编纂的支谱为基础,详考核实,由胡东池担任主编,胡文宪、胡永生等十六人协助编修。族谱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付梓,费时一年。这套族谱未画有阳基图和墓图,也未编有六甲图和领谱人字号,体例与乾隆版、民国版宗谱有较大不同,世系和始祖记载电与清代、民国编纂的宗谱有些出入,是研究明经胡姓源流珍贵的谱牒。
    二、内容简介
    族谱由序言、凡例、历世渊源图,龙井派各支世系及龙井各派远祖行状,生卒、简述五部分组成。具体述介如次:
    序言:共七篇。其中宅坦首次修谱的南宋嘉定族谱序言两篇,分别由嘉定版族谱的两个编者——胡俊卿,胡子春写于嘉定十七年(1224);明洪武三十年(1391)和宣德七年(1432)序言各一篇,序言分别由福建按察史佥事柯文彬(今本镇瑞川村人)和举人张尧所作,这些序言简介了修谱缘由,姓氏来历、村落辉煌历史等。
    凡例:含戒约六条,共十二条。被编纂者称为族谱的纲领。凡例简要说明了定名为龙井胡氏分支统谱的理由:宅坦、杨林、寨里、汪村前、叶村、后宅等胡姓分支均导源于龙井,故以龙井冠族谱名头。嫡传族人除谱中世系书名外,还在谱后小传中予以简介,但继子在谱中只列名而不为其立传,以示区别,同时规定今后无嗣者必须在亲房中择继,不可养异姓及赘婿为嗣。
    附明嘉靖版族谱原排行五十字:
    伯世希光大,贞忠志士成;
    天昭昌应德,邦祥允可清;
    廷献弘嘉瑞,克继本奇荣;
    文行英贤俊,信善尚时中;
    恭敬惟良厚,思正永承宗。
   二、三两句的端字辈与匡字辈与民国版谱不同。
    历世渊源图:作为龙井胡氏总世系的一部份,印于族谱世系的开头。该图为小二公所藏之旧谱,共编入了自帝舜二十五世孙阏父传
至瞳公共四十七世,均有官爵,谥号。自鼻祖阏父算起至胡忠止,共五十二世。历世渊源图出自资政殿大学士仁防公之笔,所写均有出处。有关昌翼公的身世,忠公始迁龙井的时间均与乾隆版考川统宗谱、民国版龙井派宗谱的记载有所不同。
    附忠公上远祖世系表、(照嘉靖版族谱排法)
    始迁祖胡忠下一至二十五世系简介:尊胡忠为始祖,至第二十五世伯字辈止。世系按先昭后穆的形式编排。其顺序为龙井寨里派、
杨林派、南陵管胡塘派,后宅派、叶村派等,只记名字,不附简历。
    其中龙井杨林派始迁祖为胡忠第五世孙胡德真,这与清宣统版上川胡氏宗谱记载一样。胡忠第十三世孙胡七二嘉靖谱未注明移居
上庄,这种记载与清乾隆版统宗谱和民国版龙井派宗谱也完全一样。而从上庄胡氏世系来看,龙井杨林派也即龙井上川派,上庄的始迁祖胡七二就包括在杨林派的世系里。(参见P205页宅坦上庄世系对照表)
    一世始祖:忠公,字良臣,行六,别号桂崖。颖悟好学,建军桂枝书院于龙井东。后百六公(即胡久中——笔者注)迁狮峰亦建桂枝书  院、清风亭于狮峰之巅,乃述其旧迹。尔生三子。全葬本都黄观坦  左,白鹤下田形,子山午向。
    十二世昭:行百六,讳久中。娶楼下柯氏,再娶旌德县黄氏,封孺 人。生二子一女。女适徽州南市宋尚书府知丞,合葬白塔路社屋右。  寅山申向。
    十三世穆:(久中)长子行念六,讳子春,字仁甫,号易斋。治词 赋,宋绍熙中漕举铭二。初任池州东流尉,再任(浙江)越州萧山簿,  三任儒林郎,(江西)赣州会昌丞。宋端平二年(1235)五月二十六日 卒。娶曹溪曹氏,生二子一女,女适黟县黄陂枢密院府汪源之知丞c 与曹氏合葬歙县仁里乡六都溪头下坞口。坤申山,寅艮向。吕左史 竹坡(又名午,进士,歙县岩寺人,详见明弘治版徽州府志——笔者 注)为其墓撰墓志。
    十五世穆:次子行名相,字相之,号古山。元泰定帝二年(1325)  力:月二十三日已时生,治春秋,改尚书,应明洪武七年甲寅(1374)乡  贡进士举,享年七十,著叶韵八十篇诗文。生母曹氏。养母陶氏。生  三子二女。
    十六世昭:相次子,行复初,名初,字太初。号龙泉,元贞丙印  (1295)二月十八日已时生,除歙县紫阳书院直学。应元至正四年(1344)乡贡进士举,娶曹氏乳名迎弟。生一子二女。
    十七世穆:宗乙长子。行淳祖、字孟刚。元至正八年(1348)八月二十九日戌时生,除婺源州学直学,举明永乐二年(1404)乡贡进士,娶坦市汪氏,育五男二女。
    十七世穆:宏祖次子,行仁孙,字子常,明洪武十三年(1380)十月二十九日生,娶葛氏,应永乐五年(1407乡贡进士举。葛氏乳名观音。生子一。
    十九世:仁孙次子道原,明成化十年(1474)甲午科进士。

[ 此贴被胡维涛在2009-09-07 20:23重新编辑 ]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9-08
好帖,很详细的介绍了绩溪明经胡氏,期待继续发帖!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胡氏宗亲网》,打造胡氏寻根第一网
联系方式:
eMail:swordfly369@163.com
QQ:240354002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9-09
明经胡始祖是李唐后裔?请看胡维平----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三)。

考虑到您的资料篇幅,请充分利用每张帖的空间,即将相关资料尽量组织在同一帖内。谢谢您为宗亲网提供了如此详尽的资料。

南山 2009.09.10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9-10 05:5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9-09
热烈祝贺《安徽绩溪胡氏专栏》开通!衷心感谢维平宗亲将绩溪胡氏系列资料整理上网,供宗亲宗贤共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9-16
明经胡氏谱系和春秋堂安国谱系,是二支可信度极高的胡氏谱系。

常见有人说胡氏起源时,也提明经李改胡,说什么这是胡的起源之一,大不当。我以为这不能作为胡氏的来源之一。因为那时胡氏已存很久了,他只是用了另一个现成的姓而已,并不是自创一胡氏。

人们说到明经胡氏时,必说李改胡,而且只说李改胡,这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昌翼公的改姓不同于其他的改姓,他是认胡三公做义父,也是一种子随父姓。正常的提法,明经胡氏世系,就是胡三公的世系,这才是要点,当然也要知道昌冀公原姓李,但这是次要的,不能以此来主导明经世系。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9-19
Re: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四----胡维平(谱牒如何表述明经胡?)
引用第3楼胡维平于2009-09-05 10:34发表的  :
预留03楼

三、 谱牒的介绍
  在叙述了正史,方志有关李改胡的记载后,我们再来看“李改胡”——明经胡氏的宗谱对始祖、义祖的表述。现存于胡雪岩故里的宗谱版本不多,仅明万历的抄本胡里《宗枝图》及刻本的乾隆版胡氏宗谱卷首,唯一编有胡里胡姓谱系的道光版宗谱是由考川胡姓主持编纂的。上庄胡姓现存仅胡近仁于清宣统年间编纂的《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一个版本。
  (一)明万历《胡里宗枝图》
  明万历六年(1578)抄本,现存于绩溪胡里村胡天本处。从纸质的陈老程度来看,属明代抄本无疑。该宗枝图由歙人许国作序(?),世系编排从胡百廿开始。胡里总祭墓文载:“自百廿公传及于庆公,继祀有人,自关童公以迄于今未曾有缺。”该宗枝图是这样介绍胡里胡百廿的:“胡百廿,即名禄公,职十路教公,任本府乳溪教谕,居本里置创基址,曰‘胡里市’,生八子,墓在胡立坎。”从以上内容看,胡延政的十二代孙胡百廿无疑是胡雪岩故里——胡里胡姓建村之祖。
  (二)康熙版《胡氏族谱》
  木刻本,由绩溪胡里、龙塘与胡里外迁浙江归安、堞溪等派合修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胡适晚年在谈到先世时,曾说绩溪迁浙江湖州(古称归安)的胡世泽兄弟那一支,与上庄、胡里的谱系是相通的,很可能就是指绩溪迁归安的这一支,此谱现绩溪无存。
  (根据道光版《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卷一“按语整理”)
  (三) 乾隆版《中王宗谱》
  这是一部由胡里、龙塘和上庄三村胡姓合修的宗谱,上庄人负修谱主责。此谱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冬始修于胡里上祠惇叙堂,二十一年(1756)夏,编谱班子移到上庄宗祠叙伦堂,至此,修谱之事就完全上庄人负责,乾隆二十二年(1557)秋《中王宗谱》修竣。此谱除编世系外,另写入像赞、诰敕、列传、宅墓这几大项内容。此谱的序跋这样写道:“吾族派本婺之考川,昌翼公系李唐昭宗子,避朱温乱,依胡常侍公,后遂胡姓。登后唐同光乙酉进士,赐居教授,号明经,公三生子,”。乾隆谱还编入不同年代修谱时所写的谱序,其中由胡昌翼第十代孙胡献之写于宋庆元三年(1043)的序也述及了明经胡氏的来历:“始祖十七府君讳宏远,实唐昭宗幼子也。朱温构乱,迁都洛阳。义祖安定胡三公清,宦游长安,携之以归。后府君读书以易经中后唐同光乙酉进士。自以皇子,隐居不仕,赐溢明经,故乡人遂称为明经胡氏。”同时此谱还规定胡里、龙塘和上庄胡姓自三十七世起统一按“天德锡祯祥,洪恩毓善良”等二十字排行取名。此谱卷首有新旧序共五篇,新序分别由徽州知府何达善及曹天佑、赵青黎三人所作,其余的内容为:凡例共15条、家规12条、敕命19条、像赞10篇、考辩各一篇,另有墓志铭两篇、自咏诗二十四首。上庄和胡里外迁各支大半未予续修,而且对上庄胡姓始迁祖七二公以下各高祖均循旧谱未注生殁。从此谱的冠名来看,是与乾隆版龙井派宗谱和当时正在编的考川统宗谱壁垒分明各执一说的,不但谱名“中王”,而且还在此谱中编入许多证明胡昌翼封唐王、胡延政封中王的诰敕,考辩以及赵宋王朝对胡昌翼的题赞等,世系的排列也在胡延进和胡忠之间多出五代。《中王宗谱》上庄现已无存,仅胡里胡筱元收藏了一本谱头,宣统末年上庄续修宗谱时所编入的题赞、诰敕及列传、考证等完全照抄中王谱。
  (四) 道光版考川统宗谱
  木刻本,依二十八星宿和十二生肖共编为40册,胡陆秀等纂修,清道光九年(1829)付梓。(注:现黄山学院存李字号和乃字号两套宗谱,其中李字号宗谱编有胡里世系,乃字号谱仅编入胡延政一至五世的世系,未载有胡里世系,卷首其他内容两谱相同)
  李字号道光谱在第1册,第38、39及40册载入了胡里胡姓1至35世的世系,胡里的外迁分支吴村派的世系则编到第40册。道光版宗谱编入的胡里世系载至道光七年出生的男婴为止。
  道光谱按胡里下祠天叙派和上祠的里门、外门、门前及吴村的分支编辑世系,胡里的领谱字号分别为“师”字号和“鸟”字号。该谱的序言,凡例及世系也一致认为胡昌翼是李唐后裔。
  综上所述胡雪岩在为祖庙与王姓打官司的控词中称始祖、始迁祖是唐宗室,胡雪岩的后裔说他们一支是“李改胡”,这都是以方志和宗谱的记载为根据的,正史有关朱温反唐经过的记载似也佐证了方志与宗谱的帝胄之说。以平蜀功授任绩溪后又定居通镇(即胡里的前身)的胡昌翼的长房——胡延政,就是胡雪岩和胡适的二世祖。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9-20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五:鉴定家乘发生的分歧论争
                                                   鉴定家乘所产生的分歧论争
  一.分歧论争的焦点
  长期以来,围绕胡雪岩、胡适的始祖、始迁祖是否李唐后裔,专家学者解读正史已形成两种不同意见。明经胡内部和本地一些学人在研究明经胡时也多次产生分歧论争,全面的了解这些分歧和论争,对梳理胡雪岩及胡适的先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这些分歧论争的焦点是:

见4楼......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9-20
"(1)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室东迁,其负责皇室安全(实为监视皇族)的御营均由朱温亲信充任,昭宗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朱温手中,不可能有藏匿襁褓中皇儿之事发生。如有这种可能,为什么不使极能帮助昭宗摆脱险境、匡复唐室的封王诸子隐逃?
  (2) 在昭宗尚未东迁之前,皇宫中已形成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宫中动息,虽纤芥必闻于朱全忠的局面,昭宗不可能将新生儿匿于民间或被胡三携归婺源。
  (3) 根据《资治通鉴》(265卷·唐纪八十一)载:“帝自离长安,日尤不测,与皇后终日泣饮,或相对涕泣。全忠使枢密使蒋玄晖伺察帝,动静皆知之。”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下,昭宗将幼子藏匿于民间能做得到吗?
  (4) 胡三公仕唐昭宗朝正史无此记述,方志、宗谱的记载说法不一,故说胡三携唐昭宗幼子归考水抚为义子之说,或说胡昌翼为避朱温乱,逃于婺源考水的唐昭宗幼子令人难以置信。
  (5) 考川明经胡氏的乾隆、道光等版本的统宗谱均有许多胡李通婚的墓图和行状的录述(如乾隆版统宗谱的角部第14页、20页、69页,亢部的第20页、23页、47页、49页等均有胡李通婚的实证)。
  (6) 明经胡是以胡昌翼的进士科别——明经和其后裔在理学上的建树作为氏号的,但未必是“李改胡”,说胡三生昌翼的明经胡、常侍胡谱牒并不鲜见,胡三以上世系也与婺源清华和祁门贵溪等胡姓宗派同出胡瞳一源。综上所述,胡昌翼是唐太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事。



二)康熙版《胡氏族谱》
  木刻本,由绩溪胡里、龙塘与胡里外迁浙江归安、堞溪等派合修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胡适晚年在谈到先世时,曾说绩溪迁浙江湖州(古称归安)的胡世泽兄弟那一支,与上庄、胡里的谱系是相通的,很可能就是指绩溪迁归安的这一支,此谱现绩溪无存。"

==========================================

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判断,我认为上述所列理由明确清晰.比那些将'传说'做根据记入家谱,接近历史真相.

对明经胡--李改胡的认可还是慎重作为才是上策. 仅仅以'据说'--传说---回忆'与编神话等同而不靠谱!

中华族谱中的攀附--大(姓)--高(皇)---贵(户)--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必须认真鉴定和警惕.

  有钱人办这些事情在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时期,尤其方便和容易!

汉,唐两朝,凭借优势收编了---刘---李后裔,   尽人该知,可没人清楚知多少??
[ 此贴被chy00369在2009-09-21 14:0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9-20
" -----这似也印证了方志和谱牒有关“李改胡”的帝胄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兹特选介如下:
  一、 正史的相关记载
  (一) 《旧唐书》本纪第二○上·昭宗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以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东内。”“天佑元年春正月……已酉(正月十三),全忠率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丁已(正月十四)车驾发京师,癸亥(正月三十)次陕州,全忠迎谒于路。”
  “二月丙寅朔(初一)。已亥(初十),全忠辞赴洛阳,亲督工作。四月丙寅朔(初一),癸已(四月二十七日),帝遣晋国夫人可证传诏谕全忠:言中宫诞蓐未安,取十月入洛阳宫。全忠意上迟留候变,怒甚,谓牙将寇彦卿曰:‘亟往陕州,到日便促官家发来!’”
  “闰四月乙未朔(闰四月初一)。丁酉(初三),车驾发陕州。壬寅(初八),医"
=================================================================

这《旧唐书》本纪第二○上·昭宗,====明显有假! 何也?

  从它的文字中明显发现漏斗了 !

了解农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序知识的明白:  "已酉(正月十三),…………

丁已(正月十四)(正月十四)??

它后面一天应该是--庚戌!  ……丁已而在其八天之后矣?!

又: 癸亥(正月三十) 怎么“二月丙寅朔(初一)??。

而应该是甲子日啊!     那初十应该是癸酉日!

  而非 已亥(初十)?      如果丙寅朔,    初十应当是乙亥日啊!

更有---闰四月乙未朔(闰四月初一)?? 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     倘若是正史,对于这个日子的记载肯定讲究认真的,

  不会如此错误连连!  矛盾百出,混乱不堪!

  就凭证这些足够认定这些非正规历史!   作伪迹象一目了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