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胡始祖是李唐后裔?
在清光绪初年由胡雪岩与胡适四叔胡玠等人牵头为祖庙与邻村王姓打官司的控词中,胡雪岩、胡玠等人就认定二世祖胡延政以唐宗室宋封中王,这是现在唯一能见到的有关胡雪岩先世的文字资料,也是证实胡雪岩与胡适同姓同宗的重要实证之一。
有关胡雪岩与胡适的先世,据元明以来徽州的方志和宗谱记载,都认定他们的始祖胡昌翼是唐昭宗幼子,而胡昌翼的义父胡三(又名胡清)则属新安清华常侍胡,即安定胡,其系可上溯到胡公满乃至舜帝,与绩溪其他诸胡(胡宗宪一支的常侍胡和胡舜陟一支的金紫胡等)同出一宗。要理清“李改胡”——明经胡的来龙去脉,并搞清楚它与新安安定胡氏的承传关系,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朱温反唐的经过。
根据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徽州“李改胡”的始祖胡昌翼(曾名李昌翼,乳名李梁),是唐昭宗遭遇朱温之难,在迁都洛阳途中由何皇后所生的皇子。为避免朱温的灭门之祸,襁褓中的皇儿由贴身侍卫藏匿民间,被宦游经过陕县的婺源人胡三秘密带到婺源考水隐居,抚为义子。有关朱温反唐何皇后在迁都途中产蓐以及朱温在洛阳附近坑杀唐昭宗侍从等内容,正史均有记载,这似也印证了方志和谱牒有关“李改胡”的帝胄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兹特选介如下:
一、 正史的相关记载
(一) 《旧唐书》本纪第二○上·昭宗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以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东内。”“天佑元年春正月……已酉(正月十三),全忠率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丁已(正月十四)车驾发京师,癸亥(正月三十)次陕州,全忠迎谒于路。”
“二月丙寅朔(初一)。已亥(初十),全忠辞赴洛阳,亲督工作。四月丙寅朔(初一),癸已(四月二十七日),帝遣晋国夫人可证传诏谕全忠:言中宫诞蓐未安,取十月入洛阳宫。全忠意上迟留候变,怒甚,谓牙将寇彦卿曰:‘亟往陕州,到日便促官家发来!’”
“闰四月乙未朔(闰四月初一)。丁酉(初三),车驾发陕州。壬寅(初八),次谷水行宫。时崔胤所募六军兵士。胤死后亡散并尽。从上东迁者唯诸王,小黄门十数,打球供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全忠在陕,仍虑此辈为变,欲尽去之,以汴卒为侍卫。至谷水顿,全忠令医官许昭远告内园等谋变,因会设幄,酒食并坑之,乃以谋逆闻,由是帝左右前后侍卫职掌,皆汴人也。”
“八月壬辰朔(初一)。壬寅(十一日),夜,朱全忠令左龙武统军朱文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弑昭宗于椒殿。自帝迁洛,李克用、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知全忠篡夺之谋,连盟举义,以兴复为辞。而帝英杰不群,日忧不测,与皇后、内人唯沉饮自宽,……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辞后而去。”
(二) 《旧唐书》列传第一二五·昭宗十子
“昭宗十子:哀帝,余并封王。……昭宗遇弑之日,蒋玄晖与内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为玄晖所杀,投尸于九曲池。”
(三) 《旧唐书》卷五二·列传第二·后妃下——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东蜀人。入侍寿玉邸,婉丽多智,特承恩顾,生德王、辉王。昭宗即位,立为淑妃。乾宁中,东驾在华州,册为皇后。”……昭宗遇弑后“翌日,宰相柳、独孤损等诈宣皇后令云:帝为宫人害,辉王祚宜升帝位!仍尊后为皇太后。”后因有人向朱温告密,称何后与蒋玄晖、张廷范等人谋逆,誓复唐室,何太后被害于积善宫,并废太后为庶人。
(四)《旧五代史》梁书二·太祖本纪第二——
“天祐元年正月己酉(正月十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是时,将议迎驾东幸洛阳,虑唐室大臣异议,帝乃密令护驾都指挥使朱文谅矫昭宗命,收宰相胤、京兆伊元规等杀之,又,歧兵侵逼京畿。帝因上表坚请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从之,帝乃率诸工匠财力,同构洛阳宫,不数月而成。”
“二月乙亥(二月初十),昭宗驻骅于陕。帝自河中来觐。谒见行营,因洒涕而言曰:“‘李茂贞等窃谋祸乱,将迫乘舆,老臣无状,请陛下东迁,为社稷也。’昭宗令命筵于寝室见何皇后,面赐酒器及衣物,何后谓帝曰:‘此后大家夫妇委身于全忠矣!’因欷歔泣下。后数日,帝开宴于陕之私第,请驾临幸。翌日,帝辞归洛阳,昭宗开内宴。时有宫人与昭宗附耳而语,韩建蹑帝之足,帝遽以为图己,因连上表请车驾幸洛。”
三月丁未(三月十四日),昭宗以帝兼判左右神策及六军诸卫事。是时,昭宗累遣中使及内夫人传宣,谓帝曰:“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洛!”帝以陕州小藩,非万乘久留之地,期以四月内东幸。
闰四月丁酉(初三),昭宗发自陕郡。壬寅(初八)次于谷水。是时,昭宗左右唯小黄门及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帝犹疑之。是日,密令医官许昭远告变。乃设馔于别幄,召尽杀之,皆坑于幕下。先是,选二百余人,形貌大小一如内园人物之状。至是使一人擒二人,尽缢于坑所,即蒙其衣及戎具自饰。昭宗初不能辩,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后皆梁人矣。(《十国春秋》、《吴世家》:二月丁己,唐帝遣间使以绢诏告难于我及西川河东等,令纠率藩镇以图匡复。诏有云:“朕至洛阳则为全忠所幽闭,诏敕皆出其手,朕意不得复通了。”)
(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胡梅岩这个明经胡的元代名儒的“始祖本唐室,五代时育于胡氏,因冒胡姓。”
以上就是方志和谱牒所涉及的正史有关朱温篡唐何皇后产蓐经过的大致内容。但由于正史记载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史界和明经胡内部对胡昌翼是否为唐昭宗之子一直存在严重分歧。
承认明经胡是李唐后裔的一派以为:
(1) 唐昭宗被朱温幽闭完全失去行动自由是抵达洛阳新宫以后的事,在此之前的从长安东迁至洛阳谷水这七个多月里,随昭宗左右的200多小黄门,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仍是忠于唐室的,昭宗完全有可能也象前两次派间使、传绢诏、御札那样将襁褓中的皇儿藏匿民间,何况又是在河南陕州驻骅期间;
(2) 从当时身在汴梁的朱温仍担心已“次谷水行宫”的200多个随从有可能协助唐昭宗内变而必置于他们死地的记载来看,也证实这些小黄门和内园小儿对皇上皇后是忠心耿耿的,昭宗内侍均为朱温的亲信是到达洛阳附近的谷水以后的事;
(3) 朱温弑唐昭宗的当天又诛昭宗诸子,却只杀了德王及以下六王,除去辉王李祚升帝位外,尚有二王并未尽诛。况且,朱温诛杀诸王依年龄长幼来决定除杀的顺序,而唯留年纪最小的辉王升帝位,又何况胡昌翼是襁褓中的婴儿,朱温更不足虑!(朱温最痛恨鄙视的是曾称帝的昭宗长子、德王李裕)
(4) 从昭宗“朕至洛阳则为全忠所幽闭”的两次传绢诏给王建、杨行密等人的内容来看,也证实了唐昭宗在迁都洛阳的七个多月里还有一定权威和自由的,否则,朱温为何要在陕州路上迎谒昭宗?甚至于在内宴上见宫人与昭宗耳语而心虚害怕,也不敢赴昭宗所设的内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时朱温对昭宗还是有畏惧之心的。
(5) 根据婺源清华常侍胡、考川明经胡的宗谱记载,胡三仕唐昭宗朝,封金紫光禄大夫,完全具备携昭宗幼子归婺源的条件。
(6) 正史有许多内容是参考私家著录和稗官野史补充的,正史记载的史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修史者没有搜集到的史料,所以不能认为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就否定方志、谱牒所述。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明经胡后人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胡昌翼是“李改胡”,是唐昭宗之幼子的说法是可信的。
否认明经胡始祖是李唐宗室的一派认为:
(1)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室东迁,其负责皇室安全(实为监视皇族)的御营均由朱温亲信充任,昭宗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朱温手中,不可能有藏匿襁褓中皇儿之事发生。如有这种可能,为什么不使极能帮助昭宗摆脱险境、匡复唐室的封王诸子隐逃?
(2) 在昭宗尚未东迁之前,皇宫中已形成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宫中动息,虽纤芥必闻于朱全忠的局面,昭宗不可能将新生儿匿于民间或被胡三携归婺源。
(3) 根据《资治通鉴》(265卷·唐纪八十一)载:“帝自离长安,日尤不测,与皇后终日泣饮,或相对涕泣。全忠使枢密使蒋玄晖伺察帝,动静皆知之。”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下,昭宗将幼子藏匿于民间能做得到吗?
(4) 胡三公仕唐昭宗朝正史无此记述,方志、宗谱的记载说法不一,故说胡三携唐昭宗幼子归考水抚为义子之说,或说胡昌翼为避朱温乱,逃于婺源考水的唐昭宗幼子令人难以置信。
(5) 考川明经胡氏的乾隆、道光等版本的统宗谱均有许多胡李通婚的墓图和行状的录述(如乾隆版统宗谱的角部第14页、20页、69页,亢部的第20页、23页、47页、49页等均有胡李通婚的实证)。
(6) 明经胡是以胡昌翼的进士科别——明经和其后裔在理学上的建树作为氏号的,但未必是“李改胡”,说胡三生昌翼的明经胡、常侍胡谱牒并不鲜见,胡三以上世系也与婺源清华和祁门贵溪等胡姓宗派同出胡瞳一源。综上所述,胡昌翼是唐太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事。
以上就是正史对唐昭宗迁都洛阳经过和后人对何后新产儿下落不同看法的简要介绍。
二、 方志的表述
方志和谱牒又是怎样介绍胡雪岩与胡适的始祖的呢?在这里也不妨作一系统
而扼要的介绍:
(一) 宋淳熙版《新安志》
宋淳熙二年(1175)祁门人罗愿编纂的《新安志》是目前徽州所发现最早的方志。胡适称“宋罗愿的《新安志》为吾徽最早的志书,体例精严,论赋税诸卷尤有经济史料的价值。”(详见《胡适的日记》全编第三册P245页)该志编入了被后世称为明经胡两大名贤,兄弟进士的胡伸、胡伋两人。但均未提及他们是李唐后裔或明经胡氏。
(二) 《新安大族志》
由元人陈定宇所辑。该志概略的叙述了徽州各县的名姓大族。胡姓也占相当篇幅:
(1) 婺源大族胡氏
清华:邑北六十五里,永定郡王永昌公后。梅田、城东、东溪、登瀛坊等均源出于清华胡学一派;
考川:邑北三十里,其先出陇西李唐宗室。之后,朱温篡位,诸王迁,曰昌翼者逃于婺源,就考水胡氏以居,遂从其姓。
(2) 绩溪大族胡氏
市东:邑东隅,出青州,曰宓为新安守,因家焉;
遵义坊:邑东街,其先乌程人,曰清者,十一世孙曰日岩迁此;
东门:邑东,曰松者镇江东,览山水之胜,因家焉;
胡里镇:在邑南十一里,出婺源县考水派,传至曰延政,平蜀爱镇山水钟秀,遂居焉;
西街:邑东隅,其先自唐由齐迁郡中,转迁市东;
这是最早述及“李改胡”来历的一部志书。最早介绍绩溪“李改胡”源于婺源考水,且是胡昌翼的长房。
虽然《新安大族志》在介述“李改胡”的来历时与后来刊行的方志稍有不同,但在确认“李改胡”是李唐后裔这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三) 明弘治版《徽州府志》
刻本,1502年刊。该志在“寓贤”一节中介绍了胡昌翼及明经胡氏的来历。这是最早记载明经胡氏号的方志之一。兹辑录如下:“胡昌翼,本唐昭宗子,朱温构祸,王子播迁。时婺源人胡三公者,宦游长安,庇匿之以归,遂从胡姓。寻以明经登后唐同光乙酉进士第,义不仕,隐居考川,人号明经翁。曾构绎思斋,凿畅情池,赋诗二章,以见意。又建桥于朱源,人号之曰‘太子桥’。其后子孙世以经学传家,乡人称为明经胡氏。”细阅这段文字,对胡昌翼“李改胡”的经过以及明经胡氏号的来历都记载的有条有理如明经胡谱牒所述。此外该志还编入了明经胡的大儒胡云峰、胡伸及胡双湖三人的行状或祭文,称有“江南二宝”之一的胡伸、胡云峰均为考川人。
(四) 明嘉靖版《新安名族志》
刻本,明嘉靖三十年(1551)刊行,有多种版本。该志对明经胡的来历叙述沿袭《新安大族志》,同时又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明经胡的名仕和硕儒:
“考水:在邑北三十里。其先出陇西李唐宗室之后。朱温篡位,诸王播迁,曰昌翼者逃于婺源就考水胡氏以居,遂从其姓。(后唐)同光乙酉(925年)以明经登第。义不仕,子孙世以经学传,乡人习称为明经胡氏。”
“胡里镇:在邑南十里,出婺源考川派。赵宋时曰昌翼子延政,平蜀授绩溪令,恩敕中王,爱通镇山水,改名胡里镇。匾曰‘懋学堂,’遂家焉。”
(五) 明嘉靖版《徽州府志》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本。郡 人汪尚宁撰序,共22卷。该志第20卷“寓贤”介绍了胡昌翼的生平,与弘治版相同。
在第五卷“职官”一节中,载有宋县令胡延政一篇:“宋县令,胡延政,绩溪人,(宋)开宝初以平蜀功授任,候师申,太宗时任,表前令胡延政墓……”。
附注:
比较《新安名族志》与弘治版《徽州府志》,嘉靖版《徽州府志》首次提到了胡延政任绩溪县令的时间为宋开宝初年,即公元970年前后。
(六)万历版《绩溪县志》
明万历九年(1581)刊本,绩溪县儒学教谕何棠主修并撰首序,该志秩官卷载:“唐县令,胡延政以平蜀功授任,候师申:太宗时任,表前令墓。宋知县:庐远,兴国五年。”该志“丘墓”载:“唐中王,延政墓,在胡里镇。延政本唐宗室,以父昌翼避地考川冒胡姓。延政以击寇来绩,卒葬古溪野。郡守李度,县令候师申题其墓为中王墓。吕溱有过墓诗。”该志共编入绩溪胡姓宗祠八座,胡里宗祠名列其中,桥梁一篇记有胡里桥,由胡彦、胡恺倡建,未见载中王桥,估计这就是“中王桥”的旧称。胡里人胡献芹参与了该版县志的编辑。
(七)乾隆以后各种版本的《绩溪县志》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付梓的《绩溪县志》,在介绍胡延政的职官、封爵和宦业时,照旧县府志编入,在《官职表》中将胡延政移入《宋职官》内并附注:“原名延进,后知严州军。”在《丘墓志》又添“赐居胡里”四字。嘉庆十三年(1808)续修的《绩溪县志》有关胡延政的内容照乾隆版录入,还采入乾隆《中王宗谱》的内容,在介绍胡氏宗祠时,称胡里宗祠“祀宋封中王延政公”,又在上川胡氏宗祠一条下注明:“本婺邑考水延政公,迁居本邑胡里,至七二公复迁上川。”嘉庆县志称胡适故里上川(即上庄)胡姓始祖胡七二迁于胡里,乃依据乾隆版《中王宗谱》这一上庄与胡里等村唯一一次合修的宗谱,胡雪岩与胡适同出一宗之说据此广为流传,渐为成说。而实际情况是上庄胡姓是胡里迁龙井一支的分脉,是龙井杨林派(古杨林镇范围)的后裔,这是龙井和上庄族谱都一致认定的。
(八)新版《绩溪县志》
1983年春始纂,至1998年付梓,176万字,葛天顺主编。邵之惠副主编,本志在《姓氏》、《县府机构》、《书画》、《古桥》等章节中记载了胡雪岩故里的胡姓始祖胡延政一支及其分脉的有关内容,分述如下:
(1)姓氏源流·胡姓:4支4次迁入。东晋大兴元年(318),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咸康三年(337)从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唐大中五年(851),散骑常侍胡宓(胡焱十五世孙——笔者注)持节歙州从濮阳迁家(歙县)乌聊山,宓子诏,居家华阳镇。宋时,胡舜陟官猷阁待制,封金紫光禄大夫,后称“金紫胡”;北宋开宝年间,胡延政知绩溪县事,赐居胡里(今湖里)。延政之父胡昌翼,系唐昭宗李晔幼子,襁褓中遇朱温之祸,父托孤婺源考川胡三,携归抚养,遂从胡姓。(唐时取士,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昌翼于后唐同光三年(925)登明经,后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明正德年间,胡松任工部尚书,其裔又称“尚书胡”。胡氏为绩溪最大姓氏,分布县内20多处村镇。上庄、宅坦、湖里、上胡家是明经胡聚居大村;大坑口、株树下是龙川胡聚居村;金紫胡、遵义胡主要居城内及岭南乡村(P135页)。
(2)唐至清代县署:县令,胡延政,江西婺源,宋开宝年间,胡延政的前任和继任分别为葛晋和候师申(P577页)
(3)书院选介:桂枝书院,(创建人)胡忠(957~1026),字良臣,号桂崖,北宋开宝八年(975)其父延政任绩溪县令,随来就读于龙井村(今上庄乡宅坦村),后定居,景德四年(1007)胡忠于村南龙井旁之山阜建桂枝书院。聚县西学子,名贤以个人钻研,相互答问、集体探讨、轮流讲学等方式,研究儒学经典和经济之术(P693页)
(4)书画:邑内历代学子皆重书画。……宋朝《胡延政报功图》与明《石守信报功图》均为巨幅徽派版画,是中国艺术史中罕见的珍品,建国初期分别为上海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收藏。(P765页)
(5)古桥:中王桥,又名湖里桥,在临溪乡湖里与中王村之间,跨登源河,花岗石结构,5孔4 墩,拱形。长14米,宽6米,高8米,孔高8米,为县境现存最长古石桥。始建成于宋。相传唐末,昭宗幼子昌翼,随胡清(三公)匿避婺源考川,改姓胡,其子胡延政,宋初任绩溪县令,后封为中王,赐居胡里,故名中王桥。(此桥于2001年6月因河水冲击倒塌,2003年修复——笔者注)
附注:
比较旧版方志,新版县志照旧县志来叙述明经胡的来历,即胡昌翼是昭宗之子。胡延政宋开宝八年任绩溪县令并赐居胡里。
从胡里宗祠悬挂《胡延政报功图》这一宋代巨幅版画、被专家称为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品来看,胡延政定居胡里是完全可信的。
(未完……待续)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9-30 09: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