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089阅读
  • 50回复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  (已更新第11楼: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9-09-20
其实各位只要仔细对比同样日子的两篇幅文章的不同说法就十分明白了!

  请看:  四)《旧五代史》梁书二·太祖本纪第二——
  “天祐元年正月己酉(正月十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是时,将议迎驾东幸洛阳,虑唐室大臣异议,帝乃密令护驾都指挥使朱文谅矫昭宗命,收宰相胤、京兆伊元规等杀之,又,歧兵侵逼京畿。帝因上表坚请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从之,帝乃率诸工匠财力,同构洛阳宫,不数月而成。”
  “二月乙亥(二月初十),昭宗驻骅于陕。帝自河中来觐。谒见行营------

  三月丁未(三月十四日),昭宗以帝兼判左右神策及六军诸卫事。是时,昭宗累遣中使及内夫人传宣,谓帝曰:“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洛!”帝以陕州小藩,非万乘久留之地,期以四月内东幸。

  闰四月丁酉(初三),昭宗发自陕郡。壬寅(初八)次于谷水。

=====================================

假的就是假的,所谓正史也是后来人写出来的.      因此, 也可以做'伪'也!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9-09-21
所言极是,既精辟又客观,欢迎多加指教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9-09-21
致chy00369 :

史书中只会有甲子日或丙丑日等,不会在干支纪日后再补充说几月几日,所以后面补充的几月几日为今人推算得来的。如有误,也是今人推算的几月几日有误,而不是史书的干支记日有误。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9-09-21
括号内日期是绩溪一名颇有名望的高中语文教师所注。正文内容均引自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9-09-21
自己查一下万年历:http://www.china95.net/wnl/wnl_3000.htm

要说明的是,常有人反映,查现代历史万年历,有时会与历史记载有一、二天误差。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9-09-29
龙川胡氏源流疏(转载)
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d3aff9108314d909203f2e19.html

        为弄清龙川胡氏的源与流,我们先借用《(绩溪)金紫胡氏家谱》的《古系》来疏理其源。
  《(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创修于宋绍兴壬戌(1142),由《宋史》名臣胡舜陟之弟胡舜申草创,复于乾道乙酉(1165)续成;淳熙辛丑(1181),由胡伟续修。入明以后,永乐癸已(1413)又由胡信续修;到成化甲辰(1448),复有胡景润、胡汝庆数人再修。清朝嘉庆戊寅(1818),朴学大师胡培 等再次重修;六十年后,光绪丁丑又开始了续修,直至光绪丙午(1906)才完成此次续修与刊布的工程,是绩溪的名谱之一。谱中辑存的史料,如胡舜陟、胡仔、胡匡衷、胡秉虔、胡培 、胡培系、胡澍以及胡晋接等人的史传、家传、行状和诸多的序、书序、记,至今仍倍受学界关注。此金紫胡氏,就是蔡元培先生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序》中所津津乐道的“世传汉学”的绩溪胡姓。

  是谱《古系》的“按语”,颇能说明胡姓的由来和流派。其《按语》开篇曰:“宋绍兴间,舜申公始修胡氏族谱,以唐散骑常侍宓公为始祖,后之续修谱者悉仍之。考舜申公谱序云,盗贼之后,谱牒鲜存,盖即方腊之乱,惊散逃避,旧谱丢失,宓公以前之世系遂不可考耳。明成化谱亦云,舜申公所编家谱,因原谱湮没,乃断自散骑常侍为始祖。舜陟公作序,虽追溯得姓之由,叙吾族所自出,于汉则言广公,于晋则言焱公,而自广公至焱公、自焱公至宓公,其世次固莫得而言也。国朝应魁公重修《仲彰公支谱》,乃有古系上溯黄帝,而胡公满以下皆有世次可纪。近又从坑口派得刊本《统宗源流谱》,乃宋景定间绩溪市东、坑口,黟横冈,歙东关各派同修之谱,以晋兵部尚书链公为始祖。吾市东派修至彝公,吾祖相公与修斯谱,谱首载有相公序,谓‘焱公守歙州因家新安之华阳镇’……”。由是可见,绩溪金紫胡氏(即绩溪市东派)与龙川胡氏(即坑口派)是同源的胡姓,皆以胡公满为始祖,以胡广、胡焱、胡宓为汉、晋、唐的先祖,只是金紫胡氏断自唐散骑常侍胡宓为迁绩溪市东的始祖,龙川(坑口)胡氏则断自晋散骑常侍胡焱为始祖。因此,金紫胡的《仲彰公支谱》有上溯至黄帝的古系,录存了胡公满以下的世次;也因同源的关系,绩溪的市东派(即金紫胡氏)、坑口派(即龙川胡氏)和黟县的横冈派(城郊)、歙县的东关派便于景定辛酉(1261)联合刊布了《统宗源流谱》。虽然金紫胡氏后人对“景定谱”的编撰存有异议,但仍秉承太史公作《史记》“旁采旧闻,悉著于篇”和汉儒传经往往“异同并载”的态度,保留了《仲彰公支谱》中胡公满以下至32世链公的世次,又保留了《景定谱》链公以下至50世宓公的世次(含胡焱),使两世次相连,一并作为金紫胡氏的“古系”。而金紫胡氏一支,仍以宓公为始祖而不失苏老泉和朱夫子修谱的宗旨。

  综上所述,龙川胡氏(即坑口派)与金紫胡氏(即绩溪市东派)乃同源的两支胡姓,皆视胡公满为始祖。不同的是,龙川胡氏视34世胡焱为龙川始迁祖,金紫胡氏则视50世胡宓为绩溪市东始迁祖。


龙川胡氏源与流(转载)

        龙川胡氏是一支源远流长、人文显赫的胡姓,早在宋元时期,就被视为“徽郡罕有出其右”的世家大族。

  龙川胡氏的谱牒资料显示,其远祖可一直追溯到虞舜之后的满。因满死后谥号为胡,后人称呼他为胡公满。据说,周武王非常器重舜的这位后裔,并以自己的玄女嫁给他,又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了陈国。陈国到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胡公满的后裔中,有人以谥号为姓氏而散居各地。以胡为姓的胡公满后裔中,在后汉有位赫赫有名的胡广。胡广,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升尚书郎,累迁任司徒;此后因拥戴桓帝而升为太尉,再迁太傅。他通达朝政,因此,京师有民谚说:“万事不理问伯始。”他的一生,历经六帝,位极人臣。在龙川胡氏谱系资料中,他被列为29世远祖。胡广的重孙、32世的胡链,曾任西晋兵部尚书;胡链的孙子胡焱,在东晋初,以散骑常侍职,领兵镇守新安。因官于此,遂家于此。起初居住在歙县东隅的华阳镇(今绩溪县县城)之大松林,再迁荆林里(即龙川)。胡焱就是龙川胡氏的始迁祖、一世祖。

        胡焱,龙川胡氏谱牒资料记载说:“字子琰,仕东晋,拜监察御史,出按广东,官至散骑常侍。大兴元年(318),提兵镇守歙州。民赖以安,敕赐田宅于新安之华阳镇,因家焉,子孙散迁郡邑。”这儿说的歙州、新安,都是古徽州的旧称。

        新安是古徽州在两晋和南朝时的称谓。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晋太康元年,晋灭了吴国以后,古徽州才由吴时的新都郡改名为新安郡。新安之名,来自黟县境内的新安山(今属祁门县)。歙州则是古徽州在隋唐时的主要称谓。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因“罢天下郡,以州统县”的原因,将新安郡改为歙州。隋炀帝时,恢复郡的建置,又将歙州复名为新安郡。到了唐朝初期的武德年间,又称旧徽州为歙州;唐玄宗天宝年间,还一度恢复新安郡的称谓,但很快到了肃宗时又称歙州,此后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才定名为徽州。作为郡级、府级、地区级的地名,徽州,一直使用到1988年黄山市成立的前夕。徽州之名共用了867年,可谓历史悠久。龙川胡氏谱牒资料的这种混称,正是珍贵的隋唐时期谱牒资料的遗痕,是胡氏源远的佐证。

  胡焱镇守新安的政绩如何?龙川胡氏谱牒资料中有一首《新安父老歌》可窥之。歌作于咸康五年(332)十月,此时的徽州确实称为新安,其歌词曰:

   有田有地久荒废,侯来为政心傍徨。
   力役无征民无妨,区划开垦有奇方。
   三年沟浍水洋洋,男事耕兮女事桑。
   丰衣足食遂安康,愿公福禄永无疆。
   噫嘻再歌兮足食,足食赖公田野辟。

  由此可见,胡焱来到新安之后,扰民的征役被中止了,久废的田地被复垦了,水利得到了重整,农桑生产得到了恢复,使新安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在金秋后的欢庆中,百姓们既讴歌胡焱,也在为胡焱祈寿。

  胡焱定居龙川,被后人奉为一世祖、始迁祖。胡焱定居龙川,是爱其山川秀丽,但也不忘山东故里。因此,在他的子孙辈中,都安排了一、二位后裔返回山东。谱牒资料显示,从8世到21世,龙川胡氏的子孙迁往他处的还有8世的以仲,分居浦口,以济,分居宣城;13世的从尚分居六都,从 玢分居七都,从晖迁歙县;17世的师尹分居华阳镇,师泰分居大松林,师民迁居岭里;20世富实分居杭州;21世念五之弟念六分居淳安。其主流,仍住龙川。到了22世,龙川胡氏有了一个大发展,而且大多都住在龙川,其支流(派)繁茂众多,这是后话。

  胡焱及其子孙们,凭藉从山东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儒家文化传统,在龙川这片热土开始了数十代隐逸与耕读并举的生活。其二世祖志康,是龙川最早的拓荒者,继其志的还有三世祖延庆、四世祖万成,他们亦耕亦读,心态平衡,硬将茫茫的荆树林开辟成田陇庄园。到了五世祖汝能,龙川胡氏子孙才开始走上仕途,他累官至潮州太守。其子,六世祖胜琳又继续在龙川经营田陇,七世祖永智又入仕任严州府同知;八世祖以荣、九世祖泰元,继续立足龙川,耕读不已,至十世祖思谦又步入仕途,官居太师,爵封魏国公,在龙川留下了太师墓道,在府志中留下了芳名。此后,思谦之孙张获、五世孙叶环、七世孙仪凤,分别官居建德、遂安、常山的县尹,八世孙师舜授江西建昌府同知,十世孙子荣为杭州枢密使,十一世富贤授杭州国师。在累代的耕读中,既开拓营建了龙川,又有不少人走上了仕途,对国家作出了贡献。

  胡焱在龙川胡氏各种谱牒资料中均被列为一世祖。从一世胡焱到二十一世胡念五是龙川的统系,其图系(名字的左上方数码为世次,右下前一数码为兄弟共几人的数码,后一数码为该人在兄弟中的次第。此后相同,不另注)如下:

  1焱2-1—2志康3-1—3廷庆3-3—4万成2-1—5汝能2-2—6胜琳3-2—7永智2-1—8以荣3-2—9泰元3-2—10思谦3-2—11行仁2-1—12张获2-2—13从运2-1—14叶环2-2—15五1-1—16仪凤2-1—17师舜4-2—18仕杰2-1—19子荣3-2—20富贤2-1—21念五2-1
  龙川胡氏族人的繁衍昌盛,早在北宋景定二年(1261)就得到了宋绍定进士、时任端明殿学士、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歙人程元凤(1200-1269)的首肯,他认为,胡焱的“忠清”,胡汝能的“博学多才”,胡思谦的“勇烈”,胡张获的“明决”,都值得后人学习、发扬光大。

龙川胡氏修谱刊谱的问题(转载)

     龙川胡氏修谱的情况,明万历十九年(1591)歙县许国(1527—1596)先生曾述及:“胡氏家乘之修,始于太师魏国公思谦公修之于晋,郡宪仕仪公修之于陈,枢密使子荣公修之于唐,提干念五公修之于宋,大学士允年公亦修之于宋,教谕竹洲公考之于元,虽其先后相映、接踵修葺而其谱犹未详也。迨明兴,大司徒康惠公、御使默庵公慨然起统宗之思,推究其源,凡历代之书文、诸家之记录及晋唐以来之图系,宋元所传之谱牒,而尖编绝简之余,无不极力参考。嗣而都宪瓶山公,暨(继)而少保襄懋公,又悉为阐发,修辑愈备,至今日罔有断续,……”。这是许国参加胡宗宪葬礼后留下的一段文字,可见自晋朝、历南朝,至唐、宋、元、明,历代都有人致力于龙川胡氏宗谱的修撰,但明朝以前是“犹未详也”。即使到了万历年间,仍是“罔有断续”,整个工程还未完结。于是,清末民国年间的绩溪胡位咸(1875—1945)在《龙川胡氏宗谱•龙川胡氏支派宗谱序》中言:“龙川明少保胡宗宪襄懋公、户部尚书胡富康惠公未修宗谱,都察院御使胡宗明公,帝赐御书楼,解组修谱未成”。这是因为龙川胡氏后世子孙均未见一刊谱,故请胡位咸书之于谱首。
  那么,龙川胡氏在民国十三年(1924)前无刊谱是否可成为定论呢?这也未必。嘉庆年间,绩溪县城金紫胡氏在修谱时,曾“从坑口派得刊本《统宗源流谱》,乃宋景定间绩溪市东(笔者注:此即金紫胡氏)、坑口、黟横冈、歙东关各派同修之谱,……”。金紫胡氏,世传汉学,从明末到清末,前后有14代数十人参与汉学,对历代典籍、乡邦文献多有收集,故能见此刊本。尽管嘉庆间金紫胡氏修谱人员(包括胡培)对景定谱存有异议,但本着存异的治学态度,仍保留了景定谱32世链至50世宓的世系。他们在编辑这部分“古系”时,还见到了胡宗明续修的龙川胡氏谱,只是未说明是刊本,还是稿本、抄本。胡宗明续修龙川胡氏谱是实,至今龙川胡氏众多抄谱及清明谱上还保留有胡宗明所写的序,只是抄录后错舛太多而已,但不能否定是谱的存在与刊布。尽管同治六年(1867)胡尔昌在《同治五年修祠理主新增殉难祠记》中也言及“典章失坠”,但又注曰:“原有瓶山(即胡宗明)祖制并族谱,历来祠例、祠规,今俱遗失”,但也肯定胡宗明所撰族谱存在过。是否“今俱遗失”?笔者以为,那只可视为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一时说法,未必长远如此,更企盼史料学者有新的发现。
  从晋到明万历间,龙川胡氏修谱的情况大致如上所叙,而此后的情况如何呢?仅从绩溪档案馆所见,只有三次。
  一是同治五年至七年胡尔昌修的、未刊的《龙川胡氏尚书支宗谱》暨《阅主腾清薄》。前者虽已有残缺,但基本保留了21世之前的世系,包括绩溪市东、歙县东关、黟县横冈三支的世系及《世代祖德功勋实录》和《龙川嫡派世代实录》两种,详录了胡富尚书嫡派的世系与实录,录存了胡相、程元凤、许国、汪宏、胡竹洲(胡樟?)写的序、赞和赖文正的《龙川阳址书稿》,朝廷给胡富、胡宗明、胡宗宪的“宝诰”,张廷玉修《明史》时为胡富、胡宗宪作传的呈报等。后者则详录了龙川嫡派(21世之前)、胡富尚书嫡派包括乳坑分支45世以前宗祠享堂中历代牌位的实录。在实物资料毁弃、散失之后,不能不说是极为宝贵的谱牒资料。
  二是光绪年间抄存的《胡氏宗枝》。说他是抄存的,其一是注明“胡永明记”,但却是由子婿正泰、正湖“代笔”,胡高荣同写;其二记的时间,只落“岁阳”柔兆、疆圉,而未写“岁阴”,不无附会风雅之谦,也实难断定确切的抄录时间。但在这个抄本里,完整地保留了各架的世次:一架六三支记至36世、六九支记至37世,三架记至36世,二、四架均记至31世,五、六、七架分别记至35、34、36世。与众本不同的是,念五作23世,因念五之前的世系,比众本多出2世。即20世富贤后,多出21世六、九、十、留廷、留德、留清诸人;又多出22世守佳、守、十五、十七诸人;十五为念五之父,九为念五之祖,富贤为曾祖。因此,上引各支所记至的36、37、……诸世次,在他本中是34、35……诸世次。胡富、胡宗华、胡宗明、胡宗宪诸人之后都未续记;或有另册续记?尚不得而知。这个抄本还保留了至正辛卯(1351)胡樟的序,保留了洪武己酉(1369)舒迪的序。舒迪(1304—1377),元明间绩溪籍诗人,字原道,号贞素道人、天台山人。擅长诗作与隶书,有《贞素斋集》入选《四库全书》。由此种种可推知,这是继胡富、胡宗明、胡宗宪之后、经元代胡竹洲(胡樟?)改订后的一种抄本。此本可贵之处是全面保留了7架的世系图及各支人物的简介,因此在二封中题为《龙川族谱》而非支谱;还保留了前引“不为亲者讳”的记载,其风格、笔法,绝非一般辑存者所为,因此说是光绪间的抄本。
  三是民国十三年(1924)株树下支的刊本,名曰《龙川胡氏宗谱》,实为33世胡万通之下的株树下支谱,包括塔川、半茶两地的胡姓,但保留了胡焱至胡万通的统系,而“抛弃”了胡念五之下的一、二、四、五、六、七诸架,即使是三架,也仅保留了六三至胡万通这一脉的世系图,连三架的胡光、胡宗华、胡宗明等派支亦不载,纯为株树下支。该谱保存的龙川胡氏谱系的重要资料有:胡念五的《供报》(前已引),误署“至正辛卯(1351)春三月二十四日裔孙胡宗明”写的《宗谱稿》及胡宗明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14)”写的“又序”,《念五公行状》及《赖文定龙川胡氏阳基记》、《送彦申进士还龙峰书舍》等,于疏理龙川胡氏不无裨益。这是笔者目前仅见的龙川胡氏及其七架的唯一刻本。
[ 此贴被南山在2009-10-27 06:0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9-10-26
入选县志几多人
http://www.longchuanly.com/2009/0311/101.html

  现存的绩溪旧县志有四部:万历辛已(1581)志、康熙戊申(1668)续志、乾隆丙子(1756)志和嘉庆庚午(1810)志。嘉庆志经综括补缀、刊误存疑,诚为旧县志的集大成之作。龙川胡氏族人入选县志者始于宋,显于明,特摘嘉庆志要者附录于此,以备浏览、检索:
  一、科举人物
  胡思诚  宋淳熙2年乙未(1175)进士
  胡彦申  明建文1年己卯(1399)举人
  胡  富  成化7年辛卯(1471)举人
            成化14年戊戌(1478)进士 有传
  胡拱旸  成化19年癸卯(1483)举人 有传
  胡  光  成化19年癸卯(1483)举人
            成化20年甲辰(1484)进士 有传
  胡宗华  正德11年丙子(1516)举人 有传
  胡宗明  正德11年丙子(1516)举人
            正德12年丁丑(1517)进士 有传
  胡德纯  嘉靖4年乙酉(1525)举人  有传
  胡宗宪  嘉靖13年甲午(1534)举人
            嘉靖17年戌戊(1538)进士 有传
  胡  灯  万历10年壬午(1582)举人 有传
  胡阶庆  万历43年乙卯(1615)举人 有传
  胡鸣冈  天启1年辛酉(1621)举人  有传
  胡公著  清 顺治11年甲午(1654)举人
            顺治15年戊戌(1658)进士 有传
  胡士冕  康熙20年辛酉(1681)武举
            康熙33年甲戌(1694)武科进士
            以曾孙胡天格而累赠至振威将军
  胡国辅  康熙56年丁酉(1717)武举(隶江西籍)
  胡训华  乾隆3年戊午(1738)举人
            乾隆4年己未(1739)进士(隶江西籍)
  二、荐举人物
  胡  同  元元统间(1333——1335)被荐举
  胡  震  元元统间(1333——1335)被荐举
  胡宗仁  明洪武22年(1389)被荐举
  胡德裕  明洪武22年(1389)被荐举  有传
  胡仲伦  明正统间(1346——1449)被荐 举 有传
  三、荫袭人物
  胡  韶  以父胡富而入国子监,后授上林苑监录事职
  胡宗周  初援例、后以兄胡宗宪而授千户职
  胡桂奇  以父胡宗宪而入国子监,后授南京左府都事职
  胡松奇  以父胡宗宪而授锦衣卫副千总职
  胡      以祖胡宗宪而袭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职
  四、赠封人物
  胡  宏  以子胡复而赠文林郎、福建南安知县
  胡士良  以孙胡富而累赠南京户部尚书
  胡道宏  以子胡富而累赠南京户部尚书
  胡  耀  以子胡宗明而赠封户部主事
  胡     以孙胡宗宪而累赠兵部侍郎
  胡尚仁  以子胡宗宪亦累赠兵部侍郎
  胡文煊  以子胡士冕而赠宣武将军
  胡国辅  以子胡华训而赠文林郎、四川盐井知县
  胡  茂  胡士冕子,因助士冕“弥盗赈荒,屡著勋劳”而贵州遵义卫千总,后以孙胡天格而赠振威将军
  胡之浚  以子胡天格而赠振威将军
  五、其他人物
  胡仲伦  云南盐课提举司吏目 有传
  胡  复  洪武中(1368——1398)由岁贡任福建南安县丞、知县 有传
  胡子升  胡宗宪侄,因“赞划幕府,平海寇汪直有功,叙授新安卫镇抚” 有传
  胡遂孙  元至元前后人,“初主乡邑文学,历太平学正、浮梁教授”“再授庐州教授,著有《诗文讲义》十二卷”,与邑人汪梦斗齐名 有传
  胡兆进  清增广生 有传
  胡天龄  胡富从侄、胡仲伦从兄 有传
  胡廷凯  清廪生 有传
  胡鸣琪  康熙己卯(1699)“上书乞下三堂(普济、育婴、广仁)法” 有传
  胡文信  清人“独力捐建廉(康)惠公祠” 有传
  胡技萃  清康熙间人,修护河坝而劳卒 有传
  胡恢先  胡宗宪五世孙,明末诸生  有传
  胡仲伟  世传外科,精大小方脉  有传
  胡  勋 胡士冕子,“少以骁勇闻,征噶尔(丹)有功,叙授大定府守备” 有传
  胡  英  胡士冕子,因协助士冕“弥盗赈荒,屡著勋劳”而任贵州遵义守备同知  
  胡天格  士冕曾孙,隶贵州籍,因军功由行伍(1767)而累升至广西提督(1801)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9-10-26
走进龙川
http://www.longchuanly.com/zjlc/

对《胡适家世源流》的一点辨析
http://www.longchuanly.com/2009/0311/102.html

  颜非、来生二同志的《胡适家世源流》一文(见《徽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一期)引用谱牒资料甚丰,但对胡延政"敕授绩溪县令"、"敕封为中王"二事却语焉未详。此事涉及胡延政是否任绩溪县令、是否被封为中王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搜集、整理、鉴别方志史料,既可对胡适家世源流作进一步的辨析,也有益于徽州方志的研究与整理,并能从中为今日史志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试为之一说。
  一、问题的由来
  胡延政是否任绩溪县令、是否被封为中王的问题是由胡延政的另一支后裔――绩溪县上庄乡宅坦村(紧挨胡适故乡上庄村)的龙井派后裔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提出的:
  阅绩溪县旧志(1)《职官表》,内载唐县令二人。一我  二世祖胡延进(2)公,"以平蜀功授任"。一县令侯师申,"太宗时任"(注云:"表前令墓"。即府县《邱墓志》注:"知州李度、知县侯师申题延进公墓为中王墓"者是(3))。其于《宋知县》则首载卢远,为"兴国五年任"。府志(4)《郡职官表》载,宋知州李(5),太宗时任;《县职官表》载,宋绩溪县知县胡延进,注云"以平蜀功,开宝初任",而侯令载"太宗时",卢令亦载"兴国五年"。至《邱墓》,两志并载"唐中王胡延进墓";又并注"墓在胡里镇,以父昌翼避地考川冒胡姓";又并注"知州李度、县令侯师申题其墓为中王墓"。乾隆年间续修县志,《职官表》照府志移延进公入《宋职官》,注云"原名延进,后知严州军"(6),而《邱墓志》注又添"赐居胡里"四字(7)。两志具在,已为成书,而我公由来,委不副实,厘订之下,窃有说焉。
        引自《(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延进公 知建德军考》(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月朔明经谱局 天衡、奎文、德文、涟 同考)
  这是开头的一段文字,指出了旧的府志关于胡延政知绩溪县令等事"委不副实"。问题便由此正式提出。
  经检阅《新安志》(1175年)、《(弘治)徽州府志》(1502年刊)、《(嘉靖)徽州府志》(1566年刊)、《(康熙)徽州府志》(1699年刊)和《(万历)绩溪县志》(1581年刊)、《(乾隆)绩溪县志》(1756年刊)得悉:胡延政知绩溪县令、封中王、后知建德军之说,始于《(万历)绩溪县志》,形成于《(康熙)徽州府志》。不仅自"万历"至"康熙"的诸种府县志于此"相沿未检",就是"康熙"之后的诸种府县志,也是以讹相传,实有澄清之必要。
  二、胡天衡等人的辩说
  胡天衡等人是如何厘订与辩说的呢?下面逐段接引上述考证文字并予以陈述。
  谨按:绩溪旧志载,延进公为"唐职官",时即南唐。夫南唐未尝平蜀,何功之足叙?又侯令系太宗朝任,凡称太宗者,二世殂、三世立,故以二世为太宗。史载南唐传国止李昇、李煜两世,李煜既降宋,不称太宗。
这儿,排除了胡延政在唐(南唐)时任县令的说法,符合史实,这就纠正了《(万历)绩溪县志》的错误。《(乾隆)绩溪县志》的编者也注意到这一点,未重复胡延政在唐(南唐)时任县职的说法。虽然考证中叙南唐传国情况有悖于历史(8),但"南唐未尝平蜀",无"太宗"之称谓却是历史事实。
  又按:府《职官志》载,延进公"开宝初任"。然开宝之初,西蜀虽平,南唐未下。宋曹彬下江南事在开宝八年。夫开宝八年止尔,越明年而太宗残年改元,安知开宝之初徽州不尚隶南唐乎。
这儿,胡天衡等人进而否定了胡延政在开宝之初任绩溪县令事,所据史实,基本符合《宋史》的记载。因此,胡延政在开宝之初任绩溪县令实属子虚乌有之事。
  又按:绩旧《邱墓志》所书之唐中王,犹《职官表》之书唐县令。府志改入《宋职官》,则府《邱墓志》不书"宋中王"而书"唐中王"者,相沿未检耳(9)。至"中王"二字,系地名非封爵。何者?"父以子贵",果延进公晋爵中王,昌翼公加何封号(10)?且府《封建志》载王号者六、载封王者十有四,独无中王王号、独无延进公王名,不尤彰明较著耶(11)。若宋祖最重爵赏,如曹彬定江南,不骤拜相:使即当日王全斌、刘光义取蜀大帅,或因行部不饬而降罚随之(12),安有从征叙功者俨然王爵哉!则中王之为地名,夫固信而有徵矣、至邱墓,李州、侯令题墓。夫李与侯皆太宗时任,太宗之改号虽有三,而"兴国"实建元之首,卢令即兴国五年,则侯令应在兴国之初,延进之卒当在开宝、兴国之际。伏睹宋儒、祖梅岩(13)公辑《宗谱六甲图》,载延进公于咸平五年(1002)知建德军。夫咸平为真宗年号,上溯太宗之兴国,二十有六年;又上溯太祖之开宝,三十有五年。岂有三十余年以后宦游未倦之身!?而三十余年以前诬其物故?由是考之,题墓之说未确,而胡里之墓亦未可信。且中王地所,清明两丈俱染字号,康熙庚子(1720)谱又载延进公墓为羔字号,不尤两不相符欤?今添"赐居胡里"句,吾又不知胡里凭何所考而云然也。
胡天衡等人不仅纠正了胡延政在唐(南唐)或宋开宝初任绩溪县令之说,而且用方志(府志)和正史的记载,否定了赏爵封王之说,进而又对"题墓之说"、中王墓的存在,直接提出了"未确","不可信"的观点,这是很可贵的。但他们毕竟是胡延政的后裔,考辨总有其局限,所以结论是:
       噫!知祖者莫若子孙。昔元儒、景祖(14)先生作《延祐 谱引,》 谓延进公暨夫人詹氏,先后卒于严州官舍。良臣(15)公合墓于桐江;归龙井后,于七都之中王复营墓所,藏衣冠以便岁祀。谨尊梅岩、景祖二公之说,证之书史,故述:延进公之令绩在开宝之末,延进公之卒在咸平五年以后,延进公之墓定在严州;中王定属地名。此诚凿凿可据者,因此书以质后之君子。
  这一结论虽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延进公之令绩在开宝之末"等(详下文)。但全文所否定的种种说法令人置信无疑。至今,胡天衡等人异议已越二百三十年,今人如未获确凿证据,当不容无视所否定的说法,更不能用已被否定的说法来叙胡适家世源流。

   三、《龙井谱》及《统宗六甲图》
  笔者所引《(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譜》(以下简称《龙井谱》)虽然是民国十年(1921)刊的木活字本,但也是一部不乏史料价值的谱牒。综合该谱的《序》与《跋》可知:《龙井谱》始修于宋嘉定间(1208-1224),元、明间曾四修,清朝乾隆、同治又两度重修。民国间的《龙井谱》是在同治重修基础上续修付梓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绩溪宅坦龙井派明经谱局的胡学礼、胡履泰、胡秉熙等人,曾"联呈请改龙井"派不符史实的家乘记载"不果",便"告退"谱局。(16)《龙井谱》能如实记下此事,实属史料学中的可贵记载。看来,正是这一整理、鉴定家乘资料的意见分歧,最后导致胡里的后裔,撇开宅坦的后裔、且联合近在宅坦咫尺的上庄后裔续修《(绩溪胡里)胡氏宗谱》(1757年刊,即颜非、来生二同志所据胡里《胡氏宗谱》。以下简称《胡里谱》)。其意见分歧是严重的,最严重的还可以从"风乎亭"的传说中窥之。
  "风乎亭",今日仍在,位于今日绩溪岭北上庄与宅坦两村之间,外人目睹亭中三个苍劲有力的汉字都以为取自《论语•先进》的"风乎舞雩",是文人表现他们的闲情逸致。其实是谐音,暗示"分胡"。亭西属上庄,亭东属宅坦。风乎亭的故事令人深思!据老人告知:宅坦的胡是一夜之间偷来的。说的是,宅坦胡姓要认明经胡氏,就要到江西婺源考川去买谱续修。首次去的人,因为没有带足银两(传说是五十两白银)只得返回,二次再去时,遇到同村的一位小偷,小偷得知后,便先行赶到考川。就这样,一夜之间便把族谱偷来了。如前所述,乾隆年间,两支后裔为家乘资料的鉴别已发生意见分歧,相持不下。而宅坦龙井派谱局的胡履泰等人,也曾"躬诣考川,助成谱事"(17)。由此看来,传说的故事当发生在乾隆年间,但不近情理;其性质,应视为史料学中,鉴别、整理史料的矛盾冲突,而今应引以为戒。
  胡履泰系宅坦龙井派《乾隆谱》的创修者胡挺之子,他秉承父志,孜孜于史志工作。乾隆二十一、二年间,宅坦龙井派明经谱局的胡天衡、胡奎文、胡德文、胡涟以及胡学礼、胡秉熙等人,对史志及家乘资料持有异议,是正常的,应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所持的导议,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龙井谱》内有《统宗六甲图》和《续编龙井派六甲图》。前者始于唐天祐元年(904)止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凡八百五十六年,由前引宅坦派后裔、宋儒胡梅岩首创,后人续成。后者,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止于民国十年(1921),凡一百六十二年。二图合为一千零一十八年。
  据该谱《统宗六甲图》所示,胡延政生于后唐天成四年(929)十二月十五日,宋开宝八年(975)为绩溪县令,咸平五年(1002)知建德军,景德二年(1005)卒,享年七十有八。但图中并未明确胡延政仕宦是否为延续任迁。如是延续的话,那么从开宝八年至咸平五年,长达二十七年的任职又为何不见任何方志的记载?如不是延续的话,那么又为何会在六十四岁高龄时再次起用?令人费解,亦难令人置信!
  四、对敕授绩溪县令、敕封中王的辨伪
  胡天衡等人在《延进公知建德军考》、《统宗六甲图》中保留了开宝八年"延进为绩溪县令"的记载,这是一种折衷的提法,在史料的鉴别中是不足取的:他们在否定唐(南唐)和宋开宝初胡延政任绩溪县令的记载后,并未出示任何关于胡延政在开宝八年任绩溪县令的证据。这是出自后裔们的一种特殊心理的驱使:在不否定先人任绩溪县令的前提下,寻找一个能为人们接受的时间。这儿选择的开宝八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完全合理,详下文),但忽略了任职的原因,或曰任职的根据、背景。原因是什么?《龙井谱》中没有记载,还得回到《胡里谱》中寻找答案。
  《胡里谱》关于胡延政任职原因的记载也是含糊的。乾德四年(966)四月一晶下的诰敕为"特封中王"、"赐附居田地五千亩"事,并未言"敕授绩溪县令。"(18)但是,诰敕前有"绩溪县令胡延政"数字,因而给人的印象是"以平蜀军功授任"(19);也确实象颜非、来生二同志文中所言,是"因为跟从宋将刘光义平蜀有功,被'优诏擢用''敕授绩溪县令'"。其实,古人和今人都被此诰敕蒙骗。从名称上看,此诰敕不用"诰授",是因为封中王与胡延政身为七品衔的县令身份不符;不用"敕授",是与所封爵位(王)的身份不符。如此两缺,实是掩人耳目。
  胡天衡等人否定了进爵、加封,宅坦《龙井谱》也未继续刊布此种诰敕,理应进而否定胡延政任县职之说。但是,他们出于特殊心于的驱使,却保留了任县职的说法。有旁证吗?也没有。《新安志》无胡延政任县职的记载,但列入唐(南唐)职中,已被胡天衡等人所否定。其军功又如何?即使有,也只能象胡天衡等人否定的那样。
  据《宋史》记载,宋朝封爵,"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为郡王"(20)。可见,封王者公限于皇亲,且只有"亲王"、"嗣王"、"郡王"之称。胡延政怎能被封为王呢?特旨加封的吗?也难令人置信。以李煜为例,赵匡胤有心活之(21),事后也只诏封为"违命侯";不仅只给一侯爵,而且名为"违命"。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也只加封为"陇西郡公"(因李煜是陇西人),直到死后才追封为吴王(因南唐为古吴之地)(22)。还应注意的是,《宋史》所载"食邑"是以"户"为计数单位的(23),而此则诰封恰恰是以田亩计,如此出入,能令人置信吗?
  至于胡延政的父亲胡昌翼被封为"唐王"的诰敕,更是无稽之谈。其一,封王、王妃是万万不可用"敕命"的,只能用"诰命",而此则诰敕恰恰用的是"敕命"。其二,文中称昌翼为"故臣",可是昌翼生时,据明经胡氏诸谱所载,昭宗已亡。试问,"臣"从何来?其三,父子同为王,不伦不类、不合封爵惯例。
  再看给中王胡延政妻汪氏的诰命,那就更矛盾了。"诰命"固然符合一品夫人身份,但胡延政却是一位仅有七品衔的县令,岂非咄咄怪事?!
  从诰敕下达的时间看,也难令人置信。
  "乾德四年四月一日下"诰敕封胡延政为中王是不可能的。这年的十二月,全师雄病死,蜀境才告"安宁",可是诰敕中却有"峡中郡县悉定"之词。这是伪造者只顾到乾德三年正月,蜀主孟昶降、后蜀亡的史实(24),忽视了乾德三年二月因王全斌枉杀蜀国降兵二万七千余人,激起绵州军乱、全师雄率"兴国军"再战的历史事实。宋军忙于平乱,何以独封胡延为王?!王全斌因枉杀无辜被贬,又为何要封随同出征的胡延政为王?何况这时的徽州(时称歙州)尚隶属于南唐!
  "开宝二年二月十日下"诰敕封胡昌翼为唐王、妻为王妃,也是不可能的。这年的二月,赵匡胤正御征北汉。三月,李继勋虽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但辽国却因此而遣将救北汉。值此御征鏖战之时,赵匡胤有闲来加封胡昌翼、以至御题活人像赞(《胡里谱》中两桢像赞都是题于同一时间)吗?为活人题像赞,民间无有,帝王更无。此皆伪造者闹出的笑话。
  胡天衡等人不肯进而否认胡延政任绩溪县令之说,有意把时间定在开宝八年,这也并不完全合理。开宝八年正月,宋师围金陵;十一月,曹彬方克金陵、南唐亡(25)。此时徽州情况如何呢?史载"江南之亡也,(龚)慎仪为歙州刺史。会昭武留后卢绛闻国破,谋起义,提兵入闽,道经歙,慎仪闭城拒守"(26)。可见,这年的十一、二月间,歙州并未置于宋军之手,赵匡胤又怎能用未降之地令胡延政执长?胡延政又凭何功执长绩溪?
  纵观赵匡胤自黄袍加身至死,其重大军事行动,除北疆之外,大者有:平定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出兵并荆南、湖南、后蜀;灭南汉、统一岭南;取金陵、破南唐、平定江南。在如此众多的军事行动中,胡延政何功之有?"以军功授职",万难取信。至于扯到"五季僭伪,王(指胡延政――笔者注)亦乘时倡义旅讨贼以图恢复",更与"以军功授职"无关;如此相提并论,几近于荒谬。赵匡胤能用"杯酒"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怎能容纳"阴怀忠愤"的胡延政?!
  综上所述,《胡里谱》所载各种诰敕,均属赝品,不足取信;授县令、封中王,纯属伪造。
  五、对《墓志铭》、"知建德军"的辨伪
  《胡里谱》有一则《唐中王延政墓志铭》(孔道辅撰),这是胡延政早期"军功"的主要见证。铭中记曰:"显德二年(955),淮南盗,避天兵(当指"宋军",实为"周兵”    笔者注,)走新城、昌化、啸聚劫掠,歙(县)绩(溪)受祸,而绩(溪)尤惨。知州事欧逵,募壮士以御之,王(指胡延政――笔者注)首与焉"。这也是杜撰的!
显德二年,也就是南唐保大十三年、李璟执政时期。李璟执政时,不仅《十国春秋》的李王景 本纪中无兵事记载,就是成书较早的无名氏《宣和书谱》(这是宣和年间,无名氏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贴的一部著名书法理论,书中介绍了不少名家的情况)也无记载。《宣和书谱》述李王景 是:"及嗣昇(李昇)位,能奉中州,以恩信结邻壤,江左老稚不动兵革十有九年"(27)。这至少可以说明:在李璟执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凡十九年),南唐境内无重大兵事。这是因为李璟生性"慈仁恭俭,礼贤爱民",晚年又奉行"奉表削号"、"称臣于周"(28) 的缘故。再证之于徽属诸种方志,也未见李璟执政时,徽境有何兵事。
此则墓志铭的矛盾是把知州事的欧逵与胡延政扯到一起。查《新安志》和诸种府志,确实有欧逵其人,但者注明是"顺义七年(927)任",即后唐天成二年。然而,墓志铭的主人胡延政却生于生唐天成四年(929),怎能"首与焉"?由此推之,胡天衡等人论断"题墓之说未确,而胡里之墓亦未可信"是正确的,而此则墓志铭只能是杜撰的。
关于胡延政知建德军,笔者以为,也是子虚乌有的。胡天衡等人在《延进公知建德军考》中,对此是既未承认、也未否定。这也是特殊心理驱使的结果。
   建德,即今浙江省建德县,地处钱塘江上游,古为衢州、歙州出入之要冲。建德建县,是在三国吴时(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后屡废屡建。其先属鹜州、后属睦州,至唐万岁通天二年(697),睦州州治始移建德,建德遂为睦州的政治、军事的中心(29)。
    建德军,《宋史》《军事志》无只字记载。查《宋史》卷八十八、"建德府"条,对建德军略有记载,其文曰:"本睦州军事。宣和元年(1119)升建德军节度。三年(1121)改州名"(为严州)。由此看来,"建德军"曾一度设置过,时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间。可见,"咸平五年(1002)胡延政知建德军"是伪造的。
   严州之名,始于宣和三年。胡延政"卒于严州官舍"之"严州",则为后人之说。胡延政在世时(929-1005),"严州"是不存在的。事实是,北宋末年,方腊曾以睦州(即今浙江建德,胡天衡等人所说的"严州")为基地发动过大起义,三个月中,连陷六州五十二县,长江以南为之震动、朝廷为之震惊。元朝初年,又发生过衢州、婺州等地民众起兵应宋的事件。正是这些重大的兵事,使建德愈来愈为兵家所重视,故史有"严州不守,临安必危"(语出无初临安守将董文炳)之说。建德之重要的地理位置,"知建德军"之重要职务,由是而为伪造者注目,也为胡天衡等后裔们所不忍否定。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建德军"的设置只是一度之事,而且是在胡延政去世百年之后。故胡延政知建德军也是子虚乌有的。
  六、小结
  与胡延知绩溪县事、诰授中王有关的方志记载中的错误,在日后整理方志时,应予以纠正或作必要的校注。
  当前,在编史修志中、在方志与历史研究中,对谱牒的利用已越来越多。如何利用?已提到史料学的议事日程。谱牒含有极珍贵的地方史料,可补正史的不足,在编史修志和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近代史中,有可资利用的价值。但也毋庸讳言,谱牒中也含有大量的过褒之辞,在"为亲者讳"的思想指导下,常常篡改或删掉一些史实;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注意去伪存真和史料的钩稽工作。在注意史料阶级性的同时,要注意与多学科配合(如考古学、档案学、文字音韵学等)去搜集、校勘、考订和编纂史料。而从心理的角度去辨析史料、研究历史人物,看来也是不可疏忽的一种方法。
  至于胡适家世源流属明经胡氏("李改胡")的问题,石原皋先生在《闲话胡适》中已为之辩说,并否定了胡适是胡培翚的后代。现在看来,胡延进被封"中王"纯系捏造,其父胡昌翼被封"唐王"也不存在,那么,明经胡氏属唐昭宗的后裔这种溯源之说,就不无攀龙附凤之嫌了。"经解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虽非胡适的先人,但他们的学术思想对胡适是有影响的(石原皋先生生前曾有论述);继续探索这种影响,对研究胡适是有益的。
   (本主编辑 胡家祚)
      注释:
(1)经笔者核实,"绩溪县志"是指《(万历)绩溪县志》(1581年刊本)。
(2)胡延政,原名延进,参见颜非、来生原文。本文引文,囿于资料原文,二名均用。
(3)括号内文字,原刊本为正文,实为正文的注释,故以括号标明。
(4)经笔者核实,"府志"是指《(康熙)徽州府志》(1699年刊本)。
(5)指李度。
(6)乾隆年间,绩溪县续修县志共十卷,成书于丙子年(1756)。该志确实将胡延政任县令的记载移入宋时,注中较这儿所引多"婺源人"三字,末又多"家绩溪"三字。
(7)《(乾隆)绩溪县志》并无《邱墓志》,此说可能是与胡里乾隆宗谱所叙相混(该宗谱有这样的记载)。
(8)据《十国春秋》卷十五、十六、二七的"本纪"记载,南唐传国者有三:一是烈祖李昇(李知诰),在位七年;二是元宗李璟(李景通),在位十九年;三是后主李煜,在位十四年。三人共三十九年(937-975)。
(9)由此可见,《(康熙)徽州府志》所载乃据《(万历)绩溪县志》,虽进行过考证,但仍有疏忽。
(10)据胡里乾隆谱记载,胡昌翼曾被封为唐王。参见颜非、来生二同志原文注⑥。
(11)详见《新安志》和弘治、嘉靖、康熙、道光诸种徽州府志。
(12)曹彬定江南不骤拜相、王全斌伐蜀杀降被贬等,均可见《宋史》各人本传。
(13)胡梅岩(1229-1306),宋、元间人,名炎,字济鼎,号梅岩。咸淳戊辰(1268年)进士,授湖口县簿、改贵池县尉。于四书五经皆有注疏,称为"梅岩先生"。于家,曾修谱,创《宗谱六甲图》。今所见《宗谱六甲图》,后裔有所增补。
(14)胡景,龙井派十六世祖。
(15)胡良臣,即胡忠(957-1026),又名桂崖,胡延政之子,龙井派始祖。
(16)告退谱局一事 详见《(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子春公知丞辩》,其中还有两则文字值得一读:"胡里称公为'益府教授'。查,益王名顒,英宗子,高后出,封益王,年三十薨,无续封。则益王下拒(距)公七十年,其何教授之有。" "又胡里云:公终为宣严十路教,故称公为'十路教公'。查宋之路即今之道,如江东路、江南路是也,官惟转运使等,无所谓教也。至宣严称路,在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终宋之时,宣严称州不称路,其为冒伪更可知。"
(17)见《(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跋续修宗谱后》。
(18)参见颜非、来生二同志原文注⑥。核对原谱,颜等所引,多了"敕命一道"四字。
(19)见《(乾隆)绩溪县志•秩官志•唐志》。
(20)、(23)见《宋史》卷一六九。
(21)见《古文小品咀华》卷四:《敕曹彬伐南唐》(赵匡胤)。
(22)见《十国春秋》卷十七,《后主本纪》。
(24)见《十国春秋》卷五十五,全师雄本传。
(25)见《宋史》卷二五八。
(26)见《十国春秋》卷三十,龚慎仪本传、卢绛本传。
(27)见《宣和书谱》卷五。
(28)见《十国春秋》卷十六。    
(29)详见《建德县志》。

从胡适"姓氏公案"说到"绩溪三胡"
http://www.longchuanly.com/2009/0311/103.html

  胡适姓氏的公案,是蔡元培先生于1918年8月为胡适的成名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写序时引起的。蔡先生说:"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胡适很清楚自己不是"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然而,他对蔡先生的说法却默认了数十年,一直到50年代才公开予以否认。蔡先生说胡适"有'汉学'的遗传性"、"还能自修'汉学'""不辍",这从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以及此后种种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证明。但这种"遗传性"是怎样来的呢?"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的情况如何?它又是怎样影响胡适的?……笔者以为,"汉学"对胡适的影响,首先来自于胡适的"九年的家乡教育",来自于乡土文化的潜移默化。本文即就绩溪胡姓、"经解三胡"及"三奇士"(1)的情况作些介绍,或可有助于人们了解乡土文化对胡适的影响。
   一、绩溪的"三胡"
  绩溪胡氏,实有三支,同姓而不同宗,俗有"三胡"之说。
  其一曰"金紫胡氏"。这是宋朝名臣胡舜陟(1083-1143)的后裔。胡舜陟,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徽猷阁学士。因胡舜陟受封"金紫光禄大夫",所以该氏后人就以"金紫"冠氏。蔡先生所说的"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即指该支胡氏。胡舜陟之子胡仔(1110-1170,字元任,号苕溪渔隐)以力作《苕溪渔隐丛话》100卷而名垂文苑。其后裔中,致力于"汉学"的人很多。尤以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这祖叔孙三代人的成绩最大,号称"绩溪经解三胡"(详下节),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延至民国初年,族人治经者仍不鲜见。该族自唐散骑胡宓持节新安(即原徽州地区),殁葬绩邑西关,子孙为奉祀墓葬而徙居市东,至今已千余年。
  其二曰"遵义胡氏",俗称"尚书胡氏"(2)。这是明代名臣、工部尚书胡松(1490-1572)的后裔。胡松,字茂卿,号承庵,正德九年(1514)进士。胡松及后裔,因世居城内遵义坊,故名为"遵义胡氏"。该族的远祖,可上溯至"宋初(理学)三先生"之一的胡瑗(993-1059,字翼之)。胡瑗的裔孙名胡清,在宋代中叶迁至绩溪的胡村(今临溪乡高车),传至11世的胡日严迁至城内的遵义坊,算来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以上二胡,都可溯源至胡公满的名下,故又认为是同宗、同源。
  其三曰"明经胡氏",又称"李改胡"、"假胡"。据该族族谱记载,他们是后唐同光三年(925)明经科进士胡昌翼(905-999,字宏远,号眉轩)的后裔,因此名为"明经胡氏";又因胡昌翼本是唐昭宗李晔的太子,为避朱温屠灭宗室之祸,由常待胡三(名清)匿庇婺源养育,遂冒胡姓而称为"李改胡",俗称"假胡"。这一支唐昭宗李晔的后裔,在原徽州地区分布很广,不仅婺源、绩溪有,其他各县也有,有的还留下了不同李姓通婚的民俗。胡适,便是"明经胡氏"的后裔。"明经胡适"迁绩溪,据谱牒记载,始于宋开宝二年(969),然疑窦颇多(3);至于迁至上庄,则在元、明间,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支胡姓同徽州其他诸姓氏一样,各自聚族而居,世代或与官宦相结合,或与商贾相结合,或兼而有之。而耕读不辍,则是他们共同的基本特点。至迟,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徽州各地已形成"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良好风气,创造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徽州文化)。至于这种区域性文化的形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只能简述一二。
  徽州地处崇山峻岭的皖南山区,周围是天然屏障,其间山清水秀。在古代,因交通不便,这里人烟稀少,开发不足。但亦因此,每逢战乱,富家大族往往把这里当作世外桃源来避居。他们带来了中原富庶地区的文化,逐步开发这个地区。太平天国以前历二千年之久,徽州地区向无大的战乱。当其他地区饱受战火摧残,文化积累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徽州一隅独能保持和平的田园生活,文化积累亦日益丰富,有后来居上之势。
  徽州地区,在秦统一前,属古越族活动范围。秦统一后始设黟、歙两县。秦汉战乱之际,始有中原人迁入,晋代迁居者渐多,到了唐代人口始见繁盛,形成了一府六县的区划格局。宋室南渡,迁入徽州的人更多了,加之有新安江可直达当时的京城临安(今杭州),这时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徽茶、徽墨、歙砚、澄心堂纸闻名于世;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尤为著称。而徽商之走出徽州,在各大城市落脚营生;一方面加强了徽州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以贾儒结合补充传统的耕读结合,为徽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外部迁来的富家大族,定居一地,往往即成一地的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世代相传,以耕读为业。后来发展起来的徽商,其所赢利,亦多倾注于奖励耕读,所以,徽州世家皆以保护和发扬古代文化为职志。各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对于保持一方的长期安定亦大有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里,造成了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不断发展滋长的良好条件。现在引人注意的徽州文化,第一是它有丰富的古代文化蕴藏,自宋以来被保存下来的历史文书、契约就有数十万件,学界视为继甲骨文、敦煌文书、汉简、明清档案之后的"第五大文化发现"。至于典籍、古迹之多,亦极为人所称道。第二,以贾儒结合造成的士商文化,显示出从传统到近代蜕变的特点。
  就是在上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特点的缀合之下产生了绩溪三胡,产生了近代三奇土,也产生了胡适。
  二、"绩溪经解三胡"
  "绩溪经解三胡"是"金紫胡氏"分支亶然堂中的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祖叔孙三人。
  "金紫胡氏"自定居绩溪后,聚族而居,基本上过着耕读与仕宦相结合的生活。据他们的族谱记载,宋、明、清三朝中,族人共有154种著述问世,35人中举。在154种著述中,今存61种,大多以解经为内容,确实称得上"经解世家"。在解经诸人中,又以上述乾、嘉、道三朝中的"绩溪经解三胡"最闻名遐迩。
  胡匡衷(1728-1801),"字寅臣,号朴斋,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毕生以治经为乐,史称"朴斋先生"。著有《周易传义疑参十三卷》、《周礼井田图考》、《礼记职官考》、《三礼扎记》、《论语古本证异》、《庄子集评》、《离骚集注》、《仪礼释官》等15种。
  胡秉虔(1769-1832),"原名秉乾,字伯叔,号敬亭,又号春乔,嘉庆已未(1799)会魁,钦点主事,签分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历任至甘肃河州知州,调补丹噶尔(今青海省湟源县)同知……殁于官"。他到丹噶尔任职的时间,据《西宁府续志》记载,是道光九年(1829)到道光十二年(1832)。他的著述很多,至今仍有《卦本图考》、《尚书序录》、《说文管见》、《河州景忠录》等8种刊本传世。另据新刊《胡适来往书信选》称,尚有"著稿十大厚册在甘肃发现",曾请胡适"代为取回",未知结果如何。而已知的佚书则有《周易小识》、《尚书小识》、《论语小识》等14种,亦不知是不是胡晋接所言的"十大厚册"之属。
  胡培翚(1782-1849),"字载屏,号竹村,嘉庆庚午(1810)乡魁,钦取国子监学正、学录;已卯(1819)进士,钦点中书,官户部广东司主事兼云南司事,加三级,诰授朝议大夫"。他为官清廉、一尘不染,鉴于仕途沉浮,以"亲老"告归,致力于教育,曾讲学于徽州、江宁、云间、庐州、泾川诸书院,主讲于钟山、惜阴等书院。在乡则筹集"宾兴盘费基金",并亲定规条,继而倡建东山书院(1828-1905),直接推动并影响了绩溪的近代教育。有《仪礼正义》、《研六室文钞》等著述行世。
  "绩溪经解三胡"在治经方面的显赫成就与巨大影响,使"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在外的声誉淹没了"尚书胡氏"与"明经胡氏",也使"好名"的胡适,默认了蔡元培先生的误认。
  蔡先生对"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的津津乐道,对胡适本人"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的奖掖,也迫使、鞭策胡适去进一步关心"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去关心绩溪的其他胡姓和其他姓氏的学人,进而关心徽州的乡土文化。1921年1月18日,胡适在致胡近仁的信中不仅提到刊印"绩溪小丛书"的打算,而且声称已"搜得不少种了"、"现在我随时作一《绩溪著作存佚考》。于城中诸胡,略有眉目了"。十多年后,1933年11月13日,为绩溪县修县志事,胡适在给胡近仁的信中又说:"我收集的绩溪人著述,并不很多,便中当开单奉呈供诸公参考。"据为胡适帮办文书的章希吕1935年9月26日日记中所载,胡适搜集的实有16种,其中10种就是"金紫胡氏"的。由此可见,以考据为手段的治经"传统",对胡适是深有影响的。
  三"尚书胡氏"与"明经胡氏"
  关于"尚书胡氏"与"明经胡氏",这里仅介绍一下近世(清朝)的情况。
  清朝时,小小的绩溪县,由于人口的迅猛增殖,更刺激着人们外出经商。绩溪在明初洪武四年(1371)仅41324,即使土地瘦薄、出产有限,人们仍安居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到了嘉庆九年(1804),人口则猛增至193161人,比今天的人口还要多!人口的压力,使一部分人不得不外出经商谋生,这在"尚书胡氏"与"明经胡氏"中尤为突出。
  据"尚书胡氏"的谱牒记载,外出经商而有成就的有胡名泰(1798-1838)、胡定煦(1820-1886)、胡位周(1870-1929)祖孙三代,他们在屯溪开设的"资生药店",历时百年而不衰。胡位宜(1851-1924)在屯溪开设有"俊记南货店",进而在绩溪设立分店传于子孙;位宜的弟弟胡位寅(1865-1930),则在浙江兰溪开设"聚和敬"、"恒源"、"泰来"、"聚亨"、"同大升"等商号。还有胡安定(1826-1894),他在屯溪开设"椿记药店",并以自己的商业才干就任过屯溪商会的商董。同族中的兄弟胡定祥(1837-1911)、胡定禄(1839-1913)、胡定芬(1839-1902)曾联手在郎溪县开设"祥泰杂货店",并拥有纸糟、枣厂、碾米厂等多处。远涉上海的则有胡裕星(1844-1922),他在松江,继其叔父的"同盛号"之后,创立了"同盛西号";胡嗣迪(1847-1932)在上海广设茶号并任上海茶叶商民协会的执行委员。
  "明经胡氏"则更胜一筹。当徽商衰落之时,原住绩溪胡里的"明经胡氏"人胡光镛(字雪岩,1823-1885)却脱颖而出,成了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凭借左宗棠的支持,亦商亦官,富甲江南,与外商抗衡,为清廷采购、筹款。他手创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同享盛誉的药业巨子。
  胡适的近亲胡余德(1763-1845)"议叙盐运司知事,覃恩累赠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名正,字端斋,号朗荣,又号开文"(见《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胡余德在父亲创业的基础上,终使"胡开文"徽墨风靡同治朝,延及光绪朝;又在子孙的努力下,于1915年夺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胡氏徽墨"集"休派徽墨"与"歙派徽墨"之大成,开创了徽墨业新的里程碑。而今"胡开文"几乎成了徽墨的代名词,"胡开文"的名号遍及徽墨故乡、原徽州地区诸县,其墨则遍及海内外。
  胡适自己的家族,则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之时,就"常居茶,迁贸各国"。他们一家,在上海拥有几爿茶叶店。如果不是这种经商活动,胡适也就无缘长时间就读于上海,更无缘接触新思想、新知识了。
  注释:
(1)此节,《文史知识》未刊。
(2)此承民间的说法。"尚书胡"用于"遵义胡"并不妥,因其谱已冠遵义;再者,绩溪胡姓中最早出任尚书的是龙川胡氏的胡富,但也只称"龙川胡氏尚书支",因他是一架二房的后人。
(3)详"对《胡适家世源流》的一点辨析"(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2期)

绩 溪 三 胡
http://www.longchuanly.com/2009/0311/104.html

  "绩溪三胡"实有三说。
  第一说,多指三支绩溪的胡姓,即金紫胡氏、遵义胡氏、明经胡氏。
  金紫胡氏之谓,是因其先人胡舜陟曾获"金紫光禄大夫",故以"金紫"冠于姓氏之前,以有别于其他胡姓。该族以唐朝散骑常待胡宓持节新安(徽州旧称)而成为绩溪胡姓的重要一支,而胡宓的原居地则是山东。
  龙川胡氏因世居龙川(今瀛洲乡大坑口村)而名,该族也是由山东迁来的。不同的是,龙川胡氏以晋散骑常待胡焱为始迁祖,来绩溪的时间要早于金紫胡氏。由于先人原居住也在山东,又都以胡公满为远祖,因此,龙川胡氏、金紫胡氏曾于南宋景定辛酉(1261)联合黟县横冈胡氏及其分支歙县东关胡氏刊布过《统宗源流谱》,说明了同姓又同宗。
  遵义胡氏则是明代名臣、工部尚书胡松这一支胡姓。因他们世代都居住在绩溪县城遵义坊,故以"遵义"冠其姓氏。这支胡姓可上溯至"宋初理学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是胡瑗的后裔胡清在宋代中叶由浙江迁至绩溪的,初居胡村(今临溪高车),至11世胡日严才迁至遵义坊。
  明经胡氏是后唐明经科进士胡昌翼的后裔。据该氏元朝子孙考证,昌翼本唐末昭宗之子,因躲避朱温的屠杀,由义父匿带至婺源清华而冒姓胡姓。其后胡昌翼以明经科中进士,该氏便以"明经"冠其氏而有别于清华胡氏,而民间则直呼"假胡"。明经胡氏在绩溪的后裔主要分布在胡里、上庄、宅坦,在黟县则分布在西递,匿居地婺源清华(考川)仍有后裔留居。
  第二说,指清朝乾(隆)嘉(庆)道(光)间绩溪的三位研究经学的学者,即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这祖、叔、孙三人。
  第三说,指清(朝)末民(国)初绩溪的三位新学人,别称"新三胡",即胡晋接、胡适和胡昌炽,他们分别是金紫胡、明经胡、遵义胡的后裔,很有"群众性"。昌炽是民国初年省立一中的校长,其祖鹏南先生又是县城的硕儒,藏书三万卷,著述十余种;然因昌炽早亡,故此说流传的时间甚短,鲜为人知。
                       答记者问,刊香港文汇报 2002年8月15日

遵义胡氏经商概述
http://www.longchuanly.com/2009/0311/105.html

  绩溪的胡姓,同姓不同宗,计有三支,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俱特色。遵义胡姓,是明史名臣胡松(《明史》有传)的后裔,入清朝以后,在商业上有自己的优势,特简述如下。
  据有关的文字记载,遵义胡姓族人的商业活动最早始于胡名教(1768-1832)。名教,又名万富,字政森。乾隆年间,他先在绩溪市东设"万各斋"药铺,继而又在南关设"太和斋"药铺。他经营有方,康泰履安,令人羡慕。名教并未沉缅此小康生活,他悯贫抚孤,好义疏财,急人之所急,有济人之美德。
  继名教之后,又有胡名泰,在嘉庆道光间创"资生"药店于屯溪。他克勤克俭,渗淡经营,再经子孙努力,终于成为屯溪的一家百年老店。不幸的是1929年4月初,"朱老五(富润)火烧屯溪街",致使该百年老店顷刻间毁于一炬。名泰(1798-1838),又名朔生,字鲁岩。其子定煦(1820-1886),字宇和,孙位周(1870-1929)先后继业与守业。位周,字佐岐,是同治庚午科(1870)的拔贡,说来,与民国元老许世英还是"同年",在清末出任过江苏镇洋的县令。辛亥革命后,他志在"终生不断发",于是弃官在家守业自怡。可他万万没想到,朱老五的一把火不仅烧了他的家业,而且送了他的命以及多年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和寸缣、汉瓦等文物。与国、与家、与身,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
  胡位宜(1851-1924)则十三岁习贾于屯溪,深得胡定煦的器重。他以"守信"著称,被誉为"货殖能者",经其拼搏,终于在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了"俊记"南货店,接着在1918年,又在绩溪城内办起了分号,分别由长子与五子承继店业。五子裕塘(1898-1967)经营有道,在绩城称誉一时。
  位宜之弟位寅(1865-1930),则十二岁远涉浙江兰溪,习贾于老盛夏布行,经多年的渗淡经营,也于宣统初(1909)创设"聚和敬"号。他事必躬亲,克勤克俭,复又集资开设"恒源"、"泰来"、"聚亨"、"同大升"等店,名噪一时。
  同治初,又有胡安定者在屯溪创办椿记药店。时值太平天国革命刚刚结束,安定为地方善后的重建曾历尽艰辛。他被推为商董,在设粥厂、招清道夫、购消防器材、倡修屯溪大桥(今老大桥)等善后赈灾、公益事业中,出力最多。安定(1826-1894),字允恭,初习钱业,后改习药业。
  遵义胡姓在郎溪经商也较早。嘉道间,他们之中就有人身背雨伞、牵车服贾于郎溪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又有一批为衣食计而赴建平经营粮食的同宗。胡定祥(1837-1911)在同治8年(1869)出任广德"丈量局""书记",不久便与同乡汪积功一起集股赴太平设行贩运粮食。继他之后经营粮食的同宗还有胡定录(1839-1913),定录的儿子位明(1883-?)还担任过郎溪商会的会长。胡定榕(1839-1902)则与族兄胡定祥合股创设"祥泰"杂货店。随着徽州商人的增多,胡定榕又与汪积功发起组织了郎溪新安同乡会(1895);定榕之子位乾(1869-1896)也参与其事。定榕的季子位晟(1885-1933,字德生),继父业,又创纸坊、枣厂、碾米厂,复在多处增设分业;1930年,他还被选为郎溪盐业公会主席,一言九鼎,深孚重望。
  胡姓的子孙也走向了江苏。胡位勤(1804-1888)先在江苏松江经商,咸丰8年(1858)又引荐其侄胡裕煜(1844-1922)学贾于松江东门外新桥镇,叔侄二人,通过自己的辛劳积累,终于先后各自在松江创设了"同盛号"、"同盛西号",并迁居该县。胡裕煜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后,不忘故土,慷慨地将祖传屋基捐赠东山书院,支持故乡的教育。
  胡嗣迪(1847-1932),字吉之,则在同治年间入上海汪裕泰茶号,遂毕生业茶。他手创茶号多处,渗淡经营,业务蒸蒸日上,为同业所钦仰,被选为上海茶叶商民协会的执行委员。他在堵绝"回魂茶"、提高茶业信誉上做出了贡献。
  刊《绩溪文史资料》第3辑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9-10-26
安徽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行政区划网  最近更新:2008-09-26 16:42:04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安徽省辖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

合肥市  辖4个市辖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蜀山区。
  庐阳区(亳州路街道)  瑶海区(明光路街道)  蜀山区(稻香村街道)  包河区(骆岗街道)
  长丰县(水湖镇)    肥东县(店埠镇)    肥西县(上派镇)

芜湖市  辖4个市辖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镜湖区。
  镜湖区(北京路街道)  弋江区(利民路街道)  鸠江区(官陡街道)   三山区(三山街道)
  芜湖县(湾沚镇)    南陵县(籍山镇)    繁昌县(繁阳镇)

蚌埠市  辖4个市辖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蚌山区。
  蚌山区(天桥街道)   龙子湖区(解放街道)  禹会区(朝阳街道)   淮上区(小蚌埠镇)
  怀远县(城关镇)    固镇县(城关镇)    五河县(城关镇)

淮南市  辖5个市辖区、1个县。市人民政府驻田家庵区。
  田家庵区(公园街道)  大通区(大通街道)   谢家集区(平山街道)  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 潘集区(田集街道)
  凤台县(城关镇)

马鞍山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雨山区。
  雨山区(雨山街道)   花山区(解放路街道)  金家庄区(金家庄街道)
  当涂县(姑孰镇)

淮北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人民政府驻相山区。
  相山区(相南街道)   杜集区(高岳街道)   烈山区(杨庄街道)
  濉溪县(濉溪镇)

铜陵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铜官山区。
  铜官山区(长江路街道) 狮子山区(新庙街道)  郊 区(桥南街道)
  铜陵县(五松镇)

安庆市  辖3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大观区。
  迎江区(宜城路街道)  大观区(德宽路街道)  宜秀区(大龙山镇)
  桐城市(文昌街道)
  宿松县(孚玉镇)    枞阳县(枞阳镇)    太湖县(晋熙镇)    怀宁县(高河镇)    岳西县(天堂镇)
  望江县(华阳镇)    潜山县(梅城镇)

黄山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屯溪区。
  屯溪区(昱东街道)   黄山区(甘棠镇)    徽州区(岩寺镇)
  休宁县(海阳镇)    歙 县(徽城镇)    祁门县(祁山镇)    黟 县(碧阳镇)

滁州市  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琅琊区。
  琅琊区(琅琊街道)   南谯区(北门街道)
  天长市(天长街道)   明光市(明光街道)
  全椒县(襄河镇)    来安县(新安镇)    定远县(定城镇)    凤阳县(府城镇)

阜阳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颍州区。
  颍州区(清河街道)   颍东区(河东街道)   颍泉区(中市街道)
  界首市(东城街道)
  临泉县(城关镇)    颍上县(慎城镇)    阜南县(鹿城镇)    太和县(城关镇)

宿州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埇桥区。
  埇桥区(埇桥街道)
  萧 县(龙城镇)    泗 县(泗城镇)    砀山县(砀城镇)    灵璧县(灵城镇)

巢湖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居巢区。
  居巢区(卧牛山街道)
  含山县(环峰镇)    无为县(无城镇)    庐江县(庐城镇)    和 县(历阳镇)

六安市  辖2个市辖区、5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金安区。
  金安区(中市街道)   裕安区(平桥乡)
  寿 县(寿春镇)    霍山县(衡山镇)    霍邱县(城关镇)    舒城县(城关镇)    金寨县(梅山镇)

亳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谯城区。
  谯城区(花戏楼街道)
  利辛县(城关镇)    涡阳县(城关镇)    蒙城县(城关镇)

池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贵池区。
  贵池区(池阳街道)
  东至县(尧渡镇)    石台县(仁里镇)    青阳县(蓉城镇)

宣城市  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宣州区。
  宣州区(西林街道)
  宁国市(西津街道)
  广德县(桃州镇)    郎溪县(建平镇)    泾 县(泾川镇)    旌德县(旌阳镇)   绩溪县(华阳镇)
[ 此贴被南山在2009-10-27 16:5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9-10-31
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各支迁徙列详更新第九楼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