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642阅读
  • 0回复

胡锦涛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胡国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2-21
胡锦涛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
胡国赞

转自世界胡氏宗亲网:http://www.sjhszq.com/show.asp?id=814

        “和谐社会”是三年前中共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去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福的重要保证,要切实把构和谐社会作为长期历史任务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胡锦涛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理论指导,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内政与外交方针的完美结合。

  “把蛋糕做大”与“把蛋糕分好”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保持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中共中央提出,我们要不断努力,实现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到2020年,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有分析家认为,相比过去“把蛋糕做大”的经济效率至上,现在亦强调‘把蛋糕分好”的利益重组。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将特别注意发展社会事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2005年2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部署。提出要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

200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

  用“和谐”理念处理国际事务

    在致力于“和谐中国”建设的同时,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 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介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提出建设“和谐世界”。

    2006年6月l5日,胡锦涛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表示,要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

2006年6月17日,胡锦涛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所有亚洲国家携手建设‘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呼吁,中国和非洲国家携手并肩、昂首阔步,为实现中非发展,为造福中非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从上面可以看出,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之中。

“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和谐世界”,就无法构建“和谐中国”;如果没有“和谐中国”,也不可能有“和谐世界”。

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完成。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要努力发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建立起一套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

从历史经验与当代国际形势发展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平”。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要反对那些无视他国主权的侵略战争。

    传统文化理念和外交遗产的继承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与“和”,其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和政治的价值核心。在中国产生的道教,宣扬“不争”、“无为”,主张和谐,顺其自然。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学、道教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佛家讲“慈悲”,儒家讲“仁爱”,道家讲“不争”,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

    历史上的中国,虽然历经磨难,但和谐的理念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了中国人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倡导和谐世界是我国的一贯主张。1955年,周思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吁。中国、印度等国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指导国家关系的普遍准则。1974 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阐述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表示了“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决心。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50周年首脑会议上声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绝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现在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正是对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和谐”思想也为世界认同。《联合国宪章》提出,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厉惨不堪言之战祸”,“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要“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这里的“宽容”、“和睦相处”,都是“和谐”理念在国际事务中的体现。

    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中国”和“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对“和谐世界”的贡献

    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从国际关系层面上来说,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中国希望世界和平,因为只有世界和平中国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其次,发展起来的中国,在政治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也对国际社会作出了更大贡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贯尽自己的所能,对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提供了各种力所能及的援助。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就在非洲援助修建了西方国家认为无利可图的坦赞铁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2000年至2002年,中国减免了31 个非洲国家欠中国的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还勾销了亚洲、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发展中国家欠中国的25笔债务。多年来,中国已援助48个非洲国家建成近800个成套项目,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电力等众多领域,最近又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采取五项新措施,加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这些措施包括:给予与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的多数商品零关税优惠待遇,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等等。

从中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时中国慷慨解囊,到2005年美国飓风灾难时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再到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都充分地证明了胡锦涛主席所说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警惕“和谐世界”中的不和谐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后起的大国必将损害现有大国既得利益”的某种国际关系理论,散布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这一论调在一些国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不大不小的障碍。胡锦涛主席开宗明义地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坚定不移”,回答了国际社会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谋求发展问题上的疑虑。

胡锦涛主席还提出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途径:“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其中的三个“反对”,明确地表明了对那些天天在毁灭着“持久和平”理想的势力的立场。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借口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顾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绕过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打破了伊拉克人民的平静生活,使得伊拉克人民陷身于战争灾难。三年多来,几十万无辜的伊拉克民众丧失生命,几百万受害民众流离失所,三千多名美国土兵也客死他乡。最近的美国中期选举,布什领导的共和党惨遭失败,民主党则控制了众议院并取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党地位。这次选举是对布什及其伊拉克战争的一次民意测验,说明不仅世界人民,而且美国人民也反对这场战争。不少人认为,美国军队应当尽快撤出伊拉克,美国政府应当为伊拉克人民重建家园给以补偿。

    “和谐世界”的世界意义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海外媒体和国外的中国问题专家这样评价:多年来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现在又提出了“和谐”的新的理念,短短的时间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美国的一家主流媒体认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中国现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7 0年代中国前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在题为《中国开始在联合国内尽自己的责任》的文章中说,中国在联合国已表现得更加自信。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两次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就世界上最棘手问题提出的决议。这是十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内越来越自信的表现,而这个过程是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增长相吻合的。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与美国存在矛盾的那些国家对和谐世界的“软”纲领很有兴趣。这尤其是因为,它来自一个不在人权问题上指手画脚,并正在上升的世界大国一一中国。中国以一个与美国完全相反,将“不干涉”原则奉为信条的大国形象示人。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长远来看,“和谐世界”这一理念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是非常大的,绝对不可低估。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新的世纪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倡导和谐世界的中国,必将为建设人类的美好未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胡国赞先生,男,汉族    现任香港金龙集团董事局主席,系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会长、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等。胡国赞先生多年来为农村扶贫教育事业捐资共四千多万,他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团结各民族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因此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赞赏。多年来也得到了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贾庆林、王兆国、罗豪才等国家领 导人的多次会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胡国赞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2-22 17:1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