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948阅读
  • 14回复

宋朝胡姓进士名录----(胡氏宗亲网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4-07
此帖已经合并为:

历代胡姓进士名录----胡氏宗亲网整理发布(2011.07.20)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143
        

 历 代 胡 姓 进 士 名 录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发布
2011.07.20
编号姓名籍贯年代
唐代
NS-01250胡元礼 定城人则天朝(684-704年)进士擢第,累授洛阳尉。
NS-01251胡瑜 唐开元(713-741年)中,瑜、瑱、玘并举进士

。。。。。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143


资料整理:胡南山 (胡氏宗亲网总版主)  联系:QQ:114412749   E-mail:hxy123@gmail.com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17 06:2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4-08
从宋朝胡姓进士籍贯(出生地)来看,他们几乎都属于长江以南的州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4-08
以下摘自:宋朝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说明

说明: 
 (1)以上资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补充、修正。 
 (2)北宋正式确立了解试(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解试,是由诸州、开封府、国子监主持举行的考试,中选者被称为“举子”或贡生。省试,是由礼部主持的、由贡生参加的考试。因在尚书省进行,故称为“省试”,其中选中者被称为进士,省试的第一名称为“省元”。殿试,是省试后的一种复试,因在朝廷的宫殿中进行,故称殿试。
 (3)北宋时期,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4)北宋时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以第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5)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6)特科状元,即特奏名科状元。特奏名科进士,为北宋新增科举名目,即在正奏名科进士之外,扩大录取的本科进士。特奏名制亦分为五等,一、二等称为进士及第,三等称进士出身,四、五两等为同进士出身,一般只授以助教、文学等低级官职。特奏名进士及第其中夺魁者,钦点为特奏名科状元。

南宋进士的地理分布: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此时,淮河以北大片国土已为金人所有,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这些省份的举子当然不可能到临安来参加考试。由于都城在浙江省内,浙江人又得了地利,乃至人和。据有关史书记载,仅鄞县(即今浙江鄞县市)一县考中进士的,嘉定七年(1214)那一榜有17 人,十年(1217)那一榜有20人。到宝庆二年(1226)那一榜竟达37人。当时,北方人不能过江南下,南方不少省份又因兵荒马乱,不便到临安,好几次考试时,应试者多为江苏、浙江人。浙江鄞县人读书好学的多,所以每榜考上的进土都比较多。南宋状元分布情况最特别的省份是福建。它并不占地利,也许还占不到人和,但是状元数大大超过了毗邻浙江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人们说江苏的苏州为“状元之乡”,那是明清时代的情形。它在北宋没出一个状元,到了南宋也只有黄由和阮登炳为苏州籍。

南山 2011.04.08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4-14 13:5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4-14
《宋朝胡姓进士名录》整理说明
        用了一个多月的晚上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份名录的电子化工作。我们胡氏现在也有能拿出手的宋朝进士493人名录,心里感到一些安慰。2008年我在上海见到胡迎建先生,对他谈起我有意整理历代胡姓进士资料一事,深得他的赞许,并称他们社科院也曾做过江西进士资料收集,终因多种原因而搁置。可喜的是,最近我在网上得到一套PDF版《宋登科记考》五卷(龚延明、祖慧著,2005年出版),资料丰富,我所需做的仅是将其中胡姓进士挑选出来。如果让我按著书者那样去收录资料,就是用数年时间也不见得成功。所以我非常感谢两位著书者,为我们首次提供了宋朝胡姓进士资料。在此我也有必要将这次整理工作的要点以及个人感想,简单说明,略述如下。

        《宋登科记考》仿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唐五代)的体例,按年代收集了两宋诸科进士四万余人的资料,其中胡姓进士(包括贡科、诸科、特奏名、武举等科别)共计500人左右。为当前国内外有关宋朝进士(10万余人)名录收录最多的著作,也为各地区、各姓氏特定进士研究提供了索引目录。以下是该书中进士资料一例:[胡旦]  字周父。滨州渤海县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初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尝为知制诰,终秘书监。《宋会要·选举》七之三《亲试》,《宋会要·选举》二之一《进士科》,《宋史》卷四三二《胡旦传》,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一《太平兴国三年戍寅状元胡旦》,《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选举志·宋制科》,《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四《选举·宋·进士·附录》。之前在胡氏宗亲网也有宗亲初步收集了浙江、吉安、徽州等地区胡姓进士名录,但比较起这套书中的近500名进士数目来说就显得十分有限了。

1.宋朝胡姓进士所占宋朝进士总数比率(1.25%),与当前胡姓所占人口总数的比率(1.14%-1.24%)相近。我研究过许多资料,如《历代人名大辞典》等,以及我所做的《明清胡姓进士名录》,其中胡姓所占总数之比率都在这一数字附近,甚至还有当代胡姓人大代表、学院院士等等都符合这一比率,如果用统计学理论可能会证实这种比率的合理性。宋朝是历代科考中产生进士最多的一个朝代,水涨船高,胡姓进士也远高于明朝(386名),清朝(362名)。目前南山编号收录的共计有493人(包括特奏名,但不包括武进士)。按这种比率(1.25%)计算,估计还有500-600胡姓进士尚未被进士研究专著所收录,宋朝胡姓进士总数似应超过千人。

2.与明清两朝相对准确确的进士资料相比,宋朝的进士资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姓。明清朝有国子监进士题名碑刻和大量史料为据,而宋朝进士资料则主要来源于某些史书和地方志,缺少完整的科举史料(名录)记载。我们知道,有些地方志里的进士官宦资料是从本地区姓氏家谱中采集的,可信程度相对于国子监内的题名碑刻要差很多。地方志(选举)对宋朝之前的记载问题较多,如浙江新昌县志里记载胡公霸为五代时新昌进士,这与江西地区霸公后裔家谱普遍记载出自金陵的说法不一致。我认为在编写新昌县志时,就有可能采纳了当地胡氏族谱的记载--胡公霸系浙江新昌进士。关于地方志记载的可信度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讨论的学术问题,而在没有更多可相互印证的史料情况下,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可能是唯一可信的渠道。

3.两宋进士有以南方(江南)为主要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与当时的战争时局混乱,科考者无法顺利到达京城参加殿试有关。胡姓进士的分布也呈现了该特点。据我统计,南方胡姓进士高达95%以上,其中以徽州61人、常州44人、吉州33人为地域分布之三甲,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占了全部数的80%以上。徽州婺源、绩溪、祁门、歙县等地的进士占了宋朝胡姓进士的八分之一,其中有胡汲、胡伸、胡堤(水旁)  这样的名人。吉安(吉州)胡氏也有像胡铨、胡梦昱、胡份等,婺州永康东阳有12位进士如胡则、胡居仁、胡邦直等家谱上常见人物。

4.宋朝胡姓进士呈现家族性特点,这在华林奉新胡氏和常州(晋陵)胡氏尤为显著。奉新胡氏有11人进士中第,其中“用”字辈就有5人之多:胡用庄、胡用之、胡用时、胡用舟、胡用礼,另外胡令仪、胡克顺、胡况、胡直孺等人都是华林胡氏江西家族,父子兄弟皆为进士的现象很普遍。而迁到晋陵去的琼公一支在宋朝更有20多人相继进士中第,如胡宗尧、胡宗愈、胡宗炎、胡交修、胡世将、胡唐老等宋朝名臣。北宋福建崇安胡安国 字康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探花,其子胡寅,字明仲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 何涣榜。江西庐陵胡氏胡铨家族的第三、四代后裔在进士名录上也屡有出现。

5.宋朝胡姓进士数虽然符合胡姓/总数比例,但三甲数远不如他姓。两宋开科118次,胡姓仅获:状元一人([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 胡旦榜)、榜眼一人 [胡宗愈]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 刘辉榜 中进士第二名。探花三人:[胡用庄]  字敬夫。洪州奉新县人。咸平三年擢进士第三人;[胡安国] 字康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探花;[胡幼黄]字成玉。吉州永新县人。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 王龙泽榜  。而陈姓则有三名状元登科。                                        

6.每科胡姓进士录取数,与当科进士总数之比,也是1%左右。南宋数目大于北宋,北宋后期大于北宋前期。如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 开始15年间,进士数仅百余人,胡姓只有[胡日新]  歙州婺源人,乾德间中进土第,也是符合胡姓/总数之比例。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 吕蒙正榜开始,进士录取数开始增加(109),胡姓登科人数也随之增加。到了南宋中后期,每科进士数高达500-600人,胡姓进士数也增加到每科10人左右,最高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有13人高中。

7.同名现象普遍存在于胡姓进士名录中。经我查对,共有29组同姓名进士,其中有六个胡震,三个胡从义、胡旦、胡刚中、胡三省;两个胡安国、胡铨、胡琏等等。出现同名现象并不奇怪,如果是年代、籍贯相近,则有因采录不同的地方志重复录入的可能。只要进士年代不是太接近,而籍贯、字号又不同,可以认定是同名进士而不是重复录入。但有三个胡旦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之前我只知道有两个进士胡旦,山东那位胡旦是状元。另外一个尚需认真加以考证。宋朝三胡旦可能属于新发现,而有两个胡安国、胡铨进士确有其事,只是以往我们没有关注而已。

我个人认为,研究宋朝胡姓进士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实际意义:一是通过胡姓进士的地域分布,可以综合评介该地区总体胡姓文化渊源的传承。这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交通发达程度等状况。二是著名胡氏家族的进士分布,可以反映了个体家族性文化渊源的传承,这在胡姓进士名录上有明显的反映。如奉新胡氏家族、常州胡氏家族、徽州胡氏家族、吉州胡氏家族等。进士官宦,簪缨世家,延续于两宋数百年间。优良的家学渊源传统也导致了这些胡姓家族在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甚至延续到现今时代社会。三是通过胡姓进士名录的调查结果,可以验证某些家谱的记载。一般来说进士是与仕宦相联系的,结合地方史志可以查明胡姓名人的宦迹行踪,生卒年月,乃至家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宋元之前,至今没有准确的进士数目和名录,现在通过史书、地方志是唯一可以查证的途径,尽管可靠性存疑,但是比较起自说自话的家谱记载来说,还是有可取之处。当然仍需要后人继续考证,尽力做到符合历史真实。

本人热衷于胡姓氏文化的研究,很早就定下了个人的长期目标。一是调查清楚全国胡氏支族的族居分布,争取准确到县到村;二是大力收集整理胡氏名人资料,按标准立档保存。历代胡姓进士资料的收集整理,将是我未来工作的重点。所以希望各位宗亲同好,不要与我抢这个(胡姓进士)研究课题,请相信我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这件事。南山编号(NS-XXXXX)也将长期使用于上述两项资料的收集之中。搞组织活动我不在行,也没多大兴趣。在我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到胡氏资料的收集整理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相比起这几年令人烦恼的口舌之争来,也算是思想观念的转折与更新吧。借此以表露心声,宗亲们莫怪南山的题外话。

南山 2011.04.14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22 22:1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4-26
  宋朝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宋朝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胡氏宗亲网资料整理)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828

   太祖  建隆元年    庚申    公元960年
    太祖  建隆二年    辛酉    公元961年
    太祖  建隆三年    壬戌    公元962年
    太祖  建隆四年    癸亥    公元963年
    太祖  乾德二年    甲子    公元964年
    太祖  乾德三年    乙丑    公元965年
    太祖  乾德四年    丙寅    公元966年
    太祖  乾德五年    丁卯    公元967年
    太祖  乾德六年    戊辰    公元968年
    太祖  开宝二年    已巳    公元969年
    太祖  开宝三年    庚午    公元970年
    太祖  开宝四年    辛未    公元971年
    太祖  开宝五年    壬申    公元972年
    太祖  开宝六年    癸酉    公元973年
    太祖  开宝七年    甲戌    公元974年
    太祖  开宝八年    乙亥    公元975年
    太宗  太平兴国元年    丙子    公元976年
    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    丁丑    公元977年
    太宗  太平兴国三年    戊寅    公元978年
    太宗  太平兴国四年    已卯    公元979年
    太宗  太平兴国五年    庚辰    公元980年
    太宗  太平兴国六年    辛巳    公元981年
    太宗  太平兴国七年    壬午    公元982年
    太宗  太平兴国八年    癸未    公元983年
    太宗  太平兴国九年    甲申    公元984年
    太宗  雍熙二年    乙酉    公元985年
    太宗  雍熙三年    丙戌    公元986年
    太宗  雍熙四年    丁亥    公元987年
    太宗  端拱元年    戊子    公元988年
    太宗  端拱二年    己丑    公元989年
    太宗  淳化元年    庚寅    公元990年
    太宗  淳化二年    辛卯    公元991年
    太宗  淳化三年    壬辰    公元992年
    太宗  淳化四年    癸巳    公元993年
    太宗  淳化五年    甲午    公元994年
    太宗  至道元年    乙未    公元995年
    太宗  至道二年    丙申    公元996年
    太宗  至道三年    丁酉    公元997年
    真宗  咸平元年    戊戌    公元998年
    真宗  咸平二年    已亥    公元999年
    真宗  咸平三年    庚子    公元1000年
    真宗  咸平四年    辛丑    公元1001年
    真宗  咸平五年    壬寅    公元1002年
    真宗  咸平六年    癸卯    公元1003年
    真宗  景德元年    甲辰    公元1004年
    真宗  景德二年    乙巳    公元1005年
    真宗  景德三年    丙午    公元1006年
    真宗  景德四年    丁未    公元1007年
    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    戊申    公元1008年
    真宗  大中祥符二年    已酉    公元1009年
    真宗  大中祥符三年    庚戌    公元1010年
    真宗  大中祥符四年    辛亥    公元1011年
    真宗  大中祥符五年    壬子    公元1012年
    真宗  大中祥符六年    癸丑    公元1013年
    真宗  大中祥符七年    甲寅    公元1014年
    真宗  大中祥符八年    乙卯    公元1015年
    真宗  大中祥符九年    丙辰    公元1016年
    真宗  天禧元年    丁巳    公元1017年
    真宗  天禧二年    戊午    公元1018年
    真宗  天禧三年    已未    公元1019年
    真宗  天禧四年    庚申    公元1020年
    真宗  天禧五年    辛酉    公元1021年
    真宗  乾兴元年    壬戌    公元1022年
    仁宗  天圣元年    癸亥    公元1023年
    仁宗  天圣二年    甲子    公元1024年
    仁宗  天圣三年    乙丑    公元1025年
    仁宗  天圣四年    丙寅    公元1026年
    仁宗  天圣五年    丁卯    公元1027年
    仁宗  天圣六年    戊辰    公元1028年
    仁宗  天圣七年    已巳    公元1029年
    仁宗  天圣八年    庚午    公元1030年
    仁宗  天圣九年    辛未    公元1031年
    仁宗  天圣十年    壬申    公元1032年
    仁宗  明道三年    癸酉    公元1033年
    仁宗  景祐元年    甲戌    公元1034年
    仁宗  景祐二年    乙亥    公元1035年
    仁宗  景祐三年    丙子    公元1036年
    仁宗  景祐四年    丁丑    公元1037年
    仁宗  景祐五年    戊寅    公元1038年
    仁宗  宝元二年    已卯    公元1039年
    仁宗  康定元年    庚辰    公元1040年
    仁宗  康定二年    辛巳    公元1041年
    仁宗  庆历二年    壬午    公元1042年
    仁宗  庆历三年    癸未    公元1043年
    仁宗  庆历四年    甲申    公元1044年
    仁宗  庆历五年    乙酉    公元1045年
    仁宗  庆历六年    丙戌    公元1046年
    仁宗  庆历七年    丁亥    公元1047年
    仁宗  庆历八年    戊子    公元1048年
    仁宗  皇祐元年    己丑    公元1049年
    仁宗  皇祐二年    庚寅    公元1050年
    仁宗  皇祐三年    辛卯    公元1051年
    仁宗  皇祐四年    壬辰    公元1052年
    仁宗  皇祐五年    癸巳    公元1053年
    仁宗  至和元年    甲午    公元1054年
    仁宗  至和二年    乙未    公元1055年
    仁宗  至和三年    丙申    公元1056年
    仁宗  嘉祐二年    丁酉    公元1057年
    仁宗  嘉祐三年    戊戌    公元1058年
    仁宗  嘉祐四年    已亥    公元1059年
    仁宗  嘉祐五年    庚子    公元1060年
    仁宗  嘉祐六年    辛丑    公元1061年
    仁宗  嘉祐七年    壬寅    公元1062年
    仁宗  嘉祐八年    癸卯    公元1063年
    英宗  治平元年    甲辰    公元1064年
    英宗  治平二年    乙巳    公元1065年
    英宗  治平三年    丙午    公元1066年
    英宗  治平四年    丁未    公元1067年
    神宗  熙宁元年    戊申    公元1068年
    神宗  熙宁二年    已酉    公元1069年
    神宗  熙宁三年    庚戌    公元1070年
    神宗  熙宁四年    辛亥    公元1071年
    神宗  熙宁五年    壬子    公元1072年
    神宗  熙宁六年    癸丑    公元1073年
    神宗  熙宁七年    甲寅    公元1074年
    神宗  熙宁八年    乙卯    公元1075年
    神宗  熙宁九年    丙辰    公元1076年
    神宗  熙宁十年    丁巳    公元1077年
    神宗  元丰元年    戊午    公元1078年
    神宗  元丰二年    已未    公元1079年
    神宗  元丰三年    庚申    公元1080年
    神宗  元丰四年    辛酉    公元1081年
    神宗  元丰五年    壬戌    公元1082年
    神宗  元丰六年    癸亥    公元1083年
    神宗  元丰七年    甲子    公元1084年
    神宗  元丰八年    乙丑    公元1085年
    哲宗  元祐元年    丙寅    公元1086年
    哲宗  元祐二年    丁卯    公元1087年
    哲宗  元祐三年    戊辰    公元1088年
    哲宗  元祐四年    已巳    公元1089年
    哲宗  元祐五年    庚午    公元1090年
    哲宗  元祐六年    辛未    公元1091年
    哲宗  元祐七年    壬申    公元1092年
    哲宗  元祐八年    癸酉    公元1093年
    哲宗  元祐九年    甲戌    公元1094年
    哲宗  绍圣二年    乙亥    公元1095年
    哲宗  绍圣三年    丙子    公元1096年
    哲宗  绍圣四年    丁丑    公元1097年
    哲宗  元符元年    戊寅    公元1098年
    哲宗  元符二年    已卯    公元1099年
    哲宗  元符三年    庚辰    公元1100年
    徽宗  建中靖国元年    辛巳    公元1101年
    徽宗  崇宁元年    壬午    公元1102年
    徽宗  崇宁二年    癸未    公元1103年
    徽宗  崇宁三年    甲申    公元1104年
    徽宗  崇宁四年    乙酉    公元1105年
    徽宗  崇宁五年    丙戌    公元1106年
    徽宗  大观元年    丁亥    公元1107年
    徽宗  大观二年    戊子    公元1108年
    徽宗  大观三年    己丑    公元1109年
    徽宗  大观四年    庚寅    公元1110年
    徽宗  政和元年    辛卯    公元1111年
    徽宗  政和二年    壬辰    公元1112年
    徽宗  政和三年    癸巳    公元1113年
    徽宗  政和四年    甲午    公元1114年
    徽宗  政和五年    乙未    公元1115年
    徽宗  政和六年    丙申    公元1116年
    徽宗  政和七年    丁酉    公元1117年
    徽宗  政和八年    戊戌    公元1118年
    徽宗  宣和元年    已亥    公元1119年
    徽宗  宣和二年    庚子    公元1120年
    徽宗  宣和三年    辛丑    公元1121年
    徽宗  宣和四年    壬寅    公元1122年
    徽宗  宣和五年    癸卯    公元1123年
    徽宗  宣和六年    甲辰    公元1124年
    徽宗  宣和七年    乙巳    公元1125年
    钦宗  靖康元年    丙午    公元1126年
    高宗  建炎元年    丁未    公元1127年
    高宗  建炎二年    戊申    公元1128年
    高宗  建炎三年    已酉    公元1129年
    高宗  建炎四年    庚戌    公元1130年
    高宗  绍兴元年    辛亥    公元1131年
    高宗  绍兴二年    壬子    公元1132年
    高宗  绍兴三年    癸丑    公元1133年
    高宗  绍兴四年    甲寅    公元1134年
    高宗  绍兴五年    乙卯    公元1135年
    高宗  绍兴六年    丙辰    公元1136年
    高宗  绍兴七年    丁巳    公元1137年
    高宗  绍兴八年    戊午    公元1138年
    高宗  绍兴九年    已未    公元1139年
    高宗  绍兴十年    庚申    公元1140年
    高宗  绍兴十一年    辛酉    公元1141年
    高宗  绍兴十二年    壬戌    公元1142年
    高宗  绍兴十三年    癸亥    公元1143年
    高宗  绍兴十四年    甲子    公元1144年
    高宗  绍兴十五年    乙丑    公元1145年
    高宗  绍兴十六年    丙寅    公元1146年
    高宗  绍兴十七年    丁卯    公元1147年
    高宗  绍兴十八年    戊辰    公元1148年
    高宗  绍兴十九年    已巳    公元1149年
    高宗  绍兴二十年    庚午    公元1150年
    高宗  绍兴二十一年    辛未    公元1151年
    高宗  绍兴二十二年    壬申    公元1152年
    高宗  绍兴二十三年    癸酉    公元1153年
    高宗  绍兴二十四年    甲戌    公元1154年
    高宗  绍兴二十五年    乙亥    公元1155年
    高宗  绍兴二十六年    丙子    公元1156年
    高宗  绍兴二十七年    丁丑    公元1157年
    高宗  绍兴二十八年    戊寅    公元1158年
    高宗  绍兴二十九年    已卯    公元1159年
    高宗  绍兴三十年    庚辰    公元1160年
    高宗  绍兴三十一年    辛巳    公元1161年
    高宗  绍兴三十二年    壬午    公元1162年
    孝宗  隆兴元年    癸未    公元1163年
    孝宗  隆兴二年    甲申    公元1164年
    孝宗  乾道元年    乙酉    公元1165年
    孝宗  乾道二年    丙戌    公元1166年
    孝宗  乾道三年    丁亥    公元1167年
    孝宗  乾道四年    戊子    公元1168年
    孝宗  乾道五年    己丑    公元1169年
    孝宗  乾道六年    庚寅    公元1170年
    孝宗  乾道七年    辛卯    公元1171年
    孝宗  乾道七年    壬辰    公元1172年
    孝宗  乾道九年    癸巳    公元1173年
    孝宗  淳熙元年    甲午    公元1174年
    孝宗  淳熙二年    乙未    公元1175年
    孝宗  淳熙三年    丙申    公元1176年
    孝宗  淳熙四年    丁酉    公元1177年
    孝宗  淳熙五年    戊戌    公元1178年
    孝宗  淳熙六年    已亥    公元1179年
    孝宗  淳熙七年    庚子    公元1180年
    孝宗  淳熙八年    辛丑    公元1181年
    孝宗  淳熙九年    壬寅    公元1182年
    孝宗  淳熙十年    癸卯    公元1183年
    孝宗  淳熙十一年    甲辰    公元1184年
    孝宗  淳熙十二年    乙巳    公元1185年
    孝宗  淳熙十三年    丙午    公元1186年
    孝宗  淳熙十四年    丁未    公元1187年
    孝宗  淳熙十五年    戊申    公元1188年
    孝宗  淳熙十六年    已酉    公元1189年
    光宗  绍熙元年    庚戌    公元1190年
    光宗  绍熙二年    辛亥    公元1191年
    光宗  绍熙三年    壬子    公元1192年
    光宗  绍熙四年    癸丑    公元1193年
    光宗  绍熙五年    甲寅    公元1194年
    宁宗  庆元元年    乙卯    公元1195年
    宁宗  庆元二年    丙辰    公元1196年
    宁宗  庆元三年    丁巳    公元1197年
    宁宗  庆元四年    戊午    公元1198年
    宁宗  庆元五年    已未    公元1199年
    宁宗  庆元六年    庚申    公元1200年
    宁宗  嘉泰元年    辛酉    公元1201年
    宁宗  嘉泰二年    壬戌    公元1202年
    宁宗  嘉泰三年    癸亥    公元1203年
    宁宗  嘉泰四年    甲子    公元1204年
    宁宗  开禧元年    乙丑    公元1205年
    宁宗  开禧二年    丙寅    公元1206年
    宁宗  开禧三年    丁卯    公元1207年
    宁宗  嘉定元年    戊辰    公元1208年
    宁宗  嘉定二年    已巳    公元1209年
    宁宗  嘉定三年    庚午    公元1210年
    宁宗  嘉定四年    辛未    公元1211年
    宁宗  嘉定五年    壬申    公元1212年
    宁宗  嘉定六年    癸酉    公元1213年
    宁宗  嘉定七年    甲戌    公元1214年
    宁宗  嘉定八年    乙亥    公元1215年
    宁宗  嘉定九年    丙子    公元1216年
    宁宗  嘉定十年    丁丑    公元1217年
    宁宗  嘉定十一年    戊寅    公元1218年
    宁宗  嘉定十二年    已卯    公元1219年
    宁宗  嘉定十三年    庚辰    公元1220年
    宁宗  嘉定十四年    辛巳    公元1221年
    宁宗  嘉定十五年    壬午    公元1222年
    宁宗  嘉定十六年    癸未    公元1223年
    宁宗  嘉定十七年    甲申    公元1224年
    理宗  宝庆元年    乙酉    公元1225年
    理宗  宝庆二年    丙戌    公元1226年
    理宗  宝庆三年    丁亥    公元1227年
    理宗  绍定元年    戊子    公元1228年
    理宗  绍定二年    己丑    公元1229年
    理宗  绍定三年    庚寅    公元1230年
    理宗  绍定四年    辛卯    公元1231年
    理宗  绍定五年    壬辰    公元1232年
    理宗  绍定六年    癸巳    公元1233年
    理宗  端平元年    甲午    公元1234年
    理宗  端平二年    乙未    公元1235年
    理宗  端平三年    丙申    公元1236年
    理宗  嘉熙元年    丁酉    公元1237年
    理宗  嘉熙二年    戊戌    公元1238年
    理宗  嘉熙三年    已亥    公元1239年
    理宗  嘉熙四年    庚子    公元1240年
    理宗  淳祐元年    辛丑    公元1241年
    理宗  淳祐二年    壬寅    公元1242年
    理宗  淳祐三年    癸卯    公元1243年
    理宗  淳祐四年    甲辰    公元1244年
    理宗  淳祐五年    乙巳    公元1245年
    理宗  淳祐六年    丙午    公元1246年
    理宗  淳祐七年    丁未    公元1247年
    理宗  淳祐八年    戊申    公元1248年
    理宗  淳祐九年    已酉    公元1249年
    理宗  淳祐十年    庚戌    公元1250年
    理宗  淳祐十一年    辛亥    公元1251年
    理宗  淳祐十二年    壬子    公元1252年
    理宗  宝祐元年    癸丑    公元1253年
    理宗  宝祐二年    甲寅    公元1254年
    理宗  宝祐三年    乙卯    公元1255年
    理宗  宝祐四年    丙辰    公元1256年
    理宗  宝祐五年    丁巳    公元1257年
    理宗  宝祐六年    戊午    公元1258年
    理宗  开庆元年    已未    公元1259年
    理宗  景定元年    庚申    公元1260年
    理宗  景定二年    辛酉    公元1261年
    理宗  景定三年    壬戌    公元1262年
    理宗  景定四年    癸亥    公元1263年
    理宗  景定五年    甲子    公元1264年
    度宗  咸淳元年    乙丑    公元1265年
    度宗  咸淳二年    丙寅    公元1266年
    度宗  咸淳三年    丁卯    公元1267年
    度宗  咸淳四年    戊辰    公元1268年
    度宗  咸淳五年    已巳    公元1269年
    度宗  咸淳六年    庚午    公元1270年
    度宗  咸淳七年    辛未    公元1271年
    度宗  咸淳八年    壬申    公元1272年
    度宗  咸淳九年    癸酉    公元1273年
    度宗  咸淳十年    甲戌    公元1274年
    恭宗  德祐元年    乙亥    公元1275年
    恭宗  德祐二年    丙子    公元1276年
    端宗  景炎二年    丁丑    公元1277年
    端宗  景炎三年    戊寅    公元1278年
    卫王  祥兴二年    已卯    公元1279年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4-26 16:4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4-26
《宋代江西胡氏进士、举人名录》----胡氏宗亲网咕咚冰鱼整理
《宋代江西胡氏进士、举人名录》》----胡氏宗亲网咕咚冰鱼整理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08


南唐童子科
胡元龟 永新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胡旦榜
胡 旦 德安人  状元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癸未王世则榜
胡 平 瑞州人

端拱二年(989年)己丑陈尧叟榜
胡克顺 奉新人 祕书丞 
胡用之 奉新人

端拱七年(994年)甲午解试
胡仲华 奉新人 大理丞 

淳化三年( 992年)壬辰孙何榜
胡从义 萍乡人 员外郎
胡咸秩 袁州人 

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陈尧咨榜
胡用庄 奉新人 殿试第三 通判江州

景德三年(1007年)乙巳李迪榜
胡用时 奉新人 潮州尹 
胡顺之 奉新人 屯部员外郎 
胡用礼 奉新人 道州刺史 

天圣五年(1027年)丁邜王尧臣榜
胡宾于 南昌人

景右元年(1034年)甲戌张唐卿榜
胡真卿 奉新人 
胡 况 奉新人 都水少监

庆厯二年(1042)壬午杨寘榜 
按宋季㑹榜安志独遗建 昌一府今俱照林志採补 
胡舜元 南城人
胡穆之 南城人

庆厯六年(1046年)丙戍贾黯榜
胡 衍 泰和人
胡 昱 清江人

皇右元年(1049)己丑冯京榜
胡 向  清江人 袁州司理
胡舜举 清江人

皇右五年(1053年)癸巳郑獬榜
胡叔源 泰和人

嘉右二年(1057年)丁酉章衡榜
胡 闢 吉水人 

嘉右六年(1061年)辛丑王俊民榜
胡 泽 奉新人

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许安世榜
胡 蒙清江人 邑令
胡 玠 贑县人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解试
胡 恂 安福人

熙宁八年(1075年)乙夘解试
胡 济 庐陵 人

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徐铎榜
胡舜卿 南城人

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时彦榜
胡 造 星子人
胡遵道 清江人

元丰七年(1084年)甲子解试
胡方中 庐陵人

元右二年(1087年)丁卯解试
胡彦昭 庐陵人

元右三年(1088年)戊辰李常宁榜
胡 暇 清江人 昱之孙

元右五年(1090年)庚午解试
胡拱辰 吉水人


元右六年(1091)辛未马捐榜
胡晋侯 新建人

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毕渐榜
胡 邃 乐平人 比部
胡安平 瑞州人 

绍圣三年(1096年)丙子解试
胡中立 庐陵人

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何昌言榜
胡直孺 奉新人 兵部尚书

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解试
胡登茂 庐陵人 

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解试
胡伯胜 庐陵人
胡 敡 庐陵人  

大观元年(1107年)丁亥解试
胡 份 庐陵人 
胡伯胜 庐陵人

大观三年(1109年)己丑解试

庐陵人

大观三年(1109年)己丑贾安宅榜
胡可与 乐平人 节判 

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莫俦榜
胡 铨 德兴人 

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解试
胡 份 庐陵人 

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何㮚榜
胡 捐 乐平人
胡汝楫 星子人

政和七年丁酉解试
胡舜陟 庐陵人

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解试 
按宋史政和止七年八年改为 重和元年旧志仍作政和非是下同 
胡绍元 吉水人

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王嘉榜
按王嘉即嘉王楷系宣和元 年考居第一徽宗不欲令宗室魁多士升次名王昂为首今旧 志林志俱作政和八年王嘉非是 
胡 昂 鄱阳人
胡 亦 乐平人
胡 澄 浮梁人 捐之弟 县丞
胡 埜 宁都人 教授 

宣和三年(1121年)辛丑何涣榜
胡彦先 南昌人 
胡 早 瑞州人 从正
胡 份 庐陵人

宣和五年(1123年)癸卯解试
胡彦辉
胡昌时 庐陵人 

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沉晦榜
胡 敡 庐陵人

靖康元年(1126年)丙午解试
胡彦辉
胡 锡 庐陵人

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李易榜
胡 铨 庐陵人 秘书省 諡忠简 

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解试
胡 俨
胡民表 庐陵人
胡 賔 永新人

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张九成榜
胡 溢 鄱阳人 饶州司理叅军
胡 烈 南丰人
胡绍烈  清江人

绍兴四年(1134年)甲寅解试
胡与权
胡 仔 庐陵人

绍兴五年(1135)乙卯汪应辰榜
胡敦实 靖安人 知全州

绍兴七年(1137年)丁巳解试
胡敦礼 靖安人
胡 岳 庐陵人

绍兴八年(1138年)戊午黄公度榜
胡敦诗 靖安人 敦实弟 朝散

绍兴十年(1140年)庚申解试
胡知十
胡 澄 庐陵人

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陈诚之榜
胡鼎才 乐平人 教授
胡 貌 南城人 

绍兴十四年(1144年)甲子解试
胡朝彦
胡昌龄 庐陵人
胡廷珪 庐陵人

绍兴十五年(1145年)乙丑刘章榜
胡维宁 庐陵人
胡 吉 永新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庚午解试
胡南夫
胡棫之
胡伟才 吉水人
胡 兆 庐陵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赵逵榜
胡嗣立 奉新人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癸酉解试
胡飞英
胡自牧 庐陵人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己卯解试
胡 籍 庐陵人

绍兴三十年(1160年)庚辰梁克家榜
胡商隐 瑞州人 通直
胡 宗 鄱阳人 林志作 胡应宗
胡 籍 庐陵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壬午解试
胡泰来

乾道元年(1165年)乙酉解试
胡 越 永新人

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萧国梁榜
胡 价 奉新人 知湘阴县 
胡汝器 德兴人

乾道四年(1168年)戊子解试
胡 矩 庐陵人 
胡廷硕 庐陵人

乾道七年(1171年)辛卯解试
胡天运

淳熙元年(1174年)甲午解试
胡致周
胡季永 安福人
胡清臣 庐陵人
胡 泽 龙泉人

淳熙二年(1175年)乙未詹騤榜
胡有开 南城人 秘书丞
胡 极 新喻人

淳熙四年(1177年)丁酉解试
胡天骥
胡宪周 吉水人
胡 楷 庐陵人 
胡 秘 庐陵人
胡 模 庐陵人

淳熙五年(1178年)戊戌姚颖榜
胡飞英 乐平人 监左藏西库

淳熙七年庚子解试
胡 涣 庐陵人

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黄由榜
胡元衡 南昌人

淳熙十年(1183年)癸卯解试
胡 籛  庐陵人

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卫泾榜
胡梦白 新喻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丙午解试
胡宪周 吉水人

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王容榜
胡有光 南城人

淳熙十六年(1189年)己酉乡试
胡逢寅 庐陵人
胡 蒙 宁都人

绍熙元年(1190)庚戌余复榜
胡允文 南城人 

绍熙三年(1192年)壬子解试
胡思文 永新人
胡廷卿 庐陵人

庆元元年(1195年)乙卯解试
胡文谏 吉水人 
胡应龙 泰和人

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解试
胡思文 永新人 

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解试
胡 烝 庐陵人 

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解试
胡 昺 庐陵人
胡廷秀 泰和人

开喜三年(1207年)丁卯解试
胡 烓 泰和人
胡 炎 泰和人

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郑自诚榜
胡 玠 武宁人 
胡 烓 庐陵人
胡必大 清江人 

嘉定三年(1210年)庚午解试
胡梦易
胡梦白 吉水人
胡 绅 吉水人

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赵建大榜
胡 杋 庐陵人

嘉定六年(1213年)癸酉解试
胡登俊
胡三杰 宁都人
胡三俊 宁都人

嘉定七年(1214年)甲戌袁甫榜
胡逸驾  新建人 

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解试
胡梦昱 吉水人

嘉定十年(1217年)丁丑吴潜榜
胡 端 建昌人
胡梦昱 吉水人 朝奉郎 諡刚简

嘉定十二年(1219年)己卯解试
胡仲衡 奉新人
胡应斾
胡胜巳 庐陵人

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刘渭榜
胡 泓 建昌人 
胡 杭 南城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壬午解试
胡有

庐陵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未蒋重珍榜
胡 洙 清江人

宝庆元年(1225年)乙酉解试
胡 炎

绍定元年(1228年)戊子解试
胡大训 丰城人 
胡翼龙 庐陵人
胡 澹 庐陵人
胡 穗 永丰人

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黄朴榜
胡 复 泰和人
胡大同 吉水人
胡文谏 吉水人
胡大成 吉水人

绍定四年(1231年)辛夘解试
胡 发  庐陵人
胡梦虎 吉水人
胡 正 宁都人 

绍定五年(1232年)壬辰徐元榜
胡梦虎 吉水人 知贺州
胡三省 新喻人

端平元年(1234年)甲午乡试
胡 桂 庐陵人
胡 嵘 吉水人 

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吴叔吉榜
胡 纯 新建人 通判 
胡三杰 宁都人 

嘉熙元年(1237年)丁酉解试
胡士彪 庐陵人
胡国严 庐陵人 
胡复亨 庐陵人

嘉熙四年(1240年)庚子解试
胡宗礼 
胡翔夫
胡自行 庐陵人
胡大发  庐陵人
胡 垕  庐陵人
胡 召 安福人

淳右元年(1241年)辛丑徐俨夫榜
胡梦觉 庐陵人

淳右三年(1243年)癸卯解试
胡裒然
胡重召 安福人
胡泰来 安福人
胡宗宪 庐陵人

淳右四年(1244年)甲辰留梦炎榜
胡裒然 乐平人
胡 琦 德兴人

淳右六年(1246年)丙午解试
胡应科 安福人
胡士行 庐陵人

淳右七年(1247年)丁未张渊微榜
胡 穗 吉水人

淳右九年(1249年)己酉解试
胡文炳 庐陵人
胡平甫 庐陵人

淳右十年(1250年)庚戌方逢辰榜
胡 元 南昌人
胡德高 新建人
胡斗元 瑞州人 
胡仲云 瑞州人 翰林院编修
胡士武  庐陵人
胡翼龙 庐陵人 
胡 垓 庐陵人

宝右元年(1253年)癸丑姚勉榜
胡文举 进贤人 録事叅军

宝右三年(1255年)乙卯解试
胡炎发 庐陵人
胡 范 吉水人 

宝右四年(1256年)丙辰文天祥榜
胡 宏 丰城人 任建昌军判 
胡元一 靖安人 林志作 一元
胡叔林 瑞州人
胡岩如 建昌人
胡炎发 庐陵人

宝右六年(1258年)戊午解试
胡 炎 吉水人
胡应枣 安福人

开庆元年(1259年)己未周震炎榜
胡霆桂 进贤人 官铅山主簿
胡文龙  浮梁人 知县 
胡桂芳  抚州人 
胡英孙 宜黄人

吉水人  
胡 范 吉水人 范林志作 危

景定二年(1261年)辛酉解试
胡 烈 永新人 
胡德琛 永新人
胡 宪 馀干人
胡宗尹
胡梦高 庐陵人

庐陵人 
胡 楶 庐陵人 

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方山京榜
胡 宪 馀干人
胡 嵩 建昌人

景定五年(1264年)甲子解试
胡 允
胡绍宗 庐陵人
胡斗龙 安福人
胡幼黄 永新人

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阮登炳榜
胡 震 南昌人
胡起龙  进贤人 县丞
胡梦魁 新城人 佥事 
胡泰来 安福人
胡震元 清江人 

咸淳三年(1267年)丁卯解试
胡宗礼 奉新人
胡 曛  庐陵人
胡宋炎 庐陵人 
胡幼黄 永新人

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陈文龙榜
胡以逊 宜黄人 永福主簿
胡应星 庐陵人
胡 昇 清江人 

咸淳六年(1270年)庚午解试
胡元臣 馀干人
胡 定 馀干人 
胡 阳 庐陵人
胡梦明 庐陵人
胡 种 庐陵人

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张镇孙榜
胡 定 馀干人
胡 元 馀干人
胡朝宗 浮梁人 县尉
胡 埜 庐陵人

咸淳九年(1273年)癸酉解试
胡应龙 庐陵人

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王龙泽榜
胡希寅    瑞州人 仲云子 孝感县尉 
胡 珪 浮梁人 捐之子 
胡传心 庐陵人 
胡幼黄 永新人 推官 
胡从义 萍乡人 员外郎 

共计:260 人

【来源】《江西通志》
【整理】  咕咚冰鱼
                20090723

[ 此贴被咕咚冰鱼在2009-07-23 14:5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5-30
宋史里的胡氏名人
宋史里的胡氏名人2009-02-03 14:031、
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94b1eb3d19801907baa167bf.html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久之,为两浙转运使。召修起居注、知制诰。入内都知杨怀敏坐卫士之变,斥为和州都监,未几,召入复故职。宿封还词头,且言:“怀敏得不穷治诛死,已幸,岂宜复在左右?”命遂寝。
     庆历六年,京东、两河地震,登、莱尤甚。宿兼通阴阳五行灾异之学,乃上疏曰:“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阴生于午,而极于亥。然阴犹强而未即伏,阳犹微而不能胜,此所以震也。是谓龙战之会,其位在乾。若西北二边不动,恐有内盗起于河朔。又登、莱视京师,为东北少阳之位,今二州置金坑,多聚民凿山谷,阳气耗泄,故阴乘而动。宜即禁止,以宁地道。时以为迂阔。明年,王则果以贝州叛。皇祐五年正月,会灵宫灾,是岁冬至,郊,以二帝并配。明年大旱,宿言:“五行,火,礼也。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宿以为非优老之义,当少缓其期法:武吏察其任事与否,勿断以年;文吏使得自陈而全其节。及言皇祐新乐与旧乐难并用;礼部间岁一贡士不便,当用三年之制。皆如其言。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迁翰林学士,知审官、刑院。李仲昌开六塔河,民被害,诏狱薄其罪。宿请斩以谢河北,仲昌由是南窜。衮国公主下降,将行册礼。宿谏曰:“陛下昔封两长主,未尝册命,今施之爱女,殆非汉明帝所‘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之义也。”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韩琦守并州,请复其节镇。宿言:“参、商为仇雠之星。国家受命于商丘,而参为晋地。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宋兴削平四方,并最后服,故太宗不使列于方镇,八十年矣,宜如故便。”议遂止。后琦秉政,卒复之。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群居不哗笑,与人言,必思而后对。故临事重慎,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居母丧三年,不至私室。其当重任,尤顾惜大体。在审官、刑院,择详议官,有在选中者,尝监征榷,以水灾负课。同列谓小累不足白,宿竟白之,而荐其才足用,仁宗听纳。同列退而诮曰:“公固欲白上,倘缘是不用,奈何?”宿曰:“彼之得否,不过一详议官。宿平生以诚事主,今白首矣,忍以毫发欺乎?为之开陈,听吾君自择尔。”少与一僧善,僧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且死,将以授宿,使葬之。宿曰:“后事当尽力,他非吾所冀也。”僧叹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笃行自励,至于贵达,常如布衣时。子宗炎,从子宗愈、宗回。 宋史77
    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兩浙轉運使、修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師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誌銘》)。謚文恭。墓誌銘稱有文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
錄《胡文恭集》七十卷,久佚。今所見者,有《唐詩鼓吹》、《吳郡志》、《天台續集》、《兩宋名賢小集》、《宋詩紀事》、《積書巖宋詩刪》等各收有胡宿詩。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胡宿詩文一千五百餘首,編爲《文恭集》五十卷,又搜輯散見於他書者爲《補遺》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時,刪去其中青詞樂語十卷,並將《補遺》編入,定爲四十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抄《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仍爲四庫館臣初輯本面貌。《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胡宿詩,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文恭集》爲底本,校以清抄五十卷本(簡稱清抄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並參校《吳郡志》、《天台續集》、清陸貽典等刻《唐詩鼓吹注解》等書。另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2、宗炎、字彦圣,由将作监主簿锁厅登第。为国子大宗正丞、开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旧制,选人改京官,举将小絓吏议,辄尼不行。宗炎请先引见,俟举者罪即追止,从之。哲宗崩,辽使来吊祭,宗炎以鸿胪少卿迓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礼折之,须其听命,乃相见。暨还,升为卿。初,父宿使辽,辽人重之。其后宗炎婿邓忠臣迓客,客问:“中外尝有充使者否?”忠臣以宿告,且言:“前使鸿胪,其子也。”客叹:“胡氏世不乏人。”俄以直龙图阁知颍昌府,历密州而卒。
     宗炎善为诗,藻思清婉。欧阳修守亳,与客游郡圃,或诵其诗,修赏味不已,以为有鲍、谢风致。其重之如此。
     3、宗愈、字完夫,举进士甲科,为光禄丞。宿得请杭州,英宗问:“子弟谁可继者?”以宗愈对。召试学士院。神宗立,以为集贤校理。久之,兼史馆检讨,遂同知谏院。修内卒盗皇城器物,宗愈言:“唐长孙无忌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校尉论当死。今禁卒为盗,而入内都知不能觉察,愿正其罪。”殿帅直庐在长庆门内,久而自置隶圉。宗愈曰:“严禁旅,所以杜奸宄也。奈何令私人得为之?万一凶黠者窜名其间,将不可悔。请易募老卒。”
     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宗愈言:“御史当用学士及丞、杂论荐,又须官博士、员外郎。今定以幕职不因荐得之,是殆一出执政意,即大臣不法,谁复言之?”苏颂、李大临不草制,坐绌;宗愈又争之,安石怒,出通判真州。历提点河东刑狱、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
     元祐初,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时更定役法,书成,衙校募不足者,听差入等户。宗愈言:“法贵均一,若持两端,则于文有害。是乃差法,非募法也。请删之。”
     哲宗尝问朋党之弊,对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君子,盖义之与比者。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熄矣。”明日,具《君子无党论》以进。拜尚书右丞。于是谏议大夫王觌论其不当,而刘安世、韩川、孙觉等合攻之,朝廷依违。逾年,出觌润州,而言者愈力。乃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年六十六。赠左银青光禄大夫。
    4、宗回、字醇夫,用荫登第,为编修敕令官、司农寺干当公事、京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京东陕西转运使、吏部郎中。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坐系平民死,降集贤殿修撰、知随州,改秦州、庆州,复为待制。
     先是,熙河将王赡下邈川有功,帅孙路不乐赡,夺其兵与王愍。朝廷知之,以宗回代路,加直学士。时青唐瞎征内附,而心牟钦毡勒兵立别酋陇拶,还其地,势复张。瞎征大惧,自髡为僧以祈免。王赡怨孙路,因言青唐不烦兵可下。至,则驻宗哥城不进。宗回怒,日夜檄趣之,且戒赡曰:“青唐兵甚弱,陇拶稚子,何能为,而怯懦逗遛,吾将以军法从事。”又遣王愍复至邈川,声言代赡。赡惧,乃率步骑掩青唐,据之,陇拶降。诏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为湟州。未几,属羌郎阿章叛,拒官军。宗回遣将王吉、魏钊讨之,皆败死。又遣钤辖种朴往。朴言:“贼锋方锐,且盛寒,宜少缓师。”宗回不听,督之急。朴不得已,行,亦败死。于是转运判官秦希甫言湟、鄯难守,以为弃之便。事下宗回,宗回持不可,希甫罢去。会徽宗弃鄯州,于是任伯雨再疏其罪,夺职知蕲州。
     还,为待制。历庆、渭、陈、延、澶州。兄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胡氏自宿始大,及宗愈仍世执政,其后子孙至侍从、九卿者十数,遂为晋陵名族。
     论曰:张昪清忠谅直,赵概雅量过人,胡宿学通天人之奥,考其立朝大节,皆磊落为良执政。宗愈仍居右辖,而学术视宿则有间矣。宗回非边将材,其守河湟之议,盖以趣种朴于死,蕲合上意,以解其责尔。若胡氏之世大也,殆脱万人于水死,而阴德之所致与?
     5、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再调宪州录事参军。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湘为河北转运使,奏改秘书省著作佐郎、佥书贝州观察判官事。
     后以太常博士提举两浙榷茶,就知睦州,徙温州。岁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真宗幸亳还,擢三司度支副使。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部内民讹言相惊,至遣使安抚乃定。坐是,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复为发运使,累迁太常少卿。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入权吏部流内铨,坐失举,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徙河北都转运使,以给事中权三司使,通京东西、陕西盐法,人便之。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丁谓贬崖州,宾客随散落,独则间遣人至海上,馈问如平日。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昌期者,尝注《易》、《诗》、《书》、《论语》、《孝经》、《阴符经》、《老子》,其说诡诞穿凿,至诋斥周公。初用荐者补国子四门助教,文彦博守成都,召置府学,奏改秘书省校书郎,后以殿中丞致仕。著书百余卷,嘉祐中,诏取其书。昌期时年八十余,野服自诣京师,赐绯鱼,绢百匹。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夺所赐服罢归,卒。
    6、胡顺之,字孝先,原州临泾人。登进士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休宁县。民有汪姓者豪横,县不能制,岁租赋常不入,适以讼逮捕,不肯出。顺之曰:“令不行何以为政。”命积薪环而焚之,豪大骇,少长趋出,叩头伏辜,推其长械送州,致之法。为青州从事。高丽入贡,中贵人挟以为重,使州官旅拜于郊。顺之曰:“青,大镇也。在唐押新罗、渤海,奈何卑屈如此?”独不拜。大姓麻士瑶阴结贵侍,匿兵械,服用拟尚方,亲党仆使甚多,州县被陵蔑,莫敢发其奸。会士瑶杀兄子温裕,其母诉于州,众相视曰:“孰敢往捕者?”顺之持檄径去,尽得其党。有诏鞫问,士瑶论死,其子弟坐流放者百余人。改著作佐郎、知常熟县,迁秘书丞,分司南京。
     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天圣、明道间,再上宰相书,乞太后还政,宰相匿不以闻。太后崩,顺之附疾置自言,求其书,出宰相家。仁宗嘉其忠,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其后数论朝廷事,仲淹爱其才,然挟术尚权,喜纵横捭阖。以目失明废,州里皆惮焉。
    7、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加徽猷阁待制。奏防江利害:一曰立国无藩篱之固,二曰遣将无首尾之援,三曰不攻敌技之所短。
     召为中书舍人。言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宜各屯水战士三千以为备。唐恪追复观文殿学士,松年缴奏曰:“靖康之祸,何 轻脱寡谋,宜为罪首。去年秦桧还朝,力称其抗义守正,遂被褒赠,已大咈士论。今恪子琢自陈其父不获伸迎请二帝之谋,饮药而死。此事凛然,追踪古人。宜诏有司详考实状,庶不为虚美,以示激劝。”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令松年筹度守御事。松年奏:“乞飞班师,徐窥刘豫意向,若豫置不问,其情叵测,当饬将士谨疆场可也。”又条战舰四利:一曰张朝廷深入之军势,二曰固山东欲归之民心,三曰震叠强敌,使不敢窥江、浙,四曰牵制刘豫不暇营襄、汉。
     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首奏八事:立规摹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劝,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无以小疵弃人才,无以虚文废实效。又荐张敌万:“向在淮南诱敌深入,步骑四集,悉陷于淖,无得解者,金人至今胆落。乞令统率军马别为任使,庶几外阃浙多名将,不独仗倚三四人而已。”
     谍报刘豫于登、莱、海、密具舟楫,淮阳、顺昌积刍粟,欲凭藉金人侵我边鄙。议者谓韩、刘、岳各当一面,可保无虞。松年奏:“三人声势初不相属,缓急必不相救。况海道阔远,苏、秀、明、越最为要冲,乞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往驻建康,亲督世忠、光世守采石、马家渡,以张两军之势,仍以兵五千屯明州、平江,控御江海。或无人可遣,臣愿疾驰以赴其急。”诏遣松年往江上,与诸将会议进讨,因觇贼情。帝决意亲征,遂次平江,命松年权参知政事,专治战舰,张浚专治军器。松年曰:“议论既定,力行乃有效,若今日行,明日止,徒纷纷无益。”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自持囊至执政,所举自代,皆一时闻人,所荐一以至公,权势莫能夺。
     方秦桧秉政,天下识与不识,率以疑忌置之死地,故士大夫无不曲意阿附为自安计。松年独鄙之,至死不通一书,臣以此高之。138
    
     8、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曰:“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凊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论曰: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时俱以相业称,然必大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若胡晋臣争论朱熹,则侃侃有守者也。150
     9、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颍川靳裁之为师。裁之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三试于礼部,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时发策大要崇复熙宁、元丰之制,安国推明《大学》,以渐复三代为对。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为太学博士,足不蹑权门。
     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
     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宣和末,李弥大、吴敏、谭世勣合荐,除屯田郎,辞。
     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一日方午,钦宗亟召见,安国奏曰:“明君以务学为急,圣学以正心为要。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愿擢名儒明于治国平天下之本者,虚怀访问,深发独智。”又言:“为天下国家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计,谋议既定,君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今南向视朝半年矣,而纪纲尚紊,风俗益衰,施置乖方,举动烦扰。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若不扫除旧迹,乘势更张,窃恐大势一倾,不可复正。乞访大臣,各令展尽底蕴,画一具进。先宣示台谏,使随事疏驳。若大臣议绌,则参用台谏之言;若疏驳不当,则专守大臣之策。仍集议于朝,断自宸衷,按为国论,以次施行。敢有动摇,必罚无赦。庶几新政有经,可冀中兴。”钦宗曰:“比留词掖相待,已命召卿试矣。”语未竟,日昃暑甚,汗洽上衣,遂退。
     时门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与己不合者,即指为朋党。见安国论奏,愠曰:“中兴如此,而曰绩效未见,是谤圣德也。”乃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问其状,南仲曰:“往不事上皇,今又不事陛下。”钦宗曰:“渠自以病辞,初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中丞许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实鲜。”钦宗叹息,遣中书舍人晁说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强留。”既试,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南仲讽台谏论其稽命不恭,宜从黜削。疏奏不下,安国乃就职。
     南仲既倾宰相吴敏、枢密使李纲,又谓许景衡、晁说之视大臣升黜为去就,怀奸徇私,并黜之。安国言:“二人为去就,必有陈论。怀奸徇私,必有实迹。乞降付本省,载诸词命。”不报。
     叶梦得知应天府,坐为蔡京所知,落职奉祠。安国言:“京罪已正,子孙编置,家财没入,已无蔡氏矣。则向为京所引者,今皆朝廷之人,若更指为京党,则人才见弃者众,党论何时而弭!”乃除梦得小郡。
     中书侍郎何 建议分天下为四道,置四都总管,各付一面,以卫王室、捍强敌。安国言:“内外之势,适平则安,偏重则危。今州郡太轻,理宜通变。一旦以二十三路之广,分为四道,事得专决,财得专用,官得辟置,兵得诛赏,权恐太重。万一抗衡跋扈,何以待之?乞据见今二十三路帅府,选择重臣,付以都总管之权,专治军旅。或有警急,即各率所属守将应援,则一举两得矣。”寻以赵野总北道,安国言魏都地重,野必误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为群盗所杀,西道王襄拥众不复北顾,如安国言。
     李纲罢,中书舍人刘珏行词,谓纲勇于报国,数至败衄。吏部侍郎冯澥言珏为纲游说,珏坐贬。安国封还词头,以为“侍从虽当献纳,至于弹击官邪必归风宪。今台谏未有缄默不言之咎,而澥越职,此路若开,臣恐立于朝者各以好恶胁持倾陷,非所以靖朝著。”南仲大怒,何 从而挤之,诏与郡。 以安国素苦足疾,而海门地卑湿,乃除安国右文殿修撰、知通州。
     安国在省一月,多在告之日,及出必有所论列。或曰:“事之小者,盍姑置之?”安国曰:“事之大者无不起于细微,今以小事为不必言,至于大事又不敢言,是无时而可言也!”
     安国既去逾旬,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及许景衡,诏竟不达。
     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安国言:“昨因缴奏,遍触权贵,今陛下将建中兴,而政事弛张,人才升黜,尚未合宜,臣若一一行其职守,必以妄发,干犯典刑。”黄潜善讽给事中康执权论其托疾,罢之。三年,枢密张浚荐安国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
     绍兴元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讲,遣使趣召,安国以《时政论》二十一篇先献之。论入,复除给事中。二年七月入对,高宗曰:“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为累诏不至?”安国辞谢,乞以所进二十一篇者施行。其论之目,曰《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核实》、《尚志》、《正心》、《养气》、《宏度》、《宽隐》。论《定计》略曰:“陛下履极六年,以建都,则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讨贼,则未有必操不变之术;以立政,则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则未有必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图,后悔何及!”论《建都》谓:“宜定都建康以比关中、河内,为兴复之基。”论《设险》谓:“欲固上流,必保汉、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论《尚志》谓:“当必志于恢复中原,祗奉陵寝;必志于扫平仇敌,迎复两宫。”论《正心》谓:“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而裁决戎务,必本于方寸。愿选正臣多闻识、有志虑、敢直言者置诸左右,日夕讨论,以宅厥心。”论《养气》谓:“用兵之胜负,军旅之强弱,将帅之勇怯,系人君所养之气曲直何如。愿强于为善,益新厥德,使信于诸夏、闻
于夷狄者,无曲可议,则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安国尝谓:“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不能易此论也。”
     居旬日,再见,以疾恳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安国点句正音。安国奏:“《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左氏》繁碎,不宜虚费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例乞各专一经。高宗曰:“他人通经,岂胡安国比。”不许。
     会除故相朱胜非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安国奏:“胜非与黄潜善、汪伯彦同在政府,缄默附会,循致渡江。尊用张邦昌结好金国,沦灭三纲,天下愤郁。及正位冢司,苗、刘肆逆,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强敌凭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国安危,深恐胜非上误大计。”胜非改除侍读,安国持录黄不下,左相吕颐浩特令检正黄龟年书行。安国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臣今待罪无补,既失其职,当去甚明。况胜非系臣论列之人,今朝廷乃称胜非处苗、刘之变,能调护圣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废君为行权,先儒力排其说。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谨于此。建炎之失节者,今虽特释而不问,又加选擢,习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入侍,而与胜非为列,有违经训。”遂卧家不出。
     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即引胜非为助,而降旨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初言胜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经筵,又以为非,岂不以时艰不肯尽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为谋则善,如国计何?”落职,提举仙都观。是夕,彗出东南。右相秦桧三上章乞留之,不报,即解相印去。侍御史江跻上疏,极言胜非不可用,安国不当责。右司谏吴表臣亦言安国扶病见君,欲行所学,今无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下。不报。颐浩即黜给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张焘及跻等二十余人,云应天变除旧布新之象。台省一空,胜非遂相,安国竟归。
     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诏以经筵旧臣,重闵劳之,特从其请,提举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未行,谏官陈公辅上疏诋假托程颐之学者。安国奏曰:“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其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本朝自嘉祐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钦慕而师尊之。会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载在祀典,比于荀、杨、韩氏,仍诏馆阁裒其遗书,校正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奏入,公辅与中丞周秘、侍御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风旨,交章论安国学术颇僻。除知永州,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
非常格也。
     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安国曰:“子发学《易》二十年,此事当素定矣。世间惟讲学论政,不可不切切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可决诸人,亦非人所能决也。吾平生出处皆内断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过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来,儒者进退合义,以安国、尹焞为称首。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所与游者,游酢、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良佐尝语人曰:“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质疑访道,礼之甚恭,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
     自王安石废《春秋》不列于学官,安国谓:“先圣手所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用夏变夷,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余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每叹曰:“此传心要典也。”
     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三子,寅、宏、宁。
   寅字明仲,安国弟之子也。寅将生,弟妇以多男欲不举,安国妻梦大鱼跃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少桀黠难制,父闭之空阁,其上有杂木,寅尽刻为人形。安国曰:“当有以移其心。”别置书数千卷于其上,年余,寅悉成诵,不遗一卷。游辟雍,中宣和进士甲科。
     靖康初,以御史中丞何 荐,召除秘书省校书郎。杨时为祭酒,寅从之受学。迁司门员外郎。金人陷京师,议立异姓,寅与张浚、赵鼎逃太学中,不书议状。张邦昌伪立,寅弃官归,言者劾其离次,降一官。
     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枢密使张浚荐为驾部郎官,寻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诏议移跸之所,寅上书曰:
     昨陛下以亲王、介弟出师河北,二圣既迁,则当纠合义师,北向迎请。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斩戮直臣,以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岁月,敌入关陕,漫不捍御。盗贼横溃,莫敢谁何,元元无辜,百万涂地。方且制造文物,讲行郊报,自谓中兴。金人乘虚直捣行在,匹马南渡,淮甸流血。迨及返正宝位,移跸建康,不为久图,一向畏缩远避。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
     自古中兴之主所以能克复旧物者,莫不本于愤耻恨怒,不能报怨,终不苟已。未有乘衰微阙绝之后,固陋以为荣,苟且以为安,而能久长无祸者也。黄潜善与汪伯彦方以乳妪护赤子之术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存惟圣体,不可不自重爱。”曾不思宗庙则草莽湮之,陵阙则畚锸惊之,堂堂中华戎马生之,潜善、伯彦所以误陛下、陷陵庙、蹙土宇、丧生灵者,可胜罪乎!本初嗣服,既不为迎二圣之策,因循远狩,又不为守中国之谋。以致于今德义不孚,号令不行,刑罚不威,爵赏不劝。若不更辙以救垂亡,则陛下永负孝悌之愆,常有父兄之责。人心一去,天命难恃,虽欲羁栖山海,恐非为自全之计。
     愿下诏曰:“继绍大统,出于臣庶之谄,而不悟其非;巡狩东南,出于侥幸之心,而不虞其祸。金人逆天乱伦,朕义不共天,志思雪耻。父兄旅泊,陵寝荒残,罪乃在予,无所逃责。”以此号召四海,耸动人心,决意讲武,戎衣临阵。按行淮、襄,收其豪英,誓以战伐。天下忠义武勇,必云合响应。陛下凡所欲为,孰不如志?其与退保吴、越,岂可同年而语哉!
     自古中国强盛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中国礼义所自出也,恃强凌弱且如此。今乃以仁慈之道、君子长者之事,望于凶顽之粘罕,岂有是理哉!今日图复中兴之策,莫大于罢绝和议,以使命之币,为养兵之资。不然,则僻处东南,万事不竞。纳赂则孰富于京室?纳质则孰重于二圣?反复计之,所谓乞和,决无可成之理。
     夫大乱之后,风俗靡然,欲丕变之,在于务实效,去虚文。治兵择将,誓戡大憝者,孝弟之实也;遣使乞和,冀幸万一者,虚文也。屈己求贤,信用群策者,求贤之实也;外示礼貌,不用其言者,虚文也。不惟面从,必将心改,苟利于国,即日行之者,纳谏之实也;和颜泛受,内恶切直者,虚文也。擢智勇忠直之人,待御以恩威,结约以诚信者,任将之实也;亲厚庸奴,等威不立者,虚文也。汰疲弱,择壮勇,足其衣食,申明阶级,以变其骄悍之习者,治军之实也;教习儿戏,纪律荡然者,虚文也。遴选守刺,久于其官,痛刈奸赃,广行宽恤者,爱民之实也;军须戎具,征求取办,蠲租赦令,苟以欺之者,虚文也。若夫保宗庙、陵寝、土地、人民,以此六实者行乎其间,则为中兴之实政也。陵庙荒圮,土宇日蹙,衣冠黔首,为血为肉,以此六虚者行乎其间,则为今日虚文。陛下戴黄屋,建幄殿,质明辇出房,雉扇金炉夹侍两陛,仗马卫兵俨分仪式,赞者引百官入奉起居,以此度日。彼粘罕者,昼夜厉兵,跨河越岱,电扫中土,遂有吞吸江湖,蹂践衡霍之意。吾方拥虚器,茫然未知所之。
     君子小人,势不两立。仁宗皇帝在位,得君子最多。小人亦时见用,然罪者则斥;君子亦或见废,然忠显则收。故其成当世之功,贻后人之辅者,皆君子也。至王安石则不然,斥绝君子,一去而不还;崇信小人,一任则不改。故其败当时之政,为后世之害者,皆小人也。仁宗皇帝所养之君子,既日远而销亡矣。安石所致之小人,方蕃息而未艾也。所以误国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圣屈辱,羿、莽擅朝,伏节死难者不过一二人。此浮华轻薄之害,明主之所畏而深戒者也。
     古之称中兴者曰:“拨乱世,反之正。”今之乱亦云甚矣,其反正而兴之,在陛下;其遂陵迟不振,亦在陛下。昔宗泽一老从官耳,犹能推诚感动群贼,北连怀、卫,同迎二圣,克期密应者,无虑数十万人。何况陛下身为子弟,欲北向而有为,将见举四海为陛下用,期以十年,必能扫除妖沴,远迓父兄,称宋中兴。其与惕息遁藏,蹈危负耻如今日,岂不天地相绝哉!
     疏入,宰相吕颐浩恶其切直,除直龙图阁、主管江州太平观。
     二年五月,诏内外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应诏,曰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谀佞、去奸慝。疏上不报,寻命知永州。
     绍兴四年十二月,复召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时议遣使入云中,寅上疏言:
     女真惊动陵寝,残毁宗庙,劫质二圣,乃吾国之大仇也。顷者,误国之臣遣使求和,以苟岁月,九年于兹,其效如何?幸陛下灼见邪言,渐图恢复,忠臣义士闻
风兴起,各思自效。今无故蹈庸臣之辙,忘复仇之义,陈自辱之辞,臣切为陛下不
取也。
     若谓不少贬屈,如二圣何?则自丁未以至甲寅,所为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遣使者,不知几人矣,知二圣之所在者谁欤?闻二圣之声音者谁欤?得女真之要领而息兵者谁欤?臣但见丙午而后,通和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长淮、大江相继失险矣。夫女真知中国所重在二圣,所惧在劫质,所畏在用兵,而中国坐受此饵,既久而不悟也。天下谓自是必改图矣,何为复出此谬计邪?
     当今之事,莫大于金人之怨。欲报此怨,必殄此仇。用复仇之议,而不用讲和之政,使天下皆知女真为不共戴天之仇,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后二圣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职举矣。苟为不然,彼或愿与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圣意直以世仇无可通之义,寝罢使命。
     高宗嘉纳,云:“胡寅论使事,词旨剀切,深得献纳论思之体。”召至都堂谕旨,仍降诏奖谕。既而右仆射张浚自江上还,奏遣使为兵家机权,竟反前旨。寅复奏疏言:“今日大计,只合明复仇之义,用贤修。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6-24
NS-0049胡仲堪 潮州潮阳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 郑獬榜


    此处记载是错误的,从时间上不合理,按时间应是: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 陈文龙榜。
须请南山总版在咱们宗亲网更正过来,以免造成历史记载一错再错了。

详见:建潮胡氏网http://www.jcgsx.com/bbs/read.php?tid=904


                              进士胡申甫
 

       胡申甫,号崧山,諱仲堪,建潮胡氏五世(即后五世祖),潮州潮阳大坭都荆陇(今称京陇,属惠来县)人,生于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十二月十二日,宋咸淳初年(公元1265年)邑人胡申甫创建了私家书院京山书院。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正奏进士第五名,官至河南嵩州知州,焯有惠政闻于人,生平好施舍,捐资重造林华,莲池二桥,申甫公卒于正月廿三日,妣六院黄氏封孺人,合葬酉头茶园官埔坑无碑记。



备注:   
       1、据南宋福清人、官至司农少卿、中书舍的林希逸在所著《竹溪  斋十一稿续集》卷11中有为胡申甫所作之文《潮州潮阳县京山书舍记》(作与咸淳五年)和七律《寄题京山书院,胡兄申甫新作,祀文公(朱熹)与安定(胡瑗)》,记载了胡申甫创建京山书院的经过和规模。 
 
      2、现建潮胡氏百代书字、族号辈序,2130世为进士胡申甫所订。


[ 此贴被胡一宾在2011-06-24 11:48重新编辑 ]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一国无史君不知前臣,一族无谱后人不知先祖。欢迎加入“中华胡氏宗亲群222855665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6-24
请宗亲核对以下进士资料的来源。如有错记,请再发帖讨论。



本图片来源于《宋登科记考》(龚延明、祖慧著,2005年出版)卷4  P246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6-24 12:0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4-05
请南山帮忙查一下宋朝淳化年间进士,有没有一个叫胡明德的人,我谱载明德,字诚,号复初,行十三翁,豫章人,淳化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迁嘉禾石燕,为我族开基始祖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