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8019阅读
  • 90回复

福建《永定胡氏族谱》(2011年续修)专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1-08-13
育超  1943年生,中学高级老师

题李福文“方圆餐室”

方厅无俗客
圆桌有佳肴

迎胡文虎之侄清德先生来校

虎威尚在,五洲共仰
豹德犹存,万世齐歌

题育旦弟结婚新房联

旦生演就团圆戏
琴笛奏成幸福歌

题下洋老管站举办千岁宴联

一堂耄耋寿星会
满屋吉祥鸿运臻

中川恭迎妈祖联

威加四海,众生敬仰
德泽八方,万世颂扬

题太平村迎祖师爷驾返联

金鸡欢唱吉祥曲
鲁国盛开富贵花

贺侨中七十周年校庆

创校七旬年,建功立业
培才三万众,忠国福民

追悼新加坡胡冠仁先生

情系家乡,硕德堪范
福绵公益,殊功永垂

题侨中拓荒牛雕联

伟业初成,休说已穷千里目
鸿图待展,当须更上一层楼

2007届侨中高三学生教学楼联

手擎求索剑,书山学海安无路者
脚踏奋飞轮,北大清华宁有种乎

居焕 1943年生,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永定土楼诗社社长

咏志

苏木凌霄怀远志
红花生地有茴香(中药联)

为《梅联观止》一书撰梅联(五选一)

玉质清香风骨美
老枝瘦影晚霞红

贺侄女胡瑜、侄婿巫运发结婚联

运胡弦,知音喜奏同心曲
发瑜彩,红烛欣开并蒂花

龙岩召开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主席台联

龙岩龙岁,开创客家新局面
乡土乡亲,迎来世纪大团圆

百龄祖母逝世孝门联

孙子传孙,五代相承春正暖
老人哭老,百年遐寿泪仍悲

永定土楼旅游区初溪《松莲亭》柱联(二选一)

松涛竹影,一角土楼成画本
莲雨梅香,四时客寨唤诗情

贺母校侨育中学七十周年大庆

侨传大爱,大爱无疆,七十春秋歌化雨
育继先贤,先贤有范,满园桃李庆腾芳

应湄州天后宫征联

定风波,缓海域,其功在水,谁共千秋唯大禹
扶苦困,济苍生,斯德配天,尊崇万世仰湄州

题旺进家先生《悠悠情怀》一书

情为何物?晚霞似火。看绿草连天,孝道弘扬尊白发
怀放余辉,秋菊如金。喜银笺运笔,诗坛响应寄丹心

注:该书内有旺进先生 《纪念先父德生公110周年诞辰》求和七律二首,及海内外35名诗友的唱和诗与45人题词。

湖北鄂州西山风景区入选联

游步西山,喜幽谷飘香,丹崖耸翠,灵泉漱玉,古木鸣禽,还有那新亭老寺点缀其间,装扮成鸟语花香风光世界
骋怀千载,忆吴王宴月,苏子卧松,李白醉书,岳飞洗剑,留下了汉碑宋刻赞扬此处,说不尽名人骚客历史渊源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1-08-14
(十一)华侨华人、港澳台史料(含介绍胡氏宗亲会会馆等)………………………( )
  
中川的华侨
出国侨居  代代相传
大约18世纪20年代清朝乾隆年间,中川南金堂第十世胡兆学、胡映学兄弟2人,首先出国到沙捞越。19世纪初,南金堂第十二世胡正平、胡常仙兄弟到马来亚(即后来的马来西亚,下同)的马六甲。
胡正平到马来亚的马六甲后,开设“国兴号”铁店,稍后有些积蓄,带有一万块“鹰洋”回到故乡中川村,建造务滋楼和买一些田地。接着,胡曾育到马来亚的槟榔屿,始被雇为种植工人,迨后自己种植胡椒。传到他的儿子胡泰兴,大大发达起来,成为胡家出洋第一个发迹的人。  
19世纪中叶,中川出国的人逐渐增多,胡必育到印度尼西亚的巴东,胡子春到马来亚的槟榔屿,胡丛香到印度尼西亚的梭罗帝加,胡当和到印度尼西亚的井里梦,胡启旺、胡定标.胡诞钦(即子钦)到缅甸的仰光,胡化盛到泰国的噒啷,胡重益、胡日初到马来西亚的大吡叻,等等,他们都发了财,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
到了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由于出国人数逐渐增多,为了沟通海外与家乡的联系,便产生了被称为“水客”的人。中川村初期的“水客”有胡咯光、胡前光、胡定芹、胡清祥(又叫阿石哥)、胡品传、胡建盛、胡迎盛、胡子权、胡旋文等等。这些“水客”奔走各州府,给华侨收汇带回家乡分送华侨亲属,又帮助带“新客”到南洋去。他们每年走水二、三帮,对沟通海外与家乡的联系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些“水客”回来都很受欢迎,在家乡的侨属,既可通过他们领到财物,又能询问亲人在南洋情况,把“水客”当作“搭桥人”。
中川出国谋生的华侨,主要是到南洋群岛各国,而以马来亚为最多。马来亚又以大吡叻(霹雳州)为甚,故大吡叻向来有“小中川”之称。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再次是泰国和越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乡侨已经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些乡侨把子女送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去求学,学成后就在当地定居的也逐渐多起来了。
根据资料统计,永定胡氏在海外的华侨比家乡现有人数多几倍,约有2万多人,其中马来西亚最多,有一万多人,印度尼西亚约有4000多人。新加坡3000人以上,缅甸除外流之外,还约有1000多人,泰国、越南等国也有上千人。目前这些华裔,从国内出去的只占少数,绝大部分是在国外出生。但是,他们一般还懂得自己是炎黄子孙,根在中国,有许多人还会讲家乡的客家话,懂得家乡的人情风俗,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已故老华侨胡曰皆的长子胡万铎,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川话,对故乡很有感情,是诸多后辈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也有些老华侨的后裔,代代相传,在侨居国生长,在侨居国接受教育,又从未回过“唐山”,家乡观念已经逐渐淡薄,引起一些有见识的老华侨的关注。

艰苦创业  大展鸿图
18世纪中叶,中川出国侨居谋生的人常说:“结条裤带去过番”。这句话,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川出国谋生的先辈,是十足的“无产者”。当年先辈是如何出国的,已无资料可查。民国以后出国的华侨,绝大部分都是由“水客”带去的,离家时的一切旅费都由他先行垫付,待带出的人做工挣钱后扣回,有的则由接受雇用矿商代付,再由雇用矿商逐月从工资中扣除。
这些“新客”乘船出国,只能坐在空气污浊的最低等舱位,忍受猪一般的非人生活.许多人经不起海上颠簸,一出外海就晕船,连胆水都吐尽了,苦不堪言。到了侨居国以后,还要学会当地语言,适应当地生活,才能逐渐自立。这些乡侨的情况,大概有这样几种:有的出去之后,一辈子都出卖劳力,只能勉强糊口度日,背井离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唐山”,最后葬身异国;有的人得到亲友提携,找到较好的职业,略有积蓄,尚能寄点钱帮助家乡亲人;也有少数人发迹赚了大钱,蜚声中外,是华侨中的佼佼者。就是后一种人,在他们出国之初,也只能是出卖苦力争生存,节衣缩食图发展,克勤克俭创事业,历尽千辛万苦才有所成就,最后成为“百万富翁”。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川的华侨中,也出现了一些能人,他们的资财已不是用百万来计算,而是成了“亿万富翁”。
在中川的华侨中,最早发迹的如前所述是胡泰兴。他是在他父亲胡曾育艰苦创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他精通中、英文,又善于社交,才在政治、经济上取得成就,成为一个大富翁和槟城第一届市议会议员。
19世纪中叶胡泰兴发迹之后,13岁乘帆船出国的中川村豪树科的胡子春,从做一个杂役开始,到18世纪80年代,因为取得了毗叻州拿哈山的采矿权,一跃而成为“锡矿大王”,比胡泰兴更为富有,被称为“千万富翁”。    
随后,胡重益、胡日初(即兴九)、胡燮九、胡崇九也飞黄腾达起来。胡重益以开采锡矿为主,胡日初等人则经营锡矿和橡胶园,他们的财力都雄踞一方。
20世纪20年代,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在继承他的父亲胡子钦遗业的基础上,研制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4种良药,大展鸿图,在国内外遍设永安堂,还在许多地方设立制药厂,成为世界闻名的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工商业巨子、报业巨子、大慈善家,资财难以计数。
除了以上几位大企业家之外,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还涌现了不少中、小企业家,其中有胡必育、胡丛香、胡启旺、胡定标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已有60余年,中川华侨又有不少人发迹起来,其中以胡曰皆为冠。胡曰皆不幸于1 9 6 1年逝世后,他的儿子胡万铎继承父业,由于他精通经济,事业比以前更为发展。胡万铎的堂兄胡万练(胡锡皆之子),巳成为后起之秀,也拥有相当可观的资财。在霹雳的矿业家胡墉生兄弟,在美国纽约的胡锦英兄弟,由于经营有方,有胆有识,或从工业,或从商业,均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在中川的旅外侨胞中,还有一部分曾经是从事新闻、医学和教育事业的,比较知名的有侨居新加坡的胡守愚、胡桂浪(即浪曼)、胡资周,侨居槟城的胡榆芳,侨居泰国的胡梦洲等。还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获理科化学博士的胡赐道荣任新加坡政府的财政部长兼卫生部长。胡万旺、胡万亮兄弟在学术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中川的海外游子,经过艰苦奋斗和依靠自己的才智,除了少数人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乡侨,重视对后一代的栽培。许多乡侨子孙,接受了高等教育,有的还继续深造,为他们创造了飞黄腾达、大展鸿图的条件。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1-08-14
“三爱”并立  贡献卓著
    中川旅外乡人,始终坚持爱侨居国、爱祖国、爱故乡的“三爱”原则,争得了生存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信任与尊敬。
许多历史资料说明,中川旅外华侨所侨居的国家,开始时比较贫穷落后,经济还很不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到了当地之后,就同那里的人民一起,不遗余力地进行开拓与建设,为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中川华侨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发挥了作用,而且同侨居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共同抗御外侮与侵略。 1 9 4 1年冬,日本帝国主义南进、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新加坡的时侯,旅居新加坡的胡鸿洲,同新加坡人民一起,毅然组织武装队伍,拿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一直坚持战斗到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争取马来亚的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中,胡鸿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同一个时期,胡知芳参加和领导了新加坡抗日义勇军,担任副司令员。胡知芳在国内时,受过黄埔军校的军事训练,有较高的军事素养。这支义勇军,英勇善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成为有名的铁军。为马来亚独立而献身的还有女英雄胡一波(凤英)。
中川旅外侨胞,在热爱侨居国的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在经济上给了祖国和故乡以巨大的支援。在清朝光绪年间,胡子春为了振兴国家、抗御外侮,对增强海军、铁路建没和开发琼崖锡矿,曾先后捐献了数以百万计的银元。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时期,胡子春也鼎力襄助,“奔走最力,协助民党饷款甚巨,功成不居”  (见民国版《永定县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旅外华侨同仇敌忾,踊跃捐输,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经济实力雄厚的胡文虎,是支援抗日救国的—面旗帜,他不仅源源不断地给前线将士捐赠药品,救济难民,还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捐献数以千万计的巨款和物资。他是抗日战争时期个人捐输数额最多的爱国侨胞。    
对祖国和故乡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公益事业,中川旅外侨胞也总是慷慨解囊,热心赞助。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文化教育方面
1 9 0 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各地纷纷创办新学。热爱桑梓教育事业的胡子春,先后捐资在中川汤子阁创办犹兴学校,在县城创办永定师范学堂。胡文虎发迹以后,为祖国、为故乡办学的热情,十分令人敬佩,是捐资办学最多的人。侨育中学1 9 3 9年创办以后,—直得到旅外侨胞在经济上源源不断的支持。胡文虎的女儿胡仙继承父志,对祖国、对故乡的文化教育及其他各项公益事业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热心桑梓敦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继续捐资赞助中川小学和侨育中学,有的在各自的自然村建筑校舍,有的捐款给家乡学校作学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所有这些,对发展桑梓教育事业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医疗卫生方面
胡文虎对祖国、对故乡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在中川华侨中是首屈—指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发迹的胡曰皆,是继胡文虎之后又—位大慈善家。他自奉俭约,对兴建学校和医院却十分慷慨,尽力赞助。从1 9 5 1年起,他按月捐赠故乡中川卫生站经费,减轻了中川村民治病的负担;胡曰皆还在1 9 5 6年独资兴建了下洋医院,建成后交由地方政府使用。1 9 7 7年,胡曰皆夫人郑细妹遵照他的遗愿,建造了中川卫生院。几十年来,胡曰皆的儿子同样对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3、在其他公益事业方面
中川旅外侨胞,一向关心故乡公益事业,造福故乡亲人。
1 9 2 4年大旱,收成很差,粮价大涨,中川村民处于饥锇线上。为了帮助故乡亲人度过饥荒,胡重益、胡兴九、胡文虎3人,出资给村民平粜粮食。这些大米是从国外购买来的,经汕头运到大埔(现为茶阳),再由大埔肩挑回中川平粜。这次平粜,村民既可得到挑运粮食的优惠工钱,又可买到比市价低30%以上的大米。此后,每遇大旱之年,旅外侨胞还出资平粜过几次粮食,帮助故乡亲人度过饥荒。  
修桥筑路是海外侨胞对故乡的又一个贡献。胡曰皆先后在下洋和汤子阁建造了两座大桥。这两座大桥工程较大,耗资较多,作用也比较大。觉坑(即觉川村)、下赤坑(即下坪村)、磜头、吉里等村的侨胞在各自的家乡,也建了石拱桥或钢筋水泥桥。吉里的侨胞在修建横跨金丰溪的吉里大桥之后,又捐资20余万元,修建了全长6公里的洋吉公路,汽车可从下洋直通吉里。在中川及其周围胡姓的村庄,过小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川村内的道路大为改善,原有的石子路基本上改造为水泥路,可在村内行驶自行车和摩托车。
200多年来,侨居海外的中川人,人才辈出,大展鸿图;爱国爱乡,贡献卓著。他们对侨居国,对祖国和故乡所作出的贡献,令人敬佩,永载史册。              
                    (榆定)

南洋胡氏总会简介
    南洋胡氏总会创立于1946年,前身是广肇胡氏宗祠。当时的会员主要来自中国广东肇庆一带的族人。1951年,为了广纳其他籍贯的胡氏宗亲,改名为新加坡胡氏公会。此后随着会务的发展,遂于1955年改名为南洋胡氏总会,以便邻近地区的宗亲也能加入成为会员。
     1953年成立筹建会所委员会,经过了两年的努力,终于在1955年8月购得位于新加坡芽笼路693号为永久会所。并在1959年1月11日为成立8周年纪念暨新会所落成开幕举行盛大庆典,邀请政、商、教各界名流参与其盛,一时冠盖云集,盛况空前,并将各界贺仪全数赠送南洋大学作为建校基金,这一捐款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款额,是本会60年史册中最光辉的一页。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南洋胡氏总会除了举行小型的常年活动如春秋两祭和一些华族传统节庆外,还在1971年成立会员子女教育奖学基金,并从1972年开始每年颁发奖学金给品学兼优的宗亲子弟,奖掖他们努力向学。
     1984年,为会所重修工程成立委员会。经过了7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任务,并于1991年7月21日为成立41周年纪念暨会所重修落成举行庆祝活动,新加坡前财政部长胡赐道博士主持仪式。    1994年,南洋胡氏总会与九峰岩通淮庙成立筹建新大厦联合委员会,协商共同发展原有的旧会所。1995年10月20日为新大厦举行奠基典礼,由本会前主席胡金钟主持仪式。工程顺利展开,经过了近3年的建设,一座楼高4层的崭新大厦终于矗立在芽笼路上。1998年8月南洋胡氏总会正式迁入大厦3楼办公,为会务发展奠立了新的里程碑。
     敦睦宗谊、共谋发展的主题,恰恰反映大家所热烈期盼的未来愿景。除了在本地,也要将散居于世界各地的胡氏族人团结在一起,为大家共同的发展而齐心合力,并为造福整个人群而努力。
2006年12月19至21日,举行盛大的纪念南洋胡氏总会成立60周年暨新大厦落成庆祝活动,以及第一届世界胡氏宗亲恳亲大会。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林文兴应邀作为主宾出席大会。(居焕)

北马槟城永定胡氏安定堂简介
本堂为福建永定下洋胡氏族人所创立,注册名称为“永定胡氏安定堂”。注册地址为马来西亚槟城广东街门牌70号。
成立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历史,初先,胡氏前贤泰兴、子春等在槟城事业非常发达,对当地举办教育及慈善福利事业皆有报大贡献,故有胡氏宗祠,继有安定堂组织。
胡氏宗祠注册名称为“帝君胡公司”,乃下洋和鼎美宗亲联合创立。宗祠正厅安奉宋肇基祖念八郎公胡府君暨妣黄、陈孺人神主,楼上安奉关圣帝君。组织章程规定下洋念八郎公派裔孙才准参加,正厅有镌金字堂联:“同本同源同安衍派;永传永远永定肇基”。横额为“百代瞻依”。大门联为“安镇槟城,长忆同安鼎里;安思木本,常怀永定下洋”。义深情切。
永定安定堂及鼎美敦睦堂,同附设在胡氏宗祠内,但三个单位分别组织,即帝君胡公司为大公,而安定堂与敦睦堂为小公,各单位各置有产业分别管理。
成立之初的组织为家长制,1945年日本投降,马来西亚宣布独立,施行社团管理法令,遂于1957年召开族人大会,酝酿起草章程,申办注册,并于1958年获批准。于是再开族人特别大会,当众票选廿人为董事。
首届主席榆芳,副主席顺兴。正总务文珍,副恭达,财政庚盛,中文书昌明,英文书顺发,查账育文、顺源、交际中发等宗亲,任期二年。期满连选得连任,惟财政一职不得蝉联。
数十年来在主席榆芳领导及董事衷诚合作,族人团结支持下,会务进展迅速,会员人数不断增加,董事部专设了教育小组和福利小组。对族人子女攻读设立贷学金、奖学金及助学金;对族人偶发灾祸事件给予关注和帮助。本董事部对胡氏先人坟墓均行春秋二祭,至为诚意,永祀千秋。(居达)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1-08-15
马来西亚霹雳胡氏宗亲会简介
马来西亚霹雳胡氏宗亲会于1985年7月1日正式获得社团注册为一个血缘性、联谊性的团体。宗旨是祀先祖、扬祖德、睦宗族,谋求宗亲福利及事业,襄助公益,服务社会等。
本会办事处与会议地点,暂设于霹雳永定同乡会,即怡保夜兰阿里必济,门牌43-45号四楼。
众所周知,胡氏光辈下南洋谋生,有不少人则在拿哈埠投入采锡行业。早在光绪廿四年(公元1896年),安定堂胡氏义塚在拿哈建立起来,供后代追思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德。
八十年代,怡保的万铎、琼宝等宗亲强烈意识到有规划地祭拜胡氏先人、联合族人、增进族亲情谊之迫切性与可行性,积极筹备拟订章程及申请注册准证等事宜。在1985年7月1日,霹雳胡氏宗亲会终于在宗亲们引领期待下获准成立了。
1985年9月22日本会召开会员大会,并选出了第一届理事会十九名成员,督生局绅为主席,炳南、伟春为副主席,万练、琼宝分别为正副总务,任期两年。
本会成立后,以每年春秋两祭为中心,团结宗亲,前往拿哈胡氏总坟祭祀,香火代代不绝,祖德脉脉相传。
1988年,本会创设了大学贷学金。2003年设立了“拿督胡万乾博士会员子女学业成绩优良奖励金”。胡氏族人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可谓处处可见,例如曰皆先贤创办华教深斋中学、子春前贤等创办育才学校,重益先辈等创办中华女校等等为华文教育事业铺就了康庄大道,功不可没。
本会还与各处胡氏宗亲组织,建立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北马胡氏安定堂和詹胡公会以及新加坡胡氏宗亲交往甚为密切。2004年,新马胡氏宗亲座谈会在霹雳召开,共同商讨举办新马胡氏宗亲恳亲会及世界胡氏宗亲恳亲大会事宜,体现了胡氏宗亲天下一家亲的精神。(居达)

缅甸仰光胡氏安定堂简介
缅甸仰光胡氏安定堂,堂址设于仰光南普陀街十二号,是胡氏先贤文虎等于1919年创建的。前辈们协力拓展会务,敦亲睦族,和衷共济,相互关爱,为同一血脉的宗亲造福,承传中华文化,沿袭历代习俗,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堂族员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口较为兴旺,人数较为众多。后经战乱和世局变迁,人口波动较大。尤其在六十年代,社会发生变革,各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华人华侨多因此选择了迁徙和移民之路,我堂族员因之骤减。目前,我堂仰光会员仅有一百七十余人,全缅会员约有二百五十至三百人左右。他们中有福建、广东、云南、海南、湖北等省籍的人,以福建永定、广东梅县籍贯者居多。
二战后,我堂复办历届理事长为:定平、云海、长登、荣春、创标、海澄;副理事长为福祥、思纯、肯堂、文瑞、祥强。
本堂复办第十三届现任理事会职员如下:
理事长:治业
副理事长:嘉育、福才、兆斌、裕武
秘书:家庆    副秘书:振川
财政:耀芳    副财政:国秀
总务:育辉    副总务:福汉、万清
福利:煊芳    副福利:仰明、育富
交际:万钦    副交际:仁基
(治业)

泰国胡氏宗亲总会
旅居泰国之胡姓宗亲,人口众多,派衍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为开潮祖或开漳祖之后裔,近百年前,胡姓宗亲在北柳府挽巧县建起宗祠,供奉先祖开漳祖广应侯贤公,历几十年,不断扩大完善,至今颇成规模。
八十年代是泰华社会宗亲团体兴旺年代,一九八三年元宵节北柳胡氏宗祠举行拜祖聚餐,数位宗亲提出组织宗亲总会的建议,一呼百应,即席成立筹备委员会,推选隆城宗亲为筹委会主任。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家一心一德,群策群力,筹集资金购置会址。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九日在新建成会议厅举行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章程,选举隆城宗亲为第一届理事长。翌年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举行成立揭幕典礼,冠盖云集,极一时之盛。
第二届、第三届由胡盛德膺理事长职,这期间,设立奖助学及救助基金,完善宗亲福利。
第四届至第六届由胡振坚担任理事长,继续以促进宗亲福利,促进社会慈善公益为宗旨,以敦亲睦族,团结宗亲为目的,以服务宗亲,造益社会为已任。
第七届至第十一届理事长一职由胡元海担纲,胡元海理事长任职十年之久,於今年届满坚决让贤,经第二十三次会员大会选举,胡赐松荣膺第十二届理事长。
胡氏宗亲总会规模不是很大,但颇算完善,有永久性的固定会所,有宗祠,有奖助学基金,救助基金,置业基金等为宗亲福利事业服务的设施和配套,每年一次会员大会加强宗亲间联谊,每年二次缅怀祖先的拜祖活动,加深了血缘的亲情,每届举行的宗亲联欢聚会,席无虚座,深受青少年一代喜爱。在社会活动方面,胡氏参加宗联大家庭,参加舜裔总会的组织,与世界组织有著多元的联系,种种的活动,都是为著不忘姓氏,不忘祖德,不忘中华传统文化,团结互助,和睦友爱,为著一个更美好的人生,这也是每一个宗亲总会组织的共同宗旨。
——摘自《新加坡南洋胡氏总会三庆纪念特刊》

香港胡氏宗亲总会
本宗亲会於一九五三年六月廿五日奉准注册成立。至一九七五年五月。乃以二十四万元选购香港湾仔轩尼诗道二零九至二壹壹号金轩商业大厦四楼AB两座。两层相连新建楼宇为永远会所。
我会能有此良好基础,实有赖各宗亲热心大力支持,尤以胡百全、胡忠、文瀚、百富、宝星、盛孙、光前、兆泉、胡恒、鸿焘、东寿、汉辉、炳麟、胡炳、法光、胡珠、楚南、永辉、鸿烈、应湘、耀坤、楚东、剑江宗长等最为难得,热诚爱会,出钱出力,实为典范。会务方面,对宗亲子女学业关注,成立胡忠奖助学基金、老人福利方面,办有胡国赞敬老基金、文娱康乐活动,每年举办春节联欢、书法比赛、插花比赛、健康讲座、出席国际大会、旅行活动、拜访各地胡氏宗祠、亲善访问、秋祭祖先等等。
由八十年代开始,在省内外办教育、建设、投资、扶贫、联系宗谊、响应国家和地方活动、以上林林总总、皆予后人作启蒙之用、亦希领导,君子多投珠玉、赐以南针、使仝人继续努力、不断提升为勉。
——摘自《新加坡南洋胡氏总会三庆纪念特刊》


福建永定(香港)胡氏宗亲会
福建永定(香港)胡氏宗亲会,创办于1967年11月9日,经香港警务处注册,创办人昌耀.炽辉(胡殷),筹委会主席胡仙,付主席昌耀、志坚。1968年12月自置物业设立会址: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10-312号,十四楼A座。
本会宗旨为宗亲就业、乡亲联谊,办诊所、学校。本会是一所非牟利之慈善团体,创会至今四十多年,有七百余会员。乡亲来港之初,人生地疏,据统计有四十多位乡亲先后曾在本会住宿,解决栖身问题,安心就业,发挥互助互爱团结精神,体现同根同心之祥和大家庭。
第一届至第八届理事长分别是:昌耀、瑞寿、炽辉、辉光、鸿藻、云凯、云扬、聚录。
(居达)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1-08-16
第二篇  人文
一 、人  物
(一)人物传


胡 铨
胡铨(1102~1180),胡氏立姓后胡公满第91世裔孙,字邦衡,号澹庵,忠简上所赐谥。宋时占籍豫章之吉安芗城乡,即今值夏市(注:南宋吉州庐陵即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承父载公家学,早通春秋,以忠荩自矢。靖康丙午举于乡,建炎戊申始成进士,入词馆供职。枢垣多所建白会。高宗南渡,听信奸谋秦桧、王伦、孙近等,皆主和议。公上疏力争之,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必如桧等议,则祖宗庙社之灵,将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将尽为左袵臣。谓不斩王伦,不足以正误国之愆,不斩桧、近尤不足以雪二圣之耻。疏上编管海南,然迫于士论,始改公监广州盐仓都。时宜兴进士吴师古锓其书于木,金人反以千金募之。天下咸谓,此忠肝义胆之臣,使高宗能行其言之一二,则梓宫未必不可还,太后未必不可复,渊圣未必不可归,中原未必不可得。乃智不及此,徒使公以忠言获谴,贬窜炎荒,此天下之忠臣义士所为寒心也。如公者不独南渡后一人,亦三代上所仅见耳。桧没,皇太子即位,始召公还,初知饶州,旋为兵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卢陵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吉安芗城俱有专祠,岁时遣官致祭。若孝宗者,亦可谓知人善任,不忘公之忠义者也,惜乎其相遇太晚矣。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下洋肇基始祖七郎公及其子十二郎公
粤稽上古文王迁丰,武王迁镐,必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观其流泉,而后乃定开基之业。此山川形势之说所由来,而亦后世肇迁者所不废也。
我一世祖七郎公先世为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人,其父万九郎以赵宋末年由赣入汀,而七郎公又与其子十二郎由汀而杭,由杭而永,卜居于下洋之塘下墩,建立祠宇,恢扩基业。然其时尚未有永定也,夫下洋为金丰胜地,山水环绕,土田肥沃,乡贤子俊公曾隐居于此,有村居诗为证,已载邑乘。自时厥后子姓日繁,由下洋而转徙他处者实难枚举。明辉公裔之迁居赤朱甲也,明广公裔之迁居忠坑也,明通公裔之迁居下村也,百十公裔之迁居河塘里朱公村也,此不过就其近者而言也。若同安之锅尾乡,诏安之大埔寨,漳浦之东门,平和之曾山,漳州之西门,以及广东之长乐、丰顺,四川之仁寿、中江,皆由此而支分派别。由是言之,则下洋为我族丰沛亦当日者,二公度地而居之,始早有以卜其灵长也。呜乎,可不谓盛哉,瀛虽不敏,未敢忘先人之轶事,故合而为之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子 俊
士有旷百世而令人不忘者,非其懿行嘉言足以昭兹来许,必其文章事业得以倾动后人,吾于伯祖太子俊公则然。公讳时,号子俊,明岁贡生。洪武八年,以杭尹刘亨荐授上杭司铎,其教人训士,一遵安定先生遗法,岐山陈倪辈皆出其门。是以邑人士多仰慕之,每值讲学,环桥门而听者数百人。先是公未筮仕时,常隐居于下洋之南山乾,以诗酒自乐,及登仕籍,犹日事吟咏。《福建志》、《上杭县志》俱载公能诗工楷书。然其为人忠良,淳厚有长者风。杭永两邑俱奉特旨,入祀乡贤。但不知其子若孙迁于何地,公卒葬大宗祠之右侧,岁时祭扫,皆族之人任之。此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也。噫,吾宗之有斯人固足,为吾宗光。吾邑之有斯人尤足,为吾邑光。至旧谱所记,谓公生于下洋、卒于杭学,又有谓公为长汀人而隐居于此者。代远年湮,无从深考,不敢强为附会,姑从其略可也。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中川肇基始祖铁缘公(九世)
铁缘(1394~1447),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生于下洋,彦成之孙,宗贵之子。据旧谱载,铁缘“生而纯朴,乐善好施,家不甚丰,尤留意于阴阳”。他20多岁时,有一天“觅山营利,从深窠援下,忽大虎前跳逆觑怒拒,又数小虎如卧如跃如取如携,团然湫壑中母子也。公初怖甚,后乃叫逐,从巢中拾金银器物甚多,因悟此地之吉”。于是偕夫人朱婆太,从下洋迁居忠坑(即中川),成为中川的肇基始祖。
当时忠坑还是一片草泽地,只有村西面地势较高,有张、谢等姓人氏居住,人口寥寥。铁缘到忠坑后,也住在村西面的虎形山下。他以锻造铁器为生,并在那里披荆斩棘,挖土平地,建造了一个简陋的铁寮。这个铁寮,既是卧室,又是打铁作坊,生活非常艰苦。由于他刻苦耐劳,工艺精良,夫人慈和贤惠,勤俭持家,这个小家庭逐渐兴旺起来。
铁缘定居忠坑后不久,一天夜幕即将降临,有一位从江西来的地理先生路经忠坑,铁缘公便接待他在铁寮里过夜。朱婆太煮饭、宰鸡热情款待客人。这位地理先生喜欢吃鸡内脏,却一块也没有吃到,心里怏怏不乐。第二天清早,地理先生向铁缘告辞,离开忠坑去广东大埔。临行时,朱婆太给地理先生送了一个用蒲草编织的“饭包”,里面装满白米饭和鸡内脏。那位地理先生行至大埔境内的鸭麻坑凉亭,肚子饿了,解开“饭包”用餐,竟尽是他最爱吃的鸡内脏。他为此深感内疚,匆匆回到忠坑。经过反复察看,为铁缘选了一块可供祀奉香火的好地方,以报答他俩的厚意。这个地方就是后来中川胡氏家庙的地址。
铁缘卒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 )四月初九日,享年54岁,葬于中川村香炉寨。他不仅开创了中川,还为子孙后代留下“铁寮”精神。                                   (于罕)

朱孺人(铁缘妻九世)
孺人朱氏,大宗九世铁缘配。性柔顺,兼有慧才,方公之肇造忠坑也。食贫居苦,百事草创,孺人以清俭自持,整理家务井井有条。时有地师江梅溪者,寻龙认脉偶至忠坑,欲以祠穴相示,然未遇其人,不肯轻露。孺人与公谋,备极敬礼,师感其诚,以真穴示之,即今之忠坑小宗祠也。嗣是家道日丰,所向如愿,而附近之产业亦归于吾族矣。生子三人,长景玉,次余广,三明清。迨孙海隆,而成巨富。忠坑之有胡族,自此始迄今,谈开基之业者,犹啧啧称道孺人之功勿衰。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乾 笃(九世)
乾笃,讳公亶,号元轩,孟绰之子,生而好善,慷慨尚义。每逢大饥,公辄输粟助赈,以故家虽素封,迄晚岁而中落,犹复造余塘溪桥,以便行人。立本乡义冢,以埋枯骨,邑侯龙公作忠义堂记,以旌之事闻。
朝廷诏授公为将仕郎,事见大同志。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余 广(十世)
公名余广,无讳亦无字,铁缘公之次子也。其先世居下洋,迨铁缘公肇基忠坑,而公乃生于是乡。然是时,下洋忠坑皆隶上杭,永定犹未开也。公虽赋性纯朴而见义必为,待人无城府。成化庚子,闽省各大吏以上杭辖地窎远、鞭长莫及,时有草窃出没之虞,奏开永定以田心乡为县治,建筑城垣。上宪以邑之清廉望重者遴为首事,而公亦得与焉。工己竣,书其事于籍,且将其所置城砖预锓其姓字,迄今犹有存者噫。急公好义,踊跃争先,新邑之成,于公亦与有功焉。予故乐为之传,以为世之。公尔忘私者劝,公孙显通亦能仗义。当明季鼎革时,盗贼猖獗,掠乱乡里,通父子十一人极力捍御,乡里得安;遇有灾祲,每设粥赈药蒸焉,有好善之风焉。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海 隆(十一世)
公字海隆,铁缘公之孙,明清公之子。幼承父业,壮而益光前烈。广置田庄,粮米几及三郡,尝置田一庄于南靖县属之赤秋乡,契烬舍租,乡人据为己有,既而年谷不登。乡人疑之,遂祀公为神,题曰胡北昆伯公之位,盖亦不忘所自之意也。然公益以勤俭自励,不屑以膏梁文绣自娱。筑室於铁缘堂之左侧,颜其堂曰花学堂,延名师以训子孙及子侄辈,而我族亦渐兴文物焉。晚逢邑大令,敦请乡饮耳,公名而举之。而公屡辞不赴,尝曰:“生逢盛世,享耕凿之福,暇则以诗书教子孙,何必干预外事也。”厥后,诸孙辈世高,为胡氏开族邑庠,世清以邑博士员,恩擢湖广襄阳教谕,忠坑之有文学自二人始,未必非公殷勤培植之力也,是乌可以不传。(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注:海隆,铁缘三世,明天顺八年(1464)四月二十八日寅时生,明嘉靖十八年己亥年(1539)五月二十八日寅时卒。原葬东联村翁坑尾,2009年因修筑双永高速公路,公与吴婆太墓迁至中川村化山头与徐婆太合葬。

子 煜(十二世)
公讳火聶,字子煜,邦元公之三子。性素刚毅且著挠勇,见义无不乐为。嘉靖戊午,倭贼入境,文峰公率众守御,以力不克敌而死。公亦于是时仗义死节。士论韪之传,所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惟公有焉。从弟子伟为邦美,公三子亦尚任侠。当嘉靖庚辛之际,群盗啸聚,巨魁王大壮纠党数千,将不利于乡里,亦奋不顾身捐金募死士以御。一夜间诱大壮而歼之,余党悉灭,乡邑卒赖以安谧。时邑侯谭公申请上宪,欲授以官,固辞不受。上宪嘉之事见旧谱。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1-08-16
子 熹(十二世)
子熹,讳旦,邦献次子,生有懿行,为乡里所推重。幼时承父母命以清俭自持,而所居地又滨海各姓杂处,人民率多椎鲁,公每患之,于是崇儒重道,廷名师以训其子孙,族之聪俊有志者咸得化育焉。胡氏科第之兴,实基于此。其待人常恕,律己常严。然遇有强、暴者,必而折之,人亦无闲言。生三子,长良甫,即明佐,以万历壬午乡科登,壬辰进士,屡官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公以子贵得赠南直户部主政,恩眷之厚,章服之隆,诫罕觏也。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吴太孺人(福厚妻十二世)
孺人吴氏,大宗十二世乡宾,福厚配也。生于名门,为思贤吴瓒公之女。家本素封及笄归胡门,亦称富室。孺人惟裙布钗荆,躬亲操作,且待下以礼,无骄侈气习。生二子,均教之读,使无椎鲁气庶,足以光门户。嗣后世清以博士员授职湖广襄阳教谕,有誉胶庠,世璋以乡饮正宾荐于邑大尹,均不负所望,子孙亦有衣青拖紫者,孺人内助之力居多也。卒谥贤德盖私谥云。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石 潭(十三世)
公讳世高(铁缘五世),字汝升,号石潭,海隆公之孙,福琼公之子。幼而好学,虽寒暑不辍。及壮,补博士弟子员。素有大志,然不得意于有司,退而以讲学自任。其时忠坑方草昧初开,人材未出,仅与从弟教谕。公石峰坐论经史,引掖后进。乃未几,而从侄小江堂侄春郊与松崖玉台辈先后游庠,且有声黌序彬彬乎,一门称极盛焉。自时厥后,贡成均者,有人领乡荐者,有人而采芹食饩者,益指不胜屈矣。皆公之开其先也。然则公为我族人文之始,所谓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者,非公之谓欤。今其子孙虽甚式微,房族为之祭扫。越四传而移居于惠州之姑婆畲者,闻甚繁盛,因并及之,以俟后之溯流寻源者。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石 峰(十三世)
公讳世清(铁缘五世),明戊子年乙卯月辛亥日已时生,已亥年二月初二卒,葬梨子岭毡形申山寅向。公字汝直,号石隆,海隆公之孙,中山公之子。生平好善,不以身职之贵而凌人之贱,不以家业之盛而欺人之贫,或有逋负不责其偿,或有冒犯,不斤其非。治书经补邑庠生,屡试不第,应例选授襄阳教谕。而公性至孝,每念高堂垂暮,不欲以薄官远离膝下。嗣因父母敦促,始捧檄赴任,将之汉阳。适吴太孺人讣至,遂弃官归里服阕,后绝意仕进,与从兄石潭讲论经史,诱掖后进,子侄辈多所成就,一时蜚声黌序。有誉胶庠如一忠一贤者,指不胜屈焉。本邑叶大令闻其学行,敦请乡饮,屡辞不赴。然公晚年艰于嗣续,继立胞侄一典之子应富为孙。克承前烈,丕振家声,子孙亦振振绳绳,人是以知。公之积善获报,虽啬于前者,亦必丰于后也,于是乎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良 甫(十三世)
良甫,讳明佐,子熹长子,生而英敏及壮,善属文,凡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靡不博览。弱冠补博士,弟子员试辄异等。万历壬午举于乡,壬辰始成进士。廷试后授职江西南城县,调湖广宜城县转南京户部主事,榷北新关,旋升本部郎中,出守广东惠州府,所至皆有循声。其爱民训士,息讼理财,有古良吏风。每值升迁,人民俱不忍听公去。其攀辕卧辙呼号道路,愿为借寇者,公一一慰遣之,以故朝廷得耳其名。各大吏亦交章论荐,遂不次超迁,擢为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初山东一省积弊极深,公至一一厘剔,而吏治亦蒸蒸日上,依然见邹鲁遗风焉。解组后,民思公德而不能忘,合省士绅佥请,祀公于名宦祠,原籍绅耆亦请祀公于乡贤祠,迄今家庙中有邑侯所书“乡贤名宦”四大字,盖纪实也。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春 郊(十四世)
公讳一忠,字如乡,号春郊,明郡庠生,有声黌序。人多以远大期之,年甫及冠,与同邑沈参政观瀛同受业于恭台段宗师之门,一见而知为玮异,及壮不遇乃而以家学自任,暇则倡修族谱。自七郎公以下支分派别,公皆缕晰条分,如太师之陈乐,秩然不紊。且我胡氏故无家谱,中叶以后,子姓日繁,支派愈别,虽代有文人而皆智不及此,独公不惮烦难,与族弟一桂悉心搜辑,凡五世异帙诸法,一遵前贤欧阳公遗制,兼以饶大夫三溪公再提,而成九世之例,订篡成编,使后人有所稽考。呜乎,公之功大公之心苦矣,仁人孝子当如是耳。厥后,五有光祖士鍠诸,先辈亦能继公之志,沿例而续修之,亦可谓后先济美不忘前人之遗泽者矣。惜乎自数公以后,继起者又阒无其人,以致今百数十年伤文献之无徵,怅徽音之莫嗣。而我诸同人旁搜远绍,其艰钜更甚前人也。吁,可慨巳壬戌春复有修族之举,诸同志因思公之手泽而未能忘,故叙次其事于左。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超 宗(十五世)
公讳超宗,字凤起。幼通经史,及壮补博士弟子员充。顺治戊子岁贡,以明经廷对选授山东诸城县知县。屡著政绩,卓有循声,民多戴其功德。即如清积弊、惩蠹胥、减徭役、免科派,为诸城数十年来所仅见之事。他若兴文课艺培养士林,尤啧啧称道人口。任满回籍,民尽遮留,不听公去,公皆以婉词慰谢之。士之有文誉者,多为诗歌以送人,比之黄霸龚遂云。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贞 一(十六世)
自古仁人孝子,义闻聿昭足以彪炳志乘,历百世而不忘者,必其人有躬行实践,乡里无闲言,而后可以附庙庭而无愧。吾于乡贤贞一公有美词焉。公讳逢亨,字伯山,号贞一,为行素公之子,肖峰公之孙。生有令德,见义必为,其事亲也尤以孝闻。然生当明清鼎革,乡里骚然,公惟闭户读书,足不履城市,遇有穷而无告者,辄周恤之。康熙丁己岁大饥,公倾廪施粥全活甚众。时有邻人黄井生聘詹氏女,既而两姓俱贫,拟欲离婚,公助金周全,俾得完娶。海澄人有鬻其子者,公知为儒家子,赎归之,无德色。后又悯蛟潭渡急时多覆溺,捐田以给渡工,并历年修造渡船等费。至于修整桥路、布施僧人种种善举,笔难缕述。其为利甚溥,其存心亦最良,乡之人尤感佩之。顺治六年受知闽学使,闵公取进县庠。十一年提学孔公,按试临汀赏公文拔置一等食饩,以康熙二十四年序选岁贡。四十年吏部大选,授漳州府平和县儒学。履任后,训诲弟子一以安定先生在苏湖二州日为模范。俸满回籍,仍复乐善好施。雍正九年,以县府公结绅衿,公呈上宪批准,既有实迹,可据理合奏请旌表,乃奉旨以居身严正文行可师,崇祀乡贤祠,生平事迹载闽省通志、汀州府志、本县志及公之家嗣震生所著行述中,弗赘。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天 予(十六世)
公讳积文,大宗十六世,字伯圣,天予其号也。科名里人,生于明天启七年丁卯十二月二十二日,卒于清康熙丁丑年九月二十三日。生有毅力,自幼失怙恃年。甫及冠,适明清鼎革,天下骚然,各处土匪亦乘隙蜂起。顺治乙酉,太清始定鼎,汀属尚未归顺,公迳赴汀镇包象乾麾下听候差遣,得守备职。未及需次,闻故乡盗起,乃回里募集乡壮,日夕训练为捍御计,时有夥盗在村口行劫,公率乡壮往御之,击盗伤二人,随赶至下赤坑而散。然其时天下初定,王化未易,遍及我族,又僻处万山,时不免有土寇窃发之事,未几而贼夥又至,公率子侄多人赴龙冈寨捍守,杀伤贼首。其事乃寝,乡里亦卒赖以安。而公性又孝友,且精青乌术,视上祖坟墓之窀穸粗安未臻完备者,公惕然伤之,尽与族人力谋修整,惟造坟立穴,则公独任其事,后亦均称合法,卓然名家,暇则为族人卜造坟宅,至今犹啧人口,而犹以五世祖妣吴卓二氏合窆处未经修理为憾,后之仁人孝子得无有体公之心,无忘公之志,念及此而怃然者乎。事隔二百余年,人多忽略,因修家史用,敢摭拾其事而为之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卢太孺人(遇亨妻十六世)
孺人卢氏,大宗十六世封赠,见龙公配也。产自名门,归于望族,家仅中赀而酷好礼义,事翁姑亦以孝闻。年未四十而丧其夫,有子八人,皆孺人为之鞠育。及长,均使之读,且一切家政俱躬自整理,免纷儿辈心。嗣后长子桂生为邑增广,次杏生以廪膳入贡,四松生食邑庠饩,五柏生邑增广生,六楼生以康熙戊子乡荐出为河南商水县知县,八檀生以岁荐司铎安溪彰化以及永春闽县,彬彬乎一门青紫,而孺人亦得封赠以。终卒谥懿献孝安,亦私谥也。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秋 亭(十七世)
公讳桂生,字又馨,号秋亭,见龙公之长子,行素公之仲孙也。生而颖悟,好问勤学,且有膂力,弱冠补弟子员,旋补增广邑,大尹吴公梁极器重之,目为文武全材,屡赴省试,皆踬乡闱时,命拘人殊堪浩叹,而公犹不以得失其天怀也。时方明清易姓之后,天下初定,群寇未销,金丰全里俱为土著苏洪麟占据。公虑名分不正,多所窐碍,率乡壮至下墟御之,交锋半日,洪麟不克而退乡里,由是安谧。康熙间国基己奠,世际隆平,邑尹吴公由太仆寺卿晋位揆席,函促公赴京效用,中途遘疾,未及旋里而逝。噫,天之生才应为世用,乃己生之而又抑置之,且夺其年寿而不惜诚,令人不可解矣。堂弟文京亦负胆力,当洪麟侵扰时,随公往御,为洪麟之党所伤,失其元首而殒,是亦勇于捍守有功乡里者欤,予故叙其事而连类及之。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1-08-17
未 千(十七世)
公讳楼生,字又上,又字更庵,号未千,见龙公之六子。生而颖悟,酷好诗书。兄弟八人,六登黌序,而公尤负俊声,工诗文,太仆吴公梁极器重之。尝肄业于蛟潭书室,见蛟潭溪水溺人为患,试为文以祭其患,遂寝康熙戊子举于乡,寻以屡踬槐黄就选得县尹,初选湖北黄陂县,后调河南商水县知县,俱有政声,将次题升适田文镜巡察。河南政尚残酷,虑有呈误,遂弃官归里,不为五斗折腰。家居以训诲子弟、谈论经史为乐,时值天下承平,四方无事,公日事游钓,得山水之趣,辄为文以纪之。年近大耋,始捐馆舍,人比之梅福云。后嗣子孙亦多列庠序者,生平事迹俱见邑志搢绅传。兹不赘。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居莲、东园(十七世)
仲拱,号居莲,清处士。京春,号东园,清国学。均大宗十七世,悦我公之孙。于行为叔侄俱乐善好施,待人无城府,一乡皆称善士。幼习儒业,壮而抑郁不酬素抱,乃以一经教子孙家庭之乐,常怡怡焉。年逾耄耋,子孙曾元林立,且有誉起胶庠者。上宪闻之,具文奏请一赐以寿荫五代,一赐以瑞应重熙扁额,并银缎等物,各如旧例。乡里荣之。如二公者皆熙朝之祥瑞,盛世之休徵也,故合而为之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宗 圣(十七世)
宗圣,十七世(千九十二世),字友廉,恒吉长子,凌翰之孙。清顺治四年(1647)生,清雍正戊申年(1728)十月初八卒,葬海棠前已山丁已分金。幼习儒书,家徒四壁,及长乃从母舅黄德诩研究堪舆,遂得青乌术,常主于漳州东家某之家。某有李佃没无葬,所求公指示,默为点穴,不受其值,后李亦稍振起,所生子又登乡科,有感公阴德,诗二律为证,兹不备述。先是公业儒时屡试不售,家计日窘,有杨亲某公之戚属也。自言在广经纪,每岁回家囊橐甚富,见公穷极,乃邀之同往,公从之。比至则非城非乡,林木深密,山岭耸峙,结庐其中。聚游者不下数十辈,皆早出夜回。公疑之,询诸杨某,则曰:“君无预我事,式饮式食可也。”一日闻有哭声在密室中,公私问故,据云自外回家,为此辈所劫,禁锢室中,责以贻书,家人携金来赎。公闻之怖甚,设计出之,遂辞杨归。杨亦赠以金,且嘱曰:“君真长者,我辈行踪已露,不敢强留,但归毋洩我谋耳。”公曰:“隐恶扬善吾之素怀,可无庸虑。”遂行途返三层岭,尚有余金,乃叹曰:“吾一生清贫,未尝取不义之财,前所勉受者为穷途归计耳,今将至无用此矣。”遂以余金授福广寺僧人。此事杨亲在时,公不敢言,后始述之。姑摭拾遗事而为之传,以见前人忠厚传家,后人犹食其报云。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檀 生(十七世)
檀生(1676~1754),号旃乡,字又时,见龙之子,兄弟8人,其居季。生而失怙,自幼谨承慈教,稍长遂励志勤学,清雍正七年(1729)岁贡生,以水利营田例出赀补官,初授泉州府安溪县训导,旋调台湾府凤山、彰化等县司训(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俸满应升州判,暂补永春州儒学。乾隆十年(1745),改授福州府闽侯县教谕(学官)。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他任台湾彰化县学官时,为台湾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物产丰富所吸引,便动员他的子孙及中川乡亲到台湾创业。至今在台湾定居的,有许多是檀生的后裔。
檀生曾从台湾带回一批名贵树苗,种植于故乡中川的胡氏家庙后山,后来这批树苗均成长为参天大树。
檀生平生尊贤好士,待人宽厚,对己极为俭朴。其任闽县教谕时,教场壁边有山寺一所,诸友祀文武圣人于其中,他向上申请拨款,作为春秋祭祀之费用。当地人立石志功,镌其名字及功绩。
檀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告老还乡,以诗书教育子弟,并将其在台湾所置庄租拨出若干以奉祠祭。有子7人,长子治菁,任浙江景宁县典史、代理县尹;次子钟菁,庠生;三子赓菁,国学专家;四子文菁、五子兴菁,都是庠生;六子联菁,任候补县丞,广置台地庄业;七子沚菁,岁贡生,任山西陌底巡检。其晚年在中川村建造的富紫楼,系唯一之富字形土楼。
清乾隆十九年(l754),檀生病逝于下洋中川村,安葬于下洋火星岽。1973年侨育中学开辟操场,把檀生的遗骸迁葬至中川背头岗。掘开坟地时,棺材完好无损。撬开棺盖,只见尸体浸于清水之中,容貌、须发仍保持原状,肤体仍有弹性。他穿一套粗布衣裳,毫无贵重物品陪葬。乡人对檀生一生清廉,肃然起敬。(展开)

张太安人(震生妻十七世)
安人张氏,本邑张搢璧公之女,岁贡生震生配也。及笄归震生,性尚和顺,相夫教子,动合礼法,有古贤媛风。及震生贡成均,安人犹勉以矢志腾达,无负所学。乃未几,而震生弃世,安人犹以贞节自誓。有子五人,俱训之读,其后长子应元入太学,次子光天邑增生,三子应登邑庠,四子应举国学。孙辈亦多列庠序贡成均登武科者。应举之子蓉芝,以优行生疏注四书撮言尤为世所宗仰。安人以寿跻百岁,得如例旌表建坊。四媳张氏即应举配蓉芝母也,事亲以孝闻,寿亦百龄,迄今称盛事者犹籍及之谓姑媳能后先辉映云。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赖 氏(波仲妻十七世)
赖氏,大宗十七世仲波配也。年23丧夫,生子仅弥月,而姑又年迈,氏清苦自守,抚育孤儿。暇则纺绩以供甘旨,凡仰事俯畜备极辛勤。越三年,而姑又殁,氏丧葬如礼。未几而所生之儿又夭,立胞弟仲冲之子自俊为嗣。完娶后,子媳相依者30余年,已而自俊亡,生子亦殇,氏年己五旬有馀矣。乃仰天长叹曰:“天乎!天乎!何使我至如此极乎?”遂堕楼而死。族党咸哀怜之,兹因修谱特表其事于左,且继之以诗。诗曰:“世年辛苦守遗孤,子殒孙亡哭故夫,赢得堕楼拚一死,捐躯原不类绿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焯 猷(十八世)  
焯猷(1693~?),字瑞铨,号仰堂,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湾角里人,清代贡生,卒时间不详。据文献记载,他约于清代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渡台创业,定居台湾淡水新庄山脚,从事垦殖业。他拓垦土地的范围,大部分在今成子寮、水碓、山脚、贵子坑、坡角、营盘一带,范围遍及五股、泰山、新庄3个乡市,开垦的水田超过324甲(注:一甲合10亩3分1厘),佃户有110户以上。他医术高明,在病疫流行时热心救治患者,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和敬佩。
清乾隆十三年(1748),焯猷发现兴直堡一带地平土沃,水源充足,还是一片荒滩,便立即赴淡水厅要求开垦兴直堡,得到当局的支持。他与林作哲、胡习隆合组“胡林隆”垦号(垦号为清朝统治台湾时期汉人合法开垦无主地的团体),集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开垦荒地,尽力农工。在《台湾通史》中是这样记载的:“不十数年,启田数千甲,岁入租谷数万石,翘然为一方之豪英。”关于胡焯猷在台湾拓垦的历史功绩,《台湾通史》高度评价:“成祖、焯猷皆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至今犹受其赐,是咸有功于垦土者也。”
清乾隆十一年 (1746),由于新庄平原地区已为“淡北巨镇”,惟因距厅治竹堑太远,讲堂稀少,且再加上八里坌巡检的所在地水土颇劣,因此移驻巡检至新庄,义学也因此成为衙署所在地。义学废止17年后,新庄平原才有明志书院的创设。
焯猷定居淡水垦荒,历10余年,村落相望,但经常遭受当地土匪的搔扰、抢劫,各地移民则为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械斗。他发现当时大甲溪以北即台湾北部竟然没有一所学校,年轻生童失学,或必须远赴台湾中部的彰化求学,深感要安居乐业,不但要发展经济,而且必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民众素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3月24日,他毅然将艰辛大半生所建立的产业,绝大部分捐献出来创办学校。
他创办的学校初名为明志义学,坐落于今台北县泰山乡明志路上,占地1000余平方米。他购买了一座前鉴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的旧宅作为校舍。校舍有瓦房5间,旁有厢房12间,中堂供奉宋代理学家朱熹灵位;左为讲堂,右为寝室,厢房作教室,聘请名师执教。他将自己位于今泰山的竹围、房屋、鱼池等项充作义学,还捐出可以年收600余石租谷的田园,永远作为明志义学的开支,主要用于祭祀、修金、辛劳、膏火(读书用的灯火)4项。
明志义学创办之初,有他捐的田产80余甲,到次年改名为明志书院时已拥有田产约270甲,约合3000亩。时任彰化知县的胡邦翰对焯猷之义行感慨地说:“其慕义无穷,实所罕见,异日人材辈出,莫非该绅为之始基。” 民国版《永同胡氏家谱》记载,他“尽出其所垦良田,以兴义学,复建明志书院,延师训士,教化大兴,而一邑皆知仁让焉。”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任淡水同知的胡邦翰嘉其志,将明志义学改名为明志书院。其时,书院规模增大,可容100余人住宿,使更多的泰山学子可以就近读书。明志书院为北台湾(大甲溪以北)第一所书院、台湾北部第一所最高学府,更是私人兴学的先驱与典范,泰山乡因此成为北台湾文化的起源地。同年3月,福建分巡台湾道兼理提督学政觉罗四明即颁题为“义笃甄陶”的匾额,以资奖励;5月,新任淡水厅同知陶绍景亦颁题为“慕义兴仁”之匾额;11月,即将西渡升任泉州府金门通判的胡邦翰,也赠“功滋丽泽”的匾额,同时撰明志书院引文,叙述书院创立始末,并附题为“文开淡北”之匾额以为赠。
次年,焯猷受到当时任闽浙总督的杨廷璋的表彰。杨廷璋特意立“兴直堡新建明志书院碑”记之,这块碑镶于明志书院左侧墙上。《台湾通史》记载:“焯猷固读书,念淡水文风未启,乡里子弟无可就傅,二十八年,自设义塾,名曰明志,捐置水田80甲余,以其所入供膏火,又延名师教之,肄业者常数十人。淡水同知胡翰闻其事,详请改为书院。总督杨廷璋嘉之,立碑以纪。”
焯猷当年捐租兴建明志书院的善念,不仅嘉惠了新庄地区的莘莘学子,甚至在书院南迁新竹后,继续滋养着新竹一带的文风,乡里群众莫不称便。自此,泰山乡成为文人荟萃之地,并在台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书院创办5年后,又有监生郭宗嘏亦效其义行,捐献租谷约1000余石之田园,充作学资。至此,明志书院的资产非常惊人。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当时的淡水厅衙门位于今之新竹,时任淡水同知的李俊民便将明志书院迁至淡水厅城内,在郑用鉴、郑用锡等人的经营下成为北台最高学府。而泰山明志书院的原址仍旧收有学生就读,原址因而不得再以书院为名,乃改称为“新庄山脚义塾”,但仍维持有教学的功能,维持到公元1910年前后。虽然明志书院逐渐丧失其教学功能,但仍继续维持其清代以来的祭祀功能。由於是义塾,今日泰山才有义学的地名称呼(义学村)。新竹的明志书院为一座3进,中为讲堂,后祀朱子神位,左右两侧厢房为生童肄业之所,这样的规模,比泰山明志书院宏伟。清道光九年 (1829),同知李慎彝重新改建新竹明志书院,规模更加扩大。
清同治十三年 (1874)11月,以邓合源、徐碎如、余文成为首的数十名地方士绅发动筹建泰山明志书院的敬文亭(惜字亭)。敬文亭就是古人在学校、书院、文昌祠前所建的焚纸炉,其用意在于珍惜知识,将不用的纸或书本焚化以示对知识的尊重,而不能将纸或书本当垃圾乱丢。由此可知,书院南迁后,固然减弱了泰山旧明志书院的教育功能,但在当地士绅的心目中,书院仍是地方上重要的文教象征。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的马关条约,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进入日本统治时期。日本当局全面引进新式教育制度,并废止清代书院、儒学制度,唯对于义塾或私塾则未骤然废止,将之列名为书房或义塾,并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发布书房义塾规则,纳入殖民地政府的控制之中。书房的课程除传统汉学之外,还导入国语 (日语)、算术等,暂时弥补日本政府在无法全面实行新式教育下的空缺。泰山明志书院亦维持其教育功能,改为国语讲习所。地方闻人蔡式谷、谢介石均结业于该所。明志书院在日治时期,每年春秋都举行大祭,祭祀时,由各家出些许钱给炉主,由其主祭孔子公、胡焯猷,普渡后各家再予聚餐。
因年久失修,泰山的明志书院毁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国10年(1921),焯猷之后人胡全发起募捐重建,得到地方士绅林知义、吴愚、王干生及村人的支持,泰山士绅发起募捐重修,但限于经费,只建一进3间用来供奉朱子及焯猷。在重修明志书院时,请地方士绅余逢时题“明志书院”之名于门额,不仅在书院正殿供奉“紫阳朱夫子神位”及“贡生胡焯猷禄位”,而且在门联上书:“明德惟馨景行壮志”。“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传圣道应尊朱夫子;舍宅作祠,捐资兴学,惠乡里当效胡先生”。朱夫子即宋代大儒朱熹,胡先生即焯猷。门联褒扬了朱夫子治学精神及焯猷造福乡里的义举。直至现在,许许多多民众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会自发到明志书院祭祀两位先贤。
民国34年(1945)台湾光复后,明志书院祭祀则改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大祭一次,1987年改为公历的九月二十八日祭祀。2003年6月24日,因为年久失修,加上连日大雨影响,书院梁柱承受不了砖瓦重量,突然一声轰然巨响,整个书院几乎全部倒塌,坍塌的现场砖瓦散落一地,雕梁画栋几乎都遭到水浸而呈现了腐烂状态。鉴于泰山明志书院不仅具有北台第一书院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泰山、新庄、五股地区民众的精神象征,2004年11月,在各界支持下开始按原样重修明志书院,历经一年完工。2005年9月26日明志书院安座,9月28日举行启用典礼,为台湾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明志义学到明志书院,取名“明志”,取读书人志在圣贤,为学先表明心志之意。附近学子入学、考试前,多会前往祭拜。而“明志”之名,后来成为泰山乡重要的一部分,泰山地区之明志村、义学村、明志路、明志国小、义学国中、小学之命名,无一不与明志书院有直接的关联,乃至地名、小学都冠以“明志”二字。1963年,台塑企业董事长王永庆更在泰山地区以“明志”为名,创办明志工业专科学校(现已升格为明志科技大学),承续明志书院先贤兴学教化的美意,可见明志书院影响之深远。
在捐租兴学时,焯猷已经年届七旬。兴学之目的,据其自述:“平原辟万顷膏腴,足征富庶;市肆聚千家烟火,具见繁滋。凿井耕田,久安乐土;渔歌畋史,渐启人文。第因义学久湮,以致师承无自,虽彰山以南之党塾,设教咸有右贤,而大甲以北之孤寒,负笈苦于远。是以有志之士,难得成材,可造之资,尝多中辍也。”
在捐地创建明志书院之前,焯猷于乾隆十七年 (1752)选择了风景优美的八里坌观音山,即曾在今观音山西云岩献地建兴建佛寺,至今仍为名刹。乾隆二十五年(1760)他又在兴直堡新庄街献地倡建关帝庙,祀汉寿亭侯关羽。(大新)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1-08-17
贤 斋(十八世)
公讳应举,字习章,号贤斋,岁荐虎头公之子,乡贤贞一公之孙。幼治书经,素有大志,因困于童试,遂沿例入太学。有劝其晋省秋试者,公喟然曰:“与其重违色笑,博纸上之功名,何如家食自甘,娱堂上之二老,吾岂忍舍亲而慕浮名乎。”遂一意终养,以尽孺慕之忱,暇则教子读书,诵声四起。及其父岁荐公弃世,卜葬下墟,公复寝苫枕块庐墓三年,不理家政,后遭百岁张太安人之丧,又复如之,族党皆称其纯孝云。生六子,长斐才,讳蓉芝,以优行生,疏注四书撮言行世。三蔚才,讳守敬,乾隆丁酉岁贡。五健才,讳蓉蕖,邑庠生。余亦一时之彦,皆公之孝思有以致之也。惜未上其事于大宪,得以题奏请旌,而徒为乡里所闻,亦几乎无以发潜德之幽光矣。兹因修谱,特表其行于右。其后裔住中川村张屋背头(中川小学旁)。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靖 安(十八世)
靖安,讳国栋,字宗宁,私谥靖安,荟圃之长子。生而魁伟,自幼有大志,父没母独钟爱之。居恒常念其母李太宜人,年少守节,以清苦自矢,非有以显扬之,不足以慰其志愿,于是航海营生,学习经纪。其时槟埠初开,商场渐盛,公一以信义结交外人,惟诚惟实,不十稔间,果获大利,凡戚族之弃家南行者,复多方关照之,一时名噪中外。满载回籍建笃叙堂,以祀其祖先,而孝思由是不匮,且于堂侧建筑书房,延师训子,文物亦渐兴焉。晚年入赀捐职,得同知衔以封其父母及祖父母,又为其母李太宜人沥陈清苦守节。寿逾百龄,呈报各大宪,奏请旌表建坊。果蒙圣恩允准,奉旨赏给上用缎贰疋,诚异数也。呜乎!有是母而后有是子,亦有是子而益见有是母,如公者,毋亦天之赋性独厚,不以薄为其道者欤。今其子孙犹振振诜诜、克光前烈,天之报施,固不爽也。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赖 氏(习瑜妻十八世)
赖氏,大宗十八世国学生习瑜配,永邑城绅赖某公之女也。年未笄,许字习瑜,将近婚期适遭变乱,全城逃避。氏随父母避居下新村,至一楼房见男女杂遝,心甚厌之,遂计辞父母自往夫家,中途遇教谕公由县乘舆回里,侦知为忠坑人,随舆而行,俾不失路,然不知其为叔父也。教谕公怪而问之,始以实对,公讶曰:“吾姪妇也,己如此吾当引汝至夫家矣。”入门,夫妇式好,妯娌无猜,事翁姑亦克尽孝道,一门称雍肃焉。年近大耋,子孙已有贡成,均入胶庠者,氏亦得如例赠孺人以终。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饶 氏(天亮妻十八世)
饶氏,大宗十八世大学生天亮配也。年28失偶丧居,遗孤汉才巳娶苏氏,而卒又无子。氏择族子鸿远为夫后,又择嗣昌为汉才后。家居以清俭自矢,事翁姑亦克尽孝道,有以妇代子之意。后鸿远至乾隆甲子以武经举于乡,嗣昌亦援例入贡雍乎。一家诗礼,氏以子贵赠安人,与媳苏氏同奉。旨旌表孝义,建坊并祀节孝祠,曾陈义郡庠生,扬邑增生,裔孙尚有衣冠继起者。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斐 才(十九世)
斐才(?—?),虎头公之孙,习章公之长子,号渠园,讳蓉芝,至年近花甲遇到《四库全书》主编纪晓岚任福建学使时才录取他为秀才。
    斐才天资聪颖,读书勤奋,学问品行兼优。他不计功名利禄,苦心孤诣,钻研诸经,特别是《琉注四子撮言大全》,阐发精义,不留余蕴。
    《疏注四子撮言大全》是斐才生平得力之作。他在《自序》中说:“余自束发爱书,见诸说繁简不一,多载阙辞,致令无所依据,遂与二三同志,自成问语类,证以诸儒之说,于本文有字义未详者,特为阐发;集注中有未顺口气者,复畅其词;参互考订,而断以己意;其宗分明,脉络联贯,俾繁不致滥,简不致略,名曰疏注撮言。祗存以课子弟,不敢以问世也。冠山吴夫子云,发明圣学,秘之一己,何妨与共珍。癸未晓岚纪夫子督学临汀,过奖以精义明晰,有禅同人,不得已爱付梨梓,究莫掩其固陋也。”
    斐才疏注四书撮言,原“只存以课子弟”。在吴冠山、纪晓岚的鼓励与支持下才“爱付梨梓”的。这本书出版后的百余年中,“举业家莫不视为至宝”,“不胫而走”。清岁贡生谦斋在《祭先人斐才先生文》中说:“如四子撮言一书,已足以嘉惠士林,启迪后学。”
    斐才何年逝世无从查考。据《大宗谱》记载,汀州太守胡廷干曾给斐才写了墓志铭,铭曰:“德能润身,文能善俗,如水斯坊,如帛斯福,有物有恒,遗世立独,持此天常,奠彼陵谷。”
为了纪念这位文人,族人曰皆于1 9 5 8年建纪念亭于中川小学校园内,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该亭不幸被毁。 (于罕)

建 纯(十九世)
公讳萃仁,十九世(千九十四世),字建纯,又字苍山,号怡斋,廷亮公之次子,福立公之次孙,金丰下村人也。清康熙壬寅年(1721)九月十一日生,卒年未详,葬四川省中江兴隆场。性聪颖笃嗜文学,八岁时因父母求梦,得神显示,移家于四川潼川府中江县之公家口兴扬场入籍开基,每试辄隽弱冠,后以乾隆癸酉(1753)领解。其时主试者为张恪仲,公题为夫达也者一节。公长于说理,文心细密,颠扑不磨,张公及赏之,以为此乃蜀中第一流人物。然屡踬槐黄,数上春官不第,遂应例选授江南来安县知县。爱民息讼,有古循吏风。其训士一以圣贤经义为主,人皆以召父杜母称之。晚年致仕,教授于乡子弟,多所造就。其子王典亦登嘉庆丁卯科贤书。衣冠文物,俨然为中江一望族,且蒸蒸然未有艾也。呜乎,地灵而后人杰,抑人杰而后地灵,欤如公者,殆人杰而后地灵者也。因其籍蜀年久恐灭,彼此相忘,其故实故胪,陈其事而为之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曾 氏(普中妻十九世)
曾氏,大宗十九世普中配。年少孀居,孤苦自守一生,不尚华饬,荆钗布裙,清俭自矢,纺绩所得悉以奉其姑舅。又虑夫无后,立乘中之四子谦荪为嗣。己而谦荪勤苦力学,未酬所愿,遂援例入监,族人上其事于学使,奖以“潜德幽光”匾额,乡里荣之。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萃 英(二十世)
公讳国雄,二十世(千九十五世),字文超,私谥直肃,萃英其号也。霞村人,清雍正庚戊年(1730)五月初四生,清嘉庆庚午年(1810)八月二十三日卒,葬七口塘破樵科亥山。父价园,祖怀棠,皆以诗礼传家,耕读为业。幼时,常与乐亭大尹亲堂弟孝廉椿园公,同事笔砚,文艺可观。及壮,始改治武经充邑庠。乾隆壬午,举于乡。重义疏财,为里尚阝所推重。合邑遂公举公为凤山书院义学董事,邑人士咸钦慕焉。嘉庆丙辰,朝命黄提台巡视各郡,道经本里留宿公家,询公行实,不胜嗟叹,邀公出仕。公以不胜任辞,黄提台反以高士重之,有留别诗为据。诗曰:“倾葢班荆不胜情,一朝分袂志知音;读耕教子声名贵,好把家传作献琛。”公益以清操自励,笃爱敬恤孤穷,无不引为分内之事。晚年与诸兄弟分爨后,犹与四兄共饔飧者十余年,室人无敢龃龉者。岳父母弃世无嗣,公皆为亲治丧葬,及递年祭扫,一如父母之礼若。公者虽身出武弃,亦文艺中所不多觏矣,予因是以为公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椿 园(二十世)
公讳大年,字文安,又字科生,椿园其号也,封翁对扬公之孙,瑞轩公之子。二十世(千九十五世),霞村人,清雍正壬子年(1732)九月二十五日生,清嘉庆己未年(1799)四月初一卒,葬源远楼后田中丁山。7岁失恃,事继母以孝闻,犹复励志于学,虽隆冬溽暑,手不释卷,一再试童子不售,遂弃文就武。乾隆甲戌,同寓得隽者3人,而公独遗。始奉庭训返而习诗书,屏弃一切以研六经。壬午游泮,遂领乡荐,然公犹欲博一第,以显扬先世,奈数奇不偶,得而复失者。清乾隆庚寅年(1770)恩科中武举人。数四岁,辛丑以大挑一等分发山东先署宁阳县,旋补曲阜县知县。盖曲阜为少暤之古墟、伯禽之封邑,而先圣诞生之地也,虽礼义之邦,而公府近支以及诸色目等贤否不齐,公乃抑强扶弱、调剂公平,士民莫不慑服。俸满拟升,适丁艰讣至,人民不忍公去,其送伞纪念,盖亦不忘廉吏之意也。庚戌奉檄入都,起复得直隶乐亭县知县。但乐亭地近海滨,每苦旱潦且密,迩长安旗租庄头几半县治,公乃斟酌劳逸,革除陋规,百姓均沾实惠。值校士日文艺必亲自检阅,士气倍增,而乐邑之文风亦由是大起焉。初公之宰宁阳也,兖属大旱,赤地千里,人将相食。公捐俸赈济,为绅衿率。又复饬富户出其赢馀,以资助之全活甚众,邻邑亦被其泽。而其宰曲阜乐亭也,又奉皇差两次,一遇纯皇帝亲谒圣陵,一值纯皇帝嗣位,率睿皇帝亲谒东陵,营办差务,极其劳瘁,同列莫不惜之。未几以烦劳遘疾,请假回里。越明年,遂捐馆舍。享寿六十有二,其子孙亦多游庠食饩者,人以为皆公平日居官养士爱民之报云。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1-08-18
琼 华
琼华,字瑶甫,公赞之子。好公益乐施与,设育婴堂、倡修桥路,急公尚义,见善必为。至于周人之急、恤人之孤、济人之困、扶人之危,无不竭尽心力。乡里有惠人之誉,此即孟子所谓好善优于天下者也。晚岁,捐职州同以加二级,请封父母族党荣之,是亦勇于为善有功桑梓者欤。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植 槐(二十世)
植槐讳奋超,字鸿上,翘楚之长子。生有孝行,父患痿疾,日夜焚香默祷,愿减己算以增亲寿,后遇异人授以奇方,父病顿愈。父没庐墓3年,乡里俱称其孝。凡邑中修学宫、赈饥民、造桥梁诸善举,无不力为提倡。配张氏,生四子,次景翰,孙灿坤,曾孙绍光,俱监生,一堂五代名重一时。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曾 氏(连玉妻二十世)
曾氏,大宗二十世连玉配。自归连玉,生一子而玉亡。氏抚育遗孤,辛勤备至。然饮冰茹蘖,亦视为故常,不作实命,不犹之叹,终其身,戚族无闲言,人皆以完节称之。至于上事舅姑,亦克尽妇道,无疾言,无忤色,斯亦巾帼中所不多得者矣。事载邑志,兹不备述。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曾 氏(朗元妻廿一世)
曾氏,大宗二十一世朗元配。幽娴贞静,孝敬翁姑。甫笄,孀居抚孤自立,寿至七旬有四,内外俱无闲言。待诸妯娌亦克尽和睦。卒时四代同堂,其子恩锦亦有声于乡里。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徐 氏(超群妻廿一世)
徐氏,大宗二十一世超群配,二十世璞园之长媳也。幼归超群,性极和顺,及超群早世,而氏以清节自励,事翁姑尤以孝闻,然身无所出,立绍庭之长子如山为嗣,勤俭持家,训嗣子亦能成立。寿至九旬有三,无疾而逝,孙曾己满前矣。事见志乘。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克 仁(廿二世)    
克仁(?~1917),名崇礼,号艺圃清,宣统元年(1909) 科纳恩贡。安贫乐道,淡泊自甘,全赖舌耕以自给。长期在下洋镇双洋村、月流村、下洋村等地讲学,誉满士林,名闻遐迩。年渐老,在故里赤竹岗筑一平屋,题为“竹岗别墅”。原拟在此教督儿孙,安度晚年,无奈邻村士子纷纷前来求学,公嘉其志,顺其情,乃将别墅作书院,继续执教。门前桃李成荫,金丰里后起胡晓云廪生等俱出门下。
克仁平日著述甚勤,有诗文《耕余课读》3厚册。书中有自题“竹岗别墅”门联:“竹茂观鸾集,岗高听凤鸣。”为豪斜村十二排凉亭手题两联:“云山更隔疑无路,鸡犬相闻认有村”。“风尘老我休嫌苦,景物宜人亦最佳。”手撰其故宅“在田楼”联:“在野不知秦世界,田耕犹似晋桃源。”
晚年,克仁夫妇画像留念,邑人张超南进士亲作赞及手书,尊之为“吾邑名士”、“后学津梁”、“品行纯粹,卓越凡儒”,并自谓“尝得就正,钦为典型”。(罗选才)

建 扬(廿二世)  
建扬(?—?),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下坪村。辛亥革命时光复闽西第一人。家贫,清光绪年间到南洋谋生,1909年加入同盟会。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洋同盟会派建扬回国参加革命。他联络永定劝学所所长苏亮寅及一些广东潮州、大埔的革命党人,商讨了光复闽西事宜。10月末,抵汕头,他即与当地同盟会取得联系,投入革命工作。
11月10日,潮汕光复,他又与闽西、粤东的客籍革命志士一起,于13日光复了广东大埔县,并组成光复联军,向仍在清朝统治下的汀江流域各县挺进。闽西、粤东革命党人光复大埔后,便向永定下洋挺进。
1 1月1 3日,揭开了闽西辛亥革命的序幕。当日下午,光复联军到达永定下洋中川。当晚,永定光复军成立,建扬被推举为司令。他以司令名义动员下洋青年参加光复队伍。14日,他率光复军40余人作前锋,装备了从南洋运回的毛瑟枪、金山炮和自制的土炮、炸弹等,从中川出发,直奔永定县城。下午抵达,即与各学校机关同情革命的人士联络,然后到县衙与知县金秉琮谈判和平光复永定。金秉琮迫于福建已宣布独立的大势和革命军民的压境,只得同意,并将县属武装——巡防队的枪支弹药悉数移交。永定宣告和平光复。  
1 1月1 5日,永定各界群众隆重举行光复大会,建扬作为光复司令,接收县巡防队的枪械、弹药,并宣布闽西第一个革命军政府永定县革命军事总部成立,从此结束了清廷在永定的封建统治。
1 1月19日,济南人李宗尧率革命军从大埔经峰市。击破清军防守,也来到永定县城,同时押来擒获的清军头目殷哨官。3天后,殷哨官被处决,民心大为振奋。23日,建杨所率光复军,经入城后扩大,参加李宗尧的革命军,开赴上杭长汀,为闽西光复大业继续战斗。
    建扬是光复永定的领导者,也是光复闽西的第一人。闽西全部光复后,建扬重返南洋,不知所终。                                                          
(江平)

陈 氏(镀玉妻廿二世)
陈氏,大宗二十二世镀玉配也。十六归镀玉,越四年而镀玉亡,尚未有后。氏贞静自守,事翁姑以孝闻,家虽素丰,而一切纷华靡丽悉皆屏弃。嗣一子,名佩轩,氏延师训读,日加勉励。迨佩轩受知章学使,补弟子员,而氏尚犹及见之。呜乎!凛柏舟于素行,壸范弥光;播彤管之徽音,芳称不朽。设有人胪其事而呈表之,亦足以励一时之风俗焉。是为传。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重建下洋大宗紫山公(廿三世),
忠坑小宗显亭公合传(廿一世)
下洋大宗起于有明一代,上祀一世祖七郎公,下配二世祖十二郎公,至八世祖而止。虽己勤朴斲而丹护未涂,越数世而愈形废堕,下堂两厢及左右附屋俱付阙如,所存者仅上堂寝室而己。光绪丙戌夏,有侨寓槟城之紫山公讳岳山字泰兴者以同知职衔回里省墓,装甫卸即趋谒大宗,见祠宇荒凉、墙垣倾圯,遂尽然伤之,谋诸族人将槟城之安定公司羸馀项下拨出四千元为建筑费。不十旬,而堂构重新美轮美奐。是岁秋季,迎主入庙,演剧落成,且置埔邑横街及桥背街店铺六间,以备岁时祭祀之用,其用心亦可附诸仁人孝子之列矣。至忠坑小宗,亦建自前明,规模稍备,道光间不戒于火己遭回禄之烬。族先辈显亭,字良撰,讳有翰,出而重建之,恢复旧业,亏垫实深,且甘受族人之谤,其亦有功先世。
瀛又按七郎公与十二郎公肇造下洋,虽在赵宋末年胡元初叶,而祠宇则起于朱明一代。其时草昧初开,尚无祠宇,所谓祠宇者,亦不过就家常住屋安奉神龛,数传而后迁徙纷纷多以支祠为主,是犹未免重近支而轻远祖之积习。迄今寝庙虽巳翼翼,而蒸费尚属寥寥,然则有祠无祀与无祠等诸族众,拟于每岁冬至前一日歛金致祭,公择总理三人,明广派居二明通派居一,岁一更换,颁胙则视其所出金之多寡。倘有赢余,作为办祭诸人及礼生主祭享余之用,其事易举,其典亦隆,列祖有灵,必当为之呵护。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泰 兴(廿三世)  
泰兴(1825~1921),字岳东,号紫山,祖籍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1825年(道光五年乙酉)生于马来亚槟城巴六拜。父曾育于清代乾隆末年去槟城谋生,是当地大地主苏格兰人布郎氏所雇用的农业工人,以后他自己也种植胡椒,并逐渐扩大经营。
19世纪中叶,家业传至泰兴。后来,泰兴不仅拥有大量椒园,还在闹市区开设大商行,积聚了大量财富,成为中川侨胞中最早发迹的富翁。
泰兴幼受私塾华文教育,后转学于大英义学读英文。毕业后,先在土库街开创泰兴达公司(因与辜上达合夥故名),经营船具,以后转业锡矿,赚了大钱,曾受封太平局绅,亦任工部局Municipal Commssioner(即市政局、市议会的前身)议员,倍备当局信任与重视。又因厦门同安鼎美的胡族是从永定下洋迁移去,属同系衍派,泰兴因此有这双重关系:广汀会馆内,他与广东兴宁的义兴、增城的海山有机会接触;通过厦门同安鼎美的同宗胡氏,可以接触福建人的建德社(大伯公会)。最重要的是,他是华社帮派间的鲁仲连,也是政府与华社之间的协调者。
他由于精通中、英文字,社交广泛,加上平日又肯帮助侨胞,热心社会公益,便成为当地著名的侨领,受到侨胞的尊敬与爱戴。他历任汀州会馆要职,1885年广汀公塚大董理(捐100元大洋),1886年平章公馆建竣时,他是广帮7董事之一。1888年曾与邱天德、林花鐕(簪)、周兴扬等人力邀福州鼓山寺的云逰僧妙莲禅师出长广福宫,他是总理。1863年重修广福宫捐大洋120元、1865—1866年重修海珠屿大伯公宫(大伯公街)捐首缘250元大洋,其子财勋捐次缘200元大洋,任总理。1868年大伯公福缘善庆捐银20元。1864年胡氏宗祠发起人。1888年北海天福宫建庙时(泰兴父子大夫喜助庙地乙大段)他在吉打拥有维多利亚园二万五千英亩土地,这在当时的槟城可算是最大圆主。
清光绪十五年(1883),槟城成立第一届市议会,泰兴被选为议员,是槟城侨胞中第一个参加执政的人。他的女婿谢增煜在他的栽培下,不久也成了富翁,当上了议员。
其住宅在莱特街1,Light Street(即今丰隆银行Hong Leong Bank,后售予林文虎)。1866年9月26日,他以西班牙币233-34元向英籍大地主布朗买下9间厝2,Penang Street(即中华总商会旧址),成为该厝的第三任业主。
为了纪念泰兴,槟城有4条街道命名为泰兴路(英文名Tye Sin Street)。
其妻系商人甘仲卿(译音)。生4子6女,长子明勋、次子财勋、三子镜勋(来自唐山)、幼子煙勋。女婿即是大鐘楼捐献人、占梅岗(牛汝莪马师范学院址)主人谢增煜。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1-08-18
             子 春(廿三世)
子春(1860~1921),讳国廉,字能忠,下洋镇中川豪士科人。父玉池,生于马来亚槟城,成年后回原籍成婚,不再南行,于清咸丰元年(1860)生下子春。后因家境贫寒,患病不得治,夫妇两人相继早丧。于春在孩提时期,即由其祖母扶养,孤苦零丁,凄凉困顿,但性格旷达,坚毅机敏,在艰苦生活折磨下,益加淬砺奋发,锐意进取。年13,随乡人远渡马来亚,历尽风险,海上漂流了3个月才到达槟榔屿。初寄食于槟城姑母家,后到吡叻州当商店学徒。因器识不凡,丰神俊朗,18岁时便得到当地巨富广东增城人、寡媳胡氏的赏识,被收为侄儿。随后胡氏即将夫家的侄女郑氏匹配给他。
婚后数年,子春稍有积蓄,便在督亚冷买得一片茅木茂密的荒山开采锡矿,每日赤膊挥锄,与工人一起劳动。当时吡叻州山区荆棘纵横、野兽群集,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子春最初采矿用土法,器械简陋,靠工人双手劳动,且运输困难,进展缓慢。不久,他从欧洲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充分运用机械和水力进行采掘,并开筑公路和铺设简易铁路,从而加快了提高了经济效益。稍有所成后,又将矿业发展到吡叻的端洛、拿合等处。自此业务日见腾达而成巨富,人称“锡矿大王”。在最兴旺的时候,他在马来亚的矿业机构多达30余家,资产约有白银1000万元。他还大力发展种植业,在拿合开辟橡胶园数千英亩,在槟城阿依淡垄尾建立“春园”种植丁香豆蔻。
子春新法采矿的首创,引起各界重视。雪兰莪参政司非常钦佩他的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认为这种做法树立了好榜样,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驰函祝贺,并大事宣传,推广他的经验。后来英国驻南洋参政大臣白席氏封他为太平局绅,并特赐优待证书,内有“无论到南洋何处游历,均应给予优惠接待”等语。怡保埠有一条“胡子春街”,也是特为表彰其功绩而命名的。英王还封他为矿务大臣。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子春痛心疾首。八国联军事件发生后,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祖国,更无时不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念,即向祖国捐献白银50万两,清政府封其为邮传部尚书。他先后3次捐资300万两白银给清廷建铁路、扩海军、开琼矿。他为扩海军捐献银元80万两,但被慈禧太后挪用作建北京颐和园。当清廷要兴建粤汉、沪杭、漳厦3条铁路及琼崖垦矿时,他慷慨捐资以为提倡,清廷加封为荣禄大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其祖母在原籍逝世,他回国奔丧,慈禧立即电召晋京,接见赐宴,他又捐献白银50万两。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后,他从维新派同乡那里了解到清廷“后党”残民卖国、腐败无能的种种内幕,加上孙中山这时正在南洋加紧宣传革命,组织同盟会,于是对清政府的态度逐渐由不满而发展到反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派他为开辟琼崖督办;次年考察南洋的钦差大臣杨士奇乘战舰南行,亲见他的矿业规模庞大、设备先进,不胜惊异,便奏请清廷核定矿章,以琼崖矿权授予胡氏专利,并赏以三品花翎;云南总督李经羲也远闻其名,委以云贵矿业努力,拟具计划,请他接受;同年,清廷出使英国大臣汪大燮又委任他为驻槟榔屿领事。他除开发琼矿一事外,其余一概谢绝。相反,他竭诚支持辛亥革命,对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活动多次暗中资助巨款,还捐资购买武器,支持永定光复的准备工作。武昌起义后,他立即剪去辫发,继续捐赠巨金援助革命政府,在当地华侨社会中起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民国版《永定县志》记载子春“辛亥鼎革,奔走最力,协助民党饷款甚巨,功成不居”。
子春对华侨社会的公益事业无不慷慨捐输,耗资无算。尤其为马来亚侨胞所称颂不已的是关于禁鸦片烟的事。清朝末年,槟城华人吸烟的很多,全岛华人约八九万人,每月却卖出烟土5万余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不顾利诱威胁,毅然发起戒烟运动,成立“振武善社”,宣传吸烟毒害,劝人戒烟,免费奉送戒烟药水,还亲自上书伦敦英政府要求下令禁烟。一时马来各州华侨纷纷闻风响应,形成了一个风靡全马的声势浩大的戒烟运动。他在当地华侨社会的声望日益尊隆,曾连任吡叻州民政院议员及参事局参事十几年,担任华侨各社团要职指不胜屈。
子春为人旷达好客,乐于助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乐于结交。他对待客属同乡特别是永定同乡,凡有困难的人投靠,不仅免费供应食宿,每月还发数元零用;若是有用之材,则为之安排或介绍职业,同乡中得其栽培而成长为后起之秀者甚多,时人称他为南洋的孟尝君。
子春常对人说:“当今之世,中国非发展教育、昌明科学,无以振兴。”他在故乡和侨居地都大力倡导兴办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国时,在中川创办际角书院和犹兴学校,并在永定城关创建永定第一所中等学校——师范学堂。废科举后,永定兴办新学成风,子春倡导有功。他在侨居地兴办华侨教育事业则开始得更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前,他在吡叻怡保倡办了育才中学,次年又在槟城创办中华学校,随后又兴办槟城师范学堂。接着更甘冒大不韪而破天荒地创办了中华女学,为南洋发展华侨妇女教育开了一个好头。由其个人在国内外独资创办的中小学校共有9所,其他受其资助的学校则不计其数。
子春少年出国,只为祖母奔丧回乡一次。民国元年(1912),他喜见辛亥光复成功,第二次回国,随带银圆50万元,准备支持家乡建设,不幸在汕头至马来西亚途中的香港口狗头山遭海盗绑架,勒赎百万元。获释后,折返马来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锡价暴跌,又遇到海盗绑架,终于负债累累,只好宣布破产。
民国10年(1921)子春逝世于槟城。其时,国内外许多地方集会隆重悼念他。(罗选才)

叠 光(廿三世)
叠光(1871~1944),字重益,素性通敏,兼有大志。弱冠后买舟渡洋经商,于英属之霹雳埠研究时政,获息甚巨,英政府多器重之。而又能提倡公益,见善乐为,凡筑桥修路、兴学恤贫诸善举无不倾囊相助。岁甲子米价大贵,与日初、文虎诸人并办平粜,始获安谧,乡之人无不称颂公德。壬戌癸亥,族中重修家史,用费浩繁,亦捐金相助。出于至诚,非封殖自矜者可比,是亦轻财重义、勇于为善者。(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采 辉(廿三世)
胡采辉(1885—1969),字溸心,中川村人。福建法政大学学生,日本留学生,曾任汕头《星华日报》记者、编辑,福建省侨联副主席。
清朝末年曾参加反清学潮和辛亥革命,后逃亡印度尼西亚,曾创办印尼梭罗笛佳中华学校,任南华中学校长,从事华文教育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南洋与黄炎培(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人,积极奔走抗日募捐。1937年回国后,在张鼎丞直接领导下,积极筹办农民夜校并任校长,培养了一批农民干部,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与胡甫开一起磋商创办中川小学、侨育中学。他还在中川汤子阁办私塾教农民子弟读书写字。1938年秋冬之间,胡甫开被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幸得胡采辉、胡兆祥、胡梦洲等人大力营救才获释放。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川小学曾一度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胡育忠、胡砚由等十八位教师写信敦请在汕头的胡采辉回来当校长,终于把中川小学继续办下去。
新中国初期,任下洋侨育中学董事长兼中川小学校长、省侨联副主席。晚年仍热心公益事业,不顾年迈体衰,肺病严重,奔走跑腿、写信联系,获得侨胞信任,积极参与下洋华侨医院的筹建工作,结束了家乡向来缺医少药的窘况和对瘟疫流行的恐怖。                        (长凯)

五 宏(廿三世)
五宏(1887~1951),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川鼠疫为害惨烈,仅民国l2年(1923)鼠疫,全村就死了100余人。一些大楼里,有时一天要抬走二、三具患者尸体。
    旅居厦门经营“宜生药房”的五宏,乐善好施,造福桑梓。每一次得悉故乡鼠疫流行,就慷慨地拨款购买大量防治鼠疫的药品回来,使未患者得以预防,初患者得以挽救。为了让中川吸鸦片烟的人戒烟,五宏多次寄回“戒烟片”,帮助一些人戒了烟。
(于罕)

载 坤(廿三世)
载坤(1895~1985),原名在坤,1895年12月29日出生于新加坡。父名必育,字化山,祖籍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早年在苏门答腊的巴东岛经商,勤俭兴家,创设德义公司。后来移居马来亚槟城,再南下星洲发展,设德义丰号,经营土产杂货,逐年盈余,遂成富翁。慷慨好施,乐善不倦,南来之乡亲戚友,凡遇困难有所求助时,无不尽力而为,使能解困自力,免致失所之苦。
自幼即习中文,后来日间虽在英校攻读,而夜间仍到应新学校所附设之夜校专攻中文,由此即奠下中英文厚实基础,对他日后之为人处世与扩充业务,极有所助。
1910年,当时中国满清政府派一官员南来英荷属地招考优秀华侨子弟,分配到南京暨南中小学校就读,以期培养海外华人社会所需之人才。载坤被录取,当拟回国就学,但父亲以其年幼(15岁)又是独子,不让其远离膝下而加阻止。他再三恳求至长跪不起,双亲为其真诚感动,才勉强同意。遂与被录取之同学联袂北上,进暨南中学部肄业。第二年即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起义成功,引起北洋军阀益发憎恨革命党人。而外地回国青年华侨,因早已剪发断辫,竟被诬指为革命党人,“辫帅”张勋还下令严加取缔。这批首次回国的华侨子弟,在杀气腾腾声中只好尽速南旋。
载坤回星后,即入英华学校读英文,同时到道南学校特别班向王会仪老师补习“经学”。毕业后,于1914年参加本地区剑桥大学会考,成绩优异,本拟前往英伦深造,适逢欧战爆发,无法成行,乃在1915年考进香港大学医学院。1921年获医学士学位。这时,其父年事已高,他遂决定回新加坡挂牌行医,就便奉侍双亲。他于1922年在大坡摩士街口创办南洋药房,1933年迁至桥南路海山街口,扩充为南洋医院。因他熟悉中国掌故,能操各种方言并巫语,诊病时对病人除嘘寒问暖之外,常藉闲话家常引起话题,谈谈家庭、生活、事业甚至说说笑话。使视看病疗疾为畏途的病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爽朗。他认为这样更能增进医疗效果。
载坤济世为怀,怜贫惜老,对贫苦病黎常施医赠药,临别时还要叮嘱走路小心,关怀备至。同时重传统道德,尊敬文人学者,关心国家大事,爱护乡亲,热心公益,惟谦虚自持,不爱声名,有些事绩鲜为外人所熟悉。
载坤学识广博,医德卓著,好学不倦,虽年逾古稀,犹深研医学,凡新版之医药书刊,无不细心阅读,经常出席医药研讨会,专题演讲会以及充实现代医学知识,嘉惠病黎,诚用心良苦。
载坤济世60余年,卒以90高龄之年,在老妻关怀,儿孙环绕,肃穆庄严的病榻上,溘然长逝,一代医家,善翁长者,在人间留下无限温情,让乡亲戚友寄予衷心怀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