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755阅读
  • 19回复

明朝忠臣、重臣胡子昭----胡贤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9-27
— 本帖被 南山 执行合并操作(2011-10-05) —
本文转自“胡贤诚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832479582

经博主同意,现将该文转载于胡氏宗亲网。本论坛还将陆续发布四川荣县、仁寿、威远、井研,重庆大足等地胡氏该支系的资料,作者胡贤诚。请宗亲们关注,特此致谢!南山 2011.09.27

明朝忠臣、重臣胡子昭

    在四川荣县、仁寿、威远、井研等县流传着关于阁老丞相的故事,阁老丞相就是胡阁老,即胡子昭。说皇帝错斩了阁老丞相,陪金头一个,四十八架丧出门,葬四川四十八县。传说表达了人们对阁老丞相忠贞不阿,宁死不屈精神的敬重,连皇帝都向他认了错。本节为你揭去传说的神秘面纱,再现历史上真实的胡子昭和其弟胡子义的故事。

    《明史》方孝儒传是这样记录胡子昭的:“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荣县人。孝儒为汉中教授时,往从学。蜀献王荐为训导,建文初,与修太祖实录,授检讨,累迁至刑部侍郎。”

   《荣县志》上载有彭如实写的《胡忠节传》,其内容较多,现摘重要段落于后。

    “岁革除,己卯,我文皇帝内靖师驻金川门。漏下三鼓,曹国公李井隆指挥王显,开门迎降。报入东门,宫中悉,自焚。兵部尚书齐泰溃奔。从官劝进,索传国玺,促草绍。公与天台方孝儒、黄子澄、曾凤翔、何典宝等十八人,先后见执,不屈,斩于应天府锦衣街西市。”。这段介绍了胡子昭死于1402年的“靖难之变”和他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德丁丑,御史台峰熊君相集里中,私谥题曰忠节祠,祀公城西。及兵宪江阴薛君甲提刑川南,乃闻代巡金君灿,择胜九峰山改*御史熊君爵所,建书院为公专祠。扁公堂曰得胜之清,买田铸器,以公弟山东俭士志远,公女金奴附享。百年之下,克聚一堂,呜呼悲哉,呜呼光哉!”子昭等人被杀以后,明成祖篡改历史,删去建文年号,不准任何人再提及建文帝和他的旧臣。这段介绍了子昭被斩百年以后,才在荣县城西九峰山下才建立了祠堂。此祠堂叫胡公祠,已毁,但祠堂的碑还在,现存荣县大佛寺内。碑文已风化许多,县人胡宗杰将其复原,见前面荣县胡公祠碑碑文。

    “公嘉定荣县与贤乡人,世居县之东川。洪武中,举明经,仕本县儒学训导。时方孝儒在汉中,公往从焉。蜀献王赠之诗曰:“束装何所行,驱车入汉中。欣然游大郡,况复依方公。学业日益富,道德日益隆。丈夫志远大,岂肯屈樊笼。他年升馆阁,步武接夔龙。”后升检讨。历官兵部侍郎,死节靖难。临刑绝命诗:“金声催击鼓声忙,监斩官追上法场。烙铁火烧红焰焰,钢刀磨利白芒芒。一身刑宪标冥府,九族伶丁各一乡。寄语朝中朱紫贵,铁人无泪也心伤。”

    这段介绍胡子昭世居荣县东川与贤乡(今东兴镇、天堂寺一带),“世居”是指祖辈就居住在那里,子昭的祖父胡天才(曾到大足为官)、父亲胡复初(字固泰,也曾随父去大足),但他们都居住荣县与贤乡。子昭从荣县训导官做起,一直做到朝廷的刑部侍郎(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兵部左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绝命诗表现了他忠于建文帝,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对朱棣争夺皇位,诛杀建文旧臣的怨恨与悲伤。谁说男儿无情,一身刑宪标冥府,九族伶仃各一乡。寄语朝中朱紫贵,铁人无泪也心伤。但为了信仰,为了正义,为了气节,死又河防。胡子昭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他的“忠”,他的“气节”。有人会说,那是“愚忠”,不对,试问,共产党人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宁死不屈,壮烈牺牲,那是“愚忠”吗?反之亦然。为什么张灵莆战死在孟良固上,解放军要厚葬他?各为其主尽忠,堂堂正气,流传千古。

    在荣县响滩胡氏族谱上还载有子昭另一首临刑绝命诗:“朝鼓咚咚响,夕阳渐渐斜。皇城无鬼店,今夜宿谁家?”大足县罗廷唯《胡子昭传》也载有胡子昭临刑绝命诗:“两间正气归泉让,一点丹心在帝乡。”

    “时县中以党锢戌遣钞没者四十八家(另有记载,加租八百石(音担),大足县钞没五十八家。),亲党朋友凡四族矣!公无子,一女金奴,没于官婢。永乐六年,复其家。天顺初,金奴八十余,尚念父祖无后,顿首陈情于内宫,乞骸骨归,寻以礼部勘合,钦赐放还,安老于东川祖居之地。”这段叙述子昭之女金奴于天顺初年,寻乞父亲骸骨归故里,葬于东川祖居之地,即今尚有残碑遗址的荣县东兴镇胡家坝子昭墓,当地人称“阁老坟”。

    刘应箕写的《忠孝祠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福王时,赠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谥文愍。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节愍。旧志及蜀文艺志载节愍东川诗两首。

                 东川行(二首)

                      一

柞树寻芳迳,携壶上翠微。路危行人少,山辟到人稀。

古庙寒云篆,幽溪冷石矶。岸深训野雉,頻顾不惊飞。

                      二

人道山行好,山行好寂寥。布袍穿棘刺,草履湿松毛。

古木流云暖,清泉漱石骄。独行偏会意,猿虎莫轻佻。”

这段文字说明蜀福王时曾追谥子昭为文愍,并官升一级,为刑部尚书。清乾隆四十一年,又追谥子昭为节愍,以表彰他的忠节。关于“皇帝陪金头一个”的传说,是否是在两次追谥中流传下来的,已无法考证了。不过,两首东川诗描写的情景的确是荣县东兴镇的真实写照。笔者多次行走于东兴镇的大山之中,看见觅食的野鸡在蕨草丛中出没,见了来人,频顾左右,并不飞去。山上的荆棘经常勾住行人的衣服,脚下踩着被雨水浸湿的松毛,软软的,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松林的清香。

大足县的县志载有罗廷唯的《胡子昭传》,说胡子昭是大足人。

“胡子昭,字仲常,一字伯尚,旧名志高,蜀大足人,其宅里则在永川荚山里中,余得考焉。子昭,当洪武中以经明行修,荐至京师,高庙重之。初仕荣县训导,时天台方公孝儒敎授汉中,倡明道学,子昭往从之游,归而尽得其所学。继迁翰林检讨,充庚辰年史官,累升至兵部尚书。文庙渡江,靖难,子昭与孝儒先期相为誓约,及被执,皆不屈死之。临刑时,神色不变,赋诗曰:‘金声催急鼓声忙,监斩官追上法场。烙铁火烧红焰焰,钢刀磨利白茫茫。此身刑宪归冥府,九族伶仃各异乡。寄语满朝朱紫客,铁人无泪也心伤。’复易中联云:‘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遂从容就杀,都人无不传诵而雪涕者。父复初被充边军,其妻王氏、女住儿俱没为奴。男长曰继,次曰缜,俱坐死。其弟子仪,先是,应聘分威远敎,累官山东佥事,闻兄死节,弃官匿于丹棱民家,蜀献王知而怜之,命祝发隐于僧,辞曰:父母遗体不敢自伤。竟不从。”(罗廷唯《胡子昭传》,《四川通志·艺文》)

以下几篇古藉也载有关于胡子昭的事迹。

    “胡子昭,字仲常,或曰子昭四川大足人,富经术,性方介,从学孝孺,为蜀献王所重,以明经荐荣县训导。建文初,升翰林检讨,历刑部左侍郎。坐方党,临刑,诗有‘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之句。……正德中,巡按御史熊相祠子昭,岁祀之。弘光初,追赠太子太保,谥介愍。”(《罪惟录》)

     健按:胡子昭(1363-1402年)。《明史》胡子昭传作荣县人。唐乾元二年(758年)设昌州,辖昌元、静南、大足。明洪武七年(1374年)更名荣昌,因昌元县系置荣州、昌州之地,而改名荣昌县。其籍贯当依罗廷唯《胡子昭传》。

    “孝孺慷慨就戮,赋绝命词而死,其门人廖镛、廖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寻被逮,与胡子昭(字仲常,荣县人,刑部侍郎)、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郑居贞俱坐死。”(《历代通鉴辑览》)

     《明一统志·名宦·济南府》云:“胡子昭,革除间,由史官迁山东按察佥事,历刑部侍郎,后遇靖难,不屈死之。”

     《大清一统志·重庆府·古迹》云,胡子昭墓在大足县南七十里。《江南通志·舆地志·江宁府·祠墓》云,“表忠祠,在全节坊,明万历三年奉诏祀建文死难诸臣:方孝孺、……胡子昭、练子宁……”

     曾三省有《祭胡子昭文》,见《四川通志·艺文》。又,杨慎有《表忠义以维持世道疏》:“臣闻忠义之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天柱地维,赖以奠立,圣帝明王,急先褒表,以维世范俗者也,……我国初死节之臣,生气凛然,表表可录褒崇之典,实有待夫今日者矣。臣自少时,传闻父老谈及革除之变时当事之臣,若尚书铁铉、张纮、陈迪、齐泰、侯泰,侍郎卓敬、胡子昭、黄观、郭任、陈性善,都御史景清、练子宁……虽职有崇卑,委任不一,要之均能奋不顾身,以义自殉,视死如归,……仍念其尽忠所事,各追赠官谥,录用其子孙,俾所在有司创立祠宇,以时享祀,则铁铉等孤忠劲节,轰烈天地,英魂义气,光临俎豆,九原之下,虽死犹生,皆陛下赐也,天下后世将莫不曰铁铉等真忠臣也,知而录之自陛下始也。凡怀忠义者莫不欣欣然感激争自奋发矣。”文见《文章辨体汇选》

     笔者认为关于胡子昭是荣县人还是大足人的争论是不必要的。说他是荣县人,是因为他的祖辈生活在荣县,即祖藉荣县,他也曾在荣县读书,长大,曾作过荣县的训导官。说他是大足人,是因为他的祖父曾在大足为官,他的父亲也曾在大足生活,也许他真的出生在大足。胡主席出生在江苏泰州,其父要求他藉贯要填写安徽绩溪,因为绩溪是祖居之地,是祖藉,他的简厉上都是安徽绩溪人。

     彭如实的《胡忠节传》,还载有子昭弟子义的事迹。

     “子义,原名志远,子昭弟。亦以荐为威远训导。升山东佥事。寻乞就禄养亲改蜀府典宝。未己闻仲常死节,怀商人照身引,弃官归,匿于丹棱民家。蜀献王知而怜之,令削发隐于僧舍。志远曰:吾受吾兄之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时有二子,曰贞、鉴,方数岁。志远曰:吾兄无后也,天果不绝胡氏祀,二子当免于难。遂隐去,不知所终。尚有《怀乡诗》两首。

            怀乡诗(二首)

              一

吾家远在白云边,三五年来信不传。

花坞径深苔藓合,草堂门掩薜萝悬。

深愧游子俱千里,遥忆慈亲各一天。

几度欲归归未得,新诗写作断肠篇。

              二

和义城中有故踪,淡烟芳草恨无穷。

一区废宅荒山下,几度残蝉夕照中。

乡国匪遥身自远,乾坤虽大足难容。

早知天道无端的,何不持竿学钓翁。”

注。和义城是荣县县城的古名

这段写得很生动,子义闻兄死节,带着两个儿子弃官归隐,从山东回来,匿于丹棱民家,为胡氏宗祀不绝,不愿出家为僧。据我们的旧譜记载:子义居山东有职,闻兄子昭死节,携二子文德、文斌潜回丹棱和仁寿青狮台、五斗种隐居。第一首怀乡诗,可能是隐居丹棱时写的。吾家远在白云边,三五年来信不传。说明他离老家东川很远,不知家中父母的情况。他想回家探望父母,几度欲归归未得,真是痛断肝肠。第二首可能是隐居五斗种、青狮台写的,哪里离家只有十多华里了。乡国匪遥身自远,乾坤虽大足难容。说明家乡不远了,但不能回家,身子自然也算离家远了。若大的乾坤,也没有我胡子义的立足之地了。早知天地间是没有正义的,何不整天拿着鱼竿去垂钓呢?

据我们的旧譜记载:子义隐居青狮台后,其父固泰也没在东川书院住了,而是迁回老家天堂寺。固泰思念儿孙,从天堂寺到青狮台探望,一病不起,故于青狮台,葬青狮台山前。(见前面固泰墓介绍。)

子昭被斩以后,明成祖废掉建文年号,篡改历史,不准任何人提及建文旧臣,荣县钞没四十八家,加租八百石,大足钞没五十八家,胡氏家族大难临头。逃难避祸者有之,改名换姓者有之。据荣县志记载,有一支后裔更姓夏,在古代,胡与夏通用。一百多年以后,才逐渐给建文旧臣平反。这就造成了子昭和子义的后裔的族谱记载不完全相同,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的先祖在那种逃难避祸的非常时期,能生存下来都很不容易了,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去争论谁是真正的子昭、子义的后裔呢?

据大足《胡氏族谱》记载,子昭在大足有后裔,而且很大一支人,为首者胡家碧(女),还组织为先祖子昭公塑了像。胡子义后裔胡鹏主编有《胡氏族谱》,详细记叙了子昭、子义后裔的繁衍情况。胡鹏还编有《胡子昭》一书,约二十万字。编书时,曾向我约稿。我写有《胡子昭的遗物》和《东川祭祖》两篇文章载入《胡子昭》一书。

原载:http://blog.sina.com.cn/u/1832479582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9-29
胡子昭是安定胡氏胡曾的后裔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9-29
旧谱记载,胡子昭是胡赟的后裔,旧谱上载:胡赟和胡曾是堂兄弟。后查胡曾是宋代人,所以此胡曾不是彼胡曾。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05
胡子昭的遗物
       胡子昭,明进士,四川荣县人。官至大明刑部侍郎和兵部左侍郎。因支持建文帝削藩失败,不愿降服燕王朱棣,被斩于应天府锦衣西市。荣县县志上载:子昭无子,只有一女名金奴,终生未嫁。子昭弟子义,时为山东佥事.闻兄被斩,携二子贞(文德),鉴(文斌)潜回四川,先后隐居于丹陵、仁寿县青狮台、五斗种等地避难(化名子常和寿七)。子昭被斩时荣县抄沒四十八家,加租800石,胡氏族人大难临头,有的隐姓埋名,有的奔走他乡。从此以后,子昭子义的后裔就似乎消失了.
         我靑狮台胡氏一直保留有族谱和子昭公的遗物。遗物共七件;一.长袍一件,红色,很长.估计子昭身髙一米八以上。二.玉佩一串,1O8颗,白色。三.金香炉一个,直径约20厘米,放在胡氏总香火的案桌上,于一九四零年被盗,当时报了官,至今未破案。四,沉香杯一对,沉香木做成,用热酒倒入,马上变成红色,喝酒可治胃病。五,帽上顶子两个。一个长12厘米,黄色发亮。另一个长8厘米,上面有污迹。六,牙筷一双,长一尺七。七,宝剑一把,很长,一人不能把剑从剑鞘中抽出,两人才行,说明剑的主人很高大,这与长袍很长是吻合的。金香炉、牙筷、宝剑解放前已遗失,其余四件一直保留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时上交国家。上交时我的堂兄留下玉佩二十三颗,至今尚在(见图)。现在居住四川省威远县小河镇响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多数见过交公的四件遗物.(我是胡贤诚,子义二十代孙,家住响滩,父亲见过遗物,我也见过顶子和玉佩。)

     关于胡子昭的遗物,还有一个小故事。

     1946年,有一个在荣县衙门里做事的黄**,仗着有钱有势,在子昭墓(当地人叫“阁老坟”)旁边葬了一墓。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荣县的胡氏族人多次交涉,让他迁墓,黄姓者不理不睬。荣县的宗亲便联合仁寿县、井研县、威远县的胡氏宗亲,在荣县衙门状告黄姓者。法官审案时包庇姓黄的,说胡子昭没有后裔,要叫姓胡的出示证据。于是,从我青狮台胡氏(仁寿响滩,现威远小河镇响水村)拿去长袍、顶子、玉佩和沉香杯四件遗物,证明我们是胡子昭、胡子义的后裔。后来,黄姓败诉,只得将墓迁走。
    胡子义有两个儿子,长子文德名贞,次子文斌名鉴。胡子昭的遗物是保留在次子文斌的后裔的长房胡世广支系里,代代相传,传了五百多年。胡子义为什么不把胡子昭的遗物传给长子,而要传给小儿子?
    《荣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子义闻兄死节,从山东潜回四川,隐居于丹棱。蜀献王知而怜之,令削发隐于僧舍。子义曰:吾受吾兄之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时有二子曰贞、鉴,吾兄无后,天果不绝胡氏祀。遂隐去,不知所终。
    胡子义为保胡氏宗祀不绝,隐居抚养两个儿子。他可以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其兄子昭,以延续子昭一脉的宗祀。但在那隐姓埋名,逃难避祸的非常时期,他怎么做得到呢?
    他把胡子昭的遗物传给小儿子,是不是让小儿子继承胡子昭一脉的宗祀,这与当地过继儿子的习惯也是吻合的,长子是不过继出去的。不过,这也只是笔者的猜测而已。
    
    
[ 此贴被胡贤诚在2011-10-06 12:1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05
是否过继并不重要,在于理清世系宗支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05
子部/类书类/万姓统谱/卷十一钦定四库全书  万姓统谱卷十一
子部/类书类/万姓统谱/卷十一钦定四库全书  万姓统谱卷十一  明 凌迪知 撰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596

因电子化由繁体转简体,个别字无法识别,可能与原文不一致,遂改回繁体,请参阅上贴原文。
南山注 2011.04.28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万姓统谱  《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先常姓,后稀姓,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因其收罗广博,既可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所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万姓统谱》曾为《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所收,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其“胪载详尽,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以此为底本,作为“四部类书丛刊”之一,重新印行于世。

胡:
......

胡子昭 字仲常大足人富經術性方介以明經儒士 薦為榮縣訓導建文初進刑部侍郎建文四年九月死之臨刑詩曰両間正氣歸 黄壤一㸃丹心在帝鄉年四十一 

胡子義 子昭弟薦辟為威逺訓導歴山東按察僉事 聞兄死辟世丹稜蜀獻王聞而憐之令削髪為僧子義以親遺體辭有子二人生數歲子義 曰吾兄無後天不絶吾姓二子當免於難竟棄去莫知 所終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五

山東按察司僉事胡子義傳(忠節錄)

忠節錄

  胡子義一名志遠刑部侍郎子昭弟也薦辟□威遠訓導歷蜀府典寶山東按察僉事聞兄子□死避世丹稜蜀獻王聞而憐之令削髮?僧子義以□遺體辤有子二人生數歲子義曰吾兄無後天不絕吾姓二子當免於難竟棄去莫知所終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07 12:0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05
《四库全书》 史部/雜史類/革除逸史/卷二

......聞靖難兵入都城觀鉞皆投水叔英鳳韶本立巍皆雉經良舉火自焚翰林編修程濟按察僉事胡子義寧波知府王璡衞輝知府孫鎮郎中梁田玉中書舍人宋和郭節皆棄官而去其它變易姓名隠跡山谷者不可勝紀......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06
东川祭祖——胡贤诚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我从四川荣县县城出发,只身一人乘车去东兴镇考察子昭墓。子昭墓,当地人称“阁老坟”,在离东兴镇街一华里的胡家坝。东兴镇古名东川沟。

     胡家坝的张队长很热情地为我带路并作介绍。我们走到房后,张指着一个大约二十平米的土坑吿诉我:“这就是以前阁老坟的位置。”我一看,坑里种满了蔬菜,坑后的土壁上现出几个古墓,心里充满了愁怅:“子昭墓什么都没有了!”张说还有一块碑。我俩绕到土坑上面,在一块菜地边上看到一块歪斜着的石碑。我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多数已风化,尚可辨别的有:“封明忠臣兵部左侍郎胡......山东佥事胡......”等字样。

     就在小菜土边,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我向墓碑磕头作揖,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

     我问张队长阁老坟以前的情况。张介绍说:“解放时(一九四九年),此墓有一亩多地,包括整个这个小山头,全部长满了金竹和權木,是狐狸和野猫子出没藏身的地方。坟墓很大,墓碑很高,碑前是用石板嵌的拜台,供祭扫时跪拜。后来开荒种地,又挖土筑墙,墓就损坏了。”我问:“挖墓时,墓里有什么东西?”张说:“什么都沒有。”根据荣县志记载,天顺初,金奴八十余,尚念父祖无后,顿首陈情于内宫,乞骸骨归,寻以礼部勘合,钦赐放还,安老于东川祖居之地。我问:“挖墓时,没有人出来阻拦吗?”张说:“谁来阻拦,这里虽叫胡家坝,早没有姓胡的人家了。听说以前是四十八个天井,好大的阁老丞相相府!现在还保留有六个天井。一九五四年,一农民挖粪坑,挖到一个紫金香炉,卖到收废站去了,说是铜的,只换了一条纸烟钱。这里是风水宝地,前靣有月亮石,晚上会发光。照在阁老丞相的堂屋里,明亮亮的。”从墓地回来,张队长又领我去看了两个天井。并指给我看,挖着紫金香炉的那个粪坑。

     从天井出来,天下起了牛毛细雨。我站在路边,望着周围的群山,想到六百年前,这里是四十八个天井,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歌舞升平,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五十年前,这里古坟犹在,墓碑高耸。凊明时节,胡氏子孙骑着髙头大马,抬着香烛纸钱,前来祭祖,鞭砲齐呜,烟雾缭绕.好一派热闹景象.

     可是,今日风雨中,只留下一个孤寂的我。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06 19:3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06
青狮台祭祖——胡贤诚
    靑狮台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小河镇新鼓村,一九五八年以前属仁寿县管辖。一九九七年七月,为编写《胡受入川源流考究》(胡氏族谱)一书,我同胡万益到青狮台祭祖并拍照。

     早上,我俩乘车到胡家寨脚下,步行走山路绕胡家寨到靑狮台。山区的早晨,空气格外新鲜.抬头望见胡家寨陡峭的山岩上荆棘丛生,古藤长悬,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荆棘与古藤间飞鸣。山下是一片晨雾,几个小山头在晨雾中时隐时现,宛如人间仙景,这就是六百年前胡子义隐居的地方。

     胡万益比我年长,他是见过胡子昭遗物的人。他告诉我:“一九四九年以前,胡家寨上有胡氏家庙,供奉着胡氏先祖。”绕过胡家寨,到了靑狮台。在一个长满许多小松树的山头前,我俩找到了子昭公、子义公父亲固泰公的坟墓。由于长期没人垒坟,坆堆已很低,坟前正立着一块石碑。大字碑文清晰可认,中间阴刻:胡氏五传祖固泰公黄氏母二老之坟墓,上方有“本源”二字,两边的对联是:人化千年归白鹤 ,地灵一穴抱靑狮。小字碑文多数已风化,尚可辫认有“子常,避祸遁隐此山中.....金灯山,横二十四丈,竖二十丈”等字样。子常就是子义隐居时的假名。我取出相机照了相,后来将照片载入《胡受入川源流考究》一书。

    据胡氏族谱记载,胡子昭被斩以后,东兴镇的家早已被抄,胡固泰夫妇只得迁回老家天堂寺居住。胡子义化名子常和寿七隐居靑狮台以后,娶祝氏,抚育二子。年迈的胡固泰思念儿孙,到靑狮台探望,一病不起,病逝于靑狮台,葬于靑狮台山前。旧时有碑,年久风化,此碑是淸咸丰三年三月十六日重建的。

    我和胡万益扯去碑边的杂草,点燃香烛,焚烧纸钱,双双跪在坟前,给先祖磕头作揖。

    离別靑狮台,沿着山埂的小路往下走,我思绪万千。正是这靑狮台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们的先祖,使他们在大刼难后,起死回生,东山再起,才有了今日散居威远,仁寿,荣县,井研的一大支胡氏族人。饮水思源,落叶寻根,人之常情也。

    抬头望见对面巍峩高大的胡家寨山峦,俯瞰靑狮台下小溪的潺潺流水,终于咏成一首小诗:当年万里觅封侯,终伴君王写春秋。身陷靖难魂未散,神游桑梓志不休。弃官遁隐存宗祀,留发耕耘带吴钩。胡家寨山山永在,靑狮台水水长流。

    就以这首小诗祭奠先祖固泰公、黄氏母、子昭公、子义公在天之灵吧。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06 19:3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0-07
      公元一四零二年,荣县的一个真男人——李熙林
   公元1402年,岁在壬午,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建文4年。
那年九月十一日,京城金陵(南京)秋风萧瑟,阴云密布,淒风惨惨,冷雨潇潇。
锦衣街西市刑场,一派肃杀之气。几面黄色的旗帜,在秋风中飒飒作响;鼓声一阵紧似一阵;锦衣卫排列两行,手持明晃晃的钢刀,时而传出威严的吆喝;刽子手沙沙地磨着钢刀,茫茫白光一闪一闪……一辆囚车吱吱呀呀地开来,几名刀斧手推下一名五花大绑的人犯。他面无惧色,披一头长发,蓄一嘴长须,穿一身雪迹斑斑的白衣,带着累累伤痕,步履蹒跚,一步一挪,时而抬头遥望西南方向重云深处的故乡。突然,他仰天长叹,声如宏钟般念道:
两间正气归泉壤
一点丹心在帝乡……
监斩官手忙脚乱,一声令下,刽子手猛地举起钢刀,一颗不屈的头颅滚落在地……
被斩之人名胡子昭,时任朝廷兵部左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之职),荣县东川沟人(今东兴镇)。
东川沟位于荣县西北山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优美壮丽。雄奇的山峰挺拔峻秀,幽深的山谷花草繁茂,涓涓溪流潺潺流淌。连绵的山峰夹着一条幽长的峡谷,道道溪流汇聚成东川河,从峡谷穿流而过,河两边散落着田园农舍。古老的东兴场座落在峡谷开阔地带,邻近场镇,有个小小的平坝,为胡姓人家集聚地,名胡家坝。胡家坝地势得天独厚,背靠一座雄伟的山峰,坝两边各有一道山梁,形成天然屏障。坝前是常年流淌的东川河,坝上土地肥沃,田园阡陌纵横,一年四季竹木常青,花开不败,是一块难得的山中宝地。元朝年间,胡子昭的父亲胡复初从大足县迁来这里开学馆。他学识渊博,善于教书育人,逐渐声名远扬,远近求学者甚多。胡先生在这里站住脚后,置地修房,家业很快兴旺起来,形成了一座有48个天井的胡家大院。胡家堂屋正对一座山岩,山岩上有几块怪石,形似两条狮子,故名狮子岩。少年胡子昭早上洗脸时,常见狮子岩映在脸盆中,水晃动时,似有两条狮子在翻滚。堂屋前的河边上突兀着一块圆圆的巨石,形似月亮,每当月光照临石上,便如月轮放光,照亮胡家堂屋,故名“明月矶”。所以,老百姓传说,胡家占了“风水宝地”,要出大官。
元朝至正17年(公元1357年)胡子昭出生在这山清水秀之地,父亲为他取名志高,字仲常,后皇帝赐名子昭。他从小受到开学馆父亲的良好教育,饱读诗书,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幼年便出类拔萃。
故乡秀美的山水陶冶了胡子昭的情操。东川沟,东有两山对峙的大石门,西有耸入云霄的青林峰,还有一年四季争其斗艳的红花园,以及“山浸合,双峡入天,中通一线,亭午时分,如兄曦月”的朝天峡(民国本县志语)。这些给胡子昭留下了深刻印象,青年时代他曾写《东川》诗二首,描绘了元末清初时故里东川沟的情景:

柞树寻花经,携壶入翠微。
路危行客少,山僻到人稀。
古庙寒云篆,幽溪冷石矶。
岸深驯野雉,频顾不惊飞。

人道山行好,山行好寂寥。
布袍穿棘剌,草履滑松毛。
古水留云暖,清泉潄石骄。
独行偏会意,猿虎莫轻佻。
胡子昭父亲的“忠、孝、仁、义”正统教育使他从小树立了忠君思想,故乡的山水民风使他从小养成了大山一样坚定的性格。他从小学识丰富,品性优良,弱冠之年,便任荣县训导。不久,他听说大学土方孝儒到陕西汉中讲学,倡明理学,便前往拜师学道,很受器重,渐有贤能名气。蜀献王朱椿(朱元璋十一子)得知,便向朝廷推荐。经明太祖朱元璋走访亲试,升为翰林院检讨,并赐名子昭。胡子昭不负皇恩,对朝廷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办事,兢兢业业做官,很受皇帝赏识,后升刑部右侍郎(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之职),再后转任兵部左侍郎,成为朝廷重臣。
明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因长子朱标早逝,遂由皇太孙朱允炆继帝位,号建文,称惠帝。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侍讲学土方孝儒、兵部侍郎胡子昭等人的建议,采取措施“削藩”,试图削弱藩王割据势力,引起藩王不满。燕王朱棣便打起“诛奸臣,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其他藩王也纷纷响应。由于实行藩镇割据已久,多年弊政使中央势力空虚,藩王普遍羽翼丰满,势力强大。加之,朱允炆缺乏统治经验,性格懦弱,因此很快被打败。建文4年(公元1402年),燕兵攻下京城南京,惠帝朱允炆自焚宫中(一说渡江逃走,流落民间为僧)朱棣自命“新君登极”,史称“靖难之变”。惠帝朱允炆死后,胡子昭为其披麻戴孝,恸哭入朝,与朱棣反复辩论,慷慨激昂,历陈大义,义正词严,表明自己“剖心无怨”,忠于前帝的心迹。朱棣大怒,将其逮捕入狱。在狱中,朱棣命人反复威逼利诱,甚至严刑拷打,劝其投诚,为已所用。胡子昭不改初,宁死不屈,誓死不从。审讯官问他:“你死不足为惜,难道不怕诛连九族吗?”胡子昭面无惧色道:“就是诛连十族也不怕。”为表明自己临刑不惧,舍身成仁的决心,在狱中写下绝命诗一首:
金声催击鼓声忙,监斩官追上法场。
铬铁火烧红焰焰,钢刀磨利白茫茫。
一身刑宪标冥府,九族伶俜各异乡。
寄语朝中朱紫贵,铁人无泪也心伤。
朱棣软硬兼施都不能胡子昭屈从,关押五个月之后,下令将其斩于南京锦衣街西市。不仅如此,朱棣还开创中国封建社会司法史污浊之先河,连诛胡子昭十族(九族外另增“门人“一族),受牵连者58户,被发配边疆,甚至家乡百姓也受株连,加征荣县田赋800担。胡子昭妻儿等家人均惨遭杀害,只幸存一独女金奴被没为官婢,可谓惨绝人寰。
胡子昭遇难后,胡姓家族幸存者恐遭连累,纷纷搬离故土胡家坝,隐姓埋名,流落地乡。一度兴旺的胡家坝逐渐冷落荒芜,胡家大院也日渐废弃,至今连一户胡姓人家也没有,只余断壁颓垣伴夕阳。
朱棣死后,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官员的更替,朝廷对“靖难”问题有放松。子昭遇害50余年后的天顺年间,在宫中忍辱负重,受尽磨难,已经80高龄的胡子昭之女金奴,向朝廷要求,将父亲的骸骨送回故里安葬,朝廷准许。金奴千里迢迢回故乡,将父亲骨骸安葬在胡家坝后面的山坡上(俗称“阁老坟”),子昭终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金奴在故里老死后,也葬于离父亲不远处。清翰林、县人赵熙很赞扬这位不平凡的女人,把他与岳飞之女银瓶相提并论,在《题胡金奴墓》诗中道:“故宫何处乡山在,炯炯东川一大星。合与娲皇分片石,特题风烈比银瓶”。
朝廷中正直的官员、文人学士和民间对胡子昭十分崇敬。子昭被害后,常在私下呜不平,颂扬他的高风亮节。但迫于皇威,天下人敢怒而不敢公开言。直到时远禁驰后,御史熊相才于正德10年(公元1516年),奏请朝廷为胡子昭平反昭雪,朝廷准奏,这时胡子昭已沉冤将近120年。后熊相到川南巡按时,又为胡子昭墓立碑一块,上书:“兵部左侍郎,敕封明忠臣”,此碑至今犹存。出于巩固政权,“忠君”、“成仁”的需要,南明福王时(公元1645年),朝廷追赠胡子昭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溢号“文憨”。清嘉庆16年(公元1537年),朝廷批准在嘉州(今乐山)九峰书院为胡子昭立专祠祭祀。二十余年后,又在荣县曹家街建祠祭祀,初名“耿忠祠”,后改名“崇仁祠”。清乾隆时,迁庙于文庙傍的明伦堂。光绪时,迁建新祠于凤呜山(钟鼓楼侧),俗称“胡公祠”。祭祀祠堂历代香火鼎盛。
胡子昭平反昭雪后,许多达官显贵,墨客骚人前往东川沟凭吊,留下了许多诗词。明代大理人李锐,任荣县知县时,作《东川胡公里》诗云:“一代孤忠此地生,望中无处不伤情。鸟啼林谷悲春尽,云拥檐楹锁月明。碧血有灵抽劲草,青山万古护佳城。我才照影东川水,独倚栏杆抱不平”。明代进士、县人杨镕诗云:“孝陵松柏西风起,长表夷齐万古情”,把子昭比作伯夷、叔齐那样的忠臣。明代典仪,县人但一阳诗曰:“万古乡邦重河狱,一腔心血照绛干,赞扬子昭是夏代龙绛、商朝比干那样的贤臣。明代荣县人杨易赞颂子昭“寸心日月悬双照,浩气星辰塞两间”。可见对胡子昭的褒杨和景仰。
六百多年过去,丙戌清明节前夕,胡子昭后裔一行二十多人,从祖籍地重庆大足县来到东川沟胡家坝,祭祀这位中国历史上名闻遐尔的先祖。笔者随同前往,伫立胡子昭墓前,抚摸着明代御史熊相所立的石碑,历史的烟云从眼前飘过。规模宏大的胡家大院,少年胡子昭摇头晃脑读书,南京城的腥风血雨,锦衣街的斑斑血迹,金奴在宫中噤若寒蝉,胡子昭骸骨安葬的悲状,一代代官员文人骑马乘轿前来吊唁……一幕幕情景呈现眼前,不禁思绪如潮。放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看,胡子昭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牺牲品,他忠于的王朝只不过是统治人民的工具。但是,他的“忠”心可嘉,赤胆可佩,勇气可贵。不愧为值得世代褒扬的忠臣,不愧为铁骨铮铮的真男人。而那些随风转舵,朝云暮雨,贪生怕死的懦夫,只能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跌入万刧不复的深渊。如今,显赫一时的胡家大院虽然已不复存在,名噪一时的“阁老坟”封土已被开成耕地,但胡子昭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时时代代人们的心目中有他,绵延不绝的子孙后代脑海里有他。忠臣胡子昭将与故乡的山山水水同在,家乡人民永远为他自豪!(本文作者李熙林,荣县作协主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