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870阅读
  • 19回复

明朝忠臣、重臣胡子昭----胡贤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10-07
李熙林,荣县双古镇昌家沟人,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现任荣县作协主席。我大姑住昌家沟,读书时,假期常去大姑家玩,认识了李熙林,成了朋友。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10-15
延续了几百年的胡子昭出生地之争-----作者红马酷哥
延续了几百年的胡子昭出生地之争-----作者红马酷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7fb740100oi86.html

        胡子昭,重庆大足人,史料又称为四川荣县人,明初著名学者、诗人,官至兵部左侍郎。在明初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篡位的战争)时,因反对朱棣,拒不向朱棣投降,被杀害于南京。由于胡子昭忠君不二,面对强权视死如归,事迹之惨烈,其精神被世人传颂,《明史》中有三处介绍胡子昭,胡子昭的诗词也广被收录。因此引发的胡子昭户籍之争,从明至清,官司一直打到当代。

        胡子昭祖父胡通海为元末进士,因任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知州,最终定居于此。胡氏族谱记载其居住地为“棠山脚下”,即今大足县邮亭镇东胜村九龙滩。此地也一直是胡子昭后人世代居住之地。因此,大足县为胡子昭祖籍地应无争议。然而,《明史》中却记载胡子昭为荣县人,四川荣县也一直把胡子昭作为本地名人来祭拜,遗迹、诗词甚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足县著名国学大师杨明照在和家乡的领导宋朗秋先生交谈时谈到了大足县的古代名人,提醒说“胡子昭是大足县的名人,是大足县出的最大的官,不要被荣县争去了”。此时,大足县上下甚至胡子昭是何许人都不知道。宋朗秋先生一向十分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回县后翻阅古《大足县志》,终于找到了胡子昭是大足县邮亭人的珠丝马迹。他于是开始打听询问家乡在邮亭的胡姓人,问到了他以前的下级、邮亭人胡家碧(也就是我的母亲)。经这一询问,母亲也问忆起了自己的婆婆曾经聊天时提到其祖先是“胡忠臣”,于是回邮亭进一步打听,这一问,就问出了在邮亭的一座古墓,当地人称之为“搭搭坟”。

        1996年,宋朗秋先生组织大足县的部分专家学者前往邮亭进行考察。在“搭搭坟”和附近胡氏子孙一起进行了文物的辨识和资料的收集,证明所谓的“搭搭坟”就是胡子昭的衣冠坟,因相传埋在此地的是胡子昭的头发,当地人把头发称为搭搭,所以俗称为“搭搭坟”。“搭搭坟”在解放初期都保存得较为完好,有条石砌的墓基,其上还雕有花纹。墓碑文字保存完好,为“大明名臣刑部尚书胡公子昭墓”,立碑者为“知县康圭”,时间为明万历二年。现存的墓条石已经完全被拆掉,被附近农民用作架桥和建房。搭搭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据说,被盗处仅发现了几个陶罐,并无他物。后来胡氏后人将墓复原,墓碑仍立在原地。

        经近一步的考证,胡子昭的祖居地为大足县邮亭镇应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胡子昭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和荣县有关。胡子昭的父亲胡复初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迁居到四川荣县东川沟,建立了东川书院,在当时的四川一带很有名气。胡子昭就是从小随父亲在东川书院读书,其学问得到当时明朱元璋的十六子、蜀献王朱椿的赏识。经朱椿介绍,胡子昭游学到汉中,向史称“中国第一名士”的著名学者方孝孺学习。学成后,胡子昭被朱椿举荐到南京,开始了为宦的历程,由史官迁山东按察佥事,历刑部侍郎。他本人也在东川沟建起了自己的宅子,号称有四十八口天井的大庄院。所以,荣县把胡子昭看成是荣县人。

        因拒不向朱棣低头,胡子昭于建文四年为朱棣所杀,其家族也受到株连。父复被充边军,其妻女俱没为奴。两个儿子胡继、胡缜同时被杀,受牵连者达五十八家。东川沟的胡氏族人星散逃离,大庄院损毁殆尽。百余年后,明神宗为胡子昭平反昭雪,决定抚恤其子孙。经查找,在大足县邮亭镇找到了他的两个曾孙子,将其举为栙生以为恤。所以,邮亭再次被世人认定为胡子昭的祖籍。这样一来,胡子昭就有了两个籍贯:大足人和荣县人。两地的争执从此开始。

        正德10年(公元1516年),巡按御史熊相祠子昭,岁祀之。嘉庆十六年,(公元1537年)朝廷批准在嘉州(乐山市)九峰书院立专祠祭祀。二十余年后,于荣县曹家街另建新祠,初名“耿忠祠”,改名“祟仁祠”。清乾隆时,荣县知县黄大本迁祠于文庙明伦堂左。光绪时,知县唐选皋又迁建新祠于凤鸣山上(今钟楼侧,俗称胡公祠)。在明朝庭开始为胡子昭等“靖难”死难者平反开始后,大足随即向朝庭提出了质询,认为建错了地方。争执不下之际,朝庭也批准大足建祠,并整修胡子昭衣冠冢。明万历二年(1574)大足县令康圭奉郡守令建忠义祠于县南(今邮亭镇东胜村胡家湾),又建衣冠冢于今邮亭镇东胜村七社九龙滩。清时又建忠臣祠于大足县县城城皇庙右壁(今龙岗办事处老北街县武装部处)。

        清末以后,因战火不断,加上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对封建历史的批判,荣县和大足县城内的祠堂均被当作旧社会的法理余孽,渐渐颓废而最终拆除,更没有人敢于公开祭祀胡子昭,胡子昭渐渐地被人遗忘,以致于大足胡氏后人也只把胡子昭的故事当成了传说。时至今日,胡子昭又慢慢被人提起。新编《大足县志》重新收录了胡子昭的事迹,同时,荣县也有学者著文,把胡子昭作为荣县名人,呼吁进行宣传和纪念。于是,胡子昭籍贯这一纷争,又开始继续下去了.....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19 16:0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10-16
胡子昭与七忠祠 ——作者红马酷哥
胡子昭与七忠祠 ——作者红马酷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7fb740100ol8k.html

        去过山东济南的人大多知道位于大明湖北岸的铁公祠,是纪念明初在反对朱棣篡位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最终英勇牺牲的铁铉,建于明代后期。其实早在更早的明朝中叶,济南就有了一处为纪念铁铉及其他六名为反抗朱棣而遇害义士的“七忠祠”。七忠祠原址在济南西门里高都司巷以东路北胡同内,胡同就叫“七忠祠”。与铁铉齐名的其它六位忠臣,其中就有我的祖先——大足人胡子昭。

        七忠祠里供奉的七位靖难义士中,为首的是铁铉。铁铉本是文官,战争初期负责军队后勤保障工作,在前线明军大败时困守济南,力挽狂澜,两次大败朱棣燕军于城下,被称为济南“城神”。最终朱棣在最后一次进攻时不敢与铁铉军对垒,而是绕过济南,直扑南京,置铁铉于无用武之地。朱棣攻占南京后,前线明军溃散,铁铉只身往南京与朱棣论战于朝堂,被老羞成怒的朱棣当场割耳断鼻,下油锅而死。世人称铁铉为“铁肩担道义”的千古忠臣。

        其他六位义士的事迹是:陈迪,字景道,安徽宣城人。建文初,官礼部尚书。被执后,对朱棣骂不绝口,和两个儿子同时被杀。明福王时追谥“忠烈”。胡子昭,字仲常,四川大足人。初在四川荣县任县训导,建文时擢为刑部侍郎,被执后不屈而死。后追谥“介愍(注:同“悯”)。丁志方,山东聊城人。建文帝时,官御史。朱棣进入南京后,与御史山东诸城人谢升、安徽怀宁人甘霖均从容就死。高巍,山西辽县人。建文帝时,为都督府断事官。当时,朝臣齐泰、黄子澄主张废藩或削减各藩王的兵权,他则力主实行“推恩”政策,缓和矛盾。朱棣起兵南下,他自请到北京说服朱棣罢兵。但当他到北京后,几次上书给朱棣,朱棣均不予理睬。后来南京城破,他自缢而死。后谥“忠毅”。郑华,字思孝,浙江临海人,东平州判官(佐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僚属)。赴任之前,他听说朱棣起兵,嘱托乡人赵次进照管妻子,自己赶到东平,参加守城。城破后,绝食五日死。后谥为“贞壮”。王省,字子吉(一作子职),江西吉水人,为济阳县教谕(县学教官)。燕兵至,他坐在明伦堂上,击鼓召集诸生,而后以头触柱而死 。后谥“贞烈 据我的分析,这七位忠臣义士虽然籍贯不一,地位不同,但都与山东有关。如胡子昭是四川人,被朱棣杀害于南京,之前曾经在山东任山东按察佥事。又如王省是江西人,在山东济阳任教谕。 经查史料,这七位忠臣义士在各地(家乡地等)均建有公祠,任民众祭祀。胡子昭也在荣县和大足县有建祠(另文述)。

        济南城里的七忠祠建在小巷里,是因为当时还未给靖难之役的死难者平反,是属于有识之士冒着风险建起来的。七忠祠为一个小四合院式的建筑,如果分类的话,应该放入私祠一类,与官方出资修建的“公祠”相区别。直到明朝万历二年,距靖难之役已经快两百年了,万历皇帝为靖难事件平反,才明正言顺地大规模纪念七位义士,特别是为最有名的铁铉建了铁公祠。这时,距明朝灭亡已经没多久了。在铁公祠建成后,七忠祠在其规模、所处位置不及铁公祠,然而自明至清,均是济南城里的著名祠堂建筑,明万历年间曾重修过,明清期间多次重修。据记载,七忠祠内供有七位忠臣义士的牌位、记录其事迹的石碑等物品。大门上是清同治四年萧培元所书的“七忠祠”石匾。遗憾的是,2002年为建济南沃尔玛商场,七忠祠所在的七忠祠胡同、高都司街等均被拆毁。这张照片就是在拆迁以前有心人去拍下的最后的遗存。拍照后不几天,门上的“七忠祠”石匾即在拆迁的混乱中被盗,不知去向,成为当时济南轰动一时的事件,并引发了山东日报等媒体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激烈讨论。为了抢救文物,山东省文物部门紧急采取行动,将七忠祠内的石碑等物移走收藏。现在想到济南市去凭吊胡子昭,已经无法找到七忠祠的痕迹了!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19 16:0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10-16
胡子昭祠堂考——作者红马酷哥
胡子昭祠堂考——作者红马酷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7fb740100om8w.html

       胡子昭在明初靖难忠臣里并不算最有名的,毕竟他前面还有他的老师方孝儒和黄子澄、铁铉等官阶比他大、事迹比他惨烈的。但一路考究下来,居然还是发现了很多与胡子昭有关的历史遗迹,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他的祠堂建筑。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把祖先看得很重,祖先崇拜思想可以算是一种中国式的宗教。由此,祭祀便成为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多的活动之一。而祭祀的场所——祠堂也就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对于一般的老百姓建的祭奉本姓祖先的祠堂叫宗祠;纪念先贤的祠堂为公祠或就叫先贤祠,以官府所立为多;封侯或做过皇帝的姓氏则在明清以后被专以名之为家庙。此外,还有祭祀鬼神的神祠。

        圣贤崇拜是中国古代人们宗教信仰中又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圣贤崇拜的对象不是完全虚构出神灵,而是有一定传说根据或者实有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因为政绩显著、为官清廉、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等原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有的则是因为恪守忠孝、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心灵手巧等原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他们去世以后,大都被人们神化为半人半仙式的圣贤人物。《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为了能够长期瞻仰圣贤们的光辉形象、弘扬圣贤们的崇高品德,人们选择了一些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处所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祭祀和纪念场所,这种场所就是所谓的先贤祠。胡子昭的祠堂多是此类。

        笔者所找到最早的纪念胡子昭的先贤祠是明朝中叶建于山东济南一条小巷里的七忠祠。这个祠堂里供奉的是包括胡子昭在内的在靖难之役里死难的七位忠臣义士。这七位义士中既有高官,也有低级官员(如王省,济阳县教谕,大概相当于学校里的教导主任,顶多算是县级的教育局长吧,可能九品官也算不上),但其事迹皆可歌可泣。这个小小的祠堂从现存的图片看来不象祠堂,倒象一个民居四合院,而且是很小的那种。我分析,可能当时对这桩公案朝廷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祭祀七忠臣的活动还是非法的,所以该祠堂应该是私人冒着风险所建,而官府不过是睁只眼闭只眼,未予追究。(说实话明朝时有东厂这样有名的特务组织,对这种的祭祀活动肯定不会不知道,只是没采取行动而已)

        实际上在朝庭正式为靖难忠臣平反之前,明政府就有不少的放宽政策的行动,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和鼓励了民间的纪念活动。包括朱棣本人,虽因政见不同而大开杀戒,但私下里也曾表达过对建文忠臣的钦佩之情。朱棣死后,其长子明仁宗朱高炽在位虽只有一年,就释放了建文帝的儿子建庶人,赦免很多建文的旧臣及其家属,特别是当时非常残忍的政策:被流放的家属除一人继续流放外全部放归原籍;被没入教坊为妓的女眷被全部放回(胡子昭之女胡银瓶也因此能带着胡子昭的骸骨归老荣县东川沟)。虽然这只算是对前朝过于严厉和不人道的做法的一点点纠正,距从政治上平反还远得很,却也给了人们一点想象空间。我也见到过当时纪念胡子昭的文章和诗词传世,也没有受到过追究。

        万历时,距朱棣篡位已经一百二十多年了,皇帝这把龙椅,当年是骗来的,是抢来的还是合法继承来的,已经不重要了,时间让不合法变成了合法。出于对当时并不太平的政局的考虑,万历帝正式为建文死难忠臣平反,下诏为“靖难”中为建文帝尽忠而惨死的诸臣建庙祭祀,并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于万历三年建“表忠祠”于南京表节坊。这是官方正式承认和祭祀胡子昭等人。此后,对建文死难忠臣的祭祀活动进入高潮,大量的祭祀庙祠从地下转为正式,大量的重建和扩大规模。

        四川御史熊相于正德10年(公元1516年),奏请朝廷为胡子昭反昭雪,朝廷准奏,这时胡子昭已沉冤将近120年。后熊相到川南巡按时,又为胡子昭墓立碑一块,上书:“兵部左侍郎,敕封明忠臣”,此碑至今犹存。出于巩固政权,“忠君”、“成仁”的需要,南明福王时(公元1645年),朝廷追赠胡子昭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溢号“文憨”。清嘉庆16年(公元1537年),朝廷批准在嘉州(今乐山)九峰书院为胡子昭立专祠祭祀。二十余年后,又在荣县曹家街建祠祭祀,初名“耿忠祠”,后改名“崇仁祠”。清乾隆时,迁庙于文庙傍的明伦堂。光绪时,又迁建新祠于凤呜山(钟鼓楼侧),俗称“胡公祠”。祭祀祠堂历代香火鼎盛。2008年我母亲前去荣县考证时,胡公祠已经被拆除了,只见到钟鼓楼下的古树还在诉说当年的盛况。

        在大足也建了祠堂。1513年,明朝庭命大足县令康圭为胡子昭建忠义祠于县南(今邮亭镇烈火村二十二社胡家湾),又建衣冠冢于今大足县邮亭镇东胜村七社九龙滩,立碑墓前(今墓、碑尤存)。清朝又建忠臣祠于大足县县城城皇庙右壁(老北街今大足中学与县武装部之间,解放后因建拆除,现为商业步行街,见图),命有司春秋进行祭祀。我小时候就住在那条街上,武装部东边的院子里,记得小时候确有城皇庙,那时候传说文革武斗时打死的人的尸体全都放在那里,所以那时根本就不敢去(我那时才四五岁耶),后来稍大一点因为大足中学要建校办工厂,城皇庙那一片就拆掉了。我确实不记得那里有个忠臣祠,大概拆掉的时间比较早吧,我母亲倒是见过的,居说里面还供着胡子昭的塑像。

        很遗憾的就是这些祠堂建筑现在都不存在了,所找到的或只是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或者是老年人的口头叙述。特别是七忠祠,真的是有历史价值的,它的的拆除真是中国时下大拆大建风潮中的一个缩影,悲哀!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19 16:0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10-19
这个帖子很全。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10-19
三篇文字的原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7fb740100oi86.html胡子昭系列之一:延续几百年的胡子昭出生地之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7fb740100ol8k.html胡子昭系列之二:胡子昭与七忠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7fb740100om8w.html胡子昭系列之三:胡子昭祠堂考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10-19
总版主南山转载我的文章《明朝忠臣、重臣胡子昭》以后,我就想把关于胡子昭的专帖做得更好些,因此将大足胡子昭后裔红马酷哥的文章转发在这里。
胡子昭是胡氏入川以后官职最高的人,文武全才,“忠”的气节,令后人敬仰。希望《世界胡氏通谱》上能有他的篇章。
至于胡子昭是荣县人,还是大足人,我已在文中阐述了我的观点,他祖籍荣县,入官时自注荣县人,他可能出生在大足。这与胡主席祖籍安徽绩溪,出生在江苏泰州的情况很相似。
说胡子昭是荣县人,正确,说胡子昭是大足人,同样正确,不必争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10-20
四川省荣县胡公祠堂记

    胡公祠碑,现存于荣县大佛寺碑园内,碑文已风化一些,县人胡宗杰(笔者大学同学)将其整理复原如下:

   胡公,荣县人也。初从方正学先生游,官侍郎,同殉建文难。尝读明孝儒传暨邑乘而叹曰:公临难不苟去抑,所学得力于先生者正,故其道行乎患难者奇。盖道造端于夫妇,合子、臣、弟、友四者,求其能一己足多矣。若公之弟众、夫人、小姐,皆能审去就,同生死,行大孝,以推公之忠义于无穷。是行天下五达大道而知仁与?三荣何幸,一门何学之盛也?公没四百年矣,郡人士犹慨慕弗忘,*捐资祠祀公及其家人。爰度地凤凰山脊,愈岁落成。祠右昆文昌宫并录上者,咸时同徐公之灵,其有所鉴乎!后之游御祠者,感公之事,学公之志,以其忠孝节义与乡之人激焉,实为正学广其传也已。(胡现成记)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2-02-09
求《胡受入川源流考究》一书,那位宗亲能提供,谢谢!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5-01-11
[ 六十六世].仁厚.藩公之子,其兄名惠超.    [ 六十七世].胡璞,璞为长子,其弟名瑜.[ 六十八世].胡勤,字可为.    [ 六十九世].胡杲.    [ 七十世].济黄.任朝廷中书令,著[柑赋]留传后世.     [七十一世].安钰.居住湖广万安.其兄安命.安命的儿子胡曾是晚唐状元.     [七十二世].胡赟.字志端,后唐时任光禄大夫,后晋升为特进大夫.    不知为何在《胡受入川源流考究》中没有这一段的相关记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