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01阅读
  • 1回复

寻根访祖记     一无斋主的博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7-24
寻根访祖记(2010-10-18 12:03:47)    一无斋主的博客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699920100nmku.html


甲申(2004)年金秋十月,应族兄迎建及江西都昌胡氏宗谱主修人相邀,赴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周庄,参加《高安市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西、湖南、浙江、台湾、香港等地的华林胡氏后裔共有百余人,共聚一堂,拜谒研讨华林始祖故园,对每一个怀抱拳拳之心的华林胡氏后裔来说,是一次联谊、一件盛事。它将激励胡氏后人更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

姓氏祖籍略考

从懂事开始,我的始祖是谁?发源于何时何地,这是一直埋在心头多年,我想探究清楚的一个“问题”。无奈没有线索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和仔细探究。这次有幸参加研讨会,对了解胡氏起源脉络家族文化及变迁,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即使是一次不可能全面清楚胡氏家史,可总算了却我多年心头的一个小小的愿望。

根据中华姓氏资料介绍:中华胡氏之始祖公满,亦称妫满,他是舜帝三十四世裔孙。西周武王时,他是周武王之女婿,封于陈国开国主(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满之父虞阏是助周武王伐纣,曾做过周朝的陶正。胡公满以陈国陈为主姓,包括王、孙、胡、田等姓在内的四十多支,其中陈、田、虞、姚、胡被称之为“妫内五姓”,而胡姓系其子孙就是以“妫满”的谥号为氏而得。这是胡姓形成的主要源头之一说。二说,胡氏源出姬姓,姬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赐姓胡。食采安定,自是为安定人。(安定为郡名,在今甘肃省境内)。三说,魏晋时鲜卑族胡骨氏,汉化后,改姓胡。还有胡氏把白头翁(鶟鹕)奉为胡部的图腾崇拜。

我们从这几种说法中去寻找,属于哪一种呢?据史书记载:安定建郡于西汉武帝之时,今甘肃固原县、镇原县一带,是泾河发源地。胡氏在安定出现最早的人物是西汉的胡建。他“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字伊伯,河南汝阳人,入仕安定太守。其后,又有曹魏关内候胡质,西晋徐州剌史胡威父曾在安定居住,并死于安定,其子孙便留居此地成为安定人。故胡氏以安定为故地,亦称“安定世家”。

自西汉武帝以来至北齐,安定胡氏历数代几百余年而不衰,其家族中有二十余人位至将军、太守、剌史、三公九卿,乃至王侯,还出了四皇后或皇太后。由此可见,安定胡氏名甲当世,成为一地名门世族大姓。

自东晋典午南渡与靖康之乱,安定胡氏由北而南迁徙,先是迁居宗城(今河北省威县)再迁移到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县),遍布大江南北。胡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江西境内以赣西、赣北、赣东以及南昌、鄱阳湖周边地区居多。

华林山位于江西中部宜春地区高安市西北,奉新县西南交汇处。海拔为800余米,属罗霄山脉的余脉,纵横百里,植物繁茂昌盛,风景如画。而华林胡氏“取为邦国之华,树儒林之望”之意,以胡公满为远祖,是胡氏的重要一支。

华林胡氏始祖,为东晋末南朝初的胡藩,据华林胡氏家谱记载:“藩公直言尽节,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累建奇功,曾被皇上封两次,一为是吴平县五等子;一是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赐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文帝元嘉四年,迁建武将军,后转太子左卫将军,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有子六十人。”

胡藩生有61个子孙,栖居江西各地,成为旺族,也就奠定了华林胡氏繁衍的中心地位。据《耆旧志》载:胡氏在南昌与罗、邓、熊并称豫章四大姓。但在继承胡藩爵位长子隆世死后,由其子胡乾秀嗣位,因家族内发生重大的变化。如第14子、第16子、第17子先后参与“同逆谋坐夺国”被诛杀,被取消了对胡藩爵位的继承,这对华林胡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隋唐数百年间,造成了华林胡氏默默无闻的窘境。

至唐末,华林始祖藩二十四世,胡城公(华林一世祖),字汤老,小字魁,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昭宗天复四年(公元904年)登进士第,授国子监博士,迁待御史,因唐亡,归隐华林祖居地,“大兴华林之旧地”创建家塾,督课儿孙。魁娶耿氏,生有5子,(珰、瑜、琼、王告、球)。时值五代之乱,令各避地而处,他们分居五处,蔚为华林胡氏五字。其中,珰、以宗子留居华林,瑜迁居陈(今河南开封南郊)后转迁福建崇仁,至宋时繁衍成福建崇安著族,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琼一支先居华林,后迁毗陵(今江苏常州武进),到宋代出现了以胡宿、胡宗愈为代表的晋陵胡氏,王告一支迁居九江高朐山,球一支迁居武宁。

城公有五子,分居五处,各成其宗。此举保护其后繁衍外,就是得益于华林这块山形如飞凤朝天之宝地,发源繁衍生息了华林胡氏一代又一代后人,也是华林胡氏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此,华林胡氏,人才辈出,尤盛于宋。其子孙闻于世者,如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兴办华林书院,一门三进士,累世聚居,人口八百,极盛一时。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如仲尧孙直孺是北宋哲宗绍圣四年的进士,历官江南西路总管、吏、刑、兵三部尚书。不仅如此,南宋文学家、政治家、资政殿大学士胡铨,一生勤于笔耕,著书立说百余卷,《戊午上高宗封事》一篇檄文,以笔代枪,直指奸雄秦桧,金人得知此书,大惊失色,大呼:“南朝有人,中原不可欺。”从此,金兵不南下达二十年。《封事》被后世誉为“一书安邦”孝宗皇帝在《亲札》中赞胡铨“声名足以寒夷狄之心,德望足以折奸民之变。”抗金将领、民族英雄文天祥从小就以胡铨为榜样推崇备至,称颂澹庵“临大难,决大义,不负所学,于国是忠臣,于家是孝子,斯读书之所致也。”并立誓“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据《江西通史》记载:“宋真宗称‘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有闻,朕今只见胡’。”华林胡氏堪为一代硕儒泰斗之门,南宋朱熹、张轼等中国大儒皆与华林胡氏有交往。可想,华林儒学文化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据资料显示:我的家族一系,是北宋时华林胡氏僧孺、直孺二兄弟一代,属直孺(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一支。直孺生有七子,杞、相、栝、楫、枞、根、朴。栝的第六子彦蕖的这一分支(徙居南康,居长岭。今九江市星子县白鹿乡长岭,有祖坟山还在),华林九世祖胡栝,字贡仲,后避讳改名泳,胡泳跟随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将全家迁居南康军(朱熹时为南康军守,兴修白鹿洞书院)小蟹后,又迁长岭。胡泳曾主修胡氏族谱,尊城公为华林一世祖,朱熹受邀作《华林宗谱序》,朱熹在白鹿洞办学影响极大,遭奸臣谗言被贬,晚年在福建武夷山潜心研学,至去世后。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胡泳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经常与同门师友率领其学生在书院联《季集》(即研讨学习朱熹理学等著作)。至今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上保留记载着胡泳与李燔在书院会讲的文字。胡泳卒葬云岭山,祀于南康军(今星子)学乡贤祠,从祀朱熹白鹿洞祠,神主牌位存于春风堂。

胡泳之后传八世,为重芳、重庸。皆能克守先业,重芳生有四子:真一、真二、真四、真七。真四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受一、次子受二,尊为十世。元延祐年间,天下大乱。因避乱,两兄弟与堂叔真八公由星子长岭一同迁居都昌白凤乡土目,其后子孙蕃昌,称为大族。

重庸生有真八、真九。真八后裔居都昌吉阳岭,真九一支后迁入星子城,后裔分布全县乡镇。原江西省长邵式平夫人胡德兰、与原江西省副省长、现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鹏博导同属真九一支。

受一,后徙居沙墩白石山。

受二,从长岭迁居对岸都昌土目,初始,因贫寒而为当地大族陶钦三做工,诚实敦厚,得陶公喜欢,将其女许配于他。受二家族发达后,其子福铭(公元1375-1457),号妙隆,白手起家,克勤克俭,不吝施舍,捐谷捐银;赈荒赈贫,造桥修堤,捐款修复白鹿洞书院。永乐年间,“郡邑高其义,乡里感其德。”朝廷赐义士冠带,以示彰显。此一支后来在当地繁衍了十八村庄,也有不少迁往他地,现人口不下于二千余家。

都昌胡氏,以春秋胡公满为远祖,宋代奉新城公为华林一世祖,以华林九世祖胡栝为星子、湖口、都昌为宗祖。又以受二公为土目胡氏之祖。

据都昌《胡氏宗谱》记载:胡勇(泳)俚(今都昌苏山马鞍山胡涌村,位于鄱阳湖东畔,与白鹿洞、星子县城隔湖相望,湖口为邻。)明嘉靖年间,勇(泳)公,由伟舍(今都昌土目村)迁入,落户马鞍山。胡勇公即马鞍胡勇村一世祖。

胡氏宗族血脉初考,略知一二,但要考全,有待细究。

故园探幽

次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华林胡氏宗亲拜谒团,乘车沿华林山盘山公路而上,抵达山中的周岭村(即浮邱岭下)前时,顿时,鞭炮阵阵,响彻华林山的上空。

据介绍,周岭村现住民都是高氏村民,他们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搬到华林,在胡氏始祖旧墟上而重建的。当时,高氏先人到此地,这已是人烟稀罕,一片荒凉,他们利用旧墟上的木、砖、石、瓦、梁等材料重建居室。就此生息繁衍,已有八代了,距今约170年。

我登高远眺,整座华林山尽收眼帘。无论是左看右看,往上看往下看,远看近看,华林山就像一只盘踞在罗霄山脉旁的大雄狮,雄心勃勃,昂首傲视赣中大地;浮邱岭其山势,恰似一只巨凤遨翔在群山之中,而周岭村恰好象一只裹在卧狮飞凤怀中的小雉,是那样安定静谧。天地人合,无独有偶。按照风水学视野来看,这一山一地,一狮一凤,相依相偎,一阳一阴,一动一静、刚柔同济;村子坐北朝南,西高东低,山势地势水势,非常顺势,仍是一处洞天福地。也就是说,人居于这种大自然平衡的环境中,对繁衍生息是一个非常理想、非常有益的地方。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华林胡氏远祖,若没有慧眼慧心,大志和胸襟,怎能爱上华林山。

我独自一人,沿着铺在山道的花岗石块拾级而上,一路上,只见石面光滑磨损凹陷。我边走边想象着当年宾客络绎不绝,车马人流不息的情景,心中一股热血涌上,催促自己加快步子,朝村里走去。根据示意图,找到村头“感恩寺”的遗址,我认真细致地考究了散落在杂草丛中的建筑石材。根据石材上雕刻腾龙图案和花卉图案特征和手法,初断定是宋代建筑风格。“感恩寺”取“报答皇恩浩荡”之意。是家庙用于祭祀。据目测遗址规模,占地约4.5亩面积在山区,这占地面积已不算小。听村中高姓老人回忆,告诉我们说:周岭村过去出了很多大人物,村上有口大钟,高1.5米,钟上铭刻满了姓胡的名人和一些难认的字。这口铁钟在20世纪70年代“文革”中被砸碎,当废铁卖了。真遗憾。

据说,铁钟上是皇帝称赞华林胡氏“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的铭文,这一说,虽铁证无存,但根据推理分析和有关资料佐证,是值得可信的。

“潜园”是华林一世祖城公,名魁,唐亡后不仕,隐居在华林,督得儿孙,新创建的家塾。取“潜心修性”之意。现存“潜园”二字奠在屋基上,隶书,清晰可见。方正圆润,刚劲有力,笔功了得。

南唐时,魁之长子胡珰将家塾拓展华林学舍、至北宋初年,华林五世仲尧八兄弟,在华林山东麓元秀峰下的浮云山中,新建华林书院,规模宏大,开学设坛,弘扬理学诸子之道,名扬江南。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张轼等大儒,皆受于华林胡氏门下。

南宋时,直孺公第六子彦蕖,后徙迁南康,居长岭,与朱熹时任南康军守,复兴白鹿洞书院,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走进村里,看到层层叠叠的花岗石垒起屋基的一栋栋的新房子,展现我的眼前(说是新房子,不够确切,其实是用老砖、老瓦、老建筑材料重建罢了),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拆除的屋架裸露在日晒雨淋之中,我心在颤抖,我心在呐喊,快救救它们吧!高高耸立在村庄之中的宗族祠堂,不失当年的庄重威严肃穆。我抚摸着一处处断壁残墙,那一种触电的感觉,让我心中激情振荡;思绪万分,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一份情怀伴着我在村中上上下下,走了一圈,对全村的方位地形、地势走向和房屋布局,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整个村庄是坐北朝南。北靠浮邱岭,面向东南方,村西由华林寨山谷中的一条山溪绕村而过;村北曲溪穿村而流。二泉归一,汇集在村前糟门口处。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从村前至村尾,掘有九口井。从当时生产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条件视角来看,整个村落的布局和设计,非常合理,非常讲究、非常科学。居半山腰中依山而建,就势而筑。从防火防匪的角度考虑,既方便生活起居和生产,又便于防火安全;既防攻又可进退自如,从守防的角度考虑,又是非常严谨。为了不忘老祖创基之艰辛,不记忘祖典的功德无量,我从旧墟旮旯捡了一块旧墙砖(宋砖)约八斤重,带回了南昌珍藏,以示缅怀先人,感受祖德的庇护。

参观村子后,我们登上了村后的浮邱岭。

站在山巅丫口石上,群山连绵,峰峦叠嶂,绿郁葱葱,万象更新。放眼四际,一览无虞。大自然的壮观,让我感受到个人的力量渺小,时光的短暂,生命的宝贵。物质永存,精神的伟大。

据介绍,浮邱岭,就是因古代名士浮邱公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古人云:“山在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岭上,有罗武二仙庙遗址,庙下数十步,有华林胡氏二世祖胡珰公墓,坟冢长年掩没在乔木丛中,石块上布满了苔藓。现场经过清理,遗址、公墓都依稀可辩。我们按照中国习俗传统,就地供上祭品,燃放鞭炮,焚香礼跪祭祀古人,以表后人崇敬之情。

据宋淳祐十一年有关资料记载:“罗武二仙原是朝庭大臣,一个是尚书,一个是指挥,二人被贬为小军吏”。来到华林胡宅游玩,(因懂水风)看到华林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想在此修道。并对胡家老祖说:“此地可贵不可富,惟向奉新稻田,明堂(注:指讲学处)容万马,水口不流针”。若向这等处建基立宅,主有千石租粮。于是,老祖遵罗武二人之言,徙往奉新居住三年,果然胡家致富。后来拆迁到奉新,高安、新昌、浙江等地安居落户。所有安居者果真都得到了富贵。罗二人话灵验,老祖大喜,把华林山八十四亩荒田,大米一百担,赠给罗武二人修道。不久后,罗武二人得道成仙。梁武帝爱积德行善,听罗武二人修行成仙之事,遂即下诏建立一坛、一寺、一宫,前后四堂(注:可想当年规模之宏大,香火之旺盛)。后因战事纷争,田粮少,供不应求,不能长久维持,殿宇年久失修,慢慢腐烂,开始颓废,往的僧人道人也少了。至宋朝佑十一年,钦奉谕旨重建坛庙……。

此记载,虽说有些唯心“理论”但综合其它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去伪存真,该记载的内容,似亦可信。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家谱。而且是一部具较高文献价值的史料。

通过此一番对华林胡氏的研讨、实地考察,给了我一个较满意的答案、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尽管我祖世袭之地,人去楼空,面貌全非。今通过相关史料和对当年的遗址的考察,可以清晰的看出它当年,累世聚居,人口八百,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

尽管我祖作古千余年,历史烟云亦移亦逝。可今透过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道一石,我仿佛听到了我祖辈,披战袍、挥铁戟,跨战马,浴血奋战,驰骋疆场的怒吼;又仿佛看到了我祖辈解甲归田,立窗前,抱三经四书,诵诗赋词;广招门徒,设坛授学,饱学经纶,胸怀大志的风采。

现在的高安华林山周岭村(浮邱岭)这个地方,是不是华林胡氏的发源地,这是不可争议的。高安华林是始祖胡藩创始地,也是始祖藩二十四胡城公(华林胡氏一世祖),归隐后的居住地。今天为什么产生奉新华林胡氏一说?这需要弄清两大概念,一是华林山不能按现在两县行政区域而论(奉新胡氏又在奉新,其实高安华材和奉新华林是一山两麓,不受现在的行政区域所限),加上历朝历代对华林山的归属各有不同的变化;二是华林始祖和华林一世祖的概念不能混于一谈,更不能狭隘去理解何处是、何处不是的争论。应还本清源,给个客观结论这也不难。作为华林胡氏之后,我们要为华林胡氏的振兴、大业而从长远考虑。祖宗已给我们留下了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一切向前看。这笔精神财富,不仅仅是华林胡氏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份。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去思考去研究发掘,才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方是大道。

作者简介:
胡星卫,谱名茂和,斋号一无斋主人。1957年中秋生于江西省星子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毕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等,现任江西省科技厅宣传办负责人。一生追求理想,热爱生活,崇尚自然,醉心山水,爱好文学、摄影、书画、古玩、陶瓷收藏和旅游。在中央、省、市级电台报刊先后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论文、杂文百余篇,达150万字。《农村劳力过剩的背后》等多篇文章获省部级奖励,著有《一无斋文集》、《一无斋散文集》等著作。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7-24 21:0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7-24
Re:寻根访祖记     一无斋主的博客
首届高安市华林胡氏研讨会2004年10月举行。
  
华林胡氏古村距今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村内有造纸作坊遗址、潜园书音石刻、九亿高龄的花岗岩巨石丫口石等。华林胡氏历史名人层出不穷,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华林胡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胡氏后裔纷纷前来华林寻根,祭奠祖先。2004年10月举行了首届高安市华林胡氏研讨会

项目责任主体:高安市旅游局、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

第二届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在高安华林召开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9-01-03 10:49:13 ]
[上一篇] [下一篇]
转自:http://adv.jxnews.com.cn/2006/tg/browse.php?tid=23039

大江网讯 通讯员高雄鹰报道:2008-12-29 10:11:48

12月28日上午,140多名胡姓人士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参加华林胡氏第二届文化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暨2004年华林胡氏第一届文化研讨会后,应广大胡姓人士再次要求,由高安市旅游局主办,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精心筹划安排的。前来参会的有江西省文化、教育、学术、新闻和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精英代表以及江西省各市、县(区)胡姓人士。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再次拜访了华林胡氏祖居地的胡氏宗祠、感恩寺、潜园石刻等遗址。他们一致认为,研究弘扬华林丰富的古文化和胡氏祖先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是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华林山风景名区4年来在公路建设、村庄规划、景区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 这次大会的圆满成功,为高安和华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对加快华林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步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高雄鹰报道)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7-24 21:0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