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19阅读
  • 30回复

梦里清华今始圆 -—“中国婺源•清华胡氏宗亲首届联谊会暨清华胡学文化研究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8-08


       江西玉山胡孙荣宗亲会场发言向各位宗亲介绍了素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江西玉山官溪胡氏宗祠和从玉山官溪走出去的为中国当代国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胡仁宇宗亲(院士,物理学家,两弹功臣,)和胡其正宗亲(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设计总指挥),让所有到会的嘉宾和宗亲们领略了江西玉山官溪胡氏宗族的壮哉和伟哉。
        在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有一幢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的建筑,这幢建筑就是官溪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后虽于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但主体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是江西省古建筑祠堂遗存中的精品之一,历经400余年历史,现被誉为“江南第一祠堂”。关于祠堂的来历流传有“小型皇宫”的佳话-——相传内村胡氏一祖宗曾是太子的陪读,太子登基后,特赐宗祠以缩小的皇宫造型建设,以示皇恩浩荡。祠堂为二层砖木结构,三进两院,整个建筑多处浮雕,图案丰富,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坐西北朝东南,丛林环抱,绿野平川,前中后三重以纵轴线次第排开,整体布局井然有序。祠堂外设照墙、水池,照墙上题有“腾蛟起凤”四个隶体大字,典雅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于凡俗的气势。水池呈新月造型,蕴涵“千长古月”之义。正中大门盖有三重歇山式门楼,装饰雅观,气势宏伟。牌楼横匾刻有“飨保万龄”四个镏金楷体大字,笔法古朴、苍劲、圆浑,寄寓美好祝福。宗祠内的戏台,号称“江南第一台”,台上梁、柱、撑腿皆雕满人、物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网” 上此戏楼占有一席之地。它建于大门背后,与祠堂融为一体。戏台檐角为双重歇山顶,以青灰色的筒瓦铺盖屋顶。正脊龙吻双尾巧妙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梁架的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均为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尽显匠心独运的建筑技巧。戏台左右两栋廊房名为“报功”和“泽德”,与后台相连,连通着中堂。戏台与中堂之间的大天井,平坦规整,大约可容纳六百名观众同场看戏,置身其中,耳边仿佛依旧有梨园歌声缭绕……戏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戏台天棚顶处的三口多角藻井绘有戏文彩画,后台的墙壁上还留存着一些班社的题字,最远年代能追溯至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中堂为宗祠的正厅,进深顶高,空间开阔,梁粗柱壮,人手难以合围。如此这般的雄壮,让人感受到了几百年以前作为一个家族处事中心所特有的威严。檐枋上铺以斗拱装饰,为抬梁和穿斗式结合的建筑手法,别具风格。中堂之上前后挂着“清华一脉”、“理学名宗”两块牌匾,柱子上也依次挂着“月开十口成千古,水别三溪共一源”、“七星池水流九曲,一寺佛光映三台”两幅对联。“月开十口”即“胡”字,“成千古”与“千长古月”、“飨保万龄”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清华一脉”与“三溪共一源”互为呼应,指明官溪胡氏先祖源于婺源县清华镇胡氏一个支脉,并寄以居住在官溪和桃溪、梅溪的胡氏三个支脉,要像三条溪水一般三精诚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美好寓意。整个宗祠的外型远而望之呈龙型,左右各有一井,那是“龙”的双眼。真龙不可缺水,门前正对桃溪,清水潺潺,源源不断,让这条“龙”更具无限的灵气。官溪胡氏祠堂之精美不仅在于祠堂内部的建筑与结构,还在于周边附属建筑与祠堂相得益彰。据悉,祠堂前面有一个月亮形的池塘,取“胡”字当中的“月”;而塘边的古井则蕴含着“胡”之“古”部,两相合并,形成一个“胡”,这个设计暗喻着祠堂主人的身份。官溪胡氏宗祠以它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玉山的记忆,是中国建筑历史的见证者。而宗祠第二进门楼上高悬的“清华一脉”,则是玉山官溪胡氏先祖对其子孙后裔的敦敦教诲,要其世代不要忘本,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清华、自己的根在清华,从而激发起其子孙后裔长大后要去寻找自己祖先的足迹、要去寻找自己心之所系,根之所在的美好愿望。今天终于到清华老家圆梦成真,是“清华胡氏宗亲联谊会”成就了各位宗亲的“寻根之旅”、“圆梦之旅”,“友谊之旅”!
        或许有了官溪胡氏宗祠的灵气与庇佑,数百年来,官溪胡氏人才辈出,尤其当代官溪胡氏才俊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两弹功臣、中科院院士胡仁宇宗亲,就是他们杰出的代表。胡仁宇宗亲是江西玉山官溪内村人,1931年生于上海,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就被爱才若渴的钱三强、何泽慧等老专家视为难得的“好苗子”加以重点培养,1956年9月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回国后,就参与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后,他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在当时部一级的负责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在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他带领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驰骋在空气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复一年地战斗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中,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立下汗马功劳。1983年6月,协助院长“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授组织领导全院的科研工作,后来接替了病重的邓稼先教授的工作。1986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九研究院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组织领导核武器设计、试验、定型和生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高技术跟踪、人才培养、开发民用技术和科研新基地建设等重要规划。胡仁宇宗亲一直从事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加速器、反应堆物理研究,领导筹建了多个核物理实验室,曾前后参加过6次国家核试验,为我国核工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奖;1984年、1988年两次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1989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玉山官溪胡氏不仅仅只有杰出的胡仁宇宗亲,还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即胡其正宗亲。胡其正宗亲1935年1月出生,江西玉山官溪人,1959年参加工作,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火箭探空和卫星总体工作;1968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多颗航天器的总体技术、电源设计、卫星电测、测控。曾历任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师、副总指挥、总指挥;曾多次获得国家、部级、集团公司及院级奖项;2003年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学院聘为专职教授,主讲宇航概论、航天技术基础、航天器任务分析、空间环境、遥感卫星、等课程;曾担任《卫星电测技术》副主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委员、副主席等职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胡其正任总指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1965年9月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了由赵九章任院长、代号叫“651”的卫星设计院(公开名称为“科学仪器设计院”),并把中国第1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70年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酒泉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塔架列抵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玉山官溪胡氏除了胡仁宇、胡其正这两位杰出的宗亲外,还有胡仁宇的兄长,计算机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胡守仁;胡其正堂兄弟胡其安,国际政治学会第十四届世界大会副会长;曾担任湖南矿冶学院系主任的胡为柏;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的胡苏超等人,他们都是此地在解放后涌现的人才,都曾是某一领域的风流人物,是玉山官溪胡氏的骄傲,也是清华胡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悠悠官溪水轻轻绕过官溪胡氏宗祠,闪耀着熠熠光芒,照亮后人的心灵,留下一个美丽的殿堂。相信江南这座被誉为中国博士县的玉山县一份子的官溪胡氏族人在祖国未来大建设中定能一如既往地输送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祝福玉山官溪胡氏族人!祝福清华胡氏族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8-08

        会议上,清华胡氏学公第35世后裔清华村老街子弟胡万开宗亲做了感谢、感恩、感动的主题发言。他感谢会议的发起人和筹备组牵头做了这么一件为挖掘清华胡氏文化,提升清华胡氏知名度,发展清华经济文化事业,为祖宗积德、为子孙积福的大事;感谢不远千里来清华寻根访祖联谊的各位宗亲,相信清华胡氏宗亲联谊以后一定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感恩胡姓始祖胡公满成就了我们今天胡姓在全国百家姓排名位居在13名的大姓上;感恩清华胡氏始祖学公,是他慧眼选中了清华这块“清溪萦绕,山水灵秀”的宜居之地,并创造了“挺生八子皆英杰,甲第连甍列四坊”的辉煌,从而使我们在座的各位清华胡氏宗亲血脉相连;感恩清华胡氏先祖的达人官宦贵族们曾为帝王将相辅佐有功、文人商贾布衣们历朝历代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是他们杰出的表现才赢得了世人对胡姓的尊重。最后说感动。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在为清华胡氏发展壮大、光宗耀祖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怎么办?万开宗亲提议我们清华胡氏宗亲们一起共勉:一是要时刻努力拼搏,不断建功立业,就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二是大家都要认真地把自己的子孙培养好,让他们有更多的出人头地的机会。相信众位宗亲们只要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薪火相传,我们清华胡氏子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够再次多次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8-08


         会议上还有一位来自江西鄱阳,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胡秋火宗亲做了要推动谱牒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族史文化研究的现场脱稿即兴发言会后了解到这位宗亲老人家1995年开始接触清华胡氏族谱,之后独自深入全国各地,了解清华胡氏的起源、发展、变迁、分支、世系等相关信息,直到2014年因身体原因才停止外访,但仍在家认真研究族谱。这次清华胡氏盛会,胡秋火宗亲老人家不顾酷暑炎热,舟车劳顿专程到会并发言。向这位可敬可亲的胡秋火宗亲老人家致谢,致敬!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8-08


       宗亲代表们发言后,平飞宗亲宣读了对本次会议提供物资赞助、族谱展示、后勤服务的宗亲和团体名单。是这些宗亲和团体们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这次清华胡氏盛会得以顺利召开。通过这些名单,我们深切感受到清华胡氏儿女血浓如水的骨肉亲情、众志成城的赤子之心,亲情永恒的生命纽带,体会到清华胡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温馨和幸福。
    清华胡氏一家亲,同心共筑清华梦。这是全体清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目标,祝愿“清华胡氏宗亲联谊会暨清华胡学文化研究会”能成为清华胡氏族人尊祖敬宗、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联络宗谊、慰藉情感、传承文化的平台,愿这个平台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8-08
            
         篇四:巡 游

                              上下街连五里遥


        台湾诗人席慕容有诗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 联谊会结束后,为了宗亲们无法割舍的思乡情结 ,会议主办方清华本地宗亲安排三位导游带领我们这些从天南地北回归故园的清华胡氏后裔游子们巡游千年清华古街,让这些远离母体一千余年的清华胡氏后裔们领略到故园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和岁月变迁的沧桑。
        清华唐代古街是婺源清华村的一条主干道,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距今已有1276年。它长约1905米,宽约4米,贯穿于整个村落,两侧店铺林立,间或还建有宗祠、庙宇和府邸。据《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记载,在清华古街东端有关圣庙、五显庙、文昌阁和万年台(戏台);西端有文昌阁、周宣灵王庙、张帝庙和关帝庙,可惜都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了。
         当时清华唐代古街全由青石板铺就,两旁全是前店后居,排列整齐,其建筑全为徽派的砖木结构,是婺源第一长街,号称“五里长街”,当时清华五里长街从上到下两侧几乎全是店铺和客栈,一家挨着一家,经营什么的都有。当时这些店铺曲尺形柜台的两端都有匾,叫“万年牌”,一般黑底金字,书写着与店铺经营有关的熟语,如药店写“橘井流芳”,酱园写“梅葛遗制”,笔墨店写“千载存真”等,很象今天的广告招牌,街上至今还留有许多这些遗物。
          清华古街最繁华时店铺有300余家,商品十分丰富,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应有尽有,很长时间一直是婺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地和商品的集散地。绍兴元年至三年(公元1131-1133年),岳飞征讨叛将李成,多次辗转婺源,曾在清华屯兵安营扎寨,咏诗道:“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说的便是清华村的这条老街,可见当时老街之繁华。
        现在的清华古街,店铺大都改成了住宅,商业和服务业基本上转到村落新街上去了,但店铺的格局改动不大。前进大多为两开间,少量是一开间或三开间,也有五间或七间的连排店面;后进是住家,一般都设有太师壁,上挂中堂画和对联,下置八仙桌和扶手椅。二者之间有一个极窄的天井。因为房子狭小,二楼大多住人。楼向外挑出几十公分;楼上正面大多为板壁,窗的下槛墙有贴花式栏杆做装饰的,更多的是在下沿的花枋、花板上刻上华丽精美的浮雕。如今,行走“五里长街”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商业气氛,但是透过街道这些古老的商铺构造,依稀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繁华。
        据史料记载,因为清华镇附近出高岭土,清华东园一带早就有了陶瓷生产,当时清华街下街东段的清华东园村在宋明时曾是瓷器街,三户一家窑货铺,五户一间瓷器店,颇为繁华,而且对景德镇瓷器有过影响。这里出过一位姓齐的人,当时人称“齐总管”,宋时曾任浮梁陶丞。据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由于“劳于王事,误毁御器,抱愤吞器立死不仆。”当地人尊称他为“窑神”,为了纪念他,修了一座“窑神庙”,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祭奠。        
      行走在清华村这条悠静的古街上,脚踏着一千多年前的青石板,手摸着乌黑发亮的“万年牌”,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对先祖曾经生活、栖息过的这片热土充满虔诚和敬仰!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8-08
劲松兄严谨求证的精神值得敬佩,期待后续大作。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8-08
回 scu_hukun 的帖子
scu_hukun:劲松兄严谨求证的精神值得敬佩,期待后续大作。 (2016-08-08 11:30) 

先把文字奉上,图片以后慢慢补充。
希望宗亲通过我的文字能对清华胡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就是我最快乐幸福的事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08-08
与劲松宗亲亲身相处,以及几日微信群里的讨论参与,他的那股认真劲真的很让人钦佩。此次《清华胡氏联谊会》能如此及时快速的在宗亲网报道,很大部分是归功于劲松宗亲的信息及时收集。

感谢感谢~~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胡氏宗亲网》,打造胡氏寻根第一网
联系方式:
eMail:swordfly369@163.com
QQ:240354002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08-09
回 admin 的帖子
admin:与劲松宗亲亲身相处,以及几日微信群里的讨论参与,他的那股认真劲真的很让人钦佩。此次《清华胡氏联谊会》能如此及时快速的在宗亲网报道,很大部分是归功于劲松宗亲的信息及时收集。
感谢感谢~~ (2016-08-08 22:45)

        为了作品的时效性,会后回家加班加点收集资料匆匆文字整理后,来不及文学语言的修饰,仓促中就把初稿给宗亲和读者们奉上。暑假中会慢慢便写边改继续完善的,力争以文学的作品形式呈现给大家。
         为清华胡氏宣传义不容辞。谢谢站长的褒奖。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08-09

四坊九井十三巷


       清华唐代古街的街名按段分别为横街、上街、中街、下街。东半街(下市)正东西向,长约600米;西半街(上市)为西南向,长约500米;横街长805米,为南北向。如今,街道两边住着一千多户、四千多人,占整个村人口的五分之四。
        据清华胡振番家收藏的《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和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 江南名儒胡升(清华人)编撰的《星源图志》所载,以“五里长街”的清华街为轴心有“四坊九井十三巷”。
       “四坊”分列古街两旁名为长寿坊、桂枝坊、安仁坊和仁寿坊,每坊都有一个两柱式的坊门,形同牌楼。当年学公八子四坊分居于此,创造出清华胡氏大公派、二公派、五公派、六公派、九公派、十一公派、十二公派、十三公派这八大支派的辉煌。时光久远,“四坊”今已无存,但已成为清华胡氏八大支派后裔心目中永远膜拜的圣地。
       “九井”,是指唐宋时开凿的九口水井,名为狮子尾井、狮子头井、冷彻骨井、有惊忧井、泉不竭井、后街头井、灵芝阁井、岭前求井、依山下井。
       “十三巷”是程家巷、张家巷、撩车巷、方头巷、安乐巷、大夫巷、蔡家巷、戴家巷、曹家巷、姚家巷、小公巷、傅家巷、街头巷。 通过巷名可见,唐宋年间“五里长街”至少有九姓合住,各踞一区。
         今日,老街古巷犹存,一些巷子仍沿用古老巷名,如大夫巷(为宋武翼大夫胡师礼旧居)、方头巷、四房巷。不少古井依然存在,其中保存完好并能使用的当推犴子头井(狮子头井)。该井与地面平行,四边有排水沟,井深约4米,井盖是一块大青石板,上面凿有直径40厘米的两个洞,各罩一个井圈,俗称“双眼井”。这些古井,泉水汩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古镇千年历史的见证。
        穿行在这“五里长街”的唐代清华古街上,沿着街上的青石板路前行,两侧的古建筑,古店铺一一而过,有如走入一段历史,依然能体验到盛唐的风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