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17阅读
  • 30回复

梦里清华今始圆 -—“中国婺源•清华胡氏宗亲首届联谊会暨清华胡学文化研究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6-08-09

迎 亲 归


       清华境内名木古树繁多,最著名的当数唐代的古槠树,位于清华村东侧。据《婺源县志》考证:唐玄宗开元28年,婺源设县治于清华时,县衙为东园村的胡氏宗祠改建,当时宗祠前就已有这株苦槠树了。以此推算,该树当有1300余年的历史了。时光流转,古树依存,那时的县衙早已在岁月的风雨中湮灭,然而,见证县衙兴衰和清华荣辱的这棵苦槠树却依然枝繁叶茂,巍然挺立。经测定,此树高约19米,胸径2.47米,冠幅约8平方米。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棵曾经是清华胡氏宗祠门前,后又是清华县衙府内的唐代古槠树,俨然就是一位清华胡氏的先祖,他目睹了清华胡氏族人太多太多的聚散离合,迁徙往来,风雨沧桑。在他身上我们或许尚能寻觅或感受到我们先祖一丝生活劳作的气息。岁月如斯,这位坚毅的长者,就这么一直伫立于此遥望远方,佑后裔平安,望子孙团聚。今天,这位岁月老人终于见证了我们这一代族人重归故园,祭拜先祖的盛会,见证了我们清华胡氏后裔千年归乡团圆的盛况。
        走近古槠,只见他铁干虬枝,枝叶浓密,直窜苍穹。祥金、孝忠,帮秀等宗亲们迫不及待地争相手牵手,伸直了手臂合抱他,呵呵,要七人才勉强合抱得住他,怪不得不少人慕名而来,欣赏奇树,与树合影留念。
        盛夏季节,苍老的古槠,绿叶竞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它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岂不是我们清华胡氏家族兴旺鼎盛的真实写照?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6-08-09

宗祠遗址诉衷肠


        仁德堂是清华镇清华胡氏最大的宗祠,因处于清华古街的上街与横街的折角位置,故有人也称之为折角祠,今已荡然无存。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是烂门破瓦,残垣断壁,蒿草丛生,败落荒芜的景象,部分遗址已被辟成菜园和被占做它用。据胡振番宗亲收藏的《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载,仁德堂始建于明代嘉庆十六年,堂号“仁德堂”是为纪念、弘扬清华胡氏先祖胡尚仁、胡尚德两兄弟出巨资和精力首次编修刻印清华胡氏族谱(清华胡氏宋元时期就曾编修过族谱,但都是手写本,尚仁、尚德两兄弟担心手写谱为“不孝者播弄盗鬻,宗者不宗,不宗而宗”于是“出己重资,绣梓通谱,成一族辉煌巨典”)的仁德精神。它在兴盛时是由照墙、门楼、正堂、后堂、寝堂五件四进构成,左右还附设前后三进的学斋等厅屋。祠堂内有楹联匾额高悬,以彰显宗族的辉煌历史;前有灯塔、宝炉、水井等设施。整座祠堂木柱石础,雕梁画栋,彤扉彩盈,檐牙高啄,青砖黛瓦,朱门石鼓,建造精美,气势显赫,为当时清华胡氏族人传播“忠”、“孝”、“悌”等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解放后,仁德堂被征用做婺源县粮管所粮库,后历经“破四旧”、“文革”等浩劫,慢慢被破坏殆尽了。至今仁德堂的土地使用权仍属婺源县粮食局。站在遗址上(现仅长54米,宽20米),我们仿佛仍能看见先祖们逢年过节和重大议事、喜庆之时,整衣正冠,开门入祠,上香进礼,鸣炮奏乐,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或庄重肃穆,或热闹喜庆的恢宏壮观场面。
         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当前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业俱兴,祖国各地,到处可见高大壮观、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仁德堂胡氏宗祠的破落衰败,游览的宗亲们痛惜之情难以言表恳切希望清华本地宗亲一定要和当地政府多做沟通交流,以借助婺源历史名人效应为契机,打造特色人文旅游,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扶助,把先祖遗留下来的这块福址宝地保护好,利用好,争取早日拿回土地使用权,以待族人有日达成共识,凝心聚力,重建宗祠,给祖宗的神灵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给清华胡氏后代子孙一个活动的场所和精神的家园。
  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今天,祠堂已成为人们追思先祖艰辛创业,发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资源。修缮祠堂不仅是既用于祭祀先祖,敬孝执礼之场所,又用于亲情联谊聚会,和谐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利于家族,亦有益于社会。清华胡氏子孙有责任和义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大地上各地祠堂的兴建也开始日趋风行起来,它对于族人祭祖、教化、礼仪等,维系人们道德与忠信起到系列巩固作用,使人们在现代文明的快速节奏生活中中,心灵得以寄托和归宿。
        国运兴盛之下,中国祠堂的恢复和重建落成定会于西方教堂的功效相媲美,成为千古经典!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6-08-10

廊  桥 遗  梦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沿着徐志摩的诗歌韵律,我走来了,走进了彩虹桥。
   桃源人家,梦里家园。清华镇的彩虹桥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影《闪闪的红星》就在这里取景也还是《魂牵柳桥镇》、《乡村女教师》,《我心永远》等多部电视剧的外景地。该桥整体结构冼炼,做工古朴,未施雕琢,有交通和供人休憩双重功能。它位于清华村上街西端,横跨水面最宽处,始建于南宋(公元1127--1279年),距今已近900年。彩虹桥为全杉木结构,全长105米,亭宽6.5米、廊宽约3米,设计科学、美观大方。桥有四墩五孔,墩上建亭,亭与亭之间的桥面上建廊,全部青瓦结顶;四座桥墩青石迭砌,呈半截船形,如一排准备就序的船队,正在等待一声号令,扬帆远航;桥墩裸露的石缝间偶有一些苔藓、青草和不知名的小矮树窜出,似是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桥墩间用木梁横联,上铺木板成桥面;桥廊的两侧有栏杆和长凳供行人小憩;亭中的石桌石凳,已经被岁月磨得铮铮发亮。四墩五廊六亭,青石黑瓦红柱,亭略高于廊显得既错落有致,又一脉相承,远远望去,那彩虹般流畅纤巧的腰身,架于一泓清流之上,在山野的映衬下,在两岸青峰的对峙中古意盎然,更显长虹卧波的气势。
  关于彩虹桥有一段传说:在彩虹桥修建前,上游20多米处原来曾建有一座木板桥,可是每年都要被洪水冲毁几次,给过往行人带来极大不便。宋绍兴年间,清华村一位名叫胡济祥的出家和尚与一位叫胡永班的能人,很想为清华人建一座牢固而永久的桥。但由于没有钱,他们简单地分工,胡济祥负责筹款,胡永班负责设计建造。于是胡济祥和尚云游四方化缘多年,终于筹够了大笔银两。胡永班则出外学艺,历尽苦难。筹款到手,技艺学成,胡永班开始负责设计、建造、施工。建桥选址时胡永班吸取了以前木桥多次被冲毁的教训,河面越窄水流越湍急,而河面越宽水流则越缓慢。所以他宁愿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修建一座跨度更长的廊桥,也要避免被急流冲毁的命运;水中四个桥墩样式别致,迎水面尖锐上挑,流线型的形状可大大缓解洪水的冲击,背水面则是平直敦实,和前面完全不同;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根据河床的流速设定的,流速最大的地方,墩距最大,有利于泄洪;为了降低洪水对桥墩的冲击,他还在桥西下游三十多米的地方建一石坝,抬高水位,缓解洪水的流速,保护古桥建桥期间周边的许多文人墨客、绅士都想给桥取名而留名,婺源清华是书乡,崇尚读书,自然不可能简单地命名,因而所起的名字,无一被认可。直到在桥即将竣工,封盖最后几片瓦时,恰逢雨过天睛,天上挂起一道绚丽的彩虹,倒映在水中。山光水色,彩虹廊桥,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当时胡济祥和尚和建桥的胡永班见到此景,认为是吉兆,立即叫村里人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将桥取名为彩虹桥,寓意过往行人踏上此桥,如同登上吉祥、美丽的彩虹而终身好运。
  后人为纪念两位先人,在中间亭子立碑,以示永世不忘。今行至桥中,我们便可看到廊桥亭子旁侧设一神龛,上悬黑底红字长虹卧波横匾,下方神龛供奉着三尊彩绘神像。右侧僧人装束的当是募集银两的胡济祥和尚了,左侧匠人打扮的则是建桥的胡永班。而中间头戴斗笠,手执铁铲的,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大名鼎鼎的的禹王,因他是传说中的镇水神仙,有镇水神仙居此,自可镇住洪魔水怪,确保彩虹桥的平稳、安全。或许有了神灵的庇佑,彩虹桥自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风雨,风采依旧!
  神龛两侧挂有一幅对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此联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描述的是他当年登宣城谢公楼(叠嶂楼)所观景色。有些游客和媒体认为彩虹桥得名是由李白的这首诗句而来,其实这是对彩虹桥名字的误解。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如今被借用于此,其意境最为适宜。廊桥与周围的登云桥、文彭小西湖鸳鸯树、水磨坊汀步桥等风景交相辉映。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好一派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情趣!凭栏远眺,青山如黛,碧水澄清。五座连绵的山峰,形如笔架,称为笔架山,青翠淡雅宛若处子,虽没有五岳的巍峨雄壮但更显清新秀丽。山脚下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当地人称之为文彭小西湖,她清澈、平静,犹如一面明镜,想必这应是此联中明镜的由来了。相传明嘉靖年间,徽派篆刻鼻祖何震,邀他的恩师——吴派篆刻始祖文彭,游自己故里婺源。彩虹桥下澄碧如玉的湖水深深吸引着文彭,他们乘竹筏逆流而上,见这一带碧波潋滟,风光旖旎,蜿蜒的古驿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边的竹林、小桥、流水、人家、庙宇、村落、河道等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文彭情不自禁地赞叹:此乃小西湖也!遂欣然在临水的卧牛石背上写下小西湖三个篆体大字,至今仍勒石岸边,小西湖之名由此而来。一百多年后清代乾隆进士胡永焕在他的《石桥纳凉杂诗》云:睢阳庙处一灯孤,五老峰前飞夜乌。绝好荷花无一柄,月明空照小西湖。如今,这明镜般的小西湖,已成了彩虹桥绝妙的映衬:远山飘着薄雾,绿树隐在其中;岸边竹林青翠,绿草萋萋,小径幽深;青山倒映入水,竹筏在河面上缓缓移动,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声仿佛还在山间萦绕,余音不绝……人在画中,画在心中,一种极致的清雅淡逸之美不经意间便走入你的记忆深处再也挥之不去。若是在晨雾、细雨、月色下又更显朦胧浪漫的氛围而诗情画意而在小西湖上泛舟,又是欣赏古桥,古村落,青山碧水,田园风光的绝佳选择小西湖岸边,生长着两棵四百年以上的枫杨柳,相距十多米,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逐渐长成合抱的姿态。一棵体态丰满、婀娜多姿,另一棵高大挺拔。看去,两位情人如胶似漆,含情脉脉,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鸳鸯树或夫妻树。它也留有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离彩虹桥十多米远处的西岸是通往饶州府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上有条约五米宽的小河沟,古人在此做了一座单小石桥,两边有石板栏杆,取名登云桥登云桥是彩虹桥的延伸桥,从地理位置看,过了石拱桥,就登上彩虹桥,也就登上了吉祥、美丽的彩云,顾名思义,叫登云桥。彩虹桥与登云桥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巧妙组合,有机衔接,体现了古清华桥名文化的精深:祈盼兴旺、吉利、发达。在古代,彩虹桥是周边地区人们讨口彩的地方,书生赶考、仕官赴任、商贾远行等都要来这里登青云上彩虹,寓意高居榜首、平步青云、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人生的最佳境地,无论当官、行商、读书等,能“登青云”、“上彩虹”,这是人生多么洒脱靓丽惬意的一道风景!
        “两水(鄣水、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又好似李白属意为文彭小西湖、彩虹桥而写,不知当年李白可曾否来过清华?如若来过他又会给文彭小西湖、彩虹桥会留下什么千古绝唱呢?
  走上彩虹桥,凭栏吹风,风中带着一丝山野和潮湿的气息,清新甘甜。再呼吸一口这里的空气,身体五脏六腑似乎都变得湿漉漉的。抬眼间,青山、幽林、茅舍、碧流、竹筏、小径,还有那撑篙的船夫,若隐若现、错落有致的白壁黛瓦马头墙都远远地逶迤而来,瞬间变得生动鲜活明朗,俨然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而我和彩虹桥也俨然成为画中一景了。
  往前走,下廊桥,过一小段被竹林掩映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便来到彩虹桥下最靓丽的风景里——古老的水磨坊。水磨坊靠河边有一巨大水车,供游人驻足观赏。我们仿佛看到水车在河水的推动下循环转动,把河水送到水渠里,又送到田间地头,滋润着万物。水车的转动还带动着水磨坊里一排四个水碓。过去的几百年,先人们排着长队,在磨坊里舂米、磨粉,这里或许曾是全村或周边最热闹的地方,会有多少故事在岁月中演绎?如今,这水车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阳光下静默着,好似在回味过去难忘的峥嵘岁月。而我们却仿佛通过这个水车走进了历史的一个入口,感受到先人们劳作的辛苦,生活的气息,穿越时空和先人们产生心灵的对话。
  水磨坊前,就是当年为保护彩虹桥而建的抬高水位的石坝了,上每隔一步放一大条形石块,排成一线呈弧形直达对岸。上面行人,间隙过水,形成汀步桥,与彩虹桥遥相呼应。石上的每一块条石都深陷于碧水之中,稍有涟漪,河水便会涌上石块,打湿脚面。游人们小心翼翼地踏着条石前行,饶有兴致。走上条石,忍不住把手伸进了水中,这水,清澈得让人心生怜惜。这水,已远离了我多少年!那水中柔软的水草,与童年家乡小河中的一样,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清浅宽阔的河面上,水流却是极为急速,打着漩涡从条石间流过,形成一个落差,水声哗哗,向下游奔去。走到汀步桥中央,回望高高的彩虹桥,青山依在,碧水长流,唯有廊桥无言伫立,那种气势,摄人魂魄。
  汀步桥上游是明镜般的“小西湖”,下游是近于干涸而裸露着石头的河床。来时正是盛夏,外界温度38度,但在这里只有20多度的感觉,水是甘甜的,风是湿润的,空气是清新的,如同“生态大氧吧”、“天然大空调”,真乃仙人之居所也!
        我们趟步汀步桥时已是黄昏,惊地发现当地民风淳朴的大人、小孩、姑娘、嫂子、小伙、壮汉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或穿游泳衣或套游泳圈开心地在小西湖清冽的浅水里追逐、嬉戏、打闹开了。那欢歌,那笑语,那水珠,在静谧青幽的山水间,竟有着珍珠入盘的清脆。远处,会水的男子们干脆打着赤膊只穿短裤衫扑进深水里尽兴畅游起来;近处,姑娘、嫂子们或许在嬉水戏闹中已经消除了盛夏一天的酷热,开始三三两两的坐在浅水里安静地梳理起自己湿漉漉的长发。当夕阳余晖洒下的斑驳落满廊桥,落满小西湖,落满湖中这些戏水的人们身上,周围变得五彩斑斓而又朦胧迷离,水面上也如云似雾,如梦似幻了。
        彩虹桥是美的,美在一池碧波潋滟的湖水,美在山水相连天人合一,她宛若一道绚丽的彩虹,镶嵌在青山、绿水、古村之间,如诗如画,那么静谧,那么悠远。就要离别了,我们在彩虹桥桥头合影留念,随着快门的按下,时间、友谊、亲情便永远定格留存在了这张相片上。
  在清华,我把满满的乡愁交给了彩虹桥,也把我思乡的梦,遗落在了彩虹桥。
  廊桥遗梦,不知再见是何年?何年再相聚?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6-08-13

                         篇 五     祭  拜


       慎终追远日,清华同根脉。7月31日晨,天边刚出现一抹朝霞,宗亲们就已经满怀虔诚与敬仰,分乘六辆旅游豪华大巴前往AA(盗墓者无孔不入,从安全因素考虑,故隐去地名)祭拜清华胡氏始祖学公,寄托哀思,追忆先祖。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向安定郡清华胡氏研究微信群发出有关清华胡氏始祖学公墓地的信息求助,很快的,重庆一位非常年轻的学者胡堃宗亲发给我一篇有关胡学墓地文章的链接,文章作者正是清华本地的胡水生宗亲,随后立即联系上胡水生宗亲。据胡水生宗亲的亲身走访和实地考察,他给了我一份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
  常侍公于天佑丙寅(公元906年)三月十六子时薨,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赐宝地厚葬于今天的AA,占地数百亩。解放后,遭受多次浩劫,如今已面目全非。多年来,清华胡氏族人一直在寻找常侍公陵墓的准确位置。三年前,就已有人查找到了石马、石龟和墓碑,存放在BB(同上,从安全因素考虑,名字隐去)。2016年6月10日,胡文胜宗亲邀他一同前往考证。他们来到BB,石马,石龟还在,墓碑已不知去向。和当地村民提起常侍公陵墓,村里的老人都知道自古以来那一遍山地均属清华胡氏的,当地人死后都不敢葬到那里。随后他们请了一位村人做向导,这位村人向导说起常侍公陵墓津津有味。村人向导先是带他们来到CC(同上,安全因素考虑,名字隐去),说他小时候常来这玩,当时这里有许多石人,后来开山种茶,石人被推倒填埋到水塘里,CC也被拆去建DD厂了(同上,从安全因素考虑,厂名隐去)。由于山地荒芜,村人向导便带他们绕道到达一个种了茶的大山包上,只见山包西北向有许多盗洞,地上散落着古墓砖,随行的风水先生用罗盘经过一番定位,确定主墓就在下面,很有可能被盗。但是否真的被盗可能性不一定是绝对的,因为传说中的常侍公陪葬品XX(同上,从安全因素考虑,名字隐去)一直没有现身古玩市场。另外还有传说中的八墓同形,顾名思义,应该是常侍公后人也怕常侍公的陵墓被盗,所以下葬时同时出现八个相同形状的陵墓。如果传说是真,常侍公的陵墓也并非是易于被盗的。
    关于先祖学公的陵墓所在地AA,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清华本地胡水生宗亲第二天在微信上给我发来文字唐开元二十八年置婺源县,县治清华。百余年后县衙选址迁治,当时经过多方考查论证(当然靠风水先生),确定两处候选宝地:一为AA,另一为弘高(今紫阳镇),两处居民争着县治迁入,朝廷也很为难,最终以称土来确定:在两地各取土一方,重者优。当年的弘高人做了手脚,在土中掺假,最终赢得县治迁入。至今清华人叫县城人城里鬼。AA宝地就一直搁置着,直至学公去世,族人奏请朝廷厚葬于此。
    大巴经过约30分钟的行驶抵达学公陵墓所在地AA,2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们排着蔚为壮观的长队经过约20分钟的步行来到祭拜清华始祖学公的主会场,此时祭拜主会场路口正中位置的上空已拉起祭祀的横向和两侧竖向的标语红幅,横向标语红幅下高挂起由胡兴军宗亲临摹并装裱好了的始祖学公画像,画像下方供桌上也已敬奉上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用的鱼肉、猪首、水果、烟酒等祭品和酒杯、茶具、香炉、烛台等祭器,庄严而又肃穆。
    按祭祀程序,宗亲们先从主会场穿越一段约800米被杂草小树遮蔽的仅宽约1米的山间小径,来到传说中的常侍公陵墓的主体位置。果如上文胡水生宗亲提供的资料所言,我们见到的仅是两个不深不宽的盗洞,残缺断裂的古墓砖三三两两地散落在不远处的泥土和茅草中,黯淡失色,尽显荒凉。始祖一世英名,功勋卓著,彪炳千古,百年归老后他的安息之所竟被盗墓者惦记垂涎盯梢,《盗墓笔记》的故事和《寻龙诀》的电影情节竟然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清华胡氏先祖们的身上,情何以堪?为了不打扰我们脚底下安息的先祖们的千年清梦,在胡平飞宗亲现场简单的介绍完有关先祖们陵墓的情况后,宗亲们带着无尽的怅然和哀思离开这片先祖们的长眠之地,返回主会场。
     祭拜大会约在九时正式开始。按照传统祭祀礼仪,主祭捧香、陪祭端茶、捧酒至祭台,然后主祭、陪祭在鞭炮鸣放中开始恭敬而虔诚地上香、敬茶、献酒,祷告,拉开了祭拜的序幕。
    接着,众位宗亲每人双手恭握三柱馨香,神情庄重地排队到祭台前瞻仰始祖神像,祭拜始祖神位,完成鞠躬焚香和祷告跪拜之大礼,场面壮观动人。
    个人祭拜结束后,由安徽枞阳破罡胡氏胡昌奇宗亲恭读他拟写的祭文:
  伟哉学公,智勇无双,开基植本,肇立清华,婺山耸秀,清溪腾光,通灵霞蔚,裔衍四方,英贤辈出,史册名香,泱泱盛族,源远流长,联谊联宗,豪傲隆彰,世贤继永,长发其祥,文韬武略,兴国安邦,仕农工商,齐创辉煌,学公在上,容禀呈章,流赊岁月,陵茔遭殃,舂秋轮替,同德奔忙,百年未祀,求恕宽航,今具时馐,祈求佑涵,蕃椒绵瓞,敬献楮香,衷愿恩赐,基业永昌,同荷栽培,鸿庥共享!
  一敬酒,叩祭学公,赐我后昆:理智仁让品德臻!
  二敬酒,再祭学公,传我世珍,温良恭俭勤和奋!!
  三敬酒,还祭学公,长箴我族,诚信礼义忠孝行!!!
  祭文表达出了清华胡氏子孙对始祖慎终追远,高山仰止之情和对族人衷心美好的祝福。整个会场气氛凝重、庄严肃穆。
  最后是团体祭拜,200余位宗亲集体面向始祖三鞠躬,集体面向始祖跪叩礼拜,那对始祖的敬仰之情非常自然地刻在每一位宗亲的脸上,也刻在每一位宗亲的心中。
  至此,祭拜仪式告成,鞭炮齐鸣,烟花飞舞,清华胡氏子孙千年的心愿似也在这高空烟花的绽放里响起了清幽的梵唱,悠扬久远……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6-08-14
                                                                                
           篇 六  归  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瞻仰、祭拜始祖学公活动结束后,本次“中国婺源•清华胡氏宗亲首届联谊会暨清华胡学文化研究会”也就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宗亲们开始陆续踏上返乡的归程。难忘宗亲们在清华宾馆门前,在婺源高铁站依依惜别时的挥手间泪眼婆娑,回眸时难舍难分。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感谢故园亲人们在清华对我们暖心的话语,细心的服务,贴心的陪同,舒心的交谈,可心的礼品。一路走过,一路安然,一路喜乐,一路菩提花香。愿我们的亲情永笃!愿我们的友谊常在!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清华故园,故园清华,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融入了我的灵魂。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6-08-14
终于写完了,花了14天的时间。统计了下字数:22793字,呵呵,蛮多的。
明天休息一天后,作为非正文,准备后期陆续放出几个会议期间的小花絮,算是小点缀,不能算正文哦。敬请继续关注。谢谢你们的点击量。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6-08-15

                                           花絮一

        在临近会议前的7月26日清华供电所突发 “因清华线路立杆、架设线路需要,决定7月29日至31日停电三天整” 预知,此停电预知消息经清华宗亲在会议前四天于微信群发出后,微信群仿佛炸开了锅,如此盛夏高温天气竟然还停电,偏偏又赶在我们宗亲联谊会议的进行期间,百人会场受得住吗?参会的高龄宗亲身体能坚持下来吗?当然,清华宗亲们更是焦急万分,向多方有关单位求助能否更改到我们联谊会结束后再停电,但得到的答复均是停电事情不归婺源管理,要和赣东北供电局协调,因牵涉到赣东北电网,所以通告预知的停电日期无法更改。面对现实,为了远道而来的家人们健康和尽量不留遗憾,清华镇清华村党支部书记观千宗亲费尽周折,多方奔走求援,最终从赣东北供电局调来技术人员和专业供电车现场应急发电,给我们的会场提供了一份清凉和沉甸甸的感动。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6-08-15
                          
         花絮二


       为办好这次首届清华胡氏宗亲联谊,清华东道主观千、进元、文胜、来富、平飞、文刚、三忠、水生、荣华、华成、学良欣保等宗亲们会前精心策划组织,成立了“清华胡氏宗亲联谊会筹备组”,给我们的会议和活动带来组织保证;细心全面准备,明确专人会场布置、祭祖布置、车站接待、现场接待、参观联络、参观讲解,使我们的会议和活动得以有序推进,高潮迭起。整个宗亲联谊会期间还有得力的安保措施,高水平的摄影摄像,精湛的随队医生,锣鼓喧天的腰鼓迎宾,让我们的会议和活动盛况空前,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家族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世系源流的探讨和交流;宗谱的展示查阅,拜谒瞻仰始祖学公陵墓遗址,参观寻览祖籍地清华各类家族文化遗迹,又使我们的会议和活动层层深入,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6-08-15

                              花絮三


        本次会议筹备组召集人文胜宗亲为办好此次清华胡氏宗亲联谊,全身心投入筹备小组的各项准备工作,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召集清华本地筹备组成员碰头会9次,运筹帷幄,精心谋划;三忠、来富、平飞宗亲各有自己的传统工艺油纸伞厂、酒店宾馆、私人诊所,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但为了宗亲们联谊,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筹备组事务随叫随到,不拖后腿;本次会议负责车辆接送的水生、荣华、华成、学良, 欣保等清华宗亲会前、会后多次用自己的私家车免费带筹备组成员到婺源、休宁、黄山、黟县等地去搜族谱,办族务,顶着酷暑,四处奔波,任劳任怨;清华镇清华村党支部书记观千宗亲多年以前就组织胡氏宗亲的老前辈搜集整理编写有关族谱,此次会议筹备期间又多方奔走,多方协调,为联谊会的召开劳心劳力,呕心沥血。还有太多太多的本地宗亲感人的故事不能一一表述了。正是有了这些东道主的宗亲们无私奉献、辛苦付出,才有了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向这些东道主的宗亲们致谢,致敬!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6-08-15

                             花絮四

        段莘乡西垣村源头古村保护族谱功不可没。会议期间根据文胜宗亲的介绍,我特意来到段莘乡西垣村源头古村清华胡氏代表团宗亲们中间,了解到他们的父辈或爷辈们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煞费苦心地保护宗谱,终使这些无价之宝的宗谱躲过一劫得以在今天清华胡氏盛会上展示。源头古村的胡亮文宗亲常听他今年已80多岁的父亲说,文革中每有破四旧或其它运动来临前,他们源头古村人都心系一处无论如何都要把祖先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宗谱完整地保护好传承给子孙,否则就是不肖子孙。没有约定,没有通知,但各家都心照不宣地乘着夜幕把几本、几十本的宗谱或整箱的宗谱用防潮防湿的东西包裹好 ,藏在干涸的水沟茅草里,不显眼的石壁、山洞里,枝叶繁茂高大的树枝上……然后天天假借放牛上山细心守护。等风头过后又是晚上摸黑上山悄悄弄回家。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偶有被人发现的时候,胡春祥宗亲亲口证实说,那时他大约七、八岁,有一天上山打猪草,突然发现一个小山洞里有个精致的箱子,箱子正面还写着几个正楷字,他觉得十分奇怪,回到家中与父亲说起山上所见,父亲赶紧叫他不要声张,以后也不要再到那儿去。后来他才知道那山洞中箱子里全是宗谱。正是有了这些源头古村的宗亲们对宗谱的保密、守密,没有出现一个告密者,我们今天才能目睹查阅这些宗谱,让我们可以溯祖追宗,理清世系,实是我们清华胡氏家族的一大幸事。
    十年文革毁了无以计数的字画文物、宗祠庙宇,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被破坏和颠覆,无数英杰被蒙冤入狱,迫害致死,它是人类的浩劫,历史的倒退,给华夏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今天直面这段无法回避的岁月,就是希望文革的悲剧以后永远永远不要在中华大地上重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