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74阅读
  • 5回复

胡濙篡改晋陵胡氏宗谱始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8-03-30
投票截止时间:无限制

最多可选2项,共有1人参与,

1(100%)
 
0(0%)
 
胡濙篡改晋陵胡氏宗谱始末
北宋时代,常州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科举兴盛,读书习文成为社会时尚,“儒风蔚然,为天下冠”。当时的常州出现一批名门望族,如胡氏、丁氏、张氏、孙氏、钱氏等,均为科举成功的家族。其中胡氏最为突出。晋陵胡氏始迁祖琼公唐末任常州刺史,从豫章华林迁入,琼公子持公避五季之乱,居常州安尚乡范桥,后因子孙繁衍之众,里人遂把“范桥”改为“胡桥”(今胡桥寺附近)。持公三子徽公徙居常州城内翰林坊,从六世孙宿公开始,胡氏家族在整个宋代共产生二十几位进士,当时就被誉为“天下甲族”“江左衣冠之冠”。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胡氏自胡宿始为执政,宗愈继之,其后交修、世将,皆为宫禁侍从,子孙至九卿者十余人,遂蔚然为晋陵望族。”当今在中华胡氏中被冠以“富晋陵”的美誉。 北宋政和二年(1112)八世孙勤修公撰修家谱,此时的晋陵胡氏家族人丁兴旺,仕途通畅,达到了顶峰。然物极必反,紧随着北宋皇朝的灭亡,金国人入主中原,宋高宗南逃,并建立南宋皇朝,社会动荡,胡氏家族部分人分迁各地,南宋绍兴九年(1139)九世孙纺公整理谱牒,在其所著的《胡氏大宗碑记》中这样写到“自洪来常方八世而谱牒已紊断,自祁国公始序一二以贻后人。”这就是说纺公当时续修的家谱只有徽公以下至十二世的世系。 南宋朝偏安一寓,经济萧条,士族没落,晋陵胡氏家族在纺公之后有没有再续修家谱已无法考证,南宋末,常州抗击元军号称二十余万,时间长达半年。元军破城后屠城,只有七个人躲在桥下才幸存。可想而知这个庞大的家族能幸免吗?幸存者可谓寥寥无几,据史料记载晋陵胡氏十三世应炎公与常州郡守姚訔率领三千将士而战,最后被俘而死,一子名付,有弟应登携带出逃而存。 我泽溪胡氏一世祖胤公乃宿公三世孙景平公长子,少不仕,常年经商在外,南渡时助饷勤王,与叔父世将协力大败金兵,封忠义应济候,后挂冠致仕归隐宜邑清津芳巷里,元初芳巷毁于战火,六世孙智四公迁翟墅,七世孙省一公为经源教谕,告老还乡致力于家谱考证。北宋末年战乱四起,汉族人统治的江山退出了历史舞台,南宋偏安一隅,世家大族分奔离兮,隐姓埋名,到元朝汉族人更被视为下等人,在这两朝间汉人再无力续修家谱,这在中国谱牒史上是一个断代,从而导致许多家族世系混乱不清。而泽溪胡氏宗谱在元朝初,至元25年(1288)有省一公创首序,弥补了这时代空缺,那么省一公当时考证家谱在自身掌握的材料基础上,亲往常州祖籍地考证是必须要做的,以至于目前泽溪胡氏宗谱中勤修公写的《胡氏旧谱序》、《华林胡氏世家源委》,纺公写的《胡氏大宗碑记》,与大宗世系、《胡文恭墓志铭》都由晋陵胡氏老谱所摘。 时间转眼又过88载,明洪武8年(1375)胡濙出生在江苏武进,明建文2年(1400)26岁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29岁升户科都给事中;永乐5年(1407)33岁开始寻访建文帝,到1417年底暂告结束;1419年再次出访,至1423年才真正结束。 最近有幸观的《毗陵胡氏世牒》,仔细研读。发现胡濙刚过不惑之年便致力于家谱考证,最后合修成功,胡濙在《毗陵胡氏世牒》谱跋中这样写到:“余观旧谱所载,自秀至椿世系係吾族宗派,然于椿之下不知接续何支,世代绵远,谱牒欠全,别无可考。”今在《毗陵胡氏世牒》中单独有一“毗陵秀公派系”,世系为:秀-宰臣-珣-述-韶-柯-韬-延福-顺之-弈-從-涉-椿。世系简单,共十三世,一至五世为唐中后期人。秀公为武后末、明皇初宫中负责校对资料和撰写碑文的官员,善工八分书。今网络可查到简单资料,与谱载相吻合,但无籍贯记载。六世柯公为五季时期人,以此类推至椿公为北宋末,南宋初人。胡濙既然很肯定的说这是自己家族的派系,而一世祖为唐明皇时期的人,那么该谱与晋陵胡氏老谱世系相差甚远,可以确定绝对不是同一套谱。胡濙仍不气馁,与绍兴九年纺公整理的晋陵胡氏老谱校对,在《胡氏大宗碑记》中发现徽公四子從公有徙居宗城(常州城)翰林坊的记载,认为秀公以下世居宗城,從公徙居宗城是有理由的,证明两家派系不远。 今观《毗陵胡氏世牒》中的《胡氏大宗碑记》已有改动,但观泽溪胡氏宗谱中《胡氏大宗碑记》记载为:“後徙居宗城翰林坊”,胡濙把“後”错看成了“從”。又观晋陵胡氏老谱十一世也有名椿者,但传系不同,再观《华林胡氏世家源委》中提到有珣者,后世至城公,与自己世系又不同,最终还是吃不准,可见胡濙当时想与晋陵胡氏攀上关系之心迫切。胡濙在跋中又道:“九世孙顺之仕宋仁宗时以疾归豫章,以时地考之疑远祖别派,且秀至椿一十三代,椿父涉述世系录称六十三代孙,疑以受姓数之亦太史公序世家之意也。” 于是1417年43岁的胡濙借出访建文帝之由,途经华林,专程拜访了华林胡氏,并大会族人,在应麟公与琪公的陪同下,到城公与耿夫人墓前祭扫。在华林胡氏宗谱中胡濙也未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肯定未提毗陵秀公派之事,而是扛着晋陵胡氏后裔的牌子与华林胡氏交流,华林胡氏二十一世应麟当时就表示有续修宗谱之意,胡濙以诗文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回常后考证谱牒之事只能暂且放下。 1423年寻访建文帝之事结束,胡濙在南京任职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泽溪胡氏十二世山十公在洪武初任当地“万石长”,经常往南京输运官田与民田的税粮,与胡濙相识,1425年49岁的胡濙来到泽溪继续考证家谱,而泽溪胡氏家谱当时在常州地区迁出的宗亲中是最有实力能证明是晋陵胡氏分支的,然胡濙也未能找到答案,此行还为泽溪大族翟氏撰写了谱序。 明宣德元年(1426)胡濙调往北京任职礼部尚书,正统元年1436年春,华林胡氏应麟公开始续修家谱,之前二十年来华林胡氏族人在两京间来回,拜谒胡濙以示亲近。1438年华林族人二十世琪公不远千里来北京南宫拜谒胡濙,请求重书当年诗文记载之盛况,以为谱序,胡濙在该序开头凭空就写到:“宿以诚事主,今白首矣!不敢毫发欺君,以丧平身之节。”可以看出他当时虽认胡宿为祖,但还不知如何来修自己的家谱, 内心是纠结的,最后写到“惟愧不文,勉为书之,以纪岁月云耳”,此文后被华林胡氏命名为《重修华林毗陵合谱序》。 正统四年1439年,华林二十一世应麟命子一清携谱来北京拜谒胡濙,请求与毗陵胡氏合谱,此事正中胡濙下怀,心中甚是欣喜,胡濙在正统四年所撰谱序中写道:“正统四年秋九月,奉新族人一清奉其父应麟,命齊华林谱系诣北京南宫谒余…请毗陵之谱与华林谱牒统而为一…喜应麟父子有尊祖敬宗之心,能继志述事而绍承先世,创业垂统之意甚可喜也。”对一清父子大加赞赏,遂把晋陵胡氏老谱给一清抄录,归复后征同朝交谊者“三杨、二王”、刘球、曾鹤龄等各为作序,从作序时间正统四年九月至五年四月不等来看,一清在北京逗留了七八个月,正统四年修谱记名为胡濙、应麟、一清三人,可以看出合谱之事是在北京完成的,有胡濙一手操办,所谓合谱就是双方录若干世系,华林毗陵各录一本,等谱合修结束,一清才归江西奉新。 那么胡濙是如何把家族世系接到晋陵胡氏世系下面的呢? 接哪一支呢? 自己家族世系与晋陵胡氏老谱世系间也是有断代的。古人都有个通“病”,在世系不清的情况下都想尊历史上的名人为自己的祖先, 胡安国是南宋时期的大儒、理学家,而胡安国父亲名讳渊,于是借名人三代世系,把胡安国接入晋陵胡氏六世宿公昆弟饰公四世孙渊公之下(渊公昆弟澄公南渡时迁溧阳,为平陵胡氏,平陵谱载为公美四子,今溧阳赵家边、上沛埠、法司塘均其后裔),这也是胡濙为何不接宿公之下而接饰公之下的原因,再把祖上亲礼公接在安国公孙大时之下,这在当时是个公开的秘密,也是权宜之计。《毗陵胡氏世牒》中南昌胡俨为胡濙父亲彦德公写墓表时就明确讲到中立公以上有数世谱缺其传。那么胡安国与华林、毗陵世系毕竟较远,胡安国子胡寅《斐然集》卷25《先公行状》中亦称之曰:“五世祖号主簿公,五代中,至建州之鹅子峰下,钓鱼自晦,人莫知其所从来。胡安国五世祖因被时人称为“钓鱼翁”。由此可见,可考仅限于此。 此次合谱胡濙便让杨士奇在《华林胡氏族谱序》中这样写到:“瑜之后居陈留,宝文阁学士谥文定安国所自出也,琼之后居毗陵太子少师谥文恭者所自出也,(王告)之后居九江泰州高邮朐山湖州教授谥文昭者所自出也” 胡濙是不是又考虑到自己派系可能出自胡瑗家族呢? 在《二世祖常州刺史胡公可尚传》中这样写到:“瑜天成时官陈留尹,徙崇安,是为崇安陈留之共祖,字可佩,至八世为文定公安国。”虽是可尚公传,但无可尚公事迹,都是解说华林五宗世系的,而且该传后面故意没有留下撰写者的署名, 明显就是正统间撰写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胡濙等于向近支瑜公借了世系。而泽溪胡氏谱中的《胡氏大宗碑记》是这样写的:“江州支侍郎者则后居婺女、发运使师文者居高邮、兵部尚书直孺者居华林之稻田、松年者居朐山、陈留支天圣中淮南转运使弼乃瑜之孙”此能证明以上世系是接续错误的,但是《毗陵胡氏世牒》中的《胡氏大宗碑记》最后却被放在了杂著中,其中有段“兵部尚书直孺者居华林之稻田”还被删除了。 《毗陵胡氏世牒》中的开篇首序是华林胡氏老谱中元祐己已年和至大戊申年的两篇老序,接下来就是正统年的谱序,而晋陵胡氏老谱中勤修公政和二年的谱序被放入了杂著中,勤修所写《华林胡氏世家源委》也被放入了杂著中,并且把勤修的署名也删除了。胡濙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在常州胡氏家族中他是与华林胡氏接触的第一人,与华林胡氏合修的《毗陵胡氏世牒》也是常州胡氏的第一部家谱,在这之前并没有“晋陵胡氏”的称呼。 那么泽溪胡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成了胡濙心中的顾虑,所以观今日之《毗陵胡氏世牒》,在第九世中唯独景平公无后,泽溪一世祖胤公与铭公兄弟二人的名字在正统四年就被删除了,而泽溪宗亲也有人认为省一公当年考证家谱会不会也是接在景平公下面的,我个人认为不可能,单从南宋宰相赵鼎次子赵汾为胤公写的墓志铭来看,铭中家族世系井然有序,与晋陵老谱世系不差丝毫,胤公与叔世将公川陕抗金事迹详细明了。在南宋初写的这个墓志铭不可能造假。 在泽溪胡氏宗谱谱序中有一篇《华林胡氏二十二世一清重修族谱序》,这篇谱序的内容与正统四年杨士奇为《毗陵胡氏世牒》作的《华林胡氏族谱序》基本一致,落款署名也是杨士奇,不同之处就是《华林胡氏二十二世一清重修族谱序》中胡安国接瑜公之后、胡瑗接(王告)公之后两段错误都已纠正,但《毗陵胡氏世牒》中却没有这篇序,而泽溪胡氏并未与华林胡氏合谱,这篇名为《华林胡氏二十二世一清重修族谱序》为什么会出现在泽溪胡氏谱中呢? 我在想!会不会是当年一清在北京修完谱后回奉新,途经常州,对胡濙篡改晋陵胡氏宗谱心有余悸,专程来泽溪把这篇修改后的谱序留给泽溪胡氏,为将来的考证留个依据吧! 嘉靖二十九年,胡濙幼孙颐公致仕归常,请旨刻版手录成卷册,《毗陵胡氏世牒》得以成。胡濙伯祖裕公元任奉议大夫,居福州怀安县,颐公八十三岁高龄亲往寻觅,裕公后裔世系得以入谱,裕公长子宗实一支迁宜兴清津乡胡巷里,世系接安国公弟安止之下。应炎公支因旧谱失次,久未有音讯, 清顺治甲午年寻得踪迹,应炎子付公世系被纳入世牒。后子孙均繁盛,康熙年间都相继从大同谱中分修而出,胡巷里清光绪间与泽溪合谱。 胡濙最后在谱跋中这样写道:“晋陵派系与吾嫡祖甚不相远,故不敢弃,谨录于谱首云。”胡濙仅把秀公派世系仍放入世牒,其余内容未保留,也正因为这样才给后人留下了依据。所有的考证写到这里也激起了我的好奇,毗陵秀公派到底出自哪里呢? 见二世宰臣公与子珣公具进士出身,于是翻开历代进士名录查看,在名录中果然有记载:“胡宰臣贝州宗城(今河北威县人),子胡珣(这里为胡珦),字润博, 大历七年(772年)进士, 韩愈为其作《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 》。”根据此信息查得神道碑中这样写道: “少府监胡公者,讳珦,字润博,年七十九,以官卒。明年八月十四日,葬京兆奉先。夫人天水赵氏祔焉。其子逞、迺、巡、遇、述、遷、造,…… 胡姓本出安定,后徙清河,于今为宗城,属貝州。大父讳秀,武后时,以文材征为麟臺正字。父宰臣,用进士,卒官平阳冀氏令,赠潭州大都督。” 此残碑乃韩愈撰文,胡证书丹,其婿张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今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赴潮州请老师韩愈为撰碑文。尺寸现宽89厘米,高68厘米。历代蒲城县志均有记载。清代佚,民国二十四年此残碑出土。胡濙手中的“毗陵秀公派系表”与之完全相符,十三世椿公为北宋末年人,我推断是在北宋灭亡,金国人入主中原时,由河北逃难至常州,经宋元谱牒失修,到胡濙时难以考证,而胡濙一直把目光盯在晋陵胡氏和华林胡氏上,把贝州“宗城”当成了常州(宗城翰林坊),如果把考证视线放宽一点,也许当时就能考证清楚。最后带着疑惑离开了人世,五百多年的谜团今得以解,也算是胡氏家族之大幸吧! 人道天下胡氏一家亲,胡濙在谱牒失次、世系不明、年代久远的情况下与华林胡氏合修宗谱,虽存有私心,但对胡氏家族功不可没,此举上呈先祖,下荫子孙,不但保住了晋陵胡氏宗谱,更为后世续修奠定了基础。宝贵的家族文化财富得以幸存,使得先祖丰功伟绩仍可昭示于子孙,教化后人,为晋陵胡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宿公三十七世孙泽溪江四房胡伟谨述2018/03/29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1-22
                                                              
                                                                      期修谱书
     我(瑩)本来出自江西饶州胡坊,后来祖上迁居武进邑。感谢祖宗的庇护和福荫,昭穆之序需恭敬面对,虽枝派繁多,但本源是相同的。曾经与祭酒①相遇而他未能把原委说清楚,今天遇到这位刘姓县丞,所讲确实非常全面,出处与我都符合,他的话是可以相信的。家谱代表的就是现在的豪门大族,然而能够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一定要视作宝贝一样珍藏,才能表现出世代祖宗的根系存在,子孙才能顺理成章变的勤奋努力,聪明伶俐,不能不重视啊!家自江西饶州迁居武进到我已经是第九代了②,上世祖③奉④朝政府任命,招安福建⑤,回山东时经过江西饶州,用两匹马祭拜过祖宗的墓,后来就一直没有来往了,因工作上区区小事的羁绊而未能拜见各位宗亲,各种罪过是列举不完的。事情的详细情况已摆在这里,刘县丞已充分的叙述清楚。期望你们给我回信,使我能再见家书,最后真挚的表示感谢!希望大家一切安好!如有未表达清楚的地方还请谅解。景泰四年(1453)春三月金台家中户部尚书武进胡莹顿首拜
注:
①    这里的祭酒应该指的就是豫章胡俨,胡俨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不属于华林胡氏,明洪武20年举人,永乐2年升国子监祭酒,与胡濙曾同朝为官。
②    胡濙以上可追溯的五世加上道公迁武进三世,到自己是第九世,中间年代正好无断代。
③    “上世祖”胡濙指的是自己的堂祖父裕公(元末任福建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或堂伯父彦诚公(元末任福建监运司惠安场管勾)。
④    奉元朝政府的任命,这里不写是一种对前朝的禁忌或有意回避。
⑤    元朝末年1357-1366招安福建波斯色目人掀起的“亦思巴奚兵乱”
  
     现在从以上的《期修谱书》来分析,是江西饶州胡坊胡氏在清康熙癸未(1703)年续修的家谱卷十一墓志中记载的一篇由明朝礼部尚书胡濙写给胡坊胡氏的书信。从整篇文章来看,无论是事情的整体逻辑性还是夯实的文笔,包括作者在弄清自己家族来历后表露出真情实意的情感渲染,不可能是后人的故意杜撰,应该是胡濙本人亲笔所书。胡坊胡氏十五世闰公建文时任大理寺左少卿,因反对朱棣篡乱,在“建文遗臣案中” 死难,连诛族人217口,建文遗臣案直到万历新政时因张居正的提议才平反,景泰四年,胡濙当时作为六朝元老,坚持写这封家书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而圆滑多变,世故老练的胡濙在家书中用了三处“伏笔”三处“暗笔”两处“错笔”避免了可能会出现的麻烦,如果这封家书落入有心人手中,也很难抓到他的把柄,这样可以保全双方家族的安全,保刘县丞安全。
三处伏笔
1.    文中没有提到告白对方的名讳。2. 刘姓县丞是受何人委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与胡濙相见叙述家世的,未写明。3. “上世祖”是哪个朝代受命招安福建未写明。
三处暗笔
1.    与祭酒相遇,祭酒是谁未明示?2. 县丞姓刘,名讳叫什么没写。3. “上世祖”招安福建,是堂伯祖裕公还是堂伯父彦诚公?均也未写。
两处错笔
1.    文中两处写到自己的名字,两处皆同音不同字。2. 落款礼部尚书故意写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在宣德朝只兼任六年1431-1436)。

     胡濙出生在江苏武进,少年时随家人迁府城内(当时府城一半属武进,一半属晋陵)西瀛里,明建文2年(1400)26岁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29岁升户科都给事中;永乐5年(1407)33岁开始借寻访张三丰为名寻找建文帝下落,到1417年底暂告结束;1419年再次出访,至1423年才真正结束。1417年43岁的胡濙借出访建文帝之由,途经江西华林,专程拜访了华林胡氏,并大会族人,在应麟公与琪公的陪同下,到诚公与耿夫人墓前祭扫(受胡俨误导,跑错了地方)。1423年寻访建文帝之事彻底结束,胡濙在南京任职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我泽溪胡氏十二世山十公在洪武初任当地“万石长”,经常往南京输运官田与民田的税粮,与胡濙相识,1425年49岁的胡濙来到泽溪继续考证家世,所以说胡濙前半生都在寻找建文帝和考证家世的路上。胡濙在景泰四年(1453)写这封家书时,其实早在14年前已经与华林胡氏合谱,正统四年(1439)华林二十一世应麟公命子一清公携谱去北京拜谒胡濙,请求与胡濙合谱,胡濙以晋陵胡氏后裔的身份抛开晋陵胡氏其他分支,单独与晋陵胡氏祖迁地江西华林胡氏合谱,并请朝中“三杨、二王”各大臣为之写序,称之为“毗陵胡氏” 等于是公开化了,明清两朝武进当地其他胡氏与之合谱,现也称“毗陵胡氏”
     我自从看过毗陵《胡氏世牒》后就认为胡濙家族不是晋陵胡氏后裔,因为在《胡氏世牒》中保留了一支唐朝武后当政时官职为“巡台正字”胡秀后裔世系,胡濙在修谱跋中还专门说了这件事,这几年我做了许多研究,推断胡濙家族是河北威县秀公后裔,接续到了晋陵胡氏之后。胡坊胡氏七世道公、十一世班公后裔迁居武进,应该是胡坊胡氏在南宋咸淳乙丑(1265)年修谱收录的可靠信息。南宋末,常州抗击元军号称二十余万,郡守姚訔坚持抵抗,时间长达半年。元军破城后统帅伯颜下令屠城,全城百姓只有七个人躲在桥下才幸存,晋陵胡氏除迁出的,在府城(晋陵县)的基本都遇难。所以不管胡濙家族是威县秀公之后还是江西饶州胡坊之后,在当时动荡的年代,社会和家族的许多人员、资料信息大部分都断代了,整个元朝也是中国谱牒文化进入最低迷的时代,但胡濙家族和胡坊胡氏元明期间各自肯定都在相互寻访。晋陵胡氏老谱最后一次续修大约在南宋绍熙年间,明正统四年胡濙把自己唯一能追认的宋末元初五世祖中立公接续在晋陵胡氏九世纺公之孙涧公以下,中间是有断代的,这一点在当时合谱是公认的,南昌胡俨在为胡濙父亲彦德公写墓表时就明确讲到中立公以上有数世谱缺其传,胡濙肯定也是清楚的,因此胡濙在一些谱序和跋中对自己的考证流露出许多不确定性语气和文字,只是后来华林胡氏的主动迎合和胡濙为家族政治前途的考虑才促进了合谱。然胡濙九世孙宗虞公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续修家谱,用南宋理学家胡安国家族几代世系把中间的断代补上了,并且把中立公重新接到晋陵胡氏十世渊公之下,所以胡坊南宋末家谱世系与毗陵《胡氏世牒》南宋末世系对不上是很正常的,元明世系对不上是因为胡濙没有归宗,所以世系对不上。
     而在《期修谱书》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家族出自饶州胡坊,到自己已有九世,这在以往的考证中胡濙说的如此明确的话是没有的,这就更加可以肯定胡濙家族不是出自晋陵胡氏。明朝是继宋朝后汉族人统治的,一直视宋为正统,晋陵胡氏在两宋官场威名显赫,胡濙家族认晋陵胡氏为祖宗,在明朝可谓捞足了政治资本,子孙几代人都是锦衣卫使。景泰八年(1457)胡濙83岁致仕,天顺七年(1463)卒。回到常州后与三位弟弟皆耄耋老人,所以定堂号“寿恺堂”此时的胡濙是有机会和时间再与胡坊胡氏共叙家族情的,但为何最终无结果,难道是因为顾忌胡闰的建文遗臣案,还是将错就错(感觉上了胡俨的当)?或者是故意在毗陵《胡氏世牒》中加入河北威县秀公派世系,让后世子孙产生怀疑后再作考证?胡濙作为建文遗臣,不但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得到朱棣的重用,可见其人政治上的成熟和稳重,圆滑善变及细思极恐的性格让人琢磨不透。胡濙家族是不是胡坊胡氏后裔?我在这里只能说有很大的可能性,《期修谱书》是他留给子孙最大的证据,我不会坚持河北威县秀公后裔说,更不赞成晋陵胡氏后裔的说法。
      今录其事实而叙之,望后之贤者再取证!
                                      


                                                                                                        晋陵宿公三十七世孙伟谨述
                                                                                                                      癸卯年仲冬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1-23
江西省饶州府胡坊胡氏族人散居情况简介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717

江西省饶州府胡坊胡氏先祖世居金陵(今南京市亦称应天府、建业等),盛于淮海。系下翊公复居应天府上元县乌衣巷(今南京市区)为胡坊胡氏永世不迁始祖。翊公之子仲廷公,与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尚书,缘唐季之乱,偕弟仲平公,举家三世自乌衣巷始徙江西余干之杨桥。宋兴,复迁乐平县新进乡万松山下居焉。一时官贵蝉联,文羡京谣,义居中外五百余口,钟鸣鼎食,时号胡坊,为江西名门望族。仲廷公、仲平公为胡坊胡氏一世祖,亦为徙居饶州府地始迁祖。后因子孙蕃盛及历史动乱原因,胡坊胡氏族人散居全国各地。
为便于散居各地的胡坊胡氏族人之裔寻根问祖归宗,现根据鄱阳学门口支系保存的胡坊胡氏十支系族人于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联合重修的《胡氏族谱》,所记载的散居各地族人的情况,加以整理如下,以俟散居各地的胡坊胡氏族人的裔孙有所考据。
始祖  翊公,字辅之行五,大唐居金陵上元县乌衣巷,为胡坊胡氏永世不迁之祖。
一世祖  
仲廷公,乳名马字居正行二十一,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尚书。
仲平公,字秉衡行二十三。
缘唐季之乱,仲廷公、仲平公举家三世自乌衣巷始徙饶之余干杨桥。宋兴,复占籍乐平新进乡万松山居焉。仲廷公、仲平公为胡坊胡氏一世祖,亦为徙居饶州府地始迁祖。后因子孙蕃盛,官爵贵显,文羡京谣,义居中外五百余口,钟鸣鼎食,时号胡坊。奈元季气数有不然者,遭红巾兵连祸结绝者莫概。迨明初,幸存者中,十八世原伟公二子曰恭曰敬,居道士山南湾之祖籍;原志公居枫山祖丘上湾之祖籍;原俊公五子曰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智居枫山底上湾之祖籍,信居万松山之祖籍;淑翁公四子曰瑞璧贵安,居枫山下湾之祖籍,皆胡坊也。
及至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入继大统,召十五世润公字松友(明史141卷记载,明大理寺少卿,忠烈名臣),润公不屈服于朱棣淫威,全忠死难,连诛族人二百一十七人被杀,冲散义门,星分全国各地。
至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割乐平之新进乡、丰乐乡,贵溪之归桂乡,余干之万年乡、政新乡,鄱阳之文南乡、文北乡设为万年县,故又属万年之胡坊也。自胡坊及系下徙赘各地之族人,皆为饶之胡氏散居之族。
五世  邃公,字深之行二十一,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灯毕渐榜,官至两浙提刑,以大中大夫致仕。晚年筑室石镇,遂自胡坊徙居石镇。系下敏公随哀然公任华亭县令,遂自石镇徙居华亭县。
五世  逸公,字复之行二十三,子三曰希周、希召、希毕,孙二曰天常、瑭,自胡坊徙居石镇。
八世  昌卿公,字忠臣行靖七,自胡坊徙居石镇。
十三世  思亮公、思坦公,均自胡坊徙居石镇。
七世  道公,字定国行元十八,因授武进县令卒于任,子曰界字宝可,孙二曰全字立亭行伯三、曰群字立伟行伯九,自胡坊迁徙武进县城居住。其系下九世孙户部尚书胡莹字源洁于景泰癸酉年(公元1453年)寓金台,手书至胡坊,期同修谱,因大理寺少卿胡闰之事而未果。
十一世  班公,字序班行一,明经膺贡举授武进县主薄改武进县尉,抚民甚得民心,子曰嗟字明行二十三,孙曰寿陵,自胡坊迁徙武进县城居住。
八世  大卿公,字显臣行靖六,随兄燕卿公举授晋城县主薄,遂自胡坊迁晋城县文营居住。
八世  商卿公,字拱臣行靖四,自胡坊赘柴源柴氏,居苦藤,为苦藤始祖,新街、蒋源、霸州堂二里皆商卿公系下。
九世  兴伟公,字接贤行兴三,自苦藤徙居安仁邑(今余江)市之山后,城南洋田畔、朱冯源、中洲、坑口、横路皆兴伟公系下。
九世  贞公,字应奇行原六,子曰德,自胡坊徙居巫祝店。
九世  大嵩公,字申甫行可十,自胡坊徙居枣木坞。
九世  颖德公,字淑瑞号爱德,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登宏博榜,授官至延平府(今福建南平)守致仕,自胡坊迁徙戈阳当坑九圳桥居住。
十世  元官公,字官守行二十八,自胡坊徙居五明塘。
十世  元兴公,字可大行小七,自胡坊徙居五明塘。
十世  聿公,名鹏翀字仲修号南雩行聿三,子二曰如盛行小三、曰如隆行小五,自胡坊迁居丰乐乡之酒坊,小岭系聿公系下。
十一世  如隆公,字继宋行小五,性爱优雅,筑室别墅于南岗,遂自酒坊徙居南岗。
十二世  作刚公,字以维,因避红巾兵祸自戈阳九圳徙居夹罗。
十二世  道恭公,因父蒙难自胡坊潜出外逃,几经磨难后定居德化乡三润溪。
十二世  道通公,字宗成行悦九,自胡坊徙居后湖居住。
十二世  魁公,字仲贤,自胡坊赘鄱阳乐安张四郎加,在西湖湾居住,山前、新桥、津头皆魁公系下。
十二世  聆公,字名德行二十四,明经膺贡授延平府(今福建南平)教授,子曰封丘,自胡坊迁居延平府儒学西门居住。
十三世  爱游公,字守诚,因随叔父聆公在延平府任教授在彼读书,娶通判林璧奇之女,生子曰林谷,缘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遂自胡坊迁徙延平府儒学西门居住。
十三世  国成公,字测深行国三,子曰弥寿,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遂自胡坊迁徙福建崇安居住。
十三世  宣舍公,字宣政行耿一,明经膺贡授官至襄阳府守,在任有牧民心,百姓咸感其恩,子二曰荐用字鹗搏行原二、曰荐举字鹗飞行原四,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自胡坊迁徙襄阳居住。
十三世  得舍公,名仁,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揭家迁徙四川省成都府城内居住。
十三世  庚友公,名寿行庚一,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举家二十口自胡坊迁徙抚州城内西门居住。
十三世  备公,字彦佐行彦三,子曰纯固,孙曰守常,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自胡坊迁徙湖广,具体定居地不详。
十四世  正道公,字有丽行兼六,子曰振襟,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揭家自胡坊迁鄱阳大睦徐,后徙居古县渡。
十四世  伯良公,字元纲行良二,因少卿润公之事散义门,自胡坊迁出定居地不详。
十五世  润公,字松友行一,官至大理寺左少卿,明朝忠烈名臣(明史141卷记载)。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入继大统,召润公,润公不屈服于朱棣的淫威,以忠殉国,长子传道同刑,连诛族人二百一十七口遭斩杀,次子传復幼子传庆戍边。传復戍边后年六十一岁鳏居而故,传庆因戍永清卫得到王姓挥使的呵护,以女妻之,得以繁衍后代。传庆公在霸州堂二里镇的裔孙,寻根问祖六百余载,于公元二零零八年通过网络与胡坊胡氏鄱阳学门口支系的族人取得了联系,终于完成了寻根问祖归宗的夙愿。
十五世  泰公,字守亨行四,自苦藤赘书源舒文明之女,遂自苦藤徙居书源胡家坞。
十五世  振缨公,名整行箕五,自胡坊徙居东湖。
十六世  辛荣公,自夹罗复居戈阳九圳。
十八世  的公,自山后胡家源徙居蟾岭。
十九世  敬辰公,字拱极行二,弃书源胡家坞居源之东培。
十九世  伟恭公,字守敬,自书源赘库前李氏,遂居蒋源。
十九世  植公,自山后胡家源徙居铅山县曲里。
十九世  佑恭公,字居敬行一,因族人少卿润公以忠获罪散义门,自书源避居鹤岭。
二十世  正中公,字顾本,自书源胡家坞徙居鸭脚树。
二十一世  只一只二只三只四只五只六兄弟六人均自夹罗迁出,定居地不详。
二十二世  碧公,字景祥行五,自鹤岭赘舒仲贤之女,遂居蒋源。
二十三世  淙公,字东之行聪一,因桃源兵乱,自鹤岭避居饶州府城。
二十三世  淳公,字东漫行巽十五,子曰李,因笔桃园兵乱,自蒋源徙居干越(今余干县)。
二十三世  宗瑗公,字景先号藻林居士,洪武初,避红巾兵乱自南岗徙居藻林上黄营。
二十三世  易贞公,字文正号学泉行亨三,洪武初以人才举授宁波府同知,再彼地再娶妻生子繁衍后代,遂自南岗徙居宁波府地。
二十四世  祥公,字上等行智七,偕弟株公自蒋源徙居夏家坞。
二十四世  珍公,行镗五,自胡坊赘居鄱阳漳田渡。
二十五世  性毅公,字伯刚号对山行率二,因葬父犯土疫,遂自南岗徙居玖镇。
二十五世  性孙公,授官平阳同知,子曰久一自南岗徙居湖广。
二十五世  性初公,自南岗徙居桃源港底。
二十六世  隆九公,于明弘治间,自南岗徙居饶州府城小龙桥花园巷。
二十六世  戈公,元朝举授太常博士,自山后迁居南隅洋金桥。
二十八世  三保公,自藻林徙居漳田、彭泽。
二十八世  参久公,自藻林徙居漳田、彭泽。
二十八世  海西公,自山后石港胡家源徙居潭头。
二十八世  四海公,自洋金桥赘小南门井头熊氏,遂居义井头。
二十八世  裨海公,自山后石港胡家源徙居潭头。
二十八世  胜海公,自山后石港胡家源徙居黄埠。
二十八世  瀛海公,自山后石港胡家源徙居南岸州。
二十八世  似海公,子曰瑞清字尧章,自山后石港胡家源徙居朱冯源。
二十八世  溟海公,自山后石港胡家源徙居坑口。
二十八世  必然公,字介夫号风山行珊三,自南岗徙居雩源象湾。
二十八世  末祖公,自胡坊过继贵溪唐村江文才为子,生子三曰孟仲受。
二十八世  守心、守定于明万历丙戌年(公元1646年)在胡坊被乱兵带走居地不详。
二十九世  播公,偕弟扬公,自藻林徙居北京城隍庙西街胡同。
二十九世  世权公,自南岗赘居湖广姚源。
三十世  荣宽公,字有荣行汉十九,湖口生理招亲,遂由玖镇徙居湖口。
三十世  显原公,自玖镇徙居安邑(今余江)鹤峰岭北。
三十世  永初公,自安邑城南洋田畔徙居南京大统街。
三十世  龙一公,自山后坑口徙居辽东。
三十一世  昇三公,自安邑洋金桥徙居福建省建宁县。
三十一世  虎忠公,自安邑洋金桥徙居碳埠。
三十一世  虎钦公,自安邑洋金桥徙居横路。
三十一世  信一公,自夹罗徙居岳源周家庄。
三十二世  应俊公,字继胡授官至福建仙游县丞,自饶州府城小龙桥花园巷徙居横山。
三十二世  奀生公,行实十五,自夹罗徙居鹅门。
三十三世  远公,自山后朱冯源徙居铅山县郊山湖。
三十四世  应达公,自鹤峰徙居玉山县郁洪桥。
三十四世  文寿公,字德臣号龙溪行燧二十六,自玖镇徙居县城人字街。
三十四世  本盈公,字友臣行燧百九,自玖镇徙居铅山县紫溪街汪家源。

以上胡坊胡氏散居全国各地的族人裔孙,若需寻根问祖归宗,请与鄱阳学门口支系族人胡加家、胡加鼎、胡仁和、胡波或霸州堂二里支系族人胡瑞明、胡勤昌联系。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1-24

胡坊七世胡道,约南宋绍兴年间生人,中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宋孝宗,宋光宗时代,在咸淳毗陵志武进县令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胡姓县令只有胡挺一人,淳熙16年四月承事郎,无功名推荐。与胡道入补太学生国子先生,举为武进县令,经历相似。我认为胡挺很有可能就是胡道,应该是在入补太学时为了避宋孝宗的年号“乾道”而改名了。这都是方志的记载,我们还是以家谱记载为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2-22
支持,顶!

内容来自[手机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